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然客 于 2012-8-30 18:16 编辑 + B% `, o0 {/ M) R
6 t0 ~- P) }5 e8 s9 `
老北京的行当之一 棚匠 看了前两天网友“西直门”发的照片《真是高人》的帖子勾起了儿时的回忆,照片反映了乱贴小广告的现象,在立交桥高高的桥梁上居然有人把怎样打麻将、扑克、牌九绝技的广告贴在上面。《真是高人》的帖子引起议论,议论的不是广告内容而是这广告是怎么贴上去的,看到这情景是我想到过去糊棚的行当,会不会这广告是按老法子贴上去的?过去糊棚时打下手的人就是把刷好糨糊的大白纸用丁字杆挑起往上送,糊棚的师傅借势对好缝隙利索用棕刷展平就齐活了,一张张大白纸很快的贴在棚顶上横平竖直倍儿漂亮。年轻的时候住平房自己也糊过自家的顶棚,这活儿看着容易做起来不简单,自己费劲巴拉的算是糊上了,自己看着都别扭,纸缝对不齐不说还有的皱皱巴巴,这还没扎架子、打底儿只是在老棚顶上裱糊一层而已,看来老话说的“行行出状元”一点不假。 早先,老北京人都住的是平房,平房的顶不外乎灰顶和纸顶两种,灰顶是先吊木龙骨,再吊苇箔做面,均匀地抹上麻刀白灰膏,结实耐用。但不适合老旧房屋,如果漏雨,修房和收拾起来会很麻烦,成本也比较高。普通平民过去房子这种顶子不是很多,而平房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吊纸顶棚,虽然两三年要翻新一次,但是成本低,比较容易维修。 糊纸顶棚用的主要材料是:糨杆儿也叫秫秸杆儿、竹签儿、粗麻皮纸、大白纸、粗麻、糨糊。糨杆儿要求粗细匀称,不直的要用煤油灯烘烤直,用麻成纹纸后都用废报纸的纸条涂上糨糊把秫秸杆儿包裹起来,以便搭顶棚架子后糊棚底纸,也有用木条围边,拉铁丝格栅代替。糊顶棚必备的工具:切刀或裁纸刀、棕刷两把、软毛排笔和鬃毛刷子各一把。糊棚的糨糊比较讲究,打糨糊是用面粉加水活稀成浆状,上火加热熬制,熬粘之后放凉,再加水进一步打稀,为预防虫吃鼠咬还要加‘六六六’粉调匀以后出现了化学糨糊,比原始的糨糊就省事多了。顶棚分坡顶和平顶两种,房子比较矮不适合做平顶,否则就太矮,很压抑,一般平房都是在柁上二檩处做成坡顶式的顶棚,显得房子比较高。糊棚首先是搭棚架子,用糨杆儿搭成合规则且水平的格栅,格栅间距大约半尺左右上下,纵横之处用粗麻栓牢固,留好一尺余检查口,棚架子搭好后在秫秸杆儿上抹糨糊沾上底层纸,底层的麻成纹纸不能太紧平,要留适当的收缩量,否则,再覆上大白纸干燥之后极其容易崩棚。棚底打好就是糊上大白纸,纸干后就是洁白平整的新顶棚。搭架子、绑结、打底、刷糨子、糊白可以说样样都是手艺活儿,摆弄不好肯定不美观,手艺差的会局部脱棚下沉,严重的还会掉下来。记得我们后院的一家儿也是自己糊顶棚没用秫秸杆用铁丝拉的棚架,糊完棚后热闹大了,只要是一开门整个顶棚呼啦呼啦的动,原来牵棚的铁丝用的太少了,房顶面积大屋子严实就跟拉风箱一样呼达呼达的。住平房,街坊邻里免不了串门,要是看见顶棚糊得有毛病,都会问:这棚谁糊的?怎么和免裆棉裤似的,不但褶子烘烘怎么还嘟噜着?过去一般家庭家里没什么摆设,一进门顶棚的好坏很显眼,反映这个家是不是干净。过去棚匠也接别的活儿,例如办丧事出殡用的的“烧活儿”也就是纸人纸马什么的,手艺好的棚匠做出的活儿可以似真,所以说这行不易,如今没人家儿糊棚了,这行也就没了,作为老北京人过去生活中的一个行当它毕竟是京城市井文化的组成部分,不能不是是种遗憾。
' H2 k) ~5 ]7 Q5 f7 ^, ]3 y4 W;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