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9-9-5 17: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9-9-5 19:03 编辑
1 C7 u% C. Z5 F. l# ~
  `/ j4 d$ ]( h7 k# K, Y% r  e9 Y3 X
2211【机智过人】
央视综合频道看了一次“机智过人”节目。AI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
农业生产。水田插秧,在江苏的一块稻田中人工驾驶的插秧机和无人驾驶插秧机同场竞技,基本要求是插秧走直线、不漂秧,跨越田埂。两台人工插秧机上都是老把式,操控无人驾驶插秧机的是科研人员,在插秧机上嵌入自动装置,雷达扫描测距,头顶上北斗卫星遥控支持,预置执行动作,自动调控完成。比赛结果,AI技术胜出。另一场是小麦收割,在另一块田亩中,四台联合收割机,其中一台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它在收割效率、粮食损失率,规避障碍物三项指标中完胜。看来不光是玩闹,如阿尔法狗对弈超一流棋手,做工还是务农,人工智能技术后来者居上,前途不可限量。
再看烹调竞技,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烹调。第一道与三位大厨比赛蒸鸡蛋羹。在观感、口感上,AI技术略胜一筹。好的蛋羹关键在火候的拿捏,大火几分钟、小火几分钟,几时起锅。火候的时间控制恰恰是AI的强项,历经数百次的配伍测试,找出制作好蛋羹的最佳数据,内置于锅灶中,自动完成火控大小与时间排序,完美呈现。第二道菜肴为烧制七分熟的牛排,其关键也是火候的把握。牛排腌制好后,如同行车时的导航指令,点火,大火、小火,几时翻个,都有指令发出,翻个还是需要人工操作,不会烤制牛排的只要按照指令操作,保准烹制出令人满意的,当然不一定比上顶级大厨的手艺。但至少可以达到不错的水准。对于生手这比光看菜谱作菜,又进步了不小。要是有这么口炒菜锅,人们的生活会丰富不少。不少人现在是不会干或者干不动了,有这么个助手生活会方便不少。
从样品到实用品还要经历 若干年。比人类走多远的的航天技术,探索外空,这些个民用技术更该优先发展,成千上万的企业,拿出个把好产品,急人所难,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需求。 生产也引导消费。二十年,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其他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9-9-5 1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g* ]$ v, N: R: h1 G1 `
2212【小吃】
这两年常光顾护国寺小吃。
不记得早年吃过这家店。一是没有吃馆子的机会,其二,它名气也不大,不像现在叫得这么响。我住得挺近,常到护国寺影院看电影,知道它跟前的剧场和花店,没听说小吃。少年时嘴馋也关注不到饭馆的事。五六十年代,即便公私合营了,老字号店铺也很多,小吃店,一个“小”字,就说明排不上号。几十年之后,生活富裕了,大馆子诚然高朋满座,这小馆子要是能继承些传统特色,也满招人的。外埠的人过来,吃全聚德、便宜坊的烤鸭子,再找点特色的东西,实惠的,好吃不贵的,尝尝北京小吃。面茶、豆汁、 艾窝窝、驴打滚、豆腐汤、杂碎汤,总有个七八十种
现在城区连锁店开了不少,护国寺小吃好几十家,不难找到,有的小吃店不光小吃还开发了多种菜品,马甸桥东南角的一家,自助形式,几十种菜肴,走一路端一路,收款台结账,有点大食堂的意思。销售不错,食客多,中午常有排队的现象。
今天坐进了西安门的这家,点了肉饼、锅塌子、面茶、酱爆鸡丁,两位吃50多元。菜做得不错,肉嫩、酱香。
看它墙上的商号介绍,这家店追溯历史到元代,护国寺(那时还不叫护国寺)起了庙就有了小吃,这是一种推断。依据呢?有文献记载还是考古挖掘的实证。那时候的人也要吃饭是一定的,街面上少不了酒肆、饭摊,至于都吃什么,就很难说了。好几百年的事说不上。说来大多数人家连家谱都传不小来,哪还谈得上“店谱”。 小吃源远流长,常年战乱,南北人在这里“拉锯”吃食也发生流变,大吃、小吃都在变。近代曾经满人的吃食,后来鲁菜横行,现在呢四面八方哪一省的菜都有,洋菜也不少。但好多也都不那么地道了,被改良,被偷工减料。
小吃也难免这个厄运。有的实在是说不过去,并非行内人,不明就里,吃不出好来,能吃出坏,今不如昔。怎么办,只好去大些的餐馆,还有些老师傅的传承,还有质量控制手段,比如对连锁店的食材统一配送。

* y7 _4 Z% n& \4 M' y% W; t; _1 W
发表于 2019-9-6 10: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7 j$ I0 h. ~- {/ @: m6 z* k
2213【蒸着吃】
在馆子里吃过几次地瓜叶,蒜蓉地瓜叶,绿绿的,软软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勾兑上肉汤、鲜汁就是好味道。
头年种了地瓜,枝叶茂盛,也不大长虫子,不知下面的情况如何,害虫们或许在底下捣鬼呢。枝叶茂盛,封垄,杂草难以出头。肥硕的叶子摘过两次,用剪刀剪下瓜藤上的新芽,好辨认,新芽是紫色的,截去20公分的一段,绿色的细茎上冒出乳白的浆汁。种地瓜要翻藤,就手把藤子翻个个,地里面乱糟糟的。下周来它们自己会修复。
采回一袋子,这次带回家让小朱加工。午饭餐桌上来一盆地瓜叶,看上去不那么漂亮,灰蓬蓬色调暗淡。说是洗过之后,拌上白面,上锅蒸10分钟。来一口尝尝,口感不错,比蓬松的“蜂糕”松软得多,一股清香味,浇上酱油拌的蒜汁,盛上一碗,一会就下肚了,不错,再来一碗,这东西能当饭吃,好在面粉并不多。老妈也来了一碗,老人吃不费牙,老爸吃了一筷子。爸过去说过:一辈子不吃地瓜都不想,小时候吃伤了。老家地瓜多,下来地瓜就一直吃地瓜,上下顿的吃。地瓜叶子吃的少,熬咸饭(菜粥)时加入。没有蒸着吃过,大多都喂了猪。
百里不同风,都是山东的老家,小朱她们老家蒸地瓜叶是寻常的一道饭,早年瓜菜半年粮,大概她们都吃腻了。想想拌上玉米面、荞麦面等等也会有不同的味道。这种吃法不错,省事,营养不错。
营养如何。兄弟说起一段旧事,还是姥姥一再讲起的故事:说的是一家两个儿子,同父异母。当后妈的偏心,一个冬天下来,给自己的孩子,天天吃地瓜,甜丝丝的孩子爱吃,给前奶的大孩子吃萝卜,煮萝卜,蒸萝卜干,结果呢,吃地瓜的孩子又黑又瘦,吃萝卜的白白胖胖的。不知这事是真是假,就是真的,也不能完全归于吃什么,人的体质不同,有喝凉水都长肉的。姥姥大概是想要自家的孩子多吃菜吧。
地瓜的营养不如萝卜吗,现在有科学手段可以测试。现在的说法是地瓜叶的营养要高于地瓜。由此人们的餐桌上又添加了几道菜。
2214【地瓜】
地瓜有好多种称呼,南北方不一样。白薯是北京的叫法,也有叫红薯的,小学一二年级时有篇课文《一个红薯滚下坡》。白薯有白瓤和红瓤之分,顾名思义就这么叫出来的。这些年还见着黄瓤的、紫瓤的,太花哨了都不好叫了。我们老家称之为地瓜,一网打尽,归纳得挺好。
少年时每到初冬,家家户户都要买白薯,都是一百斤,甚至更多的买,那时候粮食紧张凭票证购买,白薯有特殊身价,一斤粮票可以买五斤白薯,大概一毛四五。给的多还便宜,粮食紧张的家庭这个季节通常要多买些储存起来,一麻袋两麻袋的往家拉,那时粮站还帮着往家搬运,出人出车。
我要是赶上在家,买白薯这事就冲在了前面,排队购买,往家扛或者借了车子往家拉。晒在窗前。那时家家户户都是如此,大白菜和白薯,要吃到来年开春。姥姥还要做上一批白薯干。晾晒过一阵子的白薯上锅蒸,去皮,切块、风干后,存在缸里面,吃的时候上锅熘。
白薯好吃,甜丝丝的,白薯干就更好吃了。说来白薯并不是主食,不会上下顿天天的吃,主食还是米面杂粮当家。所以从小到大白薯从来就没吃厌过。大约在八十年代之后,跟大白菜一样,几年的工夫,城里人不大储存了,吃得少了,粮油应有尽有,农人也不大种了,白薯产量高,卖不出价钱,农人什么挣钱种什么。物以稀为贵,几十年下来,白薯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了,它的身价不断攀升。
白薯常吃,白薯叶子不常见,这些年才上了城市人的餐桌。据说白薯叶子的营养价值比地面以下的薯块还高,人有我有,人没有我也有,有着“长寿菜”的美称,跟其他绿叶菜相比,这本不是菜的枝叶成了 “绿叶菜之王”。
网上摘录一段:叶不仅好吃,而且还有很丰富的营养价值,对身体健康有多种好处。薯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B1、B2,还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钙、铁、磷等,还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和胡萝卜素。薯叶含有各类营养物质,能够满足人体的多种需求。有益健康并有禁忌,大概谁也不会老吃,偶然吃一次,禁忌也可忽略不计了。

* O/ @0 I  F1 R. Z
发表于 2019-9-7 19: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v- Z( X6 c8 n2 _) Y8 _- h5 U
2215【空调车】
我开车很少开空调,就一个人,有些奢侈。开空调消耗能源,的哥们也不大愿意启用,费油。差点的车,空调的制冷效果不好,密闭的车内味道不好,倒不如敞着窗户。的哥有时带商量的,开还是不开?能不开就不开,其实只要不堵车,习习的风,凉风或热风,热风也能把汗吹干。
入秋这些天,中午还是挺热,周末预报34度,路面温度接近40了。乘公交舒服,这些年公交车上大多都装上了空调。前些年运通105和205路走同一条线路,205车票价格高1元,因为带空调制冷,现在205路没了。都装备了空调,提高了夏日的舒适度,上下班高峰,公交车挺挤,不必再挤出汗来。
凉快些的代价是能源消耗,烧油、耗电,运行成本显著提升,企业也承担不起,以往公交运营需要地方财政贴钱,现在贴得更多了。污染也是同步提高,哪有多少清洁能源,都是煤、油、气转化来的,城市更脏了。跟室内空调的道理一样,里面的热气排到外面,加剧热岛效应。建筑还有保温设计,这车厢里外差不多,如果不通风,车厢内比车厢外温度高得多,年年有热死孩子的事发生。车子行走在无遮无盖的路上,日照强烈时,车厢内的空调十足发力勉强能降下几度来,要不间断制冷,否则三两分钟温度就上来。有一次坐在22路车上,22路现在也梳上了大辫子,改成电车,电车在北京街头又多了起来,为减少尾气污染,头顶上又拉起电线,不怕碍眼。可它的行车路线上有几段头顶上要脱离供电系统,在直流电和交流电之间切换,要驶过一段凭借自身携带的电瓶供电。为保证行驶,司乘人员通知乘客,空调暂时关闭。果然走走停停,温度很快上来了,人们的汗水下来了。这才几分钟的路段。
太阳能合适,要是车辆浑身披挂太阳能板作为辅助供电,或能解决问题,可成本呢,还没能开发出光电高转化率的材料,离着价廉物美距离还很远。
还是少开的好,如同开私家车的,能不开就不开。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空调,有的出门还要带件长衣服,乘车进店怕冻着。
2216【晃悠】
现在乘公交车明显觉得立足不稳。想必是上了点年纪,平衡力差了。车上的司乘人员也是小心翼翼,不断地提醒乘客抓住扶手、栏杆,尤其对一老一小格外关照,提醒着老人 等车子进站停下来再起身下车,别着急,保证您能下车。上车后,如果车内空,也要等到老人家坐下或站稳拉着扶手再启动行进。摔着就是行车事故,与司乘人员的奖惩挂钩的。
我最近注意了一下,有不少的年青人在车厢内也是跌跌撞撞的,行走不稳。我猜想现在公交车的平稳性较过去差了。
路面的平整性要好于过去,我们年轻那会儿。但堵车的时候多,走走停停,刹车、启动的频率高了,由此车身晃动,车上的人前仰后合。要是刹车和启动来得和缓些呢,司机要付出更大的精力,预判路况和意外,减少急刹,启动和提速时,慢给油(给电)车辆的平稳性就好得多。
记得过去老赵跟我提起过,赵师傅开了大半辈子公交车,他们那代专职司机学车考核严格。学本子的时候考核,登车当班日常的考核更多,首先是安全,车下车上人的安全,再有是准点率、节油、节电……。要求车子开得平稳,驾驶台上,水杯里倒上八成的水,这一路下来,从始发站开到终点站,杯里的水不能逛荡出来才算合格。不知现在的司机们还做这种要求吗?
今天去程坐的695路公交车,电力驱动,头顶上不拉着线,自带电瓶驱动。比烧油的车噪音减低了不少,平稳性也好一些。这与司机的行车习惯有关,提速时缓缓地拉起来。但什么都不扶着,保持住平衡还是有点难,有第三个点支撑住,是靠着还是拉住都行。车辆缓缓进站,刹住。休息日,车顺,乘客不多,司机心情大好。大钟寺站又换上94路,烧油的车,联想桥下往南拐,我立足不稳,赶紧拉住扶手,车速不快只是往南并入一条车道。再启动往南拐,只要速度下来,不刹车,车辆还是稳当的。
看来路况良好的时段,跑着直线,车子不会有大的颠簸。只要师傅经心些,想着车上那么多的老小,车子还是能够开稳当的。

' f: c! m1 @' B
发表于 2019-9-8 09: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C$ P! t- F9 o  ?2 G
2217【站稳了】
下午回程坐的16路车。站了一路,有空座位,被炽热的阳光照射着,开始是右边,车子转弯后转到左面。好在有空调,但靠到阳光处还是热乎乎的。上来一老一小,小的背着书包,一屁股坐下不动了,看来是在往周末培训班的路上。老的说这的空调挺凉快。小的还嫌热。老的说,那你上学怎么办,上体育课你能躲开太阳吗?
不知现在学校的教室内是否都装上了空调?至少学校的礼堂都装上了。老是恒温的环境对孩子们不一定好,热天在操场上跑着就对了。现在这种孩子不多,跟到处太多的温室环境有关。
坐公交不一定坐着,但人多的时候最好还是坐着,省得挨挤。
人少呢,站站也好。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则减肥指南,说及要利用上下班的交通车上进行运动,很简单,站着,踮起脚尖,随着车厢的晃动,跟着晃,操练了平衡感,加强腿部、腰部肌肉。天天的这种运动,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大概有这么做的人,我就尝试过,上班的那个阶段,常坐10号线地铁,单程12站,上车基本没空座。在地铁车厢的结合部站定,这里人少,行进中震动得稍大些。丁字步立稳,四面不挨着,跟着车身晃动,地铁大体是平稳的,不会有急刹车出现,哆哆嗦嗦半个小时下来,没什么不好的,原本也不是为了减肥,就图人少,但想打盹是不行了。这种活动方式到了地面的公交车内效果就差很多,主要是车辆经常的启动、刹车,打乱了节奏,要是再不扶着点什么,就有冲撞的危险,规矩点的好。
老年人没有减肥的需求,出来就是活动,有些人每天走几千上万步,单纯的走,甚至是绕圈子,看着挺枯燥的,也没什么经济效益。我这出来采购就是走路活动,探望父母,公交车上来下去,在车上跟着晃悠也是活动,手机上的计步功能也不断地蹦字。这种热天气,阳光晒得座椅挺热,站着风凉,还一举两得,活动着。自从老人免费乘坐地面公交之后,地铁就很少乘坐了,路途近的地面交通也不慢。在公交车上保持平衡不易。还是得扶着点,站稳了。

/ `3 ^  f5 q3 ~5 c) L
发表于 2019-9-9 19: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18【相聚】
乘公交车往惠新西里“太熟悉酒楼”。自娱自乐,下乡50周年再聚会。坐了7桌,6+1,隔壁的小间还有一大桌,同学聚,106中学一个班的,小国说,有10位是咱们25连的。合适,他们这“二合一”了。
巧的是,楼上三层是兴凯湖18连的聚会。我们是邻居,隔着条排水干渠阡陌相接,地块大,鸡犬不能相闻,锄地锄到排干边,遥遥相望。18连的连长带着几位下来敬酒,连队班子成员好几位,其中的一位后来进步为农场的副场长。我们上去还礼,他们的阵容够强大,九桌还是十桌,还见着了熟人。
五十周年值得纪念,一聚再聚。半个世纪可以书写的历史,只有当事人的感觉是真真切切。没有当初说的那样伟大,也不像有些人说得那么不堪,共同的经历者,经历着社会发展的喜怒哀乐。发展进步,曲曲折折,你赶上了哪趟车就坐哪趟车。我们比前辈们过得是不是更好了,如果是,就该知足。如果不是,想想原因。谁还去计较这些呢,活在当下吧。
纪念聚会,兴致勃勃,走南往北。
5月20日,连队200余人啸聚浦江畔,空前绝后了。
入夏以后,大大小小的聚会、游览,山山水水,酒水挥洒。总有七八拨人搭伴兴凯湖旧地重游,发回照片。连队不复存在,消失在地平线。可还是挡不住前去的步子,当年恨不得一天都不想多待。怎么了,一次次的,朝拜似的。
8月25日,39中120余同届的毕业生校园相聚,25日,他们出发的日子,奔赴兴凯湖。
秋风凉了,金秋九月再聚。湖边的稻子金黄,丰收的喜悦,穆棱河数十年一遇的洪峰有惊无险,安全泄入大湖。几代人的建设,环湖建了一闸、二闸、五孔闸。后添的输水干渠变更功能排水渠,泄去内涝。只那承包水面的养殖户,收成泡汤,成鱼乘风破浪逍遥自在了。
能来相聚都是好样的。至少身板好啊,从南城到北城,大兴、通州过来。上来下去公交、地铁,35℃的高温;来找乐子,老友见面聊天,多少开心之事,这心态好啊;各位也没有被家事所累,出得来,脱得身,周日了,看孙子的事还脱不了手啊?想干事,家务事干不完,自我解压,出来乐呵。
2219【太熟悉】
50年再相聚。相识50年可称得上太熟悉。
50年前相会于兴凯湖畔望远桥头的营区,见过面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晃几年。还可以追溯至更远,中学、小学的同学,街坊四邻,发小。昨天的微信群里老于和老杨搭上话了,“我过去住五条一号”“我住五条九号,我到你家去过,跟你妹妹玩……”说的是文革中的事,一定是见过的,只是隔了50多年才说上话。
熟悉的也是陌生的。擦肩而过,心中默默地想到过,一次次的,成了永远的陌路人。
太熟悉的是一个炕头滚的,是排着队伍一道出工,顶风冒雪战天斗地的哥们们,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回城了,回城后迷失在大都市的喧嚣中。再聚首,大多都在退休生活到来之际。赋闲在家,轮到我们这辈人歇息。
一别数载,想不起来也是情有可原。早年同在一个营区生活,连队的地块上劳作,实在说不熟悉的还是大多数,连队好几百青年难认全,况且还有异性的另一半不过话。来了又走了,流水的兵。认识的,又相隔多少年不见,少年和老翁差哪去了,见面叫不出名字一点不奇怪。就是近几年没见着的,乍一见,也未必全能认出来。上次沪上之行,与陈老哥见面就没想起来,不过隔了5年,对方见苍老,我这里脑子差眼拙,反正没认出来。
能见还是见见的好。聚会,十桌八桌的,一年一次两次,能有什么新鲜的,见面聊聊,说的还是过去的故事,常说常新。有这么一段共同的岁月将彼此联系在一起,共同的话题,说不完的。说来机会并不多,三百六十五天,你能面对面说上几次,还是眼下的柴米油盐。难得看得远,往前看,一眼看到黑,不急不急。老者容易忆旧,往回看,青春的日子,有点傻有点萌。自寻开心吧。
落座“太熟悉”。多少次相聚在这里,吵吵嚷嚷,来来去去。又见新人,老索,一别四十年,再见已是老人。老钱夫妇,过去就不认识,现在还是不认识,永远的新人。
散了席,与老张同路,终于踏实了,老张编辑的沪上聚会的光盘交付各位手中。老张说太熟悉楼上还有一拨人也是兴凯湖的,一共三拨人,忘了他们是哪个连队的。
发表于 2019-9-9 20: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20【陌生】
太熟悉的地方也能找不着路。太熟悉酒楼,这些年前前后后去过十多次,离着家不远,坐上地铁三站地,东南口出来,一直往东走就对了,可我过了马路,径直往北去,走了有半站多地,觉着不对劲,向路人打听,让我往回走,到路口往东。
我来这里是头一次转向。找不着路,熟悉的路也迷失,据说是脑萎缩标志性症状之一。值得注意了。
也有好的一面。餐桌前老刘拽上我问这位头次到场的大个子是谁,从龙江回城后这位就没露过面。我一眼认出直呼其名,记性还好吧。别人不好说,连队那么多小青年,你得是个名人,比如特别的能干,当了连排长的,要不是特别折腾,打架斗殴。这位老索年青时大体属于后者。但哪场架是他打的,出现头破血流,好像也没有。其实跟他也不熟,不在一个排,没什么交往,大概都没说过话。但他的个头在那呢,大个子能给他人留下印象。
其实我们回城后见过面的,还说过话,在和平里的日杂商店,隔着柜台聊过一通。我问起,也考考他,还记得咱们什么时候见过面码?“记得,记得,在和平里吗,那时我还当售货员呢。”
老索的记忆力不错,大概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事了,哪一年想不起来了,再往后我就搬家到西郊住了。他在的这家日杂店还不是离家最近的,到这家店里也是偶然,买没买东西不记得了。但有这么一次见面。
坐在一起聊聊。说起他原来住在西四北的新城胡同,那该是我们同一个中学的,说起胡同里的几位同学,都熟的很,隔壁院子住着。可为什么不露面啊?还不是上班忙活,还有就是长期护理病人……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来还是不来,见还是不见,都理解吧。
老段说起老包的事,说这位也不露面,失去联系的同学。老段是八中的,他们怎么又成同学了?老索说我知道,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没断了,经常联系着,老包忙,当教授的,到处讲课,现在还没退呢……。
老包的名字还有印象,模样想不起来了,有了下落就好,记得下次叫着他过来。
发表于 2019-9-10 19: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21【雨后】
十多天没见雨,一直30多度。燥热,比三伏天好些,室内不开空调,天黑下来才打开窗户,无风的天,温度适宜要到后半夜。终于过来雨了,昨晚一场雨,不大不小,温度迅速下降,今日气温18—24℃。
上午走在路上,小区周边新修的路面,还积着水,跳着走,这是二次铺装渗漏地面,灰黑色的渗水砖。二次施工还是样子货,并未挖地三尺,哪怕是一尺呢,填埋下渗功能好的碎石砂砾,上面再覆砖,没有,只是揭开旧砖找平后,换上新砖,那旧砖其实还完好无损,铺新砖前,有的地方还浇上了水泥,那东西隔水呀,水能痛快下渗吗?“海绵城市”想得挺美,没有多大的雨呀,可以查查降水记录,北城这边稍大些,也称不上大雨,还会有积水的路段。
来到新街口,穿行把角处的口袋公园,碎石路上,十好几米的积水,工人正在疏通,此路不通,绕行他路,另一条路水深过膝,没有趟过去的勇气,走了回头路。退出公园,走大道。路牌上介绍,这里贯彻森林公园的理念和设计,引入乔灌草,植物群落层层叠叠,还要为小动物、昆虫们营造适宜的家园。可现在晴天遮不住太阳,雨天断了路。多少年后就是大树密闭成林,这里也甭想实现涵养水土的功能。工人不断地清扫,秋日的落叶也要清理掉,地面腐殖质如何形成?为什么呀,说是为了防止枯叶引发火灾。
迎来了雨,昨晚想起了蛙鸣,开了窗,前些年还听到过,沟满壕平时,呱呱鼓噪。没听到,这个夏天没听到,也没看到,开春时水里的蝌蚪一群群的,都入秋了再不叫就没时候了。蛙鸣最终没有响起。蝌蚪被小朋友们都给捞光了,那东西能捞净吗。蛙不叫了,被人驱离了。上周楼下贴出告示要给园子里的绿植打药,昆虫不喜欢,蛙也不会喜欢,逃了。
小朋友迎面跑过来,扬着手中的小瓶子,向走在我前边的小姑娘炫耀着,看看我抓到了什么。我看过去,蜗牛。有十好几只。真多呀真多呀,小姑娘接过来端详,蜗牛还活着呢!
发表于 2019-9-11 19: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22【为谁忙】
一早七点多楼门口见着邻居老贾跨在两轮的电动车上,身后外孙爬到了后座。这是送孩子上学,师大附小,远吗?还不在师大边上,在黄寺呢。不算远,过去两三站地,没有直达的公交车,天天得接送。身后是闺女小贾,座子后面驮着老二,蔫蔫的,怕是起早了没睡够的样子。我问:怎么老二这也上学了?上学了,一年级,都在一个学校,可不在一个校区,两头送。
走了,两台车,四口人,分道扬镳。
一开学家长们又开始忙叨了,天天的,连周末两天都有课外班的安排,那老二还没上学,就已经是英语班的学员了。忙叨,有些属于自找的。现在提倡就近入学,家门口的学校不上,偏要往远处择校,多花线还受累,家长、孩子都受累,这一下就是六年,多少时间都花在路途上,老小都疲惫。把这赶路的时间省下来,小孩子能多睡会儿觉,多读会儿书。对祖辈的而言,接接送送,门口的还好办,天天跑在路上,刮风下雪,起早贪晚不是轻松的事。一孩的还好,七八年,幼儿园带小学,有数的,再来个二孩呢,又给续上了。
都是城区的公立小学校,教学条件能差多少?硬件都差不多,软件差别谁又能说得上。不过是想象的给孩子找个好学校家长就可以松心了。倒是想得美。
说是一代管一代,过去差不多是这样。如果三代人在一起过,祖辈的也责无旁贷的帮一把,但上学这事很少管,管个吃喝吧。可现在呢,接送上下学是个主要负担,远的接送,近的也接送,老师们不见家长不放手孩子,有的五六年级了还是如此。
三十年一代人。我们这代人不说了,独立的更早。儿女这代也很少接送,我家孩子一年级就自己上下学,一站地距离,过一条小马路,二年级搬家转学,两站地,挂钥匙,尤其是下学,孩子们结伴回家,普遍的情况,没听说谁家孩子安全出了问题。
独生子女一代长大了,他们的孩子反倒不放手了。是社会的“合谋”造成这种状况。
想开了,这都是为自己忙,为子孙后代计。祖辈的心甘情愿又无可奈何。
2223【二孩儿】
“唐宫”吃早茶。早茶如常,只优惠减了,服务费增加,食客少去三成,多了台机器人侍者,不声不响游走在大堂内,点餐送至桌前,这最后一公尺由小妹端上桌。
老赵说老没见。我说没有呀,上个月还见着呢,就在这里,后来去的香山。想起来了。聊东聊西,说说本月的行程,年前的活动,转眼入秋。
听老刘说起家里二孩到来后的苦衷,在座的三家人,两家人没有第三代的负担,下一代不在近旁或者还单着呢。老刘说本来感觉还好,孙辈的多一个也挺好,每逢年节或周末过来吃顿饭,天伦之乐,也是因为好些年亲家那边大包大揽,谁想亲家老两口身体一下就垮了,不仅帮不上手,还要连累着孩子跑医院。老人指望不上,小两口自己的孩子自己抱回来养,孩子妈还辞去了不错的工作,另找了份兼职干,主业成了养育孩子,说是老大没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让老二也错过这个关键期。孩子和个人的事业孰轻孰重,家里总要牺牲一个。
说起来现在的教育实在是变化大,课业负担重,课内还要加上课外的,老师提倡学生参加课外班学习,光是跑各家培训班就马不停蹄,不跑不行,有些内容老师不讲,不额外的补课,孩子就跟着困难,好多家庭都是如此。
雇人吧,跑跑颠颠的事让小保姆来。
雇了,一直就雇着,这些年一直雇着小保姆,从四十出头的年纪进家门到现在快五十岁的老保姆了。人挺好,也用熟了,主要是管孩子,大的快上中学了,小的二年级。小的上学后,保姆跑不过来了。学校的事太多,光是跟孩子教育有关的App就二十多个,各科的作业第一时间发到家长的手机上,好多事都要家长参与,父母的压力能不大吗!他们忙不过来,接接送送的事老辈的也得上手了,现在外出旅游十天八天的还成,再长些就不敢去了,不定有什么事呢。
这要熬到孩子上了中学大概会好点,至少不用接送了,再说学校那些事,作业也不是家长们能应付得了的。
网上说菲佣要进来了。菲佣好使,好的能顶半个家教,据说费用也高不过哪去。
发表于 2019-9-13 20: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K4 W: R8 f( O
2224【十五】
节前,老爸楼下食堂的午餐,两荤两素,汤粥和主食,添加月饼一块,过节了。
老妈单位快递过来一箱食品,麦片一袋,蛋卷一盒,坚果一盒,蜂蜜一盒,少不了月饼一大盒,十多块月饼。老妈指挥给大家分了,麦片、蛋卷都留下,其他分掉,老大、老二还有小朱人人有份。这些年都如此,连带过年、过生日老人收到的慰问金,也三一三十一,一分了之。拿走,拿回自己家去,过节了,一家人共享。
中秋为传统节日,唐朝时被列为“中秋节”。是哪一年,好像是我们退休以后的事,才法定休假一天,于公职人员多了一天带薪的假日,其他大多数人,农人,个体劳动者都是无所谓的。原本休假的还休假,休假不休假照常吃月饼。
月饼旺销,每年这个月份吃的最多。上班的时候,单位的食堂早上、中午都提供月饼。家家都见着月饼,买的少送的多。其实有一块就够,迫不得已,中秋前后三块五块的要下肚。总不能扔掉吧。现在月饼的质量比过去好得多。只是城市家庭的饮食太过丰富,老的小的都不把它高看一眼。
老妈说月饼:在老家时,小孩子时就没吃过囫囵的月饼。月饼是买来的,城里的“德胜园”杂货铺,这个时节做月饼出售,翻毛月饼,掉皮的,个大,比现在的月饼大,有烧瓶那么大,切成小块分给孩子们吃。中秋不算什么大节,天地要敬,祠堂里不供祖宗,祖宗不吃月饼。
我问起是什么馅的?妈说糖馅,就两种,一种枣泥的,再一种类似五仁的,有冰糖里面。我说跟我们小时候吃的“自来红”“自来白”差不多吧,里面有青丝绿丝,也是咬起来嘎嘣嘎嘣的。妈说差不多吧。
自来红、自来白除了颜色一深一浅,里面的馅好像没什么区别。都有冰糖都够甜的。这是六十年代最普通的月饼,现在还有的卖。月饼在当年属于季节性食品,中秋前后才能见到,属于点心中的高级点心,小孩子对此还是有些期盼的。
除了月饼老家还吃什么?妈说:吃面条这天,家里条件好些的,割斤肉包饺子,或蒸饺。十五前后开始收春苞米了,农忙了。八月节不唱戏,得农忙过后,请戏班子,街上唱戏。
今年中秋来得早。跟过来秋风也凉了,不冷不热。
中午一家人吃饺子,晚餐小家子面条,金丝枣的月饼半个。
七点半公园里遛弯,仰望东南方向,走到第二圈见到云朵后的圆月,斑斑点点丝丝缕缕半明半暗。
( N$ ^" R0 }- r. [' B
发表于 2019-9-14 16: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25【静】
节前清晨下乡,七点钟泊车园子里。湿润清新的空气,草木的香气扑鼻,到处挂着露水。
见不到路人。早起的也该是收拾园子的时候。看看路边的园子正是姹紫嫣红时,枣子红了,山楂红了,长条的紫茄子,架子上爬着红瓜、黄瓜,小白菜绿茵茵。老周家门口的两棵树果实累累,捡起坠地的一颗,如同干荔枝般,棕黄色的壳子迸裂,没有果肉,里面的果实黑硬有光泽,去年见着就不知何果,下次见了这家主人要问问。这东西要是打上孔,串起来,可以做成手串。
转过弯,来到自家的园子,栅栏里的那棵一米多高蓬蓬松松的苕帚草躺倒拦在当间。碍事,拔掉它,双手较劲,没能拔动,要用刀砍了。紫色的喇叭花开得一串串,缠绕在玉米杆上,在顶上的穗子上又窜高一截,终是没有附着,半空划出道弧线耷拉下来,枝蔓延展攀爬,生命力旺盛的植物,拔不净它就由它去,白露时节就它繁茂。下一茬要看鬼子姜了,花苞高扬直挺着,点点的淡黄,马上要放开了。比玉米长得高,密密实实,沿甬道的一溜弯了腰,趴了下来挡住去路,拾起镰刀,从膝盖高处截断,开辟出一条通道。
今年的南瓜长势不旺,只两条瓜藤攀援上房,半月前见着顶上只结了一个瓜。中秋,强弩之末,难得继续开花坐果,零零碎碎垄沟里卧着瓜,暗绿色,大大小小被薯秧、南瓜叶覆盖着,能有三二十个吗,不好一一计数,等着吧,瓜熟叶落时就露面了。
玉米该收了。 补种的两垄,菜苗没出来,后来补种的,还是去年剩下的种子,隔年的种子势弱,玉米秸子瘦,结出的穗子小,一株上一穗,长不大,一样招来虫子,眼见得它们翻来覆去的,掰了棒子砍了杆,一会上锅煮。
没什么可收的,继续摘地瓜叶,依然鲜嫩饱满,收了一篮子。给节日的餐桌上添上一盘绿叶菜。  
也没啥可干的,水不用浇,草不用拔。
中午,长长的一觉,睡得沉。节气过了,枝头的蝉声少了,秋虫高一声、低一声,窗前的一只叫得脆生。
七点擦黑。入夜落雨。
发表于 2019-9-14 19: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26【晚会】
十五的月亮没看到囫囵的,一会儿又隐入黑暗中。公园里的游人少,往日的舞者、健身操的老人们都歇了。中秋的团圆饭老人们当是主角,不主事了,也该坐在上座。小孩子们也少了,节日的餐桌不能少了小辈的热闹。走路的、练器械的少了,停一次,或者晚点过来,喝了酒了,不碍着出来赏月,还能老是云遮月。球场上灯火通明,兵乓球、羽球场子仍不得闲,秋高气爽好锻炼。
电视台播出中秋晚会。央视的一场歌舞,北京台的小品相声。离散者的家庭不少,不是家家都能吃上团圆饭,拢在屏幕前作乐吧。载歌载舞高高兴兴。人间的高兴事多呈现在银屏上,尤其是晚会上。为什么不呢,过节就要图个高兴,平日的辛劳,挣钱养家的、寒窗苦读的,这短暂的节日没有理由不营造出个喜庆,自己能生造出来吗。
莺歌燕舞,央视的新人新曲,引不出点共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主会场,数个外景地,辛辛苦苦张罗四方的节目,没看到淮安的节目,见到当地的美食。一轮明月,大好河山,处处张灯结彩一张张的笑脸。换到北京台的小品相声,看了再看,笑不起来。现场的观众,年青的观众群,抓拍到笑点。真是太难了,让老年人笑起来,有点什么新鲜的吗,柴米油盐鸡零狗碎,生活就是如此。不可笑,硬要笑,带着观众笑。转换频道,央视那还是没完没了的唱,大概一直要唱到结束。去看电视剧《老酒馆》,老掌柜的和日本人把酒盘横,这又是哪一出,接不上了,几天没看,东北的老林子,小酒馆的窝里斗,还有日本人的事呢,一个个还文质彬彬的,三十年代的大连,小鼻子的大本营,没少下力气经营。也该有老掌柜抗日的戏码,大概这一出不会搞成神剧吧。换台,
兜来兜去,歌舞晚会还在唱着, 欢乐今宵。
晚会已经退出了娱乐的中心,央视晚会有多少的收视率。谁还在看,年轻人看吗。网红、网剧异军突起,各有自己的小众。微信、朋友圈更是分流了大批的观众。
浏览微信吧,谁不是一天几度。电视倒不一定天天开了。
看到朋友圈中在招呼,蒙古包里在聚餐,过来呀。
' c: }( o9 m2 r& a
发表于 2019-9-15 19: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4 D5 _# N0 ~0 i5 L
2227【歌声】
窗外传来歌声,公园里周末的大合唱又响起来,歇了一个夏天。
《我的祖国》《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马上七十周年纪念日,往日的红歌唱响,什么时节唱什么歌。歌唱的主体约莫都是我们这个岁数的,六七十岁的多。这些人唱着红歌长大,张嘴就来,指挥略加调理,就能唱得威武雄壮,整整齐齐。
这些日子央视综合频道在播放《伟大的转折》,零零碎碎看了几集,说的是遵义会议前后的事。同一题材,长征的故事,拍了有几十部片子,电影、电视剧。这部新剧比较旧剧有新意。历史档案在不断地披露,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片子中。比如红军领导决策权的确立,从“三人团”过渡的以洛甫为首的政治局,最终才确定毛的领导地位,一个不短的过程,不是几天的遵义会议就决定的,是一仗一仗打出来的。毛的卓越,周的审时度势,班子主要成员的实事求是,包括博古的急流勇退,其间的斗争此起彼伏,毛最终胜出,赢得拥戴,由此决定了红军的前途命运。也决定后来一个国家的走向。
打仗的故事表现得更充分了,有足够的篇幅表现双方的决策者,在与敌手的排兵布阵中,斗智斗勇,彼消此长。战斗的场景,声东击西,长途奔袭,逐个山头的争夺战,对手的中央军、地方军重兵围剿。红军的运动战,机动灵活。
毛的战争生涯中自认为最为得意之作是“四渡赤水”于敌人围困万千重中,东奔西突,吃掉敌人的有生力量,挣脱出险境。蒋介石亲临督战,调兵遣将竟徒劳无功,无可奈何。
看了一渡、二渡赤水河,三渡、四渡当更精彩。精彩的故事错过了。
一将成名万骨枯,战争是残酷的,经历长征的八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已损失大半。看看演绎的战争场景,同胞相残。你不杀我,我就杀你,不共戴天 。一部近代史就是打打杀杀过来的,当政的收拾了地方军阀,继续剿共。又是十余年的征伐,国共乾坤倒转,蒋氏带着残兵败将退守一隅海岛。
几十年后,希望同室不再操戈,永不再战。
千里共婵娟,永远是个梦吗?

1 ^% @) i) D% O& r* t/ g( c! z
发表于 2019-9-16 16: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s# F% Y; Y2 Q( V6 x, S! n
2228【沟帮子】
货架子上拿下包“德州扒鸡”,节日酬宾27元。走出两步见着“沟帮子烧鸡”。好久没见着了,能记住的是在50年前,火车在沟帮子停车时从站台买过一只,再以后,不记得买过它。沟帮子,辽宁锦州边上的小镇,快车都不停靠,呼啸而过。
鸡是早年聚餐的上品,后来洋鸡快餐进来,加之快速育肥技术的出现,鸡的行情掉下来,谁都不稀罕了。这许多年在北京卖的好的属德州扒鸡,大概是进来的早,名气大,很多也是人家的做法,本地加工的。年初时电视上播出鼓楼内大街一家铺子专卖德州扒鸡,还限量版,每天一大锅,先来的排队,不用半天售罄。一次我在鼓楼前吃过饭,打听这家铺子,问了几家食铺,都说不知道。外省的还买过“道口烧鸡”这也是名鸡,不多见。“老马家烧鸡”保定的,也在北京买到过。
现在的加工保鲜技术过关,都是真空包装,但是要跟现做现卖的食铺竞争并无多少优势,要靠着老字号,老面子,争得一些老顾客。
有过一面之交,不妨再见一面。沟帮子换下德州,价格都差不多,28元,看了看标注为一斤装。不是烧鸡,标注的是“沟帮子熏鸡”。当初也是把熏鸡当烧鸡吃了。
网上查到:沟帮子熏鸡始创于清光绪十五年,创始人尹玉成因行善机缘偶遇光绪御厨,得皇家宫廷熏鸡秘方,建熏鸡坊,名“沟帮子熏鸡”,凭十六道精细工序、三十种甄选配料,四代老汤,薪火传承,创“沟帮子熏鸡”百年老号,深受当地百姓及过往客商青睐,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鸡”之首,蜚声四方。工艺特点:选料精良,用一 年生公鸡。鸡经 整形后,先置于加好调料的老汤 中略加浸泡,然后入锅慢火煮二小时,熟时放盐,煮至烂而连丝时出锅随后趁热 熏烤,先刷上一层香油,再放入带有铁子的锅中,锅底烧至微红时,投入白糖, 将锅盖严,两分钟后将鸡翻动一次再盖严,经二、三分钟即可熏好。
告知了工艺,咱也不会去做的,谁不怕麻烦呀。
吃不麻烦,撕开了就吃。是半只鸡啊。还带卖半只鸡的?包装袋上一行小字:(半只鸡)。
$ d+ F! }" ?6 A9 @! U
发表于 2019-9-17 19: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7 E9 v+ D( {: u! \
2229【致敬】
七十周年庆典,国家要授予杰出人士“共和国勋章”,应该是首批吧。
上网去查,有《国家勋章和荣誉称号法草案》2015年8月24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十六次会议审议。草案规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为国家最高荣誉,由国家主席向获得者授予。上月27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示了8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名单,分别为: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
八位中大多数为战功卓著,在国防太空领域功勋显赫,多为领章帽徽者。或许在这个不安全的世界需要张扬保驾护航者吧。他们中的几位长年不为人知,或出于工作需要,也出于隐姓埋名的自觉。
除了李、张、黄三位,其他几位多少都有些印象,尤其是袁、屠、申。前二位不必说,让人们吃饱肚子,退祛疾病。申老太太呢?为什么是她?
公示推荐词为:申纪兰,女,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顺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积极维护新中国妇女劳动权利,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为发展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等称号。
这是一个信息充斥的时代,也是个信息混乱的时代。臧否人物,多到你不明就里,名人就有八卦。好人,一身头衔的好人,若干年后成了坏人,成了阶下囚的事层出不穷。共和国的勋章怎么慎重都不为过。
不介绍还真不知道,我的印象申老像是农民的代表,劳模与合作化运动的代表。她出名早,作为最早的农业合作组织, 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发出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倡议书,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热潮”。  申和李顺达,他们所在的西沟村成为时代的一个符号。集体化道路的尝试,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努力。接下来申的面目模糊了,1983年李顺达去世后,申纪兰成为唯一的代表。但她的另个唯一引人注目,至今是唯一参加了历次人代会的代表。容易吗,九十高龄了。推荐词还提到,在推进男女平等……,在新时期又如何。申老有老本可吃,又立新功。
授予功勋奖,我想也是实至名归,功劳、苦劳都有 ,在共和国的发展中留下印记并且一直走到了今天。农业大国,在这个领域里还能选出谁呢?德高望重。只是九十高龄该休息了,治国理政的事力不从心。
- F! B$ {( A- R! }5 Q, z- R  J  h
发表于 2019-9-18 16: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w5 ]$ F2 Z) h$ c3 u3 w
2230【古城春色】
单位组织活动,颐和园,看展览, “古都春晓——寻访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之路”主题展览。   
七十年前,平津战役战尤酣,乔震山们围城之时,傅作义困兽犹斗,叶剑英已率一队人马驻扎在颐和园内,为即将进城的中共首脑们打前站。天佑中华,北平和平解放。胜利之师浩浩荡荡,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想见胜利者们是怎样的豪迈,毛一句“进京赶考”。28年的奋斗,艰难困苦终于可以告慰。喷薄而出的新中国,新的起点,念念不忘“两个务必”告诫全党,告诫胜利者。那一日3月25日毛一行青龙桥站下车,入抵颐和园内的“益寿堂”。
眼前的小小院落益寿堂,位于万寿山东侧的半山,原是皇家的药房,成为进城后中共领袖的第一个落脚点。当日下午,毛在西郊机场检阅部队,当晚于小院中宴请民主人士,共商国是。
农村包围城市,从西柏坡到北平城。1949年的3月到9月,中共中央临时办公地设在西郊,数日后毛自益寿堂迁往北面的香山双清别墅。阡陌沃野,碧绿的京西稻勾连着香山双清别墅和万寿山昆明湖,这条道路上来往着新中国的主人,建设者,在西山脚下,部署渡江战役,指挥清扫残兵败将,中共与各界人士策划着建国大计,……。
荡舟昆明湖,毛和柳亚子谈渡江之役,探讨决胜之道。与诗人相和一首:“……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休戚与共,怎样的一种精神面貌,诗人可以直抒胸臆,主席促膝倾听,诤友,同道者。
在早,民主人士黄炎培造访延安时与毛探讨兴衰之道,如何克服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毛答道:“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
新时代的生气勃勃。各方努力建设新中国。
在赶往北平的路上,毛泽东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七十年大考,及格了吗?
不忘初心好。

& E7 }& t& f' H: ^
发表于 2019-9-18 16: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90918_092623_resized.jpg
发表于 2019-9-18 20: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H5 g( _- C6 G. `+ y1 m  Z/ b" T
2231【游园】
秋凉,踏入颐和园的东大门,一股异香醒人头脑,眼前一株株的桂树,金桂飘香,一年一度,想起“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曲子。
   京西风水宝地,由此建了三山五园,颐和园内仙山琼阁,寄托着帝王们幻觉。改朝换代,昔日帝王之家归入人民怀抱,大众流连忘返,享受清平世界。
一行人往万寿山东麓,过“紫气东来城关”,亚明说正在研读《老子》。关外往低处走是“谐趣园”,园门前上坡曲曲折折幽静处是“益寿堂”。我还从来没有走到过这里。老赵说,连山下的谐趣园也不曾进去过。
园子大了,移步换景,这万寿山上昆明湖畔总有你没走到过的地方,益寿堂比邻的“乐农轩”进去过吗?慈禧敕建的农家屋,石板瓦顶,铁将军把门。叽里旮旯儿处,大道的近旁也会见着游人止步的牌子,拒人门外。
古为今用,庙堂办学校,王府当别居,皇权倒了之后就是如此。或因陋就简或享用行乐。三山五园中至今还有不少的古建园林闭门谢客,令游人徘徊在外。1914年颐和园辟为公园,门票一块大洋,一袋面的价格。以园养园,园中的一些宅院出租给达官显贵。百年过去,如今大有改观。七十年前的春日,毛踏进冷冷清清的颐和园,当得知因为自己的入住而“净园”时大为不满,指示尽快恢复开放。初心可鉴。
当下的古老园林早已是人满为患,日进何止斗金,不必再卖瓦片维持。希望少碰到些挡路的牌子。
建筑园林是艺术,用心的人常看常新,要是能碰上位好导游,一路走下能让人兴致盎然。艺术之外,人文景观,历史上这方土地发生过的人事过往是是非非令人遐想。古老的皇家园林里也辟出红色之旅,别出心裁,寓教于乐。
听说香山又辟出一处大型纪念馆,想必离着双清别墅不远。此地早已百孔千疮,又立起大体量的建筑,大片绿地丧失。记得七十年代时,冒出个香山饭店引起一片哗然,后来设计师多有悔意。何必重蹈覆辙呢。纪念岂在楼堂馆所,仪式感出来,也会弄巧成拙。
说的都是一码事,益寿堂就挺好。
- H) X# B% c2 S; Z* H/ E2 m. b: @
发表于 2019-9-18 20: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53_20120926163951807327_1.jpg
发表于 2019-9-20 16: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4 {' a. Z: U: u! p# j, d, T
2232【说三道四】
退休同事见面的机会不多。人散茶凉,单位不错,每年都能招呼着老几位聚首几次,春游秋游,通报情况组织学习。益寿堂红色之旅,组织活动都在里面了。
展室内看录像、看图片,七十年前历史一瞬。展厅外旗帜前留下合影,没能凑齐二十人,我没赶上,不知其间还有这个节目,此时我已溜达到东面的“乐农轩”,观望斑驳的农舍和铭牌上的介绍,与农同乐,慈禧也惦记苍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能不想。
参观活动结束,散了,自由活动,11点半东门外集合聚餐。
走着,几位往湖边去。边走边聊,上次见面还是去年,今年春游那次我没赶上。老几位都在干些什么?你说我说。有还在炒股的,还没收手,赚了又赔了,郁闷啊,近期行情不错,就又进来了,钱能生钱,别闲着。我说,那你就当练脑子了,人总要找点事做。有在看书的,不光老子的,诸子百家。我说看着有些费劲呀,晚上看着看着就能睡了。还有重读经典的,四大名著,说是少年时读过的已然连缀不起来,像《三国演义》,近期把几十集的电视剧完整看下来,三国的故事轮廓清楚了,再去读书。这位说,第一版《红楼梦》电视剧重新看过,准备再去读一遍书……。我说你们现在也可以选择听书呀,网上下载,省眼睛。另外还有讲书的,不是评书,老师讲的文本分析,台湾蒋勋老师讲的红楼梦就不错,书中的有些内容自己是读不出来的,老师那有不少新东西……。
仁寿殿前摩肩接踵,穿越人流,队伍散了,只剩下和老赵两人来到昆明湖边。好景致,天蓝水绿,近旁的佛香阁,湖西的玉泉山塔清清爽爽,逶迤的西山浅浅的一脉。
聊起了老一代。都进入老境,近七十的老汉照顾逾九十的老人,前两年就交流过这个话题,人还在,话题就继续,侍候床前、奔走医院,养老院抑或家庭看护,问题和对策。
出来东门外,与老伊继续这个话题,伺候老人,一代 接续一代,轮到了我们。我还模糊记得伊家阿姨的样子,半个多世纪前见到过张阿姨,石碑胡同花园大院,胖乎乎的轮廓,永葆青春的样子。如今也年过九旬,问候张阿姨。还不错,除了腿脚不灵便其他尚好,哥俩轮班,得力的小保姆,老家过来的,住家服侍……。
老人健康,小辈的心安。小谢说起,家里有老人在,人生的尽头前像是有堵墙,要是没有了……。
2233【聊着】
老友相见高高兴兴,相谈甚欢,互通有无,看看人家是怎么过的,有所醒悟和借鉴。 人都有惰性,现在懒在家中,泡肥皂剧的老人不少。能出来走走,会会老友、老同事也是机会难得,说来是越来越难得,除了身体的原因,还有组织的原因。有此一说:各单位退休人员要移交社区管理,有文件了。信不信由你,走着瞧。
我们这支队伍十多年间不断成长,从无到有,记得老冯、老齐二位名列第一,最先到位,现在该有八十多位。年复一年添了老弱病残,好在人还全须全眼,从无人缺位过。始终如一班子精干,光杆司令带领着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一年几度招呼着相聚欢言,但从来就没见到齐过,想想自己也没能全勤,记得最多时会餐到过四桌人,京郊游览没超过一台车的时候。锣齐鼓不齐,年事渐高,身体不爽,家务缠身是不得以,最好的状态是云游四方的各位,永远有人在路上,希望更多的人在路上。走得动时往远了去,到老家寻祖,回部队、回知青点看看……。老赵说下一个目的地非洲大草原马赛马拉,趁着体力还好。
老王刚才在路上还吵吵过,说起同学在银行退休,原来都是一事儿,曾在一个楼里办公,人家那里对老同志照顾得越来越好,活动组织多。说来我们这里人丁不旺,一次活动能来多少人,不管是组织的还是行政的。一路走下,奔着饺子馆,跟同行的刘领导说起这个问题,我说最羡慕的是人家为退休人员开办的小饭桌,减轻了老人的负担,每周提供五顿午餐,好吃不贵。咱们能办吗?就是单位出钱出力也办不起来。领导说起现在我们的退休人员管理岗位定编一人。人家银行那里是一个部门,二十来人,管理退休人员,在京的八百人。
“好吃不过饺子”,往西苑枢纽中心的美食街。有组织无纪律,队伍难带,队伍中又缺失了好几位,没跟过来,说是逛园子去了,说是走公园北门坐地铁方便。
众人落座,男女分餐。尚能饭否?七位老汉下肚十盘饺子。谁还吵吵着上酒上酒,没能随了愿。
8 U8 O1 o$ U+ D( B6 P( ]% D
发表于 2019-9-21 09: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n& y/ J/ ~; j& R3 C; b- p2 A$ k
2234【属虎的】
前日见着小王,上班的人得称她老王了,资深员工,大概从业四十年了,反正比我到的早,一个部门待过,西交民巷后楼的办公室刚见着时还小姑娘呢。时光催人老啊。
小王说起王老,那身体好着呢,家人陪着还能在外面溜达,105了,属虎的。真是头老虎,论属姓,按传统的计法应该说高寿106了。
我们这拨人都是和王老共事过,民国过来的一代知识人的敬业、专业、谦逊集中之样本,这是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本人在工作期间没少麻烦王老,请老人家参加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奖项评估,天津、重庆、湖南、贵州、大连参会,拉上老人家,就有了主心骨。那是王老已届八十高龄。王老这里有求必应,给我们审读书稿和试题,完成得又快又好,“你三天后来拿吧”。大前年百岁老人获得“金融教育终身奖”这个奖项可是沉甸甸的。名至实归
九十年代中搬家到西直门内,与王老邻居。办事方便了,一次到他家,王老正在摆弄电脑,说是刚学会不久,这回给国外的亲属发信方便了。也是那次王老说起,他一直在翻译唐诗,好多年了,不为发表,翻着玩,就为动脑筋。
在院子里时常能见到王老的身影,独自遛弯,一次飘着雪花,王老脚下的棉窝噗噗的慢跑步。再一次,我赶头班地铁,西直门东北角深深的阶梯,那时还没有下行的滚梯,走到一半见着王老在往上行。我诧异地问这么老早您去哪了。王老说,我这就是为了走走楼梯,要走好几个上下来回。我当时就感慨,您要是不长命百岁,那就没人了!
公司分业,人又搬家,再见不易了。上一次见老人家是2009年的司庆大会之后,陪着陕西公司的林老去看他的老师。除了耳朵,王老没有不好的地方,我问起还上电脑吗?王老说,少多了,眼睛差了。
小王说,你知道吗,前些天看到王老,他老人家那里还在翻译《长恨歌》呢。
王老是不是挺励志,见贤思齐吧。活动着、身板、脑子,各位。百年一下就到了。106或不敢企及,80这个坎各位一定都能登上去,此标准不高,北京市民的预期寿命为80岁。
2 n$ q) r  \0 l9 J3 \& _7 u, F/ J. t  u

点评

不前进也不成啊,身不由己,只求在剩下的旅途中各自愉快。  发表于 2019-9-24 06:16
不前进也不成啊,身不由己,只求在剩下的旅途中各自愉快。  发表于 2019-9-24 06:07
没问题,您百岁也没问题。让我们都朝着自己的最终目标奋勇前进吧!  发表于 2019-9-22 07:59
发表于 2019-9-23 16: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235【回望】
回望、忆旧大体是老年人的一种状态,有闲又有权,特权,年青人就差多了。老年人回首,一看老远,看出六七十年去,缅怀、沉湎……。专业的,研究历史的就看得更远了,引经据典,盗洞挖坟,得有根有据,尽可能贴近历史上的真实,这是学问,执着,还得有本事,去伪存真的本事。常人不可企及。我辈怀旧者,闲来无事的一种思虑状态,多是与他人交流中说起老人、老事,更多的是个人经历过的,过五关斩六将,走麦城。家事、国事、天下事,看跟谁说了,有爱聊的,有爱听的。其实电影、电视剧都说的是过往的故事,除非未来世界的科幻片。
历史书都溯及过往,不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说法,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是有的。我们自己怎么看,经历过往,或工或农或兵……其实个人只十分有限的视野。当时怎么认识的,多年后又是怎么看的,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有一定之规吗?有主流的说法,有多数人的认识。有些事物需要长时间的沉淀才能看清楚。这代人这么看,下一代人可能就不这么认识了。盖棺也不能论定的事不少,多少历史上的人物数千年后还评价不一。近代的人也是如此。
信息的完全披露是个问题,如果仅仅知道事情、人物的一个侧面,又如何准确的评价?盲人摸象吧。
当代的人和事,有的也是看不准的。要是下些工夫,倒是可以看得准些, 查资料,翻文献。那就成研究者的状态了。累得慌,干不了。
可以看人家的书写和述说。
近期电视播放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七十年历史回顾。不光为怀旧,厘定史实,臧否人物,国家、政党,我们自己,是非曲直再认识。继承、发展,一代又一代的事,不忘初心,鞭策今人。
七十年,我们差点,六十年应该在脑子里了,经历过,记得住的。五十年代的记忆,我还在幼儿园的大班时,小朋友都知道彭元帅骄傲了。六十年代,知道了庐山会议,彭是反派人物,到七十年代末,拨乱反正平反昭雪。历史就是这么翻烧饼。
八十年代,花开二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九十年代网络天地,自媒体时代,你说我说,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众人更关注的是官方怎么说。
七十年,历史的一个节点。重述历史,再评价。
2236【我们走在大路上】
为什么不用劫夫词曲的《我们走在大路上》作为电视片的背景音乐呢,片名和歌曲的名字同一,变点调也行。
歌曲是时代的印记,这首歌曲让人想起一个年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首曲子流行二十年,有符号、标志的意义。对过来人来讲,听上去,历史的回响。
八十年代新歌新曲,进行曲还有吗,有哪一首传唱至今?《在希望的田野上》抒情歌曲的时代。没有可以唱响七十年的歌曲,没有主题曲,不影响片子叙事。
电视片前面的几集。叙述初创年代的历史,我们在史书上、电影、文学作品中见到的,外部的战争,内地的建设,见着了不少的共和国英模,志愿军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与联合国军队的一仗,新中国一边倒的决策,是非曲直,现在能说得清吗。平均地权三大改造,既然扬起社会主义大旗,这就是必经之路。发展的道路不止一条,风云际会的二十世纪中叶,中国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绝非偶然。
李顺达、申纪兰 、 王铁人,“工业学大庆”,没提 “农业学大寨”但见着永贵大叔带着乡亲们开山造地呢。林县红旗渠,引来漳河水,难忘的镜头。
屯垦戌边,大西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大荒,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转业官兵和几十万青年,我们是其中的一员……。
华主席,邓主席继往开来。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人民生活全面回顾,简单洁说
没有比文革再糟糕的了,国家的灾难,个人的不幸。拨乱反正之际也曾妄自菲薄,多是负气之人,将过往说得一塌糊涂。几十年后平静下来再认识和评价,更客观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收不住的。
曾耳熟能详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早就唱不全了,网上搜索到歌词,可见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 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向前进 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 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革命红旗迎风飘扬 六亿人民发奋图强 勤恳建设锦绣河山 誓把祖国变成天堂 向前进 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 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我们的歌声传四方 革命风暴席卷全球 牛鬼蛇神一片惊慌 向前进 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 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 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 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 无限幸福无上荣光 向前进 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 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发表于 2019-9-23 21: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d$ l: k' t* E% s2237【炳灵寺】
4 a2 W# o, |' B. A- Q7 k# M这次同学们组团西北之行可是时候不短,好像已小一个月了,主要在甘肃境内深度游走,上山下乡,扫荡了些叽里旮旯儿,吃了不少的筋头巴脑地方风味,不断地发回现场照片和视频与大家共享。3 d, V( n/ g& }, A8 q/ k0 K8 ?
大概一般人对自己曾经到过的地方会格外关注,会有些亲切感,希望见到熟悉的场景或者比较今昔的异同。这两天看到陈同学微信中发上来的刘家峡、炳灵寺图片,七组六十三张。于图片上旧地重游。
% w8 }; I! ]7 e! u我大约是1987年夏日,往兰州开会,那是我第一次来西北,飞机落中川机场前一片荒凉,金光闪亮,难见绿色植被。市区是个例外,两山之间的谷地,母亲河的滋润。 会议期间就近去了趟刘家峡水库,那时还没有高速路,一个往返,整整的一天时间。几个小时的车程,到了刘家峡,黄河于此再度被大坝截断,好像当时是黄河上游的第二坝,浩淼的水面无边无际,颜色碧绿,实属意外。周边黄土高坡,黄得耀眼。原以为是参观电厂,结果是登船上溯,又是几个小时的船程。库区水线以上的荒坡上 一排排的喷灌设施在扬水 。正值麦收季节,眼见坡上尺把高的麦子,毛笔头般的穗子,与大地融为一色。贫瘠的土地,吝啬的产出,农人的日子可想而知。那时出了市区就是荒山秃岭,唯市区的皋兰山通体是绿色的 ,全市的机关单位分片包山绿化,提灌黄河水上山浇灌。可几十公里外的水库边还都是光秃秃。
) ~+ I0 w$ C) b观光船直抵上游临夏的炳灵寺,此地号称“小三峡”,我前一年才走过一次三峡,差得远了,库尾水面静止,高耸的石山嶙峋 也都是光秃秃的。山脚岩壁上开凿的洞窟,洞窟前立着高高的水泥围堰,水库蓄水后的保护措施。船只沿着围堰缓缓行进,没有停靠,没有时间上岸参观。算是船览了炳灵寺迎面的一线。只记得大大小小的佛像,没留下太深的印象,也许就没看到涅槃的卧佛和那尊漂亮的立佛(见照片)。* v; ~; Q7 u$ R5 w. ^& Q  ^
再看陈同学的照片,寺前的水面是昏黄的,黄河的本色,或是刚落过雨。山色绿了,三十年就披上了绿,看着让人高兴。
; k; Y# k7 r+ u. n
发表于 2019-9-23 21: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发表于 2019-9-24 07: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mmexport1569192286295_resized.jpg
发表于 2019-9-24 07: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mmexport1569192067992.jpg
发表于 2019-9-24 19: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6 Y. F3 m5 Y% q" [$ J, [
2238【隔墙相望】
上午约了见面,德外关厢医院门口,送书,从上海带回来放我这已三个多月了。
见着面,完成交接,说几句话,大厅里面有座位。我说不坐吧,走走转一圈,好几十年没来这了。往医院的院里走。
脚下的地界早年是学校,六十年代是“火神庙小学”几排平房,一个大大的光秃秃的足球场,一刮风就起烟儿。我所在的小学与他们一路之隔,南北向的一条土路,我们这边铁栅栏,火神庙小学是铁丝网,那铁丝网如同虚设挡不住鸡也挡不住牛,更挡不住人了,我们也轻易不进去。沿着他们学校操场南侧是条略有上坡的土道,有六七十米长?东西向。我们每周一个来回,上学下学,西口外是14路公交车的关厢车站。记得两所学校曾经举行过足球赛,在他们学校的场子上,同学们去拉拉队,结果我们这边输了。
两所学校都消失了,连校名都没了。我们学校文革后停办,校址改为半导体器件厂,到本世纪初,此地推平,建起写字楼和宿舍楼。火神庙不知何时关门的,医院前些年从城里迁到这里,占了小学校的地盘。我往东去,到头往南拐。医院四四方方,它的东、南、西边是当初小学校的地界,北面的边界现在是一栋狭长的大楼,不知是不是站了学校的地盘。
往东看,两米多高的院墙,东面是当年我们的小学校,现在立着灰色的大楼,那是栋公寓楼,是在我们学校东楼的位置。三座老楼都没了, 唯一的遗存是西楼北头的那棵大槐树,高高大大。十多年前的六一节,同学们还来到树下盘横缅怀。
踮起脚尖往前看,没见着大槐树,两棵长得齐齐整整的梧桐树挡住视线,大槐树应该是在它们的身后,这个角度看不到。
往南走至医院东南角的角门,出来正是当初学校的大门口传达室的位置,现在立着写字楼,门前的保安拦住去路。
说想进去看看,我是这院子里的老住户。保安说不行,这是保密单位。啥保密单位,我不是没进去过。我说那我绕过去进东门可以吗?东面是公寓楼怎么会不让进。保安说了实话:国庆节,要加强保卫,上面刚提出要求,要是过了节还可以商量的。行了,别难为人家了,到处都是探头,万一上面看到我这个闲人在院子里溜达,端了人家的饭碗就不好了。

, K9 Y$ b) w' ~/ c5 d0 e; D1 E1 h/ k
发表于 2019-9-24 19: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90923_082217_resized.jpg
发表于 2019-9-25 09: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R9 M6 |4 s3 y% L* X; o' a
2239【听戏】
楼下听戏,一月一次的京剧票友活动。九点开始,推上老爸去参加。楼上的老崔见着跟我说,你也唱一段吧,我说不了,唱不好,听你们的,我就为了让老爸过来接受点刺激。
我代老爸签上名字。算上老爸一共到了三位,还到了三位琴师,月琴、二胡、京胡。九点钟又到三位,算是六位票友。
怎么还不唱啊?都九点一刻了,京胡琴师来了,京胡没到,开不了戏。马上就送过来,宏姐送过来。月琴那先唱起来,琴师对着个平板电脑,曲谱都在上面,唱什么吧,几千唱段都在上面,它比任何一位票友都会得多。
来了来了,宏姐背着琴进来。开场。
老崔先立那了。没有梆子没有板儿,月琴师就是指挥,嘴打过门,琴声悠扬。唱的什么呀,老戏,老生的唱腔。我凑到屏幕上看《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赵氏孤儿》里的一段唱“……却原来这内中还有隐情。 公孙兄为救孤丧了性命,老程婴为救孤你舍了亲生。 似这样大义人理当尊敬,反落得晋国上下留骂名……。”
老爸那听进去了,手指头在桌子上打着点。或许这段唱老爸年青时也唱过,当年也是票友,操琴多年,自拉自唱。十多年前,老爸还能操琴唱几嗓子,就在楼前的藤萝架下,老几位凑在一起自娱自乐,单位过年联欢时老爸还登台清唱过。我家厅里的电视,以戏曲台为主,主角京剧,后来进步了,旁及其他地方戏,老两口家里也有开戏的时候。后来,后来老爸的京胡拉不成调了。
老王上场,来段《野猪林》大雪飘扑人面……。我听着像是林冲的唱段,风雪山神庙。唱着唱着,琴声乱了,停下。说是你老王这唱漏了一句,接不上了。再来再来,没关系,琴声又响。忘词,老人免不了,除非是坐科,童子功。不紧不慢唱下来,几位真是票友,手里打着拍子,成了合唱。
接着上场的坤角。李姐一段《穆桂英挂帅》,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没落句,没错词,掌声响起。
小王上场,比较老王的岁数能小几岁。“新学的《洪羊洞》,各位您给多指导,最好抓现行,抓现行我这才能进步快……
老爸那耷拉下眼皮,瞌睡了。我们先走了,下回再来听戏。
* l& l; n0 F, t0 d8 D/ j8 ]- e
2240【老戏】
我是头一次推着老爸过来听戏。老人唱老戏。老几位唱得都是老戏。说老,几位年龄最大的是老崔,大我一轮,他说“生日过九不过十”,今年虚岁八十。其他几位都不熟,老王也不过八十的样子,女士看不出来年龄,小王即便大过我,也不多。几位没有唱样板戏的。小王新学的《洪羊洞》他这岁数样板戏不用再学,张嘴就来。
岁数偏长的人,自然还是喜欢老戏,多少出啊,总有几出喜欢的,折子戏,成千上万的,总有适合自己的。大我一轮的人,听戏比我们这岁数的多,旧时娱乐方式少一些。长在新社会的城市的少年、青年,看书看电影看话剧,轮不上听戏。要不是后来百花凋谢,我们绝不会被样板戏洗脑一番。可惜了我们当时的好脑瓜。文革令现代戏大普及,是京剧的有幸还是不幸。
样板戏唱红时,连年轻人大多都能唱上几段,反串也不在话下。一代人是听着样板戏成长的。以至于后来听得都有些反胃。文革过后,好长一段不见了它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回归舞台。老一代都在,他们是听书、看戏长大的,看的老戏比看的电影多。后来先是录音带的畅销,再有电视的普及,听戏、看戏就更方便了。老一代,我家的老两口,晚间的黄金时段很少离开戏剧频道,有时看着看着就跟着唱起来。
京剧已被列入“非遗”,唱戏的人越来越少。老戏还有老人托着,现代戏戛然而止,四十年出来几部现代京剧,哪一部还让人想起?想起来的就那几出样板戏。老一代逝去,后继乏人。楼前的藤萝架下没有了唱戏的老人,练功的人也都没了。唱样板戏出来的戏迷、票友少之又少。同龄的熟人早都退休了,跳舞的、健身的、学画的……不知谁在学戏。我曾经跟着老人看过些日子的老戏,他们已看不了了。我也不再看了。
回到家跟妈说起楼下唱的戏,都唱的是哪一出。我又到书架上找来京剧的本子,“老生卷”内找到了赵氏孤儿的唱段,只见这几页书上,勾勾画画,老爸的笔迹,当初在这出戏上没少下工夫,我这里看着,妈那里连唱带念,把那《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一段背了下来,一句不差。老生的戏也能唱。
* u) ?- y' K) i0 p
发表于 2019-9-26 19: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q4 ~6 m9 y7 m5 _; ~" W
: A  B2 L/ B# G6 r0 ?# q8 i
2241【西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餐不好吃,一整就是一大盘子,要是跟团旅游在外面,吃一半扔一半,你说我两人用一份吧,别浪费了,侍者把那一份也给你搁边上了,上岁数的人哪有那么大的胃口。牛排、鱼排的,几天下来就想中餐了。
市内单独开设的西餐馆不多,规模不大,多少年都不会进去一趟。年初时走到西四南,“大地西餐”一家小店,也算得上老店,我少年时就对它有印象,路过多少次了,没进去过。尝尝吧,进门还要排队,退出来。排队当中数吃饭排队让人难以忍受,吃食堂除外。
中午饭点,走在崇文门新侨三宝乐西餐厅门口。就它了,门槛有点高,高就高吧。
好清静,半数桌子空着。大本的菜谱递上来,还一人一本。“你给推荐一下吧,别咬着费劲就行。”“一人一份汤”首页上就是汤“红菜汤、奶油蘑菇汤,一份汤带一个面包,您再来一份奶汁烤鱼就差不多了。”就它。
汤上来的快,中号碗,红菜汤褪了色,不那么红了,食材像是番茄洋白菜牛肉,牛肉少点,碗里拢共就一块还嚼着费劲,汤汁略带酸味,味道不错,人家这是正宗。咱自己那是随意做,罗宋汤,自然没有红菜头,比它这料足,肉多少自便,还要加上土豆、洋葱,乱炖。烤鱼上来的迟一些,上桌时热腾腾还翻着气泡。没啥好吃的,有鱼的口感,无鱼的味道,浓郁的奶油香。吃出了一根长刺,这是鱼肉没错。服务员端上来时特别告知,注意里面有刺。这批进来的食材质量没达标啊,怎么会有刺,让人吃得小心翼翼。
安安静静地吃,餐厅内成双成对的多,低声耳语,工作餐的多,不忘公事,身边的两桌快餐的速度,一同进来的,比我们还先起身。
盘净碗干。填饱了肚子,静下来身心,从闹市里抽身出来,西餐厅是个好地方。
一先一后,坐下后上桌的柠檬水不错,温的,柠檬的清香恰到好处。餐后的咖啡免费送的,那就要上,小杯的咖啡也还好,苦里带香 ,挺提神的,饭后车上、到家床上都不犯困。
新侨的面包小有名气。该买几样。可昨天刚买了一袋子面包,能吃三四天。算了,过几天还要过这边,再买不迟。

+ z3 V% t8 e$ `& 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0 12:34 , Processed in 1.24526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