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20-7-24 09: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 @% T+ A3 K2 T, a! K0 { 7 F! P) w5 W2 M, X
2657【一滴】
一滴血何来?新鲜得还未凝固。刚刚只有驱赶的动作,并无拍打,手上不干不净不忍自污。想想不得其解。蚊子的口器好厉害,其速快得不被感知,其肚量之大,圆滚滚地被吸进肚囊压缩于无形,那滴血远大于小黑蚊子的个体。或是这庞大的一滴,在被抽出的一瞬,蚊子自己滚落,到嘴而没下肚,被滞留在皮上。再注目时,这一滴已消失殆尽,跃跃欲试飞舞的蚊虫还在,是哪一只所为。
想起了蚊虫的天敌蜻蜓。也是刚从朋友圈内看到的,朋友当中有喜欢动物的、昆虫的,常有图文发上来。喜欢是笼统的说法,喜欢苍蝇蚊子的不多。有好苍蝇的,人工养殖提供优质蛋白饲料。百无一用是蚊子,生物界不可或缺的一环,但于人类它是主要疾病如疟疾等的传播者,年度病亡人数追根溯源,蚊子占黑榜的头名,今年它大概要让渡了。至于不带致命菌的一类,虽不治人病患,但被洗劫了宝贵的鲜血而去,让谁都想追回血债。
一物降一物。这里傍晚蚊子成团  ,外面行走,伸手抄过去,一把能抓住俩仨。要是蜻蜓过来饕餮大餐。可蜻蜓很少见,上次雨后见到过一只。今天我留神看,未见,只蝴蝶、蜂子往来。少年时,蜻蜓是寻常物,像是比蚊子要多见,落雨前后,气压低时成群结队低空巡弋,常见淘气的孩子用顶上带着粘液的长杆子去粘蜻蜓玩,有的是喂鸟,成串的抓。蜻蜓是益虫,吃蚊虫,那时已经有了保护的教育,可也挡不住小孩子顽皮。现在可好,不必教育,没地儿抓去了。
网文说起蜻蜓穷途末路是世界级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为栖息地的减少和环境污染。其中现代化城市化产生出公路、车辆、玻璃窗等,凡是类似水面能产生“偏振光”的物质都会使蜻蜓产生错觉,柏油马路、玻璃门窗、幕墙、黑色红色的车辆甚至暗色的墓碑都会令蜻蜓错认为是水面,表错情,进入陷阱丧失生命和传宗接代的机会。
天敌少了,蚊子多了。蚊子现在比过去还要多。人口扩大,蚊口就壮大,只有人类细皮嫩肉。文字不在乎偏振光,虽然它们也是水中生长。
一天我洗了两次澡,这第二次全为了蚊子,为了剿灭跟进屋内的几只,折腾出了汗。
2658【南瓜尖】
以上图片中的收获不易一目了然,予以说明:上位的是马齿苋,居中的两样不必说,最下方的是南瓜尖。
入伏以来高温高湿,正是蔬果发达之时。藤蔓植物发育明显加快,几株攀上房顶的南瓜藤肆意生长,每根藤上又滋生出多条枝蔓,向三面攀爬。东头的葫芦、丝瓜都上了房顶,它们二位攀爬高手,绝不麻烦人要助一臂之力。葫芦没见开花,这个时候不开花,葫芦娃就别惦记了,至少壮硕不了。丝瓜长势旺,分身有术,齐头并进,一串串的黄花,结出小瓜。前几天在宏状元餐馆点了一道“蒜蓉丝瓜尖”动了两筷子就给人放下了,食材太过坚韧,咀嚼费劲。要不眼前的丝瓜藤子可以剪裁一番,就当间苗了,凑够它一盘子。
丝瓜尖不成,吃南瓜尖。南瓜是大众食品,能一年吃到头,超市常年有卖,物美价廉。但吃南瓜尖的不多,即南瓜藤上新发出的嫩枝。南瓜尖肉头,比丝瓜尖肥大多了,要不它爬高不行呢。现在正在旺长,枝枝杈杈头绪多,一乍多长新发的藤尖,嫩芽、须子,顶多带上一小片嫩叶,剪了它二十来条,够一大盘的。上一次是煮熟后凉拌了吃。网上有介绍可以炒了吃。
要是信网上的,那南瓜就是上好食材,好多年前说它对糖尿病患者有好处,南瓜粉卖得好。后来好像又不那么回事了。怎么说的都有,各取所需吧。都是南瓜,品种不一,采摘时段早晚,有甜的和不甜的,营养价值不一样。要是论口味还是愿意吃甜口的老瓜。
南瓜藤营养丰富,不仅可以上餐桌,也可入药。网文介绍南瓜藤的功效与作用:中医认为,南瓜藤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肝、脾二经。清肺,和胃,通络。治肺结核低热,胃痛,月经不调,烫伤……但没有提及糖尿病的事,一条藤上的瓜,也是两码事。不引了,深了,有需要的可以去搜吧。
药食同源,当菜吃取用最嫩的南瓜尖。网文还介绍说最高营养价值的是南瓜花,好处多多。不过要是摘了花,就没瓜结了。花是不少,据说有“谎花”一说,只开花不坐果的,藤子上十有七八都是谎花。大概有雌株雄株之分吧,“安能辨我是雌雄?”

! q1 X6 @& |7 q& Z(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20-7-24 22: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 _* |0 W! G% C4 w3 }" x+ ]2 A$ v " k- d8 o: u1 Q# d4 @5 \
2659【37℃】
有些城乡差别还是不错的,比如夏季的温度,乡里绿地多,有压制暑热的功能,日子会好过于城里。这些年唯有今年在乡下留宿的日子多一些,可以对比城乡两地的温度和体感。
住在沙河北,距离马甸,京藏高速0公里往北整50华里。这个距离过短,与天象、温度计算可视为同一区域。
现在每周都有往返,城里乡下,乡下留宿一、二、三天不等,最长四天头上折返。多次观察下来,两地的室温相差1℃,都是在门窗紧闭的情况下。这些天乡下升高至28℃,到城里必是29℃。简陋的小房和城里的楼房在保温性能上相差无几,按说楼房更好些,只要不住在顶层,房顶不会晒透增温。现在我那小房的顶上被树荫和蔓延的藤蔓遮蔽了小半幅,多少起到降温的作用。好处是小房接地气,上下抵消了。大地始终凉丝丝的,要是光着脚底板走着。
周四,天气预报35℃,棚子里的温度到了36℃。塑料材质铺顶,倒是透亮,可是一晒就透,里外同此凉热,有点类似露天停车场上暴晒的车子,里面更热,外面至少还风凉着。终日敞着门窗,外面多少,里面就多少。午后是一天中的高点,三点后,西晒被墙外的大树遮挡,大棚内的温度才开始下降。屋内倒是恒温,有一道门阻隔了蚊子和热浪。
气温城乡两地差别不大,百里才不同风。但体感却超越1℃的温差,都是将近30℃的温度,在乡里感觉要好受的多。大约是满眼的绿色给人以静气和安适。屋内整日开着窗户遮住窗帘,让外面田野的气息不至完全隔离。28℃的室温连续几天,只要不折腾,坐那看书,不觉得热。地上的电扇还没打转呢。
周五的天气预报22—37℃,是近期的最高温度。回城了,午后走在外面时感觉还好,沿着树荫走,还有小风刮着。家里的室温上了30℃,门窗紧闭闷的慌。没敢开窗,开窗进来嗡嗡嗡的噪音和热气,整栋大楼都散发着热气和噪音,热岛效应的一个个局部只会比预报的气温更高。
打开空调,今年头一次启用。
: n7 o& W; N% v* x% f# q
发表于 2020-7-25 13: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20-7-26 10:06 编辑
/ c# W' w$ }) |, a- c* v+ h0 O5 L( e( B, c: F8 ?( C
2660【1963】
持续高热,人们就惦记着下雨。南方大雨成灾,勾起老人家的感同身受。北京这几十年安澜,最大的水系名符其实永定河。十年九干,流经这片地域就断流,今年引来黄河之水终于接续上了。
京城最近的一次大水,发生在我们少年时期。网上见着北京1963年大水的纪录片,我们这个岁数人的亲历,我脑海中仅有的一次战洪图。是那一年的暑假期间,纪录片中给出具体的时间、降水量和城区的受灾情况。德胜门城墙滑坡,房倒屋塌的不少,损失煤炭八百吨、劈柴多少、西瓜冬瓜多少……都是被游来荡去的水流卷走的。当年我就听说过街头捡西瓜的事,还挺羡慕,要是能再长几岁,我没准也上街收获去了。
我的战洪图,看到的如同井底之蛙,都没能走出那个小院子。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凉快,房檐垂下白练,哗哗的热闹,自是被家人喝住不能走下台阶,弄湿了衣服。
按照记录片的说法是在当年8月8日以后的几天,京城大湖小河皆涨水,城区已是沟满壕平。这一日,我家院子东头,与学校隔开的那道砖墙下方的通道,半尺见方,突然喷出亮晶晶的水柱,大人孩子哗然。东头学校的地面稍高,集聚的雨水夺路而出。过去那里大概是个猫道,从未见过喷涌的奇景。水流往西跌落进下水道。与此同时,台阶底部的下水道也开始了喷涌,半尺多高的水头顶上来,不仅不排水还发生了倒灌。倒灌的下水道不止一处,不多时平地涨水,半尺、一尺,大青石的房基下成了个大水池,平平展展浩浩荡荡,花池子都被淹了。对面的南房,后来新建的一溜南房,地基打的矮,水进了家门。水继续上涨,齐着三级石阶的上口逛荡着,再涨水,我们这边也将不保。
好在水没有再涨,天也放晴。孩子们乐了,家门口就可以玩水,水没了膝盖,将短裤再往上卷卷,有孩子拿出小船,纸叠的,木头刻的漂起来,有孩子还打起了水球。水够浑的,没有在里面扑腾游泳的。大概也就乐呵半天,水退去。
水漫京城的日子还会来吗?
  
. ]( B2 C) y/ U
发表于 2020-7-25 21: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1963年大水
发表于 2020-7-26 10: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8 b% m) s- a6 G2 P, ~7 V: ^0 c$ U+ y, V
2661【二伏】
周六气温35℃,天热没出门,家里避暑。
11点,室温升高到29℃,窗户都关上。到晚间室内又升高了1℃,到了30。
一早煮了锅绿豆汤,喝了半天,中午续上水接着烧,喝了一下午。绿豆败火,老理儿,心里想着它的功效就有效果。绿豆汤当然要晾凉了喝,趁热下肚肯定逼出汗来。其实只要是心平气和,别有大动作,就不至于冒汗,一个上午没有感觉热。后来我手掰纸皮核桃吃,纸皮的也有坚硬的部位,因为较劲儿,汗下来了。有点得不偿失。
吃饭简单化,减少厨房逗留时间,只要点火,厨房是家中的热点,明显比屋内高出好几度。面条、冻饺子都是省事的。疫情期间的伏天,与往年不同,外出堂食减少了,多少还是有些忌惮。二是小区的泳池关闭,乘凉的地方没了,至于展览馆后湖的清凉之水,难得过去了,不是就近顺便,年内大概游湖不成了。怀念吧。
这日子,没风的天气,除了清早没有凉快时候。走一趟出去,带一身汗回来,无必要,不外出。在家静养也不会有多大的胃口。高能量摄入,一定也要找出口发散出来,清淡为宜,都是地里收回的那点菜,黄瓜生啃,连作料都省了。
空调开过半天,不觉得舒服到哪里去,入睡前关上,觉得一阵阵热气袭来,还是洗个凉水澡管用。凉水管子出来的温吞水,刚好,绝不会被激着。今天没再开空调,下午略热,还可以忍受,冒点汗就冒点,应季的事。
周日。二伏到。
好了。众望所归,又来雨了,气温下来。接下来几天的好日子。
南风,这个码字的档口徐徐清风拂着脊背,昨天还是汗津津的,今天好爽。如约而至的分散性降雨落在房前屋后,路人撑伞。看实时天气预报,此刻,9时许,气温24℃。城区空气质量“优”(32)预报午后最高温度28℃,空气转差至中度污染。这两天降水带北抬,令南边的灾区可以缓一口气。南面的降水搭配着污染物一并向这边压过来。多下几天没关系。
“头伏饺子二伏面”我三天两头的吃面。

# i$ Y" r& H2 x- t
发表于 2020-7-26 21: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伏面
发表于 2020-7-27 18: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20-7-27 18:32 编辑 6 O3 |! A: P. \# r, T6 O# K/ C
6 r1 R+ }2 V; J2 E1 J; L

* q/ K$ x5 S: E% {9 P% g$ P
2662 【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发行好多年了,至今出了1097期,我偶尔在图书馆的阅览室翻翻。上周在报摊上买报不得,又不愿空手而回就收了本周刊,售价15元。这份杂志每周都有个专题,围绕着展开,有点有面,多个碎片拼凑出一方图景,令读者有个大概的了解。绝不说的太专业,那就成学报或专业杂志了。内容也不会有太多的棱角,刺痛一些人引来麻烦。
7月20日出版的这期的中心议题是“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这属于大众话题,正在毕业季和考试季,读过书的人都有体会,愿不愿意说就是了。在这一专题下,收纳了数篇文,主要是记者采访老师们所得,谈教育实践,谈受教育的体会。这里的语文教育主要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大多数人,中学毕业就意味着系统母语教育的终结。再教育就是个人的实践了。
九年义务制或中小学十二年,语文学习,字、词、句子,阅读和书写。说来年头不短。可大多数从业人员,或个人的职业生涯过程中,有关语文,阅读与书写,检索与加工还充满着困顿。写字楼里的白领们要是语文得心应手,写什么不成,做什么又能不成,基本功加上岗位上的操练。从毕业季开始就不断地在接受考核、甄别。入职的竞争、职业晋升,能说会写都是起码要求。人家进步的快不是没有道理的。
学习外语要靠环境,事半功倍。学习母语也是如此,基本的是要进入一个好学校,遇到好老师,好老师领进门,顺风顺水。“什么是好的语文老师”“什么是好的教学”大多学生都没能遇到。现在多少补习班。学母语也需要补习班?补习班教给应试作文、套路作文,大多数人学得索然无味,有什么办法,分是学生的命根,要跟着高考指挥棒走,路径依赖。
我们已经脱离语文教学好多年了,只在孩子的中小学阶段跟进过一段。那之后有二十年,语文教学又发生了些什么。这本生活周刊将此搜罗一番,由上月发生的学生坠楼事件说起,讨论语文的教和学。局外人多少能够填补对现行教育问题认识的些许空白。值得关注。
其中的一篇“我的小学语文课” 说的是我们下一代人语文课的学习,作为个体的经历。阅读之后,依据同一结构,我这里铺陈几段。看河西河东吧。
* S, e, O" s" [  Y
发表于 2020-7-27 18: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00727_112721_resized.jpg
发表于 2020-7-28 18: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663【开始】
语文的学习自上学始。国语-国文-语文,不同年代的不同称呼标志着人们对母语学习的认识。要说国语,从降生就开始了主动学习,上不上学都会国语,到国文时,强调了上学的要义,读写文章。到语和文并列时,学科建设的目标就全面些了。
五六十年代的语文教学是学龄后开始的。语文,字、词、句子。我上学前大概就认识自己的名字。幼儿园没教读写。成天唱歌、跳舞、做游戏,还看电视。幼儿园看到的书很有限,我就记住一本叫“天塌了”吓得够呛,负面影响持续好长时间。儿童看书没有引导,没能及时排忧解难。好多年后才知道这是《咕咚的故事》。但我记住不少动画片、电视片、电影片,都是电视里看到的。可见大脑中图像信息的储存要早于文字符号的记忆。
我的生日在年底,七岁上学的规定把九月一日以后的我拦在了外面,也不带四舍五入的。晚上学九个月,算得大龄,比同学们能大出十分之一的年龄,小时候,大一年是一年,可我的智力发育并不在前。入学考试还记得,从1数到10就收了。加加减减的不会,字也没人教给。五十年代的寄宿制幼儿园是快乐教育,也有不快乐的时候,去幼儿园离家上路就不快乐。但不会有识字读书的不快乐。
上学开始学汉语拼音,大概也有少量的识字课程。记得拼音整整一个学期才学完。到我孩子这一辈,八十年代后期,同样的内容用了半个学期。六十年代初虽然“大跃进”了,但还没波及小学教育,当时刚刚实行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老师现学现卖,想快也快不起来。掌握了拼音就有了识字的工具,初级读物好多都是带拼音的,生字注音。
我记忆中的第一篇课文,或者是一年级下学期最早的课文之一“爷爷七岁去讨饭,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我也七岁了,背起书包上学堂。”
当下(统编本)一年级的首篇课文为《秋天》: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啊!秋天来了!
六十年变迁。社会发展了,都是蒙学的头一篇课文。
2664【朗读】
旧时有传统的诵经,上私塾的孩子,我们上辈人还这样,摇头晃脑,说的跟唱的似的,我们也就是在电影里看到。后来内容变了,四书五经废掉,白话文。新社会新文化,现在叫朗读,能上台面的称为朗诵。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少不了朗读,校园朗朗读书声,现在依然。
学了生字,讲解了课文,通常就要齐声朗读了,要齐刷刷的,全班朗读,教室内嗡嗡嗡地回响。分组读,还有个人读,个人朗读通常都是好学生起身示范,绘声绘色。老师指指点点,轻重缓急。我有时觉得挺可笑的,干嘛跟演话剧似的,你还能比得过演员吗。
我被叫起过来,不是被要求朗读而是背诵,有测验的意思,这是最不愿意被点到名的时候。课本上都有教学安排,课文后注明要求,比如背诵课文的第几段。常有准备不充分的时候。那次还好,我背了下来,内容是“出港”,黎明大船迎着太阳起锚出发的场景。
朗读好对付,齐声的,大多数课文都要经历这一过程。张不张嘴发不发声都在个人,不是有篇课文“滥竽充数”吗。
背课文是语文学习的难点,因为后面会跟上来测验,当堂背诵或默写,直接就带来压力。古诗还好背,合辙押韵多有画面感,其他的谁都跟谁好像都不挨着,背诵困难。现在回头看,大多数课文都忘记了,只剩下些背诵过的诗词还在,长篇的如《木兰辞》。再就是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寓言之类的。默写一段“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童子功还在。
到了六年级,班级里举办过故事会。主题是抗美援越,那时一批反映这一事件的文艺作品,话剧、歌剧,图书,如《南方来信》等。学校操场上集合示威,班里组织故事会,分小组讲故事,人人要讲,每组推选一人上台去讲。讲故事与朗诵类似。这也是记忆中残留的为数不多的生动教学场面。
在过去小学生的课堂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作答。口头表达的训练不多。这属于语文教学的弱项。现在看来有所改善。
能说会道的训练,口才训练  越早越好。不仅仅是朗诵。
2665【日记】
阅读、写作,语文学习的两项,输入和输出,检索和加工,这是有关专家对语文教学的归纳。
方块字写着费劲,我们这还是简化了,还都是硬笔,就这样,多少次的抄写重复,测验考试才大体识得几千个汉字。记得我中指的前端都磨起了茧子凸起一块,直到后来当了农民才被满手的茧子给替换掉。
我们是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头一篇作文题目《猪》。这次是老师带着我们来到学校西北角的圈舍,学生再熟悉不过这里了,经常来这寻开心,可还要观摩,回来作文。老师启发提示,文中就出现描摹的对象,高年级同学提着泔水桶喂食,最后还要升华一句:肥猪浑身是宝。
作文的份量越来越重要,至少双周要写篇作文,高年级的考试主要就是作文。一张作文纸四百字,大体就是标准,多写不限,我常常写到半页就没下文了,搜肠刮肚也难以凑足字数。可想而知,经常是60-70分的样子,不懂套路,也许老师讲过,这耳朵进那耳朵出。最高分的一次是在六年级,我得了84分,写的是在长安街旁看国庆游行。那时候没有补习班可上。所幸算数还不错,自我平衡了。
明知语文不行,但也没当回事,老师也没当回事。对差生采取些扑救措施,比如单独耳提面命,比如作文上多加批改明示,都没有。家里面有一本刘厚明的如何写作文的书,翻过也不得要领。小学校自由放任,倒是学得轻轻松松。
周刊中“我的小学语文课”文章的作者李老师是八十年代在县城接受的基础教育。一二年级大概就有了作文课。他们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写日记,不限题材、文体、字数,每周三篇,老师给予批改,一直写到小学毕业。不仅仅是写作练习也成为和老师沟通的渠道,与家长不方便说的写给老师,心理问题得到疏通。
日记为写作训练的一种。在我们那时候, 要求小学生写日记的大概不多。我在校期间没写过。很有可能老师要求过,对语文程度好的学生。我的语文学习有困难,现在回想,主要是没有好好听讲,再加上老师的讲课也不吸引人。
我开始写日记是在1967年,运动了,赋闲在家,父亲见不得我无所事事,强迫我写日记,让我每天干什么就写什么。我能写什么,写了几日后,父亲要来看,说你这写的都是“豆腐帐” 。我那些日子隔三差五地就到副食店排队买豆腐,没干什么事。写的不好你倒指导啊,好像也没有。日记写到当年的年底,转过年进入中学,日记作罢。
   6 b5 f9 r! _" g
发表于 2020-7-29 18: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 @' i6 O+ G) P9 _% ^

0 }8 O4 I& N- L$ B% c2 V! o / m; n4 d# L5 ~- ]  c5 ]  d8 t, |
2666【阅读】
上语文课,认字组词造句再读文章。为此在课堂上大声朗读,齐刷刷的。课文生字都带着拼音,一直到高年级都带着。拼音没白学,帮助认字,因为有这个底子,后来有了电脑,自然就采用拼音录入方式,放下笔到敲起键盘平滑转化没费事。
阅读能力大约在二年级以后才逐步培养起,几百字识得之后,就可以看字书了,这对少年是莫大的激励,小人书可以自己看懂,连蒙带唬,不一定需要字典。看书不为识字,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会不停地去看,也有会讲的同学,看了给大家讲。主要还是老师讲。低年级时,老师在教室、在礼堂给大家讲故事读小说,《西游记》、《青春似火》……听的津津有味。集体的阅读对个体的阅读也是促进。
很快从小人书过渡到字书。大约三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了小小图书角,每个学生捐献一两本书,放到教室的角落里,自由借阅。我从家里拿过来两本书,其中的一本是《石成求仙》。那一段童话书,民间故事多一些,各民族都有故事,阿凡提、阿一旦,国外的,安徒生、格林童话,王子公主,各种寓言故事,历史小丛书。四年级转学到德外校址后,学校有图书馆,下午开放,偶尔坐进去看书,我看的较多的是科普、科幻类的书,页码不是太多,几十页,百十页,一次拿到差不多能看完。书不外借,谁知下回过来是否还能借到。
高年级时,阅读量就大了。我对语文的课堂教学始终没有提起兴趣,尤其对老师的讲授听不进去,几百字的课文,有时要讲好几堂课,分析段落大意,觉得那么繁琐。相对于数学,语文其实更有意思的。每次开学,头一周基本就把除古文之外的课文都看下来了,说故事谁都喜欢。可了解了故事再去听课就索然无味。
课堂乏味,但每天的晚自习令人期待。高年级后课业负担依然不重,当日留下的作业自习课上完成。午后两节课后,还有大段的时间都是跑在操场上。到晚自习,大约相当于两节课的时间,通常都是值班老师和一位同学抱着几摞书进来,放在讲台上,各取所需。白炽灯下亮堂堂的教室,沙沙地翻动书页的声音。小说为主,那一批战争题材的小说,引进版的科幻小说,多是晚自习看下来的。通常好几天才能看完一本。书是下课收回的,大概是怕影响正课的学习,第二天接着看就是。
课本的文字不过数万字,小说就天高地广了。我的课本精读没能跟上,课外书的泛读多少有所补偿。这大约有近两年的时间。非常怀念那段金色的时光。
2667【情感教育】
基础教育的老师负有情感教育的使命,言传身教。小学老师的权威性高过家长,学生言听计从,不会认为老师错了。从各学科上看,语文教学是情感教育集大成。语文是讲故事,世间万象,人情世故,审美,人生指南。
儿童少年于原生家庭,早年经历,发蒙读书,都是在白纸上涂抹。主流教育、文化氛围,塑造了一代人一代人的大模样。阅读是信息的检索和吸纳。看了那么多小人书,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孙猴子的大闹天空、关老爷的义薄千秋,看毛选雄文四卷,看鲁迅横眉冷对。
语文教学是技术活,更是人的塑造,好像“人类灵魂工程师”现在不大提了。提不提也都在那。课文和阅读中的情感,善恶是非。语文教学的主旨在变化中,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少年的课本中有大批的英雄模范,战争年代和平建设年代。“共和国七十年展览” 他们再次亮相在英雄榜中,我们这代人耳熟能详,少年时被他们感染,暮年时还记得他们。忘不掉了。还有小英雄雨来、少年刘文学、张高谦……爱恨情仇都点染在课本里。
有老师说文本的意义不在文本本身,而在于文本与读者建立了联系,文本对读者的生命发展产生了意义。一首歌可使人沉醉,书中的哪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也是有的。语文内容的设计是有倾向性的,尤其是一张白纸的阶段。想让你记住些什么,都是有意为之的。人生打底儿的工程。别说忘了,其实没忘,存在于人的日常修为当中。
读了一些书, 尤其那些个主动的阅读,能不沾染点什么,近朱近墨。年深日久、絮絮叨叨、许许多多,潜移默化中人被塑造,在日后不断地被打磨,我就成了我。
我关注的“天问一号”往火星去了,关注三峡大坝的从论证到蓄洪,看不懂的量子纠缠、核聚变……保持好奇心或许来自于少年时在校读了一批科普读物和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基本都看了。英人乔治.威尔斯的《大战火星人》不是图书馆的书,好像是从六二班传过来的。
现在的阅读环境好得太多,报摊、书店,幼儿、少年读物铺天盖地,三分天下有其一。小学生一年级就开始批量阅读,语文教材设计了“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专栏。
从娃娃抓起。
$ N. {' E* |% H
发表于 2020-7-29 21: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R$ B: T  D3 ^% ?
# s: k0 n+ c* X. m! ^
2668【好老师】
以上比照着写下几篇。以下继续扯闲篇。
什么是好老师,学生认为对自己好的就是好老师。有本事你让班内的学生达成共识,都觉得老师对自己特别关照,在学业上提携。面对那么多学生是很难做到的,都照顾到,因材施教,难度大。
缪可馨的悲剧中,语文老师批改的作文有什么错吗。不过亦步亦趋地教授套路作文。多数的家长还是在意孩子的分数,能拿高分就是王者。
好的语文老师除了技术上的指导之外,包括套路作文,还要成为引路人,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养成阅读习惯和写作兴趣。显然那位老师存在缺憾。
周刊中好几篇记录了语文授课的场景,聚拢了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倾情投入,学生们也被带入,让听讲成为享受,古往今来,情景交融,不再仅仅是段落、分层、中心意思、论点论据。学生喜欢听,入门了,自我发展有了动力。
我们小学毕业那年带班的付老师是当时的“小教一级”,父母一辈的人,慈眉善目,班里管理得井井有条。可我就是对她的讲课没兴趣,听不进去,课上自己搞点小动作。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能够引导学生热爱上语文”包括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识并取得高分,我始终没有取得过高分,比如作文。人和人的感觉不一样,我是班里不被老师注意的学生,不记得有过上课之外的交流。
今年春节前同学聚餐,我与伟明同学忆起老师。我说起不喜欢上付老师的课,喜欢五年级时给咱们上课的肖老师,我觉得肖老师讲课好,干净利落,跟他人长的似的,讲课没有废话。伟明没有赞同我的说法,后来他又说肖老师教的是数学课不是语文课,还说自己当时是数学课代表,老师有一次把教学参考书拿给他,让他在讲台上为大家辅导过一次应用题解题。你看这点事都说不清楚了,要不就是肖老师算术课语文课一块儿都教了?
让同学们印象深的一次课,是由体育王老师开讲。体育课因为下雨,还得由王老师主持,在教室内开讲体育故事“决定生命的投篮”。这堂课的内容好几个班级的同学都提及过,成为共同的记忆,前些年网上的“回忆录”上有记载。另外的一次室内课,王老师还讲过北京市的远景规划,要在白石桥地区建体育中心,类似奥运村的概念,光辉远景令大家心潮起伏。不知各位同学是否还有这段记忆。

  E" B' B. Q( w6 H) z9 [& B
发表于 2020-7-31 19: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p+ ?8 r5 g5 o' M
2669【新品】
教育发展了,今年高考一千万考生,高校毕业生八百多万。也有两极分化,不光在贫与富之间,教育领域内比比皆是,要不就希望工程了。救助这么多年,学校的硬件上去了,软件呢?教学质量呢?周刊内也有介绍。
北大中文系教授,部编本中小学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去年到广东河源地区的小学做调研,他了解到当地校长们最忧心的问题,一是学生安全,二是学生厌学。留守儿童多,学生放学后就放任自流,时间和精力被手机游戏、短视频占据,哪还有时间和兴趣去读书。温说:“教育的两极分化,简单讲就是从小玩手机游戏和从小养成读书习惯,是这两类人的分化。”看,现在对儿童少年的伤害层出不穷,新时代新形势,小城镇如此,大城市能好些吗?在我们的周边其实是可以看到的。八零后的一代人在校期间已经不大看课外书了,进入中学就被课业负担所压迫,那时玩游戏机才刚刚开始。零零后如何,网络游戏甚嚣尘上。年初与位大一的理科生吃饭,他在北京上的小学初中,回老家上寄宿制高中,专攻高考。我问到他读过什么小说,长篇的,竟然想了再想,我等不及就问《西游记》?回我看过电视,又说看过小说《三国演义》没看完,看过电视的。他寒假在家也是打游戏,没有看小说的打算。沉迷者大有人在,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一代半的人深受影响。儿子辈的已经翻页了,要是有精力的,留神吧,看好自家的孙辈。
网络产品大发展,疫情期间网上教学独挑大梁,苦撑了半年,今后呢?新常态,今后的教育,网课将大行其道。看看堂食、看看影剧院、体育场的萧条。口罩是今后的标配,没准网课也是。下辈人要更多的电子化阅读,看屏、读屏。也许他们更习惯于此。
近期广播里常听到郎平的一段广告推介,一连说了好几天,我还是没记住是哪家的网课,说是有两千多万学生在读。两千万了还用做广告,说是二百多元的数学网课,现在九元就卖。
前两天见着朋友圈内的友情推介,是王朋同学与学校团队联手推出的作品《小学生学诗歌》公益性质。看看蛮有味道的。这些年诗意生活频频被提起,还是要先读些诗的,小孩子多读多背有好处。自己也可以先看看,都是简明易懂的。我们这代人是最无诗意的,借机补补课,或有含饴弄孙的机会时,也能找补几首。我这收藏了:cmqxysg.com
附件:
朋友:
3 D! ^. e! {# S9 g4 Y我做了一个《小朋友学诗歌》网站(cmqxysg.com),是全国目前唯一面对“诗歌知识0基础”的城乡各民族少年儿童学习写诗歌、特别是格律诗歌的趣学网站。* _; H. x  p; s' v
本网站可以在电脑端或者手机端查看。手机端是电脑端的简本。
2 Z9 V; k* ]" U2 A* ^9 K《小朋友学诗歌》的特点:
5 h. |# |$ T& ?6 T& b1、全龄学习3 A! V5 {; q* S) O1 k" e9 N/ O7 [
从胎教,到高中。
7 K/ k! F2 k- }5 M# b2、与学校教育同步
: J( w6 P! G" R) l! d/ [8 k+ Y学龄前分为“胎教和学语”和“幼儿园”,学龄期分为“小学一年级上学期~高中三年级下学期”。
3 {, z' `. H4 S+ {3、10分钟课业制
/ k) K: r3 X3 X7 G每课不超过10分钟,同学就可以掌握本课的内容。  d% N3 S, n8 U, N
4、全自学6 ]7 N1 J9 M: `. |
低幼儿童由父母(诗歌知识0基础的父母)陪伴学习,小学3年级以上的同学可以可以完全自学。
7 R- G2 Y! U, C/ z5、免费
4 J9 ]' J1 G/ p5 N对非商业使用(例如家庭、幼儿园和中小学)免费。8 W. j- e* H  y3 u" z
提示:未来可能设置一些活动,例如诗歌游学。或者做一些小众教育,等等。这些都要收费。# u3 G8 ?; }$ q1 R2 ?0 q
敬请指导,共同为“诗歌中华  诗歌少年”努力。
  
8 N  h. z& {: S0 O; Q
发表于 2020-8-1 11: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s4 ^# ]. M$ j& R4 o# N! C* R8 G+ z: W
2670【吃半年】
南方汛情有缓,防总调低应急响应为 Ⅲ 级,大江大河洪水缓退,水退人进,收拾河山,农人又开始插秧,损失一季还有下季。人总要吃饭,世世代代都是这么过来的。
北京的主汛期每年的7月20到8月10日。近日江南的降雨带北抬,周边过来分散性降雨,我们自己头顶上这块并没下多少。但也是不多不少,地里快有一个月不曾浇水,靠着天水,高温高湿正是绿植发力的时候,尽可坐享其成,每次过来拔草,再就是收获。
乡下安静,老张家的鸡走了之后,就剩下啾啾鸟鸣,吱吱的蝉鸣。闷热的天气,室内温度26度,日头不足,温度一直上不去。凉快。翻书。
翻到杂志上的一篇“大山里的另一种选择”说的是广西九零后一对夫妇稳产高产已养活了九个孩子,第十个也在孕育中。大都市里好多八零后还单着呢,两极分化不是。这是个极端,他周边的村民都是早生多育,大多五六个娃。土里刨食孩子多,能不贫困吗,现在好了,每月有数千的救济款,让大家养,有点共产主义,有劳纳税大户了,扶助幼小。每个月每人350元。穷人也要奔小康,一个不能少吗。
他们到不会饿着,种粮种菜,每月还能割几斤肉。大人种地,几个大孩子上学,都免费 ,中的拉扯着小的。看照片上的模样,一家子过的还好,就是当妈的出力太大,连续生养已见早衰,说是第十个生下后就不生了。不知那些忧心人口问题的人能否就此松松心。
我还额外关注到他们的餐食,记者采访时一家人吃的是米饭挂面,碗里是南瓜苗、南瓜花和猪油,全家一口锅里吃,才断奶的孩子,站在桌前,以手送食,不用人喂。家里吃菜都是自己地里长的,上半年吃南瓜苗,等南瓜采摘完了,种上大白菜,吃上后半年。
江西民歌颂扬过红米饭南瓜汤的日子,他们这里南瓜苗吃半年,11口人得吃多少呀,大概南瓜藤也要下肚。不知他们是怎么个吃法。这个季节我这地里的南瓜藤四处蔓延到处攀爬。头绪繁多。人家能吃半年的南瓜苗,图片上小孩子各个活蹦乱跳,看来是养活人的植物,我这里也可以效法多加采食。
2671【九宫格】
搜寻着南瓜尖,见着就剪,吃过两次,没吃出好来,该是到网上查询烹调方法。有印象在网上朋友圈内看到过油炸南瓜花。好食材要有配套的手艺才好。也是为了抑制南瓜藤的四处乱窜,已经拦路剪过,开始还怕剪了藤蔓影响发育,不会的,剪了它就分叉接着长,这次剪了下次来又冒出一批,这次收了二十来根。论根的还有黄瓜,继续丰收,收了十五六根。丝瓜后来居上,它们爬得高高的一片黄花扬起,有花就有果,它远比南瓜生长的效率高,没那么多谎花。眼瞅着大大小小十几条瓜悬挂枝头,也可以收了。跟丝瓜搅在一起的是葫芦,沿着同一根竿子爬到顶上,才开花,开白花。屋顶上的南瓜坐实了七八个,也是花开一片 。能长多大长多大,只有南瓜是越老越好。上次悬在半空的那个瓜不堪重负坠地,摔得皮开肉绽,拿回去吃了好几顿。
东面的几棵南瓜,另外的一个品种,后来居上已经结出七八个了,长条的一尺长,小枕头似的,毛绒绒的,像是毛冬瓜,或许它就是冬瓜呢。
继续采收马齿苋,收不完的收。往年吃过春天就放过它了,今年不依不饶,倒不是有多好吃,一周吃两次消毒败火,内服外用,药食同源收到疗效欲罢不能了。
晚些移栽的番茄第一株结出的都是烂果子,连根拔去逐出菜园,不好说左邻右舍是否被传染上,下周可见分晓。最早的那两株番茄至今没有长出令人满意的大果实,品种的问题,没办法。
被竹林遮蔽的那两垄生菜已经采过一茬,余下的零零星星终于长大,有些面黄肌瘦,摊在地面,要是光照足,它们该是碧绿的,也早该成为盘中餐。晚间扯下来几片,一点没有脆生生的感觉,下了面条当作白菜炖了。
小青菜一拨不如一拨。春播的头拨,虎虎生气,油绿。晚播下的都显得瘦弱。迟迟不见长大,或许是地里有点涝的缘故。小的也摘,再候着,怕是都要喂了虫子。
拉拉杂杂收了这又收了那,摊在地面晾着,数了数九样,这不是一个九宫格吗。

3 x3 f7 l, d4 U$ d- p. I' I$ E1 H$ k. F
发表于 2020-8-1 11: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00731_081342_resized.jpg
发表于 2020-8-1 20: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6 ]" g* M6 a6 i: A' Q/ ~- Y8 Q8 ~
; k* v0 \) n, ]( \' a
2672【拉秧了】
园子里拔草时听到房后的动静,老张在呢,好几次都没见,去看看他的园子。
栅栏门开着,不见人。老张的园子东西一条甬道,南北分治,南边都是果树,靠着我的房根,一溜十几棵,两棵核桃枝繁叶茂,要是采摘,我在房顶上下手方便多了,那棵枣树再有两年我这里也就唾手可得了。一眼扫过去,树底下的鸡舍又有了生气,十多只半大的鸡,一码黑,是当年新抓的鸡崽儿。我怎么会一点没听见动静,看了看,没有大红冠子的,这是性别歧视啊。
甬道北面,整整齐齐东西展开十几畦,现在基本上都清空了,新起了垄,深褐色的土壤,往东面走,这边的垄背上已有小苗露头,萝卜苗。我喊了一嗓子,老张里面应声,光着膀子出来了。我说怎么都拉秧了,改萝卜白菜了。老张说是呀,扁豆、黄瓜还有茄子,今年的茄子都长了洋辣子,都给清了。你看看这是白菜,种下三天冒芽了。得仔细看,垄背上拱出了绿尖儿。
老张这是不误农时,什么季节该种什么清清楚楚。他年青时没上山下乡,这退休后全补上了,十多年,四季轮回就扎在乡下,还雇着长工,称得上老把式了。菜园子之外还养点鸡鸭,这停了有两年,开春我过来还跟他念叨,不养点鸡可惜了,你老了还有年青的劳力,还能累着谁。这次我又说,得弄只公鸡过来,每天清早打鸣,闹出点动静不寂寞,这还有动物福利问题呢。
我跟老张说起从他这里移栽的几棵番茄苗都挂果了,可不知为什么有生病的,不是虫子。老张说,我这的挺好,你去看看,结的可多了,我这都吃不了,你去摘点吃……不行了,不能陪你了,你自己去吧,这蚊子咬得够呛。我这全身披挂,老张光着大半截呢。
进屋你的,我到那边去看看。老张东边的大棚四季产出,春天育菜苗,能抢出十多天来。开春我从他这棚里移走十株番茄苗。现在这棚子里花花绿绿,一米多高植株挂着不少果实,个头不算大,拳头大小,一个个溜光水滑,干干净净的。果熟蒂落,我从地下拾起两个红红的,还挺硬实,好像还不到自然脱落的时候。拾了两个出来,喊了一句:走了,扬起手里的果实。本想还要请教老张是否他用了什么药。老张应声没再出来。下回吧,想着问他。
上图九宫格中最红的那两个果实是老张这拾的。

; p6 ~* y, L- O9 c/ W
发表于 2020-8-2 09: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4 q2 h1 p/ k  d$ l4 a
2673【老居】
差点就“三过家门而不入”。老弟电话里说现在好了,路口的岗哨虽然没撤,但不刷码也不测温,可以进小区了。
那就走一趟,从乡下直接奔老居,前两次都是在路口完成交接的。
路口的岗亭还在,值守人在那坐着刷手机。我车窗打开,对方爱搭不理地挥挥手放行。来到小区门口被挡住了,我这有半年多不曾开车进来。门卫出来,生面孔。我自报家门。门卫说没见过呀,你的车子有登记吗。我说应该有吧,你大概是刚来的吧,我这都住二十多年了。以势压人。小伙子回去扬起了栏杆。
沉甸甸的,一箱子菜抱上楼。掏出钥匙还没塞入,里面老弟闻声拧开了门。几个月没进门了,屋里没啥变化,窗帘没敞开,空调挺凉,肃静、静。
兄弟说话。现在独处的时候多,我要是在乡下经常是一天没话,只要是不接电话。老弟这也是。说着说着,走上了阳台。这次还带了两样菜种子过来。老弟说,今年的西红柿都长了虫子,拔掉扔了,香菜也长着长着就不行了。老居这的西红柿连续好几年都长得挺旺,高高大大,用线牵着都上了顶棚,冬天也开花结果。香菜四季绿油油的,随吃随采。今年不知为啥都不成了。阳台上的好几个花盆都空着呢。我说换茬,换个品种,黄瓜不长虫子,在我那长得挺好。生菜也是有水就活,这两样都好活,赶紧种,秋黄瓜能吃上。
中午兄弟俩吃的馄饨,一个凉菜,另煮了一锅骨头。都是老弟的手艺。几十年了,不能说老弟没有做过饭,但我没见过和吃过他做的饭,轮不到下手。现在好了,不做就吃不上,他还看不上外卖。这馄饨是自己包的,连馄饨皮都是自己用压面机加工的,一次包不少,大多数都冻上了,中午一个人吃简单,晚饭俩口子吃才复杂些,现在灶头是老弟为主,不上班的伺候上班的。周六日才换手。“做饭这事不难,只要想做就能做,又不是三篇文章两首诗”过去我姥姥就这么说。想做的人就会动脑子,花时间想办法做好。看来我老弟的手艺肯定会比我有发展,因为比我用心,吃东西比我也挑剔多了。乐见其成吧。
餐后我回转。吃不了还兜着走。冰箱里取出一盒排骨元宝蛋,厨房里拿过来一个大大的面包,自己烤制的,还温乎着。
  
# H, I' U; E* G* h- Q" B- H. k% }
发表于 2020-8-3 09: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7 b1 h5 i7 ]: j9 u5 M6 q: r  s
6 {2 c1 H! D4 i- z
2674【又一本】
本周在报摊上又收了一本“生活周刊”,封面大字题记“理想学校”上面还有一行小字“20年后重返霍格沃茨”封面人物是位西服领带的洋学生。上一期周刊主打内容是本土的语文教育。这期继续深化扩展到学校,还是洋学堂,或是中外教育比较之大观吧。
回到家拆封翻看才明了这“霍格沃茨”乃英人小说《哈利.波特》中之魔法学校。我这上了一当。
家里有整套的《哈利 .波特》好几大本,还是原版书。中文的我都不看,别说洋字码的。大人孩子读书口味不同,对我来讲装神弄鬼的童话故事早就过了季,连金大侠的侠客篇我都读不下来。这电影我只看过一集,大概是第一集,戴眼镜的少年骑着笤帚上天的那集,就是这一期周刊的封面人物哈利.波特,我没认出来。神话故事片比我们少年时看的那批同类片拍得漂亮多了。可上岁数的人心劲儿不在这。胡扯八扯的只为少年开心,成人已过了神神叨叨的阶段,孩子们的专属,继续神叨,除非你是创作者。不排除“聊发少年狂”的主,看看童话去换换脑子。我反正是看过一集就不愿意继续了。书当然就更不打算动了,有太多的作品都看不过来。
本期周刊小半本说的都是魔法学校,“哈迷”们一定有兴趣,一连好多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这个话题会一直说下去。我不是学校里的人,说什么都会觉得隔膜,不看也罢。
不看这就看那。本期中还有我们本土学校的叙事可以一读。其中一篇“危险的夏天:农村儿童防溺水教育调查”文中一组历年统计数字触目惊心: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溺亡,青少年占比56.58%,农村地区的孩子占比大,生活在江河水塘边上,爱水是天性,根本就拦不住的,刷多少大标语,签多少责任状、承诺书都徒劳。一个多月前重庆一遭8个少年溺亡,多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山东滨州地区的玉友学校建了一座六千多平米的“防溺水教育基地” 免费对周边学生开放。三个大池子,只有游泳考核过关的才能进入深水池。郝校长认为一味地让学生远离水面不现实,根本就拦不住孩子下水,都是从少年时过来的,叛逆期的孩子堵不住。“堵”不如“疏”让孩子们学会游泳,让他们到安全水域游泳才是有效之策。可惜有郝校长这种认识和付诸实现的九牛一毛。
想想主要还不是经济问题。六十年代比现在经济要差得多,城市的学生不会游泳的是少数,农村的孩子普遍在在水塘里扑腾。现在是倒过来了。结果自明。
2675【又收了几本】
城里的胡同控制严。前两天往德内大街去,街旁的胡同还堵着路障。下来公交车,往延年胡同去,胡同西口拦着,需绕行,走它南面的定阜街。这条街上戴红箍的盯着扫健康码、测体温。往东走一大段再兜回来从胡同的东口进入。能多走出一里多地。走到这才想起忘了带图书馆的借书卡,往北不远就是刘海胡同的社区活动中心。
延年胡同里有个大院子,是老伴单位退休人员活动站,过去是一个月活动一次,我有时跟过来顺便去趟图书馆。这次疫情拖了半年,图书馆也没去。早起说到,上午办完事去隔壁的恭王府逛逛,说这事就把带卡的事忘了。
沿这胡同往西走,注意了一下门牌号码。晚报上刚看到条小知识,说及北京胡同编码的规律,其中说起东西走向的胡同,都是自东向西排序,东面的号码小,排到胡同的西口就是大数码。另外胡同北侧的院落门牌均为单数,而南侧都编为双数2-4-6……有了这个常识,一听到门牌号,大体就知道了院落在胡同中的方位,可以少走冤枉路。不过这延年胡同是个例外,我是数着门牌过来的,头一次胡同东口往过走,路北一溜院落的排序竟是1-2-3-4……这是没按规矩来啊。再仔细看也就释然了,原来这条胡同只是北侧有院落,一座座院门,南侧一溜都是高墙,是“庆王府”的后墙,后墙没有编码,所以这条胡同就破了例。
院门口见着熟人。正好,我不必去跟单位的人去搀和,径直跟了走,老没见聊会儿天。一会儿的工夫,老伴那完事了,拿着总书记的书过来,第三卷厚厚的,这是布置了学习发了材料。说是疫情期间不开会,报销药费领学习材料。我这还没聊够呢,老伴那回身到同事老李家坐会儿。
不多时又回来了,捧着两本更大的书,画册《莲生妙相》和《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说是老李给的。这几年老李不断地赠书。近些年我基本上不买书,断舍离了,但收书每年十本二十本的。这不又收了四本,沉甸甸的。起身走了。
还说去恭王府呢,这可是大清王府中的巅峰作品,这一大包书拎着去逛,路远无轻载,不堪重负。算了,改日吧,先回家,回去翻翻大清王府老照片再说。

6 t. t- K, \! S1 r6 y5 Z, ~
发表于 2020-8-3 09: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00729_153744_resized_2 (1).jpg
发表于 2020-8-3 22: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8-4 10: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 A! b. q1 k5 `* u0 B& h
2676【邂逅】
进了院子大门,迎面过来位汉子,比我高,戴着口罩往外走,眉眼间似曾相识。我给了一句:老姚吗?对方站定瞅着我。我可是没戴口罩。对方往下扒拉口罩,说我姓姚……你……记性不好,我记不住了。我自报家门,25连的……
老姚大觉意外,你怎么来这了。我说起渊源,还是先认识你家老妈的……这一段我还是跟你交代过的,忘了吗,那一次在西单的“红色生活”餐馆。老姚说有这事,不过脑子不好都忘了。老姚说我门口取个快递,跟我家里坐。我说家门口坐吧,这日子别进门了。我看他在自家院子里还戴着口罩,比我们住城外的高出不止一个警戒级别。
沿着长长的游廊往北走,游廊的彩绘早已斑驳灰头土脸,但还完整。典型四进的大院子,还好私搭乱建的不多,姚家的小院内正房、东厢、西厢分属三家,南向跨院的门楼被封堵,只能走东耳房边的侧门,院内没有大棵的乔木,一个瓜架悬着个老倭瓜,一架丰产的葡萄由绿转紫了。一问,都是邻居种的,自己这才回来时间不长,老人百年之后才搬回来住的。
小板凳撂在青石阶的第三级,最高级上,落座。我看着大清条石倍感亲切,这是老院子的标配,大院小院子都是青石的基础和铺就台阶,好多年都没拾阶而坐了。
我说这院子我来过几次,你老母亲在的时候,就是没碰到过你,所以刚才能认出你来,是心里早有预期,你可是比过去胖多了。说来能有五六年没见了吧。
我说当年你在宣传队台上蹦蹦跳跳的,其实对你没有印象,还是几年前“红色生活”聚餐坐在一起说话,才算认识了。
说着说着,我把营宣传队和团宣传队混为一谈,说起你们曾被编为我13排驻扎在同一个营区内。还是老姚把自己从营宣传队里给摘了出去。
老姚说起他从团宣传队下来到25连体验生活,是1975年春天,住在班里,同屋有位抽羊角疯的。那年在连队待过一段时间,学习小靳庄,搞创作,与你们陈副连长熟。赶上春播水稻田整地拉大板,泥里水里的从没干过这么累的活。
我问起团宣传队何时散伙的。还是姚太记得清楚,说是1978年,1977年多数人都返城了,到1978年,剩下不多的人都分配到团部中学,有教书的,干行政的……
  
9 ^4 S& N$ Z; d. S+ X
发表于 2020-8-5 11: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A& [4 p3 w" I+ ]

8 t' v% e* h. _" w7 Z( v ' ?; ?0 H1 H# @3 B
2677【人物】
报摊前斟酌一二,放下了“生活周刊”这期的封面文章为“南方大水”,新闻已成旧闻。拿起“人物周刊”8月10日期,超新鲜出刊,这要搁食品行业后置生产日期得罚它的款,甚至停业整顿,谁让它屡教不改。
本期封面人物、文章为“后无来者的一代歌后”“百年光影中的金嗓子——周璇”,诞辰百周年纪念。周是旧人,事是老事,对旧闻也是知之不多。我们没赶上她的巅峰期,四十年代的民国。周是唱的比演的好,细音小嗓缠缠绵绵,新社会初期崇尚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进行曲,周的那套在大陆过时了
交集都在暗中。第一次看她的电影《十字街头》六十年代初,不晚于1963年,在小学校的电视中看的,她的人、她的歌“天涯歌女”“四季歌”。人没记住、歌没印象,倒是赵丹在片子里耍活宝让人久久不忘,校园里好一阵飘荡的都是影片中帅哥们的那首郎里格朗里格朗:春天里来百花香 郎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 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 照到了我的破衣裳 里呀格朗朗朗里格朗 穿过了大街走小巷 为了吃来为了穿 昼夜都要忙 朗里格朗 朗里格朗 没有钱也得吃碗饭 也得住间房 哪怕老板娘作那怪模样 朗里格朗里格朗……
第二次交集还是不知有周璇。《清宫秘史》拍摄后二十年,1967年看的电影片,以批判的眼光看过去,周扮的珍妃和低吟的曲子,这也是现在才知道的。当时大报上通栏标题《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戚本禹的大作我还通篇读下来。早就忘了,是怎么卖的国。
接着听到过《何日君再来》并不知道它的首唱之一是周璇。那是一个离别的年代,五七干校、上山下乡,让这首悲伤的老歌卷土重来。陈璧君唱过,那时还不知李香兰也唱过,于是这歌,恋人之歌被解读成了汉奸歌曲。离散徘徊的人借题发挥低吟着。直到七十年代末,邓丽君翻唱的这首歌再次风靡大陆。悲情不在,令老一代回味孤岛时期的沪上。
周璇是随着后来复映的那批老电影重新面世。她要是活着今年就是百岁老人了。
周的一生留下两百多首歌曲,出演电影四十余部。人生坎坷多磨难,她甚至不知自己生于何年何月,亲生父母是谁,事业红火,感情生活跌宕……1957年她在上海医院住院治疗五年后,急性脑炎去世,享年三十七。
2678【百年】
一位老人走了,活生生到了百岁,李力群老太太。前天网上播出送别仪式,照片。讣告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力群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讣词长长的,人走了极力美言属于常态,能白纸黑字上了版面的都是套路的字斟句酌,以此来送上最后一程。
疫情期间丧事从简,如此还延宕了一百多天才发送老人家。规格可是不低,高层X和W一干人都送了花圈。
李老太太是谁,履历头衔一串历历在目。别说跟我们没关系,从五十年代初始,她先后在教育部、劳动部、高教部任职,老太太和同僚们拟定的哪条政策,就直接作用于我们这些人了。但好像这个人物还有些名堂在里面,我还是没想起来。不久另一条民间讣告提及老人家另一重身份G夫人,遗孀的身份。对,缺失的一条信息在这呢。
你是你,我是我分得清楚。但通常与重要人物的关系不会被忽略。提不提也是个事实存在。其实对于李老太太她这未被正式提及的身份,更为人们所知。她的后半生都是为此而努力,争辩,不停地申诉、翻案。最终老太太,以百岁之躯还是没有等来一纸的判词。
历史无常,有时越近越看不清楚,当事人的纠葛还在,按下葫芦浮起瓢。据说也做了许多工作,实事求是梳理旧案、是非曲直,有重提“G同志”一说。先内后外,最后从长计议。有些事情不为人道,只是据说,在网上流传,真假难辨。
历史有很多无奈,就是翻了案,伤害也是永远的。老太太算得硬朗,都说好心情的人长寿,老太太大半生不如意的事萦绕着,又怎么样了。
文中多个拼音码,不为简化。网上有个不是笑话的笑话,腾讯把M的《别了,司徒雷登》给封了,还给出了违章的理由云云。这种事情可以有,乱打误伤。所以现在的网文动不动就有些莫名的文字和符号,让读者费解。不过知道的尽管知道,不知道的属于离着过远。都是不大紧的,文字游戏。自打早年新文化之后,洋码引入,老K、小B、阿Q等就常见文中,为的少找麻烦不是。
1 [- n8 B  R! i
发表于 2020-8-7 12: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_, l6 \7 J; F, @. K6 v  |, B) ]) m2 K
# ^9 l4 ~8 z; B/ o/ o$ L! ?& f' @7 Y % X  j# l# F# e0 p6 f

  `! v8 S" m. ?) q$ x
2680【菜价】
关注了一下超市中的菜价,看看我园子里的同类出产是个什么市场价位。
黄瓜 2.58 元(非会员价3.38元)、冬瓜0.99元(非会员价1.98元)、丝瓜2.98元(非会员价4.98元)。长条的老倭瓜4元。单位都是市斤。现在的牌价尾数都愿意落在9或8上。比如以上的标价。商家标价0.99元比标价1元能让消费者感觉便宜吗?开始可能是这样,但商家都如此这般,感觉就不一样了。标价整数元,多利落,让买家算账也方便,谁还差这1分钱吗。
再者好多菜都标着两个价码,作为这家店的会员可以便宜几成到一半,这是设法收拢消费者,捆绑在这家店上。两样的价格是长久以往还是临时的不知道。先让你了解这里的优惠价格,常来常往就达到目的了。我没有这里的会员卡,但常往这来,使用这家的“多点”支付,算不算是这家的会员?我也是头一次注意到同一种蔬菜两个价格。其他的生鲜好像没有这个待遇吧。
这是8月5日物美超市北太平庄店的菜价。感觉老倭瓜卖的贵了些,它就一个价格,我估计这里标的是公斤(千克)。倭瓜种植既不费工产量又高,不必打药,好像什么毛病都不沾,要想长得肥,肥还是需要的。大小和甜度主要还是看品种。它卖的贵一是甜度高,所谓栗子味,再有大概是加上了仓储费用。这个季节倭瓜还在架子上,销售的应当是去年的存货,量不多快下市了。货架上还有一种南瓜售价1元/斤,青皮,圆圆的,估计是新瓜。
丝瓜3元,它这名符其实的丝瓜,二尺多长。我自家收的还没过一尺,怕再长就老了。要是比照摊上的丝瓜,我那瓜还该让它们再长长,上次下锅烹调,不是太嫩就是炖的时间过长,几近无形。
最便宜的是冬瓜。冬瓜贪长,个头大,属于省工生料的品种。这里切成一片一片的出售。有的店家配上几根香菜一并打包出手,大概更好销。我要不是地里长着冬瓜也会买回去一块煮汤,省事。
黄瓜不会去买,自家种的比超市的好,近日每天都啃食生黄瓜,原生态不削皮,整根的啃,比店里标着有机种植的黄瓜吃着放心和安心。从地头到餐桌全程可控。且不会为高企的价格而不安。别算账,真要算账这自家种植的蔬菜成本高了去了。只权当娱乐的副产品来享用。

2 A: T3 J, c' S* j) i. R
发表于 2020-8-7 21: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6 |. r8 m& W7 _6 d6 W0 H$ X: \
. I1 q( R2 h8 T* A$ `& L; X2 e

: m& p- A5 i8 _: N
2681【篱笆墙 】
天气预报分散性降雨,上午日照挺足,好天下乡。
- ~$ j& z; l3 z! X" l# ^$ L* u* p进了栅栏门地下倒着鬼子姜,才长出一人高,应该不至于,再高些顶上开花就容易倒伏。用手拢起归到篱笆跟前,躺着就躺着吧,用两块砖头压上,让开通道就成。往里走,一米多高滋生的香椿幼株也倒向甬道,哈腰扶起,往南推去才见一溜鬼子姜植株都趴下了,原来是它们依傍的南篱笆墙倾倒了,向北倾倒连累其它。& n: M8 s  K# c* b6 V2 C
南边的篱笆墙是埋下几根木桩,其间插下竹竿连成一线而成,两米多高,从西到东一长溜,现在是偏西段的一只木桩老朽,连累着比邻的竹篱笆一并六七十度倾斜。还好没有多米诺骨牌那样连锁反应,几根从东边蔓延过来的竹子结结实实地阻挡住垮塌的东进。没有不漏的大瓦房,没有不倒的篱笆墙。不过才十年。
, M8 t/ _! _; Q$ x我园子内两道篱笆墙,都是邻人立起的。他们比我搬来早,先来的人划定了边界,打桩下篱笆。东面的篱笆一米高,象征性的,一迈腿能过去,我过去摘过柿子。南边的篱笆立着高两米的竹竿。是南临老周立的。在我看多此一举,自家的后墙不就遮挡一切了吗,还在墙后增加一道篱笆。老周用一圈篱笆把自己团团围住,这篱笆能挡住狗,拦不住猫,莫不是怕自家的大狗跑出来。我家的后墙就不设篱笆,后面是老张家,人气旺,安全系数高,比篱笆还保险。
  n( k0 ~$ W9 G南临老周今年就没见着,据说偶尔周末过来,他来我不来。他家都是利落人,园子收拾的井井有条,想不到的是房后塌了一段。我代他掫起,归位。为的是拯救被压迫的众生,扶起两株躺倒的番茄棵子。归位也是东倒西歪,篱笆已然零零碎碎了。由它去吧。等老周自己修补,未准就此拔除了篱笆也未可知。
关门开窗,掩上窗帘。刚换了个环境,鼻子好使,一股特殊的味道,艾蒿的香气?挺浓。看温度计,室温26.6℃。比城里的室温低2℃多。这些日子城里多在28—30℃之间,稍热。乡下这温度刚好,一直维持到傍晚,升至27℃。这屋内的气味又像潮湿的味道,看湿度52%。至多一成的艾蒿味。
.
! Y5 ~3 S* U+ g+ O3 X! V0 d
2682【夜幕】
晚间灯下看书,感到丝丝凉意,不是窗户进来的,无风的天,是自下而上,从腿底下往上,是地气。所谓接地气的好处在这呢。大地恒温的,无冬历夏。外面热了它就凉,阳光直射晒热地皮,下面呢,奈何不得,况且上面还扣着房子。暑期多雨,要是基础防水做的不好这个季节地面还返潮、冒出水珠。现在脚下水是防住了,地气可是拦不住的。地温是多少,比气温要低不少,现在已有这样的技术利用地上地下的温差调节室温。北面的几家邻居据说就采用的地下水循环技术,往下打井,冬天热水,夏天凉水循环往复。但据说耗电也不少,算不上清洁能源,不知他们现在是否还用着。还是自然而然的好,要怎么现在还有不少人住窑洞呢,居住成本要低不少。如今已是最热的暑期,我每周下乡一趟,一天、两天或三天。屋里唯一降温的电扇还没转起来过。哪天把地擦干净了,扇呼一阵子。
这周开始窗外不再安静,天一黑,外面声就高,昆虫大合唱开始了。白日见到,园子里蹦跳的蚂蚱蟋蟀都长大了,跟秋日的庄稼一并成熟。能见到鼓噪的昆虫并不多,但入夜能听出是好多种,我熟悉的只有蟋蟀。其它高声、低声,急促、舒缓,各唱各的。我还能辨析出蝈蝈的叫声,可这里没有。螽斯、纺织娘、金钟……这些个鸣虫或许也见到过,谁是什么动静都不记得了。地里有没有,没注意到。蚂蚱应该不叫,它腾空飞起时扑棱扑棱响动,晚间大概不会飞起的。自家棚子内有一只唱的好听,脆生生,还打着嘟噜,不知是何物。我走过去它也不住嘴,不怕人。野地里的不比城市里的同类,城里人多手杂,我少年时的夏夜常会寻着叫声,拿上苕帚苗,电筒,到墙缝、地角里去抓蛐蛐。听到人的脚步声小虫早就缄口了。这里没人骚扰,自由世界。
不知为什么这两周在园子里再没见到萤火虫的踪迹,同样的位置,上下地看,终没见它点亮的那盏小灯。搬家了,还是是变蛹化蝶了?昆虫世界门道多了,所知甚少。
4 A2 m" U5 s. {0 u天亮时就听蝉的嗓门豁亮,世间哪类响虫也没这个大众群体庞大,院子里吵成一片。入夜了,蝉都歇了,听小众们的吟唱。* S  w+ s' `( a

. [/ T7 R9 W9 T

" [1 C1 ?7 X0 w: s9 D7 ^6 [  F2683【晨光】
" p# q' u) ~, e" Q9 O六点起身,自然醒,跟鸡鸣没关系。我此时码字时隐隐听到啼叫,都七点半了。) X- Q7 g* H' d2 F1 s" S7 |( _
半锅小米粥熬上,开锅后小火闷着。棚子里虫子不叫了,外面有动静。哗啦啦,是清洁大姐在扫街,拢在一起的枯枝烂叶 撮起来扬起大锹就掫到两米多高的西墙外,那锹好大个的,比我当年在农地场院扬场喂入时挥舞的还要阔大,塑料的。我曾问过为什么费大劲墙里墙外的。说是垃圾公司每日拉走的有数量上限,所以得分散处理,再说这树叶子都是墙外飘进来的。+ k: y! l$ J5 l  r; `
门外湿漉漉的,露水或是下过小雨。昨晚已经收了番茄、黄瓜和南瓜尖。往房顶去,顶上花开得旺。收了几条丝瓜,这丝瓜不是那丝瓜。上周留了几个丝瓜没摘,候着它再长长,眼瞅着超市内的丝瓜跟裤腰带似的,围腰一圈还有富裕。再生长一周,一条变两条了。抬头观望,令人失望,长是长了,没往高长,横了发育。多数家长看青春期的孩子,都惦记着好吃好喝再窜窜个,兴大高个不是,姑娘小伙。蓦地发现个头没长,肉长了,多少有些悻悻吧。就这心情。顶上的 丝瓜胖了两圈,不比黄瓜长,还一头大一头小,长肉还像是长老了。胖墩型的就别惦记身材修长苗条了。赶紧摘,再等等只能成为老丝瓜瓤子了,刷锅洗碗行。* o! _* @  C+ {7 n
房顶的南瓜藤又北上两尺,屋顶的暴晒令趋前者焦黄了头面,连续大太阳的灼伤辐射病。它们只能趁着阴天雨天施展拳脚。没能见到更多的南瓜尖,在下面我剪下了二十来条,这上面只收了三条。看来离了地气能差了不少力。顶上叶茂花多,坐果不多。十多只蜜蜂,今夏看到它们聚集最多的一次,比我来的早,嘤嘤飞舞着进进出出。它们在,就有希望。
  k$ H/ R5 B  G5 h2 ^下来后又收了个冬瓜,在半空吊着,一侧的竹竿已被坠得折损了。后来用称约过8斤还高高的,浑身毛茸茸的,再长八斤也不是问题。( C% p4 o% ?* I9 m6 Z  [% X
马齿苋鲜嫩的不多了,个大的长出两拃长,寻寻觅觅,还没摘多少,豆大的雨点砸下来。赶紧回到檐下避雨。这还不到七点钟呢。
' v: J, h, ]' e* Y架子上的一个冬瓜毛茸茸才两寸许,拍下一张沐浴图。
7 j5 ^. L4 ?! \) C8 y) `
发表于 2020-8-7 21: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00807_071221_resized.jpg
发表于 2020-8-8 08: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684【立秋】
转眼就到“立秋”今年还没觉得有多热就立秋了。立秋还不是秋季的到来,气象学意义上的说法是:连续5天,气温稳定在22℃左右为秋季的开始。所以说立秋节气之后,仍旧暑气不退,汗流浃背。但甭管是“秋老虎”还是什么“热死牛”,反正是一到这个节气,在心理上就觉得熬出来了,要凉快了。人的心理,信则灵,这一日开始刮起的风都带着丝丝凉意,不信你仔细品品。也想起个俗语“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头了”还能热到哪去,不像刚一“立夏”预期前面一天比一天热,一大长串的炎炎烈日在前面等着。
家里的空调启动过三次,累计不超过12个小时,大蒲扇扇过一晚上。今夏,隔三差五就来场雨,分散性降雨或是雷阵雨,头顶上没下,周边总有地方下,气温有平抑。本周二气温报37℃,没出门,躲了。
今年是否比去年凉快些,夏日的积温多少,气象台会有记录,年与年之间的差别通常不会大的,几十年才会有若干变化。想了想,还是我这里今年肃静。老辈的不再用我操心,小辈的没回来。人多热气高,人少自然凉、主要还是不闹心,没有了孙辈的屋里折腾。“心静自然凉”这话在理。
这个夏天,长江照常涨水,比去年、前年更大些,大坝截流,闸口敞开蓄洪,南水降下去。黄河第二个洪峰过来,六千秒立米,前日流到壶口三千秒立米,瀑布观光区关门谢客。大河东去继续维持着全年淌水。黄河水今年再次进京注入永定河,终于让永定河贯通直达入海,谁家的水?跨流域调水,借花献佛了。
这个疫情的夏天,不像17年前,夏日的到来驱散了非典疫病,来有影去无踪。也如此期盼着,带来的是失望。中国大陆严防死守,控制住疫情。世界还在蔓延,截止今日追踪记录到的感染者1800万,亡故逾70万。现代医学仍然无法抗拒疫情的泛滥,温度升高不仅没能抑制病魔,还在加速度,何时是个了?还望不到尽头。
社会发展的势头慢了下来,各行各业,除了医疗、医药行业。再启经济,影院开演、餐馆招徕,旅游者又上了路……
小区的泳池还没开放。公开水域还不曾去过,再不下水就过季了。
   
1 E4 Y7 G) j+ w
发表于 2020-8-9 16: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I$ J. U! {8 u1 T* I( ?  { ; C2 ?" f0 ^. w3 U- y2 u
2685【汗流】
四脖子流汗,汗流浃背 ,颂扬劳动光荣那阵子,钢花四溅的炉前工、挥汗如雨的农民伯伯,肌肉、汗水、笑脸图片、影像可是不少。劳动者是美丽的,出活是乐子。出大力流大汗,一个时代的标签。同学们这两天在林县红旗渠呢,林县人何止是汗水,搭上多少条性命。及至我们战天斗地时,体会一个汗珠摔八瓣的日子,汗水,夏天的冬天的,有汗流浃背的畅快,也伴随着收获的喜悦。普遍的劳动者的工作状态,那时在大楼、室内办公的人也躲不过流汗的辛苦,至多是可以吹到电扇吧。
到出汗成为一种享受时是洗桑拿时代的到来。好多年前有句话,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要说的是运动,打球、游泳……游泳不带出汗的,好多游泳场所都附带着桑拿屋,运动不出汗,进屋给你逼出汗。渗出汗滴下自成溪簌簌流淌畅快淋漓,这是二十年前时髦的活动。不知现在还是否持续,好像热度退了不少,跟保龄球是一块热的,保龄现已罕见了。还是不大习惯这类享受,自讨苦吃的享用。新鲜几年就过去了。
倒是桑拿天年年都来,从不爽约,大有一年热似一年的趋势。人们以制冷技术来对抗,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夏日的人造清凉,以昂贵的能源耗费,苟且一时。抗争的结果是越来越热的都市,全球变暖大趋势。后代人将生活在一个更艰难的环境中。
坐在屋里出汗不是好受的,尤其在在要出未出之际,闷热。30℃,汗颜的效果大体够了。汗流浃背,汗出透了,这个室温还不够,除非动起来。
刚刚外面采购回来,日头晒人。换装,短打扮,擦拭过后,让汗液通透了。感觉身后热流在漂移下淌,用块干毛巾扎在腰间,拦着点,防患于未然,要不就“顺着脊梁骨,流进……”想起这个桥段,典出《敌后武工队》还是《红旗谱》啊?汗水下来, 体温也就降下来。燥热、闷热都退去。这个时段还是不吹空调的好。
不用空调也可以吗。可以。在乡下可以,不可以也可以。在城里呢?也不是不可以,伏天里好多天没启动空调不也过来了吗。
网上有句话大意是,宁可把钱交给供电局,也不交给医院。热了开空调,千万别中暑,省小钱花大钱得不偿失。
网上还有话,天热出汗天经地义,此时不出还待何时。别憋着,出汗降温、排毒……
& @" X3 ~) p  h/ V8 ]$ R  ?! G& e5 N
发表于 2020-8-9 17: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8cca48b7c4480d3639e92614118fe65.jpg
发表于 2020-8-9 17: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 \1 A* d3 J# @  l1 W, N5 W+ B5 E2 X7 D
$ v0 {! F, d4 H, |$ G' u
2686【在路上】
我们这边继续流汗,那边同学们又行走在路上。跨省旅游开放,隔了一个多月几位再出发,南下太行山脉,小团十余人。这一趟直奔林州。林州远没有林县名气大,现在五十往上的谁人不知林县和红旗渠呀。州比县大,就“攀大个”都乐意做大,不做小,这好几十年的新风。地名改来改去的,让当代人,后世人容易糊涂。这代人在心里改不掉了,哪来的林州,林县就是红旗渠,红旗渠就是林县,黑白电影记录片中还高唱着“林县人民多壮志……”
山山水水,饕餮餐台,老郭小陈一路图片新闻过来。我们足不出户的跟上旅行,人不在,心相随。
这条路我也走过,四年前的暑热之中。千回百转的渠水穿山越岭,太行山麓人头攒动,还有安钢的大烟囱群滚滚浓烟。现在还是那般的青山绿水,前呼后拥的人群不见了,游人的幸事,希望那浓烟滚滚也消失掉
这是众人的怀旧之旅。学过大寨的一代人也都学过林县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被感动和激励过。新时代重提“红旗渠精神”,上山朝圣的官员络绎不绝,学得几分真谛?我们这些老者们想起自己的战天斗地,忘不掉红旗渠实在是忘不掉当年的自己。
山上是凉的,山下是热的。上面山风习习,山下燠热蚊虫。山上是热的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山下是凉的,红旗渠宾馆清凉的世界。凉热自知。
“全家福”上来了(见图),有不认识的。同学,同学的同学,同学的亲属,一来二去,又现生面孔。片子中又见左大哥,六七年了,攀山越岭落不下他,越走越精神,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是怎么失而复得的,左大哥--我们身边的样板。
我往前面翻页,想起我的太行山大峡谷之旅写下十多篇游记,记事记人,都贴在了网上。翻到这个日子才发觉,恰恰是从这个月往后两年的内容全部遗失了,那年网站被病毒侵入关闭了好长时间,恢复后缺失了不少信息。我又到凤凰网去找,当年是一文两贴,结果连网址都消失得干干净净的,去年还在呢。我有自己的存盘,翻到2016年的文件夹中,只见到目录,目录之下没有内容,不知存在了何方,八成是消失了。“狡兔三窟”三窟有时也不保险。
% r: [! ~6 r8 }" u
发表于 2020-8-10 10: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O. g$ N6 R; S6 E2 R' ?

3 A( y3 F( }, a8 Y3 C6 L5 {
2687【走天下】
跟着游记游走天下。天下太大,都想去看看。人生有限,能走到的地方只九牛一毛。跟着视频、图片和游记走动,观天下,也是别无选择。
“人物周刊”这期的图片故事为“西海固之旅”。通常人们对曾经所到之处会格外关注,我看到的和没看到的,时隔多少年后,旧貌新颜还是山河依旧都是愿意再见到的场景。
我是二十年前去的宁夏西海固,早就听闻这里“苦甲天下”。西海固是泛称,位于宁夏南部,指西吉、海原、固原等周边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这里土地贫瘠,极度缺水,农人生活贫苦,七十年代曾被联合国列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当地实行“调庄”人口外迁,但还有好多迁不出来的人,故土难离,且背井离乡又有新的难题。
记得九十年代,动员给西北地区干旱贫困区捐赠“母亲水窖”好像是500元打一口集水窖,我还捐了一口。那次去西海固,我在省道边上的农家院看到了水窖。农家院内房前水泥地抹得光光的,小小的缓坡中间低洼,下面漏斗形收紧,地下为水泥砌成的存水窖,院子内的雨水雪水都流到里面。干净不到哪去,比没有强,降水多的年份,一家人的吃水带浇园子都够了。
记得那年我从银川出发,一片绿意,当地得黄河灌区之利,江南水乡的面貌。车子疾行不久上了一处高坡,坡上坡下如同两个世界。司机告知西海固到了,上了黄土高原,灌区的扬程达不到这里,大有赤地千里的地貌。一路所见,老远看到同心县的大清真寺,沿途的农舍还不错,但看到土地上的庄稼,比灌区的差得太多。靠天吃饭,雨水少,庄稼长不好,务农过不上好生活。固原县城内也是楼宇连片,繁华好过预期,住进县里的招待所,说是条件最好的,像是倒退了三十年的样子,设备老旧,少维护。
还是那片山和水。二十年后 ,记者走访,农人、集市、清真寺,废弃的水窖,新建的安居点,更整齐的汉子,笑逐颜开的农妇。现在周边诸县中,就剩下西吉县尚未脱贫,实现小康看今年了。
; N6 q' C. @% x: d/ w
发表于 2020-8-11 08: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t/ @9 t8 [5 z$ k/ J. J

# B7 O" w' q7 w  I0 R1 U
2688【节电】
广播里说近日电网紧张,北京迎来用电高峰,市电网负荷达2033万千瓦,其中空调等降温负荷增长明显,用电占比约四成。相关部门预测,今夏北京电网的最大负荷或将达到2600万千瓦,突破去年夏天创下的2356万千瓦历史极值
房山区举行了一场小型歌舞活动,宣传主题是“燃烧我的卡路里,空调调高才可以”,倡导大家尽量调高空调的温度,节约用电。
有关专家说,空调设置在26到28摄氏度,对人体来讲是一个舒适环保的温度。对家用定频1.5匹的空调进行了测试,空调从26调高到27摄氏度,平均一天下来能节电4.5度。此外,还向市民推荐了如电冰箱减少开门次数、食物最好装六成满,冷藏效率会更高等家庭省电技巧,并提示大家定期检查并清洗空调,饮水机闲置时关掉电源等,减少耗电。
四成为空调耗电,城市的主要热源之一。一家就算一个空调,众人拾柴火焰高,家家户户往外喷吐热气,城市就是个热烘烘的大烤炉,城市圈的高温,空调器的贡献度不小。
前些天与远方的亲人通视频,欧洲大陆也正是热火朝天,几近40℃。几位家里都没有空调,门窗紧闭就是,说是家里还好,室内温度不过25℃左右。公共场所人多,需要空调降温,家中大可不必。再热的天,大都市的人八月里多是拖家带口出门避暑了,上山或是往海边去,不少家庭日常大宗开销在旅游上。
绿色环保不止青山绿水,还有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是绿了就好,人家那靠山吃山,冬天取暖烧木头,电厂也有烧木头烧秸秆的。而夏天少用空调,重点在建筑节能,几百年的老房子,还是新立起的楼宇都注意保温措施,外面气温高,可极大地隔离在室外。我们这里近些年为楼房加层,外立面贴上厚厚的保温材料,费了二遍手续。而空调的快速普及,舒适度有提高,人们产生了依赖性,长远看到底利大还是害大?
欧洲发展最好的国家是德国,社会安定、经济发达,舒适度高。当地有“绿党”几十年坐大,后来居上,环保问题是其主旨。据说后默克尔时代大有可能取而代之。
  / u. q1 \) T4 U- v+ C/ _' l" Z, 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10:28 , Processed in 1.206318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