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21-6-2 19: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R$ _, u: X$ h, I+ X3 A$ d
: F& y% I5 j0 @& \8 g2 c; n

  w. a9 {$ s& W" m$ u9 ?$ I, y% @) A3 a- C6 L& U
& P. Q- b+ p. I7 n) M. [2 w
2949【人口】
中国的象口600头。其中300只牢狱般地闭锁在动物园内,这些年言说“动物福利”,依然是画地为牢,北京动物园的大象还用铁链子拴着。马戏团还少不了大象的主角,人的欢乐,动物受虐。云南边地野象生存的家园越来越逼仄,这次其中的一族长途奔袭走村穿巷往大都市而来,不过是为了一口吃食。大象是智慧的动物,只在它们的家园当中,踏入纷乱的人间,上路下坎,除了张皇还是张皇。昨日在人们的堵截、利诱之下,象群离开玉溪继续北上,距昆明地界十公里。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让不出几个山头给亚洲象生存繁衍。这些年大力推进都市圈、城镇化,城镇化人口早已过半。边地让出来一块儿又何妨。土地的蚕食不断,“原住民”的栖息地碎片化,人象交织在同一片山地,在人是利益,在象是生存。
人口14.1亿,尚未达到峰值。这块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量到底多少才是合适的。人要美满生活,动物也要一席之地。
人口的下降是其他动物的福祉。人口无限扩充绝对是这个星球的灾难。动物世界一个个物种灭绝的墓碑,这墓碑在与日剧增,世界物种多样化公约的实现,要以人口的约束为前提。亚、非大陆沉重的人口压力至今都未缓解。
“少子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生子的意愿,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养儿防老,都被一代新人所抛弃。
旧有的意识何曾为老一辈人带来普遍的幸福,拖儿带女一塌糊涂的生活,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不堪的负担。未来这个世界会好吗,全球变暖、族群争斗,外患、内卷。看好未来才会创造出未来。现在连未来的大饼都没人给画了。社会、商家、网络絮絮叨叨地贩卖焦虑。
80后、90后,当下生育的主力。城市独生子女一代人,享尽上辈人的照顾,未富先奢的一代人,自我意识的增强,首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再说养一个或两个,他们面临的难题不比上一代少,还要再而三的给自己增添负担?
谁在生二孩、三孩 四孩……去年《三联生活周刊》有一篇报道“90后”的一对广西韦姓夫妇,养育了9个孩子,大的12,小的2岁,山区的农民。去年记者采访时,他们的第10个孩子也将在年底降生,老话“一个也是养,十个一块儿轰着”宜农时种地,农闲去城里打工,同时吃着政府的低保补贴。没钱也能生养,可以低消费吗。有钱人,不规矩的人办法就更多些,满世界生。过去是躲着、藏着生,现在不用了。
9 k  S: m" {5 Q: Y6 n/ Y5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21-6-3 12: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H" b* n& N0 P4 m0 ^0 O* K( k
8 w# x% y( `/ m5 D" H+ y8 Y
2950【啪啪啪】
去紫竹院公园遛弯。
周三“健康之声合唱团”在这里举办“儿童节专场”老儿童们唱童歌。合唱团每周一次在这家公园开唱,不少歌友是它唱到哪就跟到哪。追求健康,宁可信其有。我们是头一次跟过来,看看这边的场面。
打听门卫,“健康之声”在哪里唱歌。门卫说不知道,里面唱歌的人多了。不知道没关系,可以听着歌声找过去。
九点多进到的东门内。一眼就看到黑大个李指挥,围着一群红领巾,正在声讨什么。原来是唱歌的地方被占领了,被围起来成了工地。老人家都有些激动,议论纷纷,说我们唱歌碍着谁了,不让唱了,要联名上告。那位主持人拿着张大白纸正在征集签名,上面已经摁下几十个红指印。
大概今天是唱不成了。本来我们也不是为唱歌来的。先到里面遛弯去。
走出不远“啪啪啪……”清脆的声音,整齐划一,前方甬道一溜的健身者排着长队,起起伏伏,上下拍打,这是健身的一路,“拍功”。还不是一溜,南边一溜、北边一溜,分别占据了两条道路的半幅,队伍的尽头队伍合二为一。从上到下,各个部位拍下来,不时地还喊上几声,给自己加油。练拍功的,马甸公园也有,只是没这么多人。绕开前面的队伍,别破了人家的气场。
沿长河走。道上的行人摩肩接踵,健步的、推着轮椅的、追着小童的……
道边一河清冽好水,城市难得见到这么好的水,南水北调远道来的。一条小艇划破长河水面的静谧,绿水翻腾着上了岸,惊起一群鸽子。六月里,可以下水了,顺流而下数里外是展览馆后湖。哪天去游湖。
水边古柳下,一老者正在喂鸟,撒了一地的小米,鸽子、麻雀低头觅食,老者出手一捧杂豆,大胆的鸽子上来啄食。“鸽子广场”是不是换地方了,刚才路过时没看到,这边草棵里满是鸽子,头顶枝干上更多。
听到歌声了,不会是“健康之声”人吧,循声过去,沿着石阶登高,转上个亭子间,二十多歌手,一曲方罢,正在休息补水,这里的乐队仅是一架手风琴。
等不得他们开唱,转到下方临水的亭榭。门前立着广告“山水画五人联展”入内参观,终于有个清净之地。上百幅国画,多是这两年的新作,泼墨牡丹,花鸟鱼虫,别出心裁一幅红色的竹子,看着不习惯。郭姓画家浓墨重彩,画出琉璃、景泰蓝的感觉。一位专攻工笔画的作品,介绍说其多幅画作曾被赠送外国首脑。
出来展馆,临风面湖,虚位以待,正好歇脚。只几位老者,两个刚在学步的幼童。难得视觉的清爽,湖面没有游船、荷叶,点缀的鸭子,大概十年前就入住这里的“大黄鸭”和十几只小黄鸭。一对绿头鸭,真鸭子划过来。
2951【歌舞汇】
歇过脚起身往南去,沿着湖边。迎面是舞者,一对对的交际舞。这一路南行下来应接不暇的是舞者,但凡有个大于几十平米的地方,就有聚众者,半个中国的舞风大多都有吧。民族舞里没见着秧歌,可见舞者已经迭代,现在是六七十岁人的天下。这拨人杂了,除了秧歌差点,什么都能整点,年轻时“宣传队”遍天下,“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没跳过的有,谁还能没唱过。都被熏陶过。老了老了,捡起来也快,除了芭蕾太过尖端,学不了。其他的呢,想掺合就能掺合进来。藏人的甩长袖子,新疆的绕着脖子走……又不是登台表演,尽可扭搭起来。
走这一程,至少见着两拨人在教授新疆舞,老师有模有样,诲人不倦,学员们目不转睛一招一式比划着。活到老学到老啊。
林子边的小场子百十人,面朝南的一拨,朝北的一拨,音响里唱着不同的曲子,各跳个的,西洋景、民族风,抬头不见低头见,他们也不怕踩错了点,串了秧子。
见着三五人一起切磋的,像是唱戏的身段,这是古风派,昆曲或是京剧。这边的竹林内,何止七贤,练把式的,像是各有一派,仰卧起坐,自成一路,舞起来,武术或柔术,顶在路口的老者,已然须发皆白像是抡着“王八拳”呼呼生风,浑身是劲。他们界于舞者与武者之间。
往西走的廊子下是悠扬的琴声,先是唱评剧的,拉着架子,再一组唱京剧的咿咿呀呀。
遛了东南半个园子,声声歌、处处舞,歌舞汇。这里可以称得上大北京的歌舞中心了,歌舞的热土,没有哪处公园如此地这般喧闹的。
又想起“健康之声”来,不知他们找到新地方没有,那么多人过来总不会白跑一趟吧。往回,东门方向转。沿着最南头那条东西向的沟渠回走,这是公园中唯一的背静小道,沟深水浅,南岸其实应该是个热闹处,儿童乐园吗,估计要到周六日吧,碰碰车、大大小小的游艺机都静静地卧在那里。路边一位歌者独坐在长椅上眯着眼睛唱起来。
有了,听到架子鼓和长号的声调。绕过被围起的““八宜轩””走过好一段才见着。那是一处三岔口的大树下,高处站着李指挥。队伍跟“啪啪啪”们一样,沿着三条甬道展开,堵了个水泄不通。人多势众,再加上小乐队吹吹打打,动静最大。

7 C4 u: w4 Q9 ?% G- J& s
发表于 2021-6-3 12: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602_101613_resized.jpg
: m+ n( J7 L4 t0 D
发表于 2021-6-3 13: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602_101550_resized.jpg
4 l* \8 L: E. _) p* B
发表于 2021-6-3 13: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602_103349_resized.jpg 3 ]5 J( i4 t5 F, V# o% B' D
发表于 2021-6-4 18: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w- x: q! ^' }4 i9 @2 z

# b. ^3 x2 s2 e7 {
( ^) B7 X/ H8 U+ p0 I# I

( W/ Q/ _9 i7 M5 a: d
* s7 f1 s# e9 r
2952【瓦罐居】
公交车下来是双秀公园,往前走几步是“瓦罐居”一家江西菜馆。还是十年八年前在这吃过一次,好不好吃,都忘了,反正是没再过来。十年下来,不知道它啥时候开张的,没倒,说明经营的不错。小店位置不错,来往路人多。不是路过,我也不会特意往这来。正是饭点,换个口味吧。
小店不大,里外屋,都忘了还是楼上楼下。外屋过堂,几张桌子坐满了,不愿意爬楼,往里屋让,里屋更小,四张桌子,都快挨上了,一张空的。
点菜。瓦罐居吗,炖菜多,来一份排骨炖藕。再来条鱼。菜谱上翻页,红彤彤的是“臭鳜鱼”。
臭鳜鱼不是安徽菜吗?我问。“我们这的也不错”
那么多红辣椒,太辣了。“可以免辣。”那来一条,米粉一份,米饭一碗。
没一会儿,菜上桌了。一小罐,上着暗黄色的釉,比少年时养蛐蛐的罐子略高些。江西的瓷好,我还以为是砂锅或小坛子之类的容器呢,刚才还担心点的有点多,现在放下心来。两人分了吃,这罐汤菜味道不错,肉蒸的脱骨、藕块儿软糯,汤浓味香。吃下肚略感份量不足,除了骨头全都下肚了。
臭鳜鱼上的套盘,下面明火加热。难得见到这么小的鳜鱼,估计在一斤以下,一劈两半趴在盘内。菜谱上的那只看着挺大的。不过这不必担心给剩下了。之前多次在家门口的江西驻京办的“赣人之家”点过清蒸鳜鱼,都是捡小的点,难得有一斤半以下的。臭鳜鱼自然有点异味,浅浅的,类似上海臭豆腐般,因为是腌制过,蒜瓣肉有咬劲儿,与清蒸、红烧另是一路。缺点是盐放多了,也亏得鱼不大,把鱼头给剩下。
米粉上桌。炒粉,上面浇头是肉末芹菜粒儿。怎么会有芹菜呢。我以为点的是连汤带粉那种。菜谱上的米粉没有图片。吃吧。还是有些咸,这的大厨口重。没办法,把顶上的菜码扒拉到一边,扒拉底下的米粉,吃着跟煮挂面差不多。
邻桌的菜刚才给上错了,小妹给端回去,这会儿,大厨走过来端上盘新炒的菜,嘴里一个劲儿的道歉。
我说,你们的菜太咸了,臭鳜鱼还有这米粉都咸。邻桌的小伙也说,是够咸的。
当日,直到晚上还叫渴。

; m" ^/ d/ G' R' ~
发表于 2021-6-5 18: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4 e: q" ^; _$ d  f% i7 |
9 \2 d, e* |# @/ r4 S

( y0 W4 z4 t( t  N) E; f1 @/ B  j6 x4 L" ]4 C4 `4 W9 t
# r. C+ f6 m) [1 H7 F/ X
2953【包子】
居家过日子一日三餐。早饭省事,中、晚餐说不上多费事,咱想费事都不会。但问题是要天天的来这么一轮。主食中米饭最方便,有电锅呢,但要搭上菜,又不省事。面条方便,再就是包子,主食副食在一块了。
这几年周边各家店的包子,差不多都尝遍了。最贵的是山东馆的“芸豆猪肉”的,9元一个,约一两一个,卖了好多年,当初两三元一个,逐年爬升,会有站上10元台阶的一天。“玉华台”、“同春园”“柳泉居”老字号餐馆的包子品种多,3元5元一个,两三周总要买上一兜子回来,还有菜团子,馅差不多,皮换了。 便宜点的,近期买过“西四包子”和“家乐福超市”的,上次在这家买,还碰上了连卖带送的,不是晚间,是上午,买五个大包子,送一个,买四个小包子送我俩,结果两顿饭才吃完。大概是见我生面孔,为的是争取客户,多照顾他们的生意。
这次“家乐福”采购出来没买包子。往北几十步远是“庆丰包子铺”。进门来,有人盯着测温了。南面风吹草动,这边就提高防疫等级。买三两“大葱猪肉”二两“猪肉茴香”的,一两三个,一共20多元。这价格属于经济实惠之列。掏出大号的饭盒递过去,塞得满满当当送出来,我压下了盒盖。往乡下去,晚餐熬上锅小米粥,上面熥包子,省事。
身后有位老者说话:猪肉都降到什么价了,你们这包子也不降价。没人搭理他。说的有道理啊,猪肉比高点时降了一半,普通的肉40,现在20也能买到,商家批发来更便宜。但好像肉贵的时候,包子也没涨价吧。我不确定,一两个月能吃上一次,不会盯着看。
我说,这包子还贵呀?你嫌贵,它不降价,你别吃啊,你买它素馅的还有三鲜馅的,那跟涨价、降价没关系吧。
老者说:不降价也就算了,还跟我这收塑料袋钱,两毛钱……
我说:塑料袋该收钱,我赞成。
为什么呢?老汉边说边从背包里掏出一沓子塑料袋,捻出一个。我这有,用咱自己的。
我说:袋子收钱不就减少使用,节约吗,减少垃圾。你看我。我扬了扬手中的大饭盒。老传统,又卫生又节约。

, `% c" ]' R4 f/ H7 L3 u  v
发表于 2021-6-6 17: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z. D5 o& W; a. s, D: N4 X; w

* ?' o  s! k, z( f
/ T. [& H, ?: |  k
! N/ ~  I$ v& j; P2 ?/ J( h

' Z1 n, _* J9 N% _7 U
2954【小白菜】
地里种了两垄水萝卜和两畦小青菜。一周过去浇一次水,余下就靠天吃饭。近期城里下过好几次雨,都不大,郊区也不大,地里发干,小青菜都有些黄。
收了几次萝卜,个头才一寸多、两寸长,要是隔天一浇,会水灵多了。口感不好,生吃辣嘴,不知是品种问题还是水肥不够,心未“糠”。做熟了吃,还好。第三次去收,普遍抽穗开花了。开了花,萝卜要糠了,留着看花打籽吧。
小青菜蓬蓬勃勃。每次都收回一大包,上次给老弟送去一袋子。弟妹说,你这是小白菜还是雪里蕻啊。仔细看看也确实有差别,其中一部分多分枝,叶片瘦弱些,从上到下为锯齿状。这是去年的种子,种子袋上“小青菜”的标识。现在想想好像不是一批的种子。很可能是两种,我是当一种一块儿种的和收的,一块做了吃。
吃头茬菜味道最好,大大小小,自然捡大的拔,鲜嫩还齐整。等小的长起来,高温缺水,叶片发硬,还有了发黄的老叶。说不上老,才一拃高。也带了虫眼,天热,虫子也要起来了。
摘下蓬蓬松松一大盆,剪下根,去了黄叶,水管子接过来,在地里就冲洗干净。烧开水焯了,为了减量,一半焯了,一大盆成了一小盆和一小袋子。带回城里,放入冰箱,可以吃四五顿的。
菜是不错,但要是天天吃,往往吃不出好来。变着法的吃,白菜都是一个味道,看怎么调理了。虾仁炒白菜、肉汤炖白菜、鱼汤烧白菜……喧宾夺主呗。
吃菜最好的消纳方法是吃馅。早年大白菜刚下来时,为了消化掉整理下来乱糟糟的菜帮子、菜叶,北方的家庭会多包几次饺子或包子。兵兵乓乓,四方邻居此起彼伏的剁馅声,剁肉、剁菜。现在可好,这动静几乎听不到了,谁家还剁馅,就是包包子、包饺子的,肉馅买现成的、制馅的各种机器应有尽有。现在年轻人的家庭大概这一切都免了,点外卖,很方便地送上家门。
我家里已经好多年没有面粉了,也就没有包馅的事。想起来,可以去买现成的饺子皮,包一次馅。用小白菜包饺子的好像还不多。
2955【带鱼】
“三联生活周刊”上一篇文章《带鱼》。提到表带宽的和破破烂烂的带鱼。
我少年时对这一鱼种的印象不错。困难时期鱼品不多,市场供应最大宗的还属带鱼,冻的和腌的两种。如果没有了冻的,那肯定有咸带鱼在值班。
到六十年代后期,家中采买的事我也上手了,常去副食店,西四北一带的几家,粮油菜副食。但买鱼还是由姥爷来,应该是不放心会买回来不新鲜的吧。
三年困难时期已过,首都的市场改善了许多。像鱼类,除了过年节按定额销售给居民,平日里断断续续敞开供应,只要早去,每天都有新品,大都是冻鱼。高级点的是黄花鱼、平鱼,带鱼算是中档吧,属于最大宗的水产品。那时活鱼少见,我直到1968年,才在西四鱼店的池子中见到游着的胖头鱼,一毛多一斤,院里邻居家小顾兄弟买回来杀了吃,我看着挺羡慕,他兄弟自己开伙,吃什么自己说了算。
我家基本不吃淡水鱼,嫌土腥气。老家海边人,一直吃着海鲜。姥爷常买些小众水产,像鲅鱼、快鱼、偏口、海蛎子。老北京们都认黄花鱼和带鱼,其他属于量小的杂鱼,偶尔能见到,买的人少,也就便宜。带鱼从一毛多,表带宽;到两毛多;好的,一寸半宽,三毛八一斤。都是冻得硬邦邦的城墙砖大小。卖的时候,要举起冻鱼块朝地面砸去,拆散了卖。回到家基本上是切成寸段油炸,下口时,只一边脊背上的硬刺需当心,去了这小段硬刺,拿给小孩子吃也不必担心扎着。记得由此一说“带鱼上不了席”讲究要整条的鱼上桌,带鱼没有整条做的。
现在的冷链物流系统发达。许多年前,就很少吃冻鱼,而是低温冷藏,所谓“冰鲜”的,口感要好于冻的。
这些年在海岛小住,都吃鲜的,冰也免了,出水几小时上餐桌。我的做法是清蒸,不刮鳞,最无技术含量的做法,省事还好吃,原汁原味。
在海摊见着过渔网拉上来的活带鱼,刚出水时银光闪闪,晃眼,尺把长,没见过太大的活体,大概属于漏网之鱼,流失到海滨。
带鱼。想起个文学小人物,戴俞,电影《青春之歌》里品相不大好的一位。

- N, \, o, |$ q4 J& }, E& z
发表于 2021-6-8 11: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h' d$ ^# N( n. O& K5 U

5 y$ ^& i8 U# y& M

4 Z# C# N( `5 [5 j- F7 ~
2956【吃馅】
吃馅,换个口味消纳小白菜。好长时间没有自己包馅吃了。包子买回来吃,冰箱内常备冻饺子,各种各样的馅,比咱自己包的好吃,特别是方便。用不了半小时,连煮带吃完成。
家里没有面粉,包一次饺子买袋面粉回来不值当的。再说也吃不了多少,和面没多少还要粘得满手满盆的。可以买饺子皮,卖鲜面条的地方就有饺子皮卖。家门口的生鲜店有卖。
往小店去,半路想起来,光是饺子皮还差点,包饺子少不了干白面,为的放些在面板或盖帘上不会彼此粘破了皮。要是包馄饨呢,面粉有没有都无所谓了,就是粘了也不要紧,反正是连汤一块儿下肚的。
小店经营主食,馒头、包子。切面、饺子、馄饨皮都有,我说买40片馄饨皮。“那就三块钱的吧。”打包一小摞递出来。又转到“超市发”小超市去买肉馅,大店的肉食质量有保证。鹏程的肥瘦猪肉馅标价13元一斤。现在肉价掉了不少。买10块钱的肉馅,我说。那师傅盛上一大包。我说多了吧,我要10块钱的。“13块5,今天酬宾优惠,9块9一斤。”就它吧,原来想着半斤都用不了,现在这是一斤三两了。
午饭后,先把馅拌上,拨出三分之一的肉馅,切上葱姜浇上酱油香油“喂着”。晚餐前一小时拌馅开包。小白菜烫好现成的,切碎,省略了剁馅的程序,开包。馅有点多,薄皮大馅,反正也不怕破,包出来和饺子大小差不多。一共包了44个。店家小妹给估量的数量差不多,八九不离十。不像肉师傅,超出一半的份量还要多。皮没了,还剩下三四个馅,倒锅里与馄饨一块煮了。
开水下锅。锅大肚子有准,吃不了这么多。留出一打进了冰箱。其他一遭倒入。开锅添水两次。闭火闷着。心急吃不了热馄饨。
吃下来,味道不大好,肥瘦的肉,还发柴,包的时候松松散散,不成团,拌馅搅拌的时间和力度不够。小白菜没有剁碎,它是吸油的,香油放少了,也没有其他佐料,没有鲜香的好味道。主要还是拌馅的工夫不到家。功夫不到就好吃不了。

2 q/ L/ P5 |! u9 [( p& \8 N
发表于 2021-6-9 08: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G1 c* y, Q7 f/ P1 ]5 Y' z. P9 _, K* _' L

$ n2 t1 t1 y. I+ r  U7 I9 d5 L- P- x) M) ^$ T
6 V- `0 z: Y+ K1 J: g; r
2957【高考】
又是高考日,北京四万五考生步入考场。这几日天气凉爽,考生好吃、好睡、有利于发挥。将高考日提前一个月还是有道理的,七月更热,而且南方进入主汛期,还可能有大水。六月初就避开了。近日中原地带,像郑州气温逼近40℃,遭遇高温,如果全国用的是同一张考卷的话,河南的考生吃亏了。
全国是否一张考卷?变来变去的,现在不是了。有的地区两天高考结束,有的持续四天。不大关注了,我们与高考距离已远,“早养儿早得济”的主,孙子辈的有进考场的。也不知考场当下都是什么条件,南方有空调教室吧。我们也已经很久没有进入学校教室,连学校都进不去了。门口的小学校还挂着“对外共享操场设施”的牌匾,不知是哪一年挂上的,自从多年前它修缮一新后,就再没进去过,闲人免进,安全第一。中学也是一副严防死守的架势,大学的栅栏也都高起来,不仅仅是为防范疫情。
一如既往,高考仍是学子们的必由之路。小地方的人初中毕业就开始分流,到大城市去打工。有志高考的继续高中,苦哈哈的三年拼搏,千军万马独木桥。这些年人为拔高,技校、职高、中专都大大萎缩,这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可是却越来越被社会蔑视,几十年下来,一茬不如一茬,没有好生源,哪来的未来好工匠,好产品。人都想着往高处走,专科学校也要高升一级。北京市大概除了大学就是大学,一本、二本、三本或者高等职业学院,都奔着高学历而去。
每年八九百万考生争着抢着“独木桥”毕其功为一役。十几年读书,在此一举。
一早的广播说,北京市近期严控噪音,考试期间对考生交通实行绿色通道,出动大批警力维护考场周边秩序,针对考卷,警力+科技全程保驾。家长们全心全意保障后勤,为小辈的加油。网络上一年一度,又见家长们“闹妖”的场景, “70后”这代家长,比上一个年代的人多了些“唯心”和对孩子更多的焦虑感。
八成以上的高校录取率,大多考生进入高校,四年深造又将如何呢。

5 s* f1 F0 n3 H) U- [
发表于 2021-6-9 09: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 y& I" b! Q, ]# @& e: k
0 x6 \- L, g' y$ W: Y: }. N6 i- ]
' J/ e( b' x% s; ]* B! d

) C6 v! l# h6 d. A$ Y

# N! \) N! L2 ]
2957【高考】
又是高考日,北京四万五考生步入考场。这几日天气凉爽,考生好吃、好睡、有利于发挥。将高考日提前一个月还是有道理的,七月更热,而且南方进入主汛期,还可能有大水。六月初就避开了。近日中原地带,像郑州气温逼近40℃,遭遇高温,如果全国用的是同一张考卷的话,河南的考生吃亏了。
全国是否一张考卷?变来变去的,现在不是了。有的地区两天高考结束,有的持续四天。不大关注了,我们与高考距离已远,“早养儿早得济”的主,孙子辈的有进考场的。也不知考场当下都是什么条件,南方有空调教室吧。我们也已经很久没有进入学校教室,连学校都进不去了。门口的小学校还挂着“对外共享操场设施”的牌匾,不知是哪一年挂上的,自从多年前它修缮一新后,就再没进去过,闲人免进,安全第一。中学也是一副严防死守的架势,大学的栅栏也都高起来,不仅仅是为防范疫情。
一如既往,高考仍是学子们的必由之路。小地方的人初中毕业就开始分流,到大城市去打工。有志高考的继续高中,苦哈哈的三年拼搏,千军万马独木桥。这些年人为拔高,技校、职高、中专都大大萎缩,这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可是却越来越被社会蔑视,几十年下来,一茬不如一茬,没有好生源,哪来的未来好工匠,好产品。人都想着往高处走,专科学校也要高升一级。北京市大概除了大学就是大学,一本、二本、三本或者高等职业学院,都奔着高学历而去。
每年八九百万考生争着抢着“独木桥”毕其功为一役。十几年读书,在此一举。
一早的广播说,北京市近期严控噪音,考试期间对考生交通实行绿色通道,出动大批警力维护考场周边秩序,针对考卷,警力+科技全程保驾。家长们全心全意保障后勤,为小辈的加油。网络上一年一度,又见家长们“闹妖”的场景, “70后”这代家长,比上一个年代的人多了些“唯心”和对孩子更多的焦虑感。
八成以上的高校录取率,大多考生进入高校,四年深造又将如何呢。

( ]) Q4 D: t! x5 t
发表于 2021-6-9 12: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Q' a; L$ F# \* P; \: v- `! C- X0 ]

9 D8 r. \$ N7 F- _$ E; Q0 W/ n3 m# {2 h0 N" v# \% w

+ d  T9 h  T; s) W
2958【小哥】
网文上介绍,当下物流业大行其道。其中一支劲旅,245万之众的“快递小哥”遍布街头巷尾,出入小区楼宇,送货上门。有 “快递小哥”的画像:90%为男性,80%是35岁以下年轻人,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到35%,75%月收入3000-5000元。小哥们对自己工作成绩打分较高,84%认为自己可以得80分以上。  从学历分布看,初高中学历的从业人员占65%,专科、本科和硕士以上学历从业人员达到了35%。调查中近45%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在这一行业工作时间达到3年以上,反映出这一行业既能吸引人才也能留住人才。
几十万大学生快递小哥,几万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小哥。说来一个社会是进步了,跑街的也是大学生,作为行业这是好事。读书多的脑子好使。过去说咱们足球上不去是因为文化浅,踢球没脑子,看来现在文化水准还是不行。跑街也有技术含量,多快好省。但据说现在有关跑街的路线选择,节奏把握都由电脑系统代为规划了,小哥们干劲和体力更重要。看“顺风”“京东”的小哥打开车厢,满满当当好几十件,这效率蛮高的。我家网购不多但也有好多年了,只出过一次差错,是厂家的毛病,将残次品打包过来,与小哥无涉。
有时觉得可惜了,年轻人将毕业后最好的年华来拼体力是否合算呢。作为社会,对大学生、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得不偿失吧。
身为劳动者个人,现在大多为市场左右,收入是第一指挥棒。如同数年前的高考指挥棒。哪个行业收入多就往哪里去。毕竟生存第一。真是衣食无忧的,尚可等待、选择、跳槽以至于干脆躺平。作为北漂一族的大学生们,没有多少选择。高收入的行当有限,中小企业又开不出高的工资,学校学的那点本事,真要是能转化为经济效益,或者就自己创业了,或者被企业收了。可惜,知识转化成效益绝非易事。快递至少是个来钱快的行当,以青春和辛苦交换。
问题是可持续吗?有继续上升的阶梯吗。
各个时代年轻人都有不同的志向,“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奔向抗日前线、奔向重庆奔向延安。五六十年代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现在是一本、二本、三本,一线、二线、三线城市。都奔着美好,最终不会都能如愿。

2 Y+ g5 z/ P6 c9 M! J& Z. \
发表于 2021-6-10 09: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 L7 A4 K9 X1 J# g# S# U* v# W6 F
( r( ^: p% G$ Q6 b1 J

' C, m; X( ^; d. U9 E2 R3 B
2959【文状元】
广播中“小马说书”说了段《文状元》隋唐以降至晚清,科举制度一以贯之。科举是选拔文官,与当下的高考两码事,但考试选拔的性质是一样的。比旧日的世袭传代和后来的举荐制度,更有些平等的意思,学而优则仕,于寒门子弟在军功之外又多了一条上升的通道。执政者为长治久安,无不要笼络天下英才为己用,隋炀帝的制度创新功不可没。
“朝为种田郎,暮登天子堂。”至今为人称颂。一代一代的学子,前仆后继还是走的这条老路,只是换来了新式学校,读书改变命运。
作者梳理历朝历代的状元郎们。不是传说故事,有历史文献记录的,比如唐代至晚清,共出了六百多名状元,有名有姓。第一名唐武德年间孙姓,末科状元为清光绪三十年刘姓,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时的傅姓。科举1300年,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的状元共13人,百年一遇。其中的乡试与当下的高考接近些。
我们最初了解科举制度都是来自课文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范进、孔乙己、女驸马……都是戏说。作者在史料的梳理中得出结论,比如这“女驸马”没有可能。历史上考场自有一套监考制度,手续繁琐,不可能被轻易突波。同时作弊者层出不穷,打小抄是惯常的,雇用枪手,甚至还有放信鸽传递文字的。当然惩治作弊也颇严苛,取消考生资格,终身禁考,严重者考官入狱、流放。以至被秋后问斩。
状元被招为驸马的绝无仅有,唐代尚轩宗之女万寿公主下嫁郑状元,成为唯一状元驸马爷。状元被招为驸马的寥寥,实在是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时大多白了头。史料记载七老八十的状元不乏其人,录得最年轻的状元17岁。这在古时大多已经娶妻生子了。公主们等不到。
文武之道。外敌入侵,战事不断,稍后,文状元之外还有武状元,保国戍边。唐初的郭子仪武状元出身,居功至伟后官拜丞相,他“七子八婿”其一与皇家攀了亲。后有一出热闹的晋剧《打金枝》六子郭暖打了升平公主。这也是戏说。
+ @  X2 t* S- P2 \5 A: j& W
发表于 2021-6-11 18: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0 n9 ~( z+ f9 t* z
2960【夏收】
午后下乡。小院内的杏子熟了,掉了一地,好几十个,猫腰捡拾,挑模样好的,一周的工夫,坠落早的已经发黑生霉。枝头的倒不多。今年是果树“小年”。去年结的满树都是,没有疏果,密密麻麻,沉甸甸的压弯枝头。小年合适,果实少但个头大,比兵乓球大。果熟蒂落,捡拾十多个,清水冲了,软软的,一掰两半,扒拉出核儿,下嘴允吸,“喝了蜜”般。树上熟,市场上吃不到十成熟的杏子,软得都有些“呼馕”,能运到市场,基本上就全破了相,没法卖了。享用“喝了蜜”只能地头树下。味道最好的是那种悬在枝头杏黄色又带着点胭脂红的,手指一扒拉就脱离了果蒂,不必洗,直接掰开甩掉杏核,连啃带吸溜,吃西瓜似的。我一气吃了十个八个,过把瘾。
晚饭后去东头的“桑园”,边走、边摘、边吃,这边有一溜白桑葚,个头大,白得透明,不会吃一嘴的紫里豪青。午后到晚间的一通采食,倒是节省了些粮食。这一天下来,也没觉得肠胃不适。想过去人们在果实成熟季节,采食各种鲜果,能顶不少干粮。
桑园回头,绕行南头。见着一家栅栏内外落了一地的黄杏子,发出一股酒糟味,他家大概是准备收杏核吧。北京山里面不少种杏树的人家,杏子卖不卖的不要紧,主要是为了收获杏核,杏核被杏子值钱,入药还可以做干果、甜品和饮品。
这次又收了五六个草莓。连续三周了,每周都能收几个。一共三棵,前年买了两棵,活下来一棵,次年结果,隔年四下伸展,一变三,开春后浇水又开了小白花,结出小青果,慢慢长大泛红,个头都不大,比市场上卖的一半大,但个小长得瓷实,变成深红色后摘下,味道浓郁,甜比酸多。这大概是缺水少肥的缘故,要是也能跟上,产量会高些。
今年到现在虫子还没上来。杏子没生虫子,掰开后一个虫子也没见,这种情况不多。虫子也分大小年吗。西墙上的爬山虎密密麻麻把西墙也封了,去年瓢虫猖獗,爬山虎的叶片吃光光。地里的虫子,米粒大小了,蟋蟀、螳螂,稚嫩地爬到了臂膀上。

, t5 p# g0 x. t: i) p: }; q5 Q, i6 \4 v1 f

' T$ V2 f/ m3 _: e4 s
发表于 2021-6-11 19: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611_055032_resized.jpg 2 ?; q4 @- p0 g7 l% m4 K8 c
发表于 2021-6-11 19: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611_085925_resized.jpg & P% K/ ^8 j' l- K8 @! _+ _
发表于 2021-6-12 19: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e# E. Y' g6 z
8 X$ I7 e+ z  _

2 g! E" B4 N) \: g8 j1 p/ ]
. l/ T  i$ B# j# l; p1 D8 q

, G2 D% ]0 X2 U$ }% k8 c: H& j
2961【水上漂】
回老居午餐,捎上杏子和小白菜。老弟给煮了自制的冻饺子,聊了一段量子纠缠与八卦,四维世界进入三维世界。在我是接受科普,这几十年对八卦仍然不知就里,于现代科技更添了层层迷雾。
餐后,带上裤头,往湖边去。往年夏日都会过来游几次,现在机会难得了,不大往这边来。
楼下棚子内去寻车子,车子一年多没见了。还好,这次没被上架,边上,一堆车子横躺竖卧已被“叠罗汉”。门口传达室打上气,“飞鸽”又跑起来了,四十年老鸽子。
这些年我还从未中午下湖游水,都是晚间。午间长河安安静静,路上见不到人,一道清水。轰隆隆,寂静被打破,西面跑过来小艇,几十元一票乘风破浪一番。跑船的中午也忙着挣钱。十人的小艇,只两位乘客,赔本赚吆喝。
来到下水点。去年这里就已修饰一新,拉上了栏杆,栏杆自是挡不住泳者。两位老哥阴凉地里围着小桌抽烟聊天,说猪肉价降了,三年也上不去……看着他们都是生面孔。我问中午没人下水吗?回我:不怕快艇就下,我们这都是一早一晚下水,四点就有人,晚上得五点半快艇下班后。你游吧,别往里面去,下面有人游,八十多岁的老爷子在下面呢。
水里没见人呢。我放下车,拾级往下,堤岸下方平躺着一位,赤条条,无遮无盖的,睡着呢,老人家不怕晒呀,明晃晃的大太阳,三十多度的气温。
我换装下水。一河好水,干净,缓缓地漂些草叶子过来。水凉,令人精神抖擞又有吃冰棍的愉悦感。
没去穿越桥洞,往东,十多米外就是水闸,没游出几米,身下乱麻般的水草,藏在水面以下,刮手缠足,往河心游好一些。前面的两块闸板,一高一低,在下泄河水,这次才注意到坝前石壁上标志着水位线,当下是在警戒水位43.5米,前天下过场不大不少的雨水。
有伴了,前方一只水鸭子,黄体白头,它不慌不忙主动避让。还有活物,南北展开的拦水线上泊着水禽和小龟。那小龟扬着头,晒太阳,一副享受的样子。北头是只夜鹭,尺把高,灰羽黄肚皮,一双红红的斗眼盯着水面。
我靠近,两米之外定住了身子,盯着看。夜鹭不动声色,旁若无人,突然甩了下脑袋,有了,嘴前一亮,一寸长的小鱼收入喙中。
2962【拱猪】
小艇隆隆地从桥洞子下钻出,水面一下子汹涌起来,荡涤得鸟儿转了个身子,跟着摇曳起来,那龟也是,但还是伸长了脖子荡悠悠。于它们,风雨动荡是生活的常态。我这调转了身子,迎着一波接一波,背离了闸口,逆水上行。不紧不慢地划水,克服逆行的阻力,原地踏步般,稳在河中央。不必远游,如同漫步在跑步机上,有水体的按摩,清凉惬意。
又一只小艇转过来,钻出桥洞,一个九十度的折返,右舷掀起卷起一波白色的涌浪,迎面扑来,上来下去,长河内游出人造的浪头,海的韵味。
出水上岸。刚才睡着的老汉已披挂上身,往外走,朝我笑笑,打个招呼。我问:您睡得不错?老人回答:没有,没睡着。
岸上吹风,晾干。
水边的人多起来,午睡后的人归来。西边长椅坐下对弈的两位老汉,楚河汉界,已是残局。双方士象全,一方单车单马,一方双车还多出三个兵,一边倒的那位还想翻盘,举棋不定。这棋不能看了。
上去台阶,大树下已经聚了好几位,牌局正酣。凑过去看,四位在玩“拱猪”,看了几把,还是老的玩法和计分。猪、羊、翻子……每手结束计分,累计几手后,得分高的赢。快六十年了,我记得是1966年底,至晚在1967年,那年月麻将被禁了,其实小孩子是不玩麻将的,纸牌被烧了一批之后又马上卷土重来,就有了“拱猪”这种新玩法,后来被知青带到了农村、边地,风行了好几十年。现在的年轻人大概也玩这东西,但已不是主流。玩牌的主儿大多都七老八十了,打牌、游泳,盘踞这好多年了,大概都住在周边,天天泡在水边,好几位还是冬泳的好手。
我这边下去换上了衣服。上面牌桌换了新人。胜者下,刚才战败的一对儿留在牌桌上。他们这是娱乐第一,不在输赢,还是早年的“古风”不带响的。这些年,街头玩牌者常常小赌助兴,这的牌风正。
身后走过一行制服者,巡路的四位。一位还前后把水面拍照下来,这是要上传给河长,汇报工作,此地海晏河清,平安无事。

% s- X" c$ `/ i2 i# K9 }5 S
发表于 2021-6-14 20: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 v& v5 w% s, v. r& Z
7 g) `; l/ N& {

/ L' A) Z+ Z3 u3 P& ~' |; V/ G
) K4 R! d$ k- ~0 w& Z7 K
! G8 g" a; A$ d3 M  `/ S# `5 Z3 ]
2963【22】
同城住着,一别就是年半载。有照片为证,上一次中学同学聚会也是在这“南国水乡餐厅”去年伊始,疫病爆发之前。
苏班长发照片,一人一沓子,我这份少,打开了看,还不是上次的,上次我没到,没份。是上上次的,在天坛坛根的“大碗居”。班长说了,凡是来的都会有照片留念。年复一年,就这次隔得长些,大家都惦记着。
明文说一早醒来就想着聚会的事,你们说说,咱们班这些年集会有多少次了?老董说总有个五六次了吧。哪一次算是第一次呢,我问。明文说南三环,班长家附近那次是第一次,退休以后的事。谁也说不清已经聚过多少次。明文盘点的结论是九次。每次都担任摄影师,但他也不是每次都到的,动物园南,郭林餐馆那次就没到。近年的事记不清了,说起北三环便宜坊的聚会,明文说那次褚老师没到。是这样吗?
这一次相聚,班委们精心筹划,开春就知会大家,特别选择个周日见面。别又被孙辈的缠绕脱不开身。
此番效果不错。25位报名,22位见了面。男士们报名的都来了。女士们缺席三位。头天,网上几位告假。这回孙子没碍事,老人家没人护理了,侍奉老人脱不了身的;染病的,跟新冠没关系。公务的,百周年演出彩排,一个不能少,小集体服从大集体。同学们还来日方长,祝愿老人健康、病患的身体康复、翩翩起舞的演出成功。
老人其实是爱热闹的,尤其是七老八十的,看看公园、街头老人扎堆打牌、下棋、广场舞……日常的环境还是孤独的时间多,空巢家庭大多数,跟谁说话去。能与老同事、老同学,熟悉又知根知底的人相聚,大多数人的期盼。盛会一场,其实是越来越不易了,你想把人拢齐了,不可能。老北京大多离开了四九城,五六环、房山、通州。要紧的还有腿脚不利落的,往一块凑,难了。
难了也得往一块聚。疫情中断,一年半载。都想着,也都盼着呢。还好大家都在呢。老没见了更要见见。只要班委们招呼。
老卢住的不是最远,可到的最晚,见到大家就致辞:看到同学们都健健康康的,真让人开心高兴!
2964【35℃】
今日高温预警35℃,南国水乡玻璃大棚温室效应,满园的郁郁葱葱。
包间内东一桌西一桌,男一桌、女一桌,谈兴正浓。明显的几位都是耳朵差了,连带着嗓门高了。蛤蟆吵坑似的。到了晚间我这嗓音都没能恢复正常。
班委提前与我打了招呼,看着点老刘,每次都是贪杯,红头胀脸行走不稳的样子,看着悬。不比前些年了,摔一下也不怕。这提醒绝不为过,刚刚在门口老刘有一乐,他对着公园门前的石雕拍了又拍,然后发问:这园子门口立着头山羊算怎么回事?那分明立着尊“天女散花”吗,长袖善舞的肢体,愣是看成了羊犄角。这眼神差得太离谱。不重点保护还真是不行。
其实班委们早有了釜底抽薪的安排,桌上“白的”就“汾酒”一瓶,分量尚不足一斤,各位一两有余,浅尝辄止。菜肴丰盛,七碟子八碗。
小酌怡情,喝酒助兴,话匣子打开。
老卢那问过来:老田你牙怎么样了?上次见面你不是正在修牙吗?想起那是两年前了,我说上面种了两颗,起死回生了。
老卢又问老彭:你眼睛怎么样了?这也是问的上次的事,老彭说:想治疗的青光眼没治好,白挨了一刀,倒是把白内障给治了。这还不算全失败。
几位频频举杯,转眼掫干了杯子。换上啤的。
我问身边的老彭,每天都喝点吗?喝,中午喝,一两,习惯了。
老喝酒,不碍眼吗?我问。老彭说现在基本不看书,不看电视,省着眼睛。网络下载,改听书了,每天听书。老刘说:我也在听书,记住了一大批神医。人真是各有所好,大概听进去不少“喜来乐”的神迹。老刘还说,这么多年与疾病打交道,也算半个医生了。告诉你们老几位吧,带状疱疹不是事,治不治的一周也能好。我说那是没长在你身上,谁难受谁知道。老刘与病魔争斗这多年,大有虱子多了不咬之概。焦同学说,这次信了中医针灸。去了中医大夫那五次,去了病痛。
老人家们见面少不了谈病说药问医一番。
几位都说峻岭瘦了,大概有几年没见,自打抱上孙子后。这是被孙子熬的,峻岭说,孙子生猛,中午不睡觉,得盯着他看,没准就作出祸来。
老老小小的,忙完了老的,忙小的。这才抱上一个,要是再有个二孩三孙子,那祖辈的得什么样啊。
2965【83】
还是多忙活忙活自己吧。德民不错,与老几位四方游走,这两年疫病也没闲着。告诉我在家时,每周两次,打牌呀。东家、西家的。要紧的是吃吃喝喝,吃人家的菜香、喝人家的酒美。老董接茬说,是这样,人家的饭肯定是比自家的好吃,你天天吃自己做的饭还能不腻呀。
德民这还有长进,“老不学艺”再突破,第一次听他说起在玩高球。而且进步挺快。我没听明白,打到什么水平了,专业术语费解。常常是耽误了午餐,一天下来,拖着个高球包,要行走三万多步,还真是对得起好菜好酒。高兴、尽兴,玩出个好身板比什么都强。
老张活到老学到老。老年大学继续,线下不行还有线上,图像的编辑制作方向。问到近期的作品,老张说,一年一个专辑,记录孙辈的成长。
好几位,这一年也都没闲着,往外走是走不出去了,国泰民安看看祖国大好河山吧。国龙、老牛在外省都有别居,没少跟着四季轮回跑路,几位好像刚从山东归来,老牛一定是拍片子去了。
同城住着,见一面也不易,这年半载只与焦同学年初见过,小叙还是在海之南。
我们退休后,最好的十年快要过去了,扼不住命运的咽喉,捉住好时光的小尾巴。
散席后与诸位各奔东西。我们一行四人,车上说起刚才几位女同学旗袍展示来着。我转了头看,没见着。原来是餐前拍集体照时穿在身上的,我就顾着盯着像机看,美景落了空。老刘说,不必着急,有相片呢。
焦同学第一个到站,西单大悦城。后来才知道,是为自己采买选购旗袍去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愈老弥坚。美是可以传染的,王同学本是要来同学这先行一把“旗袍秀”带上好几套与同学们共美。有临时插进来的登台演出顾此失彼。只要有求美之心,还有下次呢。期盼着。
我想起昨日的一则新闻 青海西宁一83岁老汉近日考下驾照,各科目都是一次拿下,成为最高龄的新司机。问及拿到驾照后的打算。老汉说要带上老伴驾车到外省去看看。这老汉够励志的。
咱们还年轻,大有作为,只要你愿意。

% n8 w8 n$ N/ g
发表于 2021-6-14 20: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4d41dab5f0c974d1c030b0ed26452739.jpg
. W$ r1 [8 B8 _- S; w
发表于 2021-6-14 20: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N* M+ l; q' w. ]
& H2 z  h2 T. t

# A% u4 c! @! C( @
2966【粽子】
端午节越来越粽子节。这是今年的感受。
有关屈大夫沉江,后人的缅怀,两千多年后还有人在念叨,可见某些自裁并非怯懦,与美篇一道流芳百世。赛龙舟,我至今没能亲眼所见,年年或看一段几十秒钟的电视新闻报道。北方还有几条水道能载船、行船。唯有这粽子无论东西南北,老少男女,喜闻乐见,节日中无不吃下几枚。
今年我收了三批粽子。半个多月前在“味多美”面包房买了几个,过去到了时令常买“稻香村”的,这次换个口味,点心铺换上面包房。肉馅的、蛋黄馅的、豆沙馅的,贵的十多元一个,真空包装。吃不多,就吃点好的,一次吃一个,可真没有吃出多好,蛋的味、肉的味是不差的。
二批是节前回老居拎回一袋六个,弟妹包的,该属南味的,小枣和红豆馅,差了火候,豆子有点硬。昨天下午又收了几个,同学聚会时带过来的,满桌子佳肴,未及让它崭露头角,大概也是想着老人家们不宜凉食的缘故。散席后,三三两两的,被几位带着还家。晚间上锅熥了四个,一人两个。
这两日,网上到处粽叶飘香。尤其是好几位家庭主妇纷纷亮相自己的手艺,切磋这门传统吃食的制作方法,从选料,包括粽叶的品种,到主料江米,江米的浸泡时间,或长或短。配料中各种杂拌及其口味优劣分享。粽子的造型,棱形、三角形、圆的扁的没一定之规,要紧的是捆扎结实防侧漏。饺子煮漏了不好吃,这粽子要漏出馅子,花花搭搭就难看了也跑味儿。烹制的家什,大柴锅到高压锅……千家万户就有千姿百态各吃个的,秀色可餐,大多习惯了自家的口味。
原来还有这么多不怕费事的当家人。
昨天回程的路上,老刘说,自己做的粽子有一绝,比稻香村的强,不信你问问老田。我说还有这事呢。嘿,你忘了前些年的事。我说我还真忘了。要不让我再尝尝,明天就是端午节,我走一趟你家,反正离着不远,上门去取。
同车一道过来的焦同学,就是往大姑姐家去拿粽子,年年如此,住得够远,南北城跑一趟,不光为口吃,情感的寄托吧。
2967【小枣的】
我问起这粽子是谁包的。告诉我是刘同学的手艺,不是车上这位刘,是位女同学。
粽子包的有棱有角,不止一种造型,但各个瓷实,出锅后没见一颗米粒外露的。捆扎用的是马莲草(大概是这种叫法),粽叶和马莲是原配。这些年,大概马莲不好找或者出于偷工减料,市场上好多都是用线绳捆的,模样差了还得下剪子,费事。
解下粽叶,香味溢出,晶莹剔透中卧着小枣。一口下去软糯劲道的口感,齿间流布着米香,二口下去,细腻而微甜小枣膏体,恰到好处的搭配(现在有用大枣的,齁得慌)。不同凡响的好粽子。我这默默地下肚了。等着看老伴的反响,她那也进入口中,“好吃、好吃,好粽子。”真的,好久没有吃到好粽子了。
这粽子朴实得可爱,唤醒了久远的记忆。我们年少时吃的就是这种小枣粽子和白粽子。小孩子其实就是馋,在吃食并不丰富的年代,粽子一年一度。孩子的口味更多被甜味所吸引,小枣甜食,白粽子黏黏糊糊还能沾着白糖吃,这就是最好的美食。狼吞虎咽,体会不出更多的美好。
这白粽子应该是更接近于数千年前的原生态,黏米和粽叶混交的味道,发展后,又配上甜口的小枣。这口味一直吃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的粽子五花八门,好几十种馅料。越贵的,下的重料,口味上喧宾夺主。好处是买家多了选择,卖家多挣些钱。
这许多年,粽子可以常年吃到。在我基本上还是一年一度,各种味道的品尝过不少,没觉的多好吃。据说人上了年纪连味觉也迟钝了。
吃了一大圈,终于吃到一次好粽子,我想是主料选的好,一颗颗亮晶晶的米粒,上乘的好黏米,天然的香气,再就是上锅时间的把握,多一分就嫌软,少一分就嫌硬,恰到好处。大概与年龄也有关系,现在的少年估计他们会更得意,五仁,百果、巧克力、回锅肉的粽子。这种清淡朴素味道的只属于老年人了。
今天上午去的家乐福超市。粽子开始大甩卖,打折出售。当日新品上市,磊起一米高的“金字塔”呼呼冒着热气,小妹吆喝着“两块五一个”不知什么馅,我没往前凑。

% y6 s9 V. H8 N" L! P' h5 h
发表于 2021-6-15 21: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G1 Y7 s3 ^5 X8 f- C: t( k) d
; w$ w: x; q( N& w0 \
; M0 v* B# f5 ]4 u! @6 ^
2968【贴近】
朋友老赵招呼着几位去看养老院,未雨绸缪吧。
退休后受邀先后去看过两家养老院,北郊一家,两年前又看过一家,在颐和园边上,条件都挺好。但腿脚利落时,条件再好也不愿意把自己送进去。一朝进入就是老人的世界,步入老人的生活节奏,不是万不得已,生活不能自理的,很难迈出这一步。
这次到访的是家“养老公寓”与养老院应该属于一类。这家标榜:贴近社区、贴近子女、贴近医疗、贴近公园。区位距离更近些,在西三环路边上,三百米进入莲花池公园。医疗就更近了,大楼内就是一家二级康复医院,小病小灾的楼上楼下就处理了。至于贴近子女这条,那主要看小辈的态度了,不想来,多近都是远。
假期那天我按时到的,接待员反倒堵在路上。我们径直上了四楼。正是休假日,没见着管理人员。这栋大楼二十多层,四层外面是群楼的屋顶花园。十点多种,正是放风的时候,三十多轮椅老人在花园里转悠,耄耋老人,比公园内的轮椅老人要年迈,看过去默默无语的多,好几位鼻下贴着吸氧的埋管。数了数,身着红色T恤的护工二十多位,都是一对一贴身服务。护工多四五十岁的样子,男士少。 我问一位男护工哪里人呀?告我山西人。我又问这里住了多少老人呀?说不上。那人答我。没问几句,护工推着老人走掉了。
有一位老人是家属陪伴着在说话。老人明白,来言去语。作儿女的也是我们这个年纪的。
来这里突出地感受到自己的年轻态,当下是我们最好的日子。
接待员小魏终于来了。抱歉后,就开始介绍公寓的情况。四楼的屋顶花园是老人室外的主要活动场所,有座大型的阳光房,这天里面实在是太热,待不住人。阳台的一侧是开心菜园,大大小小八九个种植箱里面绿油油的蔬菜,南瓜、茄子、西红柿,向日葵二尺高了,葫芦脱蔓往上爬……这是老人们种的和被,几位老人领养的。
转到东侧花园平台东侧,楼下车水马龙。路东西客站的大屋顶遥遥在望,近处是公园的绿地和水面。身体好的老人倒是可以常来常往。
这家公寓来去方便。现在疫情缓和,入住的老人进出宽松,家属探望也没有时限。在电梯间见着位老人,推着轮椅进来,自己独自到街头的银行办事回来,也没人陪伴。是可以申请陪伴,有偿陪伴,小时工。
2969【价码】
上到老人公寓楼层,上面十多层都是。宽大的走道环绕一周,每层十五间,不超过30个床位,大多为30平米的标准间,都经过了适老化改造,注重安全,走道、卫生间、阳台。每层设有公共活动空间,楼内开设器械活动室、棋牌室、台球室。安排有手工、书法、绘画、唱歌等日常活动。
小魏介绍公寓的基本情况:隶属关系,经营方式、护工来源等。现有400床位。入住率一半,约200人。80%多是80岁以上高龄长者,其中超过一半为失能老人。收费情况,入住押金5万元。单间住宿费一万余,开业四年以来实行6.7折的优惠价,标准间约在8-9千,餐食费1800元,护理费,根据老人不同的护理需求分若干等级,其中基础费用1500元,重度的,既失能又失智的护理费(包括24小时一对一服务)1.29万元。算下来,如果是生活能够自理的一对夫妇入住,以上三项月支出1.6万元上下。但如果是独居老人并重度失能,这费用起码就得2.3万了。这个收费不大“贴近”,但可以理解。
小魏说这里的收费特点是门槛低,但日常收费稍高。每一年为一个合同期,也有选择短期入住的。小魏建议不一定选择高龄入住,在生活尚能自理时就提前入住可能会更快适应养老院的生活,且可以规避一些可能的风险,特别是居家在外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不过要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必张罗着买菜、做饭、料理家务,如此生活,这也不做,那也不做的,人大概也退化的快。
面对楼下的车水马龙的喧闹。小魏答疑解惑说到老人家的特点是宁可热闹些,郊野的青山绿水给老人们带来的是孤独感和被遗弃感。老人家更适应小一些的活动空间,易于熟悉培养亲近感。这也许是对的,对于失能的高龄老人,即便边上就是公园,也只能远观了,拜托轮椅出行的,其实也只能囿于这栋大厦内外。这种说辞,我们这个岁数的还没有体会,至少现在我还是宁愿去绿水青山,至少空气清新些。
临近中午,进一步体验公寓的餐食。小魏介绍,这里的食堂曾经创造过食谱50天不重样的记录。营养配餐丰富多样。中午的餐食三菜一汤,肉末菜花、素炒豇豆、烧鸡翅,带些苦味的绿菜汤。主食杂面馒头和白芸豆米饭。几位一致说好,饭菜软硬合适,普通的食材,三样小菜都做得有滋有味。好厨子。
老几位一致评价,此地最令人满意的是这一餐饭。
参观下来,听了、见了还品尝了,拿上介绍资料。于未来又多了条选择。
饭罢,告辞。满张罗的老赵最终也没来。说是送人去了,单位的老人走了,送最后一程。

7 j: O  g2 E7 \
发表于 2021-6-15 21: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0c40b84fd9afcb41ba989503fb9571e7.jpg : x* u7 X$ I$ o% W( }3 T
发表于 2021-6-16 19: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4 @  ?0 b7 {  A3 }1 Z
5 p. X: v5 C0 K! W6 b2 C+ l
( ~2 C  a6 }6 m+ K
2970【寻找】
看了迟子建的长篇《烟火漫卷》,主题是“寻找”。
从图书馆架子上拿下这本书时,对这个主题并不了解。只是因为作者是龙江的,好多年前看过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莽莽苍苍兴安岭,神奇的萨满教,别开生面。记住了这位作者,写龙江大地的要高看一眼。
翻了翻,这是本有关哈尔滨的书,作者已是多年的哈市新市民了。跟过去再看看,怀念东北边地这座大城。
没有失望,三天下来,旧地重游。松花江畔、太阳岛上,道里、道外,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兆麟公园、果戈里大街,东正教堂,破烂市……
作者写到之处,我也曾游走过。最后那次,数年前了,江边大道的悠长和绿意,江畔俱乐部尖顶的小巧灵动。老几位在道外的巴洛克老街区欢宴的场景如在眼前。一座城因了市井烟火,家长里短,岁月之甜和生活的苦才生动和难忘。人间过客,你我都是。
小说的主人公刘建国,一看这名字就知道是同龄人,他作为驾驶“爱心救护车”的师傅,几十年了为寻找丢失的孩子,他兵团战友的孩子,而不遗余力,啥都耽误了,锲而不舍。以此为中心,亲戚朋友同事,莫名上门的外乡人,客居市里的漂泊者,一干人马数十人活跃起来,一幅当代市井流民图,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展现眼前。都在寻寻觅觅世上的他者,现实中的、虚幻中的,那一半,那一个的魂灵,看得到、摸不着,追寻中,上下几代人恩怨情仇,忏悔、报答、救赎……人生苦短,苦苦追寻,他们找到了,又失去了,失去总是无可挽回的。
同代人的生存状况,哈市自从开埠以来,四方杂处,犹太人、日本人、白俄,闯关东的内地人与当地土著,上百年的交织融汇,幻化出多彩的人生。人生只有一条路,活不出另外的精彩。同龄人,曾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之上,可以如此不同的人生。
本书止于主人公刘建国找寻到那被他丢失的孩子,也找到了他自己的来路。正月里他来到密山,兴凯湖畔,思索着他的不幸,报偿作下的孽。“兴凯湖畔的蒿草,弥漫的炊烟,冰湖的月亮,游荡的寒风……”
一路寻游,我也寻到了那人、那事、那片土地。
2971【旧地】
我对哈尔滨最早的印象是在六十年代末的一个夏日,是个下午。火车专列稍作停留后又驶出站台,这是座灰蒙蒙的城市,出站不远,眼前是宽阔的铁路编组站,几十道线,横跨铁路线尽头,高高的坡上鳞次栉比堆砌的房屋、烟囱,浓烟似乎染织了一切,黑乎乎成片,跨过松花江越走越远。这以后的几年,多次路过而错过,必经之路,又不是我们搭乘的65/66次火车的始发站。后来也看到它的万家灯火,绿树成荫,车流人海,从车窗望出去。匆匆的旅人,往家赶的兴奋,归队时的无奈,停不下步子,只望着它、念着它。
第一次登堂入室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出差哈市。音信全无好多年了,凭着记忆中的通信地址,让当地的同事载我到道里区的安良街放下,我独自去找当年边地同事老姜家的门牌。24号已经拆掉了,比邻的一栋二层小楼还在,22号或是26号。还好动迁不远,邻居指点着,我找到了老姜的新居。老姜家撞锁,姜老师上学了。邻居指向对面楼洞姜母的家,上门与老太太聊了半个下午。
那以后的十余年,几乎年年过来,总要抽空来姜家住一宿,把酒言欢。
哈市上上下下熟了,特别是退休之后,两次过去小住,不单是老姜,还有老几位,当年边地的同事。过去不曾走过的叽里旮旯儿也走到了,“孔庙”“老教堂”江对岸的“老虎园”……
还记得第一次去江沿漫步是小姜带着去的,那年她已上了小学。末一次再走,是同事老韩陪着。老姜家已经散了,老太太早就走了,姜太也走了,小姜大学毕业后到了南方成家创业。再转过年来,老姜也走了,那时他也就是我现在这个岁数。
一个城市,要是少了朋友,就失去了吸引力,你还再而三的去吗?
旧地重游不一定亲历亲为了,跟上作者的书写神游吧。新建的美轮美奂的音乐厅还不曾去过,那铺着一地瓜子皮演出二人转的小剧场,大概没有机会见识了。
不知“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何时再来北京,应该还能赶上。
马迭尔的冰棍,秋林的大列吧、里道斯的红肠……这些京城也有。品尝老城的滋味,睹物思人。
: u$ j; f( ~; _3 k- s
发表于 2021-6-16 1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s33717148.jpg & c/ \$ y) b2 Z
发表于 2021-6-17 20: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5 o' r) t" g" e- g4 x

2 \# J4 X+ }. L; z9 G

5 t# f& r3 G$ p& P
2972【中奖】
这么多年手气从来不好。上班时,单位过年组织“团拜”常有抽奖活动,头等大屏幕彩电,或者是国内双飞往返机票。在我这,一二三等奖从来无缘,好几年都是垫底的安慰奖,只有一年是张300元的电话卡,四等吧。像市面上发行的各种彩票,还是早年买过一张,后来就再也没碰过。中个像样的奖得千里挑一吧,更甭说头奖了,自知没这好运,不费这事。前些日子推广疫苗,有项普惠措施,派发红包或者鸡蛋,我这后知后觉,临到挨了针后,第一针然后第二针,啥也没有,白不呲咧。至于现在手机上天天有奖项推出来,我视同它们为骗局,“拒腐蚀永不沾”。
刚刚的这回中了奖,如果可以这么理解的话,银行的客服跟我这么说的。说来也不是出于我的本意。前些天到银行办事,客服小伙跟我说:现在人民银行正在推“数字货币”,有奖,只要下载个App,办理我们交行的数字钱包就成,人民银行给200元红包奖励,据说中奖率很高,今天是截止期。我说我有微信钱包,用的挺方便的。小伙说不一样的这是人民银行推的。我说,多麻烦,200块钱,又是下载,又得杵这点那的。小伙说:我协助你来。小伙一通扒拉,当然关键的步骤还是我自己下手。齐活,等着吧,到时候,能不能中奖到开奖时就知道了。
前天见到短信,祝贺中奖。人民币钞票的画面,老人家慈祥微笑着。
200元能在家门口的小店吃豆浆包子茶蛋的早点10顿。像点样的1顿中餐。可不是所有的商家都收。家乐福不收,物美超市收。落袋为安吧,去临近的物美超市消费掉,再有几天就过期了。
晚间去了趟超市。购物后,刷手机,点开数字人民币的标识,扣在接收器上,瞬间完成操作。消费151元。余款不够下回用的,需要捆绑一张银行卡。
何为数字人民币,网上查到一段说辞: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一种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主要用于小额零售高频业务场景,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消费者。

4 k5 ?4 J6 B, `6 l! a
发表于 2021-6-18 19: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21-6-18 19:27 编辑 , r2 ~2 f! l- e

4 t2 u! a0 G, w7 L, B; E
3 ^4 N8 d3 j, g- ]2 l0 I8 a+ e
: h1 w" y0 ?+ a3 J6 j
2973【造化】
近日两位逝者令人扼腕,“复旦”的那位暴毙,从享年计百岁天年,才及一半,可为夭亡,悲剧,不说也罢。说说“北大”这位,百岁老人许渊冲先生过世,于梦境中离去。
人是不经念叨。一个多月前,四月里老人家欢度百年,网上有报道。刘同学给我推送过来网文、照片。我有感,还在此敷衍了两片小文【2891】【2892】。这才几天,老人家仙逝。
记者报道:(6月17日)清晨五点多,许渊冲想出去走走。通常上午七八点,他会坐在保姆的电动车后面,去附近的海淀公园遛弯,昨天还去了。  但近年他的睡眠不规律,常常整晚地翻译、写作、看书,到早上五六点才睡。最近他常看的是莎士比亚原著。他想翻译出版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已经出版了十几本了,后来精力不济,就搁置了。  昨晚他又是一宿没睡。保姆担心他头晕,劝他稍作休息再出门。他听从了,去睡了。  在睡梦中,他再没有醒来。  许渊冲生于1921年4月18日,享年一百岁。  他一直陆续在写的自传《百年梦》,写到高中时候了。
还是可惜了,《百年梦》终未圆,后面还有连台的好戏看,假以三年五载的话。国宝级的老人,看其日常生活还是缺乏看护的,只一保姆值守,如果身边有医务人员,或有懂些医务的保姆注意监护各种指标,或不至如此。
七十古来稀,百岁终得圆满,同胞称之为“喜丧”吧。
见贤思齐。我们百年时也能如此寿终正寝,没病没灾,没有痛苦就此睡去,几人有此福气。
那得造化。好人有好报,一辈子净做好事了。许老更多的贡献在半百之后。常人退休之年就戛然而止于社会、于大众的贡献。许老活到老做到老,有能力和精力、体力去做,较常人,常人二十多岁学业完成干到六十岁,劳作不过三十余载。老人家呢,干了常人两辈子的事。
许老的责任编辑说,百岁生日之后,老人家与责编还联系不断,不时有译作、书稿送达。老人精神矍铄,新作不断,突然间就走了,毫无预兆,在人生巅峰期,灿烂的一瞬中离去。精彩人生。
见贤思齐。几人能企及。
' {: |' v& a! G+ |5 u: l
发表于 2021-6-19 11: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I2 q, K9 Y, k" \- y( L8 ?& W" Z9 s: s3 g' p7 j6 h4 N
' `% J. u% Q9 e( ]  l0 F
2974【无障碍】
老伴家的长辈,舅舅,去年过的九十大寿,疫情,没能上门。今年又是这个日子,上门热闹热闹然后出去聚餐吧。舅妈说家里都准备了,我说好长时间你们都没出门了,还是出去走走吧。见面再说,再定。
见面时再定。去哪吃,换个口味就到我们家不远处的“同春园”老字号,淮阳菜。近处“咸亨酒店”已经去过好几次了。两处都是走平地,不必爬楼乘电梯,老人方便。舅妈拍板,就近吧。
推上老人走,五人一车。也有两三年没去了,路况不熟,在北三环拐弯处,溜边走辅路就对了,结果进入主路上了高架桥往西,眼瞅过了景,又一通折返,盘桥,转回酒店。
没想到的事,酒店门口竟然没有上台阶的坡道,让轮椅从哪过。也是头次跟着轮椅舅出来,上次来这肯定是健步上的台阶,谁也没顾及坡道的事。据说北京奥运会那年全市就推行落地“无障碍化交通”这又过了多少年,看来牛吹大了。
老爷子争气,一左一右两人架着上了这十级台阶。老爷子比我个头高,份量比我重,真有个不测,我不一定支撑得住。吃顿饭先让老人、家属接受考验。里面的一溜旗袍小妹只会弯腰念念有词行注目礼
送进门里,安顿上轮椅,我去泊车。
回来上台阶进大堂。底楼餐厅关闭,问门口的小妹,说一层正在装修。那刚才进来的客人在哪了?小妹指指楼上,说在楼上。我问电梯在哪?小妹说没电梯,是几个小伙子抬着轮椅上去的。
这酒店竟然连电梯都没有,好像与它的身份和价位不符。
旗袍妹导引,拾梯往上,宽宽大大大理石雕花装饰,可与轮椅无缘。
二楼“沈园”落座,窗明几净,壁上仅一幅帖子,陆游的“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这间是沈园吗,诗人当年悲欢离合的的地方。这地方这情怀倒是适合老年夫妇,忆旧缅怀,错、错、错还是莫、莫、莫。
餐品差强人意。菌子煲鲜美,茴香豆不错,海参不错小米粥咸了,大黄鱼也咸了,赠送的寿面新颖,一蛋一菜一根面。
经一事长一智。带着老人出行还要咨询好酒店门前、门内的交通设施。像这地方不能再来了。

; e; v3 }, }- o* W  I( e
发表于 2021-6-19 11: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618_131226_resized.jpg
/ Q/ V. g7 t, F1 e, |7 Z- m
发表于 2021-6-20 21: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 U; ]" C& ~" y* x3 C. _$ O. `# @/ R) u+ b7 T
' ]- r: V+ ^8 S

7 J+ f8 ^8 i: ~" X
! p3 b( g2 ~* M/ N
2975【37℃】
京城又进入高温,气象局蓝色高温预警和大风预警。看来是超过35℃就预警,风力超过7级预警,7级阵风。体感还好,比前一段湿度高时,这两天并不觉得多难受。走在外面,循着树荫,要是正好遇上阵风还是蛮爽的。高温与大风搭配算得好天。不过这种天气,气象台的提示要减少出行。
昨日启动车子时,车内温度40℃,车档上的金属件摸着都烫人。换档之后迅速放手,慢了估计能燎起泡来。多大风也吹不到车内,且一泊就是好几天,炽热阳光迎面投射。
下乡小住一天,乡下的日子好过,人少树多还安静,知了还没开始唱,只有布谷鸟。杏子落光了,桑葚正旺,马齿苋还缺一场透雨。浇水、几株豇豆苗被烤焦了,带着病,又缺水就有点熬不下来了。过去的一周数场小阵雨,不知都下到哪里。小白菜被晒得卷了边,老成的墨绿色,连小棵的也老气横秋。又结了几个小草莓,摘下塞进嘴里,也是缺少浇灌,肉质硬实,味道醇厚。
室温26℃,比城里的室温低3℃。舒适度的差别就在一两度之间。
转天回来,给车子找了个阴凉地停下。有利有弊,顶上的庞大树冠遮个严实,树上也会有鸟儿过夜的遗撒。车子应该是乐意,这天的地表温度都在40多度。避过灼烤至少下次动车时不再烫手。
气温高,挡不住老人家们的热情高,停车场东面的公园内飘过来歌声、喊声。都高温预警了还不歇了。小广场上站立两个多小时,有树荫,风刮着不至于中暑。
午睡起,手机上气温报告37℃。出门采购,尝试今年的37℃。还好,有风刮着,快去快回,热地不宜久留。午后小超市内都没啥人。未待汗出来,已经返回了。后背晒得热乎乎。往地下车库放自行车。刚才不明显,走一趟回来,这地下库分外凉爽。这一栋楼就这凉快。
一老汉在那捆扎纸板。锁车,搭话,难得说上话,老汉负责楼内的垃圾清运。我问这纸板收购多少钱。老汉说现在是1块4一公斤。我说幸亏你们在这里把了一道,回收纸板、瓶瓶罐罐,要不垃圾站还不堆成了山。

5 w! x% W# X( `: A$ }
发表于 2021-6-21 15: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D! i& o; v4 b' J! F% D% Y0 c  a
0 }  }. ?1 i- O, u) w6 c

% L) a" t! b% n
6 m1 M1 @6 I6 a+ [( g

# z( x3 v. ?4 f1 E. M/ M0 A
2976【6.18】
一个日子,会有不同的解读。公交车站台头一个月就招摇上“6.18”大幅的广告,配有代言人,漂亮的小伙。谁呀?唱歌的、演剧的、哪来的网红?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现在的广告细分市场,各有受众,这一幅没考虑老人家们的接受,可它贴在一个个的公交站上。6.18网购抢货的日子,老年人不感兴趣。
同日,有多位同事推送“6.18批示”。53年前老人家挥笔圈阅同意,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几十万知青奔赴北大荒屯垦戌边。
为纪念这个日子,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3周年,龙江边地七里嘎山6月17日举行“庆祝建党100周年、八五五农场知青雕塑、知青园、知青展馆剪彩仪式”各地百名知青出席见证。龙江兵团组建不过八年,1975年底,随着中苏关系缓和,又告终结。一代知青完成使命,陆续返回故里,历史翻页了。
我当年所在兴凯湖,为龙江兵团的第43团,今日八五五农场是当初的41团。当年北京知青,我们是一趟专列发过来的,那年的8月22日上的火车。我们隔着兴凯湖,比邻44团和42团,前些年我还参观过以上两个团的纪念馆,其中密山当壁镇44团的纪念馆规模大,属于垦区建设纪念馆,从五十年代十万官兵转业开发北大荒开始讲起,直到今日垦区建设。说不上这七里嘎山的41团在哪个方位,反正是离着不远。又多了一家以知青为题材的专题纪念馆。在早些,黑河成立了“知青博物馆”五六年前该馆来京巡展,在“地质博物馆”展出,我前往参观,其中还有“四.二七”扑灭荒火死难者的内容,我们是亲历者。
借着100周年。又有新的博物馆推出,6月16日开展。我在网络推送上见到视频。长安街上又出现一家博物馆。
这条长街有不少博物馆,南侧座落着“国家博物馆”北侧“东方广场”有一家,好像是新石器时代的,这家不“博”但足够的老。都叫博物馆,岂能同日而语相提并论。
新开的这家是企业办的。这些年兴企业文化,自然要网罗些文创人员舞文弄墨,梳理历史,源远流长、小中见大。属于自娱自乐的范畴,说些大话,无伤大雅就成,为悦己者容,士气是需要鼓动的。
2977【88】
新馆开张,哪天去看看,门牌88号。位置不必细说,外人也进不去,主要是没必要,企业自说自话,和旁人没大关系。我是因为在这家企业效过力不是。
本月有关博物馆还有一条消息刷屏。建川博物馆的“猪坚强”过世,享年十四岁。再次验证“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猪类的一生为了人类的口腹之欲牺牲了一切,没有道理可讲。一家博物馆,印象中这家是“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因地利之便,也赶上了汶川地震,收留了猪坚强,活的展品,令观众回味。据说这之后将制作成标本,继续展出。人祸和天灾都是人们热衷的主题,平凡的日子谁记得住。哪年再入蜀时要想着,别忘了去“建川馆”。这是家私人办的博物馆,规模庞大,藏品达200万件。以一己之力,收天下奇观。真是佩服樊建川老师。
同样与日据有关的,近日读到《读库》上的一篇《“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说的是日本侵华期间满蒙开拓团的事,“九一八”至日本战败期间来到东北的“满蒙开拓团”之后记。
早些年在电视里看到此类专题片。日本为实现对东北的永久性占领,大量移民,其中二十七万人以“开拓团”的名义过来务农,多是日本当地贫苦农民,来中国新大陆走发财致富路。最终大多家破人亡,惨淡收场。这段历史过去了七十年,于2013年在日本长野县建立了一所“开拓团纪念馆” 长野是日本输出开拓团人员最多的地区,开办纪念馆以铭记历史上的惨痛,不仅是当事人,还有他们的遗孤、二代和三代和相关的人。
这家纪念馆,在偏僻的乡下,当初预计年参观人数五千人。没想到开展以来(收费参观)每年近三万人参观。老黄历照样有人翻。
开拓团在东北也留下了不少遗迹,前些年方正县的“树碑立传”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开拓团的后人没有走光,数百人选择了终老我东北。文艺作品中,多少有些涉及,前些年的《小姨多鹤》去年的《烟火漫卷》。一代代的人在北大荒耕耘,曾经发生了多少故事,后人都不知道了,博物馆、纪念馆价值就在这里。现在都说东北大米好吃,除了得天独厚外,据说与当年日本人引进的稻种和耕作技术有关。没有依据就只能据说了。
+ s- t" t/ c8 B/ ~0 s# _1 @1 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00:55 , Processed in 1.23403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