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3 21:42 编辑 8 E$ O$ E# J0 q( G i7 j7 y1 z6 @
7 `" ~: g' S7 f: Z/ Y# S' D
扫街与街拍
, O# [- z+ a# a( a4 P( H, o 上次说了一些美展的话,也想提及一个自己观看美展反弹出的一个话题,就是街拍。乍一看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我的本意是,既然这种钦定画圈的美展尚且能够举办,在某种意义上说,任何艺术也许在思想内容上也许有这样或那样的见解以至可指摘的地方,但至少在表现形式上,就一定更要有可欣赏悦目的艺术魅力,否则这样的“东西”,虽然勉强包装为艺术作品,也是根本无法混入展览殿堂的。从而联想摄影的街拍,要想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除了在思想内容上需要不断地学发展,不断提高每个发烧友都可能存在的理解认识方面的不足之外,更要从艺术的角度严格要求,既然讲求的是摄影艺术,想让自己拍摄的片子能以与摄影作品接轨的话,就要在表现形式这个层面上,有高标准严要求,直白的说,要想自己的片子可以称之为“街拍作品”,即使思想内容尚可互相商榷之外,但艺术水准,街拍这一课题,同样是绝对要求摄影语汇的完美运用。 是不是这样说有些“只谈现象不谈体制”或“只叙友情不谈政治”呢?那您可以关注近期大众摄影的这本2012增刊“嗨,街拍”。 这篇增刊,是大众摄影近几年来改革思路后的第三本增刊,如同前两本,的确是很有读头的。这篇增刊分三个部分,名家视点、街拍技巧、街拍利器。从整体上说,这三部分对于想玩街拍的人,都是可以认真读一读的教材,我重点读的还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由11位不同风格的街拍人士文章组成,而在这之前,还有两位作者排列其前,再加上一位在目录上没有标明姓氏的编辑(看签字像姓徐,目录上没有名字)这14位作者的文章都很有见地。自己根据个人的街拍实践,就对这些文章谈点自己学习的体会。 编辑的文字,属于一种客套。而邓伟先生的文章,由于他的阅历所致,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应该知道的外国大家、名作,但好像有一点笔误,《胜利之吻》已经被很多的文章指出,这是一张摆拍的图像,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不能称之为街拍,如果不错的话,这也算是白璧微瑕。雍和是这一阵在摄影界推到前排的街拍作者,他在文章中说的7种体会,自己也是认同的,但是由于他的作品只是关于上海地区的题材,所以读起来没有特别亲切的感触。 说完这三位,我先插一句:街拍,在北京的众多摄友之中,对于这种拍摄方式和拍摄题材,是称之为扫街的(就是在这些篇文章中,也多次的提到这一点)可为什么就把我们发烧友已经认同的扫街,非要文雅的包装为街拍了呢,如果不是咬死䦆头硬犟的话,其实可能就是一种编辑把自己摆在高于普通摄影发烧友的心态所致,这样就显得能脱俗,有文化,其实打开文中所有的文字和图片,其实都是“扫街”,从这一点讲,读这本书就要更客观理性一点,这本书也许只是编者的书,而不是读者的书。(是不是如此,后面再谈) 第一位 艾清 流动的城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陌生的角度进行观察”这很客观,也很冷静。他的这组片子,很静,运用了很多的技巧,形成了一种“静谧”的效果。我很喜欢那种精确的把握夜景曝光的冷静心态。 第二位 鲍雁州 东瀛SNAP SHOT.”,影像细腻但不失力道,光线的质感和戏剧化的色彩变化令人着迷。摄影讲求首先是用光,而色彩,质感,如何表现,读这篇文章很有启发。 第三位 范霖 透过红外看街拍。我没有玩过红外,数码技术玩红外不是很难,我主要是觉得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路,至于红外是否适于拍街拍,似乎是个无所谓的话题。 第四位 张耀疆 大城小事。“拍摄,不必走出去。当作者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基础上,通过将不同时期的作品,编辑组合,使零散的作品有了相同的主题,这一点让我们看到,拍摄并不意味着结束”。他的作品很有城市的感觉,很求空灵,很讲意境。 第五位 蓝沙 走进俄罗斯人的生活。 “影展和画册不要滥看,同时,只去感受它,不要学习它-----学习和模仿都是同义词,模仿了,就失去了自我。”不刻意,风格会自然形成。当然这是作者本人的感受,但也向我们提出,什么样的学习,才不是模仿,而风格的形成在于不刻意。通过他的作品中可以品味他这种论点的含义。 第六位 李斯本 行者的视角 “如今旅行和摄影几乎是分不开的,你也许会尝试把片子拍得更讲究”.作者是位女士,片子观察的角度很能捕捉住所去地点的独特气息,很讲求一种细腻的视角。 第七位 唐民晧 “环境和人物的新鲜感常常会激发摄影人的兴趣,但如何避开纷乱的人群和环境”,是这位作者风格追求特色。我是喜欢拍摄环境人像的,似乎对于这种在外拍环境中,又采用大光圈浅景深的方式,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作者很讲求后期的调整,后期的处理使片子的风格和色调处理非常统一,很有一种韵味。 第八位 顾奔驰 夜行阑珊灯火处。读“这样一篇作品,使人感受到一份对于摄影传统和经典的保持,一份隐藏在喧杂背后的宁静”,这种观察来自于作者“越来越偏重自我感受的传达”,向我们发出一种提示,你个人到底有没有感受,这种感受是什么,如果有了,你又如何的表达,看了这些作品,很有教益。 第九位 罗晓云 爱秀爱自拍 “让自拍变得简单而有韵味”的街头自拍,虽然简单,但要想有韵味,就“需要头脑里有很多预先想像的画面、构图”。因为是自拍,所以作者又是作品的导演和演员,因此自身的表演可以尽可能的贴近预想的构思,而每一次的自拍,又是预先导演好的一个刻意创作课题。 第十位 孙少青 大都市的细微脉搏 “通过前期和后期制作两种途径,为我们展示了他心中世界的色彩”。有一个成功的经验(在外国成名的摄影家的经验介绍中也经常提到)就是“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将拍摄物体(一般是人物类的)置于一个很好的光线下,等拍摄物体经过的瞬间抓取最佳时机。”这个经验很实用,我也曾偶尔运用过,也因此出过几张理想的片子,希望发烧友们也能注意这一点。 第十一位 王澋明 街头舞台剧 “人文就像写日记,不需要太苛刻的条件,随时随地遇到有趣的场景就可以记录下来”这是一位用50标头扫街的作者,这种镜头展现的画面,是一种经典的再现,也向我们提示着,器材与表现之间的关键在于什么。 最后面,是陈仲元老师写的跋。也许这是现在图书的一种套路,总要用名人书写书名、写序作跋来坐镇一下,由于这本书的责编自己写了序,所以只有请陈老师出山,虽是客情,但似有画蛇添足之嫌。这么说,并非自己没有自知之明,而是街拍或者是扫街,终归是纪实摄影的别样称呼而已,而纪实摄影“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我想绝不仅仅是记录,更是表达作者通过真实的记录,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和认识。这就是要用一种理性的批判态度,来选择自己镜头的指向。我们可以再读几句我很认同的鲍昆老师对于纪实摄影的看法:“因为纪实摄影是要有思想、有主张、有批判性。提倡大家要坚持纪实摄影的精神,就是希望中国摄影人用手中的照相机思考社会历史,提升自己的公民人格。”而这本书,恰恰缺少的就是纪实摄影的核心意义是什么---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扫街,为什么要街拍,我之所以把这篇文字与美展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在这本书里我们更多的只能读到的是形式和表现,而看不到本质和批判,退一万步说,如果真正是想扫街,想街拍,看了这样的书,似乎只是技术常识读本(“我们希望这本增刊是一本实用手册”陈仲元语),要想拍出有纪实性的扫街片子,还是要拿出一点为这个自己生活的城市、环境负起一些良心的责任的态度来,否则我们的扫街也会堕入像拍糖水天气片一样,仅此沦为另外一种不负责任的个体即兴行为而已。 9 e5 _% X `3 U
1 ?% y# Z( M' l" K; \( p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