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8-11-28 20: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z }* l! W3 c# X: ]1 ]
* E; s- z; x) i* r5 H, ]9 C
1880【红与黑】$ @, e4 C/ y$ F. d& c% m E3 `% t
四十部老片播出近半,选择性地看了第三部《红与黑》。早年读过司汤达的同名小说,好像也就读过这一部,比较他的同胞巴尔扎克的作品,难读多了,所谓书名红与黑的寓意都不曾理解,读故事,这故事又进展的慢吞吞,大量心理描写,挺烦的,不如再早读老巴的《人间喜剧》系列看着顺畅,也加上读这本书的时刻正赶上京城地震,七六年年底那次,住在校园内木质工棚里,人有些凄惶。
4 u1 a- q' ]6 g. S书的内容丰富,读者尽可以简单的理解,要怎么说书是常读常新呢,同一部小说,二十岁的理解怕是远逊于六十岁的理解,丰富的信息被简单的脑瓜常常过滤掉,在我只是看了一个乡下穷小子于连的奋斗史,不择手段,后又咎由自取的故事。
& @. d/ V9 P. [" y# y四十多年后不会再翻旧书了,感觉那厚本子有三四十万字。看影片回顾吧,没看过这部片子,也实在是长,分上下集,看完上集已是零点,主人公离开神学院,往巴黎去了。意思到了,作罢,睡觉。$ z+ j, D( ?, } r& Z. M
6 Y, I: `, c& j5 o/ }$ T6 Y
* Y5 V3 r% |' `5 T" z
黑白片,叙事缓慢、简练,不少地方用字幕旁白的形式介绍主题,像是五十年代的片子,朴素,通晓。叙事后拿破仑时代,青年挣扎着向上,社会不容,贵族、教会统治,阶级分层,社会潮流、小镇风气,私家生活,当作十九世纪的风情画来看吧。
1 i$ b' D# O: {$ I, \( _+ a% E1 U另一个角度看片。故事内容已不重要,看百多年前的法国小镇生活,贵族、平民的生活。纵横的狭窄街巷,楼宇家具、起居、饮食,今人看过去已经很陌生了。神学院还在,不知是否还是类似的装束,唱经依然,接受神祗管束者还有多少,早餐的溏芯鸡蛋吃法还是那么复杂?那种大号饼铛似的暖被窝的用具已经淘汰了吧。小镇人家还都在,又传了好几代,红与黑的势力乾坤倒转进入民主共和,青年还得上进,羡慕、嫉妒、恨还陪伴左右。" u* E! A8 R( E# i# \
今天的法国社会是彩色片,大都市的现代和山地人的古老并存,百年的进步进入现代社会。) @- [1 Q" d z* n' S0 j* r
昨日媒体报道“法国人又走上街头!”愤怒的示威者上周六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放火、占据街道、与警察对峙,他们高喊“马克龙,下台”,抗议总统调高柴油和汽油税,增加对工人、退休者和中产阶级的财政压力。
/ h2 W) D B- k; F; ~# J) l人不折腾怎么行。
$ { w6 }* \9 g( p4 D+ ~2 L& r' y9 [( H( Q% Q
& [& x, A7 Y v6 A5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