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西红柿下来的时候,农民叫“鬞nànɡ拨儿”,只有在这时期队长才会发话,挑出些裂口儿的、红大发的、表皮“餬哝”的装筐,派个人拿到机井边儿上泡着,等到中途休息时才可以吃。 这个阶段两三天就要摘一回柿子,下雨天也不例外,因长成个儿的西红柿一着雨水就要裂口,必须得赶紧摘下来。那会儿下雨天人家都往屋里跑,农民却得往地里跑。尽管身上穿着雨衣,但摘柿子时雨水顺着领口、袖口往里灌,比不穿雨衣强点儿有限。ffice ffice" /> . \" K p( \ x
但凡是果类,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由里向外熟。因此上市的西红柿不等表皮全红就得下架。如等到红大发了再摘,经过装筐、运输等多次倒手,送到菜站的西红柿就快变成蕃茄酱了。 3 b3 r# [/ @8 K' k( z% t/ q
刚下架的西红柿不要吃得过多(这里指露地自然授粉的西红柿),吃得过多会浑身发麻,这种感觉须很长一段时间才恢复正常。红透的西红柿、留作籽种的西红柿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把不太红的西红柿搁在一处放上几天更好吃。最好吃的西红柿是沙瓤略有点酸味儿,现如今市场上这类西红柿不易买到了。 7 H, i8 F) |0 F. f, R
给西红柿拉秧是生产队的脏活儿之一。拉秧前凡能上市的西红柿必须摘下来,剩下的“青卜楞”就不要了,拉完秧抱出去谁爱捡谁捡。这活儿多搁在下雨天干,为的是拽柿子秧时能把秧根儿一块拨出来,同时雨水把地闷湿了比干拔省力。由于是露地西红柿,拉秧时正赶上每年七月中旬正热的节骨眼儿上,天气闷热再加上雨水、污泥、一天下来浑身脏得像个泥人儿。 : `. s! H6 C, K1 J; G
种植蔬菜某个品种不能老在一片儿地上种,隔个二三年就应“倒茬”(10)或让土地歇一冬(把土地深翻起来晾晒一冬天)。但近郊区地少不可能这么干,百十号人就指望它吃饭呢。八十年代后期塑料大棚开始大面积使用,有了塑料大棚近郊菜区的土地一年四季更闲不住了。土地长年累月得不到歇息,随之而来的是病虫害增多。由于西红柿秧本身有一种怪味儿,所以害虫对它避而远之,但土地中长期累积的有害细菌会孳生大量病毒侵害西红柿秧及柿子,所以要给西红柿喷一些治病农药。这类治病农药多为生物制剂,个别药名与人类使用的一样。喷过药的西红柿过水洗洗吃后并无大碍。因西红柿表皮有一层蜡质,短时间内药水不会渗透里面去。正因为西红柿有这个特点,所以西红柿既可以作为细菜,也属于生熟食用比较安全的一种蔬菜。 3 O! ~' i; E7 N: j$ D H, Q1 @
西红柿属于自然授粉植物,春冬季节如在温室、塑料大棚种植,就要用人工授粉,目的是增加坐果儿率。人工授粉就是分别在多棵西红柿秧的花序上掐几朵小花儿,然后用掐下来的花对着被授粉的花轻轻抖搂一下。因使用这种授粉方法,坐果儿率提高得不令人满意,现很少有人再用。 ) K) C1 E- w Q9 C7 ~/ j
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讲究科学种地了,农科院研制出了生长素,种类有多个,这种生长素为生物制剂不含毒素。最常用的是2,4滴,使用这类生长素用毛笔直接点在花上,或用微型小喷子对着花喷。经它点过花的西红柿,坐果儿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使用2,4滴如果配水比例合适,用它来点西红柿,在提高坐果儿率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单位产重。稍有不足的是,与露地自然授粉的西红柿比较,塑料大棚内用生长素点花的西红柿不如露地自然授粉的西红柿味道纯正。
8 F( N) V; L/ { \2 ?; j! [+ Y一经2,4滴点过花的成熟西红柿里只有少量瘪籽,不能留作籽种用。使用2,4滴配水比例必须严格掌握好,浓度稍微一高,经它点过花的柿子长成型后便会出现奇形怪状,当年北京菜市场上人们见到的怪模怪样儿的西红柿,就是使用2,4滴浓度偏高造成的。
% e1 H/ H6 F% {* n逐渐地科学种地更加受到重视,也不知哪位专家发明了西红柿“催红剂”学名“乙烯利”(北京农药二厂生产),由上边儿给菜区农民用它在拉秧前给西红柿催熟。使用时将配好的药水用喷雾器往西红柿秧、柿子上喷。也有不怕麻烦的生产队,让人戴上线手套蘸上配好的药水直接往西红柿上攥抹。后来通过使用发现, “催红剂”只有烧黄西红柿秧及柿子表皮的作用,抹在“青卜楞”柿子上,表皮黄了,内瓤仍是青的,懂行的人用眼一看心里便明白。由于“催红剂”对还处在生长阶段的“青卜楞”柿子催熟效果不像预期的那么好,农民逐渐就不用它了。 0 I# B3 I4 Z* U3 G6 U- h M( P
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显然用上述催熟方法迫使 “青卜楞”柿子变红是在违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青卜愣”三字用在西红柿上,表示柿子还没到成熟的份上。“青”是“熟”的反义,即“生”;“卜”字无意义作连缀;“愣”字表示柿子没有成熟的迹象。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在拉秧前使用“催红剂”给西红柿催熟,药水染在西红柿表皮上,具体有没有毒农民并不懂。经使用“催红剂”催熟的柿子,蒙骗了一部分不明真象的食用者。但这事不能单怪农民,主要还得怪发明这个产品的专家,要诅咒也只能诅咒这种伪科学!农民是无辜的,他们没有这些个歪心眼子,也没有这么高的智商,更琢磨不出来这种给西红柿染色的“颜色shǎ”(11)。其实,自打有了农人这个称呼以来,芸芸众生中绝大多数农民是朴实厚道的。 6 z( }7 a, k& ?4 m/ Z+ U# l
+ I5 ^' P" E ?% \" x
注:
9 c1 ^. F- J% p' y 8 ^8 ^: }. L, T9 |! [* N7 s5 h8 M
1.风障:用竹竿拉开空当儿扎在事先刨出的沟南侧(边扎边别花儿),然后披上苇子或再披上一层稻草用竹竿横在前后中腰,按一定的距离用稻草勒紧。加披稻草的风障还须要前后再横一道竹竿将稻草勒紧。最后还要在夹好的风障后面培出土岗儿压住稻草。夹成的风障能起到降低风速的作用。风障挡风,篱笆挡人——这两种保护措施用在农业生产上,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完全不同。 ! m4 }1 t$ U1 R2 T
2.阳畦:在菜地上挖成的长方形土坑。开挖尺寸:东西长约1.8丈,南北宽约6尺,平均坑深约2.2尺。筑成的阳畦由地平面看,北塝bānɡ高于南部约1.2尺,东西两塝bānɡ由南至北塝bānɡ筑成一定的坡度以利于采光。筑成的阳畦后面须设置风障。70年代前后,阳畦是作为冬春季节时的保护地,多用它来育苗、种植一些早春蔬菜品种。 8 v) O% E. | {3 C5 z3 L
3.滋嘴儿:籽种开始萌生发芽顶开种皮张开一个小口儿,农民称为“滋嘴儿”。 S. |" h3 C; w/ w* H5 z @% n
4.荚子:籽种生根拱土时的状态叫萌芽,萌芽长到舒展开就是一对“子叶”,这对“子叶”农民称为“荚子”。
9 r6 {* _% `$ F6 [. R5.分苗:把培育好的幼苗从育苗床铲下来,再按一定的尺寸栽到事先准备好的分fèn苗畦里。 : h1 r z ]1 c3 P& ~
6.放气:根据天气的冷热,适时适当给幼苗放风,为的是逐渐锻炼幼苗适应外界的能力。 _( }+ F. ]/ V; ]+ G
7.扪mēn尖儿:即掐尖儿,掐掉西红柿秧的顶尖。 : e6 I$ @6 S! G" H& P# Z
8.一嘟噜:嘟噜一词来自满语,现在又被用来作量词。
1 c O, u& W) [9.龙沟:农民这样称谓水渠也有道理,因水渠弯弯曲曲向田间延伸,貌似像条长龙,可称的上是条“龙”沟。 ) K# H# L: C4 D) a2 c4 i4 x
10.倒茬:改种其它种类的蔬菜为“倒茬”。 7 Z# n A: N7 a. |0 \5 H
11.颜色shǎi:70年代中期以前,北京人用来染衣物、布匹的染料。
6 ^0 {; x; ~, \! S8 v
- }# I, J+ B- i6 X[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9 19:33:5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