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2970|回复: 3

话说单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2 10: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话说 “单弦”
+ P, K7 ?7 a7 D$ e
前几天,与家妹闲聊。她自退休后,无所事事,偶然的一个机会参加了曲协举办的“鼓曲培训班”,拾起她的旧爱,演习单弦岔曲。于是我们就聊了聊“单弦”这个曲种。    单弦:全称应该叫做“单弦牌子曲”,他源于岔曲、八角鼓,是我国说唱艺术中牌子曲类的代表曲种之一,同时也是我们北京说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的说唱艺术中流行了近200年。可以说他曾是北京的流行歌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均有吟唱。
& z% n) I8 B* p    然而,遗憾的是现今的社会与生活节奏的变化,与传统的文化好像有了某些隔阂,致使这个曾经流传民间多少年的曲种也就被渐渐的淡忘了。目前好像专业的演出团体也没有了吧,专业的演员也是寥寥无几了吧。我知道的北京就是:广播团的马增慧先生和北曲团的张蕴华先生了吧。不过,好在去年由北京西城曲协报了“申遗”项目了。
! N0 d0 U! s  P% ^7 {* {0 c: B    单弦牌子曲,顾名思义它是由各个曲牌组成的。严格的说应该是由曲头、曲尾中间加一个或数个牌子组成,演员以说书人的身份演唱一段故事。记得有一段单弦《五圣朝天》演员上台道白:给大家演唱一段《五圣朝天》单弦杂牌子曲儿。在演唱中间用道白的方式或利用间奏过门儿报出牌子名。如,在表演中音乐停止演员道白“下面给大家换一个牌子名字叫倒推船”或者利用间奏、过门儿直接唱出牌子名。' ?+ @% U* ?$ C- d/ t
   单弦牌子曲的牌子很多,据说有一百多个。如:太平年、叠断桥、鲜花调、小磨房、斗蛐蛐、边关调、怯跳槽、跑旱船、纱窗外、剪靛花、银扭丝、和尚叹、花园叹、梆子佛、吹腔、四平调、柳子腔、  西皮、二黄、南锣、北鼓、纱窗外、梆子佛、倒推船、小磨房、石韵书、怯快书、西韵、西城调、靠山调、南城调、北板梅花调、流水板、关东腔、铁片大鼓.....等等等等。" ~, T1 Q, g: s0 j2 X7 d
    单弦牌子曲的演唱刚开始的时候称为“一人单弦八角鼓”由一人边弹三弦,边演唱(坐唱)。有点像现在的“吉他弹唱”。后来变化为一人手持八角鼓击节演唱,(站唱)一人弹三弦伴奏。正像他们的台词“三弦奏音乐,八角鼓打拍节.....”一样。到现代也有对唱、联唱、群唱等形式。. S! C( g; _6 }  [
    单弦牌子曲的演唱充分体现了北京说唱艺术的特点。表演起来有说有唱、说唱结合、亦说亦唱、似说似唱。这样就要求演员要有坚实的基本功,无论是说,还是唱都要吐字清楚、准确、有力。字字句句要让观众听得清楚、明白,正所谓字正腔圆。& t5 o8 k7 c7 A/ [1 f
    在单弦牌子曲的表演中说功占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是开场白、独白、插白等等白口。就是在唱段中那些表现故事情节、人物行为的反复演唱的大牌子,基本上都是多半句为散说,仅仅句尾的三四个字有旋律。比如:靠山调、云苏调等。可见在单弦牌子曲的演唱中说功的重要。素有“七分说白三分唱”的说法。评价一个单弦演员如果说功不佳,唱也乏味。
) {9 p4 j- C% W9 q+ _% `) h3 u    说功讲究轻重急缓抑扬吞吐的语气、尺寸、口风儿。还要讲究说唱的衔接过渡,接口要行韵自然、融洽和谐。做到:节奏明朗、有板有眼;意断而神不断,这样才体现出单弦牌子曲说似唱、唱似说的特色。* X: C: F/ D2 `, ]& p
    牌子曲的唱功要求也是很高的,首先讲究“五音六律”。五音: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节;又指唇、齿、牙、喉、舌五个发音部位;六律即吞、吐、开、闭、顿、挫是为唱字行腔的技巧。要求将曲音、曲调唱准,不能谎音、不能凉调。要将吐字发音、表情达意与音调准确地统一在一起。做到: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  S* I$ w9 o
    单弦牌子曲的表演是以说书人的身份出现的,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中“出出进进,一人多角”。在台上演员一抬手、一顿足、一调身儿或一换语气,行色各异的人物形象便表现在观众面前。用单弦牌子曲老艺人荣剑尘先生的话就是“脸上应表达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感情;身上应区别出男女老少,文武忠奸,善恶的人物特征。”
; v; C" |$ m8 k& o8 v/ M  @8 r    演员在表演中除说唱外,还要击鼓伴奏。所击之鼓名为“八角鼓”,相传这件乐器源于古时满族人用于跳神的萨满鼓,后来逐渐演变成娱乐用的打击乐。其鼓身有八个角,故名“八角鼓”鼓体扁小,蟒皮蒙单面,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鼓框用八块乌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一说是八旗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嵌拼而成。七面框边内各嵌三枚小铜钹,代表每个旗的三个固山,一面嵌钉柱外面用三个小铜片固定,代替小铜钹总算起来就是满蒙汉八旗的二十四个固山。钉柱称之为“签子”又名“独霸干戈”象征战争胜利,永保和平之意。钉柱外有一环缀鼓穗,鼓穗约五尺长,寓意五谷丰登。如:下图, F( a7 o- s; ]( F, U3 s) `

8 _/ r8 o: O( X$ K5 j0 r7 l1 _ 519213f8tc8c33cbbd06c&690.jpg
7 r2 J& M4 X' b" B4 a. P5 m 519213f8tc8c33bfd80ae&690.jpg   A4 S! E6 C  @3 H; ]* g

! [- L! w4 c8 y% D演员演唱时左手持鼓,拇指扶鼓边,食指中指伸入鼓内,用中指勾住钉柱左右手配合,晃动击打。发出不同音响,各有其妙。以演唱内容、情感的不同选择击打的方法。讲究轻重急缓,随意作声,起到烘托演唱的作用。) g) T* k4 _4 n) d/ y, V
    单弦牌子曲源于岔曲,将岔曲一分为二,上半部分做为单弦牌子的曲头;后半部分作为曲尾,中间加上若干牌子即成为一段单弦牌子曲。如《高老庄》头本即由【曲头】+【数唱】+【太平年】+【罗江怨】+【金钱莲花落】+【点绛唇】+【西皮导板】+【西皮流水】组成。由内容上看岔曲一般没有故事情节,仅仅是一些抒情的词句。有如文学作品中的“抒情散文”;而单弦牌子曲的内容是有故事情节的,如:《水漫金山》、《鞭打芦花》等他就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4 l2 b& B7 y/ @7 b/ z
    岔曲源于清朝的军歌,(电视剧刘罗锅中提到并有所演唱)相传岔曲之起源于清乾隆时,阿桂攻金川时军中所用之歌。由宝小岔所编,故名“岔曲”。也叫得胜歌。后阿桂得胜统兵回京,鞭敲金蹬响,齐唱凯歌还,所唱凯歌即“岔曲”。经大臣们将岔曲奏給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听后很是喜欢,便在宫内组织八旗弟子演唱,且用八角鼓伴奏,故称八角鼓演唱。一时八角鼓票房四起,满民争相演习。) |) R2 g5 d; {& U5 G
    票房的排练、演出由把头儿(负责人)组织,是非职业性的称之为“走票”。(当时演出称为“茶水不扰”不用说挣钱啦,连茶水都是演员自己带。)相当于现在的业余文艺演出。其中有一演唱八角鼓的旗籍票友随缘乐(本名司瑞轩)为票房把头儿。此人技艺高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样样精通。由于他对票房管理比较严格,得罪了一些票友。在一次演出时只是他一人到场,其他演员均以种种理由未到。司瑞轩意识到这是专门拆他的台。便向观众道歉道“对不起大家,今天是唱不成了,等到明年今日,还得请各位捧场我随缘乐一定有新的玩意儿孝敬众位。”
# R- q. P& j) C* O6 }    随缘乐回家以后,停止了票房的一切活动。潜心研究,他将岔曲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作为曲头,后半部分作为曲尾,中间加了诸牌子,演唱一段故事。过了整整一年,他在原来的演出场所贴出海报“随缘乐一人单弦八角鼓”连演三天,盛况空前。这便产生了“一人单弦八角鼓”这种演唱形式。即后来的单弦牌子曲。
8 P9 H' ]* U3 l( _8 W    经过几代人改革单弦牌子曲有了一定的发展,正像本文前面所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均有吟唱。”3 x; q, k6 \9 a
519213f8t7a89f490d7a0&690.jpg 519213f8t7a89f4833c36&690.jpg
- l8 l9 P; L- P* {0 u- Z& v0 Y未完待续& X6 y$ b% w# a5 v1 t" c% S
% X+ Q3 y4 w9 ]) i& v
* K9 _- P6 d& m) X. {3 y( j

* o3 I  @3 P& A# o+ K( k) Z
发表于 2012-12-24 00: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亲切。
发表于 2013-3-4 14: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下,您若有空请介绍介绍岔曲,腰截,连珠快书。
发表于 2013-3-5 12: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了解单弦这个曲艺形式还得从文革那时候歌唱王国福。马增慧说那个虽然叫单弦但缺少京味。我从小喜欢的还是北京琴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4 02:23 , Processed in 0.134462 second(s), 21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