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9-9-27 20: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42【谁】
和邻居小李一路走着进了楼门。保安说,有人给你送来一袋小米,放你家门口了。应着往里走。来到自家门口,一小布袋子“沁州黄”。谁送来的?没有留下信息。
沁州黄,山西特产。山西特产首推老陈醋、杏花村的酒、再就是这沁州黄小米了。其他还有,不少好吃的,人的口味不一,排排位,座次,人和人的排序不一样。小米不是稀罕物,小米加步枪起家,打败飞机加大炮的。作为五谷杂粮之一种,没什么好吃的,谁也不想着吃小米,倒是过去妇女产后标配的饭食,据说滋补。小米粥的口味实在一般,直到后来吃到了沁州黄。还是八十年代出差山西,当地同事送了一小袋。回家熬粥,模样就不一样,金黄,香气扑鼻,不像普通的小米淡而无味。现在沁州黄市场上多起来,味道还是好一些,价格也高高在上,真是一分钱一分货。
好东西看着就高兴。谁拿来的?单位过节发的?想想不会,要发也不会就发一小袋,再说好多年都没发福利这事了。哪位同事送的?也不至于,君子之交淡如水,偶尔在楼前、电梯里三言两语或聊上一会儿,跟南楼的同事更是少见。想起来了,搬到这快二十年,还真收的过一次,满丰富的礼包,结果是送错了楼层,我还在看着纳闷时,保安的电话追过来,又把礼包取了回去。
又翻了翻手机,做好事的人或许会给我留个言,微信、短信,上门来碰了锁,见不着人,还不通知我呀。手机上没见信息。
还能有谁呢?突然想起来,保安好像说的是10号楼的人送来的。东面是10号楼吗?陈老师住那,陈老师南方人,不会有沁州小米,对了她老伴武老师大概是山西人,武老师的父亲为国捐躯,抗战初期战死在山西的国军军长,会不会是他老家的人节日来看望老人家送过来的土特产,老师那又转送我这一包呢。可我都有一年多没碰到他们老两口了。
傍晚下楼时又见着那位保安,又问起到底是谁送的?“10号楼的老太太”东边的那栋是10号楼吗?“不是,中间那栋是10号楼。”嘚,不是送我的,10号楼没我认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9-9-28 10: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 A1 H7 b& n! ?% v- y" S
2243【特产】
三晋大地物产丰富。最早知道的是醋,而后汾酒、竹叶青,还不会喝酒时就听祖辈的说起过,家中桌面上好像也没见着这类酒,就是听说,八大名酒。到八十年代时到过杏花村酒厂的酒窖,买回几瓶。
物产丰富还在于地面古建的遗留。不像古埃及和印度,大金字塔为公元前3000年上下的,庞大、结实的地面建筑,中国为另一路数,夏商周同期没有大型建筑,考古挖掘安阳殷墟,最大的单体建筑五十多米长。以小见大的为各种礼器。晚了太多,留存下来大体量的建筑以北长城为代表。到了现代,公元前的建筑寥寥无几,秦汉以后的建筑还有哪些个,木质建筑能有千年的寿命,如果不遭兵燹,现在基本上为岁月湮灭,寿终正寝。要去看古建遗存还是要去山西地面,全国七成的地面古建在那里。九十年代去五台山尚能见到唐代的大殿,到应县登辽代的木塔,现在游客已经只能远观不能攀登了。山西颇有古风,明清留下的大宅院现在也成了展览馆。从南到北,过了风陵渡,北到云冈石窟好景不断。
我第一次到山西,是在1978年夏日,阳泉下火车,到大寨的地面上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农业还在继续学大寨。参观分为好几条路线,疏导人流,看社员家整齐漂亮的新居,看他们的五小工业,我还在窑里买了个烧制的笔筒,上虎头山,绕行在梯田间的小道,齐腰的庄稼拉扯着衣衫,看七沟八梁一面坡全都披上了绿装。
好几座壮阔的大食堂,吞吞吐吐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吃得热闹。晚间唱大戏,传统恢复,逢庙会唱大戏,那一晚唱的是晋剧《打金枝》,有同学看回来兴高采烈,看了太长时间的样板戏了,哪有这出老戏来得喜兴。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女娲补天,尧舜故地,帝王将相文化名人,晋文公成霸业,貂蝉武则天樊犁花穆楼英,杨老令公。大槐树山西移民,走西口经贸勾连,丰富的晋文化遗存,养育了多彩的文学戏剧。晋剧、梆子、道情……。
从南到北走了好几趟了,山西地面好些地方还没走到。晋人的面食丰富多样,想起西四北太平仓西口那家刀削面馆,一直没动地方,我记事时就见着它,至少有六十多年了。

! k3 H9 Y7 u1 Z4 z! A
发表于 2019-9-29 19: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44【关门】
十点钟办完了事,往哪去,往西,东交民巷通天安门广场,不能去,万一不让过呢。离着王府井不远,没想着买什么,算了。去美术馆吧,“70年美术展”广播里广而告之。公交过去三四站路。
穿行东单公园,唱的、跳的挺热闹。东门外立了牌子,明天、后天公园关闭。想它是为了国庆活动,从东往西去的游行队伍,这里正好作为集合队伍的场所。
登车往北,东单路口花团锦簇,美术馆站下车,往前走几步见着大门口空空荡荡,看来这里是闭馆,今天是周日啊,展馆都休周一。节前周日调休,上班族继续上班。它这先歇了。迎面过来老者说,关门关门了,昨天就关了,2号以后开。这怎么都不按规矩来,说关门就关门。这地方,游行队伍也走不到,碍不着谁。
一早在新闻里提到好多条地铁线关门谢客,一号线国庆当天全天停运。不用说,国家博物馆也要关上一天两天的门。沿长安街的单位要为庆典让路。
接茬上车往前行,途经故宫,门前静悄悄,故宫也有关门的时候。不用说,安保需要,故宫也该喘喘气。北海公园到了,门前熙熙攘攘,下车下车,进去走走。还好,上山的路没封,那可是制高点,不怕有人……
游园的人不少。沿河岸走,这边的花花草草,对岸的红旗飘飘。漪澜堂前的渡船码头停运,好几条画舫锚在岸边。想省省脚力是不行了。
濠濮间北面的画舫斋重新开放。关闭好长时间了,问了门口的工作人员,说是上个月开放的。东面一线的园中园不少都关闭着。这处园子建于乾隆年间,皇家在此观鱼、观画、观戏。两进的院落,一方池塘。观戏是别想了,观画呢?早年这里曾办过画展,现在四面皆空,正房、厢房都挂着锁,窗户望进去,四白落地,啥都没有,往下看,塘里有鱼。这里可改称观鱼斋。
北头,先蚕坛前像是新开的馆子,“蚕坛饭庄”正好饭点,也该歇歇脚了。十多张小桌,只提供面条、饺子,这也敢叫“饭庄”。只为填饱肚子,一样一份。牛肉面还好。
餐后回家。公交车下来,逛逛马甸大集吧,节前采购点什么。门前罗雀。大集也关了。
发表于 2019-9-29 19: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90929_112524_resized.jpg
发表于 2019-10-1 07: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45【片中人】
这几天在看电视剧【外交风云】,写实的片子,又说的是当代人的事,值得一看。70年,看史书中一条条的,全是骨头,没肉,干巴巴的过程和结果。现实一定丰富多彩。亲历者不多了,有回忆录,有当年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照片。毛和斯大林说了些什么,都记录在案。苏联人自己是怎么商量的,有记录,能够披露出来吗?说故事的人可以去想象,丰富。有这事,没这话。蒋介石父子那么多对话,谁能听到?有蒋的日记,报刊上有台湾政要的活动,军事、政治,经济,编排出来,故事就好看了,历史的架构没搭错就成。人物的塑造要出彩,不能没有合理的想象。
这两天播出的是记述五十年代中期亚非会议的段落。新中国要走向国际舞台,西方要实现封锁孤立,能否受邀参会就是一关,毛的主张,周的调遣,台湾势力的破坏阻挠,克什米尔公主号被炸,这都有史实根据。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舌战群儒,29个参会国家,同一条战线的不过三家,错综复杂,争取朋友,孤立敌对势力,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求同存异,赢得人心。
苏加诺一代枭雄,演员的扮相把这位印尼总统放大了不少,坊间传它的风流韵事多,其年轻时也是强悍之人,反殖民,领导了一个国家取得独立。电视剧中有骨头有肉塑造了看。
黄镇大使,从将军到大使。长征路上画了的不少的素描,最后画到了苏加诺夫妇的头上。黄大使一口流利的英语与总统交谈。有这么多才多艺吗?他艺专的毕业生。
我问老妈,黄大使的外语水平有那么高吗?老妈说,他不在我们跟前说外语。但他的外语是能够交流的,文化人。
我又问,黄大使的孩子见过吗,电视剧里床上躺着三个没上学的小孩子,他们忍痛割爱赴大使任上。老妈说他们的孩子没跟过来,那时大使、参赞才可以带孩子过来,司马参赞孩子就跟来了印尼。
大使接触不多,大使夫人朱霖呢?我说起电视剧中他们夫妇出行前,朱霖为做身旗袍花20万(旧币)而不舍,五十年代初是这个价吗。
记不得了。那时在印尼的中资机构不多,逢年过节总要去使馆聚会,包饺子,平日周末来了信史,国内来了电影总会通知我们过去看的。朱霖小模小样的人,总是笑眯眯的。电视剧里可是大模大样的……。
发表于 2019-10-1 08: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link.jpg
发表于 2019-10-2 1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 m: G' Q7 D  Q+ Q; U% H9 O
2246【国庆】
电视机前看阅兵、游行。
来到电视机前时,中部战区司令员正向主席敬礼报告,阅兵刚刚开始。
过去好像是防长履行报告职责,跟随检阅。“早就不是了,前几次阅兵都是由北京属地的部队首长报告的。”家里来了客人,堂弟给我解释,他是军人出身,海陆空军的事门清。
三军肃然,接受主席检阅。七十年,兵强马壮,练就一支威武之师。与七十年前走过天安门广场的大军,披着一身硝烟的队伍,今日的兵器装备鸟枪换炮。只是场上是没有打过仗的战士和没有带过兵的主席。是将军们带队,他们上过战场,维和部队真刀真枪对着干过。
分列式开始。一个个方阵走过来。陆海空,好看的是器械装备, 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最后过来的是东风导弹系列。
飞机天上编队掠过。这回好了,堂弟是空军退役的。各种型号的飞机,比解说员报告的详细,大小预警机,轰 6 、歼-20到最后拉烟的教练机 ,如数家珍。
我问起咱们的直升机如何,比美国的阿帕奇。过去见过记录片,中东战争中几架阿帕奇围歼对手几十辆坦克,城市巷战中坦克也不敌对手,败下阵来。堂弟说
我们的武直系列的性能也不错,只是没有经历真枪实弹的考验,兵是打出来的。美国的阿帕奇,身经百战。训练场出来的,总是差着功力。
堂弟说起十多年前,美国无人机用于实战,我们还不大看好无人机,现在发展得太快了。
未来的战争怎么个打法。大国重器亮相,超级杀伤,稳准狠。彼此珍重,莫开杀戒,小小的地球经不住杀伐。大国间不能和平就是地球人的灾难。未来信息战、无人机绞杀,交手的双方互斗宝器来决一雌雄,更人道些。输者认栽,妥协,签订城下之盟。希望演变为未来的战法,少些生灵涂炭。
看群众游行的队伍就轻松了许多。致敬方阵,老兵的敬礼让人感动,他们中的几位或许就参加过七十年前的检阅。久违了的《东方红》乐曲响起,毛又被簇拥在游行队伍中,创造历史的先辈。邓继往开来……
自行车方阵骑过来,青春万岁吗,再浪漫些也真实些,骑车带上女友,场上的都是28加重自行车。
各省市的花车过来,好看,可惜看不过来。好多个场景都没能看到。
  p! `$ p1 {" b  d
发表于 2019-10-3 20: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47【看游行】
小时候国庆是盛大的节日。小孩子高兴,因为白天街上过游行队伍,晚上放花。可以在街上疯跑一天。最早的记忆是上学前的一次国庆日,落雨来着,好像是去的西单看游行,后来我说起这事,家人没人记得住,也可能没这事。后来的国庆节,最多的时候是带上小板凳跟着姥姥到胡同东口坐定,等着游行队伍过来,上学之后的记忆力完整了。现在想起来,游行的队伍能走到西四北的已然不多了。队伍从东往西,走到西单就开始分流,西北郊,八大学院高校的学生们打这里路过。在孩子眼中,游行队伍望不到头,川流不息,非常热闹。队伍走到这里已现筋疲力尽之态,偶尔哪一支队伍会振作精神,整齐步伐,扬臂高呼。路牙子上的小朋友,比队伍中的人还要兴奋,跟着喊口号,追随着队伍走一段,运气好的会接过面小旗子,一束纸花,小孩子会欢天喜地。也有花车从这过,这就算开眼了。不记得部队和装备从这走,以至于没有阅兵的概念。或许是逢五、逢十大庆才有阅兵。
我看游行最真灼的一次是1965年的国庆节。在石碑胡同北口的老工会大楼前,大楼也就是栋三层的小灰楼,那一片是人民银行机关观礼的地方,跟着家人清早穿行好几条胡同到达 ,记得那次在场的还有伟明同学。这里距广场数百米,才走出广场的队伍依然整齐,身段还在,精神振奋,挥舞不断、口号不断。没见坦克大炮。
那之后的游行,至晚到1968年的国庆游行,反倒没什么印象了。那时的天安门广场号称可容纳百万人的队伍。1966年以后,广场的集会频频,一年当中十次八次的,动辄数十万人,胡同前过队伍是常事,也不大去看了。
今年的阅兵、游行,一万多的军人,十万多的群众队伍。想去看游行不知在哪个地段能如愿,西单行吗,木樨地可以吧。西四北还过队伍吗?还有市民坐在街边吗。
只能在电视机前观礼了。比游行队伍接受检阅的看得清楚,看见主席们了,站着的、坐着的,亲眼是看不到的。
飞机编队掠过广场上空,我走到阳台上,估摸着该飞过来了,亲眼看上一眼也好,听到隆隆的轰鸣声,啥都没见。
发表于 2019-10-4 09: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48【看放花】
早年逢国庆就放花,普天同庆,白天的游行队伍不一定看得见,节日的焰火有目共睹,在自家院子里,在胡同或街边总能看到。眼前没挡,如果有也很容易避开。愿意凑热闹的可以去广场,六亿五千万和七亿人民时社会气氛宽松,绕着弯子还能前往,只要不怕遛腿。少年时我在北海公园看过放焰火,五一节有时也放,低空焰火,从水中的平台上升起。五六十年代,日子拮据,穷欢乐。社会和人一样,人的少年和成年兴趣不一,新中国百废待兴,高兴的事多,动不动就兴高采烈。成年之后呢,七十岁,不大容易欢欣鼓舞了。文革之后,社会就沉寂了许多,五年一大庆有时也不放花,也不阅兵,痛定思痛或是韬光养晦。由着老百姓自己放花,自娱自乐好多年。终于又受不了烟熏火燎,令行禁止,城区禁得干干净净。
上一次官方放花大概是2008,奥运会,再以后呢,不记得有成规模的。现在放花也不一定看得到。
国庆当晚八点后,我来到马甸公园,明知看不到什么,也转了一圈。东南方向隆隆的炮响,看不到焰花,眼前的核电大楼、茅台大楼,再南面的出版社大楼……大楼林立,街灯炫目,连焰火着色的天际都看不到。得爬升到高楼顶上,可哪栋高楼顶上不是封闭的。要不就得方向合适,自家的窗子朝向广场方面,又哪那么巧,没有视觉的障碍,买楼时谁想那么远。前些年我在自家北窗往西看,看西山,山上的小路,现在有色院内大楼立起,看楼吧。
文革中的那两三年的国庆夜晚,我们这帮孩子是爬到毗邻学校食堂兼礼堂的屋脊上,一望多远,东南看,明晃晃的天安门广场暖色融融,能看到大会堂顶上红旗猎猎,烟花升起,照亮少年们的脸膛。那时回望西北,中关村方向,也在放飞,据说工体是第三个燃放点,我们这个方位看不到。
我近距离的一次看放花是1989年的十一夜晚,我和同事老郭在单位值班,位置在广场的西侧。焰火升起时,我们在院子里巡视,那时金城银行老楼还在,怕有火险,不时有未燃尽的弹片噗噗坠地,还带着火星,我手持长竿,瞄着飘过来的小降落伞,以求一逞,后来还上到房顶平台上,最终没能收获。
发表于 2019-10-5 19: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49【大庆】
国庆节,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我问妈,开国大典时在哪里。妈说在青州,山东青州过的。市里各单位集会,红旗挂着,喇叭响着,热热闹闹,那时小地方还没有实况转播,到了晚上才听到开国大典的转播,放礼炮,毛主席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啦。”。
十年大庆,我没有印象,很有可能坐在街边上看游行呢。妈记的清楚,十年大庆她是在印尼使馆过的,馆员还有中资机构的人员一块儿照相留影。好些年前,我还见到过这张全家福,五寸的黑白照片。妈那时眼睛还好,一个个给我指认,五六排的人,方脸盘的黄镇居中坐着,富态的身量,没有电视剧中的那般年青。女士们多在二排三排,都一身旗袍,胳膊上挎着个小包包。老妈指点着,政务参赞、文化参赞,代办是谁,大使夫人朱霖,一秘的夫人也叫朱霖(音),一秘林青,林则徐的后人 。
1969年,二十年大庆我还记得。上山下乡,人到了边地一个多月,那天落雨,是在草房子里的小喇叭下面听的实况转播,冷冷戚戚。
1979想不起来了。再就是1989年,四十年大庆,那年的气氛紧张。我值班在单位,拉着消防用的铁架子爬上二楼的楼顶平台,刚一落脚,对过钟楼子上大喇叭喊起来,武警挥手让我下去。广场如何就没再注意,那天我们值班的二位上了树,老楼西夹道北头有棵柿子树,长得歪歪扭扭,借助窗台墙面很容易登高,早熟的品种,低处的果实早被摘光了,攀到高处够下几个柿子,软软的,当时就进了肚子。那树不在了,十年前单位的建筑被整体拆除,原址种上了几排整整齐齐的树。
五十年大庆,一点都记不起来。六十年也是,但想必是在北京,大概都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一次在老妈家的阳台上还见到编队过来的飞机。
七十年,进入习时代,阅兵的场面想起,江和胡都在广场检阅过队伍,老二位这次都露面了,或坐或立。老朽了,站立不稳,白发苍苍,起起落落一代又一代。习也不容易,同代人都歇了,他那还得奔着。习领导下,希望越来越好。
发表于 2019-10-6 20: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50【检阅】
广播里听到国庆游行的花车停靠在奥林匹克公园。国庆观礼在电视机前,一晃而过。各省的花车不错,打造精美值得一看。午后走一趟,离着不远。
像山东省的巍巍泰山,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安徽省的黄山独秀,迎客松招摇——属地的标志性符号,其实要是细看还有诸多当地元素的表达,像徽派建筑、凤阳小岗村,七七八八的多有昭示。这得到跟前看去,一个个地检阅,眼见为实。
花车的位置在“水立方”以北。我从北往南过来,四个花车东西一溜,是哪个省的,猜猜看吧。
东头的车上载着西瓜葡萄哈密瓜,新疆的。后面跟着的一辆没看出来。再往后,车头顶着大朵的百合花,这是澳门的区徽,西头的不用说是台湾省的。没往近处走,从东头绕行过去,那没认出来的是香港的花车,该是有紫荆花,不知装饰在哪个部位,东方明珠近年灰头土脸的,让人提不起精神。再看到的是广东省,大朵的木棉花,广州的市花,托举着羊城的高楼大厦。这个位置正在花车的头前,车前的方块大字直扑眼帘。走西头,看不到大字,继续猜地名。
好几个花车是在电视中看到过的,山东、北京,这次看到北京的花车,殿后的天坛祈年殿,头前高挑飞驰的原来是一串雨燕,这是北京的符号,奥运会曾启用过它。
边走边去回想一个地区的主要符号元素。有些知道的人多些。比如江苏的蛟龙号深潜器,浙江南湖上的红船都顶在花车头上,再有贵州的遵义会址,配套的黄果树瀑布和大山中的“天眼”。见到它们就知道了属地。不少是可以预测到的,比如吉林,想它一定有一汽的解放牌卡车和天池,果然天池在,头前开路的换上了红旗牌轿车。满车的大红花是市花吗,是金达莱吗。辽宁是怎样的图景?没想起来。看其造型,前有奔跑的钢铁巨人,后有炽热的正在浇筑的铁水,寓意曾经共和国的重工基地。龙江呢,丰收的田野,大豆玉米,大庆油井的磕头机。难度大一些的恐怕是福建的造型,好大一棵树,数棵连体的大榕树,没有点历史知识猜不透这个画面为古田会议旧址,我是去过那里的,不会错失。
西藏的珠峰,甘肃的敦煌飞天、酒泉的火箭发射场。海南的花车也是卫星发射中心,摇曳的椰树独一无二。
游人如织,天色不好,花车漂亮,心情大好。
问过现场的保安,明天花车还在,想看的还来得及。
发表于 2019-10-7 16: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91006_161418_resized.jpg
发表于 2019-10-7 16: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91006_161702_resized.jpg
发表于 2019-10-7 17: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91006_162848_resized.jpg
发表于 2019-10-7 17: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5 x8 X+ a( G$ Z2 P0 J- b
2251【挖薯】
翻看种菜手册,介绍白薯篇。大名甘薯 别名地瓜、红薯、山芋。怎么种,如何管理,没写着什么时候收。各地差异大,品种不一,也不好规定。想起早年都是天寒地冻时买白薯,这还穿短袖呢,不急,眼见着薯叶长得旺盛,每次过来摘两袋子回去,也没别的蔬果可摘。小辣椒有两垄,归入调味品一类。本就不想种它,没人吃,是当作白薯秧子一块进来的,栽下后不久,这两垄苗子都站立起来,这才看清真面目。
我在地里收割薯叶时听到屋里电话响,没去接。晚上给老刘打过电话去,告他我人在乡下呢,要不要白薯叶子,给你来一袋,进城时路过你家不远的过街天桥底下接头。老刘说吃那玩意呢。我说别看不起它,市场上卖六七块钱一斤呢,比白薯身价高多了,白薯当下的牌价0.99元/斤,薯叶当菜吃口感也不错。
又摘了满满一篮子,果篮。采摘了七八次了,书上说隔周一摘,地瓜藤嫩枝新叶被剪断之后又会长出新枝。拎起藤子挑嫩叶子,紫色的小叶,剪刀下去,切口处涌出一股白浆。上次妈说,老叶子也可以要,晒成干菜吃。枝干差点,费火,入口有纤维状,拿回去可以去掉枝干,单吃叶子,炒了吃,热水焯过拌着吃都行。
次日清早,想着还是看看底下的白薯长势如何,至今喧宾夺主,主人一直没露真容。一锹踩下去,撅起,两个大大的红薯现身了,红皮的,还不小,每个总有一斤多,后来回家过秤,二斤高高的。揪下身上的须子拂去泥土,根部的断裂处可见里面是红瓤的。细细的须子上有的滋生出新芽。这要是任其生长下去,或许这根茎当中的营养都转化为薯叶了。怪不得,地里这么旺盛呢,不下霜,它会持续发芽生长,这么大的块茎,有的长呢。
这两个白薯不那么周正,表皮上坑坑洼洼,跟土质有关,不如沙地那么细密。表皮上还筋络纵横,是不是收晚了,根茎准备发芽生长。外面卖的白薯表皮都是光溜溜的。想一想,我这春天,五一后就种下了。早年卖的白薯很可能是麦茬薯,冷天才收获。我这该是收获的时候了,再不收就光长叶了,薯块的质量转差了。
刚下过雨,地里泥泞,出土的都是泥蛋子,等待下周风高物燥。

- M4 ]6 H0 c" v/ B' S* k. P/ y
发表于 2019-10-8 20: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h$ `$ h* A/ \2 `  J
2252【糕】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的传统是登高和吃花糕,网上这么说。属于老人的节日年青时不在意,进入老年,也还是不在意。没人组织去登山,老人属于不宜登山的群体,包括爬楼,胳膊腿都得省着点使。吃花糕,什么是花糕,是蜂糕吗,两和面发酵后上屉蒸熟,里面满是大窟窿小眼子的。上网去搜,有了:重阳糕亦称“花糕”,传统重阳节食品。常见于江浙沪地区,其他地区不怎么流行。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要蒸糕孝敬老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主要食材为糯米粉,粳米粉,赤豆,白糖。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见着图像(附图),这种花糕没吃过。也没注意到哪里有卖的。
妈前老天说起老家的“汽糕”。我没听说过,更没吃过。主要食材是地瓜面(白薯面)。挖出的白薯,直接切片晒干,上磨推成粉。制作汽糕时,下面点火烧开水,锅内铺好屉布,用大个的粗箩不断地筛下地瓜面,和着上升的水蒸气,一层层铺满屉布,也越来越厚实。蒸熟后出锅切块。好吃,地瓜面甜味的,口感暄腾。妈说起还是小时候吃过,但做法有些麻烦,还要有专门的工具,经常是大户人家才做这种东西吃,所以后来就没再见过。
老妈的这段关于汽糕的录音,我给两位亲戚微信发过去。过了两日都有了回音。小姨说吃过汽糕是在老家吃的,不是自己家做的,特别有弹性,甜滋滋、香喷喷。
堂妹也回了一大段录音也说吃到过,家里老人做过,现在没人晒种地瓜干了,也不磨地瓜面了,也没了工具,已经很久不见有人做了。二位的回忆都是满满的美好。
既然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人恢复制作呢。地瓜的营养普遍看好,食材不贵,现在的制作手段实现机械化也不难。好吃的应该有市场。
北京的山东菜馆不少,没听说过有这道主食。家门口的那家山东驻京办餐馆,大个的戗面馒头、武大郎炊饼、杂粮煎饼。再添一道汽糕不是难事。
7 b, K& j9 D/ Y! n& s" G/ j
发表于 2019-10-8 20: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0.jpg
发表于 2019-10-10 17: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53【城南】
城南的“世界花卉大观园”小聚。在南四环边上,丰台地面,不近。早年这都属于郊县。林海音《城南旧事》说的事发生在南城,大概现在两广路左近,实则在老城之内。还要往南,出了永定门、右安门一线就是郊外。七十年代末右安门西苗圃改建大观园,怡红院、潇湘馆,公交站的地名没变,还叫南菜园。园子南侧隔着条护城河,对面多是菜地,往东去,右安门东是“一监”,这类机构都放在城边或城外。八十年代初河对岸忽一日农地里立起座高楼,是社队办的酒店,还成了一条新闻。河之南一望老远。也是八十年代,还记得曾经的二环路南线是在前三门,也是哪一天,媒体报道二环路上消灭了红绿灯,真正环起来了。我想不明白,前三门一线多少红绿灯都在呢,怎么消失了?后来才明白,原来这条路南移右安门外,护城河以南东西向的马路被确定为南二环路。
城里人早年很少往南边去,去干什么,都是农田,八十年代以后,南边才大兴土木,十年二十年的工夫盖满了房子。但不在南边住,不在南边上班,偶尔过去,永定门火车站、新发地批发市场,再没什么去处了。南边的房子向南蔓延,三环四环到如今的五环外了。南边如今又建了大兴新机场,跟河北搭界
这花卉大观园在南四环边上。网上搜索到公交路线,85分钟车程。公交车行驶在南三环辅路,我询问特8路车上的协管员,在哪倒车往花卉大观园合适。这位说要到右安门转48路,这是让我走回头路,右安门在二环路边上。哪和哪呀。还是问司机吧。司机明白,下站下车倒377路。花卉大观园不是红楼梦的大观园。
还真是85分钟到达花卉大观园门口。
门口都到了,进园子去看看吧。问了位旁边走路的老人才知道这园子免票优惠不认老年证,就认身份证,70岁以上才算得上老人,倒是挺励志的。
门前见着老几位,说起这事,拿我们老人不当老人,决定60元的门票就不成全它们了。直奔目的地,紧贴园子东南角的“南国水乡花园餐厅”。
餐厅的门面阔绰,迎面高墙一道好几十米长,真花真草编制墙面,厅内小桥流水花花朵朵香气袭人,好景就这看了。
发表于 2019-10-10 17: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mmexport1570700699938.jpg
发表于 2019-10-12 08: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58【慰问】
减少贫困人口国家下了不少工夫,给钱、出人,主要是老少边穷农业地区。哪里都有弱势群体,城市里也不少。身有残疾、失业的、因病致贫的,过去有“城市贫民”这个身份,现在不讲了,但贫民还在,城市里有济贫措施,不至于路有饿殍。单就住房,这些年的发展普遍居民住的宽敞了,还有拥挤的,到小胡同里的大杂院看看,“张大民”式的不少,更不要说“北漂”们的群租房了。不过电视剧中的“张大民”在精神上并不贫困,乐呵呵地往前奔,还有儿子,儿子有希望。人要是物质精神上都贫困,就没希望了。我还是见到了这样的家庭不幸,看不到希望的家庭。
说来老人也都属于弱势群体。不在于收入、住房、吃食,而在于身体状况,相应的精神状况也日渐虚弱。要怎么青年是八九点钟的太阳,老人好比日薄西山。社会对老人家们照顾的不错,出门坐车、公园溜达都免费,过了六十周岁就享受这个待遇,外地老人到北京常住的办了手续拿到证,一视同仁。社会尊老有传统,上公交车经常遭遇让座的待遇,在年青人眼里,我真是老了,他们的眼神好使,不好使的也会被提示,上车一刷卡,就广播一声“老人卡”有点叫人家让座的意思。
上了岁数的高龄老人另有待遇,80以上算高龄,90以上是又一档,除了政府部门发放的退休金外,零零碎碎的经常性补贴,比如每月200元打入农行卡,超市购物,社区购买劳务均可。免费的修脚、理发打折、提供午餐服务,有些是退休单位,有的是社区提供的。进入老龄化社会,方方面面提供些帮助,于老人是个慰藉,社会还想着,少些孤独感。
上个月当地社区通知高龄老人家属去开会,免费提供一批助老用品,看样订货。每家2000元的补贴,这至少是第二次了。家里的轮椅、移动式便桶、放大镜都是发放的,都用上了,这次又选择了卫生间的保护性支架,夜间感应照明灯等。
十一长假过后。社区给老人又送来了蔬菜水果,欢度“重阳”每位老人两大盒,大个的苹果小一斤重,看着喜兴。老妈摸挲着高兴,夸赞社区服务不错。
发表于 2019-10-12 08: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91010_093044_resized.jpg
发表于 2019-10-12 12: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59【一圈】
社区组织健走活动,门庭里贴出告示,年龄限制六十到八十,报名者还要签个责任状,大概是意外自负吧。北园的老陈说是给报了名,拿了票。
周六,马甸公园西门口小广场集合。见着老陈,给了票还发我两块巧克力糖,嘚,塞嘴里一颗。
广场东面合唱团众人引吭高歌,《长征组歌》,队伍有点单薄。该是不少人都站在西面健走的队伍中,西面老头老太站了近百位,拉上横幅照相。搞个活动,得先来仪式,拍照留念还要往上汇报。横幅展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语焉不详。收起又展开,这幅还算切题点明秋季健步活动,又换上第三幅,最后这幅,让妇女大半边天离场,剩下二十多老头子,扯起条绿色的横幅,上书“2019***社区男性健康日活动”这都哪和哪呀。社区活动,一举三得。
没有说辞,社区人员带着队伍出发,逆时针绕行公园。嘿,队尾见着北园的老郭了,上次见面是去年还是前年也是在这场合,这个线路。走一路、聊一路。
老郭说下周出发往海南,现在廉价票不好买了,这次是天津的航班,都算上800元,兄弟开车送过去,这次带上老爸,快90了,再不去没机会了。我说这样好,多住些日子,在那边过春节了。
过来个小伙子拍照,一口一个郭老师叫着。老顾介绍说,这是社区干部,新来的大学生,多年轻啊。社区工作年轻化了。我们前些天跟社区搞 “共建”请来咱们孙总讲党课,讲方志敏。孙老讲这个合适。
“你们的一把手换人了。”没听说呀,本周同事见面没人提这事。
“你们***走了。”。不会吧,我前一段见着了,还一块儿吃的饭,忘了是几月份了,今年的事,这要是人没了,肯定会周知我们,不会不会吧。
路短话多,公园门口掏出小票,工作人员盖章,这是检录通过,证明是参加了活动。一位老太没有小票,章子盖在了手心上,有点“靠色”不清楚,认账就行。继续前行,来到社区办公室的门口,排起了长队。不白走,发点纪念品,上一次好像领的洗衣水。这次呢?引颈观望,一包两大卷的厨房用纸。
发表于 2019-10-12 12: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91012_092358_resized.jpg
发表于 2019-10-12 16: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见了,合唱团唱歌
发表于 2019-10-13 21: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60【看电影】
电影频道中看了《战狼-2》说的是我维和部队在非洲某地解救同胞,与敌对势力大打出手,武打片和战争片兼备,拍的也漂亮,追杀打斗的场面不输进口大片。想到一个问题,这故事纯粹是虚构的还是有几分的事实依据。中国军舰在非洲发生战事国家接回同胞是前几年的事。但男一号总是战无不胜,打而不死,成了神人一个,比007厉害,明显是虚构的人物。还是当故事看吧。
首都电影院观看新片《中国机长》这个片子有事实的依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险情,他们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安全返航。后来机组立功授奖,命名英雄机组,重奖机组人员,一百多条人命,给多少都不为过。坐过飞机的都遇到过剧烈颠簸的航程,提心吊胆的滋味不好受。释压吸氧,前仰后合惊心动魄的场面还没遇到过,人在危难中本性毕现,如果还来得及的话。多数灾难场合,幸存者寥寥,让灾难片演绎了来看。
人生经历过的灾难,是唐山大地震。在北京东郊的四楼顶上,夜半被晃动摇醒时,只觉得被一股气场推动着往楼下跑,为什么跑下来都不知道,出来后见到热电厂大楼喷着热气,闪着红灯,以为是电厂出事了,慢悠悠地上楼钻进蚊帐又睡下。
遇危险而不知。这要是在唐山就知道厉害了。电影《唐山大地震》拍来看,苦情片。
电影主要是娱乐,做白日梦,现实中难以经历遇到的事件、人物演给你看。另一方面是教化作用,宣传、贯彻某种思想和精神。记得早年常去六铺炕工人俱乐部看片子,放映厅进门处有语录牌,上面是列宁的一段话,大意是:在一切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电影。新中国的片子不少都担负着寓教于乐的功能。传统依旧,现在说法是主旋律作品。这些年拍过不少历史题材的片子《建党大业》《建国伟业》……,单位都组织了去看。属于政治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挺好,发票去看,有时还占用上班时间。
这次的片子,也是单位组织观看的,关系还在原单位,退休人员也要与时俱进,得吸收点正能量。
发表于 2019-10-14 21: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61【又一年】
刘老师俩口请几位吃饭。好像是去年什么时候在此聚餐,转眼又过一年,真快。相见容易也不易,都忙什么呢。
老张是真忙,我都到了酒店大堂了,他那过来电话,要再确认一下具体位置。去年来过呀,北京站对过,长安街畔,电话又说才结束公务从西郊往过赶,你们先吃着,别等,肯定要晚到。上班的人身不由己啊。
刘老师不算忙,上次见面说起要全面退出,彻底赋闲,还没能如愿。说是人好使唤,还能做事,单位就不放手,带的四位博士生还没送出,大课不讲了,太栓人,开出专题讲座,自己有兴趣,常讲常新,管理类的课程要不断丰富新的内容进去。因此读书不断,交友,学界、政界、企业界,交流中探讨切磋新的问题。
问起陈老师在忙叨什么,退休好几年了。说起现在是健康第一,在家就是健身,前些日子打算报名健美班,打算把肌肉练起来,教练的说法是,快七十的年龄不宜大量高蛋白摄入和高强度锻炼,所以就放弃了,没别的出路,走路吧。这几年出去的次数比较密集,趁着身体好,过了七十旅行社都不愿受理了,现在是报团+落地后的自助游。还好,每年跑几趟,身体还撑得住,不觉得多累。上午刚办完去南美的“黄本”,下月去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三周,其中十五天漂在海上。这是要走达尔文的发现之旅,深度游,这是第二次还是第三次去南美了。陈老师说写游记,白纸黑字,走一路写一路,忙叨不过来,等将来,也许就成文了,照片还得配上文字,才有助于记忆,回味。
他们俩口不错,能步调一致跑在路上。精神愉悦则助益身体健康。
先喝着,各取所需,各类汤汁、饮料。刘老师说这里的松茸汤鲜美。那来一小壶吧。刘老师自己来了杯茶,说是海鲜不宜。
说说特朗普吧,最新的消息是中美贸易战已现新气象,前景看好。不知刘老师从网上看来的还是有亲历着的讲述。还是和为贵吧,改革开放一直向前走才有希望。汤汁尚未喝完,刘老师端过来咖啡一碗放在我面前,怎么要灌我个水饱,那些个珍馐美味往哪放。
老张到了。
2262 【佛跳墙】
老张确实忙,八九点钟回家是常事,不断有新的任务加码,打好基础、培养新人,把事干漂亮了,早九晚五,时间哪够。
说东道西,不知怎么拐到了政治学习,大概是刘老师做的社会调研,刘老师说起,学校要求处级以上的干部近期要集中学习若干文件,以网上的电子文本为主,看还是没看,网络会有自动记录功能来检查。你们企业如何?在职的人员。老张说,现在我们是每两周学习一次,上面有布置和检查,不忘初心。
怎么个不忘初心呀?怎么理解的?刘老师发问。张说:初心,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我说还要看什么时候了,再以前在野党时怎么说,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是“两个务必”进京赶考,要及格,要让人民满意。我们退休人员的政治学习是看电影,电影党课,红色之旅,上周看电影,上月逛了颐和园的“益寿堂”,毛进京后第一个落脚点,当日中午益寿堂吃的烧饼夹肉,下午阅兵回来,晚上在院子里宴请民主人士,共商国是,还不是在“双清别墅”,这点事现在都说法不一了。
对刘老师的发问,我说咱们这拨人对这个话题不陌生,学习过好几轮。前些年不大提了,到是目前在位的六零后、七零后少了基本知识。老张接茬,我们六零后上学后没少读毛的书,“老三篇”也熟着呢。七零后就差了。刘老师说,咱们这拨人还是希望国家向好,继续改革开放,对文革的再认识新说法也是恰如其分,不希望重来,现在不同认识的人还不少。
我说教育也是青少年时下工夫,跟人的口味似的,少年时爱吃的东西,喜欢一辈子。思想的灌输如此,你接受什么,相信什么,先入为主的多。成年后再转,难。香港的年轻人闹事,大概与继续的英式教育有关。
社会已进入开放的时代,现实不再是舆论一致,思想哪能统一。
服务员端上来小瓷坛,每人一份“佛跳墙”。自助餐吗,怎么还给单独上菜?原来这是给会员的特别优惠。佛跳墙,大不敬,这么叫了许多年,吃了许多年,多元化的社会,什么都不可能那么纯粹,仅仅是跳墙还不算太离谱吧。
发表于 2019-10-15 20: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63【这小伙】
往长安街边的国际饭店去。家门口坐上601路公交车,和平东街倒车,往南去的一趟车,记不住是哪一路。现在的公交车太多,一个站台好几路车停靠,不常坐的车,不容易记住。问售票员, 她说也不清楚,终点站下来有趟往南拐的车。这位业务不熟。我掏出手机搜搜,有了,是674路,问售票员674路的位置,告知要走一段,在南边的那条路上。找到了车站,换乘一路南行,南北直行路,比坐地铁拐来拐去的痛快。还有街景好看。
这辆车上最忙叨的数售票员了。服务周到,报站及时,车上有语音报站系统,,售票员小伙要重复二遍,这个时段老年乘客多,小伙不断地提示,上下车刷卡,开关门注意,前方到路口,提醒站稳抓紧。车门处上来几位老者,又是一阵子关照:哪位年青的给老人让个坐。小伙不时地从售票台上下来搀扶着老人前行找座位安顿下来。车内还算松快,迎来送去,一会儿来回跑了好几趟,眼瞅着新老交替,老人把座位都填满了。又有老人上来,行动困难的老人。“哪位快要到站的乘客少坐一会儿,给这位老人让个座。”人都搀扶着过来了,哪有不让的道理。老人给更老人让座。小伙子有办法,会说话,做动员工作。
眼瞅着行程过半了。过中医研究院,门楣上拉着横幅“祝贺我院屠呦呦获得国家勋章”,屠是这个研究单位的。售票员那报告“前方到站演乐胡同”,是演乐yue,不是演乐le胡同。
问一句,去国际饭店在哪个站下离着近。“你北口下。过马路就到。”
上来一个大个子,问到金宝街,哪站下。“你要去金宝街北面还是南面”大个子含糊,说不上。“你是不是要去东城区政务中心吧?”是那,是那,大个子回答。“你外交部街下,路边就是。”“看见了,那栋枣红色的大楼就是。”
公交行业的模范李素丽没碰上过,但电视里见过她服务乘客的身影,绝无仅有,这回算是见着接班人了。这位小伙服务之周到,业务之娴熟,真是难得一见。周围的几位老人频频点头,说这小伙子真不错。
我要下车了,往前面挪,小伙子朝路对面一指。我这里点头,谢了。
发表于 2019-10-15 20: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91014_111645_resized.jpg
发表于 2019-10-16 20: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j6 y, \; t7 G! @) B& ~

2 |. j  ]! F& x; x
2264【秧歌】
秧歌喜闻乐见。最初的印象是电影中的片段,新中国的喜庆,伴随着乐曲《解放区的天》大红绸子系在腰间,摇摇摆摆扭起来,进三步退两步。有说是东北大秧歌,当是山东传过去的,山东大秧歌。后来的游行队伍中常见他们的身影,1976年10月的记录片中就有。再后来公园、街头巷尾,赋闲的老人越来越多,秧歌扭到了大街旁,见天的,只要天好,不拘节假日,成为老人的健身活动。上辈人大多来自乡土,童子功,走起来就有,敲锣打鼓中花花绿绿热热闹闹。我上班时坐过几年单位的班车,一早路过西土城南头的立交桥下,天天的老头老太在那扭。现在或许还在继续。
前些年北海公园靠近北门的东岸有扭秧歌的,看到过两次,白天里扭,彩妆,拿着旱烟袋的丑婆子晃来晃去,驻足看一会儿,乐呵着,情绪也会传染的。上月,国庆前走过那里,没见着,一路就见着踢毽子的,热闹归热闹,有不喜欢热闹的,八成是被禁了,别处跳去。
外行看热闹。上周末在国图讲堂,听内行给讲了一段秧歌,开了眼界,这位是艺术研究院的刘晓真老师,山东人士,讲座题目为《传统是条流动的河——山东三大秧歌》名堂是真多,源远流长,数百上千年追溯。秧歌以北方为主,农耕时代年节娱乐的基本形式,群众的欢乐节。宗教礼仪,族群交往,年复一年传续民间礼法。旧历年时,秧歌队走村串巷,与邻村邻人联络感情,甚至化干戈为玉帛。
三几十或百十人的队伍出发,敲敲打打行进,前有炮手,后有探马,殿后的背布袋的。村前,村内各有套路、阵法,鲁西的鼓子秧歌的走场步法多达48套,角色:伞、 鼓、 棒、 花、 丑,使用的道具为花伞、圆鼓、双棒、绸巾。跳的、舞的,插科打诨的,往热闹了整,让你眼花缭乱,心情愉悦,里面还有故事、情节,公主与县官,少年与丑婆子,王大妈与锢漏匠…… 。
“ 海阳秧歌”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等地,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早年这里是大嵩卫,明初屯兵防倭寇,当地的秧歌明显有排兵布阵的痕迹 。“胶州秧歌”,青岛附近,相传起源于胶州城北的东小屯村,有流浪艺人的班底,不限于年节的喜庆,常年在周边地区演出,戏剧性更强。据说他们的先人曾闯关东,以他们的秧歌戏养家糊口,家庭成员出演角色,流浪卖艺,唱苦戏,苦戏也能唱得红红火火。 “大离别”、“小离别”、“拉磨”、“说媒”、“三怕”、“四劝”、“裂裹脚”等。  现在正月里来到山东农村地面还能一饱眼福。
2265【味道】
秧歌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多彩。其功能多样也始料未及。在历史长河流传至今自有道理在里面。太多的人不明就里,缺少对本族文化的认知。外行看的皮毛,真是糟蹋东西。人不知道的东西太多,像这舞蹈的语言、音乐的特点,故事的内容,过目而不知,像是失去了味觉,美味入口尝不出好味道。个人的缺失,实在是最大的损失,视而不见好东西,都错过了。这次听过刘老师的讲座,至少增添些审美的能力。今后再看到这些个,有了门道。
北方传统的秧歌队还在。东北、内蒙、冀、陕、晋……秧歌继续扭,多姿多彩装点生活。山东秧歌谢天谢地祭祖的仪式内容不见了,作为大众自娱自乐的文艺形式还在延续。农村式微,进入城市,只是老辈的传承人逝去,丰富的内容难见到,后人看懂的不多,只锣鼓喧天满眼的热闹。
继承发展。刘老师介绍秧歌的流变,如果定义秧歌为民间自娱自乐的舞蹈小戏 ,那秧歌的变种就太多了,南方的民间地方小戏、社火,现在城市的广场舞,西北的锅庄舞 ,秧歌的曲调、身段、舞步随处可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亲相爱。
秧歌的另一走向,学院派。向舞台表演,商演发展,群舞、双人舞,取材于传统秧歌剧。刘老师放了片子让大家欣赏,同样的题材,传统的乡间怎么走、怎么扭,现在的专业演员怎么来,服装、编舞、身段大不一样。不说,我们就当民族舞或芭蕾舞看了。不过现在的角色,已扭不出当年的身段了,因为女人都成了天足。
胶州的秧歌已列入“非遗”。改朝换代,人们要求乐子,世世代代都缺不了。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老玩艺儿变身新玩艺,聚众欢乐。交谊舞、广场舞抢了秧歌的风头,不过它们也有秧歌的遗传。
农耕文化还在边边角角,最终表演了给观众看。这次国庆庆典和晚间的歌舞晚会,不知有没有秧歌的身影。
想起大前年在琼海街头,掌灯十分在小区外的广场上,里外三层围了一大圈人,场子中心三四个角,连唱带扭,哭天抢地的,北方人口音,唱着一出苦戏。现在想想大概就是传统的秧歌戏
# Q7 ]4 w6 w; H1 E, o
发表于 2019-10-16 20: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91011_140047_resized.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23:27 , Processed in 1.20777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