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9-7-1 20: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5 T: c8 w/ y" C
( H6 {7 I" R" k. [( X
3 j1 g6 F4 z( m8 o& j
% d1 m& C5 }( Y
2128【简】: O2 s, D4 L+ i6 w- }
周末老北图的文津讲坛《“断烂朝报”今何用?——在出土文书类简牍中发现历史》讲座人清华大学的侯旭东老师。
$ F) J1 ?& m4 ^出土文物一直就被大众关注。
8 g( `/ \! R% X) Q富含文化信息的出土物件莫过于甲骨、青铜器和简牍,里面刻画和书写着古文字,现世的人们关注自己的过往来路,太过久远的三皇五帝,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全在这字里行间中解读,大概要永远的解读下去了。说不清楚的就只好幻想、神话,但现代人总不心甘,科技昌明了,不明不白的身世说不过去,新的手段,再研究再发现,新的假说和推断,证伪、证明,文化人的一路专门刨根问底。真理越辩越明,也越来越靠近事实的真相。) ^. ^( @: g- E
从小我们就知道古人读简,孔老夫子学富五车,孔老夫子搬家净是书了,绘本中的老夫子游走时车子上是一捆捆的竹简,秦始皇焚书坑儒烧的也是一捆捆的竹简。
6 A% _# x& Z6 h: t两千多年的过往,文字的介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甲骨、简牍曾一度消失于人们的视野。按照侯老师的说法,近代国内对简牍的发现和研究是在上个世纪初以后,出土了自战国到魏晋时期的大量简牍,累计至目前遍布二十多个省区,现收存28万枚。其中湖南、湖北,西北长城沿线为多,出自北京地区的仅一枚(大葆台汉墓)。简牍的文字内容大多为行政文书类,内地机构和西北边塞长城沿线驻军留下的文书,“断烂朝报”。2 x# Q7 ]$ h% K1 m) l. [
解读这些个文字,自有新的发现。过往的正史,多是统治者修史,帝王将相,居高临下。简牍的出土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既有上情下达,大批律令发布,也有下情的上传,下级官吏的汇报、报告,反映下面的社情、民情,历史是人民的历史,普通人参与进来。6 @5 _5 U* L2 L* C" N5 g: w
连篇累牍。简牍的破解较甲骨文为易,小篆、隶书为主,汉简时已统一了文字,也有不少的草书,作为文书底稿的草书。只是年代久远,保存不善,许多作为垃圾处理散乱堆放,腐朽销蚀中,整理出来也不易。几代人的努力,已现丰富的成果。历史的书写由此丰富起来。
4 l; u+ K' ~) @6 J- n5 _! I# M7 L; c$ c" r( @4 O: ^( c
( o" n; c* b: [- B/ y! z- b
8 S+ }# ?; I1 ~5 O
, X0 N- f* i" {4 e. e, y8 B2129【牍】
' a! }% I: _. _$ T ]: ?3 B6 a% n侯老师曾爬梳这些简牍,研究了汉时的传舍制度。传舍即政府开办的招待所,为方便统治,西汉时全国设置两千余家,遍布各地,它们以接待公务人员为主,出差、办案、邮递,官员升迁、调任、告老还乡,食、宿、行,人吃马喂。传舍规模有大小,十几人上百人,全额财政拨款。
' e! U# K6 @! b, i( E! M9 v如此庞大的系统,自上而下,由政府颁布律令发布执行,传舍有章可循。比如住店人伙食标准,依据级别,几百还是几千石的官员,适用不同的标准,住宿、用车也同样,不得超标。对人有标准,对马也有安排,三驾马车还是两驾,马匹的食草用料,死亡的善后,责任的归属,比如马匹使用后三天内死亡则由使用人担责。
& v4 q/ M9 J. _+ l诸如此类安排不可谓不详尽,可这老大难问题也困扰着当时的皇帝。一处传舍出土的简牍中,汉帝一朝曾多年发下圣旨督办传舍开支过大,令国库难以承受,要求各地照章办事厉行节约。可见天底下真是没有新鲜事,直到今天还在说四菜一汤。
/ m2 ?4 ]9 L" ~8 u考核有办法。传舍的负责人员要定期汇报工作,统计入住人员名单、基本情况,入住时间,各类消费账目……。有传舍记录一笔,某年某月某日地方官太太及奴婢三人用餐一顿,从哪来往哪去。明显的吃公款,何止一顿,一路走来十多天,吃了一路。0 u* x* A* A' e* K+ @
正史不记录这些,来自简牍。
* I. Y' c. P% h
5 \( k; I) D1 ~% ~, r5 R; v
4 f+ Z8 H0 R' E5 W! C0 G' h6 P8 h简牍合为一词,也可视为一事。其间也有不同的说法,作为书写工具,简为竹简,牍为木牍,按照侯老师的说法,简在南方多竹简,在北方多木简,因地制宜。简多为条状,记录文字一行。而牍,木牍则宽一些,可记录多行或绘图其上。韦编三绝,应该是简,竹简或木简,由绳子编连成册,卷起来。牍,长条的板子,大概不好打卷吧。
, o; j' ?5 L$ h* I+ r唐宋之后,纸的使用大行其道后,简牍最终退市,封尘在历史中。
- g5 o' W# a- {# U5 i0 I# r长城沿线的众多烽燧尚未挖掘,其间遗存颇多。藏于世界各地博物馆中也沉睡着许许多多,几十年,上百年都未被翻动。重见天日,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故事。
2 c3 g+ h. m7 j+ {, R6 ?7 l) i, t9 ?! Z& \+ z, u" B
$ {. ]3 w. x# d, y简牍消失了。简和牍的这一层意思,令现在的人觉得陌生。像这个牍字,使用频度不高,常见的词组为文牍(主义),连篇累牍。历史在何处转了个弯子,让这个字进化出贬义在里面。 3 Z! e9 x1 }: g0 [1 L f
. i" v* P& f; @# ~; t
0 d! O' d& k4 [# _8 N!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