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D! X7 l$ R! `/ m6 z% C( I+ ~' v5 L8 \: ]/ @
$ |# ~3 L7 K" z; w 3933【海草房】 前两天老刘在网上晒照片,“中华民族园”秋景。园子离着挺近,我也好多好多年没去过了。走一趟,这里是五十六个民族的物质文化的载体和展示,数百亩的园林、建筑、博物馆,走走看看,减少些孤陋寡闻。 门票45,老人免票,进门刷身份证,只带着老人卡的的需要到售票室内去签张承诺书,个人声明出了伤亡事故园方一律免责。缘由是购票入园的同时买了保险,免票入内的只能风险自担。门卫解释:我们是私企。 进门迎面风景线“盘龙瀑布”,营造出瀑布一线,懒懒洋洋近乎要断流。人造瀑布水循环需要电费的保障,理解吧,经营如此大的园子不容易,园内寥寥的游客,十有八九都是不掏钱的老人家们。 沿右手边前行。园内绿植茂盛,东侧一线高大乔木和密植的灌木屏蔽了城市中轴线上的车水马龙,园子内还算安静。第一处院落是胶东的海草房。这是汉族建筑的代表作。早年中国邮政发行过一套十多张本土的民居邮票,其中之一就是胶东海草房。房舍进不去,只能外观。我对海草房有发言权,我的长辈当年都是从海草房里走出来的。当下老家的村子里的这类老房还在呢。山石起墙,海草铺顶。眼前的房舍下半截还不错,只是屋顶苫盖的海草太薄了,顶端才一尺厚,远没有“驼峰高耸”的感觉。我上次回乡还给家里的老房拍下照片,房脊的海草约莫一米厚,层层叠叠密密实实。屋顶只有足够的厚实才能冬暖夏凉,胶东海边的冬季不比京城暖和,要是像眼前的偷工减料,农家冬天的日子没法过了。园子里的建筑只是个样子货,但面子却没能撑起来。令胶东人不以为然。 继续前行,比邻的是青海撒拉族的院落“篱笆楼”二层的小木楼。青海苦寒之地,木楼的御寒效果不如石头房子,里面也是大炕,烧灶台火炕取暖。二楼堵着不让上行。这处建筑属于原汁原味,是由青海的民族乡里整体拆迁搬到京城后再复建起来的。出来见到门口的菜地,大白菜绿油油一尺多高都捆扎了起来,等着包心。不远处见着稻田,走近了,沉甸甸的稻穗长势挺好,已撂倒了好几垄,都是造景,点缀些乡野的风光。各地各族的遗存多在农地山旮旯里,进到城市大都千城一面了。 3934【布依寨】 一路走下来村村寨寨,大多都是仿制的。各族的景致多多少少。北园的东侧一线,鲜族、满族、达斡尔、鄂伦春、侗族、京族、高山……不像是依据地理分布来布局的。高山族倒是安置在一处高坡上,居高临下,先民的小木屋、谷仓、议事堂等等,还有大大小小的不知名的族群房舍,不在五十六个民族之内的。旧有的族群划分并未穷尽,如果像人口普查的方式全面调查,还会有新的族群加入进来。 走进鄂伦春博物馆,小小的,只是一间大房子,图片、实物,渔人的小船,家居的陈设,“养个孩子吊起来”东北的四大怪之一;桦树皮覆盖的小木屋,农耕渔猎的工具;萨满教的服饰。想着应该有头驯鹿立在里面,没见。民族园里设立的博物馆不少,据说有三十多家,进去看了几家,都比较简单,也都无人值守。 这家博物馆对面是满族的博物馆。是园中最扎眼的一座,黄色琉璃瓦建筑金碧辉煌。满族统治了二百多年,在中华疆域的确定,经济人口的发展,文化交融进步上都有贡献。满族也是大家,八旗曾占据了大半个北京城,当下的老北京中旗人不少,他们不再称谓叶赫那拉、爱新觉罗,也都张三李四了。京城好像没有专门的民族博物馆,来这里可以看看老祖的遗迹,我们从哪里来。 湖边不远高地上有个布依族村寨。平整的石阶引路,平整的院落,石片垒墙,石片铺顶,两层的结构。大门紧锁,窗户都拉上隔板,从缝隙里看进去,里面空空荡荡。这片石屋是仿制的黔东南的布依寨子。我早年去过一次贵州安顺地区的布依寨子,原生态,也是石板路,坑坑洼洼的,与弯角的大水牛擦身而过,拾阶而上,石屋都建在山上,平地留作稻田。农家的小楼,楼上人家,楼下住着老牛。楼上平台一家人吃吃喝喝,楼下老牛在反刍,鸡鸭鹅同栏而居。这才是烟火气浓浓的布依村寨。这是二十多年前的旧景。当下的民居改善了吗?或许他们也是其乐融融的一如既往呢。 3935【似曾相识】 园中有片水,称“龙湖”。游着大白鹅和绿头鸭。水中也有景,高脚屋立在水中——农人的谷仓,防兽防鼠。转过湖边到北头,一队小朋友过来了,打头的黄头发高鼻子的小伙,洋老师,小朋友手拉手,黑头发,黄头发、卷毛头发,这是国际幼儿园的小朋友。这一刻,园中不止五十六个民族了。叽叽喳喳,园子里有了生气。我想起来了,这个园子的西面正是外国专家局的公寓小区。来这里遛弯比幼儿园里有趣多了,有山有水有河流的,开眼界。隔壁的邻居,还不给个方便,世界人民大团结,走后门就进来了。 正是龙湖的北头,公园的西北角上是座火焰山,我几次从园子外面走过,原以为它是仿的吐鲁番的火焰山呢。红土堆成的一面山,红褐色的一点绿色的植被都没有。看到路标才知道,前面是“土林”,土林是在云南的元谋,它没有云南的石林名气大,但值得一看再看,早年我去过,自然天成,黄土被雨水侵蚀后的地貌,一场雨水就改头换面。他被借景移建到这里,不过落地生根后再没变身变脸。 北园走了一半,看到的似乎都是新景观。我记得曾经来过这里,亚运会前后,记忆中这片园子子是亚运会前动工,为配套的景观工程。落成后不久单位工会组织活动来过这里参观,但眼前见到的景致连一点印象都没有,像是第一次进来园子。码字之时搜素了网上相关的词条,民族园是1994年才落成开放的。我到底来没来过这里? 走西路时已近中午,到了饭点。这边的高坡上一溜:彝、苗、羌、景颇,黎、藏……,沿着甬道走,没再往上面去。园子的中间部位也有几间,隔着绿障看到白塔,应该是傣族风光。肚里没食,腿下脚软不往前凑。路过的小饭店关了门,另一家只有泡面。坡上几棵柿子树叶片掉光,果实累累的红彤彤,看着馋人,喳喳叫的喜鹊大快朵颐…… 走过路过的远不够五十六景。两个多小时,北园看了一半,下回再来。北园看过还有南园。民族园的南园还从来不曾进去过。现在每周六、日开放两天。至于网上说到的民族风情大游行,周末也不一定有,旅游旺季或许。 ; s' r* A0 H; {8 `3 w4 H$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