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 f( ~5 s" J+ v 20【胡同】 北京的的老底子是皇城和胡同。拆得差不多了,多少给剩了点胡同,所幸我住的那条胡同还在,年半载的还能回去瞅瞅。海口这地方市民的老居所剩无几,不少街巷拆掉盖楼,现在除了骑楼老街一片,那也是南洋风格,老屋难觅了。本来城区就不大,都拆到村里,给留了点小庙,人都上楼。我脚下的住所,二十年前是滩涂,十年前,出了小区的北门就洗海澡,如今都住上了人。 一个胡同的,过去隔着几个门,百八十米,现在跨着条马路,路南、路北,还是百八十米吗? 住在胡同,称为邻居的是一个院子里的左右,要是独门独院,隔壁院子的也是邻居。一条胡同一里地长,几十个院落,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不认识也不会打招呼。进了胡同就进自家的院子,左邻右舍还是熟的,小孩子去邻家串门跟回自己家似的,找玩伴,主要还是男孩子和男孩子玩。WG那两年赋闲在家,才有跟胡同里的孩子的交往,不多的交往,踢过球、打过架。 这几天在看书《血色并不浪漫---边作君回忆录》,从北京带过来的,收了有半年,一直没腾出时间看。这边更闲在,每天睡前看上一段。 书中说的是五十年前街头巷尾的人和事,六十年代后期乱糟糟的北京,一帮少年结伙闹事。正是青春年少,无学可上,不在学校耗尽精力那就得浪迹街头无法无天,“造反有理”吗,社会纵容、个人失范。GM是什么,说不清道不白的,老兵、顽主、喳架、群殴,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那时我们的年龄稍小,要不也会成为主力军。没见到过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但见识了抡起的皮带、挥舞的钢丝锁和被花了的头破血流。 旧事重提---“小混蛋之死”曾是那个年代青少年口口相传的大事,甚至是件快事,一帮老兵除暴安良乱刀砍死了罪魁祸首。 看书中塑造的小混蛋,其实是满仁义的一位,好打抱不平,看不得邻居不孝顺父母,代为教训;颐和园昆明湖勇救落水儿童;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看到这书才见着他的真名实姓---周长利,家住积水潭北沿,106中学初中生。我的不少东北同事中都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好像没听到他们提起这回事。青春的躁动,毁了一批人。 昨晚看完了小混蛋之死和作者的二次血拼受伤,血淋淋的场面描写。入夜拾一噩梦,遭人打劫,喊叫起来,夜半惊醒。 。 21【不归路】 人的少年期好斗,跟小公鸡似的。什么时候都有这么一批不安生的人,那时有“工读学校”专门收拢,现在学校依然有“霸凌”现象,这些年出来的新词,一个意思。只是六十年代后期的若干年,学校关张,少年们上街,成帮结伙,先是轰轰烈烈,后来无所事事,生出是非。这批小青年游荡街头寻衅闹事。这书主要写了打架,看这些人一天到晚都干些什么,先后几十场打打杀杀的。 GM小将还是问题少年,回忆录中是那两三年的场景再现。现在想小将们干了些好事吗?数十年过去,拉开了时间的距离,可以看清楚了,是既不利国也不利民更不利己。至于顽主们的作为就更不必说了。大概这就是青少年的宿命,绕不开的。九年义务制还是十二年义务制,看来还是有道理的,令大多数青少年就此安顿下来,安全度过躁动期,学些规矩,一技之长,安身立命走好一生的路。 大城市几十万,全国数年积累下来的数百万毕业生,没有出路,工业不振、服务业衰败,终于给他们指出条路,上山下乡。这都是历来的老办法,并且假以理论的再提升。于是又一场轰轰烈烈,接受再教育 ,许多人也曾经深信不疑,斗志昂扬走入广阔天地。上千万人离开城市,包括这位作者。 土里刨食,三年五年,十年八年,被相当彻底地再造的一代人。只是这场运动最终惨淡收场。 昨天同学网中见到两条评论,都是同道者,不知为何说到上山下乡。 老丁说:无疑毛泽东是位伟人,他主载社会的能力无与伦比。我想知青下乡也许是他的无奈之举。要结束WG运动,只能把1700万知青摆在历史悲剧里充当主角。 老王说:作为一个当年积极上山下乡、立志“铁心务农”10年的知青,就我个人的生活来说,无论下乡期间还是返城以后,在1700万知青战友中,我都不算差。但是我今天仍然要说:上山下乡运动、接受再教育运动,是历史的反动,也是民族悲剧、社会悲剧。上山下乡运动应该否定。愿知青友谊长存,愿荒诞年月不再。 码到此我想起来了,昨天是12月22日,毛那年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2 E7 H2 ^5 d m) e7 ?
0 a3 T$ `& W9 L8 \4 A) n
: u# C5 h' H K3 l0 T: ?: e# c2 \4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