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2-8-24 16: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校风】
9 m q- m# O9 _7 g/ x5 u1 o1 q/ v8 ~8 B o1 q$ S( H/ q+ L
马猴说一段古,半世纪之前。人生第一次的记忆总是难以泯灭,转学对天生腼腆的幼童而言就是一串的磨难,磨难是一种烙印。
+ J# n C4 n) z# [) V9 H% g+ Z0 S- \! v
1963的育群,3月份我在3.1班,教室在小楼一层的西南,在校期间就没有搬离过这间教室,所以记住了。至于哪间宿舍就不好说了,上上下下搬了好几次。 f# K+ y, _- i; d9 t; W2 S
记忆对一个地方,常常是它的硬件,大模样、方位、色调的印象是相对清晰和恒定的,而它的内涵、情调、风气又常常是浑沌的,多样的,通过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解,随时间的消逝就更加迷离了。马猴的记述更逼近现实,他定格于那一瞬,并有史实佐证。
9 X) I- r( E( J5 {4 [比较现出差别,校风可以被感知的。我们从幼儿园进入这所学校,一露头学校就是这个样子,没有阿姨牵手了。同学,高年级的同学引领潮流,小屁孩们跟着混,学着“挺牌”“骑马打仗”学着骂人,学校就是这个样子。, j( S$ I# C+ ^ U, C! A8 K6 y
良好的校风是多年形成的,为什么老牌子才可能晋升为金字招牌。1960年建子弟小学,一至四年级,东西南北城学生纷至沓来的大杂烩,老师们也是五湖四海,唯独缺乏教育口的支援。+ M! Y+ y1 {8 M- Y' K! X3 ` S
我们多少年的不觉,马猴自觉,因为良家子弟被坏了“口”出口成脏了。那是些旧北京的民谣和胡同串子嘴里的杂碎。有些实在是不雅,比如“八月十五庙门开”那首,有些不雅的婉转,各位曾争执时脱口而出的“你丫的”不会去深究其内在含义,年幼理解不到位的纯情就觉得是个儿化音。
$ v# f5 o" u1 c+ l' L养不教父之过,真正的老北京家庭能有几个,老一代顺了耳未必在意。外省的听了不得其解,以为是京腔京调。再说了,老家都忙,一周一见,能看看孩子的联系本签个字就不错,有多少功夫还嚼舌头。3 L+ K$ b, x8 g7 M. F0 S$ Y
: k, i4 X! N) [
脏的还有物质方面,马猴还没赶上,大跃进过后的年代,没有条件也要上,仓促招生开学。连厕所都是因陋就简,开在露天,小楼西侧贴着北墙,用席棚围起,挖坑、架板,情景可想而知。再后来那处改建成猪圈。
# |8 G" }+ m0 n) W) p& K也是秋日小楼的西侧的空场上,大马车卸下煤末子和黄土,大概是保定的师傅扛着家伙,花盆、大竹筛子、宽幅的切刀进驻。煤土7:3配比混合加水搅拌、平摊、晾晒,半干不湿时切块,这道工序是技术活,师傅立在那里端好架子,不紧不慢,一刀接着一刀,刀刀落地一寸间距,切糕一般,经线完了再切纬线,最后是铲起放入竹筛子摇起来。摇啊摇,方糕变成了圆。我是先见识了摇煤球,后来才见的摇元宵,这后者一点没有意思。0 c D3 C( A& k9 a' s/ H
深秋,这小场子的煤球被堆积在西北角的煤屋中,大白菜铺了一地晒开了太阳,不少同学去掏白菜心吃,我没有用偷这个词,行动的时间是在晚自习后。* x$ P5 l! t# `, p0 ~! |
) M" b: z3 O! E4 _/ q
幼时的学校,孩子脸上有土,冬天手皴开了口子,但还是蛮开心的,国家正在困难时期,没饿着我们。校园土多点,但也在慢慢改善,那厕所就从北墙跨过操场改在了南墙根的排房内,田同学和马猴阻击女同学的位置。
9 [, \2 x, ~* x那时天是蓝的。1963的7月放暑假的前夕,我和苗建中趴在教室的大窗户上,丁有海在做铅笔画,再开学就迁往德外了,丁同学转学不跟我们一道去,他给我俩一人一本小画册,自制的小本,都是他自己的画作,我的那本有长坂坡赵子龙等,那晚正在写生南窗外远处的那排房、大槐树、树上一弯上弦月,云飘过、时而明亮时而朦胧。丁同学涂上了黄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