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自行车】 每个春日,我都要从地库中搬上我的自行车,擦拭、打气。几个月的停驶,出毛病的可能是轮胎,底楼物业就有管子,吱吱扭扭揣上几十下,打气在广东街头叫做“加风”。加风的结果有时事与愿违,一会就漏个精光,那就直接推向街头小摊补胎或换胎。 我这五十年的骑行史,一共过手了三辆自行车。头一辆“路易牌”车架子是路易的,其他零件是杂的,算不得名牌,但带有“加快轴”六十年代它漂洋过海,算得周边邻里惹眼的一辆。父亲骑它上下班,我常堵在街门口,等候这车回家转。人小车大,练车时多少次摔在地上,回转拐弯时撞在墙上,好在胡同里那时少有机动车。这车走南闯北的辛苦,后来还跟着家人下放到河南信阳乡间的土路上,一年多的颠簸,大梁的连接处有了缝隙,电焊修复了。它从南面回城,我从北面回城后,这坐骑就正式的归了我。又骑行了一段,直到八十年代初又来了辆新车,这辆旧的借给了隔着好几栋楼的邻居。新车是英国“凤头”28.车算得名牌,拿汽车类比,当是“奔驰”级的。好景不长,放在楼区里的存车处,让贼人偷了。家这时已搬到了西郊,没了车就开始乘坐单位的班车。到八十年代末接手了第三辆“飞鸽”26,亲戚到外洋读书,车撂给了我。 旧车最大的好处是使得住,这不都25年了,与我不离不弃,越往后安全性越强,贼人不惦记,搁哪都放心。打出厂那年算,该有30多岁了,一年才一擦,保养的不好,漆皮都斑驳了,但骨架还好没出过问题,就是“鞋”的质量差些。内外胎质量都差。我总记得家里的头辆车,那台老路易,20多年只换过一次外带,难得补次内胎。到这第三辆车,每隔三四年得更新外带,其实行驶的里程没多少,每周能出趟车,为的是周边的活动,采买、看场电影,逛个公园。买了汽车之后,自行车使用频率更低了,可鞋还是没省下。这些年轮胎工业大发展,给自行车做鞋的没能与时俱进,质量走低。 昨天出门购物,迈步蹬车,没走多远,不对劲,原来是后带瘪了。传达室借出气筒子,气门芯拔不下来,问了传达,门口的修车点撤了,最近的在“钢院”院里,修车去。 71【修车】 下班的点,往钢院院里走,先后问及两人,经指点找到修车铺,在一楼角背风处,修车的黑脸汉子50上下的年纪,正在忙碌,一旁排列着几辆车子,还有电动自行车.我拿起皮管子自己打气,前带还好,后带的气门芯都躺倒在车圈上,想把它掰正了,又怕撕坏了里面的内胎。想想这车有几年没大修了,骑起来挺费劲。我问了价,“擦油泥得多少钱?”所谓擦油泥指的是对前、后、中三轴的拆开清理,补充黄油,算得自行车的大修。汉子回答“不换件,20块”“啥时取?”“明中午”“我这后带漏气一块修了。”汉子不理我,埋头修理.“也没个手续?”“不用,明天来取就是.” 次日午饭后,又到了车摊,汉子在棚子里迎出来“补带还换了滚珠,28”。 交费后不忙走,聊两句。我说起现在的里胎、外带都不结实,用不了几年就糟了,还没怎么骑。汉子说“那你不能买杂牌的,买杭州产的朝阳牌带子,结实有弹性,骑起来轻快”我这车带子也已开裂,我说下回到你这换。汉子高兴,话多起来了。告我这行当干了二十多年,来北京都干了23年,这院里和周边的都在这修。我往棚里看看,果然有些规模,零配件琳琅满目,光各类的车锁顶棚上悬着几十把。我问起一天能修多少车,十辆?“二十上下”“一辆平均能收十块钱?”“没有,到不了,那还有成本呢”“那平均修一辆净挣6块钱?”“差不多,在这设摊一年的费用要交上两千多,一月二百”“那你一天才挣一百块钱,在建筑工地上干个壮工,一天也得挣一百呢”“那活累呀!”“也是啊,您这是手艺,干到70岁也没问题”“70岁干不了,上带子,三轮车带那可得有力气,要不都上不去”我问汉子哪里人,“河南”“河南哪里?”“南阳”“那诸葛亮是你们南阳的还是襄阳的?”“当然是我们那的。” 我跨上车蹬出几米,果然轻快了许多.回头喊了一嗓子”好骑多了”汉子朝我扬扬手. 72【陷落】 自行车是个好东西,谁发明的,应该得世界级的大奖。 中国把这好东西做到了极致,七十到九十年代登峰造极,京城上班的人流像潮汐一般,早晚两拨大潮,东到西、南到北,其壮观,王文澜同学给我们留下了黑白的影像,见他发表的画册《自行车王国》见证了历史,见证了我们曾经的年轻和简朴的日子。 节能、环保又锻炼身体一举多得的好东西,不能持续,人哪,跟自己较劲,过不去,是聪明还是糊涂?我们共同见证了自行车王国的陷落和自身的不智:浮躁、虚荣、急功近利。 中国发展了,也成了车轮上的国度。祸福相依呀。国家轿车工业初起时就有人断言,未来汽车给社会带来繁荣同时也将带来灾难,西方的前车之鉴,想想十多亿人,乌泱乌泱的大国,人均资源的紧张,未来不是梦,二十年后的首都沦为“首堵”的预测不需要太多的智慧。但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民生就业是第一位。 轿车曾是显贵的象征,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你坐得我为何坐不得,平权的时代,你不让我坐,我就跟你急。那就发展吧,先解燃眉之急,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开吧,高中低档应有尽有,生发出袒胸露背、争奇斗艳的车模行当,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汽车卖出了自行车的价,“奔驰”开出“奥拓车”的范,让升斗小民和高官望族同样的在街面上凄惶,PM250让一切人同呼吸共命运,终于实现了平等。 滚滚红尘,我孤独地骑行在车流之中,不是转铃的清脆,是电喇叭的低鸣。自行车道上凭什么你机动车挤了过来,还冲我哼哼,我偏要晃动着车把慢慢腾腾,你急我不急…… 骑车人的道路越行越窄,越来越成为沉默的小众,这个行列中幸亏有电动自行车加入,才不至于成为孤家寡人。电车的加入,是有些盛气凌人的一帮,无声的从你身边闪过,惊人一跳,有时后面载着宽宽大大的物品与你贴身而过,让人几近乱了方寸。讨生活的人奔忙,慢不下来。 骑行的随心所欲,疾行的快捷,慢板的悠闲,通电之后快慢失据,交给了电瓶、电机,那蹬车的快意、热血循环的燥热,风过来的清凉,没啦。 汽车好,自行车也好,后来者居上,别挤了自行车的活路,我同意让汽车所有者的持有成本持续提高,以经济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和重新骑上自行车。我们的身体会更好,天也更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