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9-11-7 19: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94【静悄悄】
周五来得早。不到八点半进的医院大厅,挂号窗口前并没多少人,七八人的队伍,我觉得有些意外。前些年,我在人民医院早起排过队, 挂号大厅内满满的全是人,每支队伍都长长的。想了想可能是这两年实行网上、电话预约挂号,方便了患者,不必那么辛苦起早来排队。最长的队伍是上午验血的队伍,排出好几十米。其他的门诊,各科室有自己的候诊区,你来我往,患者大都有个一席之地。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在门诊一楼的西侧,这里设有化妆品专柜,这家医院自己配制的擦脸油“维生素E乳”八块五一瓶,属于物美价廉的抢手货,经常排着长队,而且成箱买的多,趸货回去倒手,吵吵嚷嚷,人气极旺,这不就是家市场吗。我问过医导,出了医院的门诊楼往西百十米也是这家化妆品的专卖店,挂着医院的大招牌,那里没人排队,到了就拿货,为什么愿意在这挤着。医导说,我跟他们说那边也有卖的,他们信吗?
来医院的人好心情不多,大概除了这帮大包、小箱往外倒腾化妆品的贩子们。白天穿行在楼层之间,急匆匆的、步履蹒跚的、举着吊瓶的,躺在病床上往检查室里推的。一汉子满腹牢骚从门里出来“我就不明白了,老爸腿骨折了,接上就完了,你做其他检查,血压,心脏都能理解,为什么要做脑袋的CT?”外行谁能说清楚。
CT照片拍过后一小时才能取。医导将贴着条形码的塑料袋递过来让我们自己去取。晚餐后转回医院,大楼明晃晃的,从底下亮到最顶层,进到楼内静悄悄的,难得见到三两位,大楼终于有了喘息歇息的时段。好静,听得见自己的脚步声。门诊大厅内刷码,连刷了两台机器都没反应。想起来这是照片,有单独的专用设备取片子。经路过的护工指点上了二层。悄无声的楼道,设备在哪里?走了好几条通道,在背静处立着三台机子,比大号的洗衣机个头大,头一次用上这个,刷码,机器启动嗡嗡作响。
机器不断地在提示:正在搜索、正在打印,请稍候。足足好几分钟,机器停下来,可打印的片子在哪里呢?机器显示有8张片子,没见着。没有胶片没打印出来吧?四处看看不见人影。找谁去问?等着什么时候能见着人呢。好一会儿,边上的门响了,一位白大褂过来,见着救星似的,赶紧发问,为什么不出片子。白大褂瞟了一眼,“这不在这吗。”一小摞黑色的胶片躺在机器的凹槽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9-11-7 20: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95【医导】
这次才知道医院发展出了新的分工“医导”。头两天科里的大夫对患者问询并会商后开出检查单据,少则十项八项,多则不限了。现在的西医用数据说话,检测仪器越来越多,越精细,五脏六腑看个清清楚楚,病灶找准了,才对症下药,或动刀动剪子。检查要到医技楼或者门诊大楼,大大小小数十个科室,事前的安排与沟通,与检查的科室和患者本人、家属,都由医导来操办。这早年该是护士的职责范围吧,现在有了医导,护士们省事了,足不出楼。负责打针、吃药、换药这些个精细的工作。
医导佩戴着胸章,凑近了看,金属牌子上写着“中央运送”和佩戴者的名字。这两天一直跟着我们的是老王,我读出上面的文字后,问这是什么意思,老王说中央运送就是“医导”。我们这层楼36张病床,医导是两位,一男一女,他们工服是紫色的,好辨认。每天上午的八九点、下午的两三点是他们繁忙的时段,要把患者护送到位,有时不仅向导还真要有运送的职能,推上轮椅或者推上病床,病床挺大个,上来下去,拐弯抹角进出电梯,得有把子力气,这运送工作有些家属做不来。靠医导,经常见着紫衣服的身影,男的女的,都是大个子,要不推不动。
医导们相互帮助,彼此帮衬着,患者来到检测的地方,交给其他的医导照顾着,回去还要往这来运送下一位。喊上一句,老王给看这点啊。得嘞,您走着。
老王在老年科干了5年,之前还在在核磁共振那干了两年多。跟谁都熟,都打招呼,大夫、护士和同行。一天到晚高高兴兴,一溜小碎步。闲了就在楼梯口靠墙坐着看手机,他有个专属的小板凳。但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大夫有、护士除了护士站值班,也有专门的办公室,休息吃饭。医导这中央运送没有。
安排检查事宜,还要当向导,这是患者直接体会到的。有时头天下午下班前就打了招呼,明年上午、下午有什么检查。到时候会到屋内去喊你们。有了这种安排,患者尽可以放心睡觉,不操心,到时候跟着走就是。
发表于 2019-11-8 21: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96【陪护】
我们常说的护工,这里正式的岗位称之为陪护,着 淡蓝色工作服,佩戴臂章“陪护”。
同屋老人家的陪护小李,临汾人。说起来在这里干了好多年,陪伴过许多患者,最长的有半年多,出院了,她留下来继续这份工作。这里入住的多是老年人,八九十岁的不少,有家属陪伴的不多,儿女们多还在上班,周六日过来看望,待会就走。另外家属也不专业呀。
小李是24小时陪护,中午、晚上支起行军床,有事起来,没事呼呼大睡。这位患者是好伺候的。小李说遇到过难办的,糊涂老头打人,赶上什么是什么吧。
我问到收入,穿制服的属于公司派遣,每天240元,自己能拿180元,60由公司拿走,其中的一部分或也是转为员工的福利吧。
那天听到一位护工在水房中骂人,说患者还是家属不是东西。另一位接茬,说干这行的就得有思想准备,受得了委屈。你背后骂人家,你不是还得干吗。
楼道里常见一位老爷子,歪着个脑袋,坐在轮椅上,护工在后面推着,两位一样的愁眉苦脸,在楼道内绕圈子。老爷子也是不说话。这里有好几位都住了一两年了。
小李说工作倒是不累,就是时间长,熬人。有的家属很少露面,就得老顶着,直到出院才能休息,空床的时候不多。这里食堂的饭早就吃腻了,等患者休息了,可以约着到外面小坐一会儿。有时就跟陪护的患者说话解闷儿,可眼前这位基本没话。再干些日子,可能就不干了。
我看小李还算精心,老人那有动静,咳嗽起来就赶紧过去照料,有时坐在床前和老人唠叨说话,老人抓住她的胳膊,像是有所寄托。昨天午后,她找来一位同行,两人给老人洗个澡。这在过去都该是护士的职责范围,现在都由陪护干了。护士站经常坐着四五个护士,如果裁员若干,也耽误不了打针吃药。
护工有多少?看不出来,有的是患者自己带进来的护工,不穿这里的工服,应该是每间病房里都有,18间病房,20名护工有了,远超护士的数额。没有护工医院里还真不行,一对一贴身看护做不到,精神抚慰难达成。
发表于 2019-11-9 12: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97【精神抚慰】
同屋住着另一位86岁的老人。我们到的那天上午才做的支架手术,术后虚弱一直卧床,除了吃饭,摇起床头半坐着。也吃不了多少就躺下身子。说是已住了一个多月,坐起来老是头晕,上下午护士过来打针吃药,治疗方便及时,住院的好处。看老人一天到晚躺着,连续几天连打个招呼的气力都没有,我们进来一周了,跟老人家都没说上一句话。静养吧,别打搅老人。
每日的打针吃药,护士近前有称她为奶奶的,也有喊她主任的。哪里的主任?问到小李,小李说就是本院哪个科的老主任,听说过去厉害着呢,小年青都怕她。
周六日两天,分别来了几拨人,看望老人,这时显出大家庭的好处,是老人的两个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连带着儿女亲家也到了。分拨来,挨个坐过来跟老人说话。小孩子在屋里撒欢。中午带过来的海参粥,晚上过来的面条,小李喂了几口。
余下是清净的日子。
这天中午又过来两位,看着不像她儿子。中年男人,一站一坐,坐着的靠近老人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初以为是老人的亲戚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话呢。嘚啵嘚嘚啵嘚。后来见着那站着的,拿起个黑色的大本子捧在胸前。隐隐约约,成片大套的不像是问候聊天的语气。
我在阳台上饭罢,出来送餐具,听得真真的一问一答:“主耶稣死后三天复活,你信不信?”老人弱弱地答道“我信。”这是在传教,奉主耶稣过来抚慰心灵。大黑本子放在了老人面前,这神职人员在照本宣科,传导圣经。他们怎么不穿正装呢?也许是教友吧,来救人于危难之中。
除了身体的病痛,患者精神的负担不小,谁难受谁自己知道。有时化疗不管用,话聊有时候管用。管一时也是好的,这一时或许偏离了病痛呢。要是再有些信仰的,笃信者,哪怕前面是墓地,那也是信仰者的天堂,有主耶稣在呢。
我出去回来,屋内安静了。人还没走,刚才站立的那位坐在了床前,端着饭碗,擎着小勺在往老人嘴里喂饭呢。精神的,现在是物质的。瞅人家这组织是怎么网罗的,关心到床头了。
2298【逛公园】
住院外出要请假,出去买东西、吃饭,请过两次,后来就不麻烦了。楼梯口经常坐着位穿工服的,与保洁员的工服类似,问她,我们下楼出去你管不管?她说我就管进来的,不管出去的。到其他的楼座做完检查,就出去溜达,对过就是东单公园,总得活动活动。
这家公园来过多次,退休前单位还在北医安排过员工体检,穿行过这里。再早好像也来过,至少骑车路过多少次。早年间园子内没有土山,约莫七十年代堆起的。再早,北平那会儿,这里一马平川,跑飞机的。围成时,临时机场发送走不少民国大员、知识精英们南逃。
公园建的早,早年的朴素保持至今。平面还是山上植树种花,杨树、槐树,成片的种。沿着外圈一路曲折水泥砖块的步道,宽宽窄窄转去吧,穿新鞋走老路。新的公园早都换上塑胶的了,还标上尺码距离,让你心中有数。没见什么人跟这转。山北背阴,这日子阴冷,没人往这转。有白大褂理发师在这旮旯支摊儿,一地的乱发。不错,没给清了。我们那的马甸公园白大褂们已经绝迹。
进来公园的东门口是一溜的牌摊,都是打扑克的老者,数了数六摊,打“百分”吧,兴高采烈,看的比玩的多,没见着跟前放着票子,看着挺干净的。往里边走牌摊不少,长椅就是个牌桌,围上甩起来。跳舞的人不少,下午过来更多些,老的多,少的少,交际舞。可能是没有一早一晚过来,没见着健身操的。踢毽子的几位都是高手。一位小伙身着鲜艳,在垫子上缓缓地瑜伽。八成是在这广告招生的。好像时候不大对,午前午后,没多少年轻人往这来,让老人们看个新鲜。
山脚南坡下立着一尊工农兵雕像。六十年代的神态,雄纠纠气昂昂。这类雕像不多见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保留下来挺好,你要是念旧,想当初,前三十年,不妨过来走走。曾经多么光鲜啊!
雕像下的老者们,光辉形象过,尽管务农的艰辛,务工枯燥,唯有战士们为全国人民学习敬仰。才过了多少年,三十年河西。
光辉还在吗?一代人老去。
发表于 2019-11-10 20: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 K; s8 u/ ~; z
2299【同仁】
东单公园内溜达,每次都能见着几位身着病号服的患者,不知是哪一家的,病号服差不多,斑马纹装饰。北医隔壁同仁医院,是“同仁”的。同仁,同病相怜。
比邻而居两家医院,都是综合性医院。不知是否存在竞争关系,同仁以眼科专长,给孩子配眼镜都找来同仁,好像比其他的眼镜店更放心些。人多的社会,好的医疗资源长期短缺,三甲医院总是技高一筹,就是看不好来一趟也死心了。各地患者都往这来。大医院是一个城市当中最为繁忙的公共区域,还永无休止。除了周六日,哪家医院都是满满的。
同仁医院我来的次数多些。老爸、老妈都在这看过眼睛住过院。同仁现在是长高了,楼体膨胀,地盘扩张。从东单公园向北看去,隔着条大街,同仁的大楼已经东扩到崇文门内大街的路东了。还记得八十年代初的一段时间,我母亲在同仁手术后化疗,只一次就受不了,只得停下。后续治疗医生建议中医调养,推荐本院的中医师孔少华,吃了他三年的中药,头一年汤药,二年之后蜜丸、水丸。老人家愈后不错,现在往一百去了。
孔大夫是北平四大名医之孔伯华后人,印象中是上一辈的人,现在不知在不在了。一代名医没了,好的中医据说越来越少。新一代中医,科班出来的多是中西医结合者,不那么传统。中西结合培养方式的优劣,外行看不准。中西医结合的治病和调养一定是高妙的。都是救死扶伤,救人于危难的同仁,长期共存抵砺前行造福于人类吧。
那时我每次挂上号就在门口等着,父母过来后我交上挂号单赶紧去上班。大概是八二年左右,每隔三四周,我就起早跑趟医院,骑车过来,冬天三四点钟天还黑着就到,再晚了就可能挂不上号。位置是在路东一栋两三层高的小楼外排队,边上是船板胡同。周边已成建筑工地,围挡起来,拆了不少房子。挂号的几位拾来木头、干草拢火取暖,众人拾柴火焰高,暗夜中火苗子把人晃得红彤彤的,城市中的荒郊野趣,再次体会“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意境。
工地中长起的大楼,不知是不是现在那座十几层的同仁。

2 V$ r; V; Z; z6 w- \) [) p
发表于 2019-11-11 19: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00【人脸识别】
医院是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场所。漂亮的大楼,先进的各种检查设备。在我们这层病房楼道内排着一溜设备,看得懂看不明白的好多台,地面上标注着名字,各就各位:有创、无创呼吸机,血压测试仪,带着四轮小车,推到病房内开启。家里用的血压仪拳头大小,医院的往大型化发展,方便了操控者,功能不变,占据空间。今天又到了两台轮式的操作台,中型洗衣机大小,一圈的抽屉、盒子,瓶瓶罐罐可以分门别类摆放,上面配备电脑屏幕,大概可以起到提示作用,也是推起来就走的家伙,以人为本,方便护士们的日常操作。没变的温度计,还是老模样,留给患者每人一支,一天三测,护士过来登记在册。说来这温度计早就升级换代了,非典那年,小区门口就悬在门控上面,监测发热的人,现在有的机场也在用这个。患者床头安装一个实时体温监控仪估计也已经实现了。不过这都需要钱。治疗费用高企不是没有原因的。
上了机器,自动控制,人力能否解放出来,减人增效。墙上有张这个科的“全家福”我数了数,医生护士共23位,加上医导2位、清洁工算上一位,护工应不少于医护的数量。算下来这36位患者耗费有多大。
门诊一楼还有件新设备,人脸识别系统,专门派送厕纸。地面画着黄脚印,人站定了,位置不合适就出来提示音:请站在规定的区域内,面前出现个小小屏幕中的丑陋人像,调整焦距般的几番忽悠,哗哗哗飘下一溜厕纸一尺半有余。自己下手撕下来,专纸专用,方便去吧。你要是不规矩不行,站位不合适、带着帽子、口罩都不行,不为所动,不理你。有位老哥想来个二份,人家人脸识别,铁面无私不予理睬。换了台机子也还是不行。好使。
最大的好处是节约用纸。不过这一部机子多少钱,每间厕所前装着它,这花的钱能购进多少厕纸,日常维修还有耗电,估计得不偿失。
纸是木头造的,保护森林资源怎么都不为过。帐看怎么算了。以强制手段戒除有些人的占便宜心理,这算不算功德。说到底还是穷日子过的,要不何至于计较这点点滴滴呢。哪一日敞开使,也不必担心过度消费,或许就换了人间。换句男厕的励志语“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发表于 2019-11-12 19: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01【地铁】
现在坐地铁的时候不多,地面交通不花钱,优先地面上走,但时间上不占优势。近期连续地往医院跑,几次走下来,往崇文门的北医去通常要90分钟,这是门到门,包括步行和地面公交的行车时间,而乘坐地铁耗时只一半。
那天我早上6:25出门,6:35上车10号线地铁。这个时段车上还能寻到座位,车厢内安静,看手机的不多,打瞌睡的多,回笼觉,年轻人瞌睡多,也还有看书看报纸的,展得开。东行三站,惠新西街南口站倒5号线地铁,情景大为改观,人流拥挤来去匆匆。其实现在早晚高峰期的地铁换乘不必太赶着,每趟车间隔很短,这边下了楼梯眼见得车子出站,下趟车1分钟的工夫就进站,等你走到适当的站口时,也就刚站定,面前进站的车门开启。车厢内满满的人,好在这站下的比上的多些,呼啦啦卸下一堆人,我们鱼贯而入重又填满车厢。
这个时段,5号线比1 0线拥挤多了。5号线从北郊的天通苑发车过来,天通苑大概算得上北京最大的社区了,住的远就得起的早,没办法,起早带晚一拨最勤劳的人,被勤劳。住在10号线周边的人这个时候大多还没出门呢,早九晚五的上班族,7点后出门赶趟。
车厢里的人往南城的多,一路停靠下的不多,雍和宫站没人下,拜佛嫌早。地铁换乘点上下的多些。车里的人都精神着,散漫不起来,挤得精神。只有小孩子接茬睡着,这是去赶火车,趴在拉杆箱子上睡。恐怕要到崇文门站之后,往火车站的乘客下去,这车子才能宽松些。
我被挤到了车厢中部动弹不得,人挨人,左顾右盼大多是看手机的,左边这位花花绿绿的屏幕,这是在玩麻将呢,右边的这位在追剧。放眼往车门处望去,齐刷刷竖着一片手机,人手一机,机主们专注的眼神,平心静气地俯视,多像古装剧里面上朝的群臣们,每人都捧着个笏板,静默而虔诚。我想起那出老戏《满床笏》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来家祝寿,都是朝廷的高官重臣,手中皆持笏板,拜寿时笏板放满床头。
这里是满车笏。
发表于 2019-11-13 07: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02【地面】
选择地面交通,走这条线,地面公交好于打车。
我数次打车往医院去,从北往南走安定门大街,一条直线,里程最短,时间不在上下班的高峰期,结果耗时都在一小时二十分钟左右,六七十元车费。穿城而过,堵点太多。可见直线距离并不是最好的。绕着走环路,东西都可以绕,二环路北段从来都堵,24小时,得堵18小时。要是自己开车过去,白天过去,还要堵在最后一百米处,医院的停车场有限,得出来一辆才能进去一辆,要排多长时间没谱。进去之后泊车每小时15元。停上一天比请一天最贵的护工都贵。
还是乘地面公交车,性价比合适。早上马甸西乘104路,公交车比地铁松快,两站地后,一批老者下车奔了对面的医院。在北二环路倒车44路。
我前段头一次走这条线的时候,竟然迷了路。明明记得44路走环形线路,可以直达崇文门。看了站牌子倒糊涂了。44路(外)标示的始发站到终点站为:广安胡同北口至广安胡同北口。我印象中这这条胡同在两广路上,还在南面呢。现在的脑子笨了但不慢,偏偏想打了广安门,这车绕行广安门了?一连串的思考,又联想起,现在的二环路南线在永定门一线,莫不是这车子绕行大圈了?
车来了,不及细想,上车走着看。绕至西二环的儿童医院,我就下了车,准备换乘往前三门的车。好几趟车都是往南的,没见合适的车。这车站上有志愿者,拿着小旗。问了换乘路线,人家说,44路呀,你到了终点站,接着坐下趟车就到崇文门,这才给我解释清楚,终点站广安胡同北口就在前三门大街上。好几十年了,这路车就没有变更过路线。不知道我有多少年没乘这路车了。
坐了几次这条线路,门到门要80到90分钟左右,比不了地铁的快捷,但省下了4元的票款。公交车走的是公交专用道,不限于早晚高峰时段。除了在前三门一线,因为路口红灯太多,行驶缓慢,转到的南北向的线路上基本畅通无阻,单向四车道,独享一条,跑起来畅快。
发表于 2019-11-14 19: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03【不孝子】
街东,同仁医院门前,上了111路电车。中午时分,车上人少,坐下。
车还没开,对面的一小对着一老在吵吵。老的一言不吭站在那里扶着栏杆。小的,像是老太太的儿子,留着厚实的头发,两鬓刮出白茬,对着老人喊:你过去就一直在这站下车呀,你傻不傻呀,早下一站车,走过去累不累呀。老人惶恐的样子,犹豫着又坐下了。车子开起来,没走几步被人行横道上的红灯挡住、停下。
坐对面的一位中年人突然说,对着老人说,这站就是同仁医院,已经过站了,赶紧下赶紧下!是呀,旁边的一位老人也说这站就是同仁,前面再一站就是协和医院了,赶紧下吧,去同仁就是这里。我这边也喊了起来,开门、开门,有人下车,身边的好几位都喊了起来。不错,司机破例打开车门,老的颤颤巍巍跟着小的下去了。
对面的中年人说,老太太问我来着,到没到到同仁医院,我告诉对呀,就是这儿。
我说这家的儿子有毛病吧,来同仁不知道下车,还不如老太太明白呢。
我身边的妇女说:不是儿子,是女儿或者是媳妇吧。
另一位大姐接茬,肯定是女儿,要是媳妇,在外面怎么也得讲点“客情儿”。
我怎么认不得男女了,鬓角上剃得挺干净。
没错是女的,是女的,捯饬的男不男女不女。边上的妇女接着说:我听着就生气,怎么跟大人说话呢。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样啊!
看见没有,大姐继续:孩子指得上吗,别想。你看老太太还不如自己上医院呢,至少不生气呀,好了坏了都是自己的。这可好,先让小的给训一顿。自己都找不着北,没陪她妈来过医院吧,好不容易来一趟还来这个。咱们呀,腿脚好使唤就自己来,可别找儿女的麻烦,指望不上哟。
身旁的妇女又说,怎么养的孩子,还是自己没养好。我看那老太太有点痴呆,孩子跟她较劲,她一言不发。我也有痴呆症……。
同病相怜者有心灵感应吗?
车厢内安静了下来。过了好几站。身边的这位又发话了:我想起来就生气,就见不得这种事。到站起身,她下车了。
发表于 2019-11-15 20: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04【素面朝天】
知道花鼓戏还是文革前的事。家长单位那时偶尔会发个电影票,过节的时候。记得是个冬日,四张票,劳动人民文化宫影院,不近,去还是不去?片子是《打铜锣.补锅》戏剧片,不大感兴趣,还是去了。还要搭上车钱,想想要是把手中多余的电影票卖出去两张,来回的车票就有了。于是兄弟俩就走了一趟,连跑带颠,马上就开演了,影院门前没几个人,晃悠着手上的票,遇上有问价的。我说三毛。人家掉头走了。再无人问津,进场看电影吧。
湖南花鼓戏,头一次听,还是现代戏,移风易俗的事。内容早就忘光了,依稀觉得是一部片子讲的两段故事。只是多少年后,出了歌手李谷一,花鼓戏出身,而且她早年出名,也是因为这出戏拍成了电影。唱戏的出身,唱歌爆出大名的大概不多,隔行并不隔着山,功夫下到了。
这两天在楼道内见着几次李歌手。她们来的早,只是没留意罢了。说来也是七十好几的人,走个对面,不显山露水,哪位患者的家属。她也没有特别的发声,发声也不会理会,除非高歌一首能够引来注意。
是病房里的护工小李通报我们的,说是她老公住 院,过来陪伴的。这些年不大露面了,年事已高,登台献歌费神费力的事。
今天又走个对面,什么时候戴上了眼睛,想想她戴着眼睛唱过歌的,那种同色的眼镜,不注意似乎就被忽略掉那种。小个子,约莫在肩膀以下。顶上一柄发卡样的东西顶着,没有舞台上那种饱满光泽的模样,本色出现。上下着装宽宽大大,下半截与这里的病号服靠色。要是没人提示这位名人,以上的观察都无从谈起。
想起了这位名人的另一半,肖姓。曾经有什么故事来着,已经想不起来了。没见那老人家露面,也不好到人家门前盘横。没那么多好奇心。我们这拨人没赶上追星时代,如果对英雄的敬仰不算作追星的话。李的代表曲《乡恋》,好听吗?后来还唱了些什么,印象不深。倒是方便的时候,有她的《打铜锣.补锅》可以看上一场,以为怀旧。
发表于 2019-11-15 21: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05【老主任】
每天都要查房,施主任带着,经常是五六位一块过来,大夫护士。问问情况,说明注意事项,告知治疗方案,患者有什么问题给以解答。主任每周还要承担对外门诊的工作。那天查房时,我说了句闲话,咱们老年科的医生护士怎么都这么年轻啊,是不是老大夫都退休了。主任说年轻吗?三十四十岁年轻吗,这都干了好多年了,正是年富力强,护士们年轻,二十多,我都五十了。
人上岁数了,眼拙,看他们都像是小一辈的人。别的科室咱不知道,看不到,本科室的全家福挂在墙上,一目了然。主任说自己半百了,看不出来。现在年轻人讲究修饰打扮甚至美容,扮相真能减下去十岁。不过对于患者而言,我倒觉得,尤其是老年科,该有几位老大夫坐镇,经验是一,再有就是感同身受,七老八十的老大夫也可以轮流值班。看着踏实。老中医不就是如此吗。现在科里的这些人都没老过。老人的病痛、老人的心理,隔靴搔痒吧。
老大夫,眼前现成的一位,临床的老太太原是消化科的老主任。可惜就是太老了,自理都困难。施主任每次过来查房见着临床的老太太都喊老主任老主任的。今天老主任正好坐在那里,刚吃过饭。还是叫着那么的亲切:您的状况好些了,指标比你入院时好多了。你感觉怎么样啊?好些了好些了,老人喃喃的。主任接着说:跟你儿子联系上了,让你多住几天,家里也没人照顾,咱这里什么都方便,我们怎么会赶您走啊,我们的老主任。我们老主任多漂亮啊,当初带着我们,给我们分析患者的病情,条分缕析,头头是道,我们特愿意听您给我们讲话,跟着漂亮的主任一块去查房……。
老人说:好吧,我听儿子的,住下。
老太太,本院的老员工理当多多照顾。这两天人见好,可以两边躺着睡了,也不那么安静了,吵吵着要回家。下午实习的护士来他床前聊天,嘘寒问暖,老人唠叨起老年间的事,什么斯基、卡雅之类的,莫不是想起了五十年代的苏联专家那拨人。中苏蜜月期,年青的岁月。转眼,耄耋老人。
发表于 2019-11-16 15: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06【受限】
住院有些限制。比如不得随便出去,实际上腿脚利落的能在院外见着一些,规定是为了安全,总得有些说法。这天我从公园溜达回来,上了电梯,身后气喘吁吁跟上位身着病号服的老者。逛公园去了?我主动打个招呼。老汉兴冲冲地说:长安街,转到正义路回来,溜达一圈,我肺癌 ,5年了。一副叫板的样子。我说,好啊,锻炼着好。
今天饭后,往配餐室送餐盒,把自己的饭盒拿过来刷,十多天了,每次都在这边刷,不习惯在卫生间内洗刷餐具。身后配餐员进来很严肃地告知,这里不允许刷碗,你们在屋内的卫生间里刷,这里有消毒的要求。
说的有道理,听你的,下回不过来。不过曾见着几位穿工作服的勤杂人员在这间屋内吃饭来着,她们不会传染什么吧。她们体检过,消过毒,比患者和家属要干净。以后只能卫生间里上上下下一揽子解决清洁卫生问题了。
还有条规定,白纸黑字贴在了墙上,唯一这么郑重其事,言简意赅,挺大的字,上千度的近视眼也能看到,贴在阳台南窗下的墙壁上“禁止晾晒衣物”。奇了怪了,阳台的功能就是晒人、晒衣被的地方,怎么就歧视衣物了?阳台是大玻璃封闭的,根本就不可能晾晒到外面去,那不就影响观瞻或有高空坠物的风险吗。挂在里面又碍着谁了?不过眼见着栏杆上挂着条毛巾。
洗脸的湿毛巾挂起窗前的栏杆上,引来护士的干涉。我问,是怕参观的人看着不整齐吗?我可以关上阳台门。告诉我不是,是窗户外面的人看得到。
我们这是顶楼呀,谁看得见呀。有毛病吧,仰着脖子往顶上瞅,就是想看也看不见呀。
不是楼下的人,对面楼看得见。
对面楼八丈远,是医院的家属楼。怎么他们上班挺忙,下班回家还惦记着对面的环境卫生,视觉感受,也太累了点。要说谁家阳台里面不晒东西。你自己晒不让患者晒。干医的不是讲究消毒吗,高温灭菌药物杀毒。尤其是常住的患者,毛巾、小衣服不晒晒,长久以往等着发霉呢。讲里还是讲面,还是别形式主义的好。
晾晒照常进行。把栏杆后面的落地窗帘拉上,查房的医护人员见不到也就不言语了。
医院也有不卫生的规定。
发表于 2019-11-17 10: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07【限制】
不卫生的规定为形式主义作祟,表面光求实祸。
还有些规定让人想不通,一次可以完成的检查为什么要分几次做呢?
现在来医院,检查花的时间要多于看病问诊的时间。门诊见着大夫说不上几句就开出若干单子,一通的检查,有的检查结果要等数天后才能出结果。等汇齐了单证再见着大夫就是诊断开药了。
住院的患者也少不了跑路,不是从家而是从病房到各个诊室。住院的人自然是病多、病重的,多项检查少不了,医生要拿片子、数据说话。一项项检查排起来,上下午都安排上,连续好几天。有时检查了效果不好,辨识度不高,换上另一种设备再窥视一遍。
家人入院后头一周都是检查,不算周六日,进行了六天,有时半天没安排,这也是在排队吧。光是B超先后做过四次。头一次忘了做的什么部位,第二次效率高,肝胆胰脾。第三次淋巴、甲状腺。隔天下午又是B超,换了部位,腋窝部位。可地点没变,在同一个科室,同一个房间内完成的。缺乏人体解剖学知识,感觉脖子、腋窝离着挺近,其内部大概也是想通的,这两个部位咫尺之间为什么不同时做下来,非要来个二次成像?我问过医导,医导说是有规定,这类检查涉及财政补贴,一天同时做两项是不行的。后来我又问了负责的护士,她负责对患者身体的综合评估。她告知,影像类的检查每天不能做多项,否则在报销上有障碍。
必须的检查,能够一次完成却要分开多次进行 ,不是因为辐射呀等等身体吃不消的原因,主要还是被钱给闹的。那这个制度规定主要是限制谁的?
医院在现行制度下会倾向过度检查,设备要是省着用,何时能够收回投资,医生计件工资,多多益善。该检查不该检查的部位,方寸之间弹指间就一溜检查下来。大概会出现过度检查的情况,加重医疗费用的支出,不管是公费或是私费。
但作为患者,需要上设备检查的部位,一分为二、为三的检查,能简单、省事,却往复杂了去做,这就不是与患者为本了。
控制医疗成本,还是与人方便,住院的都觉得麻烦,跟着医导一趟一趟的跑,门诊的患者可怎么承受,那就化繁为简,可检可不检的就不检查了。
省了。
* a8 a8 P7 o) S+ K" J
发表于 2019-11-18 10: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08【三宝乐】
路过新侨饭店的三宝乐面包房。新侨和新侨的西餐早年就有名。
我六十年代就知道这里。新侨的西餐,没有老莫有名,那是因为老莫有中苏友谊的一段垫底,而且位置更好些,与展览馆、动物园比邻。估计住在东城、南城那边的居民对新侨西餐知道的多些。对少年而言,知道不一定就吃到口过。吃西餐,那年代高大上,吃过的人少数,或许尝试过的,也可以吹个牛,炫耀一番。
西餐难普及,面包的普及程度高一些。卖一毛钱一个的时候,同体量的馒头在食堂卖4分钱。面包酸不即的口感没啥好吃的。大约到了八十年代初有过推行主食面包的活动,媒体宣传面包优于馒头的好处,如加工省事,易于消化、保存时间长等等。但价格始终没有竞争性,市场卖馒头的多过卖面包的。
比三十年前,现在面包店渐多,城市人吃面包的比过去多起来。但吃馒头长大的几代人,面包还只是个早餐和零食。
大概到八十年代,我买过新侨的面包,买过两次三次,也是路过,那时骑车上班经常路过,没有必要专程过来。新侨面包的模样味道早就忘记了。面包店的门脸不忘,变换交通工具后,还是有经过这里的时候,见到了就想到了。
这些天,又天天路过,路过别错过,进到了店里。作为面包店,这里算得上大店,三层的玻璃柜,一个个的小隔段,占据了一面墙,一长溜带拐弯,约有五六十个品种。除了面包,还有蛋糕和西点。哪家店会有这么多的品种,在京城大概是独一无二的。老莫在街面上的面包店小小的,了不得一二十个品种。
店里年轻人多,打包早餐、午餐,或是捎回去给家人。一位颤颤巍巍的老太太,定是吃了一辈子,挚爱真心,就好这口。拿上托盘和金属的大夹子,自选。挑花了眼。
我想着那种小豆馅的,好多年前的印象,没寻着。买了三块面包, 巧克力馅、肉松馅、蔓越莓的,8元、8元、15元。
隔了几日二次进来,晚餐后店里的人还不少,捡了六个,排队结账70多元。
我问面包都是当天烤的吗?
当然了。
那晚间卖剩下的怎么办?
给员工食堂。
发表于 2019-11-18 11: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三宝乐不行了
发表于 2019-11-19 09: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09【系列】
新侨饭店建于五十年代,同期的还有华侨饭店、华侨大厦,都带着个侨字,大概都跟侨务有关系,那年月外宾很少,华侨大批的,回乡探望新中国,视为上宾,好好招待。盖起三座大楼,其中的华侨大厦还荣获国庆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列,可惜早早地成了危房,地震后拆除重建,变身高大。华侨饭店应该还蜗居在北新桥的小胡同内,好长时间没过去了,没听说变化。这新侨饭店哪年重新装修,名号改为“北京新侨诺富特饭店”,外资进来,英文名称:Novotel Xinqiao Beijing。串了。
新侨的面包房也串了。起了个中国名“三宝乐”。西式面包烘焙制品,主要食材面粉和黄油,酸酸味道的也还有,俄式的列吧。现在的牙口还是松软的好。巧克力馅,各种果料馅、红肠、肉松。今天购买的品种里有豆沙馅、枣泥馅,属于中式的口味,跟豆沙包、枣泥饼那借鉴的,只要好卖,就创新不断,无论东西。
新侨饭店的东头是三宝乐西餐厅。一个多月前这家店吃了一餐,味道不错,洋味呗,主要是环境安静,服务温馨,有种被服务的感觉,价格不菲,物有所值,吃饭并休息了。
转过来饭店大楼的北侧为“三宝乐面条”,专营面条并几样凉菜。吃过这里的两样面,都感觉不好,味道不好。吃西餐不好挑剔,只偶尔为之,无论好坏。面条,家里的还是店里的,每年还不吃它上百碗,好不好吃还是有辨别力的,要是便宜些倒也罢了,老贵的,翻番的价格,比较一般的面条店。唯一的好处是清净,来过两次都是虚位以待。按说这周边多大的客流量,店里冷冷清清,可见食客们还是颇有眼光的。要是换上一家“兰州拉面”试试,对它的价格、味道都有预期,知道会吃到什么。这里大牌子,高台阶,食堂的服务,自己门口点餐,里头柜台去端餐食,自我服务。
三宝乐的第四家开在东面路边的小亭子内,给路人准备的“三宝乐简餐”。饮料、热咖啡、热狗……。那天买了一只牛肉汉堡。不是整块的牛肉,牛肉馅饼似的,没吃出牛肉味,也没有牛肉的口感。也就一回吧。
发表于 2019-11-20 09: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10【走哪吃哪】
医院的饭食还说得过去,早上单调些,鸡蛋、牛奶、花卷(馒头)。大夫还说早上一定要吃好,早饭最重要,但这里早餐都是4元的标准,倒想多点营养呢。中餐、晚餐都是一荤一素一汤(粥),加上一份米饭,味道还可以,份量合适,10多元一份,一日三餐30元上下。想在这吃肥了不容易。订上一份,俩人吃差点。医院门诊楼内的咖啡厅提供简餐,每份二十元上下,食堂炒的大锅菜。订餐的人不多,配餐室收回的饭盒约莫10个左右,多数患者不吃这的饭,护工们更不吃了,有办法的吃底楼的大食堂,员工食堂便宜些。中午、晚间病房允许探视,家人过来送饭,点外卖也可以。据说有的医院拒绝外卖,万一吃坏了,给医生找来麻烦。
想换点口味,医院门外就是宏状元粥店,买碗八宝粥、来份锅塌子、烧茄子,三五天可以不重样,方便。近处除了这一家就全是三宝乐了。东交民巷往西走,好几处古香古色老房子,一路上没有饭馆,要走到南北向的台基厂路上见着两家饭店,北边多走几十步是“松鹤楼”,淮阳菜。近处的一家没吃过,天津馆子,里面满满的人,门外摆着一溜椅子,亏得天好,当晒太阳了,二十多人排队等着叫号。看来这家馆子不错。
往南转回来,崇文门西大街的路南有几家小馆。进去其中的一家,点了份石锅拌饭,外带一份汤,味道好,价格不贵。就是稍远些。往南走,崇外大街大楼林立,够热闹,馆子多了去了,没往过走。
这两天见到网文说起最好不要在外面吃饭,不卫生,油不好,尤其是大排档,价格便宜,靠低质量的食材拉低成本。中档的馆子就好些吗?说到吃鱼,提醒最好吃冰鲜的而不是活鱼。活鱼在长途运输中需要进行药物处理,保证成活率,这成为行业惯例。鱼是活了,药物对人体有损害。
又长知识了,有时也不知真假,真要细究起来能吃的东西不多了。转基因吃还是不吃,据说早已防不胜防了。不是还都活得好好的。病患者,哪些是吃出来的,归罪于哪种食品,都是说不清的事。
在家吃,不得自己做吗,上顿完了还有下顿。自家做的也没有馆子里的好吃。还是得吃啊。
发表于 2019-11-21 19: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11【旧俗】
小朱刚从老家聊城回来,听她说“周年”。老人过世一年后对应的那一天过周年,家里的大事,亲戚能过来的都过来,儿子闺女家人都不能缺席,多远都往回赶。街坊四邻也过来。
上午集合了往地里走,现在简化不用车了。闺女、媳妇出门就开始哭,姑娘是真哭,媳妇能哭也哭。出门到坟地有二三里路。一路哭过去。正是农闲时,小百人的队伍哩哩啦啦一路。就不是农闲,这日子口也得这么过,该有的环节一个不能少。一路燃放“二踢脚”叮当炸响
人到了坟头,祭奠先人 专门打制的冰箱彩电这些个生前物件都拎了过来,纸制品,小汽车也有,一把火烧了,青烟卷起扶摇直上,孝敬老人家的,在天之灵享用。这些个贡品加上9鸡1鸭都是闺女带过来,摆在坟前
已然没有披麻戴孝,不让大操大办,孝子们来到跟前头要磕、悲声大放,没有见了坟头不落泪的,闺女这时八成都已哭哑了嗓子,媳妇们这时跟上放声,气场在呢,泪水也会被挤出来。老人在里,儿女们在外,今后这个日子,要来纪念老人家,周年后三年、九年、十九年。
爷爷辈的呢?爷爷辈的时间早过了,只在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家人自己烧烧纸。
我问起现在农村过世的人是不是都火化?
都火化,但棺材照做,老大个一千多块。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多在外面打工,没人抬棺,都是由卖棺材的直接放到坑里面,里面葬上骨灰盒。木材省不下,大树照样砍。
中午饭店里聚餐,坐了九桌人。吃得很快,饭罢就散了。不是喜宴,时间很短。今年猪肉贵了,猪肉快30块,白条鸡16。肉少,好多都是炸货,一桌二百,烟酒在外。
为什么不提高标准,三百一桌。
不行,你这提高了标准,下次人家怎么办。所以都按过去的标准办。
来过周年的人掏钱吗?份子钱。
来人都写个二十、三十的,也有多些的。办完席,三个儿子分摊费用,我们分摊了八百多块。村里不让大办,要求来帮忙的完事不要吃席。就那么回事吧。你家我家,年年都是这套。
发表于 2019-11-22 21: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12【超预算】
出院了,该看的、该治的都完成得不错。住宿、伙食都还行,医院各项服务挺好,护士一天三遍送药,两次测试体温、两次血压计量,白天两次查房,大夫们跟着,挨床医嘱,夜间据说护士也是两次巡查,提醒护工给不能动弹的老人翻身,有点问题一呼即到,这就是住院的好处。在家里好多技术性的问题无法处理,硬挺着。我们这里服药后监视心跳,24小时屏幕上数字变化着。心跳有点慢,药量减半,不是这些数字化设施,谁还在意快点还是跳得慢点。有些身体状况经过检查患者的疑问被排除了。眼睛不舒服,就是常见的干眼症,要么点上眼药水,要么热敷,热毛巾就行,没必要到医院去理疗。
跟几位告别,大夫、护士、医导、护工,不兴说再见。医院再好也最好不来。
出院结算,共计住院22天,后期发烧多住了几天,要不怎么半个月也出来了。期间做了个小手术,进出手术室不到一小时。问过医生,手术费两千多元。其他的费用,我估摸着一万多块钱差不多。入院时押金三万,怎么也得退我一万多吧。
在护士站领到出院证明,往住院处办理结算手续。很快哗啦啦账单打了出来,我这信用卡也递进去了,准备余款再转回来。谁想到里面说,你的押金还不够,还差七百多。嘚,在卡里面交吧。
总计30794.76元。好几十年没有过住院的事,光听说医疗费飞涨,能涨多少?还超出了个人的想象。有“病人费用清单”在,复印纸密密麻麻打印了6张。捡几个大项开列如下:(省略小数点后面的数字)
床位费      7700
检查费      2285
卫生材料费  5001
治疗费      1799
护理费      1104
其他费       109
西药费      2893
中成药        18
化验费      4568
手术费      2727
诊察费      2600
都是些什么费用,比如这最后一项诊察费是什么?化验费那么贵吗?西药费,每天吃的三片半药,没几个钱,但打点滴算在西药费中,护理费跟护工没关系。 不看它了,本来就看不明白。
服务不错,没有花钱的不是。
家人是公费医疗。公费能报销多少还不知道。已知的床位费自理,不知其中有没有自费药,卫生材料费多是进口一次性材料,事前签下了自费承诺。预估一下,自费一半,一万五。这笔钱到北非能玩20天了
发表于 2019-11-23 22: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13【闹腾】
近日港人那闹腾。人离着远,看不太清,闹腾的是学生,年轻人容易激愤,生理使然。都是从那时候过来的,该理解。闹红卫兵时候的大场面身临其境,后来人有纪录片可供查询回放。年轻人的心理都是真理在握,干的像是一番大事业,容易头脑发热一意孤行。二十年后又动乱一场,我辈已不年轻,有上一次的经历,看的就很开了。年轻人的狂热后面,总有成年人的影子。哪一次又不是呢。
香港弹丸之地,七百万人居。往好了说是东方之珠,曾经隔绝西方世界的时期,大陆由此获得一处生机,进出口大通道,港人也赚得盆满钵满,这也让内地人羡慕不已。改开之后,三十年河西,香港的地位式微,内地日新月异,港岛依然如故。普通人生活不易,空间逼仄,住房就是大难题,种种的不满意,富人赚钱不易,穷人似乎前景渺茫,不同层面的人诉求不一。
一国两制,旧制依然,不满滋生,按说也该是对现行制度的不满,不知为何要跟中央政府,要跟内地人联系起来?部分老人新人怀念英据时代。如果没有回归至今,香港的经济状况会更好吗,说来这些年大陆一直在给香港吃偏饭,支持再支持,结果没落好。
小地方能量蛮大,还有洋人在敲边鼓,闹腾了有些日子了。学生不好好学习,还搞些打打杀杀的事。法制社会怎么就不法办呢。看法、意见不一致,就由着他们折腾,折腾到没意思了为止。
两制了,得按照当地的规矩办,谁家的孩子谁抱着。大陆不必越俎代庖,还能翻了天吗。日子都是自己过的,自作自受自遭殃,经济进一步下滑,民生更多亏欠。
香港以往的治理还是不错的,经济发达,以地区计算,香港的人均寿命世界第一,港人的营养、医疗都是一流的,交通也治理的不错。怎么来了这么多的愤青,香港也是年轻人的未来。不平则鸣,是富人不高兴 还是穷人没盼头,原因何在?辨别病情,对症下药。光那造反,造不出名堂。港人治港,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睦邻友好,背靠大树好乘凉,明明白白的道理。站错了位,倒霉的是港人。
2314【港人】
港人六七十年代滋生出优越感。有钱就有底气,大陆人也服气。港人、港币、港货都让大陆人高看一眼。偷渡客首先就奔了港岛,人穷志短,一河之隔就是好生活。虽然未必,哪没有穷人,早年的一部港片《可怜天下父母心》看得小学生落泪。香港影片喜气洋洋的也不少,夏梦一片影星内地人熟知。说到港币,70年代港币值钱,且购买力强,人民币买不到什么东西,票证尚未取消,什么都紧俏,买港货进关缴高额关税。
英国人占着,到底是中国人的地盘,大陆的中资机构一直没有舍弃这个窗口,贸易、金融、文化机构占有一席之地,也分享香港成长发展的实际利益。我八十年代末曾与几位同事在驻港的机构逗留了二十多天,调研、学习,与同行交流,其中到过那时的理工学院,拜访叶老师。拥挤的港岛,大学也是小小的,一圈红色的楼房,好像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后来理工学院发展了,现在称之为理工大学,最近的消息,那里成了兵工厂,暴力的据点,囤积了不少的燃烧瓶。
那时港人揶揄大陆人为“表叔”,来自《红灯记》“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刚打开国门,大陆人拥至香港,包括移民过去的也不少。
到九十年代,国内经济起飞。大陆的市场广大,机会更多。伴随着港资港企北上,我驻港中资公司开始逆向发展,返身进入珠三角、长三角发展业务。香港在后来几十年,后劲不足。
有十多年没到香港了,它回归之后,也不大关注那里。这与香港对大陆的地位下降有关,港人似乎也有些落寞,小一辈的学了些占中闹事,不该是法治社会的行为,有理说理,诉诸武力,既不是长项也不合时宜。
港人在六十年代也闹腾过,受大陆文革影响,也闹得红红火火的,对着港英当局。一国两制,也还内外有别,很快就过了劲儿,大陆并不希望乱港,在经济上不能自断生路。英人几十年的治理,还是有一套办法的。
安顿了半个世纪。谁想到又开始了闹腾。管理者换了,港人治港,首鼠两端,也够难受,干什么都受掣肘,各方利益达不成平衡,一届届的走下来,终于又起了乱子。
近日有点闹过了,港警出手弹压,希望就此平息下去。
发表于 2019-11-24 20: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15【小雪后】
小雪节气过了,气温冰点以下,今天气温-5℃至5℃,刮起风,草枯叶落。
清早穿行动物园,好些天没过来。南门内的一片梧桐树还算整齐,焦黄的树叶仍挂在树上,熊猫馆外的竹林哗哗地涌动,被风卷得游来荡去。一路快走,脚边的枯叶刷拉拉跑到了我的前面,杨树叶子。树上、地下的叶子被冻得僵硬,风动起来脆生生的动静。路边麻包垛起一面墙,这些日子清洁工归集的落叶,打包准备外运,填埋或是进了锅炉。草地上,工人们用筢子往起搂树叶,没完没了,要等到顶上的枝干都秃了。
水禽湖边的柿子树叶已经落尽,干枝上,红彤彤挂满果实,往年见着开过来的升降机,工人采摘,今年大概是不打算摘了,留下来给鸟雀过冬。鸟雀过来啄食的不多,比起地里的肉食和各类的作物,蔬果类的食物要排到后面,跟人一样。一位老者支起三脚架,镜头对准了头顶,抓拍采食的鸟雀吧。
湖面上冷冷清清,往日的热闹不见,因为刮风,几只鹈鹕、天鹅、水鸭子。水冷了,坡上面晒太阳或许强于水中的感觉,生物的本能趋利避害。结冰还早,翻滚着一池清水。
过小石桥。西岸边的一对儿鞍嘴鹳不见了,这是进暖房内猫冬,这的暖气比公寓楼都来得早。火烈鸟更是早早的进了暖房,隔着玻璃一片水雾看不清楚。迎面扑过来的黑老鸹、喜鹊,嘶叫着并无战事,这天它们忙活什么?冬天了,给自己建巢过冬,想起寒号鸟的故事。喜鹊造窝,乌鸦或许只在春季育雏时才搭窝成家。入冬它们经常是成群结队进城避寒,就栖息在有暖流的大树上,黑压压的一片,抱团取暖,省了造屋的麻烦,乌鸦的聪明劲名列前茅。
南行一路新栽的行道树都脱光光。柳树还坚强着,年年它们发芽生绿早,落叶迟,入冬后枝叶颜色转暗,温度还不够低,在候着另一场寒流的到来。
长河岸边顶着桥头的那棵老树,杜梨树也落得个干干净净,片叶不留,岁数大了,又站立在风口上。
长河清净落寞,漂荡着残叶,上一次过来,两岸红红的爬山虎,都让风卷去了。
发表于 2019-11-25 11: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9-11-25 12:37 编辑 / r7 h) Q3 ~! Z% h% k

, c1 W- }$ P7 b" A 001c6bd7e3e36dbd80364cdaf3cc1ae4.jpg
发表于 2019-11-25 12: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001c6bd7e3e36dbd80364cdaf3cc1ae4.jpg
发表于 2019-11-25 12: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5110e3dd3ed099f4472aa3636a7096e9.jpg
发表于 2019-11-25 13: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81d88955007e87cb552d12965677be1.jpg
发表于 2019-11-25 13: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16【作画】
董子作画。上面的几张,这几天在微信上见到的。信手拈来涂抹身边的大事小情。日记不一定是天天的,也不一定就是文字,画图记事、记趣,老祖宗就是这么来的,令后人多少遥想的空间。现在进入读图时代,有几位网络画家周周都有作品上传,叫老树的,还有小林。跟连环画似的,记录年年岁岁风花雪月世事沧桑个人心绪。几位画家是业余的,主业是教师、医生什么的,闲时动笔扯个闲篇,也挺好。娱人娱己。
董子,东北的老同事,多年前在网上相聚,码字之外就手作画,说是用“美图秀秀”软件,直接用鼠标、键盘在屏幕上涂涂抹抹,省了笔墨纸砚。一画抵千字,画面的述说远较文字来得宽泛,看山看水,横看成岭侧成峰,各取所需,于读者也省了不少的眼力。
上面的几张记录变化,季节人事,秋收冬藏。有故事在,前段在楼下边角处的南瓜收了,离了胡同院子,楼下还有可绿化的土地,跟邻居处好了,点下种子,给看护着,只要小孩子不糟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在吃穿不愁,没人惦记你种的那仨瓜俩枣。春种秋收,看春芽、夏花,看果实长大,收获一份喜悦,街坊邻居你家、他家送一个,自家留两个,用图画、照片记录下来,分享成长分享绿意。
画作表情达意,追忆过往。最后这张该是当学生时的记忆,教研室、老师、课代表、作业,好几十年前的事,涌上心头,进入笔端,涂抹少年,不再的少年。都是从那个时段走过来的,回不去了,心向往之。
退休多年总要找点事做,不必为吃穿发愁,健康身体愉悦心情。外面健身强体,回家读书作画。360行,没能成了状元,颐养天年更无须争前恐后。自己愿意的就去做,做下去,高兴是唯一标准。
十年前就出名的东北姜淑梅老太太,六十岁开始扫盲识字,现在成了真正的老太太,快八十了,最近又出新书《乱时候 穷时候》。励志的老人家也鼓舞了后来者。董子那里编辑了一部绘本《小时候 乱时候》。等着瞧呢。
发表于 2019-11-26 19: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17【小店】
小区对过的写字楼底楼是一串小店,其中六七家食肆,店面小的多,几十平米,十多张桌子,主要是提供早餐、午餐,楼上上班的小白领多,没食堂吃,四下解决。还有两家24小时店,卖杂货和简餐,什么时候都能填饱肚子。
开店不容易,这些年开了又关,每年都有倒的,新店又开张,去年“渝家小面”关了,今年“沙县小吃”撤了,不过一年、两年。兰州的、福建的、重庆的、东北的轮番过来。陆陆续续,小店大多都去过,拉面、饺子、自助餐、热锅现炒的,除了南头的那家大的自助餐不曾领教过,大体上换着样都品尝过。晚餐过来,清净。
还有一种小店,食品、水果为主,也提供简餐,不设餐桌,外卖,可以订餐,两菜一汤带主食,二三十元,送饭上门。我不喜欢订餐,要预定,还要坐等,而且带过来一次性塑料餐盒垃圾。腿脚利落,上门吃或者带上饭盒子打回家吃。
前天中午我又出外打食,家里蒸熟了米饭,外面去买两个菜。
走到写字楼西侧的“七日”小店,是家连锁店,买过这里的货品,还没吃过这家的饭菜。看着玻璃柜里的土豆烧牛肉不错,我说来一份。店家说不卖一份,两份起卖。我就买一份,你就不卖了?店员回答我们是这么规定的,要买至少买两份。
我头次听说还有这么卖东西的,我说我吃一份就够了,买两份我撑得了?店员说,我们进货就是这么核算的
。你怎么核算不关我的事,这么做买卖,立马没了胃口,不买了,不惯他这毛病,有的是店。你这七日店,今后不进门了。
出门在外,转过去也是家小店“便利蜂”,八样菜,土豆烧牛肉剩的不多,都盛我饭盒里了。那么少,够分量吗?绝对够,这不给你约着份量呢,我们每份菜的重量140克。果然,饭盒放在个小圆磅秤上。吃了这么多年的食堂、饭馆,这也是头次见盛菜带过秤的。再来一份鸡蛋西红柿。同样上秤了约,再来一个尖椒肉片。一共520克,大半饭盒。
我说你这斤斤计较,公平合理,挺新鲜的,还没见着这么卖菜的。
发表于 2019-11-27 15: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 F8 \* n" l2 k" F5 @) ]
2318【豆腐脑】
小街南头贴着清真寺一家小吃店,据说好几十年了。邻居并同事老宗说他上大学前在这边上班时就常来这家店,对店里的油饼、炸糕赞不绝口。为商家作了广告,没得收入还要倒贴,每次单位组织退休员工活动,旅游车在马甸桥头停靠上车时,老宗都要拎上去大包的炸货,头天晚上老几位就微信群里预订,品种、数量。逢到这日子就得起个大早,先到小店去采买,自然几位都留着肚子呢,这顿早饭由老宗请客。好在每年不过一次、两次。
也是听了老宗的介绍,我才去了这家清真馆子,吃过两样,也没觉得多好。岁数大了,口味变化,尤其是胃口变化,吃点就够,几口下去就腻住了,炸货少吃的好。年轻时,牙好胃口好,味蕾丰富,吃嘛嘛香。要是从小就吃这一口,就吃这家的,至少还有美好的记忆在。可我没有老宗的经历。
上次来了碗店里的豆腐脑,感觉不错,食材健康,滋味又好,让我回忆起当初的味道。当初也不是太早。少年时至多喝过豆浆,对豆腐脑没有印象,家周边胡同口的那家小吃店没有卖豆腐脑的,直到成年后搬家到东城和平里后,附近街边有家小吃店,在第五俱乐部对面街往北一点,好像也是家清真小吃店,经常光顾它的早餐。这家的豆腐脑做得好,用的是肉汤,肉屑在里面。后来搬离那里,再遇上的豆腐脑寡淡的多。甚至在一些高档大店内,几百元一位的自助餐,端过来一小碗豆腐脑,清爽型,没什么好味道。
究其原因,不在豆腐脑,大体上相差不多,主要是汤料。有没有肉沫在里面,没有就变得味道寡淡。这边去年新开的一家饺子馆,早上供应豆腐脑,我也买过两次,主料没有疑问,汤汁里鸡蛋木耳,够咸,黏黏糊糊给的倒挺多。货就怕比。不记得都是什么价格。小吃还是以好吃不好吃为准的。
清真寺边的这家老店豆腐脑里能嚼出肉来,牛肉粒,配料红的绿的,香菜、韭菜花、蒜汁、辣椒酱,五六种调料自己添加,热乎乎一大碗下肚,配上张油饼,吃过一次,还想着下次。
-
-
2319【脑豆腐】
少时买早点多是油饼、炸糕,油饼6分、炸糕7分(收粮票的)。二两的大火烧也是6分,很少买,我家姥姥都是自己做面食,油饼炸糕也会做,但置不起那一锅油,只能外面买来吃。早点往往高糖、高油,小孩子喜欢,那时,三年困难时期已过,又现物阜民丰的前景,小孩子正在长身体,需要油水大的东西。文革起在家待了三年,买早点的事就归了我。
常去的是胡同东口的小吃店,百十步的距离,每周一次两次的频度,多是在周日。去的不太早,门前总是排着队,明厨亮灶,油锅支在门口,灶上两位,一制一炸,看师傅全套的炸制手艺,滚滚过来的油香,油饼、糖油饼、薄脆、炸糕,都出自同一口锅,变换着花样,少了什么就先炸什么。
那时院子里的邻居似乎来这里买早点的不多,院里南方人多,大概不喜欢北方的炸货,所以不记得有玩伴一道去小店。小店门前队伍中常见到王同学,外院的,她家住在编译社宿舍,离着胡同东口更近,想必她来这买早点比我要勤,有时还在胡同里走个照面,视而不见,不说话的,中学还分到了一个班,至今没说过话,因为后来,下乡后就没再见过。
现在的小吃店比过去只多不少,那时才几百万市民,现已翻了几番,胡同小店拆迁了不少,新建更多,星罗棋布大街小巷中,应对庞大的吃货,光是“护国寺小吃店”它的连锁店开了有好几十家。市民的早餐变化不大,面包牛奶三明治挤占了一块,大多家庭还是吃着几十年前一样的早餐。连洋快餐店也上来豆浆油条。大店的早茶、自助餐也有提供豆腐脑油条的,与海鲜、烧烤、西餐并列。想想也对,豆腐脑哪家的更好些,纯属个人口味和环境,吃过海鲜大餐来份清爽型的调剂口味不是也挺好。想起在四川曾经吃过一种甜口的豆腐脑。不觉得好。
今天一早又去买了趟早点,拎着小锅。来回要走上一里地吧。在楼宇下穿过,路旁一溜汽车、一溜整齐尚丰满的梧桐树,趟起脚下的落叶,踩上去哗啦作响。店里不必排队,早九晚五食客未到。豆腐脑3元、油饼2元、炸糕2.5元。

/ E* l8 b! a" ~6 S0 i' ~$ c# G
发表于 2019-11-28 1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20【山东馆】
最常吃的是家门口的山东馆(山东省驻京办),离着近,又是家乡味。想改善伙食就往这来,这里的菜肴馆子味而不是食堂的味道。食堂的风格也还有所保留,比如餐前的水果,多是西瓜,要自己去取,想喝热水自己端上碗到桶里去接。再就时不时贴出告示,暂不对外接待,他们内部包场了。
山东馆开了至少20年,我搬过来时就有它。这家店食材好,早年来这吃饭,店家介绍说海鲜都是青岛空运过来的,新鲜,活物。现在是不是就不好说了。同样的鲜活,南城的海鲜批发市场货源充足。现在新的说法,鱼类长途运输都要药物处理,以保障鲜活。鱼虾是活了,人也跟着吃药。吃冰鲜的就蛮好。青菜,店里展示的青菜有栽在小竹筐里的,有机蔬菜,现给你收割。这都是噱头,给人看的。大路菜能差到哪,从大田里摘下运过来,蔫点又怕什么,主要看厨子手艺。
主食,山东馆面食做得好。大个的馒头白白净净一斤二两重,20元。煎饼、烧饼好几种。过去没见武大郎烧饼,现在有了,模样一致,比我上次在奥运村那家馆子吃的要小两号。大个的包子,个头没进步,还稍稍小了些,我从两元一个开始吃,现在9元一个,酱肉芸豆大包子,名称没变。
来这吃鱼的时候多,人多就点上一锅,贴饼子熬杂鱼,四五种鱼,小点但新鲜。四五位吃着合适,上次点了一份108元,结账时118元,不按菜谱走,以电脑新录入的数据为准。两口人来这就点上一条,除了没吃过这里的带鱼和胖头鱼脑袋,各种鱼都品尝过。小虾不好吃,大虾偏贵,目测个头算不上大,但标价是大虾的价位。贝类不少,软体类动物,看着柔软,进口就不容易对付,牙口不好的,不去碰它们。
冰柜中鲅鱼算是便宜的,七八十元一斤。鲅鱼做出来腥气大,但剁馅包饺子鲜味大,属饺子中的上品。这次过来吃的饺子,鲅鱼馅饺子58 ,白菜猪肉38元,20个一盘。这的鲅鱼饺子不够丰满,不如我家包的。我家的鱼肉要调上少许的猪肉,和馅要下工夫,煮出来的饺子鼓鼓的,肉馅细腻滑嫩鲜香。家里的鲅鱼饺子好多年没吃到了。当年只知道吃,没跟着学一手。现在只能来店里凑合了,聊胜于无。
发表于 2019-11-29 22: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321【惠丰饺子】
几位约了见面,西四北的惠丰饺子楼。
“好吃不过饺子”。北京的饺子馆不少于面馆,以饺子的名义招来四方食客,比面馆的面子能大点吧。这两样吃食,都是南北通吃,南方饺子少些,至少家里包饺子的很少,但餐馆中蒸饺还是常见的,广东早茶的虾饺不错。面条普及性更广,各式各样的面条。北方有说法“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情意绵绵在里面。说到地位“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困难的年代,过年好歹也得来顿饺子吃,这个时段辞旧迎新,面条上不来台面。
北京的馆子里稍微大点的,通常都会预备下这两样,太喜闻乐见了。专门的饺子馆,往往会提供二三十种饺子,都是现包、现煮,明厨亮灶,让食客都看得到,或者备有专门的屏幕展示制作过程,从和馅,擀皮到一个个饺子成型,总要雇上几位快手。
六十年代就有了包饺子机器,后来很多食堂都配备了它。节约了人力,经常可以吃到饺子,其缺点也明显,它做不出皮薄馅大的境界,食堂的机器饺子很快就被败坏了声誉。现在的饺子馆里大概不再使用机械了,至少包馅的这个环节上使用人工。有些提供的是冻饺子,这也是自贬身价。冻饺子和现包的饺子至少在观感上差了行市。
饺子没有标准化的。是“东方饺子”,还是“鸿毛饺子”,北京品牌饺子馆挺多。各家有各家的味道。哪家的更好些,也说不上,吃完也就忘了。各种馅的饺子名目繁多。说起来比家里吃的丰富,自家包饺子至多两种馅吧。去饺子馆,尤其是人多的情况下,这一餐下来一样吃两个,可以吃到10个品种。薄皮大馅的饺子,20个填饱肚子。初秋时在西苑吃了顿饺子,就是一顿吃了10样。原汤化原食,再来碗饺子汤。
“惠丰饺子楼”我是第一次进来,比西单南面的那家“百饺园”要大,三层楼。不单吃饺子,炒菜、烤鸭。四位小聚,点了四样菜和两盘饺子。三鲜馅的和鲅鱼馅的。与我们这边山东馆的饺子比起来,就说鲅鱼馅的吧,个头稍小,但显得鼓鼓囊囊。味道吗,一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9 11:12 , Processed in 1.19318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