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4-9 20: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张。
yysc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3-4-10 08: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63【走在春风里】% T, Q% \& o) U- {6 Q
暖气停了整十天。京城集中供暖的截至日是每年的3.15.这些年以人为本说的多了,做的也多了,气温低时常常延长供暖一周两周的,也没让消费者另外掏钱,颇得人心。今年的三月上旬中旬的温度比同期不低,甚至暖和,可到了下旬,风雨雪交加倒是凉了下来,周日在北郊,一早的水洼处还结了层薄冰。现在的室温是十二三度,离不凉还差着几度,家中的老人又重新加了衣服,套上了棉鞋。我脱了冬衣后就懒得再往身上捯饬,凉就凉点,不冷就行,双手有时都juliu了,好在没有动笔的活,实在有些难受,做几个俯卧撑,身上就回暖了。
这些年建造的新房子多是自采暖,烧多烧少都是自己的,提前还是延后自己定,家中有老人小孩的方便多了。能源是电或燃气,政府对取暖期的电、气有补贴,比如电就按半价的“谷底”电价收。那日老刘说,自家一个取暖期的电费,包括其他电器的使用才两千多块。安居又实惠。
我们住老房子就没有这个福分,这也是统一、集中的缺点,没有了灵活性。其实补救措施也有,买个电暖气就完了。那不是还得费钱费事,想想忍忍就过去了,一年又一年,今年尤其感到了突出,是因为天天搁家待着,上班时闹哄哄,不觉得。
这几日太阳还不错,可是风天多。虽然大都市现在都盼着刮风,但真要是凉风刮起,又不是夏日,那也好受不了。
下午到楼西面的小街里去买切面,让小店的掌柜来了二斤不是手擀的手擀面。去的时候,一路不大不小的顺风,迎面的夕阳暖洋洋的。回来迎着小风,眯起了眼睛,过来的不止是pm2.5恐怕还有pm250,真让人哎哟!眼见得一团气流打北面的大街上拐过来,飞沙走石,夹杂着纸片塑料袋,我往前紧捯几步,变步拧身,闪入旁边的陋巷中,足足耽搁了两分钟,待那贼风过去,尘埃落定,才又探身迈步。& i) ]: a% u  ~9 v& _% g4 ^
走在春风里也还得拣地方,得远着点,绿地、水边。要不您就戴上风镜和口罩,这是我50多年前上小学时的“标配”想想这社会又“回旋”了。
发表于 2013-4-11 10: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65【77频道】
老培给我打电话时我正看着77频道的纪录片。
也是偶然路过,没有好节目看就瞎溜达,看到这里是热炕头、老棉袄,屋外是皑皑白雪就站住了脚,主人公一口东北腔的老爷子,正在底气十足的述说过往的经历:五十年代牡丹江铁路车辆厂的工人,开过火车头,英姿飒爽,有系列照片、铁路制服、大檐帽为证,连同当年厂子使用的物件也是铺了满炕展示。工人阶级那是多么的荣耀的事,后来是因为超假,逾期未归,就这几天的工夫,就被开了,丢了铁饭碗。铁路系统准军事化组织,其纪律严苛,可见一斑。人被下放到了龙江的东宁县,进村时架子不倒,一身整齐的铁路制服扣着大檐帽,盛气凌人。人都往九十去了,老爷子说到当年还是神采奕奕。年轻时的美好也是大同小异,对象是师哥一手包办的,将自家不漂亮的妹子硬是嫁给了师弟,心里不中意,也入了洞房,漂亮不漂亮没挡着五六个孩子生下来。也是为了孩子,为了给病重的孩子瞧病耽误了工期,铁路上的工作丢了,孩子也没能保住。想想都亏得慌。亏得还不是个人的命运,跟着受连累是一个大家子。新世纪了儿女们长大成人,孙子长得比爷都高了,都围着东宁这圪垯转,父子两代人一年几个来往,聚在一起依然矛盾不断,二两酒下肚就摔盆摔碗,骂是亲、打是恨。老爷子恨这儿女们不争气,哪哪都不如自已;儿女们觉得老人一生失败,要不何至于都生活在乡下。继承了父亲乐观、强悍、不服输性格的是小女儿彩凤,唯有她跳出这家乡的落寞,闯荡北京在城乡结合部打工。
彩凤在家时,是这个家的魂,里里外外满张罗,时而咋咋呼呼,哥姐们要让她几分;时而抹稀泥,要哄着家中的老小孩高兴。看着看着,突然我觉得这小女在哪来见过。当她对着姐姐一家扬言自己白道、黑道都有,要是对姐姐不好,就找人将姐夫的头卸下来时,我想起上月同学放在网上的那部片子《算命》一个多小时的记录片,片中的彩凤在京郊开了一间发廊,后被警察查封,彩凤失踪。
原来这是系列记录影片之一《老唐头》。《算命》之后的续集,导演寻找失踪的彩凤,找到了老家,接着就拍起了老人家。
66【游民】
上网查《老唐头》是电影导演徐童的作品,是他针对游民题材的纪录片之一,这部片子拍出后多次在国际电影节参展。对主人公简介如下:老唐头,1930年出生在黑龙江省,父亲唐士荣在伪满洲国期间,曾经搭救过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的性命,因此在屯子里很有威望。老唐头家里兄弟五个,按家谱上说的“仁、义、礼、智、信”的长幼顺序,他行五,本名唐希信。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脑袋里装着近八十年过目不忘的故事。导演用一个冬天拍摄老唐头井喷式叙述着的自己的传奇一生。这是部鲜活的小人物传记,它把正在进行的生活和老唐头的回忆交织在一起,时间跨度近八十年。它描述了中国社会里的小人物在宏大的历史变迁中既传奇又卑微的个人命运,同时也是上个世纪中国历史的折射。
看这类片子,心里不免沉重,拍摄的对象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我想实际生活,在镜头之后的更糟糕,糟糕得不能不受限。在网上看到第二部《算命》我头次在网上看这么长的片子,看后跟了一贴“社会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光明”.
外面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老人们长枪短炮伫立湖边,瞄着水禽,拍着鲜花。而社会的有些角落阴湿黑暗,常人无法到达。老唐头还算得不错,自得其乐,儿女们自食其力,有苦有乐。老唐头算不得游民,他的小女算得,算命的那些先生们,乞丐们归于游民之类了。社会未能提供必要的保障,流落街头风餐露宿,也干些下三滥的事。活着,第一要义,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只能苟且活着,谁不想体面、有尊严地活着。
游民阶层历史上无数次的兴风作浪,揭竿而起实现改朝换代。就是和平年代,他也是躁动不安的一隅,社会常常被其裹挟而动荡,有时起事的不是他,但起哄架秧子推波助澜的必定有他,我们屡屡见识过。至于发案频频,多是他们所为,早新闻广播:上海又现抢银行的,未遂。查查大概又是游民所为。
五光十色才是真正的社会,从《新闻简报》开始到后来的《新闻联播》,那一如既往莺歌燕舞,看长了会让人误判,尤其是青少年,我们当初就如是。现在好了,主旋律之外还有四方的声音,美音或是噪音。社会原本如此。同胞们有些活的如此不堪,衣食无着。我们衣食无忧的不应忽视。这两部片子网上可以搜到。

点评

对当年的新闻简报印象极深刻  发表于 2013-4-12 14:29
现在那么多的频道,换台更麻烦,我都不愿意用机顶盒了,30个频道足够我看的了。  发表于 2013-4-12 14:28
发表于 2013-4-12 19: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水清 于 2013-4-12 19:36 编辑
/ C9 @4 a- j/ R! w8 K0 U5 ~
/ G: {& v" e) q) Y6 N0 {3 R在凤凰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采访徐向前之子的,里面提到小时候上学经常把车费拿去买了吃的,于是只能步行回家的事。* S8 b" Y9 J+ s
看来那会儿这种事还挺普遍的。
" e* _" P$ ^! W; F1 l& k8 l; s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这篇文章。网址:
; ~: I2 e" G, w7 N7 j6 t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07/22840668_0.shtml

点评

徐帅才华横溢,为人正直,屡受排挤。  发表于 2013-4-14 13:49
发表于 2013-4-12 19: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看到一篇文章,关于中国人在海外的,感兴趣的同学也看看?
* z% e2 ~; ]$ L/ X. y3 v5 H8 B- j) Y; j( r/ \
中国人来了2
3 s% G4 [: E6 f( D4 D8 w
) ~; \# P% v2 Q* c+ v我八六年做为艺术家移民法国了、那时受宠啊!最得意的时候我同时有五个法国美女朋友、他们那时没见过伟大的成吉斯汗和***的后代,我风光了好多年、突然某天:
- M3 D6 A8 n' }$ v5 e千年古国的大门打开了,成群的中国人来了。后面发生的一切只能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所向披靡”。
9 C0 @! J( A% d- x黄皮肤的中国人就像黄河之水般地坐着飞机从天上奔腾而下......
; W4 L, R! m4 G* P+ }2 S( _. Q+ Z国际歌里怎么唱来着?对了,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早来的各国移民看着中国人很新鲜:
2 X# `9 a+ D. O( k4 |7 m) s. V个子不高,眼睛小小的,但是特别发亮,据说从来不揉沙子。
* z: e" D/ n7 }/ O' U. z% ^. p. `无论任何生意,只要被那双小眼睛瞄上,其它国家的人就别想再干了。
0 g$ E9 |! F+ d7 L3 M6 k可惜,当外国人发现这一真理时,已经晚了。
% u2 ^) v/ q$ Z% V0 D( t" G, L1 d1 F. X6 Z一位苦大仇深的菲律宾移民说:
, ]' R2 O2 s& E1 y我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够了钱要买房子,结果中国人一来,把美国房价炒上去了.他们一买买两套还嫌便宜,我还得再干十五年才能重温我的美国梦。我招谁了我,这就是你们中国人常说的“坑爹”对吧。
# d5 p( E8 Z8 v8 k一位老实巴交的墨西哥移民说:
0 @. m. s, D. Z我装地板干了三十年,每间房收费三千,比白人少一千;中国人一来,连工带料收两千,干得又快又好,还请客户吃中餐。
- v0 D' H- ?+ I. _% k+ F: {& p我们南美人哪里斗得过懂孙子兵法的中国人,得了,认倒霉,还是给中国人打工去算了。
2 n: c0 t  y# W一位吃苦耐劳的日本移民说:2 s$ u& b, {2 \  \  a2 n, g
我经营亚洲快餐将近十年了,每份午饭卖六到八美元,生意还可以。中国人来了,就在我对门儿开了一家,打出招牌“一美元中餐店。”没错,是一美元,一勺一美元。身高马大的老美要想吃个半饱,少说也得在盘子上来十一勺菜(就说这勺有多小了),再加个春卷,吃一顿饭20美元。数学不好的美国人逢人就说,“去过那家一美元中餐店吗,便宜极了!”我想起这事死的心都有。& H; o8 F# v% i# d  i! e: a4 M
一位感觉良好的印度移民说:
" x' o* X' [+ M6 Y/ l8 _在亚洲移民里,我们印度人聪明,勤奋,英文好,应该算是二等白人吧。中国人一来,比我们还聪明,还勤奋,还能吃苦。往我们身边一站,比我们谁都白,知道悲催和悲愤交加是什么滋味吗?我反正是懂了。得,啥也别说了,中国人来了。7 I- R8 s2 ?1 N& z# d- [
2012年,对于各国移民来说是彻底的世界末日,他们几十年积累的在美国的猫腻,捷径和旁门左道,随着中国人的插手全都一个个崩塌了。
1 O! J0 p7 Z3 A/ T1 g0 }首先,假结婚。
" s# g* S4 F- V$ y. x别国的移民比较低调,移民局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中国人一来,一年整出五千例假结婚。夫妻们先假离婚,再各自找别的人假结婚,每结一次婚收费两万美元。见没人管,马上明目张胆在报纸上打广告,国内找上家,国外找下家,产业链很快就形成了,不少公司还开始全球连锁。移民局实在忍无可忍,严打, 搜捕,驱逐,很快就把漏洞堵上了,就此宣判了假结婚的”末日”。各国移民泪眼相望,得,啥也别说了,中国人来了。' S/ n* I2 E5 ~. G+ {- P3 t
第二,到美国生孩子。6 E3 K, F- U1 U0 C* P. v4 @
既拿国籍,又吃救济,还可以全家移民。这条道本来是墨西哥人踩出来的,每年成千上万的孕妇就指着这个机会呢。得,中国人来了。先是在豪华住宅区买下三层高的 公寓楼,让老墨一顿装修,隔出一百多个套间,每个套间里住一个高价来美的中国孕妇。等到某一天太阳出来了,本县城的美国人突然发现,大街上徜徉着上百名挺着大肚子的中国孕妇,不少人脑门上蒙着白手巾,看上去既像本拉登那边的人,又像敌后武工队。一到开饭的时候,“月子楼”飘出折磨人的香味;一到深夜,几百个婴儿的哭声听起来像中国大喇叭里的广播体操。
1 Z7 w4 c4 @, M6 Z' v美国人民愤怒了,纷纷举报给移民局,卫生局,防火局,税务局,经过一通严打整顿,月子楼查封。今天,孕妇们即便有了来美签证,在口岸也可能被拒绝入关。美国人把“生孩子”这条路也堵上了。得,啥也别说了,中国人来了。
; L* I3 n6 W% H0 s8 ?5 A$ `最后就是政治庇护。
1 Y; T. {4 W0 T0 Q* R( `% [在过去十年里,只要中国人说自己练过法什么功,信天主教,或者生二胎,就立马可以得到美国的政治庇护。撒这点谎对于中国人来说太不算什么了,于是十年之内几十万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拿到了庇护绿卡。" d* b6 c, N) |* S0 T/ k* k: V, q5 q8 _
美国移民局如此关照中国大陆来的人,目的很简单:几十万政治庇护的案例,这就是数据和证据。但是大家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美德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政治庇护得绿卡的消息一传出,中国人就山呼海啸地涌来了。于是,报纸上开始出现头版广告----庇护绿卡,不成功不收费,全程培训,买二送一。
$ j# X4 p5 l3 s4 F3 g/ F洛杉矶机场开始出现律师举牌子:申请庇护的跟我走!
: n. K9 n! N6 t: K2 P9 I墨西哥友人也开始练法什么功了,人家说你又不是中国人;老墨急了,谁说不是,我们是中国蒙古人的后裔,我爷爷的爷爷叫成吉思汗。
; b, O, y& x, D9 Y: \8 w- B2 T8 B美国移民局开始忍无可忍了,在2012年圣诞前夕,纽约上百名**出动,搜捕查封几十家涉嫌造假的庇护律师楼,抓捕多人。据说几十万庇护案例中,90%全是假的。那就是说,美国关于中国的人权记录报告,90%全是TM瞎编的。! u+ w6 |, K( a; I, d; M
完了,这回完了,政治庇护的漏洞也被堵上了。
6 S! V$ i# j3 ?1 P1 t! h0 j& |% p) O这也不能怪美国政府。大部分申请庇护的人,前脚被移民局批准,在法庭上哭得跟泪人似的;后脚就举着五星红旗高唱国歌参加十一游行,这,这也忒不给美国人面子了吧。9 L( g4 I1 L4 g- r7 e( u5 b7 m
要不就是说自己信天主教遭迫害,被批准庇护后,马上就去佛堂给如来佛上香,这也太TM忘恩负义了吧。
" {% T3 O- R# s" ]6 o- b: o一位罗马尼亚移民问我:+ x+ E! e' l5 S
为什么你们中国人干什么事情都那么邪乎?不把这件事干死不罢休?
# X$ ~! n2 S8 k; E. e% o6 E我让他举几个例子,他眉飞色舞地说:/ e0 s* O3 O$ @% V% T$ ]
“你看,所有国家都在食品里放添加剂,包括美国。可是你们中国人一开始放,就在所有食品里面放,放添加剂不解气,后来直接放化学药物。让人吃死才罢休。听说你们国内的食品一吃里面全有毒药,就直接吃人还安全点。”2 C" K3 H0 _* e/ h, o
一位埃及移民说:
4 h& [2 j' D( `7 {& g3 S! a“你们中国人干什么都追求世界之最,盖楼要盖世界最高的,生人要生世界最多的,下雨要能下淹死人的雨,建高铁要世界最快的,而且得是能追尾的。你们打兵乓球,要囊括所有奖牌,不给别的国家留一块,直到让奥运会不得不取消这一项;你们出国要占最多的留学生,出口要占世界头位,你们怎么就不能中庸点呢?9 D, W% ~: V% n6 K" D
一位加拿大移民说:1 ]  a  {; o6 L  J0 X
中国其实用不着和美国打仗就能征服美国。你们只要把新建成的航母装满了人,往美国运几船人来,美国就彻底完了。黄河般的中国人奔腾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世界末日”的美景。
/ k: d7 h1 e" q) \0 X8 n各国移民开始手拉手缅怀一个中国伟人,她的名字叫慈禧。世界人民从内心怀念慈禧太后,觉得她老人家当年闭关锁国,不让中国人出来,就是不忍心给世界人民添堵。/ _& Z# B( _% t% Q& b
, g; E: E' K! \7 `3 [7 l
发表于 2013-4-13 07: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67【戏园子】2 ^+ v# g% M- a2 H6 S9 V4 c1 F3 H) T
昨天人家送了两张京剧票,是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的巡回演出,地点在车公庄梅兰芳大剧院。梅故居去过许多次,就在护国寺街的东头。可这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剧院,路过了多少次,从没进去过。去他的故居是为了一并参观一下北京的四合院,带着外来的人口,这要在前三十年何至于,为了看院子特意的花钱走一遭,谁家又没住在院子里。三十年之后,老百姓的大杂院真是彻头彻尾的了,大多成了“娄房”。北京四合院蜚声中外,现在拆得剩下的不多,都不好意思带您去看,下不去脚,太磕碜。只好花点银子去看名人故居,梅家的院子不大不小,够标致;老舍家的就更平民些……。
不说故居还是说戏园子。京城残存的老戏园子还有多处,像几处老会馆,还是老模老样,有演出,好像主要面对旅游者。同样是位于护国寺的”人民剧场”建于50年代,绿琉璃瓦的大屋顶,大概四大名旦们没少在这演出,我没赶上这拨角,到60年代末在这看过钱浩亮、刘长瑜的《红灯记》,后来就没再进去过.那是那个年代最排场的独立剧场,同期在做商业演出的东安市场”吉祥戏院”则要小得多且破旧,但戏园子的氛围极浓.文革后,戏剧走了下坡路.但戏园子越盖越大.长安街东段的长安戏院,高楼大厦的底楼,长安街中段的国家大剧院--水泡蛋,与传统戏园子的造型越来越远.及至这梅兰芳大剧院也是西服革履般.鸟枪换炮.只可惜,剧场里的人越来越少.我看《红灯记》时场场爆满,起大早排队买票,为插队买票还有打假的.前排票一元多,两元打住,后排的四毛.现在前排的1680,后排50元.观众的支付能力翻了几翻.想那戏迷也有缺钱的,就只能看电视,捧角就甭想了.
现在京剧的角,也许还叫角,只有小圈子里的人知晓,他们的演艺水平是否也是翻番了,存疑.这要专家和戏迷说了算.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八个样板戏之后的三十多年,又出了几出新戏,且留存了下来,让人记住。电视中的戏曲频道依然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老戏新唱.没有新剧本可演,一代新人与京剧舞台无关了.
68【有戏】
到戏园子去看京剧,有数的几次。原因很多,这半个世纪娱乐方式多了,年轻人不一定选择戏剧,尤其是电影和后来电视的发展。上代人的青少年时期没这个,一年到头的娱乐就盼着村里镇上唱大戏,秋后或是喜庆的日子,乡绅请来草头班子,老老少少欢天喜地,从白日唱到深夜,南北方的乡间大概都如此。鲁迅先生给我们描述过”社火”活灵活现如在现场。农耕社会式微,戏曲们无可奈何地跟着衰败。正如打小吃什么,长大往往就好这口,老妈做的饭食最好吃,味蕾由小培养,艺术欣赏也是。上代人保持终身的喜好是听戏,戏园子去不了了,电视频道的第一选择是央视11,电视剧的内容还是节奏都跟不上趟了,唯有京剧慢板悠扬“你听那胡琴拉得多好!”琴声响起,老人就来了精神。
我上次去戏园子听戏是三年前了,长安街上的国家大剧院,剧目是《赤壁》,带着爹妈,听戏是一方面,再有是让老人们看看北京最大的戏园子.家乡最初土台子上的锣鼓敲响,到这金碧辉煌处落幕,老人们是最后的出现场了。演出不俗,不同凡响,清新、流畅又热闹,对得起这人生压轴的大戏。
京剧的辉煌持续了不足200年,宫里好这个,弥漫于社会。清廷倒了之后,”五四”一代倡导科学民主,鄙视遗老遗少,如周家兄弟都漠视甚至抵制京剧,周家老大尤其看不上这”男扮女”的青衣花旦,周家弟弟活到老年悔过自新,发觉了京剧的妙处,可这时已没有多少剧目可演了。接下来是样板戏的年代,培养了我们这拨人的艺术细胞.我们这拨同时代人的鉴别标准,就看你张开口能不能就来上几段,<<沙家浜>>还是<<智取威虎山>>。我们的底子在那,几十年过去,心境变化了,坐得住大概也能听得进了。电视剧泛滥,抗战剧都演成了儿戏,就别瞎耽误工夫了。电视里一周至少有四天戏曲频道播京剧,有时也能看出点意思。先人们的故事,上几代人的爱好。我们这拨人如果不到戏园子里捧场,那轮到下一代就更没戏了.
69【看戏】
京剧是国粹,是国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讲传承,讲世家,谭家都传到了第六代还是第七代,我们只熟悉第三代的郭建光--谭元寿.新时代,啥啥都飞快地发展,就这剧目还是陈词老调,这些年演得都有些发霉的味道,怕是要与古玩们归于一类.
梅兰芳大剧院灯火辉煌,太过明亮,与这剧种的古老和落寞不相匹配.头一次登堂入室,看看房子。大剧院的外表挺高大,其实剧院只是在两座东西南北矗立大厦之间夹角内的五层建筑。一至三层为剧场,四层以上咖啡厅、茶座和展厅。看近期的演出安排,以京剧为主,还有场中俄合作的芭蕾舞《天鹅湖》。演出7点半开锣,剧场坐了个九成五,也是连卖带赠的缘故.
我看的这场《银屏公主》青年演员演出的老戏。故事说的是唐朝李世民时候的事。有北方番王谟里沙兴兵犯境,驸马秦怀玉出征。临行前将暴躁的儿子秦英禁闭起来,并托付给银屏公主以防闯祸。秦英擅自到河畔钓鱼,偏遇国丈詹太师,二人发生争执,秦英失手将太师打死。李世民大怒,欲斩秦英,银屏讲情无效,求姨娘詹妃宽恕,又搬来母后帮助开脱,适逢边关吃紧,秦怀玉遭困,银屏挂帅,秦英奉诏戴罪出征,立功,凯旋。
过去讲究听戏,尤其是文戏,对戏迷而言故事内容早就烂熟于心,戏园子坐着主要是个“听”睁只眼闭只眼,摇头晃脑,击节打拍子,听到高兴处高声大嗓,喝声彩。能修炼到这成色的,现在的人少之又少了。我坐在园子里看得并不轻松,一心得二用,费耳朵还累眼睛,看着舞台还要盯着侧面银屏打出的字幕,光听,听不出所以然,能听明白一半就不错,人家台上抑扬顿挫,字正腔圆,是咱耳朵不行,基础差。看字幕有时遇到了“西皮流水”还跟不上趟。建议老人们看戏选择边上的座位,上了岁数“视野”收窄,要是坐在中间,为了追读文字,脑袋就跟“拨浪鼓”似的。
舞台上下的互动,京剧有别于其他,何时该击掌、何时吆喝,共同营造热烈欢乐的气氛,生末净丑都太渴望了。长调、高音出彩、行云流水激越高亢的琴声有掌声。
热热闹闹一台戏,比银屏之前看“银屏”敞亮多了,过瘾多了。下次有人送票我还来。

点评

“水泡”那次听的是《苏武牧羊》。虽说还是叫“京剧”,但感觉不对劲。演员用隐形麦克风唱戏,音量太大吵得慌!京剧唱腔的韵味听不出来了,感觉不好。  发表于 2013-4-14 21:44
文革前我小的时候祖父经常带着我去“长安”或者“人民”听戏,那会就叫“听戏”。我太小没感觉,只觉得青衣花旦穿戴挺漂亮!后来的京剧样板戏没在剧场看过,只是在电影院。再后来进剧场看京剧就是前几年在“水泡”了  发表于 2013-4-14 21:42
发表于 2013-4-14 09: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一张图片。有谁知道这个建筑建于那个年代?" n: A! j1 x# ]& Z$ R2 H% t
DSC06976.JPG

点评

原来是这样。一张图片里有这么多的故事。  发表于 2013-4-15 19:03
还说,现在的香山饭店也是在原来香慈建筑旧址上建的。  发表于 2013-4-15 17:55
看过一些文字,说这些建筑(还包括现在香山别墅、蒙养园等等)都是熊希龄主持修建的香山慈幼院的一部分,如校部、男校、女校、图书馆等。  发表于 2013-4-15 17:53
这个建筑现在看上去比较破旧,近看窗户框都腐朽脱落了;也没人出资修缮一下。修整后应该还有价值空间。我进到小院看了看,里面住了一些像是民工或勤杂人员的人。感叹,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就这样荒废在那里。  发表于 2013-4-15 17:14
发表于 2013-4-14 09: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大家能看的清楚一些,再发一张
0 z5 K# Y0 ?$ b% t' T# u
DSC06977.JPG

点评

新华社院内的民国国会会堂,还保留着。据说,每次修旧如旧的维护性装修费用都非常昂贵。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国家奥运会后,很多比赛场馆拆除的原因。  发表于 2013-4-18 08:08
是呀,太可惜了!其实,还恢复民国图书馆原貌就很好。摆放一些民国时期的图书报刊杂志,游客爬山累了,可以到这里歇歇脚,看看书喝杯茶咖啡。  发表于 2013-4-16 20:45
可惜了!应该有文物价值。但据说,如果修旧如旧,很费银子。  发表于 2013-4-16 20:34
现在这里好象是香山公园的民工或勤杂人员的宿舍。  发表于 2013-4-16 20:14
现在这地方是何用途?  发表于 2013-4-16 19:02
发表于 2013-4-14 20: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欣赏。
jaqm.jpg
发表于 2013-4-14 20: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
zchm.jpg
发表于 2013-4-14 20: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答案在这里。{:soso_e192:}
/ t+ }" ^  R" X0 q4 O- X+ i! v7 `
DSC06981.JPG

点评

70年代初去香山玩,到过这地方,当时说是军事要地,谢绝参观。有人告诉我们,说这儿是,毛主席进北京城前办公的地方。看来是误导了。  发表于 2013-4-16 18:57
是的。只说建于民国,没有具体说明建于什么时间。  发表于 2013-4-15 17:04
没说建于什么时间  发表于 2013-4-15 13:33
今天白天我出去了,刚回家,所以回复晚了。  发表于 2013-4-14 20:55
发表于 2013-4-14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两张原香山慈幼院的照片。原香山慈幼院改建成蒙养园旅馆
: T5 X. A* c! Z' Z. [% X
DSC06748.JPG

点评

点评发错了,应是下边那张。  发表于 2013-4-15 10:37
昨天发这张照片时发了两张的原因:第一张忘记做缩小处理,发完后半天上不来,于是将照片缩小后又发一张。可是前边那张我不知道怎么删除。今天收到消息知道是隔壁西水车兄帮助给删除了,谢谢帮忙!  发表于 2013-4-15 10:35
发表于 2013-4-14 21: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雁北飞 于 2013-4-14 21:11 编辑
4 h/ ~8 z" ]/ F& b0 f  g3 U- B# \! p2 a% J
蒙养园旅馆
( I7 G' d9 |  p7 ]7 B3 o
DSC06760.JPG

点评

昨天发这张照片时发了两张的原因:第一张忘记做缩小处理,发完后半天上不来,于是将照片缩小后又发一张。可是前边那张我不知道怎么删除。今天收到消息知道是隔壁西水车兄帮助给删除了,谢谢帮忙!  发表于 2013-4-15 10:36
发表于 2013-4-14 21: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1949年3月,毛主席进北京时住在香山双清别墅。最近我又去这里浏览,看到一位游客在入党誓词下举手宣誓拍照留念。
  t3 |9 A& S. V+ O- k
DSC06797.JPG

点评

我前次去那时,也曾在党旗前举手宣誓,照了一张照片。  发表于 2013-4-16 16:46
游客宣誓的场景没有拍下来。  发表于 2013-4-14 21:21
发表于 2013-4-15 21: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雁北飞 发表于 2013-4-14 21:19
3 _, j9 i& H4 H( {+ @4 w* r3 Q- ~* @( \1949年3月,毛主席进北京时住在香山双清别墅。最近我又去这里浏览,看到一位游客在入党誓词下举手宣誓拍照留 ...
+ m" k3 A% e  s$ n( ]- J) @
好玩。
发表于 2013-4-15 21: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运河。
gyh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07: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小雁子,河水清等查询:4 @7 i! }% J! l) Y' a% ^7 a
  $ l6 T& x! ~! S5 u$ q+ v
               香山公园(静宜园)二十八景之   绿云舫
      $ O: z8 ]9 |9 ^' _* ~0 i' C
     绿云舫,位于丽瞩楼稍南半坡间。绿云舫建于清代,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乾隆十年(1745年),仿热河避暑山庄之“云帆月舫”而建,形若舟舫,实为斋室,舫外绿荫浓郁,取泛舟烟波意境,故名绿云舫。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现建筑为民国时期改建的图书室,俗称小白楼。2 \0 [* c& }' n$ J( f: ?; e
     乾隆御制《绿云舫》诗曰:“园中水皆涓涓细流,不任舟楫,因仿避暑山庄内云帆月舫斋室而经舫名之。盖自欧阳氏画舫而后人多慕效之者,夫舟之用以水居无异陆处为利,而陆处者又以入室如在舟中为适。然则山居水宿,无事强生分别。况载舟覆舟,为鉴又岂独在水哉”!) i$ W6 V. x. X6 F+ U! D- v
                        绿云舫& Q0 S: e4 B4 q  i) y
                 乾隆十一年(1746)
8 z9 S$ a0 [% o% J: Q& L
              是处绿阴稠,几余静憩留。
  R, m' M& a! g" ^              烟霞常荟蔚,鱼鸟任飞浮。
# ?8 q& |/ `8 F. ?              不系乔松畔,将寻古渡头。
1 X8 z+ t  e$ T4 j6 E, |4 u  A5 s              周髀归妙契,天地一虚舟。
2 H4 V  t+ V7 u2 @9 x5 m0 J! E2 ^

点评

哈哈哈哈,其实大可不必觉得尴尬,古诗词浩如烟海,答不上来很正常呀。  发表于 2013-4-17 17:10
最近看电视转播青歌赛,就有古诗词的题。常常是说出上句,让参赛者说出下句。很多人就答不上来,很是尴尬。其实我也背诵不下来几句。  发表于 2013-4-16 20:31
谢了  发表于 2013-4-16 19:11
发表于 2013-4-16 07: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3-4-16 09:24 编辑
0 _' M+ i3 V/ c- U# ^+ G
% ?1 V, D# [7 X8 k& P
《乡下》
几年前在北郊租得几分薄地,开始种瓜种菜,耕耘浇水,到了夏秋开始收菜,去年长势最好的是老倭瓜,天冷前陆陆续续收了一百多个。又是一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新的一季,春耕、春种开始,地头歇晌时留点文字下来,与好园艺的交流,向“菜把式”们请教。
【两把火】
我这片地有多大?约有三分,公制计量近200平米。老家种了一辈子地的亲戚来这看过,说没有,也就二分多点,说得对,我拿钢尺量过,边边角角都算上,约莫三分。我说,你没看我是立体种植,房顶上爬了多半幅的南瓜和老倭瓜,种植面积不止三分。
今年的春日姗姗来迟,过了植树节,清明临近,绿色还未重返大地,但农时到了,下乡春耕。
关门闭户快五个月,又来到了乡间我那三分天下。木栅栏门敞开着。去秋刮落的枯叶铺满地面,葵花杆、玉米杆横躺竖卧,风干的老丝瓜坠在架子上不肯离去,三月底的一场雪,京北下得更大些,背阴处还有些斑驳。
电话找来水工,将水表重新安上。这是每年的防冻措施,天寒地冻,屋内无火,怎么保暖也不灵,拆下。灌满电壶烧开水,开始干活。
“先治坡、后治窝”大寨精神年轻时就让我们知道轻重缓急,地里的春耕优于屋内的卫生。
抄起“桃锹”开始翻地,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秋,惦记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粮呢。
有太阳的天不凉不热,一年一翻地,应该是秋耕更好,去年走得急,秋耕推迟为春耕。秋耕的好处是地翻过后,一个冬春的冻、化,来年地里的害虫会少些,这是遥远记忆里的老理,现在科技昌明了,老章程不一定还合适。早年种地那会还听说过“免耕法”连队的拖拉机拽着播种机直接在去年收割后的玉米垄上破茬播种,成功还是不成功,不记得了。
我也想到过实行一下免耕法,可要是不翻地这季节到地里也没得干,这点地要是棒劳力有一个工时够了.种园子,吃菜是一,活动活动身板排在了吃的目的之前.
这把桃锹,使了四年,是跟装修的小工”拆搭”的,看那白蜡杆锹把光滑滋润.几年用下来锹头都磨下去半公分.翻出不少的碎石,斩断无数的芦根,生地成了熟地,翻地越来越轻松.向阳处干燥些好翻,泥泞处,桃锹粘成了大坨子,我怀念起了”钢板锹”,这要是有一把,削泥如同切糕.
拢在一起烂枝枯叶堆了两堆.点火燃起,袅袅升起白烟.风过来,火苗子往斜了窜去.种田人经验老道,早防着这招,别火烧联营殃及他人.事先尺把深的坑挖在了当间,离开可燃物数米.噼噼啪啪,旺火烤人,忙活着将翻出来的玉米根扔到火头上,留下草木灰还田.
【三分地】
这地界靠近六环,划在了昌平辖内。电线杆子上的编号属马池口地区。说到马池口我的同学都熟悉,上中学时学农参加麦收去的就是马池口公社,也可能是秋收,因为不大记得拔麦子的苦楚,再前面的一次也是昌平的亭子庄,那次的回忆惨痛,拔出了两手血泡。到了马池口,我记住了没完没了的酱油茄子和炒老倭瓜轮流上桌,再有就是当地的“自流井”。那次也算是开了眼,从“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里就知道井是竖井,而马池口的自流井是平面的,石头缝里咕咕冒出清泉,汇成径流,担水的、洗菜的、洗衣的,姑娘、媳妇一大溜。北郊的地下水充沛,是因为北面的山脉截留降水,通过地下水脉顺势而下,部分水流最终汇入沙河,往东大概就叫温榆河了。
我在的那片园子地点叫“满井”顾名思义,可见是个水泽之乡。刚到的那年不少户都自己打井,浇地,两块钱一吨自来水有点浪费,那时请人来打,也就四五百块,人工去掏,不用机械,里面砌上一圈砖。安上个潜水泵,合上电闸,水就上来,有些家还搞起了自动喷灌,省工、省钱。这种日子过了两年多就不行了。开始是井里提不上水,我前面的邻居又清来了打井队,照着五米多打,才见水。就这也好景不长。这时人们才醒悟,原来是周边施工,为了降低地层的水位,安置了不少的抽水机,日夜排水。眼见得北面的大楼在一栋栋的建起,由远及近。原来那条石子路的林荫道旁的大树也被伐光。我们进出农庄道路也不得不改道。
发展是不是太快了。市里每年都公布新建绿地多少多少,但我眼瞅着四年的工夫,周边的绿地不断地缩小,是千亩、万亩的规模,楼群从北面、东面包抄过来,西面的大苗圃还能存在几年,谁都说不上。连我们这个园子本身都说不上了,还能存续三年五载,再往前,都不好说。
眼下的问题是井水都枯了,我庆幸当初就没有打井,这口枯井除了占块地方,如今还能干什么,改个菜窖如何。
【四年头】
这是耕耘的第四个年头.
奥运会后的那一年,同事偶然说起在郊区落草种菜一事,对方说,你快退休的人,还不寻块地方,将来躲躲清闲。我想也是,问了情况要了地址,网上又查询了若干情况,周末启程走高速半个小时车程,五年前的京藏高速出京段还不堵。
是处百多亩地的园子,几年前是家矿泉水厂,做赔了,改建为这半商半农的项目,说有大产权60年,也就信了,60年够长,其实有一半也就够了。园子内已经分割成几十个单元,每个单元少则六分地,多则两亩地。地上已落成简易的农民房,要求不高的,花点钱装修就可入住。对入住业主的要求是,不能变更使用功能,种树、种花、种菜均可,建筑不得超过一层。销售带着我在园子里转时,竣工入住的也就三分之一,还有的挑。走到西墙边,是一排高高的大杨树。我蹬着施工的梯子上了房顶,好地方,四面八方见不到楼房,一片盎然的绿色,西墙外是片很大的苗圃,郁郁葱葱,这让我大喜过望。二次再来,交上了定金,预约了施工队,我定下来的那个单元是一排小平房的西段,东段灰墙灰瓦的马上就要完工。我交待给工头,就照着东面邻居的大摸样做,求得风格的统一,但东邻门前四根血红的柱子,纯属装饰,没有承重作用,就免了。十一过后开工,入冬前竣工。
第二年开春,我开始了周末菜农的新行当。翻地整地,这还真不算什么。过去水田的土方做埂埝,一天的定额一根,我记得是12方土,把我这三分天下翻个遍,也凑不满10方土。头年的生地,长着一人多高的苇子,过去这里是苇塘。至今这园子里还有出鱼塘,刚来时这里卸过两车鱼,现在钓得差不多了。苇子多芦根就旺,斩草除根就麻烦多,再有就是碎石烂砖,一锹踩下去就搁在了石头上,到了这第四个年头,地里都被收拾干净了。
一天的工夫翻了多一半,其实要是卯卯劲,当天也能完活。可人不比当年,别累着自己,留点下周接茬干。
【五更天】
这个周末在乡下连宿两宿,原来只是夏秋才住在农地,以为这初春还是有点冷。上周家里的室温十四度上下,白天还是有点凉。周六这里中午二十四五度,温室效应,门窗都敞着,热气迎进来,夜间的温度与城内相当。这日子乡下的室温更舒适。
白天继续翻地,连带着做卫生。环境卫生近来好不了哪去,我这不点火了,其他园子里烟又腾起来,空气中满是焦糊的味。
上周浇过了头便水,过冬的几垄韭菜长了两寸高,它们已经三周岁了,好像有点后继乏力,市场上卖的韭菜都尺把长,莫不是大棚里产出的。
白日约了“菜把式”过来,商量今年种些什么。菜把式说,你今年退休了可以自己种了。我说,还是不行,城里面还有家事要照顾,不能老在乡下盯着,再说,该种什么,什么时候种还是没数,您还得继续技术指导,我要是人不到位,这浇水、打理的事还得您来。
上午刨坑、浸种,种下六十穴的南瓜和倭瓜,倭瓜是去年留下的种,拣那口味好的留存下来,但不知发芽率如何。南瓜是外面带回来的种子,菜把式说那东西中看不中吃。其实真吃不了多少个,红彤彤的长起来,中看也行。
夜晚的乡下,比城里静得多,至少听不到楼上邻居划过楼板的声音和马桶们的稀里哗啦。
静夜里的睡眠好,睡到夜半突然惊醒,窗外"刷刷"的响声,几分的瘆人。鬼不怕,怕的是贼人摸上门,这荒郊野地的。再想想应该不会,来这好几年了,敞着门窗出去吃饭都没出过什么意外,回城时就挂上锁,挡住了君子也挡住了小人。忽然想起白天见到邻家栅栏边上有几枚鸡蛋,上周看有个八九个,大概是扣在水桶底下,忘掉了,结果上面的桶抽走了用,留下了过冬的蛋,这周来还是没见到东邻,那蛋就剩了两枚,还有遍地的碎蛋壳。这动静一定是小兽来此寻食发出的,想想就安了心。
夏日里这园子中常见的是长尾巴黄鼠狼,夜色下与人对视,双眼亮晶晶。有黄大仙在就避鼠,“猫避鼠”已是城里宠物猫们的传说。
这一惊,迟迟的才又睡去,再睁眼时天光大亮,一缕阳光挤了进来。没听到远处和房后的鸡叫。禽流感,被处理了还是怎样。往年我都是鸡叫三遍才起。
【六月杏】
院子里的杏花开了,就此一株,开得热闹,粉白的小花一串串缀满枝头,嗡嗡地引来不少的蜂子,一只大的还闯进屋内转了好几圈才出去。
多花才能多子,也才能多福,人的口福。这株杏树从种下的第二年就进入盛果期,树个头不大,二米不到,手腕子粗细,但到了夏日硕果累累,上百个果实有了,没有数过,金黄一片,主人迟迟的不肯摘,图个赏心悦目。杏子吃多了也不好,好像是说“杏伤人、桃养人”
花开时装扮了萧瑟的初春,麦黄时与夏天一道成熟,种棵杏树蛮不错的选择,两季给人带来满足。可惜这棵杏子种在了栅栏的东侧,枝头沉甸甸地垂到了栅栏西面我的空间里。咱与东邻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带吃人家东西的。当然东邻家递过来一盘是另回事了。
前年麦黄时节,这棵树上的杏子,我吃了个够。不知为何,那年杏子黄熟时节,邻家大门紧闭,眼见得果实由浅黄转向了深黄,摇摇欲坠,又过了一周,我再来到树前,遍地一片金黄,草地上落得比枝头上多。这不是糟蹋东西吗!当机立断,不再矜持,抬手摘下枝上的果实,掰开抖落杏核就塞进嘴中,那叫一个甜软香,熟透了的果子比开春满树的鲜花要香,更何况入嘴后的绵软甜。一连下肚几个,竟然有些饱意。那日来的早不如来得巧,老范过来电话,说人在北城,问明我的方位,一会开车就到了门前。进门之后过来摘果子,好够的全部拿下,高处还剩个十个八个的,让它们继续应景。老范也大快朵颐,还给他的小外孙捎去一大捧,老范那双大手,小蒲扇似的。
我落户的那年,选择了一棵一米五高的石榴种在了窗前,头年开花没落下果,二年就再没返青。再过一年春耕翻地时,地里出土了一枚杏核,已经开裂,缝隙处挤出了一颗嫩芽。我原地回填,日后浇水时也有它一份,三年了个头长过了我,身板瘦弱,也就拇指粗细。东邻家的已是花开满枝,我这棵才要萌芽。菜把式说该嫁了,要从根部往上近一尺的部位动手术楔进新枝。今年,看花又无望了。
【七上八下】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上肥这事着实让人七上八下的忐忑.
现代农业靠化肥支撑,省事高效,很多农民离了化肥都不会种地了.化肥进入中国有年头了,闹日本的时候就有,爷爷辈的管它叫肥田粉金贵,比白面都贵,也知道那东西用长了不行板地农家还是农家肥为主.轮到我种地的年月,还是农家肥当家,尽管是相对机械化高的大农场,六畜兴旺,排泄物用来堆肥,冬季尤其是开春,千军万马运肥忙.刨开肥堆的冻块,里面散发出腾腾热气和发酵的酸腐味,大车小车拖拽着到了田间地头.肥堆一行行排列在皑皑雪原上,待到春播之前,均匀的散开.有时夏日的追肥,也是这个,一人挎个小筐,满满装上肥,一把把地抓起,……“没有大粪臭,哪有五谷香”
现在的耕作方式,已起了很大变化。还是我在的兴凯湖农场,八十年代就消失了畜力的使用,没有了马号、牛号,乳用、肉用转到了各家各户,如果积点肥,够上门口自家的菜园子用,至于大田,全靠化肥顶着。农家肥的来源有问题,农人也懒于跟农家肥打交道,那要一年四季的忙活,要变冬闲为冬忙。谁乐意忙,大田的产出自己吃不吃都不一定。要紧的是产量,化肥不吃力又讨巧,至于还想兼得内在的品质,口味、营养、健康,没那么多好事。
小康社会吃饱之后还求吃好,安全第一也成了当前食品行业的努力目标,万民瞩目.这二年电视上常常介绍"阳台种菜"自家种植有机蔬菜.有园艺实践的将养花变更为种菜,收获些果实不难,但自家餐桌真要靠它,那就勉为其难了.其实就是有个露天的小菜园子要实现有机种植,哪怕是退一步的安全种植都是不容易的.仅以施肥为例.我交待菜把式说,我这不要求产量,不要农药 化肥.头两年地力还好,我将厨余垃圾,植物的残体统统掩埋,用于改良土壤,老赵从邻居那整了两大袋子鸽子粪,每年开春还购进鸡场的脱水鸡粪.这几年种菜种得关注禽类的饲养安全,养殖场滥用抗生素,激素,鸡肉有问题,它的排泄物也应该有问题.编织带上标明是石家庄的一家饲养场,我总不能去追溯这家场子是否安全吧,我想起三鹿氢氨牛奶案,也是石家庄的.
我商量菜把式说,要不咱改用化肥,在蔬菜生长的旺期少量追点化肥得了?场把式面有难色,他说,要是这么计较,就什么都别吃了,大米白面也不能吃.还真是这理.看着我那几垄比头发丝
粗些的韭菜.,买吧."那就来5"菜把式说.   
【九十九棵白菜】
几年种下来,各类菜蔬过手了几十种。颇有些难伺候的,有种不活的,有产出低的。东西南北瓜中数南瓜、北瓜皮实,北瓜大概也叫倭瓜,有水就活还不招虫子。从高处顺下几根绳子,它们攀援而上,布满了房顶,放出耀眼的黄花,招蜂引蝶,结下翠绿的小瓜,几场秋雨就迅速的膨胀,或长或圆,金黄、墨绿或长着花斑,横躺竖卧。秋后若在超市品相好的块八毛的就能买到,每斤。一分钱一分货,好种、亩产高的,市价就便宜,大体如此,市场蛮灵的,也够公平,要不就推进市场经济了。
价格高低与菜蔬的营养、口味关系不大,主要是成本支出,有的就是费工费料,投入不够就不给好脸子,高投入如果产量上不去,单价就上去了。口味就更是个人的嗜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北方人情有独钟冬日的萝卜白菜,这一口是世世代代相传的,从深秋到初春,青黄不接的漫长季节,都靠这两样顶着,家庭主妇变着样的翻新菜品。味蕾的记忆都培养起来了。现在环球同此凉热,货畅其流,北方冬日的菜篮子五光十色,存世的几代人习惯难改.
萝卜白菜皮实还高产.前年种了一茬胡萝卜,品尝到“萝卜赛梨”的香甜和生脆,久违的好味道,老刘、老赵都赞不绝口。远离化肥、农药,植物也给人类真实的回馈。去年接茬种,搞种子的老同学兼老同事给了包种子,坑农啊,结了几十个手指头大小的果实,味道也一般。
白菜去年种了青口和白口两个品种,这东西只要水肥跟得上产量就高。广种薄收,一垄垄地洒下种子,幼株长出,一边生长一边吃,间苗下来就是小白菜,比大白菜好吃.余下来的长大成型。深秋,植株长到一尺高,扑棱了一地,到了捆白菜的季节。这道工序咱是内行,打四年级时就在北郊的马甸公社参加劳动,两人一组,一人搂起蓬勃四散的菜叶,另外一位用稻草连接的“草腰”将拢起的菜棵捆绑起来,农民伯伯说了,白菜捆起来才能长心,要不你们就光吃白菜帮子了。现在我长成了农民爷爷,重操旧业,没处找稻草腰了,凡是能用的带状物都找来,身大力不亏,没用半天的工夫,都精神抖擞立正站好了。何止是为了包心,捆绑起来还有御寒的功能。当年农民时,我们冬日的腰间不是也刹着根乌拉草绳吗。我点了下名,一共99棵。
想起那首《九十九朵玫瑰》不记得歌词了,好像曲调挺伤感的。

点评

真好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发表于 2013-4-17 17:11
平时,自己喜欢吃什么,就留下籽,种就是了。去年留下的樱桃番茄籽,今春种在盆里,长好苗后移到地下,今年结了7斤多。种西红柿,不长虫子,插根棍,捆住主干不被风吹倒,剩下,就等收获了。既然自己种,就种爱吃的  发表于 2013-4-16 18:42
种南瓜、北瓜,虽然好种,但一下接100多个,怎么吃呀?送人都吃不过来。前年我也种了南瓜,只种3棵,就结了10好几个,邻居朋友都吃上了,接太多,不种了。种丝瓜,白吃不厌。种辣椒、茄子、豆角也不太费事。  发表于 2013-4-16 18:25
当年咱们捆白菜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只不过我们下乡到内蒙时,没有草绳,冬天腰间用的都是背包带,最大的好处是,随时可以解下来当绳子用。  发表于 2013-4-16 16:57
发表于 2013-4-16 08: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末杏花开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3-4-16 08:09 编辑
) y( s' E, h7 v7 F* V
0 E- S, |3 b, |) x$ e 005.JPG

点评

好几个同学在北京都有自己的园子,是不是有空就往自己的园子跑?真羡慕啊!  发表于 2013-4-17 15:41
发表于 2013-4-16 20: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雁北飞 发表于 2013-4-14 21:19 . W; j; O6 u7 ]! f
1949年3月,毛主席进北京时住在香山双清别墅。最近我又去这里浏览,看到一位游客在入党誓词下举手宣誓拍照留 ...

9 ]2 a. e* ]' w& b8 R这里还是秋天漂亮
IMG_3376.JPG
IMG_3329.JPG
IMG_3364.JPG
IMG_3323.JPG

点评

游人众多,很有可能啊。住在西郊的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香山、八大处、北京植物园等公园的美景,而居住在东郊的我就只有选择地去游览拍片啦。  发表于 2013-4-16 21:24
我也拍了这些照片,不会是擦肩而过却不相识吧?  发表于 2013-4-16 20:37
发表于 2013-4-16 21: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清明和五一两节之间出游了。
    因为H7N9,华东旅游人数锐减,但还是越是风险越向前。
游览过微山湖、枣庄、台儿庄,到安徽看望了战友,前几天在宜兴参观了陶瓷博物馆、竹海、善卷洞、祝英台读书台等景点,现已到达杭州。准备在苏杭、周庄、乌镇、西塘、绍兴、溪口等地乱转一转,还要到义乌淘点小商品、连云港淘点小水晶,最后看完黄河入海口再返京。
    感觉这边旅游的人少清静,悠然漫步在苏堤,令人心境平和。
6 G( [3 g4 \- W4 e0 z* Z6 u

点评

我明天去绍兴后天去溪口。  发表于 2013-4-19 17:38
我明天去绍兴后天去溪口。  发表于 2013-4-19 17:38
呵呵,82年4月结婚蜜月旅游参观游览了宜兴二洞,除了善卷洞还有张公洞,……详细旅程见后文。  发表于 2013-4-18 11:41
去溪口后最好去四明山的雪窦寺看看,妙高台观景强于井冈山的黄洋界。  发表于 2013-4-17 10:00
发表于 2013-4-16 22: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江 于 2013-4-17 04:40 编辑
! ]* S, x( U. [, L" j! Z/ I
1 J/ K& e" ~2 q0 Z7 w    上传速度太慢,暂不发照片了,每天走很多路腿有些酸痛,要睡觉了。
4 ?8 a/ @* K4 Y想着不劳而获吃着田学长种的瓜菜进入梦乡吧。
% g9 ?. l7 l' a9 V+ L
   半夜醒来再传试试
' X3 ]7 R3 f. z7 X# B1 z5 @微山湖7 t/ @, s5 c  d/ g$ Y

% `* d4 ^  r5 A4 j7 \, V8 } 119.JPG * G: r5 K! G- i" H3 l* m- a
7 t' l$ @: H% f
141.JPG
: y; u+ X4 k& e% n; ]9 N) |2 \; B' b" i
142.JPG : k- W2 }" M. K" x9 q

6 D; ?( l, L, M/ b 169.JPG 1 R6 ]! A: R% \, x4 {
0 u+ }4 j6 K: i+ Y( Y( _0 v
170.JPG & C9 E; I6 D& i! S$ D+ D* m
, `, _9 g9 U) t
146.JPG - E) i) h) Y' W9 e, O; ^- e' ^4 G
' T) e; ~" `' ]1 L* p2 z, U% `8 G
012.jpg & `! c% Q8 Q9 _2 P3 F% p. P

4 N4 |: c' f- C
) m6 E1 D+ F+ p$ {3 d# |6 |, K8 Y8 [
$ C& H( U: A4 ?4 A) T9 _- T( Z
" |) d% [3 s: L8 k
# V/ E! }$ Y, F' T# }7 G: s
/ b& m5 v' {, _  V
3 d: v, @8 ^. J3 j6 H) k% j

3 ^7 s% A0 M' e7 G& s
9 b+ S  J' \# h( H" ^" q1 l" I/ v! U5 O  X

7 g4 n/ E0 [/ f" W; B( z  K, ^2 U, X, s' L; F
4 n# |4 t* d5 _! h6 t

2 @$ d0 T; ~" Z8 [# J. [( o; Z3 f9 l9 S0 ^* f7 v

7 y8 O  {0 t; o% t; I& M( M( T" g8 R5 {: @3 M# \$ U( u
% s0 u( g4 j$ j. i# Q0 F' U. G
4 k4 r% K& ~: J4 v5 e  p/ C

1 |0 ]  d6 o, t* g& Z! o4 u" S- K4 i
( m6 K: P( ~6 B0 h# q: h2 h0 F

7 r$ o  J- I. p. H7 o- K; B0 C0 S9 u" ~( ?

% w8 N, {( R& L: J  K+ |+ X1 r
0 I1 T$ Z% u1 f4 F$ j# S3 q5 J5 q7 ]3 ?$ B3 \* @. |

. n! `+ r* A/ N+ d0 f+ e( }5 `- b  v& n

% J7 U$ x: g" f
% w( k! K  B" v( {+ l- i/ ^* A; G4 X8 ~0 h3 u
9 k1 y0 u1 g1 |. U6 q7 i9 G) U
1 z1 \6 w+ Z  m) O
7 `% v' {5 o, b5 {$ J

# @- }9 Q0 D* {5 K! J: ~# w7 V2 ~( r' }- V

5 H, h1 c. ?4 x% ~4 p  j6 ~- D6 C, x" l, ?1 j$ t4 S/ H

! T, q# R- a3 u3 d: {: P. G
+ N6 o1 Y9 [* ~, E9 ?- _5 Y
. {2 |# d) o% H$ B9 B* `( o% [4 [1 N+ ^- l+ a* ]/ O

) k& G* u1 p! H2 l% t: H6 O8 d# n7 T8 W, K5 ]
! l" ?/ U- }  b" H# \  P
+ P6 K: e# l' T* }& V; Y: ]

7 p; a/ y+ N/ l3 s/ E9 P9 t9 z& H4 f2 }7 t
! D) v; O& c! i8 m/ ~

6 \; m+ _! ?% N! k. M8 Y1 X' w8 h5 R6 [: ~& H& X& h
5 ^! g0 @7 e; Y$ O9 l
4 T( n4 \8 S# ^2 C6 F$ r& ]
0 q3 r' z  c0 k+ [1 s0 s6 |& D
/ K2 Y9 Q3 F4 f4 _" ~' B( }: W* ], Z

5 h3 p3 E. S! W0 N/ v& K2 q2 q! p9 {  n" f. Z% E# \/ ]
5 s) y2 ?7 G( g6 @9 Q

" L1 y! Y- t: `8 w2 N: v
; Z5 F. n2 Q2 w4 T4 I6 g1 |. ]2 q9 [" j  u* W2 p/ }8 z* T
+ [) O0 k! r+ k8 h0 ~8 }6 z) e' Z& h% z

6 w8 R9 P8 P) O6 `# Z
# p# z$ G1 C* Y- g
8 L, d5 q+ F; R1 i9 @- Q8 K7 @" F' x. q) n* l6 x

2 H' V& o9 S& T! v' n" S6 `, w0 i! i. e: p/ n. X

8 X1 K6 \; S& s0 ?" p9 J& v; h6 ~% I: S  Z5 r" B: n

* F# r4 i( b1 e! a; n
& J3 I2 F" q$ z& [* G: U( y
) L+ ^5 i; t; D* F/ I' l4 F2 _
- l% ~/ f1 _+ s' ~" F; Z" A8 t3 ?/ C
2 g- z; m, ~# a" g- h9 V
) d" y* P4 a* E8 q, Z0 h
4 w1 p6 {) R6 g1 N. a

2 z: f' G; j0 O, v, b- d4 r
4 n8 C, [# n% A* M9 J. J# \
6 R& ?* J' X4 g* U4 C% y( V) r7 ]0 B: R. h- m  K$ ^

  J6 D! H+ a' m: a1 c2 s& ^- w9 z* o4 ]

6 R, N3 j; O8 z5 L
6 n; b% y2 b: X' z) O1 ]- q" W; u% W4 p( u, v
8 X: Q. H, Y$ d$ U, n7 d& `3 k

9 v3 `7 p' j) P# P! u; u
6 T  A+ Q1 F, M! O( ^  ?, C' m. ~
$ S' W% [* T) D3 [
5 m- A: y, r4 v4 [2 O. O5 l/ Z5 [0 z) ?. `; _6 C
" E5 H* v/ v8 ~" C
; _0 w/ @% N4 H9 F: v. {

9 V3 R1 K9 W  F' l4 }/ ?* Q* T  s& ?( F& V, w
, o/ }& C; U' u" s- Y( N
+ z0 x, i+ I, p& M( n5 i- H  f
+ o* H! p3 @' r2 k) m- o* ~' G

1 R  }& @5 j: y+ z; _+ u+ I" C
发表于 2013-4-17 04: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淮河0 h1 e- [& c7 s, J% R" J% o' t
022.JPG
发表于 2013-4-17 05: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宜兴善卷洞、祝英台读书处
/ k+ L- M: d! W% N4 n3 X! a, N
306.JPG
309.JPG
110.JPG
248.JPG
255.JPG
330.JPG
333.JPG
发表于 2013-4-17 05: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宜兴竹海* T" {" {7 N- j8 V
349.JPG
356.JPG
359.JPG
375.JPG
388.JPG
193.JPG
259.JPG
264.JPG
发表于 2013-4-17 05: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346.JPG
& h' Q. s0 d0 i, H 386.JPG " I0 _  Z6 Y9 y7 |- S

: i8 k5 m- ?' M9 Y  [# T7 h/ N# O: ~# Q' H: H4 s

* o0 N: {  p* w, l7 y. H" m5 d4 O' a. z  c% R! k1 R7 a0 ~
发表于 2013-4-17 05: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宜兴陶瓷
8 @- |9 t. p, a, z( Z4 P( W+ \9 N4 j: N; M, }) x
& A: h% Z2 {# @; ?, D
415.JPG
429.JPG
239.JPG
249.JPG
250.JPG
259.JPG
288.JPG
289.JPG
294.JPG
296.JPG
304.JPG
305.JPG
307.JPG
308.JPG
发表于 2013-4-17 05: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宜兴陶瓷0 w9 r0 ^& c  x9 o* _0 ~, U1 H2 f
311.JPG
313.JPG
432.JPG
433.JPG
437.JPG
445.JPG
449.JPG
452.JPG
456.JPG
466.JPG
发表于 2013-4-17 05: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宜兴陶瓷真好
( G0 d: _8 \3 T
469.JPG
471.JPG
474.JPG
476.JPG
483.JPG
494.JPG
489.JPG
490.JPG
494.JPG
495.JPG
497.JPG
500.JPG
501.JPG
502.JPG
509.JPG
511.JPG
514.JPG
512.JPG
515.JPG
482.JPG
498.JPG

点评

宜兴紫砂和瓷器拍的好,没有太多的反光,摄影设备和技艺不错。在英台观鱼处又看到了那束束的琼花,洁白无瑕。秋江旅游好心情啊!  发表于 2013-4-17 10:06
发表于 2013-4-17 05: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西湖* V% [; H6 n) h4 {+ }) V5 X$ x3 Z
335.JPG
348.JPG
IMG_1308.JPG
IMG_1322.JPG
IMG_1337.JPG
IMG_1339.JPG
IMG_1345.JPG
IMG_1377.JPG
IMG_1469.JPG
IMG_1477.JPG
IMG_2274.JPG
IMG_2329.JPG
IMG_2348.JPG
IMG_1489.JPG
IMG_1519.JPG
IMG_1492.JPG
IMG_2250.JPG
IMG_2255.JPG

点评

西湖岸边的雷峰塔与保菽塔遥相辉映,岳王庙香火不亚于灵隐寺。没在音乐喷泉那里欣赏酉阳的乐曲观赏变化多样的喷泉吗?  发表于 2013-4-17 10: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6 11:50 , Processed in 1.298390 second(s), 2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