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8-8-31 09: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p! F B3 c5 e
, T- v4 O# @: g; w) E
/ t4 ]0 |, [; ?
0 s4 ], z4 U t/ N, s: a* l8 y, w1 e3 S0 J( Q1 P, F
1758【购书】
3 X6 J- W r- f' W2 A! K借的书看得快。这些年很少买书,看的都是休闲的书,小说之类的,不打算看二遍,一过性的东西,看过了就得上架,家里没有存放的地方,只会越来越多,上年纪的人要做减量工作。想看书,去借来看,现在没有必须看的书。各种榜单都荐书,听说了,或翻到了,有兴趣的就拿回来看,否则,不看也罢,过些日子,多心仪的书也会忘掉。
, r: J( {- z( q: x单位给退休的员工资助一笔购书款,有限定,政治、业务、历史等等。这笔款能买七八本书,每人。去年就给买了一批书,每人一袋子书,我至今没去取,不少人都没去拿,还堆积在承办人的办公室内,这都一年了,都是些新版书,有几本听起来还不错,没记住书名。现在不缺书,借书太方便,就近图书馆全办了,单为几本书老远跑回趟单位不值得。
2 e7 C0 n& I: H0 ~+ l' ?一年之后,这是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又通知购书。这回轮到我和几位跑趟图书大厦为大家服务了。采购点什么书,这比众口还难调,甜、酸、辣、苦,你总吃一样吧。看书这事,怕是有些人根本就不看了,眼睛不好呀,老眼昏花的大有人在,买什么书都不看。最好的办法还是买来购书卡,由个人处理,买书还是买文具,看书应有尽有,总有几本适合你,不看书,大厦里有文房四宝、连电脑都卖。但这又与经费使用去向可能脱节,让你读书学习呢,你买来烹饪、保健的书。其实买书就好,开卷有益,市中心图书大厦出来的正版书,没有诲淫诲盗的。9 _) |$ x- Q' ~7 D+ O( B. ] }
对老同事们就网开一面吧,别抠得那么紧。单位有财务部门的规定,我们有我们的实事求是,一堆书没人看,糟蹋东西吗。还是给大家办卡吧。办卡能保障买来的书有人看,物尽其用。
( e) Z) I) j3 o' L! P9 N$ M一问前台的收费员,人家这也财务规定,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要列出书单子明细。书单子怎么列,这可麻烦了,小两万的书款,怎么落实这书单子,还没买呢,哪有书单子。这不是两头堵吗,怕是办不成了。回电话跟单位领导商量,有没有变通的方法,再买一堆书,很可能积压在那里,还有什么意思。+ ^% I& C* X" I3 ~' @& N: Q3 N
“就不信了,给书店送钱,书店会往外推。”两位同事打着电话往楼上走,找书店的头儿去……。' ]5 N7 l1 w/ `* S9 o0 l
……,妥了。: C/ `/ X* e/ F: P% O
7 v- O$ W8 @, I) [. M5 z# m, b* z7 ^9 x6 u
; H. o) Q" B7 s( B p
8 G5 X7 S2 B1 A, v, P& p1759【突出】
1 Q7 H# ?7 k% G% D“突出政治”现在不大这么说了,换了种说法“正能量”,一事,还不如早先的说法直白。
" d8 {/ E0 B0 \) y4 y* X$ {书店堵着大门口的书架、书摊都是些个需要突出的东西。所以“凸出”它们,码得跟小山似的。“凸出”比“突出”来得具象,“突”这个字敲下来时我一度疑惑,是不是这个字?好像就是这个字,昔日喊得震天响、刷得满墙。现在难见到了,穷山僻壤或许见到,成了历史的遗迹。青年人见着疑惑,老人们缅怀。不过意识形态滞后的,哪能跟脱件衣服那么爽快。还得凸出、突出着。跟百货店总把化妆品凸出在一层,拉着扯着跟大众见面。 K7 U! b1 g* _$ ?
凸出在门前的一如既往是领袖们的著作,马恩列斯,没见着斯的,可能没有新版的,但斯是实践社会主义最长的人,里面的架子上有记录他二战丰功伟绩的著作,谁消灭的法西斯,历史长河中去评价人物,社会大趋势中人的作为,或伟大或渺小。新版的《列宁全集》30册,售价三千多元。读书人还买吗,有几个人在买。记得我们这辈人读书时,读的是选集,那时坐办公室的人很可能给发上一套,四本一套,能啃下来的极少,但学习过单行本的极多,从少年开始,《共青团的任务》总看过吧。记得同学中有一位,买了全集,好像是分几次买的,那时大概也得上百元,小工人的工资每月三四十元,也得攒几个月,同学们中就这一位,后来他教书育人来着,书没白读。毛的选集、好几个版本,先后读过五卷,后来还有若干卷,大概没有全集。老人的书多少看过一些。到了这新时代,轮流执政,还都整出一套,没一套怎么治国理政,得开诚布公的告诉大家大政方针,连篇累牍。还好的是,大作越来越少。现在都是按照文件执行,真正去理解文件后道理的人不多。那是制定政策的人要下的工夫。关心国家大事,转变为柴米油盐,实实在在的。书店里什么书多,什么畅销,就看出大众在哪里在花工夫。搞民调的可以统计各类书的发行量,能说明问题,当然是个人购书。机关采购那不算,买了不看,多少书都直接上架,连塑封都没打开。
% S! z( U' Z2 I, o/ ~
* Q9 i; n2 Z+ n- e& E1 P- |% x. d2 \; J- A* i*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