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23-8-22 18: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 g; M$ a7 Q8 G3 Z$ a# N7 b, u0 f
/ z$ o! G: l7 q1 ~3 F" U5 T% j ]$ I4 j& {# [7 W; ]- R
1 D" X) z# L s* _. g5 U; }" y+ s) V1 K1 `8 c- r( @$ }
3811【动画片】
5 p" y, o. v" N6 s% U+ D3 m( K# F4 b. H8 ^2 u9 b" e' `! {
, h& G, q" y0 Z: [4 y8 N有个刻板的印象:动画片是拍给小孩子看的。大人也看,电影院里觉得他们是陪着孩子来看的,要是单独来看就有点小儿科了。
1 R0 _, [( Q, A! ]4 g我从小就看了一些动画片。在幼儿园看的电视,最早的一批《森林之王》《五彩路》等等。在电影院里看到的就更多些。再后来看到一些片子,尤其是电视普及之后,同一题材,也会另外拍出动画版,大人、孩子各看各的。电视片更适合动画这种形式,到了这些年,新科技加持,更是可以大规模生产了。小孩子现在捧着个播放器看得没完没了。他们从小就接受这个,连同线上教学,也出来不少的动画片。有时二者的界限都有点模糊了。$ v* a& ^0 C- Z3 m/ w
人在成长过程中在不断地远离动画片,至少我们这个岁数的人。有更多的东西远比大小屏幕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观影的时间越来越少,其中被电视占据了更多的时间。对动画片避而远之,哪怕是在电视里播出的。动画片主创人的受众目标,也确实是指向儿童少年的。
) }0 |# O. ?3 u7 K T) g/ X- S$ m/ t也有过例外。记得九十年代前后播出过一段进口的动画片,欧美日本的。孩子看,我也跟着看过,日本的片子看不下去,真是给孩子讲故事逗孩子玩的。而另外一路,没啥故事情节的片子,如“米老鼠唐老鸭”怪有趣的,也是打打闹闹,让人看得轻松愉快。不是幼稚傻傻的故事,纯娱乐照顾到全年龄段。
+ u7 K* S/ T- ^前个月在影院看了几眼《灌篮高手》动画片,发觉观影的多是中年人。想想也对,他们少年时痴迷的动画片,电视里播出的日本连续剧,几十年后又推出精心打造的电影版的片子,吸引这些中年人进入影院来怀旧。故事已经不重要,回不去的少年时光。
1 n$ R+ o* q) A. @" C看来动画片不再仅仅属于儿童少年。拍得好,老少咸宜。! U7 T0 b( S$ N6 {4 o
看到媒体报道,暑期档上映的动画片《长安三万里》已经收获票房十几亿,稳居票房前五。是小朋友们拿下的票房吗?没见有说明购票人的年龄结构。2 |* U2 D5 L/ ]% t4 d; ~- R
走进影院看场动画片,为票房贡献88元(两票),记得上一场动画电影片还是十多年前看的《哪吒》。. c. w3 U: j- P9 {+ M
周一午后四点的场次,影厅80人的座位,五成的观众。成年人多,没见着小学生,多位中学生,一家三口家长带着过来看的。" I. o! [+ `+ y, B
& q8 @$ D3 S5 u u! [7 B4 i6 I# F: s0 Z R9 }! x' X
# u! _' z& ]3 T
. R$ j/ w7 C6 u; o- H2 d3812【三万里】- d8 K. F/ V6 J1 G' U; c* u7 g
2 l/ C$ N4 x. H! I/ o' U
3 E& d$ ^! R9 O3 E2 `* ]9 _! I! [1 ?% [
《长安三万里》是李白与高适的主角。借助二人的视角讲述中唐诗人风云际会的故事,唐人是怎么回事,大唐由盛而衰,长安的繁华与凋敝。看不见的历史,读不到的史籍,历史上那些显赫的名字,通过光影声响在人们面前跃动起来。3 u- {/ A) p, R/ f& O' Z6 J0 [
动画片可劲地挥洒描画,历史人物,历史画面一一呈现。存在于诗作的场景、人物活化出来。谁又见到过辉煌的长安城,李白、杜甫,诗仙诗圣,是那个模样做派吗,也许是,更可能不是。演绎曾经的一种可能性,令今人与古人另外的一种走近。他们的诗作流芳千古,不朽的真实的。今人在诵读、膜拜,受到哺育、滋润,塑造着世代人的灵魂。; O0 r- c* H7 S3 ^# Y5 i5 m$ c, ?" ?. P3 O
我们这代人是缺乏诗意的。普遍读书少,读诗就更少,这也是造成当下“写诗的比读诗的人多”的原因。当下有所变化,学生再读经典,央视播出好多集的“诗词大会”本部影片热映与片中汇集了好几十首诗作有关。读懂诗就不能不了解作者和他们创作的背景。
! c7 l- `( |6 s诗歌领域,唐诗是公认的一座高峰,大唐是华夏族最风光的年代,群星荟萃,诗作流布最广。当下教材中入选最多的大概就是唐诗了,其中李杜风头最盛,也最为人知。诗人的行迹远不如帝王将相在历史上留下的记录多,但在文化的传承中,诗人的名气可以万古流芳。读圣贤书,历代积淀下来的,在民间唐诗、宋词、元曲……这都是有定数的。/ M/ B$ @$ {6 G. u, [: f
诗歌的流传,连同诗作者的事迹也在流传。只是一般的读者,看到好作品不一定还去了解作者的生平。
0 V/ ^' N; z( c& E, q5 d李白是谁,最早,好像还不会背诗的时候就知道他“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后来背了课文里他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小孩子念这些,在我,实在是觉不出有多好,只感觉老师讲来将去的有点烦。再后来是看了郭老先生的《李白与杜甫》这才对李的生平和他的神采飞扬有所了解。至于说到高适呢,唯一知道的他是唐时的边塞诗人,应该也读到他的诗,可一句也没记下来。这与中小学教材对诗作的选编关系很大。课本里没有他,我们在校的阶段。
1 V) r$ m6 {$ ^8 G3 B$ r+ r电影中对二人的交往娓娓道来,避开人们熟知的宫廷的故事,没有唐玄宗杨贵妃高力士,是厮混在一起斗酒唱和的诗人群体,原来贺知章是如此老资格,杜甫小字辈,王维的飘逸,高适的木讷和执着,孟浩然、李龟年、张旭……有血有肉,千姿百态,
7 K/ C& s! }+ n! T, s; T+ x要紧的还有诗作的缘由,创作的背景。再还原的场景下,听诗人的吟诵,短短几个字,真个美不胜收的意境,过往不曾察觉的,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I% p5 Y i9 V8 x& P% l再听《早发白帝城》另一番感受。原来是李白附逆获罪流放夜郎,半途遇到大赦还家,如何不欢天喜地呢!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7 N% m( l1 E+ C7 x, L) b. z0 F
* E- z, \" G( @0 G. \. d9 O
$ L7 b8 n( s. r: k
% T: G4 A4 Z8 Y/ ~7 K3 ~9 ?# T# N6 {2 U# W& }- F
3813【高氏】
% a; P0 K! j6 A5 o% V8 _6 L# H8 g n# D: m' [' [4 O# c1 E
. Q: ~1 R9 C& g又是一个励志故事,上次电影讲的是姬昌,这次高适。2 l; Z( t( r5 f% ^7 i4 A
孤陋寡闻之辈,看这部电影之前,在我这里高适的名字只是边塞诗人中的一位,连他的诗作一首说不上来。大唐一代群星灿烂,高适只能屈居在后了。翻书《唐诗三百首》其中选了高诗两首。至于他的生平事迹一点印象也没有。诗人者又兼战将的委实不多,如曹氏父子,也是先成了大家才捎带上诗作的。高适的位置,军功还是政绩并不特别突出。只是在安史之乱的潼关之战和后来抵抗吐蕃入侵的战斗里中流砥柱。不是电影说来听,会误以为他只是一介随军的文书官呢。有此两役的功劳,高适被擢拔提升加官进爵。
0 L6 T2 ^% N3 A- K0 G* j* h/ d8 {电影李和高的故事。李是天才,千年出一个,历史上被浓墨重彩地颂扬了。其实他背后也有悬梁刺股,铁杵磨成针的经历,无数人也曾效仿,只是没有这份天分和运气吧。李、高二人起始目标大同小异,读书做官,光宗耀祖封妻荫子。高何尝不曾努力读书过,他还有祖上的荫福。这要比李白的出身高贵多了。但他读书的天分不行,还是习武,于乱世可以报效国家。二人都是不竭的努力,学问、仕途,左冲右突,为改换门庭李白两次入赘,最终他的诗作名扬天下,得到皇家的赏识,最终又因站错了队遭至流放,人道、仙道都曾努力过,终于没能出将入相,不幸也万幸他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0 {' _1 |* ^, _' B) b; ^
高适也曾名门之后,只是年代久远,被当时的权贵不屑。提携无门,闭门奋发,读书、习武,练就一技之长,少年中年不得志,在他中年以后得进仕途,大器晚成实现保家卫国的夙愿。读书不成,习武,这是高家传世的本事。诚实、努力,厚积薄发于国家危亡之际,功成名就。军旅之中,死亡和鲜血中挥笔跻身边塞诗人之列。努力者事竟成,青史留名,电影中的高适亦可激励当下的年轻人。生活从来都不易,成就事业更是难上加难,努力者还有希望在前面。
1 n" \ v/ \9 n
* w: N2 A2 O. e" _4 y G+ x& u8 ?0 g9 B [
摘录高适生平:高适(704年 —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g5 N4 {' q4 Y' f
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寓居梁宋一带,与李白、杜甫等交游。近50岁才由人推荐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天宝十一载(752年),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书记。天宝十四载(755年),任绛郡长史。至德元载(756年),擢谏议大夫。不久任淮南节度使,奉命讨伐永王李璘。乾元二年(759年),拜彭州刺史。上元元年(760年),转蜀州刺史。广德元年(763年),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应召回京,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765年),高适去世。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V9 x% x+ F- O
; r2 a. z3 Q" \+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