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姑娘】 看了刘同学的内蒙记事,真要赞一个:铁姑娘! 那年毕业分配时,69届就是两个选择内蒙和龙江,我们年少不知天高地厚,我是一心奔着枪声去的。内蒙近点,还是北京军区,听说还发军装,这后一项颇有诱惑力;龙江远点,不是问题,好儿女志在四方吗,到是珍宝岛的炮声震撼人心,在远处召唤着。去哪里都无所谓,我随了大流,跟多数人去了龙江。刘同学有魄力,自己争取,改换门庭,去了老一代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多少年后两地的同学聚到一起,从切身感受说起,结论大概是:还是龙江好,黑土地自然禀赋好,大米白面多,没有饿肚子,另外收入不错,到地就给32元月工资,那写《知青》的梁大哥在龙江边的高寒地界,每月拿40多。而内蒙执行部队战士的津贴制,手头太过拮据。 日常生活各地的差别很大。我所在的43团靠着兴凯湖,靠水吃水,鱼米之乡,大米白面为主,只有一年因为夏涝,麦子被水泡了,我们吃了有半年的粘面,不合格的麦子国家不收,只能内部消化,粘麦子内含黄曲霉素,当时不知利害。河水清,我不知你是咱团哪连的,有过一段吃“三金”的日子,我觉得这属于连队的司务长不会过日子。场院粮的下料有的是,食堂多养猪啊,多拨个劳力过来,大家的碗里就丰盛了。饿肚子的事会有,但只是哪一顿,整体上丰衣足食。 回京探亲时和楼上的贡同学聊起,他在龙江的赵光,兵团一师的,抱怨说:一年到头吃馒头,到了冬天就是白菜豆腐,都吃伤了,没听他说饿肚子。老培大概也是这的。 我在的连队除了大田以外,连队有果园、菜园,猪场、鸡场、羊群、奶牛,还有烧酒作坊。更要紧的是,自己的食堂养着几十头猪,过节、农忙就杀猪。到了冬天,青菜少了,但萝卜白菜窖里有。那时的物质生活说得过去。同期的城里人又怎么样,东北辽宁的“陈三两”。我有个北京一道去连队的同学,他多次说过,这连队的伙食比在城里的家好。 至于劳动强度,内蒙、龙江哪都不小,本来种地就是个累活,脸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摔八瓣,一个连队要种几万亩地,机械化人也闲不着。东北猫冬,那是胡扯。前50年、近30年的事,我们没赶上。冬季还要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话说回来了,只要吃得饱,是做土方还是水田播种、收割,小伙子只要没毛病,都不在话下。我倒是觉得为难了姑娘们。违背男耕女织的天性,偏要男女都一样。我这边完成一天的土方定额尚有余力。姑娘那边难了。那身上的肌肉比重差着不少呢。那时也不兴男女互助。有些活计男女差别不大,插秧、割稻,这腰工可能差得不多。 刘同学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干活是一把好手。那拉小车长途奔袭的活我没干过,但读下来,让人心惊肉跳。重活、累活不让须眉。佩服! 捷克民谚:在收割的田野中挑选妻子,而不是在舞池里。刘家大哥幸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