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23-9-8 19: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 a& ~# W- X7 X" w5 h* l5 \/ W
: @5 P0 B; ~- m. \2 Z' _3 E$ D1 e7 J
3836【万寿寺】
; O5 Z3 S3 K, v: R R
8 [5 _4 h7 ]5 H4 O3 E4 f* j+ B' x1 p$ \$ C
到西面办事,顺访了万寿寺。早年我住在西三环外,离这里不远,应该是在八十年代末来这里参观过,好像看的是书画展。
5 o- }: T& n3 u/ Y4 b3 Q早年这里是个清净之地,西郊,傍着长河,慈禧太后避暑颐和园在西直门高梁桥码头登船慢悠悠漂过来,万寿寺是重要的一站,上岸入寺,礼佛、休息。现在长河还在流淌,眼见着黄顶子的游船载着游客逆流而上,寺院西墙外隆隆作响的车流,紧挨着个地铁的出站口,身后是高耸的“大剧院”红尘滚滚。寺院门前挂着牌子“北京艺术博物馆”。寺庙里的方丈和尚早就踪迹全无了。- y4 D+ {# w; I4 ~/ O: y
寺院里还算清静,三三两两游人,人少心就静。山门内的西配殿里坐下来观看大屏幕——万寿寺沿革。
' h9 R4 s1 A. E$ M! v4 v# _9 y/ |( ^! r5 P6 `7 b, Z9 r
* K5 M& n: d2 E# Y! u' H, m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是曾经垂帘听政的李太后为即将亲政的万历帝借佛事树立天子形象而修建的。到了清代,顺治帝赐万寿寺匾额“敕建护国万寿寺”,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扩建万寿寺并增建行宫。乾隆皇帝曾先后三次在此为母祝寿。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了万寿寺,光绪初年又遭火焚。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再次重修,迎接慈禧太后六旬寿典。5 e3 R" G# F! e4 ~& ]
历经明清两代营造,万寿寺形成了三路七进的建筑格局。中路为寺院,向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慧日长辉殿(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堂、御碑亭、无量寿佛殿、万寿楼,各殿两侧有配殿配房。西路为帝后行宫、东路为方丈院,三位一体。 # c% v+ p6 K s
1918年,一战奥、德成为战败国,万寿寺成为战俘营。1931年,寺院里开办流亡学校,收留东北流亡学生。1937年,在此办戒毒所。1945年至1949年,为国民党陆军驻地,后由解放军接管。1957年最后一任方丈将寺院交付政府。1958年至1976年,寺院中多数佛像被陆续拆毁,主体建筑得以保存。1985年,万寿寺中路被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8 s8 A. W" B$ D
2018年至2022年,对寺院中路建筑大规模修缮,对西路行宫建筑进行修缮规划,对东路棚户区腾退清理,并开展考古发掘。2022年9月,北京艺术博物馆重张。5 u, W ^4 d2 j; X8 @* f1 k
目前的展览区域为中路前六进院及东路方丈院,设万寿寺历史沿革展、佛教造像艺术展、吉寿文物专题展、清代皇室书画艺术展和中国传统家具展五个基本陈列。
' V: E$ P* h! D, J. ^. ~3 H6 X看过视频,起身往里参观。迎面的大殿里,正好赶上解说员在讲解,跟上走,正在讲寺院的发展史,也是刚刚看过的。9 B& o, r# k" K9 }9 H$ R
天王殿里的旧物已不存,图片和出土的残物为主。殿前的老槐树还在,要三四人才能合抱,树龄四百多年仍然郁郁葱葱,大概也是根据建寺的年头推算的。3 Y" g8 u1 |) c& u/ x
% ?7 o! A0 S9 p7 H# |. G) w$ {. s
& X8 n, Q5 L: T d
. L( }, v+ U3 P2 @7 k7 s0 O/ Q1 l" \! v7 a% ~# {
7 h& F6 t8 \( x6 Q+ H' y" v
5 b$ c6 s9 w- Q. F
3837【不搭】
" y3 X0 i2 _& e" K6 B& ]$ R3 s/ K; G. S0 Y* r
) l- j, p" G c* [& v; C" E天王殿出来是第三进院,寺院中体量最大的建筑——大雄宝殿。大殿前孤零零的一副石案,明显看着不搭。讲解员解释,石案是别处搬过来的,哪里?不知道。
% U2 x- U/ X8 O$ T5 i' h- P: R大殿的石阶平平坦坦,应该是皇家的雕龙缀凤,山河永固图。没有,当年破坏后就换上大青石对付上。石阶之上的殿前平台也应该是由汉白玉石栏合围的,这次也没给以恢复,光秃秃的,小孩子不留神能摔着。. o3 _5 p) n _+ A. @
大殿里面正中供奉着三世佛和毗卢遮那佛。讲解员告知,大殿五六十年代被当作库房,堆满了大量物资将造像遮盖,使其得以保留,成为万寿寺中唯一一处保存了清代供奉原状的场所。不过多人也觉得奇怪,毗卢遮那佛何德何能,会位列三世佛头前?讲解员再作解释:毗卢遮那佛原址在西院,七十年代建筑物受损就被搬到这个大殿中……是神的归位是鬼的归坟,国人讲究排座次的,不能乱了长幼尊卑。神圣殿堂内更要讲秩序了。刚刚大修过,为什么不将其归位呢?# V& _ n. |+ c$ a) H
跟上讲解员的好处就是不断地获得新知,有问有答,答疑解惑。不过这类问题她也答不上来。
" B& ^2 M& }5 l; x3 N. N大殿的后身时抱厦,供奉着倒座的清代彩绘泥塑观音菩萨。讲解员赞叹这尊观音塑得漂亮,各位以为呢,漂亮吗?没人作答。木胎泥塑,那得多大功夫才能达成漂亮 ,或是心中有佛的人才能看出美来。讲解员继续发问,这观音长得像谁?你们大胆地猜。还真有人蒙对了,“慈禧”。慈禧存世的照片不多,她年轻时的照片更少见,讲解员接着演绎:造像时慈禧尚未出世,是下人拍马逢迎,硬说与慈禧相像,于是“老佛爷”典出这里。* I' E1 ~5 ^6 z8 f
大殿之后是“御花园”比故宫里面的小了好几号,树木苍翠堆石成山。这里原是明时的后花园,到清时扩建,北面又增添了殿堂。这处花园立在了半腰上,不前不后的。皇家随心所欲没什么道理的。堆石成山层层叠叠,用的是大青石。后山有块提示牌“抱树石”山间一棵老树盘根错节,怀抱着一段白花花的“太湖石”。讲解员告知:当初堆山用的都是太湖石,结果后来清帝营造圆明园时,就从这里就地挖山取材将太湖石拉走,换成大青石,其中的一大块被这棵树死死抱住就留了下来。皇家也是真够任性的,拆东墙补西墙,对前辈人的遗留也是打拆大改的。7 V6 w# o* Y% J3 g) ^$ \
我没再往北去,时间不够了,得折返。前面还有万寿楼等两进院落,或许再来二次吧。
; D+ Q. R/ u( |, F, }& v; Q1 d2 \0 g4 b9 B: E4 O2 q- q5 a- p
}) N1 s, ]. w3 e3 r& F
沿着大殿的东侧往回走,边走边看,仰头往上。怎么新漆的五彩纹饰已经开裂,去年才竣工开展,还不过一年呢,明晃晃长长的裂纹,沿着彩绘的闪闪发光的金龙纹。把这龙体一分为二了,这还了得,要是当年老佛爷在世,见着了,工匠们要被砍头的。' F2 h2 Z2 s, [7 G) S
6 }! m4 }' u; e8 ]# N% v5 B0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