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龙凤呈祥】 <<龙凤呈祥>>是出喜剧,除了孙家小妹作了牺牲,孙权、周瑜二人"赔了夫人又折兵"站在身为正统的刘皇叔这边,满场戏真个皆大欢喜. 剧情取自<<三国演义>>。刘备借荆州不还,周瑜定下美人计,假意将孙权妹孙尚香许配与刘,.诸葛亮将计就计,用周瑜的岳父乔国老说于孙权之母吴太后,吴在甘露寺相过刘备,真把刘备招为了女婿.刘备后沉迷于温柔乡,不愿回转,诸葛亮用计赚刘备带新夫人同回荆州.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话大体是对的。我们少看水浒多了些血性;少看三国也无法变得老奸巨猾.少年看热闹,看战争场面,看千里走单骑,看长坂坡,过瘾,到是甘露寺这段太文,没意思.人活到了老年,口味变了,有意思和没意思的有可能调了个.现在看<<龙凤呈祥>>也就是甘露寺这段也看得兴致盎然. 战场在温柔乡里.你看阴谋诡计,含而不露,实则步步为营、步步杀机,美人计一出,双方排兵布阵,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诸葛先生成竹在胸,定下锦囊妙计决胜千里之外:下船伊始“孙刘结亲”招摇得街谈巷议;第二招拿下关键人物乔国老,拿人家手短,乔老只好先受禄后立功,极力美言刘皇叔和这桩政治婚姻;吴太后以貌取人,皇叔也得乔装打扮,乌须黑发,博得丈母娘的欢心……终于抱得美人归.是政治、是谋略、是故事。 这出戏看得轻松愉快,没有冗长的唱段,唱念做打、插科打诨中渲染气氛、述说情节.可谓京剧中的精粹之作,无怪乎它长演不衰,尤其是逢年过节时,总见它们亮相. 乔国老一段"他四弟常山赵子龙’’唤回我遥远的记忆,原来这唱段的出处在这.那是我曾经唱过的第一段唱词. 31【戏剧人生】 我们这一代人戏曲的底子不算薄,上一辈人听戏的多,是一辈子的爱好,他们好这口,听这曲,多少会影响到我们.及至六十年代中期,样板戏风靡大陆,你要是不会唱上几段那都不是中国人了.一个剧种如此铺天盖地响彻神州空前绝后,我们也成了京剧观众空前绝后的一代. 我家的第一台收音机是丰收牌的,五个灯,记得是一百多块钱买的,在西四的电料行.时间五九或是六零年.匣子里放的最多的是京剧,梅兰芳 马连良等名角;<<捉放曹>><<四进士>>最初听到这个名字以为是四个近视眼.小孩子怎么会耐着性子去听京剧,姥爷霸着收音机,孩子跑到院里玩去了. 小时也零零碎碎听过片断,对艺术形式不了解,还为古人担忧.场上角色的内心独白,未准都听得懂,但会担心,那么大声的,不都让台上的坏人听了去?到什么时候第一次看到舞台戏,看那手持的马鞭奇怪,原来那是战马的代表,小时觉得这是最大的遗憾,骑马大战才是,没有真马厮杀太没劲了. 我会唱的第一个段子是"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抖"就会这一句,还唱错了最后的那个字,应该是个"愁"”字.在子弟小学的操场,就这一句循环往复的唱还扬臂奔驰着, 腾起一片尘土,一群孩子,那阵势不输今日的"鸟叔",乐子大了.是高年级的唱,我们"小豆包"也跟着嚎,可惜京剧的才艺就此止步. 文革不是一无是处,某些艺术形式的大普及 大发展,京剧就是如此.学不让上,好脑子总得有个出路.<<红>><<沙>><<智>>会唱全本的人不少,不是喜欢,是没辙,哪哪都是样板戏,电影舞台 话匣子 出版物,全民皆戏. "朔风吹 林涛吼 峡谷震荡,望飞雪漫天舞,巍巍丛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寒风中,我敞着棉服,拎着板锹,旷野中吼着,满天飘白.是少剑波是杨子荣是天地间一寒士,情景交融."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有没有啊. 京剧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如今衰微了.最后的戏迷耄耋之年,剧场中消失了他们的身影.下一代的观众能否接续上?我们重归田园、内心平静了下来,或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