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6997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7-10-14
最后登录1970-1-1
|
冰窖7 V) a: @6 X2 Z3 N% z7 y2 k2 x8 K' @
- `- q; u* E0 C# A 和一年轻朋友喝酒闲聊,我提到旧时底层百姓的最低档冷食是冰核儿。他说现在也有,袋装,彩色冰块,各种味道。叫“冰核儿”。我甭说见,听都没听说过。闭户塞听,孤陋寡闻。净是没听说过的新鲜事儿!保存个老名称,换成个新东西。又传承,又创新。不是都换汤不换药,有的得换药不换汤。
! F/ ?# y, L, p/ }# n 说了老北京冷食的两极,打算说中间常见的一些冷食冷饮,汽水、酸梅汤、果子干、雪花酪、刨冰,以及玻璃粉儿、杏仁豆腐、小豆粥等等。有点狗咬刺猬,不知哪下嘴。就想先说说冰窖。
" c& X& G$ G# E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人夏天还是用天然冰降温制冷。大概在三十年代中期,北京就有了人造冰。人们不太认可,比天然冰贵,还觉着易溶化,不耐存放。$ @$ ?; i& q% K$ w
天然冰是制冷的“冷源”,就先说储存天然冰的冰窖。说到冰窖,怕是六十岁以下的人,很少见过。北京的冰窖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还有。后来就都是“人造冰”,再后来家家有冰箱冰柜。冰窖就空有地名:冰窖口、冰窖胡同。唯一遗存:文物保护单位,北海公园东墙外,恭俭胡同的雪池冰窖。那是第一等级的“官窖”。还有第二等级,够格的王爷有“府窖”。等外的私人冰窖,是清朝末年才准许开设。经营两项业务:卖冰,冷藏鲜货。1 Y$ g$ _% G8 M c: j. J
离家最近的冰窖,在宣武门西,护城河南,现在的国华商场一带。从商场门前往北,当年是护城河南岸、护城河河道、北岸、铁道、货栈、城墙。大雪节气一过,护城河结冰,北京人叫封河。冬至以后冰层就半米厚了,开始起冰。冰面上划好线,三尺见方的格子。起冰的工人同一方向面朝冰面,从南到北一排,站在线外,用专用“冰鑹”(丁字型木柄,下面装四棱锥状尖铁头。全长80公分左右。双手分握木柄横头,不必躬身,铁尖触及冰面。)在线上垂直戳打,不用大力,不得离线,节奏一致。很快冰被截断,断面如刀切般垂直。按线截成三尺来方的冰块。用带勾的冰镩,把冰块翻到河的冰面上。拉冰的人套上绳子拉走,冰在冰上,不太用力,但不能停下。一停会冻在冰面上,拉不动了。一位堂兄十三四岁时,就拉过冰。脚底下绑带铁钉的木板儿,防滑。冰窖到河面铺大木板,上面垫苇席。冰块在上面滑着走,上岸爬坡费点力。快到入窖口,又是大下坡,拉冰的摘下绳子套,冰就在苇席上滑进冰窖。把冰块送到门口祘一趟活,每拉一趟发一个竹牌儿,收工按竹牌儿发工钱,日结日清。窖里边有人接应,把冰块就位码齐。那是技术活,比拉冰挣得多。起冰、拉冰都是夜里干,半夜开始,凌晨收工。
6 v7 N6 ~! l5 b 民间冰窖,就是大土坑。长、宽、深,都三丈开外。坑底平整,四面笔直,留有出入口。坑底垫木板,铺稻草。冰在稻草上码放。和四壁留一定间隙。坑底铺满,铺第二层。一层层铺到坑满。冰层间撒稻草,防冻成一体。四面也以稻草充填,出入口堵死。上面架杉篙,铺荆芭、苇箔、草袋、稻草、堆很厚的土,像个小山包,孩子们在上头玩耍跑跳。第二年立夏,启封开窖。饭馆、肉铺、鱼店、鲜果局子,需要制冷保鲜的行业,开始用冰。芒种以后,卖冷食的商户,有条件的住户,也纷纷要冰。到冰窖运冰有人拉的排子车,驴骡拉的大车。车要进冰窖里头,冰窖的人帮助装好车。用绳子拴结实,拉到用户门口,按约定的量,给搬到冰箱里放好。按月结算。临时多要另加钱。事先说好每天送多少。商铺保鲜冷藏用得多,住户用得少,半块、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几个档。送冰也都有自己的固定用户。和倒水的、掏粪的一样,都有自己的“道”。没大变动年年如此。( M1 Y H* K. S2 \& y& h3 a
$ A% |1 l: A1 w# @/ q0 h% F
% n8 ]! W, h8 N; B2 M
% c- a% ?' j* {' Z# L/ S5 f$ h
0 ` A, P) G" J) Y/ r: M
9 {1 A/ M3 r' P& P$ N/ I
) E9 T' y8 @% S4 o! `: h, d. N! }# h2 W; c9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