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偶然整理博客,感觉有几篇上中学时候的忆旧小文,有点意思,想和大家分享。; V3 V# N1 j" ^
那是1960年代,1961--1967,我在北京四中上学。
2 x! [: P& G/ {6 \5 I; g
9 N& q3 ]* @' |1 `; p: X5 e先写写理发室吧。9 w& c U2 o/ a% F9 n" H
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市内中学里设立理发室的还不多见,给您说说吧。 ( H5 w, q6 n. I8 R
从校长室下台阶拐个小弯,就是一所绿荫掩映的小院—理发室。
8 l$ [3 a) r) A- z/ Y8 ^. K( G/ c 院落虽小,还有两棵槐树一间东房。小院子里有自来水龙头。" c ]" R }+ F9 o" e" u: h8 w
& P; x/ J# k$ V 冬天室内生着煤炉子,铸铁炉膛里煤块燃烧通红,哔哔啵啵,熊熊烈火上总是预热着一只大铁桶。直立的镀锌洋铁皮烟囱,铁丝拧成的衣架,烤着湿毛巾,散发着丝丝蒸汽。炉子上还时不时地烤着窝头和白薯。烤白薯流出的蜜汁,在铁炉盘上凝成了蜜的痕迹,满屋子飘逸着甜甜的香味,惹得人很想吃一口。' c8 u* P9 [) J% w2 k
; g/ D; p7 M2 x 室内靠东墙立着两台理发椅。扶手边耷拉着细长条的“㧏刀布”(打磨剃头刀的皮革制品,我们那时念做GANG DAO BU未必准确,知之者,请订正)刮脸前,一手抄起它,一手执刮脸刀,在其上正反面反复摩擦,使刀刃快捷)
g8 G3 {# E& x, \+ \* p k6 a8 M0 D8 N+ ~" S" @6 F. z
靠西墙一人来高,架着一只储水的方铁筒,其下联通一根拇指粗细的胶皮管子。这是洗头用的,可没有喷头花洒。) v/ j8 G1 `9 Q: e6 {3 t1 u8 O. x
理发师站在小方凳上续水,用手试试水温,感觉合适了,就轻按我的头颅,打上肥皂,灵巧的手指抓挠着头皮,开始了洗头的程序。热水来之不易,自然不会恣肆汪洋般大水冲洗,涓涓细流,点到为止。 y; @3 G9 N/ ]/ @# t: L+ F
% j# P! P; d0 K5 [. l, G 早先采用手动理发推子理发,在耳后嘎登嘎登的推行,理出整齐的发茬。有时,或许是推子钝了,或许是理发师走神了,推发改成薅发,疼得我呲牙咧嘴的,还不好意思明说。歪歪着脑袋,以示不满。师傅嘛,或许是感受到了,或许是没感觉。不哼不哈的。
+ \+ W _- S" B1 b* C) m
, M0 |$ H* ` d# ^ 论发型么,学生寻常是小分头(略显文气的偏分。中分—那是当年电影里反面人物,例如汉奸翻译官的标准发型),平头(青头小厮),光头(我夏天剃过光头,光溜溜的像个秃葫芦,很滑稽)很少梳理大背头的。有同学在校外理个大背头,吹得锃光瓦亮,还被班里辅导员(高中的学生,兼任初中班的少先队辅导员)批评。
5 p# H, E/ R |9 D7 c4 s' e# f# {( k% y, L
后来,理发室换了电推子,嗡嗡的交流声在耳畔响起,震得头皮发麻,不过声音煞是好听。4 G& X; F8 I( E0 E- C
理发室有二位师傅。听口音是同乡(河北宝坻一带的,那地方历来出剃头匠)
( R6 k5 e( s6 [, H: u. s7 [ 年长者四十开外,大高个儿水蛇腰大背头油亮酒糟鼻子通红下巴精光,说话有气无力慢条斯理拉长音儿,九曲十八弯,还带着颤音儿。边干活边聊天,山南海北天上地下无奇不有。年轻者不到三十许,个头敦实壮硕,小平头,像是长者的徒弟辈儿,好像不忿儿师傅颐指气使的做派,当面点头哈腰,背后一副不以为然,阳奉阴违的。不过,二人对学生都还不错,没有什么当年服务行业敷衍了事的通病。围搭布理发洗头吹风整理衣领弹头发茬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落,服务周到。 走出理发室,摸摸剪短了的头发,顿觉身轻体健。
. w. g( n: v- u1 J7 h- T9 w 理发室,早就没有了。
( ~2 n) b3 f, C) U: [ 二位师傅,还健在吗? A0 ~6 `( r6 \" c
0 I& z% ~) d( Y& B% A
后记:2 x9 |) f9 c% \% B; c
记得理发收费5分钱。
: q. b( L7 @- O# A `% ? 物价指数同比,看一场电影,学生票也是5分钱。0 Z% f1 j* Q6 G) V3 [' X1 |
乘坐公交车,四站之内4分钱。五站至七站,七分钱。(不很准确)2 X c2 p) I6 d7 l; s: @3 H
学生公交月票2元钱。限制市区线路。(乘坐公交,后议)
5 K, Z# M' q) l- D% | 买一个馒头,收二两面票,四分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