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博物馆展出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反映了从1908年京师自来水股份公司始创,到1949年建国以前,历经晚清、北洋、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自来水事业苦难艰辛的发展历程。
, T' i- u1 O' ?8 Y7 ~. M9 t; d 京城得以兴修自来水工程,竟是缘起于火。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召见袁世凯的时候,正好赶上一个小太监来报,称某个地方发生了火灾,惹得慈禧太后非常恼怒,就向袁世凯询问防火良策,袁世凯答曰:以自来水对。自此,在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的3月18日,农工商部大臣溥颋、熙彦、杨士琦上奏“请办京师自来水一事”后,由周学熙掌舵的京师自来水公司终于得以落成。博物馆内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请办自来水公司的奏折。 % |* {+ w/ G5 h1 Z: c3 J
自来水公司的成立,不仅在北京地区自来水事业发展的蓝图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之一。当年发行的股票、存根,还有营业执照,都陈列在博物馆中。
( J- }5 x r2 o# B( ` 当年自来水公司刚成立时,自来水并没有真正地流进千家万户,而是在几条胡同之间,设立一个公共水站,由水夫看管,自来水要先灌进水车里,再送到各家各户。自来水虽好,可老百姓一开始并不买账,甚至很难接受。自来水公司只得通过大量宣传手段,如免费品尝,半价优惠,对老幼病残用户还管送水上门等。渐渐的,人们体会出了自来水较土井水的确清洁方便,自来水公司的生意方红火了起来。 2 C7 t1 Y4 l5 J) u X" I' A1 q
自来水博物馆第二、第三部分集中展示了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北京自来水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 - P% j4 m3 @& W w
小小一间自来水博物馆,虽然无磅礴恢弘的气势,或是深邃古老的历史文明,但它却用最平实的内蕴,记述着几代供水人走过的昨天和今天。沿着这些足迹,回溯一个个平凡和不平凡的日子时,“水乃生之命脉”的可贵,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现代科技发展给予人类的恩赐,已悄然印在心间。 6 V. S9 K/ h: E+ r$ `! V% D3 y1 L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有座漂亮的建筑叫来水亭,东直门水厂建成时叫“模范水亭”,与水塔、蒸汽机房都是同一年代的建筑,建成于1910年,用于接收孙河取水厂处理后的水,沉淀消毒后送入清水池。这座建筑是由天津德商瑞记洋行设计的,属于欧式建筑,具有巴洛克风格,建筑时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手法糯米灌浆、磨砖对缝,因此这座建筑是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杰作。亭内曾经建有一尊坐北朝南的白衣观音菩萨,身高2.7米,身后有假山,身前是净水池。遗憾的是这尊观音在“文革”时被拆毁。 , b+ Q2 g- U( \6 S
在绿地的西面是聚水井,建于1938年—1939年间,是日本侵华时所建。当时北京城正处于大旱时期,水源地孙河(即温榆河)水源不足。日本人为了获得稳定水源,便在自来水厂院内打井,开始引用地下水。当时共打了五口井,五口井的水便在这里汇聚。这些井的井盖都是铜制的,至今保存完好。门口外面的方形孔是地下通道口,当闸门出现问题时,可以从这个口进入修理。
9 K& S) l. n$ y. H3 e; ~2 A 在自来水厂的蒸汽机房旁边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烟囱,虽然经过了近百年的沧桑,这个烟囱仍然耸立于此。此烟囱始建于1908年,由于中国此前从未建过自来水厂,于是便请来欧洲人来设计图纸。烟囱和其他建筑也就具有了欧式建筑的风格。中国工匠建造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和糯米汤灌浆的建筑手法,每块砖的底部都有刻章,由此形成了现在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0 q9 o% |* u2 \0 q3 V6 A' d- N( A
虽然水厂的烟囱八角造型很别致,制造精良,但却并不是当年京师自来水公司建筑群最有特色的建筑。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当年最有特点的建筑是自来水厂内的铁质水塔。水塔构造是极富特色的钢结构,塔高54米,塔身分为六层,呈六面形,镶有12条装饰龙,装有风铃,容积750立方米。1942年该塔停用,1957年拆除。目前馆内根据当年德国设计师蒂诺·萨格曼先生的后裔所赠照片,以1:10的比例复制了一个水塔模型。通过模型,依然可以看出水塔造型的优雅,纹饰的精美。试想,如果当年不拆除水塔,现在它一定是北京城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