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6 u! U9 `, Q: L: b9 V; {
八宝山应该是民间的叫法,为什么叫八宝?实际上和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关,这八宝不是我们理解中的“宝”,而是指红土、耐火土、矸石、青灰、白土、马牙石、沙石、板石这些传统建筑材料,当地老百姓都是靠挖“八宝”为生的。八宝山能够在历史上留名,并不是因为它出产这些东西,而是因为它和明清两代宦官的宣传和修建有关。
0 V! U( [$ u: M( p% `) k8 D3 J
明清两代的宦官一直把八宝山当做他们的祖祠,是一个他们的“圣地”。这是因为八宝山最早的“居民”,最早埋在这里的是一个叫做刚铁的人,按照明代的故事,刚铁的事迹是很丰富而伟大的:他原先追随太祖廓清中原,后来被任命为朱棣燕往复的承奉,即当时往复中宦官机构承奉司的最高首脑;靖难之役开始后,他又为朱棣夺取皇位而征杀;靖难成功后,在朱棣指挥下,他又北犁外庭,环甲于朱棣左右,身冒矢石,居功甚伟,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他不仅勇敢善战,还颇有德行,“退而唆唆,口不言劳,未观军容”,即平时十分谦逊,从不提自己的功劳,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军人的霸气。他死后被葬在黑山,并立祠祭祀。而他所用的兵器——一柄铁枪,一直陈列在祠中。
! p) _/ Y- V( d1 m" F: {3 }* R
当然,在明代刚铁事迹还有其他版本和内容。有的说刚铁原名刚炳,因朱棣总是称其为刚铁,故其又以刚铁为名;还有的指出其籍贯为交趾,在太祖时就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还有的故事则不提他追随太祖的事,只是从其为朱棣效力说起;另一些故事则把情节细化,如言其靖难中,在攻取永平、保定时夺得首功,在北征蒙古时,智取了阳和之地。
# l0 ^( Z! Y( d3 Q* t2 c* h, J, Y" ^ 明清两代的宦官一直把八宝山当做他们的祖祠,是一个他们的“圣地”。这是因为八宝山最早的“居民”,最早埋在这里的是一个叫做刚铁的人,按照明代的故事,刚铁的事迹是很丰富而伟大的:他原先追随太祖廓清中原,后来被任命为朱棣燕往复的承奉,即当时往复中宦官机构承奉司的最高首脑;靖难之役开始后,他又为朱棣夺取皇位而征杀;靖难成功后,在朱棣指挥下,他又北犁外庭,环甲于朱棣左右,身冒矢石,居功甚伟,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他不仅勇敢善战,还颇有德行,“退而唆唆,口不言劳,未观军容”,即平时十分谦逊,从不提自己的功劳,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军人的霸气。他死后被葬在黑山,并立祠祭祀。而他所用的兵器——一柄铁枪,一直陈列在祠中。
8 \7 u; e V" H2 W 当然,在明代刚铁事迹还有其他版本和内容。有的说刚铁原名刚炳,因朱棣总是称其为刚铁,故其又以刚铁为名;还有的指出其籍贯为交趾,在太祖时就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还有的故事则不提他追随太祖的事,只是从其为朱棣效力说起;另一些故事则把情节细化,如言其靖难中,在攻取永平、保定时夺得首功,在北征蒙古时,智取了阳和之地。
' ~0 G0 k% }' }7 _$ f9 O) P 可是,对于这位嘉靖以后声名赫赫的宦官,在他生活的时代及其后的数十年间,其事迹不见于任何官私文献记载,连名字也无人提起过。因此有人怀疑刚铁是否确有其人。据目前所知,史料中较早提及他名字的,是弘治八年(1495年)的一个碑文,其中说到黑山“永乐年间开国元勋司立监太监刚公铁葬于是”,但没记相关的事迹。刚铁传奇经历的“杰米”与丰富化,主要是从嘉靖时期开始的,其后不断被演义发展,于是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刚铁事迹。
. U6 L+ W# l8 _0 t: O5 j; O
刚铁确有其人
2 J3 R6 N6 m3 M; x h5 h3 T
应该说,刚铁确有其人,其身份是燕府承奉,也可能参加过靖难之役,但在朱棣称帝前就死去了,死后葬在黑山;而他的事迹,则基本可视做后世宦官附会出来的。
$ X; ]! P) s- D 宦官附会刚铁事迹的目的,无非是借古兴怀、以古利今,后者应该更主要。刚铁的身份表明他在朱棣做燕王时,就有侍驾从龙之功,是个具有光荣历史的老资格,这使后世宦官,特别是那些跟随嘉靖皇帝进京的宦官,对刚铁具有了认同感,表彰刚铁就如同表彰自己,而刚铁的事迹越“辉煌”,其现实影响就越大,那些参与创造这个辉煌的宦官,也会因此而受益,名利兼收是不成问题的。自古就没有单纯为表彰而表彰的,都有现实的考虑,更何况是对前人的表彰,嘉靖以后刚铁的事迹多起来应与此有关。
7 v) m: }0 M" M( X
普通宦官的目的,实际上也是想借助于刚铁的影响力为自己做一些铺垫,扩大自己的影响,八宝山这个地方,在弘治以后,经过宦官的打造,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墓地。当时一些宦官每年要按时在这里给刚铁祭祀,宦官宣扬他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想获得现实的利益。
& E( r1 R" R3 n- o: k: n; ~0 U, V
宦官不断维修八宝山还有一个原因是出于现实考虑,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为在嘉靖以后,明代的内忧外患逐渐增多,很多宦官通过对刚铁祠、八宝山的修缮来表达一种政治上的想法。比如万历时期刚铁祠有一个碑记是这么说的“念刚公有功于国,恐后为耕樵所废……”意思就是说,现在上哪里能找到像刚铁那样的人来对抗侵略者呢?他们对于刚铁作为的附会,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的态度。
5 h* y& {1 w# W* ~. Q9 d& @/ s+ y/ l
八宝山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已形成了各个时期宦官都在这里兴昭,到万历初年时,这里已经形成了褒忠祠、护国寺、灵福寺在内的建筑群,万历年间太监冯宝还制定二倾一十亩作为“香火之祠”,祠当中有刚铁的塑像,左右两边还有蔡伦、郑和等人的牌位。褒忠祠现在只有享堂尚存,其余建筑均已拆除。
- [9 P8 [9 Q8 U8 M
在褒忠祠东面,就是护国寺。北京名为护国寺的不只一处,黑山护国寺是专为守墓而建,护国寺的规模也很大,山门南临宫道,进入山门,依次为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入清后,清代的宦官对护国寺也多次修缮,使之得以保存。现在,护国寺的建筑已辟为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但格局未变。
_2 V# t0 v9 l8 N! O; \
灵福寺,也就是现在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位置。灵福寺原本与刚铁无关,是元代纪念一个和尚而建的,到了后来,明朝又重新建立,正统七年,内官监太监李德在原址上重建。据说李德的灵福寺,是刚铁最早享受香火的地方,现在灵福寺的建筑已经没有了,只有原来两株银杏树还在道旁,坐车可以看到,非常巨大的两株。
! l3 X. o7 ^( ^$ T' {2 B 刚铁祠到了1949年时,中央想建烈士公墓,民史学家吴晗受委托在京郊寻找吉壤,最后墓址确定在八宝山。1950年以护国寺为中心,拓建成北京革命公墓;1970年改称八宝山革命公墓,成为我国规格最高的公墓。
( _2 A# b( p1 Q+ H% o* k
与刚铁相关的传说一直在流传
' n: D; h; D. G; U
在民间传说中,这一地区的许多地方都与刚铁有关,如上庄、下庄、鲁谷、石槽。有一则传说是这样的:残元之兵入掠北平,刚铁奉朱棣之命遏敌。两军相遇,刚铁与敌兵女将萧玉梅大战数十回合。胜负未分之际,萧玉梅佯败,将刚铁诱至洪炉山(传说中八宝山的称谓)的西山头上。这里早有萧玉梅摆下的迷魂阵,刚铁左冲右杀,终于突出重围,来到东山头。就在刚铁喘息未定之时,萧玉梅催马赶上,一刀将刚铁挥作两截。战马狂奔,刚铁的尸身相继坠落。当地人为纪念刚铁,称其上身落处为上庄,下半身落处为下庄,战马经过的村庄为鲁郭,而战马停息饮水处为石槽。
# {" i) Y* C, W' e( q7 {
显然,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传说,反映了当地人的崇尚英雄、与英雄同在的心理,他们并不因为刚铁是宦官而泯灭他,相反是积极去创造他的事迹,并使这事迹与自己有联系,从而为自己的现实生活环境,注入虚幻但斑斓的色彩,民间的生活与故事往往如此。当然,此地区的村庄与刚铁并无关系,辽代史料中鲁郭之名即多次出现,而石槽之名更是唐代已有之。下庄虽然只见于明代史籍,但它们应该与灵福寺有关,天启时丁乾学优士题为《晚观灵福寺下庄》,则下庄的田地很可能是寺产,是因村庄的位置而得名。现在,这些地方只剩有名字,其余只能在老者的记忆或书本里寻觅了;但与刚铁有关的传说依然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
/ W* F3 v: y5 ^- G- y" c
清代的宦官也屡次修建刚铁祠,但他们已经不把八宝山作为为了现实服务的场所了,修缮它是因为这里是他们的祖庭,另外这里也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坟地,他们需要继续在这里做一些事情,因此到了民国时期,还有一些老宦官在八宝山地区生活。当地老百姓也对八宝山很有感情,他们也愿意传播关于刚铁的故事。俗话说,江山还得文人捧,八宝山是宦官捧起来的,但是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所以今后八宝山的传说可能还会继续传下去,但人们已经不再把它作为原来意义上的八宝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