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17|回复: 14

[讨论]:东便门的西水闸[含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7-24 09: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7-24 15:43 编辑 + J- ^& `5 Z" n
$ v, X3 r  }9 v0 ~( w0 j- I5 d
东便门的外城墙处有两座水关:东水关,西水关。
) C) w3 V$ t. I8 V" d/ N( C+ i! r& F  y9 k
东便门东水关是内城、外城总排水口,三孔。, F( L. b6 O6 d; E. f" Q  u" X: I
这在《乾隆京城全图》上比较容易理解。
# y- Z; N2 P- O4 a$ V) H东便门东水关在《乾隆京城全图》里标注:雷闸口。很形象。  Q: [3 D2 c: G' f9 x% c6 Y6 f

+ v* ?& A( I4 Y% ^东便门西水关在《乾隆京城全图》里标注:进水闸。
* h+ F3 D( T' B* U' ]0 S/ w3 F对这一点,我是一头雾水。% f5 G4 @( ]3 h3 E- y3 ~* w
% ]7 n' D9 m' x1 u+ A" w; i
我很想就此深入地讨论一下。
) L# r0 ~' l$ P" Y" ]3 A7 U
东便门-雷闸口        《乾隆京城全图》.jpg
东便门-进水闸        《乾隆京城全图》.jpg
东便门周边水系图   《乾隆京城全图》..jpg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2-7-24 12: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看云起时 于 2012-7-24 12:57 编辑   M0 f4 U. ]) `' n* u

* z& r+ N& K9 W) w会不会因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原因, 东护城河的水从"进水闸"由北向南流入外城, 到东南角楼处与南护城河由西向东的水汇合, 再从外城的东水闸流出外城? 外城角楼的照片都显示附近的地面被水冲得很厉害, 地势相对较低, 水这样流应当是合理的.  另外, 东南角楼处到外城的东水闸的弯曲河道在地图上显得较宽, 原因可能是两股水汇合后水势更大, 也可能是水流在弯道对外侧河岸的冲刷更厉害导致河道不断外扩.  0 p9 T0 E+ b- ]* T- ~; h
$ s( }! P1 A2 `
水的流向的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 老北京的有些水闸的高度都是可调的, 可以根据情况调度水流, 只要人为改变两个以上相邻的闸的相对高度, 就可能改变水流的方向, 平时的入水口完全可能在洪水时改为出水口.  
8 M3 s  l* C, F, z8 n# e
! j5 @! l. B3 C外城的东水闸为什么叫"雷闸口"? 为什么说这样叫很形象呢? 是因人而叫, 因事而叫, 还是因其形而叫?  " X9 h! t, k3 Y8 m6 M
0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5: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7-24 15:47 编辑   W2 j/ K& `& y3 N/ z
5 W7 L: ]7 q4 C' z# h
看云起时  先生有语:
) g( f, Y3 c- T* g8 K6 A' j* }“外城的东水闸为什么叫‘雷闸口’? 为什么说这样叫很形象呢? 是因人而叫, 因事而叫, 还是因其形而叫?  ”
! I' Z! y" `+ x8 o  U
% P2 M" F0 e  |3 d
5 ]9 c9 v8 u( O0 t' v6 g. t  ]& @东便门东水关是内城、外城总排水口,三孔。
4 ^8 T8 r' s4 J% g我想,出水量很大,水声如雷吧。嘿嘿!: w4 J0 r! i2 e4 S4 e- x# f3 {
发表于 2012-7-24 22: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看云起时 于 2012-7-24 22:23 编辑 : ^! m* ?8 H# C
zhaohq 发表于 2012-7-24 15:43
: V6 _. m- f, A' @) R+ F0 U4 T! A“我想,出水量很大,水声如雷吧。嘿嘿! ..."
* @7 S7 M7 T3 R. P5 y3 ~6 M  I
水声如雷, 呵呵, 有一定道理啊.  不知别处(比如西便门)水闸如何命名, 可有规律可循?
发表于 2012-7-24 22: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雷闸口?雷震口吧。
发表于 2012-7-25 00: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看云起时 于 2012-7-25 00:15 编辑 2 h" V/ L1 P  ?- C8 G- L7 h! A  W
了然客 发表于 2012-7-24 22:39
& M7 B* Z2 {; W$ L' O雷闸口?雷震口吧。

4 g8 E# e+ Z5 _: L! U4 i原图写的是“口闸雷”(雷闸口)啊。
) K2 h6 F0 ?) j3 i, d3 d0 @
01.png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02: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7-25 02:15 编辑 8 j7 Y! }5 K# ?( s- e' L

5 ~+ Y1 m6 G% H- K. X: P远在元代建大都城的初期,大都城的南垣在今长安街略偏南一线。
, j+ S3 k$ U3 t: {& k4 [
9 _: b7 A- ~; K3 j# U大都城东.西两面的护城河水在原玉河北桥南面汇合后," k4 h/ Q5 g: ]$ n' L9 w: j. X
是经过一条西北-东南方向的河道汇入旧金口河,再转向东流出的......+ z* ^$ {( O" \- }  M

2 W0 N, u( s2 q简言之,这一时期,今称东便门地区的水系是自西向东流的。3 i- J: u' E6 G% S0 @4 V2 b' `) n) M" u
006.元大都都城图.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02: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7-25 02:32 编辑 ' r7 c: r1 g* Q" k! m7 A

. a2 e& \7 \* E5 S/ \  j) s5 Q. V[转帖]:
( ?2 x8 ?% ]# w  r5 z# J% q- ~( {! J; H
老地图上的水乡北京和当年的漕运/ @" I. {+ n  C, i, }3 B9 C" ?
2007/03/13 03:17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王同祯 5 j; G5 `+ n% {/ ~: z; c5 B
$ ^. F$ M# n  T( f" t2 P8 h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19350497
8 {$ _8 r! M/ y7 }& q& G$ Q& ]7 X3 u$ V+ `. {" w
......
( ^# A) e/ b+ {* Z2 O
+ r* m8 `! Q+ [8 e若论数漕运功劳,堪立头功的当数通惠河,故通惠河,有北京的生命河之称。在十里长安街东段的建国门路南,有一处古观象台遗址,它就在元大都城的东南拐角处,通惠河从南侧流出城。前几年我一得知在古观象台南侧发现了古城墙,就马上赶过去,一是为了拍照留做资料,二是看能不能找到通惠河出城的遗迹,很遗憾,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
+ R7 B" k8 r8 X& Q
$ X/ A( t" P# \* \当年通惠河上的船队,就是从观象台南侧向西,经北京站和苏州胡同继续向西又向北,接通从积水潭流出的水道。明初改建大都城,将南城墙从长安街南侧南移到今正阳门大街一线,护城河也随之南移到今天的东南角楼南侧,北京车站附近那段旧河道就变成“盲肠”,后人称泡子河。明清时期,成为一处著名风景点,贤达富户在那里修建亭堂楼阁,呈现“踏遍槐花黄满路”的休闲区。
4 N* x7 ~+ Q) ]* t  g# T
3 W" M" W  N! _. v0 b) ^8 t6 j; _$ Z我沿着古旧的明城墙南行,很快就到了巍峨的角楼下,我掏出北京市文保协会会员证,顺利地登上角楼平台,城南一栋栋“水泥树林”,誓与角楼比高低,把个护城河挤成了小水沟,东边的通惠河主航道,两岸绿树渐少,也处于被围困之势,放眼望去,缓缓的水面上,有两只小船晃动着,我好奇地掏出望远镜一瞧,原来是打捞脏物的清洁船。怀着一股难以表达的感觉,走下角楼。大通桥头的两只镇水兽,700多年坚守在通惠河岸边,已经见多不怪。
# B; y+ E- N+ h: Y: i. Q: ?( Z5 L$ j! x" e
■郭守敬解决的难题& b7 M- u- v; V3 u2 q7 U

) v! L5 a% F3 E; V$ Q! z这条漕运河道,在郭守敬的主持下,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动工,次年秋天,上自白浮泉,下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口的济漕工程全线贯通,全长160里零140步。琼浆玉液似的河水,从瓮山泊南出口流出,经长河引入今紫竹院湖继续东流,一部分水注入大都护城河,主要水量由西海(积水潭),南折入城,晶莹清澈的山泉水,经后海、前海,沿萧墙东侧(今南北河沿)南流,在今长安街南侧,汇入元代南护城河,然后经今东单、船板胡同、北京站,出东城流向通州大运河方向。# l( W& h# i1 {4 {0 {
......(略)。; E6 v) y% t, ]/ l: r3 ]

) }2 a! P( O: L$ B% ?" g& T9 }: d+ |* z7 r, \; B, C" B

1 j& T& V, a- r1 ^7 w9 j! P; y
401.元代通惠河闸坝图.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02: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7-25 03:05 编辑 5 H. O0 p% E% R3 p: v

) O1 e/ t8 C, z" T; G[转帖]:; }) |# m7 B& l6 f

% T* k9 _7 }/ p老地图上的水乡北京和当年的漕运6 H4 h3 z' n+ r  X
2007/03/13 03:17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王同祯 . H' [, S  K" L/ D2 R

$ J6 P" j. ], L+ Q- }- a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193504979 P- J# e# n- z4 }/ ?& c

+ l# R3 b' s( c+ D. L) C......
$ U& D- e5 l+ ]. W( k! R为了解决从大都城至通州一段地势高差较大水流湍急难题,古代工程技术人员,沿途修建了12处控水闸,为了绝对保险起见,每处都设双闸,这些闸依次是:紫竹院东西两端的广源闸,高粱桥两端的西城闸,德胜门水关的朝宗闸,什刹海东岸的澄清闸,正义路附近的文明闸,东单船板胡同的魏村闸,东便门外的庆丰闸、平津闸、普济闸、通州闸、河门闸。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花费158万锭白银,用工258万个,不到两年时间就全线竣工,这在科技、经济发达的今天,也是不可想象的惊天浩举。
/ _: R# @. M5 C( c# S......(略)。
5 r4 K1 E  w0 F5 ?" r- C7 u0 H: U1 F: j* z3 M" G3 `. m" b( a* D
与1楼帖相关的是东单船板胡同的魏村闸(惠河闸)到东便门外的庆丰闸(二闸)之间的这段通惠河。
% A" k( s  u9 k9 j; {+ A' \& W5 E
% x1 C# ^5 `" ]3 [) u* Z2 D% l清代《乾隆京城全图》里,西北-东南方向的船板胡同(斜街)的下方,标注有一条窄河道。/ E2 |6 T* @4 k& z
这条窄河道的西口标注为:鱼店口  H9 A" e/ l+ |& n8 ^

  V* J) D  h" f( L; X2 V# A% ^我以为,清代《乾隆京城全图》里那条窄河道并非元代通惠河的河道;
0 v( v' r/ K) y0 V3 |西北-东南方向的船板胡同与并行的那条窄河道之间的地带,才是元代通惠河的河道。
船板胡同地图        《乾隆京城全图》..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06: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7-25 06:46 编辑 * y5 d% d, m: o& f% x3 j' ]/ B

6 E; e3 L( Q6 o+ H出船板胡同处的魏村下闸,《乾隆京城全图》里标有一条东西方向的泡子河。6 t: ?' p+ t" n
这一条东西方向的泡子河,应是通惠河的故道。
) r! m, B0 _- Q8 S/ K' Z
/ L* C8 u: q" A: y) p我以为,魏村下闸到东便门外的庆丰闸(二闸)之间的这段通惠河,
  T. `0 x$ W5 D( k0 t% t直到明初(明代建立南移的内城南墙以前),今称东便门地区的水系是自西向东流的。, B9 a8 T6 l" Z- W
* f* B8 |3 c9 y6 [0 t  l
010.京城图.jpg
007.元明北京对比图.jpg
发表于 2012-7-25 23: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看云起时 于 2012-7-26 21:20 编辑 3 N/ L/ }- D3 V& T5 Q0 p: ~. w

) c- z( ^9 k* z" x; H2 I谢谢zhaohq先生的补充,我也补充一个。; @" `( ~1 F* e7 P$ o  J

1 J) c: W; P5 ?/ L0 ?' u下面照片是1860年安定门外北护城河上的一处小水坝(点击可看大图)。显然西侧河道平时是干的,雨季泄洪时水才漫过水坝向东流。东侧有水,大概因为与东边的运河相通的缘故。水坝平时挡住了水向西流,东边的水位比较稳定,西边水位时高时低,这样的水坝正好自动调节水流。估计水坝的形状和高度都是经过计算的,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 k' F3 V( ?' y& G/ w' z
( F) f  Q, u4 _. e6 @不解的是,水坝的北端怎么不与河岸相连?也许下雨时,反正水向东流,而平时水量不大,也不会向西流。! C) I  w, t; c- C5 d

) z! z% O7 U/ s: m$ f1 L另外,方泽坛墙上的豁口是怎么回事?联军或清军扒开用作掩体的?看水坝残破的样子,可感觉到清朝国势的颓废,此时距离1840年有20年了。
' L+ M6 ~# q* y# ^& M
安定门-方泽坛 (1860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03: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7-26 03:51 编辑
$ A5 k$ R7 R: h2 N/ h
6 C! x/ w7 N( [9 N: `# ~$ ]+ b: @[转帖]:6 ~5 x6 s  G7 J7 C1 T
2 ?, b; E6 n# G/ F  e/ V6 g' c6 a2 _
......
/ u; z: x9 K; A9 E6 q公元1368年8月(洪武元年)明将徐达率兵攻下大都。3 H5 `; l* J; U( g2 z

1 ?- c6 R. y7 a% i: }明兵为便于军事防守,遂将北城南缩5里,另筑新城墙,由此奠定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 \9 f2 o$ N" L/ ]2 f1 {% P
/ K6 ~7 k8 c" R0 R
新建的北城墙仍然只设两个门,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6 Z: `5 h0 r" `& [  e9 f. y* B; z: A
明朝洪武年间,当北平尚未成为新王朝京城时,其范围和城墙情况变化并不巨大,  D! `+ ]) t5 Q7 K: X
) O, f6 W6 }. I+ k
但东、西、南三面的旧土墙已开始用砖包砌。
$ L; f! a  ]" O; Y8 f6 |9 X. t1 i2 z
公元1419年(永乐十七年)开始拓展南城墙,即从今东西长安街往南展拓到今前三门一线。& g( O3 K0 O* i4 |+ k/ N/ q7 E
......(略)。
  K8 X: r5 e8 P+ o4 _$ Y: w- f, E& Q# x
明初拓展南城墙的同时,圈入内城墙的这一段通惠河也改了道。
1 I  t& Q" N$ u& T河水出御河北桥后一直向南流,经御河中桥,又经御河南桥,再出正阳门东的水关门,最后汇入内城南墙外的护城河。3 k- Q& h% C9 T  ~- u& x! C
* u$ s* A' K1 y" U0 ~5 O
御河地图      (1901年).jpg
677.水关-1            (北向南拍摄).jpg
678.水关-2            (北向南拍摄).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03: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7-26 04:06 编辑 4 {  \. e. }" ^5 q' Q6 }
, \. y0 H7 @+ r& W
明初拓展南城墙的同时,圈入内城墙的这一段通惠河也改了道。
" p: v" _% A8 D  X* O  A) e& I; C河水出御河北桥后一直向南流,经御河中桥,又经御河南桥,再出正阳门东的水关门,最后汇入内城南墙外的护城河。
; r; G0 m% d  i0 x% i3 X  u+ s* w5 x, h
) r2 u! }! l  v% l- y8 v7 g) N( o9 g! ?# e0 k5 L
圈入了明内城墙的这一段通惠河(泡子河段)之后话:" h4 ?9 C8 s. f: P1 Q- U" \
+ m4 O+ G! X6 X/ T$ h
[转帖]  
( b3 @+ X* a3 U8 _5 O2 U4 Q
* g; ~4 N8 Q7 M0 @明清两代最重要的漕运码头之一——大通桥畔(节选)     作者  谭乃秦) p- J! e  T8 D4 A  [% ^7 g- a
. ~, w1 A4 E" s% V. c$ U0 K
2010年10月16日16:33  来源:《北京青年报》
9 V: S/ B) }/ n" y
9 {& ^9 R7 e; ~2 p/ @# \http://www.people.com.cn/GB/198221/205470/12969239.html( C' A# {- p; K, }

0 s. v+ ~- V% @) w  ■泡子河曾是元代通惠河的一段故道
0 N& ^9 t, g$ j
7 ~  w  I7 Z  \2 E  下面两张非常珍贵的照片拍摄于1913年,尽管其水面已经比明清时期萎缩了不少,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当年的美丽景色。通过照片也可以知道,这里曾经是北京城内非常幽静的去处。8 }% x" C8 N+ A' I4 A

% @3 p$ b5 I) k0 r% Y. m  w  在元代,泡子河是通惠河在城外的一小段故道。明迁都北京后,将元大都南城墙南移二里,重新挖掘护城河。在建城过程中,暂时利用这一段河道,引出六海洪水。明内城建成后,这河道就成了内城东南角的一段“盲肠”。由于这里是内城较低洼的地方,沿河有数个积水的水洼,小的有十余亩,最大的有近百亩,北方人称之为“泡子”,这条河也就被叫做了“泡子河”。1 q& X, z5 Q% n. j6 P/ Q

9 ?2 E. T8 H8 U- n/ E  从清代乾隆年的地图看,在崇文门以东的城墙下,有一个水关,使泡子河与前三门护城河连接起来,成为北京内城的一条泄洪通道。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记载:此处“前有长溪,后有广淀。高堞环其东,天台峙其北”。泡子河有两条河道,一条起始于贡院以东,经古天象台向南流入“泡子”;另一条则是通惠河的故道,起点是船板胡同西口,沿内城前三门城墙的北城根,向东汇入“泡子”。至于泡子河的水源,《帝京景物略》说:“洼然一水,泡子河也。积潦耳……”说明是由于地势低洼,积雨水而形成的。7 R+ v& f3 X% c  p9 A
5 ^# B9 J7 q* l8 r* q. r1 d! Z
  在明清两代,远离车马喧嚣的泡子河“两岸多高槐垂柳,空水澄鲜,林木明秀,不独秋冬之际难为怀也”。是北京城内一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好去处,吸引了不少文人学子、达官显贵,在此修建宅第和私家园林。还有几个寺庙也借此水的灵气,建于河岸,例如供奉吕洞宾的吕公堂(亦称吕仙祠)、慈云寺等。泡子河北部的贡院,是明清两代科举乡试、会试的重要殿堂,多位帝王都曾临幸此处。春秋两季进京赶考的各地学子,纷纷就近来到吕公堂、慈云寺乞梦求愿,以求高中,据说相当灵验。因此这里的庙观香火十分兴旺。/ K2 j" w) A/ p* H8 s7 B
9 z' ^" z# V  S* R# a
  据红学家周汝昌考证,曹雪芹可能就诞生在泡子河畔的曹家宅第“芷园”。清初,曹家“从龙入关”以后,原隶属正白旗,后任江宁织造的雪芹祖父曹寅有诗云:“掌大悬香阁,文光射斗魁。”此句下有原注云:“芷园小阁,邻试院(贡院),寓公多利。”( a4 F, \; ]" f! t6 e+ a& Q: h

1 y$ g4 r+ z+ b) b  那时的泡子河,水中有船,岸边有人垂钓,每到夏季,还有不少人到河里游泳、洗澡。直到上世纪中叶,这里还有“船板胡同”、“鲤鱼胡同”和“钓饵胡同”。明末《帝京景物略》有这样的记载:“十五日,诸寺建盂兰盆会,夜于水次放灯,曰放河灯,最胜水关(积水潭),次泡子河也……”也就是说在明代,每当阴历七月十五,泡子河的水面,还是放河灯的好去处。
- q% l! X4 T/ L  @+ c: h# m7 S  v# @' `' l1 d
  清朝灭亡后,这里逐渐沦为贫民区。大量的生活污水、垃圾,使几个泡子成为死水;日寇侵华时期,在贡院以南又开了一个“启明门”(今建国门)断了北部的水源。新迁来的居民们,在这里填河造地建房,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只剩下几段臭水沟。
% l3 v( n/ @0 x( Z: t& K' m
4 S# ~3 A; U3 }1 N( Z, }% [9 I  20世纪50年代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这里成为一片工地,新北京站及其东面的车辆段,占据了泡子河的大部分流域面积。今天的内城东南角,早已建成了现代化的社区,看不到一点水乡的样子。只有少数几个地名,例如:“泡子河东巷、西巷”、“泡子河社区”,能使人们联想起这里曾经有过一条美丽的小河。, W: r0 t0 c/ P" F* E2 Q# y+ L
......(略)。
1 U+ y/ u0 N% D7 I1 {2 y6 ^) _# I) j  U

$ T3 A8 ?6 |# y; |) f* H
1913年的泡子河与内城东南角楼(香港古建筑学家HK先生供稿).jpg
1913年的内城东南角,水面不断萎缩的大泡子和高槐垂柳环抱的慈云寺。拍摄位置——观象.jpg
发表于 2012-7-26 18: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zhaohq先生,很详细的内容,下功夫了!
发表于 2012-7-26 18: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帖子和图片就是老北京的内涵,喜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6 19:48 , Processed in 1.22595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