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6689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1-1-3
最后登录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4 10: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说说过年 笔者初来台湾时,深感离乡背景,形只影单的,每逢春节,都被乡亲好友邀集在一起过年。这时候大家吃的是家乡菜,谈的都是故乡话,并且离不开昔日的年景情况。年年如此,重复的述说那些陈年旧事,大家都不觉厌烦。说的人兴致勃勃,听的人更是津津有味,统统沉醉在温馨的回忆里,让时光倒转,仿佛又活在那古老的北京城里了。
' Z1 n8 M& ], ?( P$ V5 B7 L因为年复一年的说与听,使自己对故乡的那份情怀有增无减,有些景象跟着岁月的消逝渐成模糊,不过有些事物,依然记忆深刻,就拿“北京人过年”来说,最是令人难以忘怀。
1 v8 x! y! F- o& f9 L2 H- c在朱介凡先生编著的《中国风土谚语释说》中提到齐如山先生的话说:“往日(北京)皇城,一般人民不易进入通行,把北京城的社会生活隔成了东西两部分,因而风习各异。”由此我们可知道诺大的北京城,在年节礼俗上必有同异之处,何况北京人五方杂处,由全国各地迁居北京的,也难免与同族相聚住,以便互相照应,而延袭各地不同的习俗。
8 Y, K7 C1 p, ?% I所以北京人过年的习俗,不可能一成不变,成为“定规”的。而“南北城”也不尽相同。8 j2 G1 W: {; U5 P8 V5 Q: q, i
记得两年前台湾电视节目中曾经访问地几位同乡前辈“谈北京过年”。由于他们都是学者,年高德劭,经历见识丰富渊博。所谈的年代较远,也偏重贵族化,而升斗小民的过年情形,确实大有不同!8 h* N6 d$ y3 @% D5 ?
笔者所谈的“北京人过年”较为普及化,希望读者对早年的北京人如何过年,有一些了解,同时希望给乡亲们或是到过北京的朋友,带来几许乡思。
' R$ J e9 ^! H8 M5 q) O2 A8 X! f“送信的腊八粥,要了命的关东糖,救了命的煮饽饽。”这是北京人过年的写照俗谚。, q! s# \( ?- T$ `- g- k
“腊八粥”喝完也就快过年了,而年节来了以后,做生意的往来帐目必需做一次清结,该收的要催,该还的也要筹措筹措啦。
8 }5 S' u: N( [+ A“关东糖”是祭灶神的供品,祭完灶神离除夕只有五六天了。如果负有债务,债主人一定上门催讨,日子确实是不好过的。所以叫“要命的关东糖”了。
% r' ?, P1 E+ F所谓“煮饽饽”就是煮饺子,北京人另外有句俗话叫作“不管有钱没钱,吃完饺子过年”!由此可知北京人无论穷富在三十晚上一定要吃饺子。如果躲债躲到饺子下锅,多大的债,也没人去讨了。
3 a& S# D( K+ }6 C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昔日北京人的厚道之处,过年了嘛,总要落个吉利,不能逼得人家连年都过不去呀!而另一方面,债主自己也要回家团聚过年,不能说到了三下晚上,还奔波在外,为了讨债挨冷受乏呀!" e z& _* Q; y
祭灶的供品除了关东糖、糖瓜儿,还有南糖、清茶、水果,当然也有供素饺子的。所谓“糖瓜儿”跟关东糖同样是由用麦芽糖加工制成的,搓成长条再切成段儿,叫关东糖,做成圆型的就叫“糖瓜儿”。北京还有另一句俗话叫“二十三糖瓜粘”!也是说:腊月二十三就是祭灶的日子。
' D% j( i* k& L: C不过北京人祭灶的日子不一定全在二十三,也有改在二十四的。据说:如果家里有人谋生在外,尚未赶回团聚,就要在二十四晚上才举行,并且不烧化“天梯、纸马”,叫灶王爷不要上天!以免灶王到了天庭直禀玉帝,因家人不全合,未能团聚,而降不吉!9 w8 H* X. E: F- Q) \, V" Z
北京人小家小户的起居都在一两间的房子里,没有厨房设备,所以把灶王神龛供在一个角落的高处,也不与其他佛神供在一起,灶神被尊为“一家之主”,自有他的特殊地位的,神龛的对联都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还有写“回宫降吉祥”的。* ^) F* _( E% s. w8 }* l. {, H8 i
“年画儿”是北京过年时的一大特色,这种年画平常很少有人买卖,但是到过年的时候,不但集市上有人出售,并且有人沿街叫卖。可以说“销路畅旺”,几乎家家儿都买一两张来“补壁”,点缀点缀年景。
2 x! d; o" Y& W$ F# n北京市面上所见的年画,等级相差很多,无论画工、纸质和印刷的成色都有好坏之分,当然价钱也有距离。在一般平民家庭而言,还是以中级品销的最多。0 i5 |% |' D6 Y. }4 g( c# b7 l( F
画的内容都是“吉祥画儿”,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一个光屁股的男娃娃抱着一条大鲤鱼”,题字“年年有余”,又如“五子登科”、“瑞雪兆丰年”,“吉庆有余”、“天宫赐福”、“聚宝盆”等,后来也曾见过京剧的“戏出儿”,好象有刘备、关公、张飞、赵云与马超等《五虎将图》,还有《玉堂春》以及《凤仪亭》等。当然也少不了“美人图”等等的了。
$ ?! m& j! W) G/ b# W2 X2 }$ ~因为这种印刷品都是直接贴在墙壁上,大概不消半年就变颜色了,所以是一种消耗品,到时候大家非换贴一张新鲜的不可。
0 B7 P! g9 y$ }. c8 p' [扎天灯是老北京特有的过年习俗,所谓“天灯”就是在院子里竖起三五丈高的杉篙,在顶端扎上松枝儿和一个滑车,到了晚上才把一盏红灯罩的油灯用绳索系拉上去,早晨天亮再放下添油,一直要点到“送神”后为止。
+ Y: K2 O, h* k* n北京还有“踩岁”的风俗。在三十儿晚上之前院子里撒了芝麻秸儿和松枝儿,因为芝麻秸是极为干脆的东西,家人走路踩在上面,一定会被踩碎的,因而谐音为“踩岁”,表示旧岁已经随着脚步声消逝了,同时希望新的一年有个吉兆。0 _. U7 p2 c: N1 y7 p$ k
以前农村到了过年恰是农闲时期,天寒地冻的没有什么活计可以做了。但是每逢新年来临之前,妇女们却繁忙起来,清洗的清洗,缝补的缝补。如果多剩下几个钱,多少要给大人小孩添制件新衣服,要不然也要缝双新“毛窝”(棉鞋),以便在新年时穿着,即使是旧的也要干干净净的过年。能够换得“由头到脚一身新”的实在不多。2 w& [8 L/ p0 R) O
昔日缝衣服是家庭主妇自己动手做的,北京城里也有不少“成衣铺”,都是有钱人家才照顾得起的。. |' Z0 C0 @+ Y; a7 M6 i
缝衣做鞋之后便要预备过年时的吃喝儿了。北京人的习俗由大年初一到十五,就不准生米菜下锅了,最忌讳油锅炒菜“滋啦、滋啦”的声音,和煎熬两个字。因此从腊月廿五、六开始,都会忙着蒸馒头,燉猪肉或是煮白肉,分别储存在大缸里,准备过年期间食用。这时候北京的气温都在零下,食物不容易腐败,所以一直供应到正月十几都不会坏的。
# N6 [% [8 ?9 i9 p! 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