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3 q7 T0 B3 J% x R: m
【不悔少作】
/ ]1 q2 R q. { 1 K+ u# g2 S3 K& h" }6 ]$ ?
我班的冯同学也老没见了,最后一次可能是96年初的中苑宾馆,那次吃的是韩国餐。冯跟我说,你够德行的,背后说我坏话。我一时语塞,想了想“没有啊”
8 b. l2 d6 t2 U8 m1 V& ` g5 k她那里是笑着说的,我自然没有心理负担,可我实在是想不起来。冯又说:你是不是跟你们同事说我鼻涕过河了。我这才记起来有这回事。我出差报销的时候,单位的秦会计与我聊起她的邻居,她们都住在西郊民巷的楼里,她不知道哪里了解到我们这一层同学关系。她告我冯后来学的化工,毕业后在做化工业务,自己做,做得不错,出门都是自驾车……。多少年不见了,我能说的就是30年前的印象,第一闪念就是她门面前的晶莹剔透,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描述应该是不错,那时的记忆的间隔还不算太长。
" i9 k, A) l- ~0 s% k鼻涕拉碴的日子谁都有过,我单单对冯有这个印象,当然可能不是1966的冯,会早些,但她这种形象的持续时间比他人要长一些,在常人此种状态不在时,她还保有着。
- Y) V3 e: B- h% u8 b" t9 M) D - Z. L; e% L3 H
都曾戴过屁帘、或许撒尿和泥,谁悔少作。
1 B4 b; s: ~) J6 ?( O0 x) C
( ?# W/ h4 n3 E" P) B/ G【伤心事】 9 d! H, E; v+ W2 _! k2 W
E$ X. Q' M. @* j! i# K- X还有同学也是老没见了,聚会时为什么不来,一而再。我想有的是不是得罪了。
7 a3 n6 Q# Q; O& ^6 S / y9 z) z- z8 ?" [/ {$ r4 |
毛时代的红孩子爱憎分明。有刘文学、张高谦的榜样,找不到地主、坏分子去斗,有时锋芒就对了内。那时有同学干了错事要受到谴责。 ( n$ p7 O" H% C4 X* P( l* G
5 C) Q$ Z% G. C& \5 |
啥是错事?打架算不算,应该算,但打架往往不会受到谴责,常打架的还在一定范围内立起了王者风范,呛呛起来,弱智要先让个三分。偷东西的行为却属于大恶不赦,往往不被原谅,且这黑锅背上,就很难放下。
$ h2 V* j4 K" H- C3 Z偷什么,小东、小西,块八毛钱,小童兜里能有几毛钱。钱拿去买了吃食……。 ) Z$ s) S( E6 o
现在想起,这都不是事。年幼阶段大脑还没发育完成,基本的规范还没确立,是非判断的界限还没划清。看这东西好就想占有,家长可能给予了满足,学校不是家庭,孩子把家庭的习惯带进了学校,喜欢了就拿走了。
7 x/ x' e \* e( { t# r被指责为“偷”被当众批评,孩子低下了头,周边的同学都是蔑视的目光。小童的稚嫩心灵,恶声恶语就是刀枪剑戟的伤害,……。 % O5 [6 a/ l; [6 J9 P
不怪学生,老师处理的过火,如果是低调了结,就不会戕害学生的自尊心,贻害多少年。 * y4 @+ y9 |8 ~; \% o/ R
, J+ P, L! J9 H2 i, z
西人言,不做恶,难为人。年少就该出错、怪诞,人性的必然,无可厚非。 u0 G/ T& x9 t- {" Y
+ ]" ]4 _6 v! E9 G0 v5 m
理性地理解他人,我们需要几十年,社会还需要进化几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