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 u5 r) g( H, k' g+ d& c
5 {; Q/ I/ f+ t+ Z/ ^# p; A0 o' N" f* E, H6 e R
3264【观念】 书中见到些新的信息和观念,所谓新,纯属我个人这些年的孤陋寡闻。 其一、合作社。 在毕节地区各级组织积极推动扶贫工作,最前端建立起合作社,在自愿的前提下将大多数村民收拢入社,最重要的资源,个人承包的土地、山林入社。 此合作社不是彼合作社,已经在农村存续三十多年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后者或是由资本,或是由大户主导的,并没起到合作社集体经济的功能,他们争取到国家的各类政策性补贴,却并未惠及村民集体。而毕节的合作社,由党组织统领乡村建设,不嫌贫爱富,要求100%的贫困户入社,相互扶持。同时并不排除多种经营组织形式的共同发展,有的与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私企合作共存。 有了集体能办大事,长远规划,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多种经营并选定主营方向,贴近市场,这都是个体农户难以达成的,在争取到的政府补贴,受益是全体村民。在合作社的推进下,当地乡村建设面貌一新,村民进入小康生活。 其二、内生力 。 贫困户“杨八郎”的故事曾广为传播,我早年也听到过。1986年省委书记胡锦涛到他家访贫问苦,见到了这位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中年汉子,问他有几个孩子,回答说八个。看过去不止吧?杨回答儿子八个,女娃不算。这是杨八郎的来头。那天他在乡里领回一百斤救济粮,出来就进了市场,卖掉四十斤换酒喝。“杨八郎”先后三次得到胡书记的当面关照,生活改观,有了新房电器。但十年后,八个儿郎依然没能真正走出困境,文盲或小学毕业,八个儿媳中只一个上过小学,小八郎们又繁衍了十八郎,还是女娃不算,贫困迭代了。 内生力,靠唤起民众,启发民智,振奋精神。这要靠组织起来的力量去推动提升。于是办教育、办讲习所、农协,科技支农……贫困农区的空心化,劳动力以老弱为主,在困难的条件下,组织起来仍然大有可为,多年的努力取得成果:改善环境,形成产业,吸引出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归。当农地之上也有可观的收入,也有年青人发挥作用的岗位,农业的振兴就有了希望。 其三、扶贫。变救济为扶贫,与上面的内生力培育有关。 救济,古已有之,是赈灾,是发钱、发粮。扶贫是派人驻村,要改变当地的贫困处境。1986年贵州下派农村3300扶贫队员。 扶贫包括“扶智”精神建设、能力培养,包括组织建设、产业选择,与市场的对接等等,所谓大扶贫。仅一个毕节地区,自2017年以来下派驻乡驻村干部就达24000多人,全国驻村帮扶人员达数百万。 建立农民合作社是有力的抓手。好在集体经济还在,法律禁止农民的土地买卖,土地还是村民集体所有制,还有回旋余地。老一代的集体观念还在,老当益壮成为当下农村建设的主力。 、 3265【似是而非】 三人成虎的成语故事,其实是社会生活经验的提炼。许久以来有些观念和看法,开始是少数人说,后来成了主流,说着说着就当真了。 其四、大锅饭。 作者在文中提及对前三十年农村集体经济的评价问题。一说到人民公社生产队就让人们想起了大锅饭,出工不出力。如果问起我们的下一辈子人,他们学的历史,大体上是这个印象。其实我们也多多少少认同了这个看法。 这又过了三十多年,再认识前段历史。集体经济的农业就那么不堪吗。仔细想想这不是诋毁数亿农人吗。前三十年,农业这个基础为共和国做了多少贡献。一穷二白民不聊生的底子。当时实行的农业经济政策大多是从农业索取,迁徙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单一产业。为了工业化和积累建设资金。 现在依然在颂扬的“红旗渠”精神和当年的“大寨”旗帜,都是集体经济迸发的活力。前三十年,亿万人治理了大江大河、八万座水库和配套的灌渠……到六十年代末基本达成粮食自给 想想前三十年农业的艰难,如何归因,大锅饭的说法太简单了。其实到底多少大锅饭的成分?年年月月的工分统计,不就是为了避免大锅饭吗。我也是挣过工分的人,劳动定额管理,不劳动没得吃,几年劳作从未懈怠过,大锅饭别想。 其五、二次灾害。 1986是毕节贫困的高点,座座山峰被剃了光头,喀斯特地貌没了植被护佑,水土流失大面积发生,当时的一名新华社记者走访数个村庄,见到上万户六万多人断炊或即将断炊,写文电呈上“内参”惊动中南海,紧急救助。再后来,毕节扶贫试验区出现。 作者1987年走访毕节调查,啥时毁的林。年青人说是1958年大炼钢铁惹的祸。老人说不对,是1981年,分田、分林到户后。大炼钢铁没能来到这边的山区,躲过一劫。分田后的农人自由了,砍树致富,圆木拉不出去,烧成木炭外运。青山绿水石漠化。农人陷入深度贫困。有多穷,书中有叙述,家徒四壁的“杨八郎”故事,多少年的救济,也扶不起来。我也记起曾经几次到过毕节的安顺、织金、大方,当地的“织金洞”可以甲天下了,气势壮阔恢弘国内仅见。但地面之上,喀斯特地貌的贫瘠,斑斑驳驳的山地玉米,小到三五棵玉米就是一片地“开荒开到天边,种粮种到山巅”,“种一坡来收一箩”山间还有些星星点点的小煤窑。一日上午路过集市,见着抱着公鸡赶场的农人,当地的同事说这都是来买醉的。果然,下午归程时,一路好几个摇摇晃晃的醉汉,抱着酒瓶子。 分地单干的后的农人能摆脱贫困吗?九千万农村人口处于贫困之中。
n. y6 _: S% A5 N( M7 M7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