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3 21:42 编辑 2 R, N# i2 t1 G# R! ~. a
9 P* c2 E7 [7 @2 M/ s, O5 y: l
老猪看美展
# b% P( c* \2 s. o/ L 美术馆这一阵又有一次全国美展暨全军美展,我是足足的看了六个小时,反反复复的看了拍,拍了看,过足了一次文化艺术熏陶之瘾。我每次上下班多从美术馆路过,只要有心仪的美展,总是想办法看一看,先前看美展还要买票,自己托了个关系,在美术馆后院某个办公室办公,有美展的时候,就打着他的旗号,所以省了不少银子,这一阵美术馆不收票了,真是一件得民心的善举,所以我得机会就去上美术馆泡上一天半天的。 刚开始实行不售票的时候,看美展不准拍照,所以偷拍的技巧在看美展的时候,就有了用武之地,但是终归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拍出来的片子很多都西了歪斜的,这次美展可以尽情的拍摄,这可谓是把好事做得更解人意了。 我写过一篇文字,发在《摄影与摄像》“在北京拍展会”。对于北京能够借首都之便,可以尽享国家世界级的展览,这是一种作为首都人最为值得欣慰的待遇,也借机呼吁北京的朋友,如果有机会,尽可能的把这些展会的机会充分利用,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化馈赠,也是北京人—中国首都人的地利之便。但是很客观的说,能够珍视这种机会的人,我觉得还是差得很多的,除了像车展看名模美女,还有点展会的观众捧场架势之外,很多真正文化含金量极高的展会,不能说门可罗雀,但称之为观众寥若星辰实不为过。每每我看完一次展览的时候,我总在想,点背不能怨社会,但有机会不去珍重,也是北京人大爷弊病的又一典型缺陷。 看展会,最值得珍重的是,你看到的展品都是原创,也许这些作品如果不是展览于展会展台之上,可能你一辈子也见不到原创的真迹。我们看到过很多世界最珍贵艺术作品的图片,无论拍摄的技巧多么高超,印刷的技术多么完美,但是图片永远是无法和原作相提并论的。而看展览除了看展览作品之外,入芝兰之室,那种艺术殿堂的神圣魅力之感,你不身临其境,是绝对感受不到的,而一件艺术作品,展览于艺术展馆的时候,也如同一个人被授予奖牌金杯的瞬间,那种感觉不仅是参观展览的人能够心灵相犀,我想就是作品的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可能比这件作品被拍卖时获取重金的心情也是无可比拟的。 看展览,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可以从整体看到局部,从创意看到技法,从材质看到装帧,从立意看到标名。我每从这种真正的艺术展馆看完展览之后,除了回家把拍到的片子仔细审读之外,更多的是给自己一种思路眼界上的触动,那就是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也就是说,每看一次展览,就是一个加油的驿站,一个辨明方向的航标,一个自省检验的标尺,一个自我更新的起点。 如果实在要说点过头的话,在看展览之后,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梳理。除了把收获的感受,归档吸收,也可以对某些方面的问题,保留自己的看法,这并非自以为是,我觉得学而不思则罔,好在哪,要仔细的品味琢磨,而与自己想法不甚吻合的地方,也要敢于拿出来与之撞击,这样在学习对比的过程中,可能或有更深切的收益。 以这次美展为例。这次全国美展与全军美展共同举办,其意义明确守定军事题材(军队作品)必占首位。从体制上说,军队一直是党的宣传工具坚强堡垒,在十八大之前,把这个热馃子让军队来承办,既是官场的油滑之举,又是规避风险的两全之策。这一点从整体作品的选题重点来看,已经达到了预想的目的。从艺术上讲,军队的艺术创作水平,由于中国军队体制的原因,可以是铁饭碗中的金饭碗,所以在各种客观条件绝对保证的前提之下,只要选题被认可,作者的创作条件绝对无后顾之忧,这样的“温室幼苗”在技术手法上的确是比其他条件的作者要优越方便了许多。不言而喻,军队的艺术创作水平(当然不包括思想内容),一般讲是比地方创作条件苛刻的作者自然要高出一些,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一场展览,尖刻点的说,观看形式,观看技法,观看外在,比观看作品的思想内容更为需要有所侧重。 如果实在具体的举例说明,也可以谈点自己的看法。 就算这次全国美展是暨全军美展的话,就是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讲,中国的历史有些画面是绝对不可忽略不计的。在上届全国美展,我记忆非常深刻的一张是日本战败受降仪式的那张作品,(可能也是军队作者)从那幅作品讲,并没有刻意宣传是哪路军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辉煌胜利,而在这次美展中,这类题材少之又少,甚至连“民主人士”也是屈指可数,使人觉得,看了这场展览似乎对于如何正确的了解中国的历史没有什么确切的引导教益。 这次美展,有一些女兵的画面,还是很引人注意的。尤其是一些工笔国画的人像,的确技术水平从我的水平角度讲,确是传神力作。似乎也有两到三张描写爱情的画面,虽然属漏网之鱼,但也吸引了很多观众的侧目。至于描写男兵的作品,虽然技巧水平也很高,不知怎的总让我联想起文革时期的那几本“工农兵形象选”来,虽然水平技法尚可,但躯壳之感仍然使人觉得作品内容的重复和陈腐。 这次的美展表现形式的匮乏,也是必然之势。除了必不可少的国画油画连环画雕塑之外,别的艺术形式就很少了,也有两个各别的形式互成褒贬,一个是所谓的电子构成作品,在一间大屋子里有三四米高的一个圆筒,故弄玄虚,还要爬上梯子观看,等我登上展位一看,原来仅仅是罗列在一起互相闪换的灯泡,意为无数的战士在攀登高山险峰,看了之后,令人作呕,但也有一件令人注意的作品,就是那个用铁丝编织的摩托车,虽然说不出有什么太伟大的含义,或者也许这种技法是借鉴学习,但通过很多观众在这件作品前不停地拍摄的状况看,这件作品很引人关注。 花鸟画自然不会是这次展览的内容,只有一两张工笔花卉,有一张枇杷画的非常细腻认真;而传统的山水画也不是很多,印象不深的原因,我想除了因为内容上实在没有什么可突破的亮点之外,技术上的因循守旧也是这类作品无法进入这次美展的原因之一。记得上上届美展,有一件素描的牛仔服,让我记忆深刻,使我对于素描也能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坚定了信念,而这次这类作品也有,通过细腻纯熟的技法,近乎于摄影般的精细质感,达到另一种美术品欣赏的境界,但因为内容所限,可能就是那张萨克斯还比较突出。走兽是国画中的大项目,但这种展览一般不是边陲骆驼就是巡逻战马,驴虎鹰雁就没有参展的资格了。不过今年也有一幅工笔国画,画的是猎犬,画家的功力很深,但我觉得似乎和上届美展中的那一群狼大同小异,不知是不是同一个作者。 雕塑是一种非常讲求作品材质的艺术门类,所以前期的投入必须有强大的财力支撑,而且一般大型作品,更多是有着商业需求的佐力,才可能进行整体运作。正因为如此,军队的雕塑作品,实际比地方上更容易完成,尤其是大巨型的成组雕塑,基本是军队艺术者们的强项,因为他们可以几乎忽略不计前期成本投入,而作品完成之后的再利用也是不必作者操心,所以形成了一种劣性循环模式---军队的雕塑力量是中国雕塑的重要成分,但也要实事求是的说,军队雕塑题材,除了为了政治需要的应景之作,确难称为艺术作品的怪圈之外,就是在其创作题材上,创作思路、材质选用、也很难与这种豢养型的财政投入成为正比。正可谓贫寒出学子,磨难见真经,所以军队的雕塑作品在高大全方面尚有一席之地,精巧神的艺术境界,似乎和军队雕塑群体的艺术追求隔席相对了。 这次美展,还有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就是“大器玩成”中国美术馆馆藏玩具展。这个展览展出的作品,民族性极强,而且在艺术构思,材质运用,色彩搭配、奇思创想各个方面都给人醇美强烈的艺术感受。而必须说一句,如果是喜欢民族文化的朋友们,这是一次欣赏原汁原味中国艺术珍品的绝好机会,要知道馆藏艺术品,都是大浪淘沙,历经淘选的精品佳作,不管别人怎样评价,我是把每一件作品都认真地拍摄,珍藏于我的资料夹中。 说的这些,充其量也就是隔山打牛,不足为证。老猪看展会,一方面是看展览会的作品,一方面是拍人们在这个环境之下如何的享受艺术的熏陶。美术馆是欣赏美术艺术品的神圣殿堂,艺术作品的艺术效果因环境的助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展现。不过也许自己扫街的因袭所致,所以总希望在某一空间,某一瞬间,在特定环境中观看作品与观众(包括环境背景)形成一种“偶然的错觉”,如果再能有光线的巧合,就会产生摄影者自己观看这个“大时空”独到的艺术效果,使周围的环境,展示的作品,观赏的观众,光线照明组成了一种摄影者诠释美术作品的“摄影角度”摄影作品,(这种片子,尤其是在798那种展示环境中,更能体现出我所希望达到的摄影效果)这也是我热衷看(拍)展会的重要推动心理之所在吧。
+ \# z" L# Q+ y8 Y$ Q8 ~1 K
8 m% Q2 W5 L- G% f 澳门葡京娱|乐|城:国际品牌w顶_级_信_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