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普遍使用现洋与铜币,而价格随着银铜比价变化而涨跌。
7 A* n: s: T: v# I( i民国初年,一元钱换一百三四十枚,而到了1936年时,已经由政府规定一元换460枚了,一枚就是一个子,而实际上这种子并不流行,流行的是大子,一大子合两小子,一子叫一枚,则一大枚就是一大子了,也就是说,实际上流通的辅币是大子,一元钱合230个子大子,一毛钱23个大枚,这也就是刘宝瑞大师的那段相声化蜡钎里所说的,狠老太太下了车,本来说好的十大枚的车价,为了使给大儿媳妇看,故意给了两毛钱,车夫不由得千恩万谢了,因为给了46大枚了,如果不明白其中的换算道理,还不容易理解。至于小子与大子本身与制钱的比价,则要由清末的币制改革说起了,光绪末年发行铜币,分当十文,与当二十文两种,这就是大子与小子的来历了,民国也沿用了。就是说一毛钱,可以换23个当二十的大铜元,或者是换46个当十的小铜元,或者460个制钱。“吊”是怎么回事呢?我一直以为一千为一吊,银一两折一千个制钱,那旧京人说的一吊钱也就太大了,即使是按1936年的比价也太贵了,这个疑惑我一直有,这次才明白,民国后的吊所根据的“钱儿”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制钱,而是基本属于臆造中的所谓鹅眼小钱,这样的十个小钱才能合一个制钱,于是一毛钱可以换这样的4600个了,于是一毛钱就称为四吊半了,合着一吊钱才合两分半不到。(抄自网络)
# `7 y4 g, q. K0 J
4 l* o. Z8 C3 g# Y% t4 a楼主找一本邓云乡先生的《燕京乡土记(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一读,好多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