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Y& g, i- o4 i& e3 Y5 |$ m" E( Z
% y9 }- ^- \9 O3 y
2 A3 j* m- ^8 b* Q9 U. e
3722【学习】 古往今来,是中是洋,劝学篇太多了“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学主要针对青少年,长成、学成才能有作为,农作、务工、行伍,各行各业,三十而立,立业成家。现代人的寿命延展,职业生涯拉长,“继续教育”补充新知识和技能,跟进社会和职业的发展。我们三十多岁的时候放下了打字机,那时公司多数办公室内配备英文打字机,第一代的浪潮电脑取而代之,四十岁上网线铺就,“电邮”取代了“电传”。今天写字楼里的白领们已经启用AI来爬梳信息写作文章了吧。社会和技术发展驱使人们亦步亦趋往前走。 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学习也是人生的乐趣之一,于人生之末路,学习会多些光明和色彩。学校、机关单位、社区,各式“老年大学”“学习会所”吸引不少老年人加入。文学、语言、绘画、书法、中医、电脑……不少过去的同事乐此不疲“活到老学到老。”四邻当中,好几位老者为社区书法班、歌唱班的常年学员或成员。老有所乐。 老人家们,脑子不行,眼神不济。还是要学点什么,随心所欲吧,丰富生活也对抗衰老。 退休老者,有组织有管理的。政治虽然不挂帅了,但组织的学习还有安排。学习形式多样化,自学为主,这些年单位组织展览和电影片,通知观看重要会议的实况转播,网上测试题的学习有奖。老人新办法,倒是座谈式的学习讨论已经荒疏了。 发下来的学习材料约莫有一尺厚了。连篇累牍的大部头,有多少人在读。治国理政的,在其位谋其政的一定要读。 前些天在“环球人物”杂志上看到篇专题文章《百岁基辛格》老先生通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还发表了感想。我这里也收到过一本,厚厚的,至今塑封还没拆掉。 我们年青时关心国家大事,后来屡屡被搞得晕头转向。这代人曾经学“伤了”脑子最好使的时候,该学的数理化放下了。读马列、读“雄文四卷”还别说,读的蛮有兴致,尤其是那些个历史篇章,我们还不曾接触过的,满满的新鲜感,画面感。 那热情,那精力都不在了。 、 3723【包间】 我号下的包间,又在家门口,地主之谊,应提前候在门前迎着老几位。定的10点,提前一刻钟到位,门前干干净净,都够沉得住气的。一会儿邻居老何踱过来。让老何留守,我先到里面楼上照看一下。来到包间,没想到里面已经坐了好几位,比我到得还早。也对,聚会都是远道过来的早。打招呼,认识的,不认识的一一介绍。 包间凉飕飕,招呼小妹泡茶,自己带着呢。饺子馆不备茶,只有鲜榨汁,老人家别喝坏了肚子,还是热茶稳妥也解暑,39℃的高温天气。 十点钟,来的没来的,到齐了,十位。因陋就简,会场简单布置。组长开讲,引经据典,提纲挈领。转而,众人七嘴八舌。 公司对老同事关怀,学习资料源源不断发放到手中。老何,在座当中首批资深退休者,指点着手中的本本,悉数历年学习材料的发放类别和版本,资料丰富应发尽发,与在职人同一待遇。 老王说:看不过来,我那收了两箱子书,老年人眼睛不行了,费劲,得拿上放大镜去辨认。读的不多,但天天都在学习,网上,电视上,相关内容。说起退休后的十多年,“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国家在发展,其中国内国际多少磕磕碰碰,发展到今天,不容易。作为老人,过去现在都经历过,有过对比,尽管发展中有不足,有腐败出现。但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是明显的,反腐败不遗余力,整体国力在增强,小康社会实现。现在众生喧哗,网上多奇谈怪论,谁也没把你怎么样,这也是社会文明和民主的表现,我们年轻的时候谁敢呀。我们退休人员共享发展的成果,退休金年年在长,老百姓还是满意的。 满意归满意,少不得发发议论、牢骚和愤愤不平。人总是与近旁的人比,与先后退休的同事比较,于是就闹心了。 …… 老王那里一吐为快后问我什么时候开餐?我这早饭没吃呢。 先点着,怎么也得十一点半以后才开始吧。我起身外面取回“菜谱”。老王寻寻觅觅,十好几种饺子。人不多,要不就一样一盘了。选了四盘凉菜,八盘饺子,不够再添。人均50元的餐标,这点还用不了。 、 3724【十年】 在座的最年长的七十有五,年轻的才到花甲。 头次见着小蒋,告诉我退休前两年才从北分调上来,年内刚办过手续。最年轻的新人。 小赵看着面生,说是九十年代就来了,从香港过来的,因为有工程的背景,公司为了服务于三峡工程,社会招聘过来的,那时的部门领导是谭总。部门里第一个博士啊,一边的小苏提示。我一点印象也没有,按说在一栋大楼内进进出出十多年,一个食堂吃饭,怎么会一点都想不起来。小赵说,我知道你,没打过交道,所以退休十多年你把老同事都忘了。 同事一场,其实只有一个部门的同事,还得待的时间长些,才能比较了解。其他至多混个脸熟。小苏还是圆圆的脸,头大脖子粗的通常精力充沛,不曾共事同一部门,也不曾工作交集,说到认识,只知他在电脑部门任职,再多也就没有了。 看来我近期的记忆不行,中期的记忆也在衰减中。 退休之后,与同事难有交集,想来这十年中,偶尔回公司一趟,也不可能去串门。我至少参加过一次公司组织的运动会,上千人中能搭讪上几句的人不多,打个招呼或擦肩而过,熟人也生分了。十年八年后再见,人变了。 模样变了,50到60,60到70岁,都在变老,但还不至于变得认不出来吧,至于更年青的同事就不好说了,判若两人也是有的。 新人倍出。距我退休的那年,我们这支队伍翻了一番还多。似乎月月都有新人报道,过半数的人连名字都是陌生的。这三年,只闻姓名不见真人露面。也是啊,学校都改线上教学了,我们这人就更难往一块聚了。 网上见着学习的照片。我们这个小组参会的竟然一位女士都没有。又见着一组的照片,男女比例9:7。男多女少,不应该呀。跳广场舞的,旅途招摇的从来都是阴盛阳衰。什么道理,到了我们这里的小聚,男女比例会倒三七开。 想想或许如下缘由,由于行业的特点,退休员工中男多女少。老一代人肯定是这样,估摸着女士连三成也占不到,女士就业本就不多。到我们这一代,也是男多女少,想想我入司时,小伙多姑娘少。待到要退休前的那几年,新入司人员当中,半边天占据了大半边天。 是不是如此,查查退休员工名册就清楚了。 ; f% z8 U" d' e! R9 q# W) G&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