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21-4-23 20: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4 _* |+ g, @% B8 J) J. ~' Y, ]2 x; w

" N; D7 B" ~3 S6 x2 C% O. j
2894【读书日】
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每年这个日子媒体吆喝着读书。学生不必说,有考试逼迫着,读的辛苦也要读,一路十多年读下来,大学毕业,打下就业生活的底子。现在的社会,只要想读书,大门是敞开的。大体上“学而优则士”,社会进步文明的表现。
晚餐伴吃的是广播“大城小事”,今天的专题是“你今天在读什么书?”听众的留言五花八门,三国、水浒、鲁迅、哈里波特、三体……
我在读的是许渊冲先生的《西南联大求学日记》看到他“大二”了。八十年前记录下来,也有近期的补记,对当年日记内容的追忆和补充,包括对人物的结局介绍,对当年思考的再认识,不可同日而语的反刍。青年和老年,历史和今天映衬。
渺小的个人,随波逐流。八十年前的一个社会断面,彼时的大学生活,同学群像。可以比照我们后辈人的学校经历,再关照当下的大学生们。历史因此鲜活起来。
许先生出于优渥家庭,读书成绩好,旧时省内的重点中学,学校不公布学生成绩,但谁的成绩好,都心知肚明。学校都以好学生为荣,学生们看重分数的高低,虽然也明白高分不等于好成绩,但谁都想拿到高分,以高分服人。几辈人下来,现在大概也如此吧。
在中学任教的父亲预支三个月的工资,让儿子如愿进入西南联大,不少同龄学生因困辍学。教师的薪水足以支撑子女的各项费用。小许买书,小说、杂志,在校外餐馆包饭、外面租房单住。困难的年代,生活并不困顿。
学校的生活优哉游哉,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校园囊括了一批学术精英,名师出高徒,人才辈出。
前方吃紧、抗战。后方校园要躲避日机远途奔袭轰炸。艰难岁月中,读书报国。于青年人学了本事亦可投笔从戎。联大的学生后来不少都上了前线,战死沙场。昆明联大旧址,北大西门内都树碑立传——联大学生参军报国的英雄谱。
小许升入二年级后,更换了宿舍。先前为了图清净,曾校外租房独居,被校方严令禁止。新宿舍抽签决定铺位,其中同宿舍住进一位姚姓青年,看到了他的名字,我的想起了这位后来的老先生,我们曾经同事一场。他告诉我是联大经济系的,日记中记录为“社会学系”。那时的学校也有“鄙视链”学理、学工的看不上学文的。学文的当中,学社会学的等而下之。
日记中记述一段,我们这代人熟悉的王佐良、许国璋原来是学理、学工的,一学年下来成绩不行,转到了外语系。我们后来都读过这二位的书。
西南联大后来还有一段革命史,昆明的一二.一运动,罢课反内战。这应该是许先生毕业以后的事情了。
0 O/ H) b4 z% \1 n, X$ ?+ L6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21-4-24 20: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Q" x# y: e7 |/ S

. l, T+ S  N, q$ p, Y( e6 i
' A) K0 [0 V$ W7 X1 d
2895【老街】
公交车特13改号为143路,老车,双层车,行车路线不变。
西单商场没进去,原来的食品商场,现在的华威大厦购物中心,门可罗雀,门里顾客寥寥,几个门口都需要刷码,本想旧地重游,买点什么,不给方便就退出来。在门口耽误了时间,街边双层巴士刚刚出站,没赶上143。
西单北大街路窄,公交车多,好几趟无轨电车往北去,都是老派,拖辫子那种,从南边十字路口驶过来,重新挺起电杆,大辫子接上头顶的电缆。现在新式电动车大行其道,它还不剪辫子?新式的看来还不大经济吧。
乘上105电车往北去。老街变化不大,为保持古城中心区域旧貌,建筑限高。交通路网还是原来的,实在容纳不下大型建筑聚拢来的人流、车流。城区人口疏解,建筑要减量,这条老街一直向北,西四北大街、新街口大街都显得破败,早几十年简陋但不失整齐,拆墙破洞经商后杂乱许多。近年市政面貌治理,这边没动作,电器一条街、乐器一条街都保留下来。
行车西四北大街,视线扫过路西“二友居包子铺”牌匾,上面小字没看清楚,标明建于某某年。“二友居”就是“西四包子铺”,原址在西四十字路口的东南角,贴着街边,现在应该是已经拆除了吧?小时候不知“二友居”,我吃到它香喷喷的包子是在六十年代末,它已经改掉了老号。六十年代移风易俗,好多店家都有了新名号。文革过后,不少店又恢复了老号,老店人缘好。
驶出不到一站路,“六条”胡同北又是一家“二友居包子铺”这回看清了牌匾下方的那行小字“始建于1921年”也是家百年老店。这么近的距离开出两家来,店家不知是怎么想的?
护国寺车站下车,还要换乘143。车站边上是“柳泉居饭庄”也是家老店,生辰日期没有标注,早年是离我家最近的一家大馆子,但从来不曾光顾过。大概在文革中也改过名字,我没记住。后来因为平安大街开路拆迁消失了许多年。后来异地重建,搬到马路的斜对面,二次开业。这家老店消失的那些年,柳泉居的豆沙包延续下来,城里好多小店都有售卖。老店重张后,没有搞连锁,独一份。但豆沙包开发了好几种,外卖主食添了不少新品。玉米面的菜团子就有三种馅的,卖的比豆沙包贵。豆沙包(普通型)两块五一个。买了一袋子豆包和菜团子回家。
& B; B: N( C: M' n( M# a
发表于 2021-4-25 11: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b, O8 g6 v0 k( o& Q! X; u0 [0 q7 W7 t
* }8 C" h6 X+ u1 ?+ c4 p; [
' ]. L% V* A2 S: [% Y$ v4 R

* O# k( @9 N3 E3 y
2896【酱香型】
山东馆落座晚餐。五点多,来早了,头一桌。
菜单上勾勾画画。点上鲅鱼煲、一盘青菜、两个大包子,一碗米饭。鲅鱼煲头次点,尝尝鲜。一会儿服务员过来,挨个落实,说鲅鱼煲的鱼是咸鱼做的。咸鱼就算了,有新鲜的干嘛要吃咸的。换一种,我起身跟上服务员来到冰柜前,海货好几十种,看花了眼。服务员说要不还吃鲅鱼吧,“酱焖鲅鱼”。柜里还有四条,都是两三斤重的。来条小的吧。
鲅鱼,在南海被称为马鲛鱼,普遍个头要大些,北边的鲅鱼很难看到大个的,比如十斤以上。海南馆子中的马鲛鱼,当地人打边炉涮着吃或者油煎了吃。我也学着油煎,省事,下锅两片,一人一片。吃常了也觉得乏味。别的吃法,又嫌麻烦。
我少年时家里常买鲅鱼吃,姥姥一是包饺子,二是做丸子,都好吃。加工后剩下的鱼头尾和鱼骨会与萝卜块或者豆腐炖了吃,鲅鱼的下料特别腥气,我不大愿意碰。后来姥姥过世,鲅鱼饺子、丸子难得吃到。好在现在一些馆子,像我家门口的山东馆还能吃到鲅鱼饺子。味道差些,饺子馅不饱满,总还能吃到。过一段会过来吃一餐。鲅鱼馅的丸子,在外面馆子里没见到过。我母亲做过,但鲜嫩程度不如姥姥做的,这道菜吃工夫,拌馅时要不停地搅动。鲅鱼还有其他的吃法,不曾尝试过。我在北京市场上从来就没买过鲅鱼。
青菜和包子下肚了,好大的盘子才端上桌,一尺二的盘子。下面点着火,热气腾腾。
鱼片下的斜刀,显得块大,半个鱼头也切在里面,配有五花肉和汩汩翻动的酱汤。夹起一块入口,挺鲜嫩。这些年吃到嘴的,要么做成馅,要么炸成金黄硬硬的,“酱焖”新口味和口感,大酱的清香,一点没有腥气。想来现在运输保鲜的技术比过去强多了,当天出水的鱼,冰鲜当日就能运到,上了餐桌,保证肉质新鲜。少年时吃到的鲅鱼做馅,还要掺入猪肉馅的,肥多瘦少,鱼鲜加肉香,剩下鱼的下脚料刺多肉少,新鲜度也不够,自然味道要差。
好味道,未能吃完。剩下半盘子,打包带回,买块豆腐炖上,又是一道美味。

* r4 J3 b( y# [
发表于 2021-4-26 19: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424_175905_resized.jpg # u" w6 L! {3 m/ `
发表于 2021-4-26 19: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j, `/ W7 n6 n% z$ `

- m2 ^5 B0 X* @9 x% j3 o, z
6 y- V) |) f& ~& U4 \
2897【庆生】
清华大学庆生110龄,吹吹打打中一队小女子扭扭哒哒。此小视频在多个朋友圈内见到,都没好话。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朋友圈中一东北老姐说,这是清华校庆还是“清华池”开业。招摇的背景显然是清华的大礼堂,百年建筑,仿的人家常春藤大学的建筑。
现在网上的东西真假难辨,移花接木太容易了。不过这段小视频很可能就是现场直播,校方特意的安排,烘托气氛。许你大秧歌,不许我来段现代舞。也许在年轻人的朋友圈中会得到众粉的纷纷点赞呢。以美为丑和以丑为美,各有所爱,不是萝卜、白菜,是孙猴、八戒,审美的差距有点大。这就是代沟,社会的分裂。返校的老校友们大概是有点堵心,审美不成。策划导演的毛病。
校友们返校,百年老校举办庆典不能都来,都来还不溢了,通常是轮到整数年的那届学生返回母校,热闹一番。我曾经搀和过一次,应该是在2001年校庆,大年,我作为合作办学单位嘉宾参加经济学院的的座谈会,非常随意,“下午茶”的场面,你说我说,大多是客套话。倒是那几日晚间的讲座我还记得些内容,其一是丁小平讲史,丁先生大概是清华毕业,被邀请回馈母校开讲座,臧否人物,锋芒毕露。一间大教室(平房)内挤得满满当当,讲四野林、罗的政治挂帅,以小做大,在拿下东北地域时产生奇效,十万众出关,百万大军入关碾压对手……
110龄,又是整数年,大日子。一把手莅临讲话,为学校站台鼓劲。大学这些年膨胀,人才倍出,争议也不断。学校问题的根源还在这个社会。
看到网上开列校庆头一天的庆典活动安排, 8:00,庆祝建校110周年的“马约翰杯”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17:00运动会闭幕式。以运动会的方式校庆不错,清华一以贯之强调学生要有健康的体魄,“为共和国健康工作50年”的大标语不知是否还能看到。上上下下,开展一日的健体活动,比四下里招摇,招商引资吃吃喝喝要强。校友返校和在校学生关系不大,一帮白发人晃来晃去,缅怀逝去的日子。
网上有校庆的报道。别被小视频坏了心情,喧宾夺主。

" y, a7 l% f* `" d
发表于 2021-4-27 18: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8 a9 g  g" H2 Z6 h# q# Q; g- y: }% s" F3 t
* q/ G' n0 U/ t; U0 R& f6 G. w
2898【出典】
清华大学校庆,许渊冲老先生大概没去。不好说他算不算清华人,他1938年报考的西南联大,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躲避战乱,合并为“西南联大”。当时清华的外语系力量最强——庚款留美预备班的底子。许先生上的是联大外语系。按照现在“攀大个”的习俗,沾上点边就得往上贴,说自己是清华生也未尝不可。联大存续八年,一头一尾的学生可以先后上了两所学校,许先生是联大的第一届学生,是从中学直接上来的。一进一出,报考的联大,毕业于联大。
许老在日记中也记述了清华校长梅贻琦的“大师-大楼说”即"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过许说的是另一个版本:1937年三校校长在长沙查看“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前身)宿舍时,北大蒋梦麟校长说学校房子太差,要是自己儿子来就读不愿他住这种房子。南开张伯苓说艰苦环境锻炼人,就是要让儿子住这样的房子。梅校长打圆场说,如果有条件住大楼自然要住,不必放弃大楼去住破房;如果没有条件就该适应环境,因为大学并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的学校。许将此说写入“大二”的日记当中。
现在高校的大楼都有了。大师呢?
历史上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等,“清华四杰”杨振宁等,各领风骚数十年。落后的旧中国学问人凤毛麟角,现在专家学者满天飞,学术著作汗牛充栋。大师比大楼难产。大楼是工匠盖起来的,大师是天人合一,要经历时间的磨砺。
清华出了太多的栋梁之才。共和国的国防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各行各业,管理国家的官员,大企业的高管们。人才层层选拔、淬炼,清华生不出头谁出头。历来清华生被高看一眼。我们身边的清华人不少见。我曾经的上级领导,行业的专家;我家邻居朱大哥,大厂的厂长;退休后这些年带着我们四处游走的郭团长,清华生不同凡响。
祝愿清华生为共和国健康工作50年的人更多些。
# M& E$ C5 x+ X# K+ W. o
发表于 2021-4-27 20: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T; d3 }( Q5 W" I& q7 V

* J8 J- B. J4 f/ @3 f! h7 i' a+ Z
0 X4 C' ?! W/ ?4 ?! x) X$ ?
2899【四.二七】
天蓝蓝水蓝蓝,“蓝色”要和“预警”联手就不美了。一早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和“沙尘蓝色预警”双料的预警。今年沙尘弥漫的天气,至少头两个躲了过去,到末了还是赶上了。这都四月底了,满眼绿意,沙尘依然被吹起。沙尘持续的时间是不是也拉长了。这回好像没提蒙古国的事,是西北扬沙东扩。内、外蒙挨着,自然地貌相当,这许多年放羊牧牛,可见植被破坏的够呛。生态欠账总是要还的。前些年看电视,黄土高坡上绿化的不错,陕北的山头都绿了。生态欠账太多,还有更多的山头还荒着。年年造林,年年报喜,什么时候刮风不起土才是大功告成。据说最近的几十年,降水带北移,对荒漠化有抑制。
天气不好,一早出门,往西面的“军博”参观展览,单位组织的,到了二十多人。四月天正是春游的好时段,该是去踏青郊游,安排室内活动,季节不对。书记是复转军人出身,偏爱战争题材,组织各位“抗美援朝展览”。
抗美援朝时,我们这代人尚在在襁褓中,少年心目中最可爱的人,最早知道的英雄群体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缅怀英雄了。志愿军阵亡烈士197653人。志愿军毙伤俘敌71万余人 ,朝方、韩方,还有平民呢 ,生灵涂炭。一厢情愿,望战争不再。
四.二七,每年的这个日子,我们曾经边地的小众们都会涌起共同的记忆。51年前的这个时候,数百人在荒草甸子内艰难跋涉,在黑暗中追赶扑打失控的火头,火龙越跑越快,越跑越远,将众人拖入齐胸的冰水中,最终七条生命倒在火场周边的沼泽地中。现在当地人每年这个时节在大湖岗上祭扫烈士墓,我们这些经历者、幸存者遥祭他们,在朋友圈内发帖、作诗、作画。
四月下旬龙江边地麦苗才出头,水稻田灌满了水,映照着蓝盈盈的天。当下农人最忙的时候,兴凯湖地区旱田全部改为水田,整地、育苗、插秧,实现全面机械化,年年丰收,比我们能干多了。
想念我们的青春岁月,念及他们永远的二十岁。
3 B2 ?9 v9 X* z0 t- P5 G
发表于 2021-4-27 20: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427_110133_resized.jpg 6 n3 {8 Y. ~' F7 J
发表于 2021-4-28 20: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G" }" O& f3 v2 }4 [
2900【风尘仆仆】
大风预警,大风来了。沙尘预警,沙尘没来,上面的照片,红旗猎猎那张拍于当日上午的11点,蓝天白云,难得的好天,及至到傍晚没见蒙尘,一路风尘避开了城区。
午后看书,许渊冲先生的求学日记一直看到附录。小许上到大三,中断学业参军,战事紧张,外语系学生必须入伍,给驻扎昆明的陈纳德飞虎队充当译员,一年过后回校大四。本可以就此进入军界,去重庆,又舍不得学问,小许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不受其他诱惑,学业为重。也是那时已经有了心上人,有所牵挂。大学四年读下来,毕业论文也免了,因为参军冲抵了。
四年大学,学了几门语言,开列所学的课程,任课教师。还看了那么多小说,四年的阅读书目均记录在案,包括在校期间看过的电影、戏剧好几十部。战时的后方、大学生活亦丰富多彩。有名师指导、同乡、同学相伴,感情生活也没落下,虽然无果而终。暑期的夏令营,课余的校外兼职挣份收入。让后人看来也算是丰富美好的生活。
唯一的是跑警报,偶有飞机过来投弹,但没见有送命的师生。好几次的跑警报换来了课程的“免考”拿到学分。山谷、避难处,一次次桥牌对阵。
学业的读书体会、对老师授业的心得和评价、译文的吟诵切磋……
“分分学生的命根”小许最关注的是分数,从中学到大学,无数次的以分数来排座次,评判他人,鞭策自己。为分数而自责,也为分数而自傲。几十年后都念念不忘,耿耿于怀。
1944年秋,再接再厉,小许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莎士比亚和德莱顿的戏剧艺术。他在日记中说及,研究生的收入不够维持生计,战争后期,昆明到了物价飞涨的年代,学校又不允许外面兼职,只好办理了休学,在当地中学里教书。其间完成了毕业论文,发表在一家杂志上。
徐老看来还是清华生。近期的清华的校庆,没准也去了。德高望重的不管哪届的,不能不邀请,况且他就住在北大西门外的宿舍区,平日里常被小保姆骑着电动车带上四处走动,清华园没多远。

& x6 O7 D) [1 V  e- L0 f8 ]# j  e% s8 T) V
发表于 2021-4-29 20: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901【一捆】
自家地里的小苗才一寸高,小白菜、小萝卜,想吃到嘴至少要半个月以后。人勤地才不懒。这个季节是吃菠菜的时候,有一年,我入秋播下种子,用草垫子盖上过冬,开春后只浇了些水就蓬蓬勃勃地蹿起来,绿油油收了一大捆菠菜,过冬的菠菜好吃,鲜嫩爽口,记忆犹新。这两年都没种,开春地里青黄不接,上次来摘的香椿芽,这次过来长成粗壮的叶片,没得摘了。从乡下返城,泊下车,进了小区边上的菜店。
“萝卜白菜保平安”。现在长年吃下来,吃得最多的还是这两样,物美价廉吃不腻。这家店里见到“新大白菜”。十天前我在德外大街的店里买过一棵吃着不错。当时问卖家,这大白菜新在什么地方,是今年新种的吗?卖家说,这边还有去年秋天的冬储大白菜,不一样的,应该是今年新种的。冬储的白菜放到这个时候就不好吃了,新的口感要好一些,好像不到两元一斤,现在门口这家店也到货了。拿起又放下。
店家在收款台前吆喝着菠菜五块钱一捆,一大捆,看着整齐、干净。拎起一捆,至少有三斤多,一顿吃不了,买半捆可以吗?卖家说,看着大,一下锅没多少,来一捆吧。来一捆就一捆,开春的菠菜质量上乘还便宜,五块钱买上一大捆的鲜菜不多见。
大捆卖的菠菜应该是过冬的菜,比反季节种植的要好。现在这个季节虫子还没出来,省了农药,也口感好,产量高。春菠菜上市时间短,几天就过季。记得去年这时候,疫情期间商家来到小区内卖菜,我买了一捆高杆菠菜,吃着不错,后来还想吃,没了,卖家说一年就一茬,再吃等明年。这回的不是高杆菠菜,大捆卖的,一年大概也就碰到一回、两回。
菠菜常年有卖,偶尔食之,别错过了春菠菜,应季的菜,可以做馅吃。前些年在老妈家里,每年春天都要吃菠菜馅饼,菠菜和鸡蛋,主要是菠菜,皮薄馅大,馅饼烙出来,水汪汪、绿茵茵,松软可口。巴掌大的馅饼我一顿下肚四五个。
馅饼没人给做了。炒菠菜吧。拿到厨房收拾,一分为二,分两顿吃。清洗后,开水焯过切碎。鸡蛋多放油炒了,倒进菠菜扒拉熟。春菠菜水分大、鲜嫩,好吃。

- n& i% `9 f* H% x
发表于 2021-4-30 16: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5 M2 g4 ^2 I2 ^1 f

4 \9 r! q6 |! b0 z7 `2 m

  p6 p0 ^, \7 x, \
: V/ k) _% w$ W8 N
6 r# t$ S0 i( P; S7 ^
2902【故事】
赋闲人的好处是天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基本上天色亮了。通常是听段广播再起身,早间的广播丰富,广告少,新闻、故事、文艺、养生……总有一款相宜的。
一早听的“话说天下”栏目,说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鸣惊人”故事。想想最早还是上小学时看的“历史小丛书”,后来中学阶段看的林汉达先生编著“东周列国志故事”都收录这段内容。故事有意思,是成语中故事性比较强的,故事讲得好,连带成语也记得牢。别看成语词典砖头厚的一大本,翻开了看,很多都陌生,看下来也记不住。
身披彩翼的大鹏鸟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对少年而言多有画面感。故事的主要情节几十年不忘。但为什么三年不鸣呢?创立的霸业是些什么?记不清楚了。
早间的广播娓娓道来,模糊的轮廓清晰起来。时间,公元前600年前后;诛灭周边小国收复失地,大败宿敌晋国,发兵攻至洛阳城下耀武扬威周天子……
至于为什么庄王要三年不飞、不鸣。一是年少临朝羽翼未丰,朝堂混乱,大臣弄权,周边国家虎视眈眈。庄王示弱对内、对外于一时,施以假象,韬光养晦,养精蓄锐,后发制人。
古人的阴谋也好、智慧也好,历史的记述显然是表彰庄王的智慧。为人处世理政的智慧还一代代流传下来,传承至今。据说我们也有一段韬光养晦的日子,好像“一把手”还说了出去,洋人不会不知道。说出去就不是庄王的秘不示人,效果就不一样。现代社会,那么多高人、智库,谁比谁傻?韬光养晦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先不为,以后再为。洋人知道你韬光养晦,但也按捺不住发财的冲动,争取眼前的利益。
现在开启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了吗?不再隐忍,今天跟这个,明天跟那个叫板,腰板挺直了?上周三条大船同一天列装、上年北斗环球联网、近年世间疫情蔓延之际我们这边风景独好、昨天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升空入轨……  
庄王创下的霸业,最终被不肖子孙葬送掉,才有了后世的为秦国所灭,屈大夫投江、楚辞流传。
2903【经典】
听完楚庄王的故事转到相声台。一早有两个台播相声,定在马三立先生说的“买猴”,听的是后半部。这相声够老,五零后,过了花甲之年,属于老字号之列。现在的相声空前繁荣,段子多,播出的场地多,据说京城小剧场星罗棋布。人口基数大了,参与的人不一定多,像戏曲,进入剧场的人比过去少多了,戏曲成了非遗。唯有相声在传统曲艺中一花独秀,听众不减而且年轻人的主体,后继有人。电视内转播不多,但广播里不少,一早就有两个台在播,可见还是很有人缘的。就为逗乐子,社会需求旺盛,一天的好心情从早上开始。三五句,十来句就有包袱,就开心。年轻人的笑点比老年人低,觉得乐子多。现在说相声挺难的,把人整乐了,难。让老人乐起来更难。如果一段相声,听了再听,还能乐起来,就属于相声中的珍品了。
“买猴”属于我记忆中最早的一段相声,约在学龄前后。那时家里有了话匣子,偶尔居家时跟着大人听。我印象中再早看过一本关于“马大哈”故事的小人书,还不认字的时候,可能大人也给我讲过这个故事,后来和相声“买猴”勾连在一起,才知道小人书中的和相声里的马大哈是一个人。这段相声产出了一个新词,“马大哈”成为一类人物的经典,流传了几十年成为汉语词汇之一。
这段相声,在六七十年代播出的少了,更多歌颂型相声,直到文革后又复出,马老先生也越来越可爱和得人缘,“买猴”也一说再说。今天听下来,还是乐子不断。
听到最后,听到个新词“千货公司”其实听到过多次,都是在这个段子中,以为是什么铅货、杂货店呢。听到这次才恍然,其实就是“百货公司”的意思,搞笑呗。我还百度了一下,看看是否真有千货说法。就是搞笑。想起六十年代街头有鸡毛小店号称“万宝全”,都是噱头。
老人家们都走了,相声留存下来传代,继续娱乐大众。时过境迁,原本就是逗乐,但其中还能想见当年的场景,旧时的人物群像,还有“马大哈”。

" E" h4 b  W6 M' N: @  O# D
发表于 2021-5-2 16: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4 _6 @, @5 H  h- Y( G  n  z4 ^1 X; {' {1 @) V% F

. G2 y. X8 }1 V6 b! a: [
2904【昨天】
相声给人带来欢乐,雅俗共赏。人都愿意找乐呵,娱乐手段相对少些的过去,话匣子里的相声成为大众娱乐。那时去场子里听相声的很少,演出场子不多,花钱听相声,属于奢侈品,偶尔为之的人都不多。
我到六十年代才对相声有了记忆,上学后。能听懂了。那时家里的话匣子常听到的一个是京剧再就是相声,姥爷听我跟着听。京剧听不懂,相声喜闻乐见。常听到的侯宝林、郭启儒、郭全宝、刘宝瑞,这是名气大的,再后来了马季。醉酒、夜行记、解学士……常说不断。好像对外省的相声演员没啥印象。在北京播出的机会少些。
早年记忆中的相声还有一段“昨天”因为听过好几次印象挺深,我后来才知道这段是相声名家常宝华的代表作,但当时不知道是谁说的,不看重这个。这段相声说的是主人公在旧社会失业后穷困潦倒,好不容易凑钱买了辆洋车,跟祥子似的要靠卖力气吃饭,结果还被人偷去,毒火攻心,失忆后被新政府收进医院,多少年后一梦醒来,溜出医院,想起自己的那辆洋车,满世界找,一路下来笑料不断。这相声的最后,主人公碰到原来的老邻居王科长突然想起“我兜里还有半个窝头呢。”这段相声,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歌颂了新社会欣欣向荣的社会面貌。
在我们儿童少年眼里,五六十年代真是一派红红火火欣欣向荣世界。文学作品厚今薄古,给新社会唱赞歌。没待过旧社会,旧社会就是“白毛女”“龙须沟”轻喜剧电影《今天我休息》的马天民助人为乐的好民警,多温馨的社会图像。相声里面的旧社会百面人生,都是笑谈出来的,当事人的艰辛化作嘻嘻哈哈。至于颂扬型相声更是歌舞升平。
其实一旦踏入社会,这个社会就少不了生存的艰难。成年人的视野开阔了,原来还有很多人在饿肚子,哭天抢地的各种遭遇。
又是几十年的过往。这个社会还是变得更好些了,衣食无忧已成现实。新世纪,有新的不平、新的烦恼。生存空间的逼仄,疫病的流行,人们被堵在行走的路上……还是挡不住的前行。
1 B& ]- l0 A# J: E! i: [
发表于 2021-5-2 19: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L+ a; W6 w+ V' `% W+ u
" T" W* a9 p& m
$ F9 Z! A' i. m% i& U4 d
2905【翻篇儿】
过节,亲戚见个面。东三环外的艾维克酒店“眉州东坡酒楼”,这家店东西南北城有好几十个,比“峨眉酒家”扩张快。点了一桌子菜,只麻婆豆腐红彤彤吃出川菜的味道。
咱上面都没人了。老人在的时候,堂弟每年要过来一次两次,看他大爷大妈。老人走了,亲戚还要走动,我们反向来他家这边坐坐,没啥好厨艺,吃人家酒店的。三家六位老人一个包间,带过来两提啤酒,聊呗。
忆旧,上面的人都默默无语,轮到我们忆了。我们是同一个太爷,谁都没见过,我兄弟小几岁连自家的爷爷都不曾见过。到爷爷那辈就分家了,太爷的先人还是位武将,现在老家草屋的墙外还有一对儿白森森的旗杆子座,老大个儿,一个人都推不动。多大的官不知道,威海卫曾经是抗倭前线。堂弟说,太爷时威海城里有买卖,村子里有田,你爷是老大,继承的多些,几兄弟分家后,自己这家很快就败了,抽大烟毁了家,一家老小苦不堪言。堂弟的奶奶我见过。
我们这枝是老大、家里还有产业。这我都不知道,没听说起过,父亲的回忆止于我爷爷。爷爷读过书,看来是有自制力的人,至少没有染上不良嗜好,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送进了学校,我父亲上过教会学校。我想起父亲的出身是中农,就问起堂弟:你家呢?
堂弟说他们家产早踢腾光了,解放评成分时自然是贫农。姥姥家那边也是这么败的家。也许是因祸得福。他说到这的时候,我想起小说《活着》里面的“福贵”。堂弟说在家活不下去,他父亲13岁就外面去学徒。我知道他父亲,我堂叔后来跟上“四野”南征北战,几个兄弟都跟上他到了东北,其中一个“打四平”牺牲了。一个村里长大的众兄弟,走了不同的路。堂弟还知道楣叔---我的小叔叔,我的老弟都没听说过。
谁知道人会走到哪条路上,少年时的困境是好是坏,安逸了就不奋斗了,就没出息了?原生家庭的境况决定了人的成长和今后的路数。福祸都很难说。人也不能重走二回。
昨天都翻篇了。多少故事,还没来得及听到就永远成了秘密。我们从哪里来的?好奇心满足要趁早。
2906【毛嗑】
堂弟媳妇好逗乐子,多是自家的乐子。说起昨日堂弟自告奋勇上街购物,为庆生购置。一会儿拿了束白色的百合花回来,久违的花儿。弟妹见了问,这是人家给你选的还是你自己挑的?“当然是我自己挑的,红的多白的少,好不容易这么几朵好的。”好的?你看这花瓣都是锈了边的。眼镜算了白戴了,还是远近通吃的高档镜子。
买完花,又进了“好利来”面包店,徘徊再三,终于发问,你们店里有没有便宜点的蛋糕啊,怎么都那么贵呀,都1000多呀?1200、1300、1500的。人家店员说了,您把那前面的“1”字去掉,就是我们店里蛋糕的价格。堂弟将价码前的一行小字看成阿拉伯数字“1”了。堂弟媳妇说这些年他就没有进过面包店,全是我去买。三位价码看成四位的,这个差距有点大。小蛋糕哪有那么贵的。一千多块的蛋糕那得是婚宴上的蛋糕塔,一千块钱还拿不下来呢。
堂弟的长项是钓鱼,退休后就垂钓家门口的通惠河,这么多年了,前一段终于赶上这拨了,拎回一条七斤多,六十多公分的大鲤鱼。有图有真相,堂妹媳妇打开手机让几位观看,与大鲤鱼并列的是把米尺。一分为二,与亲家共享了。钓了好多年都没吃上鱼,通惠河的鱼,没敢吃,这回是通州运河那边钓上来的,说是大河的鱼没有土腥味。
赋闲之人找点有兴趣的事做,钓鱼、聊天这日子过得松快。看孙子的事由北漂的姥姥姥爷管着,乐得大松手。也有不好的地方,那日进到屋里,见到孙子在那不言不语。问一句:孩子干嘛呢?孙子小手一扬:“毛嗑”堂弟媳妇说,毛嗑这活多年不说了,我都快忘了!
毛嗑是东北话就是葵花籽,吃毛嗑就是嗑瓜子。当年苏联人好这一口,东北人管苏俄人叫“老毛子”于是有了毛嗑的说法。我说起,我在龙江时都不知道这种说法,兴凯湖是北京人的天下,都叫葵花籽,瓜子,直到我头次去沈阳拎了一袋子葵花籽到你们家,才听到“毛嗑”一说。
说到这时堂弟的手机响了,没说几句递过来让我看,视频通话,一位大姐,不认识啊,谁啊?我妹妹,堂弟说。哎呦,可是老没见了,我们就见过一面,在沈阳东陵,1975年。
2907【同在蓝天下】
聊完老的说起小的。堂弟近一段忙忙碌碌。每天要去接孙子,孙子上大班。问题是要跨大半个城区。从东三环外到西三环,五点钟接孩子,三点钟就要出发,交通没谱,堵车啊。主要是不能迟到,园方也不肯通融,今不如昔。当年堂弟的儿子也在这家幼儿园,蓝天幼儿园,上了几年,儿子在园期间,晚间六七点去接都不是问题,现在孙子也在同一所幼儿园。那接孩子的场面真有点军事化的意思,五点前孩子们分班列队,在操场上排队集合。家长们鱼贯而入,各领各的娃。你猜给多长时间的领娃时间?五分钟。五分钟撤离一空。万一家长到晚了呢?晚一次两次行,再多就给家长脸色了,谁敢惹老师不高兴?要不为什么三点钟就往那赶呢,打出提前量,比上班打卡时都积极。
问起幼儿园的收费。现在分三六九等,本系统现役双军人家庭的孩子300元(每月)一军一民的600月……孙子辈的入园,900元,这也算是沾了爷爷的光。我说起我们兄弟上幼儿园时是30多元的收费,那还是寄宿制,每一周或两周回一次家。堂弟媳妇说她在沈阳上的是儿童保育院每月40多,当年算是高收费的。托儿费隔代人翻了好几番。这还不是那种私企办的高价幼儿园。
现在不像早年,堂弟说,儿子入园的年代,可以收外面人的赞助费,收一个孩子动辄一二十万。现在不让收了,幼儿园的积极性也差多了。
说是运动场上的活动器械都拦着,孩子们都不能随便玩,必须在老师的照看下才能使用。否则万一摔着了谁负责呀?发生在园内的,幼儿园就要负责。现在的家长比我们这辈人矫情多了,告老师告幼儿园的经常发生。咱安全第一,不玩了还不行吗。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受到束缚,这成了双输的局面。其实中小学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稍有些风险的运动就免了,身体素质普遍下来了。
孙辈的比子一辈的得到更多的呵护,少了些自由。我孩子小的时候,从幼儿园接回来就不着家,一头就钻进家门口的另一家幼儿园,上攀登架,滑滑梯,转转椅,要不就跟其他楼的小孩子一道在楼群内疯跑,常常是天黑了才回转。
哪个更好些。
# r# }8 P& v; o0 t) j+ c
发表于 2021-5-3 21: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6 {1 `, a' K9 }, _" }9 Z5 r0 l/ d
) [- x0 ?7 c# u# X) v$ N

! [5 A: w. n+ ?. \/ L0 O) f2 j  X) U1 G1 m- ]

& g+ q- n+ A, r( U: m
2908【老人家】
“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老头也如是。
节日里先看了我这边的亲戚,同姓的。再看娘家那边的长辈,我们孩子姥姥的兄弟,我叫他二舅。九十大几了,高龄老人。也是空巢老人,隔着老远,前些年小辈的排着队轮流往回走,回来待上一个月二十天的,每年要空巢大半年。好容易小辈的也退休了,可以回来好好陪陪老人家,偏偏疫情席卷,在大洋彼岸干瞪眼。转眼就是一年半了。亏得请了小阿姨帮衬着,要不日子真就难过了。
现在的老人吃穿不愁,看病还方便。但孤寂是大问题,精神的愉悦确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儿女、孙辈的在跟前会好得多。我们同城住着,逢年过节过来看看,前些年还能带着外面公园走走,吃顿饭。这二年不行了,也是疫情闹的,老人基本不出门了,今年到现在还没出去过。出门要带上轮椅,老人自己都不愿意往外走。我父母晚年就是如此,能理解。
今天我们到的早,九点多就到了,老人在沙发上静坐着。上前问安。老人说你们好几年不来了。我说哪里,上个月初还来过呢。
对了,上次我们来的时候,老人睡下了,快到午饭时,我们也没留下吃饭,拎了一袋子舅妈刚包得的粽子回家。上次走的时候老人没醒,所以说老没见了,也对。
二舅好吗?行啊,老人说。老人这两年脑子慢了,话也少了。去年过来时就说睡觉时候多,不大活动。人真是老了。
别说老人家了,我都记不住上次一块就餐是什么时候了。去年疫情紧,过来的少,吃没吃饭呀?记得每次过来都要订上两只烤鸭,花家怡园的,新来的王阿姨网购或是订餐都没问题,我们俩口吃一只,吃不了的就带走。要是不开车过来,陪着老人喝啤酒,老人饭量还好。嘴壮,身体就不会太差。
舅妈过来打开手机说是搞了小视频,你二舅原来的单位仪表所,建立60周年,让录上一段视频用于庆典活动。这是我们自己搞的,你俩看看。
视频打开,老爷子红光满面,侃侃而谈,底气十足:
大家好:) ~$ Q6 e- m' a$ G0 }
我是仪表所第一任所长兼党委书记,十分难忘那个年代参与建所的所有同志们,他们艰苦努力将青春献给了仪表所的科研事业。+ C+ B2 k7 T/ ]& b, I+ m
仪表所建立至今已60年了,它在全所同志们接力奋斗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60年的历史是发展的里程碑又是前进的新起点,希望同志们继续努力再创新高!& m0 s# C3 H2 f5 r  t
在所庆之际
5 M! ?0 V# U9 O' @& a, i祝老同志身体健康!
& S# q. P+ C! n" F, W祝新同志继续努力再创辉煌!8 y% a8 G# v, r0 Z3 K/ j' X: C
2909【老所长】
我问:这是什么时候录的,去年?老爷子精神多好,底气多足呀!
舅妈回我:就是上个月底刚录的,我给写的稿子,视频上念给孩子听,孩子又给删节精炼,那些没用的客套话全免了。这是小王给录的。
视频录制的也好,真有些专业水平,持机稳定、画面清晰,而且是在老人家精神头最好的时候抢下来的。小王说,这是录了七八次才算比较满意的。原来还想请专业的摄影师来拍,后来考虑时间不好掌握,老人要哄着,要鼓励,让老人情绪饱满时来抓拍,这不好碰,可费了劲了。
舅妈说起,拍到第二次的时候,二舅说到半截想起自己的倒霉事,说我在仪表所才当了几年的所长啊,文革一来,你们就斗了我多少年啊,关我的牛棚……
说到这几位都乐了起来。这段当然不能保留,六十大寿所庆当然要美言几句。当了那么多年的领导,场面的话要讲。
我知道这段,老爷子过去几次跟我提起过。当年就是硬骨头,坚决不承认自己是走资派。上百次的批斗,就是不低头。说那时我们执行的工业四十条,八十条的,那都是中央的指示,毛主席批的,盖着国徽的大印呢……一生中最难过的一段,比战场上都难,被斗得死的心都有了,一直到七十年代中,上面有人发话才被解放出来。
舅妈说你二舅后来被调到北京到部里干的还是仪表,算是干了大半辈子仪表。想起来老人家真是不容易,出生入死东北抗联,收编四野后一直打到海南岛,转业地方进了仪表厂,国防军工,仪表所科研领导文革遭罪,复出后科技引进,外引内联,还外交了数年……一辈子干了多少事啊!
舅妈让我看视频发出后,仪表所老人的反馈,好评如潮,纷纷怀念和颂扬老所长奠基人的功勋,祝愿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说是二舅由此知悉了久违的老同事的祝愿,也兴奋了好几日。
二舅静静地看着我们。突然又说起:叶帅对我们不错……五十年代在广东工作时的老上级。二舅这些年念叨的多是老年间的事,当下的事不大能说清楚了。

! U; O6 i: `' S$ F: B3 m
发表于 2021-5-4 18: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T5 t) C1 L# z% w
1 C/ z$ A+ W/ L! `. S7 U3 ]
) \% z% i- v) {$ u, B
2910【促销】
劳动节是休息的日子,前后腾挪五天的小长假,上班一族盼望已久。上一个春节假期,号召就地过年,放弃省亲、旅游的群体多行动起来,抢票,机票、酒店价格不菲也不在乎了,走出去就行。高速路、景点拥堵都是意料之中的。堵在路上和景点的人,够有多闹心。还不如上班呢,上班双薪,堵在路上分分钟都在耗费金钱,眼前的,即便是美景也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谁都明白的后果,面临的场景,一年年的前仆后继,长起来的年轻人,趋之若鹜飞蛾扑火似的。
赋闲的人很少凑这个热闹,自讨苦吃吗。这日子在城里餐馆聚餐吃饭是不错的选择。假期的头三天,我去了两家餐馆,另一家是家门口的山东馆,都不过五成的食客,还能不服务快捷。也有挤不上的餐馆,北太平庄北的“北平楼”邻居老李俩口上门午餐没排上,要了两个菜打包回家吃的。
交通还是差点,上午、下午时段,所到之处的北向高速、东头北头的三环路都遭遇堵车,进进出出的车辆太多,远不如一年一度的春节档清爽。高速公路免费了,我出行的一段耗时翻番了。
超市算得松快的地方。许是节前大多家庭都采购齐全,也或是假期出行的多,店里冷冷清清,尤其百货区域,看不到什么人,食品生鲜区人也不多。我还是节前来过一次,结账时给了一张50元的消费券,限这月9日前消费。这是吸引顾客再来二次,店家淡季想法子多些回头客,比单纯的打折有效。我也是看在消费券的面子,一周内来了第二趟。
“家乐福”店二楼为食品生鲜。一走出滚梯,迎面的小喇叭喋喋不休循环播放:满一百,减五十,最后三天……这边是进口商品专柜,饼干、糖果、罐头、饮料、小食品。贵,平日里卖的不好。降下身价,打个对折的“黑巧”值得一买。鱼罐头、肉罐头,看看保质期都在两年之后呢。拿上几盒。炖菜时开上一盒,权当调味品了。
今天又是周二,“一号土猪”八折优惠,买腔骨二斤半。几样下来消费300多。五折八扣加上消费券,省下一百多。
2911【搭错车】
回程拎着沉甸甸的袋子。坐车吧,过天桥,下来就是公交车站,往南边的车有十来趟,670路先过来,上车,一站地,马甸桥北下。
上车站稳,一站路都不值得落座。广播报站,下一站马甸桥南。马甸桥北站不停,一气跑到桥南。早前可是停的,什么时候改线了也不知道,现在坐车的时候不多,也多局限在几趟公交车,车子又多,根本记不住。这回给我发到桥南,要往回走一站地。再坐回来,要东西穿行高速公路,不值当,下车往回走,当晒太阳了,将袋子背在肩头。
穿越地下通道,上来马甸桥,东西南北向,车轮滚滚,行路依然不畅。休假的第四天,远程的上高速往家走了,本地的京郊游好天气。
上桥下桥,进了马甸公园南门。有半年没到这边来了。篮球场上蛮多的人,拢共一个半篮球场子,七八个篮球蹦蹦跳跳。疫情中封闭一段,场子改建,原来南北通透的铁网,现在南头通道被封死,路人要绕行了,减少了对球场的穿行妨害。那半幅的篮球场上原来立着三个篮板(筐),比邻标准球场的那个篮板被拆除掉,这也减少了运动场地的彼此干扰,运动环境得到优化。
路过西南门里的报栏看上一眼。报栏改宣传栏了,防疫的注意事项糊满了。报栏前的草都长高了,没人往过走。甬道上也清净,周边上班族的没过来,园子内清净许多。甬道边一溜长椅都虚位以待。这二十多年,绿植都长高长大,头顶搭上凉棚,这天地面太阴凉,游人都往太阳底下走。
围栏还立着,圈起来有好几年了,原来是规划中的两片网球场,荒了许多年,终于圈起来施工。里面的半幅立起来铁网,小小的,隔成几间,不是网球场,另外的半幅草长得茂盛。这么个小小的工程会拖出这么多年。
来到公园的中心小广场。八点半路过时,进西门出东门,二三十位大姐在场子上跳舞。过节,大合唱歇了,舞者们一如既往。现在都十点了,还那蹦跶呢。不累啊,只要高兴就不累。
小公园人不多,除了篮球场子就这人多。

  m! Q8 _& m# _  V/ k" N
发表于 2021-5-5 10: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g/ l' E# k3 d; g
* l* h1 `% q7 y$ ~( d2 n7 F

6 Y4 b* J7 j, t1 m7 G! R3 m
2912【拾得】
拾得一梦不易。
此梦别开生面,不曾做过的类型。梦见辨识人面。
对面这个人是谁?认出来了,是我在东北边地时的同事,北京的,白面书生文文静静,叫什么来着?一想再想。他106中学的。这时眼前出现了两张面孔,相似的面容,这是谁,姓吴?我不是要辨认你姓吴的,我眼前这位叫张什么来着?两张面孔在眼前交错出现,为什么又多出一张面孔,干扰项。想啊,他们是东北连队的人没错的,叫什么名字,都不言不语的,不是相片,有动作的,静默地站立着,穿着一身旧的军装。终于想起来了,他叫张冬*。对,没错就是这个名字。像是解出一道难题般的兴奋。
人醒了,看天亮了。合上眼睛,接茬想。那模样很清晰,几十年前的模样,不过二十岁上下。没有其他的场景,或者只记住了这猜谜般的场景,他是106中学的吗?一时年轻的面庞出现了好几位,又瞬间消失了。
我还是头次记住梦境中出现猜谜的场景,很高兴自己猜对了,还记住了。看来梦境中不仅有虚幻、模糊的东西,也有些精细的,清晰面庞,清晰如昨,张三李四。
我怎么想起他来了,不是太熟悉,始终没有太多的接触,点头之交,来去之路一概不知。这些年,回城之后我们见过吗?脑海中没有他这些年的记录,音容笑貌都没有,他现在胖了还是瘦了,肯定是老了。怪怪地做了这么个梦。
想起来了,这梦从何来。
昨晚看了北京电视台的“记忆”栏目,播出的是访谈节目,三位男高音歌唱家和他们的老师共同回忆在“军艺”学习的往事。其中一位是歌唱家刘和刚,场面切换频繁,我终于确认三位坐在当中的,眉毛上扬的那位是刘姓歌唱家,他与边上那位模样差不多的脸部少了两个酒窝。
对这些新生代歌手们不大熟悉,除非长得有特点的,像第三位藏族歌手五大三粗的,但我还是没记住名字。军旅歌手多唱些小众的歌曲,受众不多。这位刘歌手所以我要特意辨认一下,是因为他是我们农家院里的邻居,把父母接过来种花种菜的,但我从没见过他露面,路过他家院子时没见着过领章帽徽的人。见了也不认识。这回在电视上认准了,还知道这是位龙江边地农家的孩子。
是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H2 G9 }' X! r! }
发表于 2021-5-6 19: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D! E+ s* Y! g" ?$ P$ `$ {+ j
1 R! M$ T; P* T: m

7 D. o& t+ C3 `5 O4 C* d
2913【立夏】
立夏了,天气还挺凉。立夏日低温在10℃以下,高温十几度。这是年内温度最舒服的时段,街上见着赤着大长腿的年青人,急不可耐地迎接夏日。上岁数的人火力不壮,穿单褂还不行,凉点精神但不舒服,还得是长款。往年好像觉得春日挺短,“五一”前后就有骄阳似火的时候,今年觉得春日长了。大概是我上个月初在南面先经历了夏天,38℃的夏天,出汗还有蚊子。回到北面,就一直凉着,人呢,走在外面都躲着树荫,想着多晒点太阳。看楼下的老人们,也都是如此,太阳地儿晨练、晒太阳。立夏节气,但并未进入夏天,至于今年是否热天来得晚,也不一定,这得看气象局的温度记录。过往的事,记忆和感觉往往不可靠。
气温不高,风高,劳动节这些天一直刮风。多地高铁被大风刮起的异物造成供电中断,车辆停驶。京城这些天也一直刮着,早上不来,下午一定来,今天又是大风和扬沙蓝色预警。预报的挺准,北风过来,窗前的柳树被刮得摇摆倾斜,幸亏没有大的雨水,这要是地面被泡软了,大风富过来就会立足不稳,前些年的夏天,这条风道上就被掀翻了几棵,树大招风,绿化时考虑不周,种下扎根不深的柳树,后来补种上灌木。窗户被刮得哐哐作响,没关严的一扇窗丝丝拉拉叫唤着,像是冬季的西北风过来了。吃晚饭时,门被敲开,物业人员上来询问家里的窗户是否更新过,他们挨家统计。我摇摇脑袋。没有更新过的就签个字吧。我在表格上签下名字。
为什么做这项统计。过去没有过。物业这是要评估窗户的安全程度,还是要为我们换新的。不知道什么意思。嘴里咀嚼的东西不方便发问。大风能把玻璃吹下去?这在南海那边的台风真有这种可能。这边还至于,今天是八级风,大概也到顶了吧。
气象局提醒刮风的天老人小孩以家居为宜,减少伤害的危险。现在高层建筑太多,飞沙走石起来,难免高空坠物飞来横祸,每年都有这类伤害出现,天灾找谁去。惹不起躲得起。
" P1 m5 m0 c5 Y
发表于 2021-5-7 11: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6 W1 {/ a9 V! o- H$ |1 G  r; X. N) M( J7 [# C9 ~- w" v( @# C# |

0 L% b# Y0 H. S9 T- ?! O9 t/ Y6 u; L2 ]
. _& z2 R0 T, O( y
2914【老院子】
昨晚广播“小马读书节目”介绍的是崔岱远的《四合院活物记》。崔先生是北京土著打小长在四合院里,疫情开始后追忆儿时院子里的花鸟鱼虫,落笔成文上百篇。凡院里种的、家里养的、逮着玩儿的和少不了的,分门别类记述之。“院里种的”丁香、海棠…… “家里养的”金鱼、蝈蝈、蜻蜓…… “逮着玩儿的”季鸟儿、花手绢儿、磕头虫……这里说的“花手绢儿”我猜想说的是花蝴蝶,这种另外的寓意,大概是地域性说法,崔先生住在东城,不知我们西城有无这种说法。“少不了的”指家雀儿、耗子、灶马之类的。崔先生说到北京人对耗子(老鼠)喜忧参半,家中有它是财富的象征,但多了就讨厌,不能多了,也绝不赶尽杀绝。这种观念我倒是头次听说。不过想想童谣“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也透露出对耗子家族的亲近。
我忆起少时,在院子里好像就没见到过老鼠,家里有个木板的鼠夹子从来没见收获,许是除四害那年都灭光了。
崔先生了说了一段儿时的游戏“耗子大爷起来了……”这游戏我好像没玩过,但这游戏的场面分明是熟悉的。那歌谣唱起来“耗子大爷干嘛呢?耗子大爷穿衣呢……”这一问一答的唱词,蓦然又回到了脑际,它已经消失掉好几十年了。
真是十里不同风。再想想,我们那个院子内,十多户人家,好像没有真正的土著,至少里院和我们中院没有北京人,南腔北调,都是五十年代中期陆续迁入的,我们是头一家,没有北京人的传统和习俗,老人都是各说各的话,跟老乡说的多,南方人和北方人也就是搭讪,深入沟通,说不清的。
至于对待耗子的态度,不少老人都是农家过来的,一定是深恶痛绝,你多一口我就少一口。和养猫似的,崔先生说,老北京养猫为“猫避鼠”震慑的意思,老猫都靠喂食活着,逮住耗子多是玩耍,真吃的不多。农家的猫是要自食其力的,喂食的不多。现在不知进化到什么程度了。
广播中介绍崔先生当年住在东城的演乐胡同。音,演乐le。这要是在早年,报出这个地名会让人找不着北。底下来,崔先生大概要给小马更正读音,演乐(yue)胡同。
2915【粉豆花】
小马朗诵书中的一篇《紫茉莉》说的是崔先生家院子里曾经到处都开着这种花。这花皮实,大概家家院子里都有,叫法不一。前些年看到有位京味作家写过一篇《晚饭花》说的同一种花,因为它通常是晚饭的时段绽放,次日太阳出来就歇了。四合院长大的孩子大概对它都有共同的印象,模样、味道。崔先生说起那时他们院子内的邻居们夏日里常常在院子里吃饭,在自家门前,或者当院的树下。我忆起我家院子里没有这个场景,五冬六夏的都在门里吃饭,家家如此,又不是独门独院的,与北京的地方习俗有差别。崔先生还有另外的叫法“洗澡花”不少家的大人会在晚饭后,大木盆内添上热水给小孩子洗澡,让大棵的“洗澡花”遮挡些目光。北京人挺开放的,外省人小孩子洗澡大人也要避着些。
这种花被称为紫茉莉,是因为数十年后崔先生回到老居,故地重游,四进的大院子已经沦落,私搭乱建插不进脚,花池子、藤萝架不见了,地缝中就剩下紫茉莉一种了。
通常的叫法应该是“草茉莉”,好几种色调。我从小管它叫“粉豆花”跟着姥爷叫。别的孩子有叫它“地雷花”的,花谢后结籽,成熟硬化后黄豆粒大,黑黑的,带着棱子,微缩版的地雷。“地雷”是孩子们玩耍中的武器,常被揪下来,向玩伴头上砸去。崔先生说起,院里臭美的姑娘将地雷内尚未硬化的浆液挤出充当化妆品抹在脸上。有美容的作用,这也是闻所未闻的信息,据说现在成为工业化的生产原料。崔先生有所不知,或者是他未曾提及,“地雷”的食材作用。那时我们将硬化的地雷置于炉盘之上,受热爆裂后蹦出一颗大米花状的物质,香喷喷的,可食用。秋后才能收集到,能收集到的已然不多了,所以三个五个的品尝过。
粉豆花缤纷肆意,紫的、白的、黄的、花的,没有红的,一个棵子上好几十多朵,飘散着香气,万紫千红众多的鲜花中,能记得住味道的不多,槐花、桂花,它们都过于浓郁,而粉豆花不浓不淡刚刚好那种。不必凑过去闻,它自然围绕着你。多少年都不离不弃。现在住进了楼房,有一年我移植一棵种在花盆里,花开得不多。楼下的花池内年年有它的身影和花香。教育孩子不要随便摘折花木,这粉豆花是个例外,摘吧,摘不完的,乐意见到它挂在孩子们的发梢上,传布着清香和快意。
6 {4 U+ w; ~- M# p4 O, U  X
发表于 2021-5-8 2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x4 d1 `5 H9 V6 l( d% X6 g5 G1 N) i2 A  ?: [  ]
) k; D9 U* H1 N/ C9 C1 x5 c2 {
2916【五.七】
还记得“五七指示”吗。也许是忘了,也许我以往始终不曾阅读过全文。那时的最高指示有时候是分层传达的,到了最基层可能就成了言简意赅的“语录”体,让广大人民群众,容易记住和理解。比如在我脑子中五七指示,主要是如下一段“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其实五七指示全文挺长的,刚才网上搜到重温一下,工、农、兵都说到了。当初我大概立竿见影,急用先学,就断章取义其中的一小段。
最高指示发声于1966年,一言九鼎,层层落实,将全民都运动起来。
六十年代末,我们全家老小祖孙三代一个不剩全都折腾下去了。走五七道路吗。先是五七干校,干部带头,带头的是柳河五七干校,批转各地,立刻轰轰烈烈起来,在离交通干线方便的地方建起干校,城里的干部下乡种粮、种菜、养猪、放羊,农民一场,干没干过的都要劳动锻炼。我的印象中,父母一代人也是蛮高兴的去了干校,轮班去,一年半载回来了,也有三年五载的。工资不减,能干的多干,不能干的少干,生活条件比城里要差不少,但比农民的日子好多了。
接着我这拨人上山下乡,大多数学生也是高高兴兴的。现在想,真是有点缺心眼。社会的大势如此,有先见之明的人太少了。
重温指示,当中的要求,学生要以学为主,实则也并为落实呀,在中学期间除了兼学别样做到了,学生的本职都荒废掉,主、附颠倒,违背教育规律,让一代人弃学当了小工,务农、务工。实在是得不偿失,于经济建设,于劳动者的培养。
前一段看电视剧《觉醒年代》第一代革命者,呼吁劳工神圣,知识者与农工结合身体力行。百年进步,奋斗了、发展了、实践中的检验,再认识。不能总念同一本经,曾经的道路走不通了,走不通,另辟新路。
现在城市的学生真正的以学为主,校内、校外超负荷,围着考试转。兼学别样更是丰富多彩,只是不工不农,更不批判什么。

/ }: t# J9 F3 j. ]% `5 v# |
发表于 2021-5-8 21: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五七干校
发表于 2021-5-9 19: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s" X0 G& \, x% w, Q  R

# Y: o5 r( F! b5 j6 x( `: N
* T1 G! u' R! x! I/ S# m
2917【读库】
对看闲书的老人而言,社区的图书馆好于国家级的,虽然藏书量不在一个等级上。我等非文化的赋闲之人,有万卷书的馆藏足够了,而且还有天天更新的报刊,看不完的。国家级的,它藏书多,但不是都对个人开放,人分等,图书的开放范围有区隔,这是管理的需要。当然还有其他的考虑,我去年先后几次查找同一部书,国内的公开出版物,网上登记有库存,好几个库都有,但中文外借部的架子上没有,说是借出去了,半年内我几次找寻都没见回来。
社区图书馆的好处是可以一次借上10本,借期一个半月。而国图只三册,借期一个月。要是离着近也无所谓,走远道就不方便了。社区图书馆就没这问题,十多分钟就到了,人还少,安安静静,一对一服务。我这次去滞留一个多小时,翻了报纸杂志,带回一兜子书回来。一本《马可.波罗行记》 六本《读库》,2019年全年的。
《读库》为杂志书,双月刊,侧重对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书评影评乐评都有“摆事实不讲道理”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可读性。
再早,我订阅过好多年的《读书》杂志,后来觉得艰深,改借《读库》了,读着轻松。可读性,现在学术性的东西看着费劲,希望轻松些,在感兴趣的题材上出新。同样的问题,挖掘得透彻,新人的新判断,看了后得到新知,没瞎耽误工夫。
非虚构,这也对胃口。都一把年纪了,还虚构?小说都是虚构,汗牛充栋,每年数千本的新品上市,能看几本,还能看上几年?还是多看点真实的东西,历史的,当下的。也看是什么题材了。一期当中总有感兴趣的内容。杂志的好处就是可选择性,不感兴趣的就略过。
赋闲之人读书没有功利心,随心所欲,大把的时间,看书不就是丰富、娱乐自己吗。个人一辈子经历的那点事太有限了,通过读书看看古往今来,各行各业,他人的活法。好多不曾体验也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有料、有趣,了解了,喜怒哀乐,令平淡的生活中有些波澜,不是很好吗。
2918【俗】
五一节,德云社在天津开设分号并开业演出,有老汉在门口招摇,反对“三俗”。这之前据说“曲协”也发文“倡议书”反“三俗”,结果开业庆典来捧场的同行不多。
同行是冤家这是在论的,尤其是传统行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同行竞争难免的。人家开业,你来砸场子这事屡见不鲜。前些天的车展上“特拉斯女子维权”不也是闹剧一场吗。不过现在有些闹剧,也不好说,有些就是“商演”整出个闹剧来吸引眼球。“不怕捧,不怕骂,就怕没人理”。至于真正被砸了场子,能化险为夷的,要看策划、公关手段了。
“旁观者清”围观者经常是看不清楚的。
现在曲艺都挺难过的。社会发展,传统艺术都难过。京剧就是典型,国剧都如此境地,别说其他的了。现在六七十岁的人,多少都有些戏曲的底子,至少是“样板戏”的底子,这拨人没了呢,听戏的就后继无人了,所以就“非遗”了。
曲艺中相声这块还算热闹。佳节晚会常有露脸,除了小剧场商演,广播里早晚间都有播出,新段子多,我偶尔听听,多是没听过的。只是觉得开怀大笑的机会不太多。尤其是“春晚”的相声。大概是限制太多,放不开,乐子就不大。
相声应该是有前途,就是因为它能带来乐子,谁都喜欢乐呵,且短平快。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是听相声长大的,当年室内的娱乐一是电影、二是相声。如果现在仍然还有青年观众,那相声就有希望。据说现在进入小剧场的都是年轻人。
相声发展的五六十年代,侯宝林、马三立担纲,之后的马季的歌颂相声,接下来是姜昆师胜杰冯巩再后就是当下郭德纲的德云社。早期我听相声在话匣子里
偶尔大剧场听过几次,小剧场没去过,到现在也没去过。之后的马季、姜昆就是广播、电视内播出的,但都没有当下的红火,新人、新段子层出不穷。
反三俗。到底俗在哪里了,大面上看不出来,私底下,小剧场内是什么内容?
相声行当的生态如何,隔行如隔山,近日在《读库》1904期上的一篇《说相声的》老中青三代人的采访辑录,李伯祥、姜昆、王声等五位的言说,可一探究竟。
: _9 Q% p( Z6 m9 ^
发表于 2021-5-10 17: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 a; Z4 L4 p4 Y& ]$ v* B( O2 V" o4 |/ F  `6 e0 W( g9 s

% e* X2 \( u" r. \) W* S
2919【三百】
相声本就俗。人都是俗人,所谓雅俗共赏,是从俗出发到了雅的境地。但往上的境界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倒是俗,大众化的东西,自然而然,源远流长,不必着意提升。随着人的进化,经济环境的改善,才有了“高山流水”这些东西,但能欣赏的多是小众。音乐不就是如此吗,有多少人听得下来交响乐。
京剧算大雅大俗,贩夫走卒皇帝老子,上上下下的都听,曾经雅俗共赏。就这也未能持续盛世。倒是相声依然雅俗共赏。但往雅了说不大容易,所以后来侯宝林一代人雅化相声发展的不错,接续上马季、姜昆。顺应大势,推陈出新。后来大褂换上中山服,换上西服,怪怪的。
李伯祥说传统相声拢共三百多段,再往后就是新相声了,五十年代之后的。就跟“诗三百”似的,老相声是压箱子底的,是吃这碗饭的人起步练活的,都拿出来说,隔着百年,现在的人听着费劲,也很难笑起来。话匣子里播出过些老相声,侯宝林的上辈人说的,一是往日录音质量不好,再者内容在过去是可乐的事,现在听,乐不起来了,缺乏理解的背景。改良了说,新人说老段子,现在常说的老相声有一百多段。相声新人靠着它将基本功打扎实了,然后再说新相声,新创作。年富力强时说新相声,等老了,再回过头来说些老相声,老段子练出童子功,老了再说也是张嘴就来。要是从头到尾都是老相声,太有限了,也吃不了这口饭。但是从头到尾都是新相声也有问题。比如姜昆,我看他说的头一段相声是在电视里,大概在1976年,广播文工团的新秀,说的是新相声,缺少传统的老底子,他的嘴皮子是上山下乡期间练出来的。好像一直在说新相声。今天一早广播里是他和唐先生的《虎口遐想》。现在再看他老相声说不来,老了老了,没办法倚老卖老,他自己的说法是“被掏空了”。说相声的拿不出好的新作品,老段子又没有,就只能歇了。
说相声的还是身着大褂看着顺眼。这新世纪大褂又都回来了。形式上先俗着。

- |6 a+ a' Y% S/ U1 ~$ Q2 G
发表于 2021-5-11 19: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X; }4 T0 A9 v! @& u5 F" g
& S' K9 ?8 P! h* h% y3 R
/ T( u; A! g1 k
2920【人才】
旧社会相声行当中有些恶俗的东西。《读库》中李伯祥先生说到一段就是抽大烟,他父亲那代艺人不少人都抽。再就是学徒制,徒弟在师傅家打杂若干年,学艺辛苦,连踢带打的,学徒出来后几年的收入要孝敬师傅。成为行规,有剥削之嫌。这个行当,师徒关系好的不多,多是钱闹的。表面上热热乎乎,底下龌龊的东西不少。所以有废除旧俗的说法。
带徒弟 。新约旧俗大概都有。现在说相声的不少是半路出家,转行来吃这开口饭。有门有派,还有无门无派的。入门后拜师的多,也有始终单练的,拜师麻烦,易生麻烦,但少了人帮衬,少了人多势众。还是拜师的多,只要不有悖劳动法就不必拘泥形式,或许是培养相声后备人才不错的方法呢。这也是一种办学,现在私塾不让办了,课外班到处都是,有需求。那么多行当,各行各业都要培养人,不能都归教育部管。百花齐放、允许变通。十年八年,不同的培养方式,最终看看哪种方法更有效,出来的人多,让一个行当繁荣起来。
一早广播里的相声,一边是“嘻哈包子铺”另一个台是姜、唐二位的“虎口遐想”。新相声不好听,咋咋呼呼的,听完就忘了,也没啥乐子。老段子,听过多遍,这又是隔了许多年再听,淡忘掉的包袱又出来,让人忍俊不禁。这个段子是相声走向娱乐化的经典之作,不再颂扬谁、批评谁,故事情节推进快,一连串的笑料在等着你。本子好,说得到位,才立得住。作品是梁左的本子。后来梁左改写电视剧去了,将一系列的笑料都搁那边了,写一部火一部。姜昆后来对这位相声创作的“主力军”的退出,大表遗憾。现在看来,关键还在本子,好本子荒,写的人差着火候。
现在说相声的有上千人,大学生不少,博士也不新鲜。但好听的相声不多,春晚相声今不如昔,前两年西安过来的苗、王二位的《满腹经纶》被公认为说得不错。据说小剧场的相声也聚集了一批“粉”但免不了“俗”。至于俗到什么程度,我始终不曾体验过。说来这类小剧场比电影院少多了,我们北城这边都不一定有。传统相声的地盘应该在小剧场,才地道。
: e+ e: l1 y% |9 P0 c8 ~& X
发表于 2021-5-12 17: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 P6 j. V8 o2 c; I: s0 G+ j# _( p8 {

* N, Q9 ~3 t9 a) \3 {( N9 r

# h0 R4 {  D, D7 i5 F
2921【4分】
脑子退化,连钱的事都记不住。银行的折子不见了,在包包里找,没有。仔细回想,一年前还使用过,然后呢,显然用后没有物归原处,可能随手放到什么地方,就忘了。不像过去了,现在只要账户与手机绑定,银行就可去可不去,日常消费非现金支付,方便多了,微信上有一比记一笔,还帮你管账。
能追忆起的是一年前的场景,再后就没见。不会丢失在外面,屋内不大,四处寻找还是没有。只有挂失然后补办。
去了银行。说明情况。记不住,也没想记折子的编号,那一大串数字。有身份证呢,身份证登录后,柜员说你要找的是哪一个折子?网上显示有两个。
两个?我就知道有一个,还有第二个吗?
一个是1998年,一个是1999年办的。1999年折子上有40多块钱。
这个折子我一点印象都没有,我要找的是1998年这个,这个折子在吗?
柜员报了金额。
没错就是它。
需要挂失补办吗?
我说,我再找找吧。折子应该在家里面。你把另一个折子给注销了。我印象中同一家银行,一个以上的账户是要收费的,不知现在还是不是这个章程。
没有绑定其他金融账户吗?股票、基金。
没有。
一会儿手续办完了,账户内40.21元,另外3分钱的利息。柜台上铺开四张钞票,两枚硬币。柜员起身,说是要去找一分的硬币。
我说,别找了,一分的硬币现在都没人要,花不出去。
你花不出去,我这也必须给你。
一会儿拿回来一卷子分币,数出四枚递出来。
来趟银行,了一档子事。这些年,收入不多,折子卡可见多。大多都不是主动申请的,原来单位就给派发了几个折子,养老金管理账户后来变动、还有医疗专用的,手机要求绑定某家银行,七七八八的就多起来。多了容易乱,容易找不着。还是要逐步淘汰的好。
从银行出来街角处是“稻香村”店,进里面购物。
柜员报出收费金额40元04分。银行刚取出来的钞票正好递上去,还有4分正好给你们。
柜员说,4分就不要了。我们这收现金就不收分币了。我说,这是银行刚给的,你们不要,我给谁去?叮叮当当硬币溅落小铁盘。

  v4 k5 A7 O1 D( ~( j3 T
发表于 2021-5-13 17: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L, l: g" m. s, W$ E4 l/ S. t0 Q
7 F" B. u6 S& q

/ J9 d3 s  u3 o1 f! ^
: L: v, w  N" H3 ^, m) a

8 y! a1 X5 e/ h( }/ ~. m; x" R
2922【50元】
现在购物多是手机支付,方便,快捷。别人从你这划款也快捷,还智能。
近日见到手机账单,不是经常看,有时到月底才查看一次,见到付款通知中列明划走了50元,再看转账的时间是早上七点。这时候才起床,还没出门的就被人把钱掏走了。再看,往前看,不止一笔50元,往前翻页,这才注意到,这已经是第四周了,每周都划款50元,细看划款的声明,是某清理网上垃圾软件的使用费用。
回想一下,的确是碰到过这个软件。在点击它之前,屏幕上是网上垃圾的警示“再不清理就要死机了……”然后就是点击下面的按钮,出现个小刷子的标识,接着一大片的说明文字和图片,看着就眼晕,罢了。大概就是这次的操作,引来了麻烦。
已经开始收费了,而且一周50,收了四周。而且时不时地那篇警示广告就铺满屏幕,有时挡在那里,霸着屏幕不肯离去。既然它已经收了费用,这回我再次点,看个究竟。屏幕图像是若干选项,大概是针对不同部位的病毒起消杀作用的,但到底要启动哪个下载功能呢?我这里有些什么病毒,自己也不清楚。还是罢手了。去苹果店问问。
50元,每周,全年费用要两千多块。它大概是给机构使用者,或者是为专业人士开发的,但它这种普遍推送,而且还实行恐吓手段有失厚道,而且印象中我并未点击它的下载功能,它也没有给我清理过一件垃圾,为什么就开始收费呢?这不是巧取豪夺又是什么。
日前刚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办法”这个群体发育未全,需要立法规避网络诈骗和霸凌,避免受骗上当误入歧途。老年人也有类似的问题,手潮、玩不转,还离不了网络。我这算不算被欺凌了。
这要是眼神再差点,觉悟再慢点,不知不觉中继续下去,那损失就大了。
我赶紧设法卸载软件,亡羊补牢。
倒腾再三,也没发现卸载的门道。你看这转件设计的,它收钱时不容分说,你想拒付吧,让你找不到北。那只有一个办法,将绑定的微信支付中的现金清空。让你无钱可划。
2923【解决方案】
手机上没钱了,我用着不方便。这不是好法子。再说,平白无故被划走了200元,除了添堵一点服务都没得到。另外寻解决方案,损失的钱得跟它要回来。
自己解决不了,找专业的。家门口至少三家“苹果店”都是在商厦内设的专柜。先去的头一家,北太平庄城建大厦店。我的机子是在这家买的。
苹果店没见到销售人员,我常去这边楼下的物美超市,路过它的柜台。这次我问及比邻的销售人员,苹果的人呢?告知我,回家了。我问,它货不卖了?那人说,他可以代卖,你要买什么?我说要卸载苹果机上的收费软件。那人说,这办不了,得等苹果人回来。啥时回来?三五天吧。
从这离开,我往东去,马甸桥东有“国美电器”和“大中电器”,也都有苹果摊。国美店的小伙正在接待客户,指导电脑使用,我问明白了要到21点下班,别打搅人家挣钱,往比邻的大中店,苹果柜台没人,问了店门口的值班人员,说是刚才还在。我在店里面转一圈回来,再问,人呢?告诉我大概下班了。才六点多钟就下班。
我又转回国美店,那位购买苹果电脑的大姐还在磨叽,都半个多小时了,看销售小伙又在接待手机客户,我也别再等了,插个空子上前说起我这档子事。小伙打开机子看,说是你也没有下载它们的软件,所以也没有卸载的事。
我开始抱怨,苹果是什么服务,每周要收50元,我这还没体验呢,它那已收了200元。这跟抢钱差不多了。
小伙说是啊,你也没下载它的软件,为什么要收费呢?
我说那你能不能让它停止扣款。
小伙说,这事你得找总店的客服中心解决,他们会在电话里教给你如何操作。我说电话也不容易打通,再者他说明白了,我未必听得明白。
那你就去总店解决,西单大悦城总店。
边上的大姐又开始鼓噪,小伙没工夫为我服务了,往西单总店打发我。
这个时候往西单去有点晚,明天了。
一会儿的工夫逛了三家苹果店。体验不好。上班时间不在岗,让顾客空跑,对于这种非购买性质的咨询服务不热心。唯一的收获是,小伙确定了我不曾下载过网上软件,明天我可以据此追讨扣款。
2924【工程师】
次日上午去了苹果西单总店。购买在一楼,维修服务在楼下,不挣钱的往地下打发。我这算维修吧,往下走。
门口拉着警绳。店员拦着问:预约了吗?
没有。
那边预约。边上有支七八个人的队伍。
进你苹果店还要预约?
疫情期间,请理解。
咱理解吧。站到队伍后边。
队伍前面是店里的工程师,提供咨询并安排维修预约。她询问来者的事由,在手中平板电脑上记录联系方式和安排时间,下午还是明天。也有当时答疑解惑,在机器上扒拉扒拉问题就解决了。轮到我前面的老者就是如此,手把手的一通操作,占用时间长些,老人满意而归。
轮到了我,说明事由,听完我的牢骚,检查了我机子上的相关信息。她说起这收费软件是第三方的,不是苹果自己的。一番操作后说,现在可以放心了,不会再发生扣款行为。又说200元扣款可以通过上海的客服中心索要。接着在她的平板电脑上呼叫上海的客服。
工程师说,等着吧,一会儿电话过来,如果还解决不了再找我。
我让出两步,站到边上,候着电话。
二三分钟电话过来,自动电话,要求按这个键、按那个键,也听不大清楚,没两下子,电话断了。
片刻之后,代工程师处理完手头业务之后,我将问题又推给了她,工程师又将我的电话录入,呼叫对方,并接听对方的回话。接完告知我,10分钟内对方回话,再等等,对方忙。
等着吧。看着工程师处理业务。排队预约的人络绎不绝,总有几个人排着。还是预约的多,而来的老者们都是操作失误,并非机子故障。有不少的业务在她这一道就处理完毕,不必来二趟。
十多分钟处理了四五个业务。看来苹果店安排专业人员把关咨询并预约方式还是挺合理的。如果没有预约制度,所有过来的人都纷纷进到里面,围着业务人员,反倒影响效率。
又接待完一位,工程师问:电话还没过来。我说是呀,都15分钟了。
给我吧,她那里又呼了一通,对方电话回过来,她听过后转给我:直接和他们说吧。
我对着电话说起事情原委,最后明确诉求:我既没有下载你们的软件,也没接受相关服务,把200元退给我。
对方客服人员也没有解释,只是要了我的电子邮箱,说是要把类似案列转发给我,其中包括退款安排事宜。他明确:有关退款事宜,在获得批准后平台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完成退款。
+ C2 R: o' Y3 S6 M( E8 G
发表于 2021-5-14 16: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J! @5 B4 b2 u$ E0 Q* L( h! P1 `* M5 u; L! X9 \: j: Z
7 z8 G! b/ H; v
2925【苹果】
次日上午,200元退款回来了。从联系索要至到账不到24小时,比预想的要快。大概我这种情况不是孤例,收了退,退了收反反复复,客服中心处理这类案子已然非常熟练。
此类杀毒软件的开发自有它的道理,社会有需求,收费的也许更好使。但推广的对象当有限制,作为普通的消费者,不大会使用你另外的收费软件。网上有不少免费的杀毒软件,何必要破费呢。好几十年用下来,遭致攻击是小概率事件,况且就是攻击了又如何,个人真有值得保留的东西,也会早些备份下来。50元每周的收费与企业级的消费不算回事,而对个人级的就太过高昂。
且网上推销的手段也不高明:先是恫吓进而霸屏,稍有接触后,还没下载,它那里就实现了收费。此法或许只能得手于老眼昏花者,而一旦消费者明了,倒因此巧取豪夺坏了自己的名声。不知这款软件在个人客户中卖得怎样,又发生多少起退款。
苹果的平台,允许类似第三方软件挂靠,消费者上当后,会迁怒于平台本身,大众实在是分不清谁是谁生的,反正是在你苹果机上被划走了钱。
谋利者与时俱进也往高科技发展。很早就如此,一边开发电脑病毒、一面开发杀毒软件,两边都挣钱。这东西你制止不了。前两天,美国的输油管道遭到网络病毒攻击瘫痪,美国说是俄国人干的,俄国人回怼。大国小国都有干这一行的。开发个小软件,整点小钱,属于小打小闹。
网络上的事情,老年人外行的多,不像小年青门清。空巢老人们遭遇类似困境往往无法迅速解决。年轻的老人们有必要加强学习,技不压身,多些了解就少些憋屈。类似这种“吃一堑长一智”的事。再有就是及时止损和维权。先止损再维权,追回自己的损失。老人家好在时间成本可以忽略不计,闲着也是闲着,出来溜达坐车也不花钱,主张个人权利,打打官司,锻炼身体也活动脑瓜。
有比较才有鉴别,各级苹果店的服务水准差别挺大。它的基层网点显然差多了。当然你要是买它产品的那一刻,没问题,有问必答,要做好这一单。但是轮到售后服务,显然要下一个档次。还是总部的人员素质上乘,业务熟,服务意识好,效率高。
2926【大悦城】
大悦城底楼的苹果店办完事,电梯上行。找到直梯,省却滚梯的拐来拐去,直升六楼,这里的六至八楼为餐馆。大大小小的店,不是胃口不对,就是人多,有门口排队的。走到尽头处“鹿港小镇”台湾餐。有空位子,地利人和,坐下后服务员递过来菜谱,上桌一壶白水。
点上几样,没等到服务员过来下单,摇手招呼过来。服务员点了点桌角说:扫码点餐。桌角上贴着二维码。
餐饮业也跟上智能手机走。好处是节省订餐员,多一个员工每天要多支出几百元呢。年轻的食客,平日里习惯点外卖的,进来餐馆接着点就是。
老人家们就差了。刷码?要是不会操作怎么办,想要了解菜品的食材,网上有介绍吗?反正是觉得麻烦,和服务员直接沟通多方便,而且是被服务的体验。
服务员说,我可以给你们点。她那里也是手机下单。
这家店比想象的要便宜些,一荤一素,三杯鸡、腌笃鲜,台式炒面、米饭,人均80元,色香味都还好,只炒面有点咸,可当份菜吃。缺点是,店面利用率高,桌子挨着桌子,快餐店性质,人多有点闹。身后是五男五女十位中学生聚餐,吵得慌。饭菜上来的挺快,吃起来,这大堂内也都满了。我们还没吃完,开始翻桌了,二批食客进来。
餐后,往顶楼去,十楼是“首都电影院”。路过,别错过。
在本层的东侧找到直梯。进到电梯内,十层的按钮被遮蔽住。十层不停,去九层。九层出来电梯又赶紧退回,电梯之外都是隔板,连个标识都没有,像是此路不通。按下八层的按钮。电梯开了,面前亮堂堂,有前景,有出路。去找上行的滚梯,这大楼电梯设计得如此不友善,让我们辗转换乘。在一间间食肆中穿行,左右张望,有点眼花缭乱,感觉我们似乎都不大会走路了。
来回折返,滚梯上到十层 。这里清净,只有柜员在等候着观众。大屏幕上看排片广告,谍战片、武打片、动画片,都没看上,怎么就没有一部喜剧片。票价80元,比我们家门口的影院要贵,比吃饭也贵,不值当看,走人。
+ s$ d3 |0 H0 P
' {( D$ A; \! {; l2 b. {
发表于 2021-5-15 18: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 p5 t7 ?* }8 ^- @
2927【甘草片】
偶感风寒,身上不适,追根溯源,想想大概是午睡时没关窗户的缘故。
先是嗓子不舒服,进而咳嗽。去大悦城时又在手机里喊来着,嗓子也哑了,是喊的还是风寒引起的不好说了。多喝水吧,凉水冲刷喉头的感觉挺舒服。
两天过后并未缓解,柜子里找药吃。拧开瓶盖,甘草片还有十来粒,看包装上的保质期,已经过期一年多,扔掉吧。
老伴在楼下药店买回“咳嗽糖浆”甜丝丝的,喝下去管用,里面有镇咳的成分,一瓶药水可以喝五次。家里还有一盒“西瓜霜”片,保质期内,可以含服。
三天过去。白日里 无大碍,吃着、喝着,症状不明显。但到了晚间,一旦脑袋挨上枕头,咳嗽就上来了,以糖浆对抗之,可以管一会,药效十分八分钟,未待睡去,嗓子痒痒,抑制不住,连续的咳嗽,五脏六腑都被震动,不得以起身喝水润喉,清除异物。一宿下来好几次的仰卧起坐,进进出出,睡眠质量可想而知。
糖浆喝完了,得想办法,“食疗”雪花梨炖冰糖。网上搜到泡制方法,切了一个上锅蒸熟,分两顿下肚。甜腻腻的,下去后不觉得有何疗效。
傍晚去了药店,购买“复方甘草片”这是最对症的药,类似的咳嗽三五年总能遇上一次,就它管用。管用还不贵,十块八块一小瓶,一个疗程,有半瓶足够。近处的药店没货。往远处的大店去,马甸桥南的“金象大药房”还是没有。你看现在管用又廉价的药不大好买。去第三家,不远不近,在小区对面的大厦南头,门口有五六位快递小哥,都是在这拿药的,药也可以快递。进门问药,说是有,要出示身份证登记。我这身份证刚掏出,她那边又说没了,卖完了。另外一种“**甘草片”递上来,我看了说明,这是治疗免疫力低下的,对止咳功能一字没提。
连走三家都没有,没辙,明天再说吧,社区医院应该有。电梯上,见着闪动的屏幕正在播出“京东药品快递”的广告。看来药品的网购、快递已成了气候。人不能光吃饭不吃药啊。这甘草片能快递吗?它属于控制药品,实名制销售。不想它了。
又将是一个难眠之夜。
7 e. N, I' |' z' i

$ R, ?$ U9 X8 [2 x' b; C# ^
发表于 2021-5-16 11: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X3 T, A! L, W( R( w+ Q( T# |
3 r5 O! b2 s* S1 y( x
  `5 X' \% v2 n0 @# D
: R& X4 O# w! ^7 ]6 D! J
9 d* r7 m  _8 Q2 X3 `
2928【免单】
就近到门口的社区医院去开药。不知周末医院是否开门。走到门口见着,敞着呢,周六、日都开门,但有些化验做不了。挺亲民的。
先到司药窗口问药,说是有“复方甘草片”。转过去排队挂号。
我说“咳嗽”。挂号员说:给你挂中医吧,中医人少,快。
交上医保卡,问多少挂号费?现在说法是“医事服务费”对方说不要钱,60岁以上的老人不收费。我问什么时候实行的?好多年了。
后来我拿到单据上看到,费用还是发生了,一共20元,其中医院垫付1元 ,基金承担19元 。字都认识,内容不明,何谓“垫付”?哪个“基金”也不知道,受人之好,想感激但不知道是谁。一时觉得心里挺温暖的。
看中医,我这辈子还不曾到医院看过中医。想起来了,退休前在单位的医务室针灸过,“五十肩”,扎了几次不见效还挺难受就没再去。
中医大夫现在穿白大褂,戴白帽子白口罩。比过就一件长衫要齐备。
诊室内坐着位女郎中,捂着,看不准岁数,身条像中年。郎中是越老越老道,这中年的总比青年的要强。
接诊挺快的,我前面的年青患者都没落坐,拿着手机展示屏幕上的一种药。这是只开药不看病的主,医院喜欢。
我得坐下来,方便郎中望闻问切,难得体会一次古老医术的高明和魅力。
怎么了?
咳嗽。有四天了,白天还好,晚上厉害,影响睡眠。
有痰?
不多。
发烧?
不发烧。大夫在键盘上敲字,开单子,头都不抬。单子递过来:验血。
啊,验血?中医还验血。你不是得先给我号脉吗。我这袖子都挽起来了。
我不是得先看完化验单再号脉吗?去吧,没多少血,指头上一点血。
我原就打算开瓶药,倒麻烦了,还得出血。验就验吧,接过单子起身,我倒要看看这中医是怎么看病的。
先去交化验费。挂号、收费在同一个窗口。295元。验个指血这么多钱,刚才那20元的温暖此刻荡然无存。
玻璃上贴着条子:采血后15分钟取化验单。看看化验室内,就一位化验员,连接单到操纵仪器满张罗。瓶瓶罐罐,红的、黄的都能验。全面手。
没多会儿,喊我名字了。化验单拿到手,密密麻麻一整页。
有毛病吗?
让大夫看去。
2929【447.5】
花了二百多块,我得仔细看看,数了数一共25个化验项目,其中只一项画着向下的小箭头,偏离标准指标一点点。
递上给大夫看。眼神真好,扫上一眼:没事。
号脉了。“小枕头”在桌面上,“男左女右”我左臂袖子翻上去,主动就位。
两只手。 医生发话。
两只手?一块儿?我问。我还是见过中医的,把脉都是左右手分别来过。
对,就是两只手。
我双掌手心朝上,并列躺在小枕头上。这动作,双肘贴近,有点较劲。
人家那边也是左右开弓,双手从两边包抄过来,指头搭在脉搏上。似有还无,我这还没感觉呢,对方已经收手。这一块来过效率是翻番。
不及多想,号令又到:吐舌头。
先得摘口罩,再往外吐舌头。没见过来压舌板。压舌板该是西医使用的物件,往深处一探究竟,需要器械支持,啊啊地发声,患者要配合。
她大概率没往里面看。我觉得不大合理,我外面的大舌头不疼,里面的小舌头和喉头部位有痛感。痛的地方她不看,看不痛的地方。头疼医脚,另走一路。
你咳嗽几声。
我戴上口罩,压低了嗓子,往外干咳。
阴虚。诊断出来了。
大夫低头码字开药。噼噼叭叭。
我问开的是什么药啊?
宣肺止咳 、养阴清肺。
是那种黑色的大药丸子吗?我想起小时候吃过怀仁堂的“通宣理肺丸”
不是,都是口服液。
那你再给我开一瓶“甘草片”吧,我就吃那个管用。
大夫又开出一张,两张药单子递过来。
出来诊室,我盘算着“阴虚”是个什么病,还有阴不虚,阴实吗。好像说的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怎么不说我阳虚呢。有专门说食疗的人,各种身体状况的人不同的食疗方案。虚了得补,泡枸杞水喝,像油腻中年男那样……有了大夫的诊断,立马想起应对的法子。对不对不知道。好像对付不了眼下的毛病。
翻检手中的单子,有诊断一项: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这比阴虚好理解。为什么说是慢性,而不是急性的呢?化验单都是正常的。
交费,拿药。“宣肺止咳”3盒121.5元,“养阴清肺”2盒45元,“复方甘草片”1瓶15元。本来打算花上15元就能解决问题。最终消费掉447.5元。
1 ~0 I8 J) H: _# Z; u
发表于 2021-5-17 17: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m1 K) P. D: T8 Y/ F
3 l! H- k' ~3 d/ V

6 t& f* G/ Q. N8 p( y  l8 G
2930【反馈】
【2927】贴出后,昨上午手机微信上有了反馈。老董推送过来系列甘草片截图,有五种之多,从11元到27元,丰俭由人。这都是网上可以买到的,“京东快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来老张告知我,处方药网上可以买到,网络医生会开处方并记录在案。老张说甘草片有副作用,被控制使用。据我所知是因为其内含a片成分,所以购买实名登记并限制数量。这次我从医院开出的一瓶,药品包装上竟然没有药品的成分说明,不知何故。
一物降一物 ,一种药管着一种病。记忆中,我到五十大几才有过持续咳嗽的症状出现。当时人在海口,持续咳嗽,最终是喝当地凉茶解决的。有专门的凉茶铺子,茶的种类多,去暑的、助消化的、止咳的……说是茶,有些近似中药汤子。大概一两块钱一大杯,喝了好几天喝好了。
后来还有过发生,喝不到凉茶,就是靠含服甘草片渡过难关。
按照药品说明,每次三片,每日三次。那两种口服剂也是一日三次服用。
知道“是药三分毒”能少吃就少吃。医生既然都给开出来了,打的组合拳,尽快战胜对手,这也符合患者的想法。光吃甘草片能痊愈吗?过去可以,年青,现在呢,三药齐下,应该有把握的。
老张昨下午来我家,好多年没上门了。也是看了小文后,还带着药过来,“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说这新药他们吃着管用,而且没有甘草片的副作用。我看着曲里拐弯的洋名字,是国药还是洋药。它要是换个说明用途的中国名字还能让我容易接受些。我说等我先吃两天甘草片再说吧。
老张又掏出个小盒子,广东带过来的,20年的陈皮。陈皮炖雪梨管用,老张奔了厨房,小锅烧水,雪梨半个切碎,半个陈皮,干橘子皮掰碎。开锅后小火炖,十分八分钟闭火闷着。晚饭前喝了一锅,饭后又将剩下的半个炖了,接着喝。这个比冰糖雪梨汤好喝,清爽也不腻。
服药后头一宿,症状有减轻。昨晚第二宿,就起身两趟。今一早醒来,接着服药喝汤。这大半天下来,我已经基本不咳了。
谁的功劳啊,甘草片、口服液还是陈皮雪梨汤?

* ~& @" y/ [. F! a. N  T7 i  v
发表于 2021-5-18 16: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Q8 V, e! b; J& x
/ F. [1 H: q1 X: z
- ~/ |& J- f0 K3 H
2931【周一】
周一午后去国家图书馆。图书借期为一个月,今天是到期日,逾期不还,罚金每册每日0.3元。
来到大门口,被保安拦住:“周一闭馆。”
周一闭馆?对呀,好多博物馆、美术馆都实行周一休息制度,我怎么忘了……不对呀,我说,国图过去是天天开放,怎么现在改休周一了?是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周一闭馆制度?
保安说:好几年了,一直就这样。
那是我记错了?现在对个人的记忆不能太过信心满满。
我说,我进去还书总可以吧。
保安说那你得走南面的大门。
往南去,多少有点懊丧,干嘛偏偏是周一往这来,早一天、晚一天也没啥关系。国图周一闭馆?还是不对,这应该是新规,一些公共场馆实行周一休息,国家图书馆是个例外,过去一直标榜,为了方便读者,365天,天天开馆,好像就是春节前大年三十午后闭馆半天。这制度至少有十年二十年了。保安太年轻了,她说一直,能有几年,她要是去年才来这上班呢。
来到图书馆南区门口,有自助还书机,按下键子,入口打开,每次放入一本,最后打印出还书条。操作完成,手上再无负担。不算徒劳往返,有还未借。
今天是入夏后第一个热天,31℃。我这还穿多了,里外三件套,走在街头,阳光灼人,有点捂汗。流汗了却空手而归。
回到家中,又想到闭馆之事。想它一定是去年疫情发起后,闭馆一段并实行了新章程,比如要求预约后前往借阅、中午安排一个小时的“净馆”时间并实行周一闭馆的制度。这都应该是疫情期间的临时性措施。
我上网去查看“国图”开放时间,查到前年的一条信息:根据场馆和日期的不同,南区的开放时间是每天的早上九点到晚上五点,北区的开放时间是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周末下午五点闭馆。
这老章程说的是“每天”。疫情前,周一也开馆。
疫情后为避免聚集,实行限流开放并缩短开放时间,周末的讲座也都取消。现在疫情已属于常态化,地球人的生存环境回不去了,大概只会是越来越差。社会慢下来,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
又及: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在世界上排名第三,馆内文献三千七百多万册。馆内设立25个大型阅览室,5000多个座位,在职员工一千五百余人。
) r$ Z. L  ^- M  n( Q3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8 05:24 , Processed in 1.19510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