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Y3 g O3 p( R1 x$ C: \( S
* }! w) ?, \. v4 Y1 p& c
5 d3 Q3 P, E" \( Y1 Z/ F! h. ]8 L; H3 }$ V
5 u' d B* I' i8 d/ n$ Q8 I
6 j2 ~8 n2 J3 v) p ?& c) v q
|
0 T2 P6 V j9 F5 y
. r; `" i3 q/ a% Q0 u+ c2 H) x4 d( W3 N1 P. o% Y
$ b: n# U0 S3 }+ o9 l0 q. A* h
/ l; K# {& `3 u9 g7 v" q" w6 D, }$ V" T( |. C! I
《清明》 - q0 u) o1 o. i7 \
(宋)王禹俏
& f7 i0 i W( z! z: r 无花无酒过清明,
: ]2 @ H8 w' D0 H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2 `6 z- J" u4 k. F( y$ q
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题为《清明》的诗,有说是王禹的,有说是魏野的。这笔宋人的著作权官司迄无定论,暂且搁起不谈,只说对诗的理解。看到的几个注释本,除“邻家”或作“邻翁”外,都以为是说作者清贫,无花无酒,只能以向邻家(或邻翁)乞来的新火,燃灯读书,萧然度过清明。但是,细细想来,又觉得有些疑问。“昨日邻家乞新火”,究竟是谁向谁“乞”呢?从文句看,当是邻家或邻翁向作者乞。如果是作者向邻家“乞”,那么写作“昨向邻家乞新火”岂不更加明白?一定要把“昨日邻家乞新火”解为昨日乞新火于邻家,总觉得有点故作深求。再说,按 故事,清明前为寒食,禁举火。禁火的习俗,有人说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荆楚岁时记》以为是周制,禁的时间长短先后不同,但始终在民间流传,每到这时大家都要吃几天冷稀饭。直到清明这天,才又重新举火,有热饭热菜可吃。因此借着祭扫,大家涌出城去,踏青的踏青,赏花的赏花,饮酒的饮酒,闹到红霞映水,月挂柳稍,才尽兴而归。如果是作者乞火,当在清明那天早晨,早晨读书无需点灯。若是作者乞来新火,大白天特意点上灯看书,近于作秀,于理不通。 如果乞火的是“邻家”或“邻翁”,情况就不同了。“无花无酒过清明”,写诗的时间当是清明过后,即清明的次日。因此“邻家”或“邻翁”的“乞火”才会是“昨日”——即清明当天的事情。邻家按故事过了寒食,需要“乞火”,而作者不但清明兴味全无,连寒食也了无意绪,照旧点灯夜读直到天明。所以,当邻家乞火时,他可于晓窗将夜读的灯火分与邻家。这样,全诗便容易贯通了。《清明》
8 H/ ]# J1 \% X/ P0 Z2 `& h (宋)王禹俏 % i5 q# ?9 E2 `! T( W
无花无酒过清明, 3 w3 d3 h0 t2 c$ d1 A5 g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m! }+ e z K" K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题为《清明》的诗,有说是王禹的,有说是魏野的。这笔宋人的著作权官司迄无定论,暂且搁起不谈,只说对诗的理解。看到的几个注释本,除“邻家”或作“邻翁”外,都以为是说作者清贫,无花无酒,只能以向邻家(或邻翁)乞来的新火,燃灯读书,萧然度过清明。但是,细细想来,又觉得有些疑问。“昨日邻家乞新火”,究竟是谁向谁“乞”呢?从文句看,当是邻家或邻翁向作者乞。如果是作者向邻家“乞”,那么写作“昨向邻家乞新火”岂不更加明白?一定要把“昨日邻家乞新火”解为昨日乞新火于邻家,总觉得有点故作深求。再说,按 故事,清明前为寒食,禁举火。禁火的习俗,有人说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荆楚岁时记》以为是周制,禁的时间长短先后不同,但始终在民间流传,每到这时大家都要吃几天冷稀饭。直到清明这天,才又重新举火,有热饭热菜可吃。因此借着祭扫,大家涌出城去,踏青的踏青,赏花的赏花,饮酒的饮酒,闹到红霞映水,月挂柳稍,才尽兴而归。如果是作者乞火,当在清明那天早晨,早晨读书无需点灯。若是作者乞来新火,大白天特意点上灯看书,近于作秀,于理不通。 如果乞火的是“邻家”或“邻翁”,情况就不同了。“无花无酒过清明”,写诗的时间当是清明过后,即清明的次日。因此“邻家”或“邻翁”的“乞火”才会是“昨日”——即清明当天的事情。邻家按故事过了寒食,需要“乞火”,而作者不但清明兴味全无,连寒食也了无意绪,照旧点灯夜读直到天明。所以,当邻家乞火时,他可于晓窗将夜读的灯火分与邻家。这样,全诗便容易贯通了。
, L6 Z( B7 n+ O; V4 t | 8 D5 d Z, k: H4 J/ a: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4 11:22:0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