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U; A) G1 e5 Q" Q: D4 i4 y 坐落在京西香山东麓的碧云寺,始建于元代,距今已近700年。1925年,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京逝世,灵柩曾暂厝碧云寺4年。寺内的孙中山先生衣冠冢,至今仍是人们怀念、凭吊之地,也让这座京西古刹闻名于海内外。
" P& t9 z9 s3 L# i/ f8 j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逝后灵柩暂厝北京香山。时人曾有挽联“英灵常耀两香山”,道出了这位伟人与北京的不解之缘。
3 Q; ^$ {9 F* k) A5 z: y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先生北上共谋国是。为了国家能和平统一,孙中山由广州抱病北上,行前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
3 b; A. N) { F, G- V4 U: N. ? 然而,疾病与时局的双重打击,缩短了孙中山的人生和革命之路。刚一抵京,孙中山就一病不起,被紧急送往协和医院治疗。
5 P3 b, E5 {3 l
外科专家兼协和医院代理院长刘瑞恒主刀为孙中山进行剖腹探查术,确诊为癌症晚期。一直以来,外界都以为孙中山死于肝癌。2004年海峡两岸学者交流孙中山事迹时,协和医院展示了一份编号为9954、名字“孙逸仙”的13页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孙中山实死于胆囊炎。
& v4 u2 M2 H- O, j. k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5号行辕逝世,终年59岁。
6 _8 d8 e" F/ Y+ f( O$ V3 S
革命先驱孙中山逝世,举国震动。在各派军阀、政治力量争斗不止的时候,如何为孙中山举行葬礼,成了政治角力。
9 p, [. m0 c: S) y) z% _ 段祺瑞执政府拟定为孙中山实施国葬,但国民党主张党葬,因为“执政府对于中山,实无颁荣典之权,如欲举行国葬,则当由未来之正式政府举行,否则当由国民党举行党葬”。但考虑到“国民方面悼念中山有功于民国,可用国民葬与党葬同时举行”。最终,国民党还是回避了“国葬”,而由国民党与段祺瑞执政府分别组织追悼仪式,并议定在南京陵墓修好之前,先在北京停放灵柩。
7 e S4 E% B$ n8 }/ N! W; p 3月19日,孙中山灵柩由协和医院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社稷坛前殿,从24日起,举行公祭。
5 m8 f! v9 z" E4 [& X& @
从协和医院到中央公园,一路上“几无一片隙地”;东单三条及帅府园的交通完全断绝;王府井也人山人海,前来送葬的北京市民超过十二万人。到处回响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
! o. u+ o& h/ I8 l1 \ R d* G; L \ 上一年,孙中山刚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谁知壮志未酬身先死。此时,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被推为孙中山举柩的24人之一。为寄托悼念之情,李大钊作了上下各107字的长幅挽联。
% L6 Z3 Z" j( ?( v+ k! y; y% Z6 { 段祺瑞执政府起初不同意在中央公园社稷坛停灵公祭,经国民党人力争才让步并且应允参加公祭活动。可是到了公祭这一天,执政府临时通知治丧处,推说段因脚肿,不能亲自致祭,派内务总长龚心湛代表。
% y2 Q9 o$ W1 A: U! K% S/ N
国民党元老李烈钧在社稷坛前激动地高呼:“死总理吓死了活执政!”台下群情激昂的几千学生和群众为之大哗。等到龚心湛到达时,致祭的人们故意让他难堪,不准走正中路阶,只许沿侧路进入灵堂。龚心湛读完祭文灰溜溜地离去。
$ ?; q: R+ D N) d6 ]* U1 D 据报载,前往中央公园社稷坛拜殿吊唁的团体和个人络绎不绝。仅1周时间,公祭处共收花圈7000余个,挽联5900余幅,横条幅500余件,唁电、唁函不计其数,吊唁签名者达74万多人,而那些未留名者更是数不胜数。那时全北京不过200多万人,如此大规模的祭奠几乎成为全民行动。
- Q# B4 P4 N+ n: y3 _! D
1925年4月2日,孙中山灵柩移往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安放,直至1929年南京中山陵建成。之后,国民政府将其重殓时换下的大礼服等衣物放回原殓之楠木棺中,封入金刚宝座塔内,设立衣冠冢,并立碑纪念,还将做过灵堂的碧云寺普明妙觉殿辟为“总理纪念堂”。
, B V, c0 O8 s1 |) O% \6 n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修碧云寺,重新命名“孙中山纪念堂”和“孙中山先生衣冠冢”,以为后人瞻仰。“孙中山纪念堂”匾额为宋庆龄手书。
% w" y% m4 O! p; `
史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