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4850
帖子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8-11-17
最后登录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2-7-26 03: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7-26 04:06 编辑 # r# A5 {- N2 m( J2 z, X
+ S2 e/ S* ~ I" |; Y" |: m0 |
明初拓展南城墙的同时,圈入内城墙的这一段通惠河也改了道。1 M* b- h! `$ S0 F7 D" I
河水出御河北桥后一直向南流,经御河中桥,又经御河南桥,再出正阳门东的水关门,最后汇入内城南墙外的护城河。! `' ~4 H( B/ R+ u. g$ d& `" A2 q5 K
5 ~/ p* F5 a* f3 ^1 \1 i/ u% \; r5 h5 c( r3 B/ o: _) |* T3 {" k
圈入了明内城墙的这一段通惠河(泡子河段)之后话:
9 c( e; F* a, r0 f% B) P* T: u: a7 ^1 U* y
[转帖]
3 K. H: u- _; }6 ?8 [6 m# T+ W$ D2 k7 I3 A
明清两代最重要的漕运码头之一——大通桥畔(节选) 作者 谭乃秦
7 R+ J6 ]% M1 s0 d6 ]+ G& M0 X- ^0 [, W
! X$ T$ K7 |/ [& i' K: D ]6 _2010年10月16日16:33 来源:《北京青年报》
/ ]1 u9 A _/ P. Z4 d$ ?
, B, N8 U/ o1 k$ c7 Ihttp://www.people.com.cn/GB/198221/205470/12969239.html
8 A3 r7 A1 X f$ h+ V
) h) O/ W) @' s3 I! E ■泡子河曾是元代通惠河的一段故道 Q4 y! |$ G! a) q: ?# l6 I
( W K8 }3 c, ~: s& J2 m 下面两张非常珍贵的照片拍摄于1913年,尽管其水面已经比明清时期萎缩了不少,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当年的美丽景色。通过照片也可以知道,这里曾经是北京城内非常幽静的去处。! c, h- h7 k" W2 Z
8 N |5 l4 X( k- j8 p
在元代,泡子河是通惠河在城外的一小段故道。明迁都北京后,将元大都南城墙南移二里,重新挖掘护城河。在建城过程中,暂时利用这一段河道,引出六海洪水。明内城建成后,这河道就成了内城东南角的一段“盲肠”。由于这里是内城较低洼的地方,沿河有数个积水的水洼,小的有十余亩,最大的有近百亩,北方人称之为“泡子”,这条河也就被叫做了“泡子河”。, l, X0 V$ { d9 c& L
h6 f8 a8 p; W* ^) h1 ^: l0 Y
从清代乾隆年的地图看,在崇文门以东的城墙下,有一个水关,使泡子河与前三门护城河连接起来,成为北京内城的一条泄洪通道。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记载:此处“前有长溪,后有广淀。高堞环其东,天台峙其北”。泡子河有两条河道,一条起始于贡院以东,经古天象台向南流入“泡子”;另一条则是通惠河的故道,起点是船板胡同西口,沿内城前三门城墙的北城根,向东汇入“泡子”。至于泡子河的水源,《帝京景物略》说:“洼然一水,泡子河也。积潦耳……”说明是由于地势低洼,积雨水而形成的。
0 c9 t) L' G; s+ L& S' q: W' {- V8 l1 Y
在明清两代,远离车马喧嚣的泡子河“两岸多高槐垂柳,空水澄鲜,林木明秀,不独秋冬之际难为怀也”。是北京城内一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好去处,吸引了不少文人学子、达官显贵,在此修建宅第和私家园林。还有几个寺庙也借此水的灵气,建于河岸,例如供奉吕洞宾的吕公堂(亦称吕仙祠)、慈云寺等。泡子河北部的贡院,是明清两代科举乡试、会试的重要殿堂,多位帝王都曾临幸此处。春秋两季进京赶考的各地学子,纷纷就近来到吕公堂、慈云寺乞梦求愿,以求高中,据说相当灵验。因此这里的庙观香火十分兴旺。/ ], c1 ^- V& G1 ~8 z( w# z. f
% s* u6 H! k8 P0 x2 A
据红学家周汝昌考证,曹雪芹可能就诞生在泡子河畔的曹家宅第“芷园”。清初,曹家“从龙入关”以后,原隶属正白旗,后任江宁织造的雪芹祖父曹寅有诗云:“掌大悬香阁,文光射斗魁。”此句下有原注云:“芷园小阁,邻试院(贡院),寓公多利。”
# {+ I$ n. ~2 A. N3 s, I, ]' |8 g3 E8 Z7 W5 g1 ?
那时的泡子河,水中有船,岸边有人垂钓,每到夏季,还有不少人到河里游泳、洗澡。直到上世纪中叶,这里还有“船板胡同”、“鲤鱼胡同”和“钓饵胡同”。明末《帝京景物略》有这样的记载:“十五日,诸寺建盂兰盆会,夜于水次放灯,曰放河灯,最胜水关(积水潭),次泡子河也……”也就是说在明代,每当阴历七月十五,泡子河的水面,还是放河灯的好去处。
0 w% l8 k5 c; V+ m+ }5 B) ^6 q
清朝灭亡后,这里逐渐沦为贫民区。大量的生活污水、垃圾,使几个泡子成为死水;日寇侵华时期,在贡院以南又开了一个“启明门”(今建国门)断了北部的水源。新迁来的居民们,在这里填河造地建房,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只剩下几段臭水沟。6 @+ i2 @1 T! f$ \- c
9 D5 t; |% J6 X M0 A
20世纪50年代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这里成为一片工地,新北京站及其东面的车辆段,占据了泡子河的大部分流域面积。今天的内城东南角,早已建成了现代化的社区,看不到一点水乡的样子。只有少数几个地名,例如:“泡子河东巷、西巷”、“泡子河社区”,能使人们联想起这里曾经有过一条美丽的小河。: `6 G+ y9 {8 z: p, s$ B- O8 d; C
......(略)。
, E" J5 v, o" B9 | r
$ Y/ T0 q. w [: X6 @
3 t, R! Q5 @$ ~' _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