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24-4-26 21: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9 w( _8 M* E& d1 W# \0 R" E& T4 F% s/ t0 n
3 H6 p( M) R2 }6 @: y& i: `1 m) T' C7 W+ f1 X l& E9 ^# z: t
( b8 a2 B+ j( O- R! B转贴:. y1 u7 i5 R, a; X$ b% V( X E
% W, y) F8 B T8 D! ?6 s) x2 {# B1 s
《马甸往事》
0 H' u& }6 J. A% n# u k* _作者:罗雪村 |" p/ @3 [* x) T' g% ^4 {8 N
7 s0 ]5 \' U- G4 r2 u+ a2 Z6 T4 ]6 C
小时候,家从东四搬到德胜门外紧邻马甸的祁家豁子。马甸是上学、进城必经之地。
! b! u0 r9 k$ G! f+ p/ u为什么叫马甸?' u) e$ R- |& ^# Y. d2 V: k
以前德胜门外关厢向北,一马平川,烟村不断。小时候,马甸、祁家豁子周围还是平坦的农田、野地,一到冬天,一片萧瑟、荒凉。作家老舍描述他早年到德胜门外所见:“出了关厢,他们走上了大土道。太阳已经上来。这里的太阳不像在城里那样要拐过多少房檐,转过多少墙角,才能照在一切的东西上,而是刚一出来就由最近照到最远的地方。”
7 j9 X' Z( ?! v; {: h: w马甸一带清朝时还是水草丰茂,从蒙古草原进贡的马匹先在这里牧养,加之京师与口外往来的“马道”和羊马贸易的商道都经停这里,形成马、羊集散地,马市、马行(指贩运、圈养、交易骡马的行业)兴盛起来,人住店,马入圈,马店多起来,自然而成“牧马畿甸”。: _ |% k2 R& B1 ]. ~% Q' y3 U1 D4 c R
后来,马行、马店南移到德胜门外关厢,小时候在关厢街边见过钉马掌的。! x4 _; R$ R b/ x
再后来,马甸就只圈羊、贩羊了。9 y& b6 c1 j% R+ X
# w; v" U7 f1 o0 M2 h) e) w, F! k6 v
7 ]0 S2 d, ]. b在元大都北土城墙边上,不知是庙是庵,院门总关着,只能看见屋顶灰瓦和一片松柏,寂静、阴郁。它旁边有一片平房,住着不少人家,现在都没了,就剩它孤零零地守着清净。
! k1 w* f ^3 y( E2 ^5 A. k, f2 h! r! q
" f& e# G. d5 \+ F: ^明代废了元代北城垣后,为便于交通,在此段土城墙扒了个豁口,就有了“祁家豁子”。
1 a8 ^& R- ^* Q1 z豁口那儿有家支着破布棚子专卖羊杂碎的小铺,老远就能看见里面冒出膻味儿的热气。北顶三队有个老头儿,麻子脸,勾鼻子,穿着油渍麻花的长棉袍,早上上学经过那儿,总能看见他来一碗羊汤,再喝上二两,然后拉着平板车哼着小调慢慢悠悠去城里掏粪。
4 W9 W- l% J3 A那冒着膻味儿热气的小铺和拉粪的老头儿都没了,它和他在这世上无声无息地活过,又像微尘无影无踪。
. ^- i8 O7 r: A0 M8 a" b. @& y: x& r9 L$ T
5 H L3 X& X1 K7 ~7 {. o$ D; }
马甸小学
4 s( P. B7 Z. e9 K9 B8 _- g' W) E5 O& L6 R$ r1962年,止于童蒙,背起书包上学堂。
( T6 F! @) L- X2 `& y第一天上学是父亲领着去的。那时候马甸四周除了农田、荒地、野河,还有坟圈,一片坟圈中间有条小道就是我们上下学踩出来的。
2 v( n+ W& `( K+ E3 @7 o# _小学一年级,是在一座乌黑的大庙里上课。60多年后才知道,校舍叫后黑寺,因为房顶铺的一水儿黑琉璃瓦,建于1645年,南边还有前黑寺,我上学时就没了,说是被火烧毁了。离前后黑寺不很远的另一寺院,因房顶铺的黄琉璃瓦而叫了黄寺。) _) R! Q e! u) H
1934年,后黑寺响起读书声,校名叫“西北小学第四部”,1937年停办;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接办“北郊西村简易小学”,次年更名为“国立成达师范附属小学”;1949年后又改名为“回民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到1954年又叫了“马甸小学”。: h6 m9 d G) j6 q$ u1 c6 C
童话作家郑渊洁生于1955年,与我同岁。他在马甸小学念到四年级,1966年辍学后随父母亲去了“五七干校”。他说他的个人档案文化程度一栏就停留在“小学”。那年全国“停课闹革命”,我和他一样,也上不了学了。' d7 k' ~9 v7 y! b' M& x: G
马甸小学在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就是在那里上了第一堂图画课。我拿着蜡笔,照着画完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大苹果后,又照着铁铅笔盒上彩色图画画起来,还清晰记得画的是雨中青蛙在荷叶上跳舞,鱼儿在水中游戏……
9 r6 h7 y; g' }6 F就那时迷上画画,从此画了一辈子。- T5 Z% l7 ^. ?, V+ T3 R' }
% @: X" \% D; V* N' j2 `- }
6 X1 n- ]: a$ k* [. R马甸清真寺+ K% h$ M. j) X; f
马甸清真寺前过去有条小河,一到夏天蛙声一片。后来小河不见了,说是变成暗河了。清真寺附近有回民墓地,见过穆斯林的葬礼。但对这座清真寺,知之甚少。
" Z' ]) j) I8 q. O近日,走进马甸清真寺,才对它有了些许认识。
, a1 p# S, O4 s% ^0 P清朝初年,马甸已有众多回民生活聚居,清真寺应运而生。寺内清代石碑记载:京师德胜门外旧有清真古寺创自康熙年间,为回民朝拜之地。因回民之众和清真寺在北城的规模及重要性,流传“南有牛街,北有马甸”一说。, }' m7 p9 @2 q& C/ a* H
几百年来,回民在马甸聚居并经营马羊行。“自古中国回民,虽身居棚户泥屋,而心怀真理高贵。盛世乱世紧靠清真寺求生,温饱饥寒仰仗伊斯兰迎送”。生而为人,不信仰何以为证,先前的回民乡老给后人留下这座为沐浴、礼拜、讲经和教学之需的清真寺。这里也曾是一座校园,1890年,清真寺内办起新式学堂——“回民义学”,民国四年又办了“北郊私立广育第二小学”。# h" ^% } ]( J' X2 Y: A3 }
动乱十年,马甸清真寺被工厂占用,礼拜大殿成了厂房。1982年,马甸清真寺恢复寺产,之后,用回民乡老集资和寺院自养及乜贴收入对寺院进行了几次修缮。
* \2 O# @- Y3 w; a寺里有块石碑,刻有回族作家张承志为马甸清真寺撰写的《百五十年后再修马甸清真寺碑记》:“想马甸一村寺耳,考古不能比攀唐宋古建,若论真诚,则自信与大方无异。”“修复之始末,常勒石以铭记。然而石碑难免于浸漫,生命终有其无常。即便圣洁之寺,亦有衰兴前定。痛感最应刻于石,更应铭于心者,唯有安拉乎……”1 z1 ~: F: ?6 w
徜徉于翻修一新的清真寺,回味这位回族作家所言自道光三十年马甸清真寺重修后150年来,“天灾人祸,谁能尽数。神圣之所,几道辱劫。幸而天道凛然有序,岁历巡回至今……”深感这座寺院的清静、祥和来之不易。
- l! @- w3 x7 U- p4 d2 E6 p8 \
( V! p, s4 i. l4 c. F& a
' D2 H. |2 }8 W$ n! l赶 羊
* g0 p) [# y. V/ Y- e3 g在马甸,没见过牧马,见过赶羊。在北面的田边、野地,天黑了,赶羊人随地一躺,露宿天地间。
2 U. C) \; n6 g7 Y; G, d马甸以前有很多羊圈。赶羊多是从口外来的,赶的羊群有的不只几百上千只,还有上万只的。赶羊人有羊倌、账房先生、狗爷(专事驯狗的把式),还有百余条獒犬,另有白余峰骆驼载着几个月所需的物资行李,想见那场面定是浩浩荡荡。而马甸回民也北去赶羊,“塞外严冬,赢羊难度,马甸回民不避劳苦求之,风餐露宿赶回。厩养牧放之畜,使之存活渐壮。间有微薄所得,生计即在其中。”道出赶羊的艰辛。
0 k4 s! L1 [4 ?+ \; h据老辈人讲,从口外赶来的羊就圈在马甸,随卖随宰,城里开羊肉铺的多到这儿来捆羊。所谓捆羊,就是选好要买的羊,请清真寺阿訇代刀,待收拾干净后捆在车上,齐活返城。也有买卖大点儿的羊肉铺为保障质优价廉的货源,自己花钱或租或买地收羊圈养。想见过去的马甸,经济生活还是挺繁盛的。5 G$ G0 ?) L' ]
赶羊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有,只是规模小了,画有速写。1980年12月8日日记:“夜晚,在马甸路边,见到几群被哄赶着由北南去的羊群。穿着白羊皮大袄的牧羊人‘嗨—嗨—’地吆喝着,不时响起鞭声,夹杂着山羊‘咩—咩—’的叫声。当马路上驶过‘红旗’‘皇冠’时,羊群就惊恐地拥挤在一起。这些相依为命的生命,草原是牠们的家,那里——天苍苍,野茫茫,可命运把牠们赶到这个‘现代’的陌生地方,还要穿过闹市,最后走向南郊的屠场,可怜啊!但不幸中的有幸是,羊群还不知自己一步步在走向死亡,可能还幻想着转场去另外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夜记。”. k' e+ K- R7 Z# `7 D# |* l, _
& @- g; [2 N/ }( l2 Q# h+ v- W" d, w5 q
其实,人也不例外,每天不也是——向死而生吗?6 x9 a9 c5 J- O9 L2 ?/ d
后来,一听到俄国民歌《三套车》,一看到法国画家米勒的《牧羊女》,都会想起那些羊群和赶羊的人。
M9 ?9 [. h q. }& u
) B8 X5 d5 h+ `
$ @3 L+ ]% q1 {% q& e7 E翻看以前画的马甸、祁家豁子写生,不免想念过去的乡野村舍。那时候的风景舒朗、清明,空气中有泥土的气息,还有日暮晨昏,冬去春来,能看着麦子一天天长熟、稻子开始收割……现在都是奢望了。, y3 ?" `, M% y
5 P( {1 D8 v" T. b7 V4 |; }
$ J( Y+ _7 f4 K2 D; y1 K( J人老了,爱回过身看看小时候。# ^8 [* O' [, p$ U0 E- i( U1 l" t
近日回马甸走走看看,变化之快之大,全不认识了。想想小时候盼着长大,现在却常想小时候,可一切遇之偶然,去,则是必然。. M% O( P6 W- X' f. V6 P
& ?6 r9 _, k+ i- H6 F6 g$ e- [
+ q: m. u2 \# M$ r9 ?(写于2024年4月17日) J. `+ L. v; }& e; u& b* i
" j8 @& x8 x$ g( J; W
( |$ R7 i o/ O$ y* K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