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J& D/ @' g- ^2 E) p
2 V; b0 i s8 p6 E' C- l1 I% ~9 d' r6 _4 y" F: y5 w) N
43【老照片】 前几天三位视频聊天,说到“断舍离”。老刘说老东西用不上了该扔就扔吧,老照片要保存好,闲时翻看能勾起很多回忆。 据说,西人家里失火,首先抢出来的东西,如果来得及的话,那就是相册了。老照片承担了代际的传承,没了影像,后人的追溯力就差多了。 老刘贴上来系列照片,50多年前的同学们在天安门前的合影,看到同学、没看到自己,我们曾经的相貌和气质,我们走过的路,来路久远得模糊,有片子在清晰了些,大可玩味。 我家相册中最老的照片是我姥爷的,他戴着瓜皮帽,看样子三十多岁,当是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的照片。于家族,祖上不再只是个姓名,还有真真切切的模样了,从他们的相貌中,哪怕是仅仅只看到相片,也能从中看到自身的出处。来路,“没有天就没有地,没有你就没有我。”自己的相貌、身段、秉性都来自先辈,母系、父系,二分之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跟血统、姓氏都有关系。多多少少能看到自己、理解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明了就不得不追溯前人。大多人已经没有了家谱,更不要说祠堂,但族人还在那里,在天涯海角,在同一个城市,只是湮灭于人海当中。当很多人想起这档子事时,一切都无从挽回。 中国的大家,有孔孟之家,延绵千载不绝于世,族人还剩多少孔老夫子的遗存,不过九牛一毛,面目全非,但在姓氏排序中,他们自我认同,同族同祖。现代人更好了,在影像中,祖辈的就是不曾谋面,也都栩栩如生。 人如此,建筑也是如此。古代遗存不多,多出土于地下的墓穴中。近世百年翻天覆地,工业文明摧毁了农业文明大部分的地面建筑,是照相术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它们昔日的存在。古城百年甚至千年前的模样留存下来,早期外来的探险家、摄影家留下了一批片子,后来的航拍图,古城风貌今人有幸还能看到。 近日读苏格兰人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的图片集《中国人与中国人影像》有图有文字记述, 这位摄影家从香港登陆,前后六年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留下一批珍贵的照片,为晚清(1870年代)田野风光、城市风貌、各界人等,捕捉记录下昔日中国。 我们,一个半世纪后的读者,借此审视我们的过往,会不断发现新的内容和信息。变化无疑是惊人的,幸福感、失落感,人呢,沧海之一粟。 。 44【1870’】 《中国人与中国人影像》全书中只收了一幅海南岛的照片“海口,新的条约口岸,海南岛”。是从海上乘船进港前拍摄的(见图)。看过去海口是平面的,像一只跷跷板,只在两端凸起,地平线的一东一西凸起的是两座炮台,扼守着入海口, 近景是泊在港区渔船的点点桅杆,还有那稍有起伏的海岸椰林。 桑田沧海,海口的面貌。今人不必乘船走进,好天气从彼岸的雷州半岛海安望过来,看到的是长高了的海口,大楼林立的繁华。夜晚,海峡之南再不是黑压压的,如繁星落地般的璀璨。炮台是看不到了,其一应该是“秀英炮台”它建在一处高岗上,时下还在,卖票供参观,炮台上架着铁炮,直指对面的玻璃大厦,如今高台已成低谷,被大楼合围,炮台之上早就看不到海面了。另外一处炮台不知所终,在何方位得请教当地人士了。 配图的文字内容亦很丰富,所谓图文并茂,记载了当时很多的信息: ●岛上最大的港口海口在1872年向外国人开放通商,英国人随即在这里设置了一名领事。●与台湾一样,政府在这里为怎样让岛上各个独立的部落服从管理而头疼。土著居民都被驱离海岸一带,避入内陆的崇山峻岭中。 ●乘轮船从香港到海口有一天半到两天的行程。口内的航道狭窄又危险,到处是沙洲,而且经常变换位置。 ●城市修建的很漂亮,建有一道坚固的城墙。城内街道干净整洁。 ●从海岸到内陆二十英里都是广阔的平原……种植水稻、黍米、红薯、花生和甘蔗,所有的作物都长势良好。槟榔树、可可树长得非常好,可可油是重要的出口产品。这里的水果品种与新加坡和马六甲差不多,尤其盛产荔枝。 ●关于海岛的土著黎族居民所知甚少,不足以得出确切的结论。我曾雇用两个海南岛当地人,他们跟了我六年,在他们的口中那些山民如同猿猴,并且还长着一条又短又粗的尾巴。 ●…… 一条条看下来,老约翰的眼中和我们的眼中,百多年后,除了自然风貌,其他的都变化了。立此存照。
1 C9 x+ c- D5 D% I9 I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