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8-8-20 14: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741【跳龙门】
6 G- w6 S1 {6 R; h4 k$ f9 @幼时在幼儿园看过电视里的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现在想是个励志的童话故事,有没有对我起到励志的作用?好像没有,压根没往高处想。就事论事,知道了鱼儿有逆水往上的习性。看了电视,也看了现场,什么是龙门,现实中的龙门没有那么威风凛凛,就是普普通通的一道水闸,在北海公园的北门处,水头自北海幼儿园内往西跌下,落差有一米多,在幼时看上去,一片水雾之下滔滔不绝水势浩大——现实中的龙门,尺把长的鱼儿激流勇进,从下游顶水而上,高高地跃起,幸运的翻身到了水头之上,没入一泓平静的水湾中,大多数跃起的鱼儿重又跌落在白色的瀑布之下,在翻滚的水花中挣扎,一只只的跃起,跌落,再跃起,只有成年的大鱼才有望完成这一惊险的跳跃。
2 n$ T. R6 j6 U* \  J! Z0 Z/ U1 T多少次路过这处水闸,夏季总是哗哗作响,飞溅着水花。常会驻足观看跃升的鱼儿,跳过龙门就有了生路,有了幸福似的。及至人长大了,跳龙门的比喻世俗化为穷秀才金榜题名、农家小子跳出农门……。后来也知道大河之上确有龙门这个关口,还有鱼儿上溯洄游。北海后门这处几十年不变的场景也终有变的时候。从哪一年开始。闸口下方游弋的变身锦鲤,红彤彤一大片,不再土著,岸边围着投食的孩子们,成年累月它们吃得膘肥体壮。变异的锦鲤,与它们的老祖分道扬镳,模样、习性大不一样。鱼饵丰富,没有必要劳师远征。人工养殖,无须洄游寻找产卵地。也许它们被人为地拦在下游狭小的区域内,供人娱乐。又一处“花港观鱼”。* j/ \* L8 s, `
这水闸口落寞了许多,像是更加窄小了。站在石桥上,前方垂下的柳枝遮蔽了半幅视觉,不留意的路人会视而不见,或被桥下西侧翻滚的锦鲤吸引过去。上游的河水还在闸口哗哗下泄,但没有了灵动的跳跃者,没有了喝彩的对象。游客们在一边观赏锦鲤的热闹,小孩子投食分享后的满足。
1 ]0 Q5 I6 D. ^% E7 V从这里起身往南,北海现出宽阔的湖面,柳枝后远远的白塔,衬在蓝天的背景中。
' k) w' v. g( W( J
4 w/ H$ y3 Y2 h( a" \

2 y1 n9 P( t, P8 Q) o% D  l5 c7 Z1742【健身者】  _% `: E/ O' E7 x( ?$ {2 l
晴空之下绿荫如盖,湖面吹过来阵阵的清凉,游园的人不必撑伞摇扇子,腾出双手尽兴招摇。
' I, R1 I" [4 t. K沿湖边走。蚕坛门前拉丁舞者,有板有眼,劲道。继续往南,山丘下抖空竹的好几位,拉起拉下不闻呜呜的呼叫声,改良的沉默型新品,塑料材质,轻飘飘掷地无声。一条线上转着两个空竹,一块抖起来。另一位,空竹转得正欢时,脱手一支,不是失手,放那空竹自由,空竹转到另一端不离不弃……,他们都是高手,焉知其中没有杂技团退役者。聚首在一起切磋,分解动作,昭示如何编织空竹的态势。水电站前,“少年先锋水电站”消失怕有四十年了吧,总记不住它新的功能,发电机组早已撤去,搞销售、展览……老换花样。我在站前的小店里买了架尺把长的小飞机,人家小贩一扬手飞机腾空转了两圈稳稳落地,轮到我出手,飞出两三米一头栽地,比我家小童强不了哪去,幸亏是软塑材料不怕摔。
! ~! Z* F# ]" F$ k6 v9 l站前空地上两组踢毽子的,各自围了个圈子你来我往,毽子飞来飞去,一声声的喝彩声,自己给自己叫好,确实踢得不错,一气能踢好几十个。
; U4 }( ?0 R0 e* f9 d- l再往南的队伍最庞大,甬道两侧都是练操人,足有上百人,狭长的队伍,领操的站在半坡上,低回的音乐喊着号子,每一节针对身体的某个穴位,扭动或是击打,传统经络学说和靶向治疗结合精准打击,老人家们严肃认真,击打声噼噼叭叭。老人大学与少年的课间操有一比。
) E6 c" Y- ~$ c. k( S. K南头,到了原先儿童游乐场的地界。几十年变迁 儿童游乐场没了,我小时候常跑进这里。拆除后改为绿地。绿地前一阵眼花缭乱,跳彩绸舞的。小竹竿上绑着条尺把宽、三米多长的绸子,舞动起来翻滚跳跃,周边的静谧一下灵动了起来,人心也跟着欢快。长长的彩绸是最宜烘托气氛的,现代人还雇了飞机在天上拖着彩条打转呢。执掌的老人家们腿脚变差了,但那舞动的彩绸依然青春烂漫,放任不羁。当年那些个游乐场的小童们,如今还在这里跳动欢快着。' b  z4 S: S. h3 ?. Y
一路下来,沿着东岸,没见着歌者。歌者在北岸吧。' ^8 v4 {. R6 b! H% Q* K3 N( |

2 M& [/ l; Y8 K1 X4 B3 r
' W. v% }2 V, u+ V0 @  m7 w
1743【荡起双桨】( C2 w9 A0 Z5 E) A6 v
走到公园南,没过大桥,过东门来到“荷花淀”,大概是处无名水域,在大桥的东侧,这片水面约有七成被荷塘占据,初秋蓬蓬勃勃荷花正旺,名符其实荷花淀。游人流连忘返,拍照留影,身后的荷花,顶上的白塔。三百年的白搭,八百年的皇家园林,古老的岸柳,被金属架子支撑着,老朽不堪还挣扎着伫立,五百岁有了吧。前日晚报评出北京地面上的十大“树王”,最高寿者,密云一棵柏树3500岁。
, j. `( b* W' o# O1 X哪处放着背景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路过来没见双桨,有心再操练一次,两处码头都没见桨具,水面再也荡不起了。都改了电动船,还是带棚子的,晒不着,人还安逸。双桨呢,那是力量、坚强、几分的磨难,手心磨起茧子,膨胀了胸大肌,黧黑的面庞,少年应有的模样。别了,为了商家的钱袋。; `5 z- l5 T+ G' M
还是见到桨了,大桨,这边荷花淀中有大船和大桨,一支大桨拖在船后,一丈多长,大大的桨叶,让我想起了麝鼠(水耗子)身后的“大桨”,仿生,人这是跟动物学的。
# K7 a/ D) G7 E7 R3 E; Q我踏上大船,十人乘的大船。船上的标识,“白洋淀船厂制造”,问船工,果然人也是白洋淀过来的。深褐色的脸膛,壮实的身量,扣着草帽,腋下夹着大桨。我问,您这是摇橹还是划桨?“都成,一个意思。”那在你们白洋淀,你那身后的东西叫什么?“我们当地还是叫橹”。摇橹,跟南方的叫法一样。( S. t+ F9 D( \5 x* |
人上来八位,开船。摇起来,轻轻的、静静的,不紧不慢地摇起来。木船贴着荷塘而过,窄窄的水道。我想起那年去白洋淀也是不宽的水道,头顶森森的芦苇,扬着花的芦苇塘,无边无际。与你们白洋淀相比,这里就是小水沟了。船工笑笑。我想起来了雄安新城,怎么样了你们雄安热火朝天大兴土木了?“没有,一点动静都没有……。”敢情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没干呢,先吹出去了。+ H8 }! E9 G, Q/ k: l/ z
船上有一家三口来自黑龙江,孩子高中毕业,马上就业,来这旅游一趟回去就上班了。另外的老两口都白了头发,是专为来拍荷花的,不是头次来,就为近距离拍得真切。
/ R# r9 [8 h$ H7 f船贴近些, 缓缓地摇。0 {/ ]+ E" w! |/ W+ y0 e
3 U# T" K7 ~9 g! t

5 B. d1 g3 n) ]. r8 Y9 W
8 h1 Y; j' w' B! h/ g
4 B7 p9 O" i4 M
1744【画者】
# F# F' k1 h' U! L3 I) t船到桥边折回,桥那边出了荷花淀子,荡舟半个小时,收费每票40元。离船登岸,到了饭点。白塔下面的“仿膳”搬迁了。问南门口的工作人员,哪里有餐厅?往前一指,桥那边“庆丰包子”。往桥那边去,桥西南面,走过去,到头了,汉白玉栏杆挡着,再往前下水了。桥那边说的是桥北。过桥往桥北去,见到商家的牌匾,隔着窗户看里面全是人。算了,回吧,到外面去找地方吧。二次过桥。团城下的阴凉地休息片刻。$ C+ M8 j  y  m( I  ^$ Y8 s
9 }+ |) C( b( U3 U, s# E
0 s% v, A9 C5 d9 c/ j. E
阴凉地儿,一位老者,顶着鸭舌帽,笔挺的腰板,拿着枝一米多长粗大的毛笔正在地面上作画,小桶内沾上清水,挥毫,勾勾划划,一两分钟的工夫,奔马跃然地上,题款“腾飞”。挪个位置,沾上水再下笔,观看的人不少,蹲了一地的少年,三笔两笔,“猫”“小狗”……议论纷纷,谁都没猜对。老人从老虎的鼻头下笔,三下五除二,虎头、身量,高挑的尾巴,栩栩如生一只斑斓猛虎卧在面前,小朋友们鼓掌“太像了、太像了”小朋友们都是见过真老虎的。5 |6 x: D: H/ Z. h) f
有人向老人讨教。老人说我都画了六十年了,现在就为锻炼身体。看来老者常常来这作画的。可惜这画保存不了,新作出来,旧作暗淡了下去。想这老人不光书写大地吧,挥毫拨墨,兴许是画院的画家呢。纸上千秋、地上一瞬,各有所爱,这把年纪,随心所欲。
( T9 z2 v! J0 o$ J& \5 p凑过来一对儿小年轻。老人问姑娘,你属什么的?我给你画一张。“属猴的”。下笔一个猴头,接着又一个猴头,画一对猴子?又添上几笔,头一个不是猴子,是桃子,几笔勾成“仙猴献寿”小朋友问,这桃子能吃吗?“先给老天吃,然后它自己再吃……。”奔马跑走了,猛虎归山,这猴哥还在。
2 i, h- d1 ]  P% @$ |) ]公园,老人的社会,歌者、舞者、画者,抖空竹、毽子手,还是健身操,四面聚来的老人,这里成了半个家,要是家就在公园边,比家里乐子多。$ ?4 A9 Y( i7 `( @4 e1 \% m
呼啦啦旅游团打着小旗过来了,小喇叭嚷起:一个半小时自由活动,两点钟这里准时集合。7 N: R$ B9 D8 C2 a) C+ ~# H. M
他们进来,我们出去。8 }: I9 o, s+ I' i7 U5 A

6 Q. Q) U. ^) m& n
: O% i7 G, u- I,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8-8-20 14: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b1d6d4346ff4ef24c8ec1a32bb5af645.jpg
9 ~3 [; w# o4 w( P2 @
发表于 2018-8-20 14: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 j( t+ b: o% n: O' x

7 N& L$ o2 u& `' ?7 ^
9 @" O/ q! P% ?2 P. \. y

. h1 H# {; x/ x7 d1745【北图】2 ^# B" a: Z, G) C
出南门往西走,过金鳌玉带桥,来到“北图”公共场所还能没吃饭的地方。& y7 c" X# c" B
门卫拦住,谢绝参观,16岁以下的不能进入。这里还年龄歧视,还16岁以上。我说不参观,去餐厅可以吗?这个可以。餐厅在什么地方?门卫往西北角一指“食堂”。
4 R8 c6 U% l5 F; F8 M  M! ?' z老没来了,快四十年,还是上学的时候来过这里。北图新址落成迁走后,这处原址改为“古籍部”收藏借阅老版书,百年以上的。不让儿童少年进来,也对,多是珍惜版本再给弄坏了。再者小孩子字还没识几个,繁体字、古文太难了,别瞎耽误工夫。不过现在瞎耽误工夫的事太多了,斗大的方块字没认识一筐,话还没说利落,就开始报班让孩子念洋文,又不打算近期移民,干嘛急吼吼的,家长真是有毛病。
9 _) D; g0 O5 L# p跟四十年前一样,老北图还是那么清丽和安静,听得见蝉鸣,寥寥的几个人影。汉白玉须弥座上,四平八稳的琉璃瓦大屋顶建筑。现在能见着的同类风格的建筑不多了。北京地面上,还有“燕大”“协和”大体是同期的建筑,都是绿色琉璃瓦的大屋顶,陆续进入百年高龄。设计者们倒不一定是国人,洋人百年前结合现代建筑对大体量的要求并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这老北图堪称杰作,在皇家园林之畔,绝不喧宾夺主,一座厚重的大门楼子隔绝了尘世的车水马龙,读书、思考、古往、今来,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4 p+ K0 f0 a+ }( y: x' d往食堂去,绕行大殿。主建筑浑身披绿,拱梁枋斗施以绿色彩画。北平时城市不缺绿,绿色的海洋,看得够长远,预见到几十年后的远景,城市变身水泥森林,早早的就在北海边涂抹上绿,难得的视觉享受。白得耀眼的栏杆和前面的一对华表,那巍峨的华表是从焚烧后的圆明园搬来的。
9 ~! I4 y6 ^  z% \0 h) B须弥座下,阴凉地里,也有热闹,赛事正酣。排球网两边十二位球员你来我往,一个鸡毛毽子飞来飞去,脚踢得、头顶得,就是手碰不得,拿下一分也不容易,三五个,十多个来回。这是餐后午休的员工自娱自乐。静中生闹,违章不?. i1 ]: c& c7 p6 H# W9 g
更热闹的地方在食堂,在西北角的旮旯里,座有虚席,人不算多,有二十多小学生们,没有满16岁的,10岁上下的多。还不是暑期家长没人照看的孩子跟过来的,写作业吃饭。是办班的,暑期国学班的小学员们在食堂搭伙。
4 X! U# d' G! F) n" t
6 e6 R- U# ]) f. k6 T% M+ V
6 r. p7 C9 [5 k  J
1746【我是一粒米】* Z! ]: o. u( x# o; v$ N5 a
食堂小黑板上列着五个菜,还剩三个,点了红烧肉、鸡蛋西葫芦、一份米饭、一个花卷,共19元,三人分食,够了,红豆棒子面粥随便盛,我连喝两碗,一上午没进水,解渴。
5 J7 e0 r2 v4 s% Q" B我吃完,食堂内也静下来了,小学员们一个个端上餐盘送到回盘处,往泔水桶内倾倒吃剩的饭菜,好点的倒了半盘,不少学员就扒拉了几口,整盘的都给倒掉了,真够浪费的。
7 E. t5 q8 S* _2 x" |食堂的师傅往回敛餐盘,说可算都走了,这一个月闹死了,今天是最后一天。我发问,这国学班都学点什么内容?师傅说不知道,办了两期,每期15天,天天来这吃饭。
+ M5 \6 ]# u3 v& b. o国学班风行了好些年,有“从娃娃抓起”一说。这些个娃娃学得怎么样,温良恭俭让了?好像一样没有。够多闹腾!尤其这“俭”字,古人生活艰辛,多少悯农的教育,勤俭持家的传统。传承的结果如何,食堂里全见了。一个月的工夫,老师们都看在眼里,怎么就不说说。想想也是,我们的下一代已不知农人的艰辛,他们当了老师,自己还那挥霍呢,怎么会教出勤俭的孩子。国学都是些什么,取其精华吧,不光是说起来漂亮,还有为人处世的修为。光鲜的外表,可处处在散德行,自己还不知。不赖孩子,“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 P' \5 {  A0 r4 i我在北海上幼儿园的时候,没认字也没学算术,就是唱歌、跳舞、做游戏。学了好多歌,现在还记得十首八首。其中的一首叫《我是一粒米》“我是一粒米别把我看不起,农民伯伯冒着风雨……”旋律和歌词都记不全了。但不能浪费粮食的理念深深地记下并指导了我的一生,这最初的认知来自这首歌。那些个“三”“百”“千”我直到中学阶段才读到。可见读书明理是一方面,不识字时的教导灌输也是个重要方面,稚子可教。道理听懂了,还得身体力行地去做。吃饭时,阿姨、老师、家长不会让小孩子浪费粮食,桌上的一粒米都要拾起来吃嘴里。我们这代人赶上勤俭节约的好时候。再后来又当了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浪费粮食,罪过呀!9 a- ?2 Q# T3 b
真得救救孩子,我们的教育多少硬伤。+ p" f8 y  E" S; K* E0 Q$ }
$ m3 G: C8 {& _; c% ?5 |8 C( y1 y' v5 c
9 D9 V  }) n5 m! V
! F# b+ S" v0 c3 L
发表于 2018-8-20 15: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521ab6a0b437190b3e47f23644e7e1ee.jpg
" F) o! U! ~+ O' g! [8 ]- F
发表于 2018-8-22 17: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a2 X8 E& T6 o' ?, T
+ {* W% q( i, Y: @! U: H
* h" W+ e& n: f$ }3 ^1 w
1747【丁字街】) I) m/ w/ L0 x6 F3 J8 V
京城老院子拆了许多,胡同毁掉了大半,有的胡同名字保留下来,人走过来看,名存实亡,胡同无影无踪。老城内,老街保留得多些,原来的交通枢纽,拆不掉,拆了人、车往哪走。西四北的丁字街就是条老街,多古老,元代就有了,街口路西立着万松老人塔,元代就有的砖塔胡同。% `2 e6 W' Z  C3 E0 P" t
砖塔小院古为今用。铁灰色的古塔还静静地伫立着,老人地下安稳。院内小房改造成书屋,院门口挂着牌子 “正阳书局”开张好几年了,读者这里可以阅读、购书。地方有限,图书范围仅限于京味图书,文史类为主,特色小店,好京味的,对当地历史沿革有兴趣的可以过来。店小人也少,一位掌柜的,两位志愿者。读者过来十位八位的就显得人有点多。上次过来,就南屋开放,北屋还关闭着。$ o/ D, x- [; Z4 @7 O4 |

: c) v' q, O7 l" W' u
& n9 c& P7 A7 b: l
丁字街周边比我们年岁大的建筑遗存不少,从我记事起就见着它们。比如街东南角的红楼电影院和立在街口的大幅电影广告牌子——我最早的印象。我第一次进到里面看电影是上学以后的事情。看过不少部,记得清楚的是《怒潮》因为两次看的是同一部片子,第二次看是在1967年,这部电影成了批判对象,临时加上的电影旁白,边看边议,如何险恶用心,如何树碑立传,时不时地带领着喊起口号“打倒彭德怀”。
1 v- ^; i5 |5 H% D0 v+ @1 l+ b4 @% u红楼下面是家高档服装店,在建筑结构上它们似乎是一体的。“造寸”五十年代初上海迁京的一家服装店,定做时髦服装,玻璃橱窗内总立着几个打扮入时的模特,我最早见到的大橱窗和模特。再往南是家西餐店,旧时这算挺稀罕的去处,现在还在营业,一直就没进去过。再往南几步是老店“砂锅居”值得一去再去的馆子。我上到五六年级之后,寒暑假丁字街就是我常到的地方,与吃穿无关。
  z1 \7 z% \) L. p3 _3 B7 V
1 C7 P* |. \0 o- p6 x, v( ^

$ R- P4 E$ B& f  Q2 R以砖塔为半径,方圆约三百米这里有三家影院,看电影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那时看剧的机会很少,其内容也远不如电影里的打仗过瘾,活灵活现,话剧就假多了。
6 w$ w2 n( x* _! B* |3 L时光如流这之后的几十年,丁字街也求变过,约二十年前曾经婚纱摄影一条街过,街口往南聚着十多家同行,白袍、白纱,能有十多年的鼎盛期。好像这些年新郎新娘不喜欢这一套了,店家纷纷改换门庭,不知是不是还剩下一家两家的。
  d/ G1 u* _# ]' e那三家电影院,三分天下已归一。最早关门的是北面的“胜利影院”光有个好名声,不一定就能胜利。第二个就轮到了“红楼”它是这街上最老的影院。要活在当下,要有新的业态“影城”+餐饮+购物。胜利、红楼先天不足,后天又无补。倒下了。
" `; D  b$ N+ V' ^( n# F5 V. z9 M7 X' b  d
7 k( w# x, g( T7 {
1748【藏书楼】8 r$ S' a: _$ T
影院变身影城,跻身大型商圈内,京城现有上千块银幕,每家影城五六块甚至更多块,观众过来餐饮、娱乐、购物一体,影城内可选的影片多。红楼影院地面狭小,转身影城无法实现,惨淡经营多年后最终歇业,前两个月听说影院改藏书楼了。前往探视。
7 P) v7 ~6 k! p+ O+ K: @$ M我从南面过来,路过影院散场后疏散观众的那条窄巷子,往里看看,乱七八糟,不像进口的样子,绕到红楼的北侧,原来影院的正门,推门进去,里面工作人员告知,这是藏书楼的后门,正门在西侧,门前有个“书”字的造型。( K: B1 ^  V% h8 A6 p/ c
老刘刚才还在电话里交待过,大门朝西,我走过愣没看见。绕回来,西侧一个个都是门脸不大的店面,除了“造寸”服装店。服装店往南隔着好几个门脸才见这家书店,玻璃店门,头顶悬着个大大的繁体的“书”字,造型有一米见方。人走过视而不见,是对这老地方太熟悉了,想到的是它的两处老的进出口。老店改弦更张后完全可以打开新境界,没想到。这新入口的位置,再早些是“麦当劳”快餐店。“麦当劳”也有倒的时候。原来的餐厅,现在辟为藏书楼的入口和西区,提供咖啡、茶水等,专为读者服务。* R6 l# I. |+ I
阅读、休息、补水,坐了不多的人。往里走,里面宽敞,转过来进到楼内,或者称为阅读大厅。原来吊顶的放映大厅,重新改造,砖混结构变身整体钢架结构,头顶坡面的玻璃屋顶,显得高高大大。贴着四墙立着书架,一共三层。一层书架围墙一圈为“共享图书”,新书为主。问过工作人员,这里的书可读,可供借阅和购买。二楼以上的书多为捐赠和托管的书。所谓托管是指所有人将书籍存放藏书楼,所有权不变,但可供公众借览,五年为一期,期满后根据托管者意愿可延期托管、永久托管或转捐赠; 3 h* R+ Q  \( ~1 ~4 t: ~
上到二楼,书架上贴着标签,张三捐赠、李四托管,不少也是旧书,七八成新吧。托管的不多,大多数人都是捐赠。把自家的书送到这里,与大众共享。想必更多的书还没整理出来上架。8 }' ?) f* |: \3 h3 r
室内环境不错,安静、凉爽,二三十位读者,还有二三十位小朋友,看绘本的,看字书的。一位小男孩横躺在阶梯长椅上卧读。我对面的小姑娘看的什么书,《淘气包马小跳的故事》。
% |9 ?% ?; u( D$ }" m& P5 A- |
( w; \4 ^8 j( ?' A2 G% h: z7 @$ E
发表于 2018-8-22 17: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0821_165028_resized.jpg
6 [( d4 w7 P- T9 `) H
发表于 2018-8-22 18: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x/ b8 g3 E/ T# T3 U  E% Z; z# y+ u) O+ L6 p
# ?* l, i6 N! O$ H9 v2 W9 Y

6 v" G9 E$ w! a- X
& K5 b4 w( a: s$ d% Q' {' J6 f
1749【历史上的今天】' u; N/ n* \6 l& D; U  Q
藏书楼、阅览室不是说话的地方,三位小坐一会儿,另找说话的去处。出门往南是“砂锅居”。晚了可能会排队,中午这里排队的机率要大些。还好,晚餐不至于,又不是周末。天擦黑,用餐出来没见排队的。乘公交往回走,途径西四北的“延吉冷面”老店,里面灯火通明,人来人往。老刘往里一指,“明天,他们三连的在此聚会”明天啥日子?“明天22号呀,八月。”想起来了。不提这事就忘了。49年前,我们下乡的日子。我走的就是这条道,一早拐到学校乘上大卡车,往永定门火车站……。这么多年了,不少的人依然念念不忘,临到这个日子还要聚聚。: A; @  A* }3 K  h3 ]
想起媒体上的栏目《历史上的今天》。% d- |. u2 @% s- U9 k
今天,20180822.手机早间新闻推送的《历史上的今天》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政权后,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武将拔扈,不利于中央集权,乃与宰相赵普密商,决定削夺大将兵权。公元961年8月22日 (农历七月初九),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t) W$ g& E' E3 Q5 S6 D
历史上的今天。家事国是,大事小情。一代人上山下乡,半个世纪于个人显得遥远,是非莫衷一是,由我们自己评说。经历的事就是经历了,人要认命。谁都无法逆历史潮流而动。做过了才知利害、损益。终结上山下乡。好赖人是不能再过二遍。
7 \5 ?; [7 g# r2 ~隔着更远的“杯酒释兵权”千年以前,文官上位,武官失势,利害参半。北宋至南宋,外敌入侵,乏强军拱卫,失了半壁江山,大宋最终颠覆。
. g$ A4 O) n+ l" y! Z( S. N6 z4 E! a; c历史令后人缅怀。2 G' H2 g) u$ y9 @

" m% n. ~6 E6 r8 A* c: A% `' a* }/ c$ G9 {3 r+ j$ n
发表于 2018-8-24 10: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0 C; s; Z1 F* q( c9 [2 U# Z/ A: I; }/ r; j: v+ P
4 k# ~2 [- e+ A! f2 H. @) y# [
* r7 L4 G; R5 p/ [6 ]* y
8 f0 q3 ~9 Y7 _1 G
2 n2 j/ o' L5 N

+ X; E$ G; o/ V# g# t& \. ?9 C, b1750【书屋】. ?: D8 Z; X! B
参观藏书楼之前,我在西直门内的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一周前来后广平胡同办事路过这家图书馆,我前些日子在刘海胡同社区借的书该还了,二次来这办理未尽事宜,就把借的书带过来。现在的图书馆跟银行的“通存通兑”差不多,只要是“一家子”哪里都可以借书、还书,还都是自助式。
  T) J. t9 F' K/ D第一图书馆,我是第二次来。上次来在二十年前了,没借书,都忘了还有二楼、三楼,上次来大概没往楼上去。二楼视听室,三楼书库开架借书。红楼的藏书楼说有十万册书,那这里估计有四五十万册,足够让人挑花了眼。藏书以史地、文学、教育为主,门廊里可以电脑查询,这里的规模比刘海胡同的社区图书馆大多了。5 ^) r* a+ b4 ^/ ^5 c! x! p
浏览加散步,直到腿都有点酸了。一旁的阅览室坐满了人,青少年不少,跟暑期有关系。一楼是报刊阅览室,还算宽松。转过来见着“德语角”二十年前就在这间房内,好像叫作“歌德学院”或与歌德学院相关吧,德国人办事认真,在这城旮旯的角落里坚守。大大小小多少合资、合作项目三五年就不见踪影,文化得看长远了。
0 y+ J% {! W% M% r" u还了书又借了书。电话招呼老刘,离他家不远了。建议说西城文化馆见吧,西内大街上。我说你刚在那看的展览,还发了一些片子,换个地儿。行,就丁字街的红楼,藏书楼。
. G& ]& P. r: ], B往外走,顶着大太阳出胡同,转过南草场,这两条胡同现在都赶上西内大街宽了。街对面就是文化馆,老刘说上午在这看了半场电影,每周二上午都是公益放映。( `+ L6 _  `4 X
往东不远,又是一家图书馆“西城区儿童少年图书馆”楼顶上立着大牌子老远就见了,这栋大楼的原址就是新街口电影院,不知这电影院还在不在。6 ]3 t: J2 @- w) B8 _* Q, R
西城区的这片居民好福气,这不长的一条街上,文化馆、图书馆好几家。居民就近共享公益,出门溜达着,不必乘车就登堂入室,可看、可玩的不少,尤其对老人家们,图个方便。家门口挨着公园好,挨着图书馆锦上添花,一天跑公园,一天泡图书馆,跟自家似的,比自家的要好得多,谁家能有这么大的书房。
  y7 e2 S; T0 u: P( d( N6 D: l: @) w5 ^0 J% M! R$ ?8 Q! f
2 x! e: I4 B' P& p  e3 \
0 S' d  [6 U" d0 j) C3 f. _( f  @* U

' q- i2 j5 G- W1 y( u: n/ |1751【福气】9 K4 e8 P6 I! M2 I& x- v$ R
阅览室内几十份报纸,上百种杂志,看不过来。眼睛不好的挑大号字的看,还有画报。
# a2 B6 t; A# Q4 I0 x# I4 ]二楼还有办班的,开办讲座,前不久刚结束的讲座,“外交官谈非洲”广告还没撤掉。这里专辟有一大间“旅游阅览室”全部是旅游类期刊并配有音像播放设备,看样子还涉及游山玩水的安排。一间教室内暑期少年班在活动,接孩子的家长等在门口。: n% {1 n( }! D# F4 c1 x

/ Q; G9 ], [) i& M3 v
  d3 l9 N- K3 K1 {+ r/ H  @
儿童少年们受益颇多,家门口就学习了。看书也要趁早 ,记性好,看得快,暑假期间泡在书馆里,能看多少书啊,应有尽有。 / c7 e$ j9 q$ u& M# \
不见小人书,见绘本书,孩子们捧着大开本的绘本书。小人书,连环画,那种小开本的,现在很少出了,老版的成为收藏品。电视的普及夺走了小读者们,小人书进化为大开本的绘本书,不少还是豪华装。街边的小人书店也早就见不到了,早些年我还在火车站见到过这类书摊,看书的成人多。书籍进化,小朋友们比我们的少年时代要幸福,至少是阅读的幸福。: _: S$ f) e; x4 C+ b9 s; G! K
9 M& K7 [  Z& i2 h5 I, Y# l

9 F) N+ J2 D+ R0 L* r" J  b六十年代,我们少年时,图书没这么普及,没到这种随心所欲的程度。我上到三年级时,班里有了“图书角”老师号召大家把自家的书带过来一本两本,放在教室后面的小箱子内,供大家阅读。后来转学到新的学校,才有了图书馆,但不能借出来看,只在下午的课余时间在阅览室内,或者晚自习时由老师拿到教室内读,课后收回。至于寒暑假,我们这样的小学生还没有资格进入公立的图书馆借书,全市的图书馆大概也寥寥无几,得中学生以上吧。只记得跟着院子里的大哥哥还是大姐姐,去过一次图书馆,离我住的胡同不远,很大的院落,一行行立着的书架,跟着去了,就让我借回一本书看,好像叫作“海军上将的札记”海战的故事。
0 e" \8 w# v3 Q现在社会鼓励孩子们读书,原因是孩子们不读书,都为课业负担所累,闲书看得少。所以才图书日、图书节、书市……,这两天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书展”在顺义的“展览%D
发表于 2018-8-24 10: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s/ M3 z7 Y7 T, N+ h: }  A0 C( q+ y6 s& Z

% s8 T1 {% B1 q, a* z
9 V8 n9 x) A0 b
/ @! h: Z' ~6 X

6 H! A& b5 N! F9 K" {0 C- C9 ^
& H+ j! i' }" ]6 B; }+ @
1750【书屋】
' ], B- ^3 [( O( X5 A参观藏书楼之前,我在西直门内的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一周前来后广平胡同办事路过这家图书馆,我前些日子在刘海胡同社区借的书该还了,二次来这办理未尽事宜,就把借的书带过来。现在的图书馆跟银行的“通存通兑”差不多,只要是“一家子”哪里都可以借书、还书,还都是自助式。
1 R; I. i! j5 V0 R1 j4 Z9 X第一图书馆,我是第二次来。上次来在二十年前了,没借书,都忘了还有二楼、三楼,上次来大概没往楼上去。二楼视听室,三楼书库开架借书。红楼的藏书楼说有十万册书,那这里估计有四五十万册,足够让人挑花了眼。藏书以史地、文学、教育为主,门廊里可以电脑查询,这里的规模比刘海胡同的社区图书馆大多了。
% p! R5 ~1 |& k( Y浏览加散步,直到腿都有点酸了。一旁的阅览室坐满了人,青少年不少,跟暑期有关系。一楼是报刊阅览室,还算宽松。转过来见着“德语角”二十年前就在这间房内,好像叫作“歌德学院”或与歌德学院相关吧,德国人办事认真,在这城旮旯的角落里坚守。大大小小多少合资、合作项目三五年就不见踪影,文化得看长远了。
4 @" D1 b( _" n/ g0 u还了书又借了书。电话招呼老刘,离他家不远了。建议说西城文化馆见吧,西内大街上。我说你刚在那看的展览,还发了一些片子,换个地儿。行,就丁字街的红楼,藏书楼。( Y+ n5 D8 R% M, q0 C0 ^" h; z0 \* n
往外走,顶着大太阳出胡同,转过南草场,这两条胡同现在都赶上西内大街宽了。街对面就是文化馆,老刘说上午在这看了半场电影,每周二上午都是公益放映。* G' s# ^. K7 P: X9 i+ v
往东不远,又是一家图书馆“西城区儿童少年图书馆”楼顶上立着大牌子老远就见了,这栋大楼的原址就是新街口电影院,不知这电影院还在不在。
9 D: x' ~2 A$ g西城区的这片居民好福气,这不长的一条街上,文化馆、图书馆好几家。居民就近共享公益,出门溜达着,不必乘车就登堂入室,可看、可玩的不少,尤其对老人家们,图个方便。家门口挨着公园好,挨着图书馆锦上添花,一天跑公园,一天泡图书馆,跟自家似的,比自家的要好得多,谁家能有这么大的书房。
6 w* T. E* T( G- F! k- [0 J* [9 u
, T, h7 i. h. F

/ f5 }/ M- X* I+ f. K, [1 I4 K; I( u& O; L# w
7 T, U* O1 x" e9 G4 d
1751【福气】" v  ?) {0 h! {" A+ F' [
阅览室内几十份报纸,上百种杂志,看不过来。眼睛不好的挑大号字的看,还有画报。4 o% C' N1 f/ q' l$ x
二楼还有办班的,开办讲座,前不久刚结束的讲座,“外交官谈非洲”广告还没撤掉。这里专辟有一大间“旅游阅览室”全部是旅游类期刊并配有音像播放设备,看样子还涉及游山玩水的安排。一间教室内暑期少年班在活动,接孩子的家长等在门口。! i- t( Q' U  k' w; ^
4 G5 b  L* [3 c' I7 z( _
2 O* D4 g4 ^- g. I6 R) f
儿童少年们受益颇多,家门口就学习了。看书也要趁早 ,记性好,看得快,暑假期间泡在书馆里,能看多少书啊,应有尽有。 - B) U- b& ]+ f8 W) l
不见小人书,见绘本书,孩子们捧着大开本的绘本书。小人书,连环画,那种小开本的,现在很少出了,老版的成为收藏品。电视的普及夺走了小读者们,小人书进化为大开本的绘本书,不少还是豪华装。街边的小人书店也早就见不到了,早些年我还在火车站见到过这类书摊,看书的成人多。书籍进化,小朋友们比我们的少年时代要幸福,至少是阅读的幸福。% }, _* U0 {' F  A3 b) {! a

. x: X3 D) c  ?* ^7 K

% c3 R# U# i$ e六十年代,我们少年时,图书没这么普及,没到这种随心所欲的程度。我上到三年级时,班里有了“图书角”老师号召大家把自家的书带过来一本两本,放在教室后面的小箱子内,供大家阅读。后来转学到新的学校,才有了图书馆,但不能借出来看,只在下午的课余时间在阅览室内,或者晚自习时由老师拿到教室内读,课后收回。至于寒暑假,我们这样的小学生还没有资格进入公立的图书馆借书,全市的图书馆大概也寥寥无几,得中学生以上吧。只记得跟着院子里的大哥哥还是大姐姐,去过一次图书馆,离我住的胡同不远,很大的院落,一行行立着的书架,跟着去了,就让我借回一本书看,好像叫作“海军上将的札记”海战的故事。2 b) w1 g# f( P' y, ?. M& l
现在社会鼓励孩子们读书,原因是孩子们不读书,都为课业负担所累,闲书看得少。所以才图书日、图书节、书市……,这两天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书展”在顺义的“展览中心”开幕。近些年旧城改造中图书馆、小型书屋星罗棋布了,还都是公益的。孩子们方便了,有比没有好,教育制度的改革再跟上就更好了。老人们也是受益的人群,有闲了,增加点闲情逸趣,可惜是眼神差了,说来还没到七老八十,慢慢翻呗。再老了,看不动了,听书。
; a  C, v) A! j' c& a1 Y7 |; B5 O: ?# v* F( A3 m  v
1 J3 {; n9 u# ^
发表于 2018-8-25 08: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U4 r' A0 H# u

+ T$ y  H# }+ m* m' N) i% l9 \

2 y  H- V) p% s& M8 t( ^
$ m) e$ F5 X) S- u, {3 }! d8 t7 C

9 j& b; z; h+ L- F6 j1752【能饭】
2 s; u9 g$ Q7 \, `- b, {2 O3 {“砂锅居饭庄”坐下。老赵说饭吃过了。才五点钟?“每天两顿饭。”那你多说,少吃。
7 V6 w0 |1 b, @- ]' E% Y一人一瓶啤酒。砂锅白肉来小份的,熘鱼片、牛腱子、泡菜,两热、两凉。萝卜丝饼一盘。) z& ?) d  ], m& ^5 c/ q3 V) }
吃到最后除了泡菜和啤酒,其他还都剩下打了包。老赵还真没怎么下筷子,几样菜尝尝。老刘说,中午喝了红酒,一只鸡下肚,这时候还没消化呢,这晚餐跟得有点近。谁都不是为吃来的,坐下聊聊。
' r/ I# N* S1 b3 R! P- o5 d
$ O$ E9 m) `/ j% v4 S$ }
  f2 ?( M: h- d+ y& M6 f
这岁数了,要是能吃也是好事,进出平衡,大进大出,生命力旺盛的表现。吃不下,能量哪来。
/ u% i8 n6 h% y# \3 m2 q
0 e1 k* L6 T9 o* y2 H2 }6 `

2 j, S, I( g4 J' ~! m" ?& y老赵说“昨天晚上发的面,一早起来揉面烙火烧,掺上点“十三香”倍儿香,一大盆面,烙了二十个。”这么热的天还烙火烧,不嫌热啊。“咱起得早,早上凉快。”一下子烙二十个,还不得吃好几天?“今一天就吃差不多了。”你一顿吃多少?“四个,二两多一个,比过去六分钱二两的大火烧还大点。”好家伙一顿吃四个!小一斤了!菜呢,还吃菜呢?“今天主要是火烧夹肉。现在的肉便宜,8块钱一斤,炖了一大锅,烂烂的,切碎了,火烧夹肉。中午给儿子送饭,也是这个。”& T9 `; r6 C  E$ X
老赵的活动量大,隔天去趟西南郊的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一早头班地铁转地面公交,拖着小车子采购加遛弯,上午九点多种就回来了,做饭、吃饭、送饭,每周五天给儿子送饭,东直门呢。都这么大了,工作十好几年,老子还给儿子送饭?“没办法的事,你不送饭他就买盒饭吃,小馆子里乱吃,天天这样还不吃出了毛病。老家儿辛苦点为儿子好。”! x3 \# x3 j+ e+ C( i! X
现在还跑得动,将来呢?总有跑不动的那一天,那时就随他去了。今天跑得动,这也是跑起来的事由和动力,要不囚在家里又干什么,看电视。走起来、动起来,对身体有益。8个火烧,小二斤的分量。能吃不是还能干吗。能吃能干身体好。这二年,遵医嘱,先戒了烟又戒了白酒,身体看好。
$ u. @% ~5 e% x  N6 w想想我自己要是照着他的运动量来安排,恐怕还真难以坚持。我一天有两个火烧就差不多了。" k* @1 {# s8 O. {
2 @0 l5 h, M. T" ]3 Q; ?0 J

( c5 f# B2 \) Q+ I" k. g$ c9 {0 ~; b+ s7 D% [6 ~' X+ y5 H
1 g  S# n( `; |7 m2 @
1753【哈密瓜】$ a/ l; }, _5 X/ j
今天把哈密瓜切了,俩人吃,切下三分之一,大头放入冰箱,还能吃两顿。
8 n, P- G3 T/ T9 U% k! s入夏入秋瓜果飘香,什么东西一多了,就觉不出金贵。早年吃瓜有季节性,天一凉,西瓜就没了,现在一年到头有西瓜,本地的没了,冬天海南岛的来了,地大物博的好处,现在的保鲜技术可以吃世界,什么瓜果都能吃到。早些年,大点的瓜,北京市面上就三种,西瓜最多,再就是白兰瓜、哈密瓜。后两种都是远处新疆、甘肃过来的,量小,价格高,瓜中的贵族。西瓜5分一斤,那二位怎么也都上1毛了,区别就是甜,甚至都齁得慌。
1 D4 T  U" {9 T! T, w( v! B后来的这些年瓜的品种多了,黄金瓜、华莱士……,有些叫不出名来。白兰瓜少见,一个品种退化也是很自然的。倒是哈密瓜势头不减,产量也上来了,记得甘家口西面的“新疆街”八九十年代,成堆的哈密瓜堆在街边,冬天盖着棉被子,至少能吃上半年,到现在好像也成了全年的果品,任何季节想吃就能买到。好不好吃另说。
+ C: g9 x- Z* I8 b. ?( w! C" J据说要吃应季的蔬果为好。这些年很少买瓜,除了西瓜之外,西瓜解暑,也不太甜,老人合适。吃了大半辈子,身体内积累太多,怕成了“糖人”倡导少糖少油饮食,似信非信,但有此一说,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排斥一些食品。饭店里的果盘,自助餐,夹上几片西瓜,哈密瓜就免了。
. o& b; N- [) H. L( K# u9 |& J( j也说这哈密瓜,你要是能遇上好的也不大容易,吃进嘴的有时成了黄瓜味,它不甜,虽然对血糖有益,但黄瓜什么价,哈密瓜什么价。不甜就不正宗了不是。
7 ?: ?6 M2 Y# M, ?, c! q4 }/ I) E今天宰的这只瓜,正宗。灰黄、密布网纹、沉甸甸。那天老赵给拎过来的,二人一人受领一个,路远无轻载,拎着都勒手,走一路,两手来回地捯。老赵这是从新发地批来的,地铁、公交拖着小车上来下去,这最后一公里,塑料袋子一兜俩,送到我们面前。忒沉,老刘说腰腿不好拎不动。我说,我来这个大的,轻的你拿着,总不能让老赵再辛苦一趟往回拎。
, R1 D' Z7 q0 i) ~1 [' A$ L( b甜,口感绵软,汁液浓,差点就齁着。不知老刘的那只怎么样。0 @1 z) ^" w4 M- f

! m/ T7 s5 k/ B* F
( O  B3 g! f  E) ?# F; T  E, @
发表于 2018-8-28 19: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N1 t% g# E! V4 T

& Q0 K/ J( C1 P1 V6 @8 t2 T9 _* _1754【卤煮】
/ t# ?% v8 v8 E! ~( W老刘又攒了一道,在家门口新开胡同的“门框胡同卤煮店”,把老苏叫上。
- _) |; I- k9 o3 B. y老苏记错了时间,早到了半小时,十点钟就到了,没白来,占了个单间,唯一的单间。刚开业时没有这个单间,实际上是这家餐馆的第二个出入口,后来把这道门堵上,小小的走道,刚好放下一张桌子四把椅子,再多一个人都坐不下。从外面过,这个单间就像个玻璃橱窗,里外通透,我过来时,在当街一眼就见着他们二位,橱窗内的模特。& H' V1 B+ ?/ r
我和老赵十点半进门,店内差不多坐满了。一支队伍开票,另一支排队取餐品。凉菜已经到位餐桌,我拿上小票去取卤煮,一人一碗。我排在第二十碗之后。可以好好端详卤煮的生产流程了,至少是半个流程。
& i9 [, K( a0 `" w3 M一米多口径的大锅,绕着锅边摆了两圈火烧,咕嘟咕嘟滚开的卤汤中翻滚着油豆腐、小肠和肺头,小工正在往大锅中添料,这回添进去的是好几大块红烧肉,每块都有二三斤重,一节节已烧制好的肠子。这与我几年前在大栅栏门框胡同卤煮店见到的不一样,人家那里是白花花生鲜的肠子往汤锅里倒。$ e- l8 c; S2 H: ?
两个小伙热锅前忙活,一个操刀,大镊子夹出火烧切块,每碗两个火烧,油豆腐,同样的刀法,小肠、肺头,三刀五刀切碎放进大碗,这先后看了二十来碗,没见往里切肉片的。另位小伙,往碗里添加作料,兜头浇上热汤。 食材主要这四样,那大块的肉,汤锅内的点缀,肉汤的意思到了。想起过去吃卤煮,有没有肉,记不得了,大概也没有。肉的价钱几倍于这些个下水。早年吃过五毛和一元一碗的。老刘说,前两年这里刚开张时18元一碗,现在28了。没听说猪肉涨价,近期还降价了,猪下水涨的利害?5 `$ d  [) S: @
喝着,自带的白酒,三人分了喝。老赵喝啤的。聊着,天南地北,老话长谈。
- D+ ?, d3 a8 w9 g$ J. P8 `# _7 g) w不时的有人在桌旁站立,等位的意思。好多年都没遇上这情况了,可能是见着我们碗里的卤煮都见了底。得,别让他们惦记着,买几瓶“北冰洋”汽水过来,慢慢品着。时候有点长,等位的还不少。老刘说,这不算长,前几天晚上从“砂锅居”回来路过这里,队伍都排到街上了。
  P  f  N6 n: ^: p0 M& C服务员过来,问可以收盘子了吗?可以。刚收了两个,被老刘给怼回去了,“有你这么干的吗,你这是往外轰人呢……。”服务员知难而退。/ t8 C; B, W# P- @& c/ z7 m5 ^# e
过了一点半了,人还那么多,还排着队,还有等位的。撤了,见好就收,下回再聊,等着老苏召集。3 g1 _3 m% E( |3 W5 L, b5 A

$ I% f9 K+ v  V7 F- ^( o
' C+ F5 Z  h) U
) k8 u6 w+ @5 i0 x2 n, D1 l1 k) l" q

, d& L" k7 a) Z; Z8 l1755【晕乎】5 e9 F1 ]7 a8 Z6 B
老刘带来的茅台酒。不是飞天商标的那种,还多了好几个字,产地茅台镇,也是赤水河的水酿造。电销买的,成箱买不到90元一瓶,商家说一折价格优惠消费者。谁信呢。好喝不好喝不完全在价格。老刘说喝着还行,我喝着有点甜滋滋的味道,茅台什么味儿,记不住,也辣口,度数高的白酒没有不辣的。好不好,得常喝酒的说,还得是喜欢酱香型的。
, a9 r& e! d$ e8 m. I, M6 ^我约莫喝了二两,知道我酒量差,点到为止。后来还来了点啤的。头脑晕乎乎的,中午这个点就是不喝酒,如果也不睡觉,这脑子也会不大好使。5 C" \& v3 n8 ^& \% `# H. }
回了,出门各奔东西,我往北。走起来有点轻飘飘。去找那双层的公交车,看它远远地停在路边,走过去,没有它的站牌子。22路也成,牡丹园有站。上车就有座,空调车凉快。眼皮子发沉,要是坐到终点站,真可以放心眯一觉。离终点站还有好几站呢。车子一直往北,到了三环路车子往西转了,它不去牡丹园,这才想起来,22路南向行车时经停牡丹园,北向不走,搭错车。还好往西没走出多远。掉头往东。
, q) O# I# |: J0 T  E: R* w3 X太阳地里暖洋洋,其实见不着太阳,被遮蔽住了。要是温度再低上几度就好了。往家走。中午时分,人少、车少,小步紧捯,飘乎乎的感觉在大街上并不舒服,早点到家的好。% z( p8 T4 Q+ p* |  ]0 o6 Y. h- p8 ]
前面走着撑伞的人,咯噔咯噔红色的平底鞋,黄裙子。今年流行黄裙子吗。撑着伞,双色的伞,黑面朝上。头顶没有太阳吗,我的墨镜都没戴,攥在手里,怕看不清楚道,再栽了。怕晒着,晒太阳有益于钙吸收,再说也没见着太阳,怕晒黑了,白不刺啦的好看?她走的比我不慢,想超越还得使把劲儿。我不想使劲,跟在后面。晃来晃去的黑伞,白上衣后背上扛着一行字,看清楚了Bye。拜,拜拜,跟谁再见,还没见呢就再见。还是不想理会任何人。) T8 @3 L- g/ m7 e
又想起这酒,有点“上头”茅台酒上头吗?从没喝多过,浅尝辄止,别糟蹋好东西,跟喝苦药差不多。二两的“二锅头”喝过好几次,头还不至于这么晕。茅台大概不该跟卤煮配对喝,该是大闸蟹,海鲜河鲜的。# [1 S, {1 s8 {& I: V
& x4 W/ k: w- Q! ]

- y2 m7 b% [! l; D
发表于 2018-8-29 14: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 r- h" s( N) v9 T; \% J8 H9 L
" c) V, E/ y) I2 w2 O$ n+ _

+ s) |% H' ?7 n6 w0 U' Y$ b8 \7 e0 u' p7 Z' x, \, u* t" k

6 R) [1 M8 A3 Z' ~4 |% \
* p- r* h2 Y+ t# ^; s; U, \
& ^1 W7 G# l% C# f) }) _
1756【老片子】
7 Z3 r2 M5 O: y$ E$ g" d. ^数字电视中的“国防军事”台播出些军事历史节目,也播出些老故事片。上周看了部宗教味道浓的片子《宾虚》公元一世纪的事。今天看了部苏联电影《沙漠白日》。现在想看苏联电影不容易,苏联没了,国家最大的“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私有化了。五六十年代看电影,除了国产片,多是苏联片,彩色的不多。记得看彩色片子《世纪同龄人》时,家人说,今后大概看不到了,跟苏联掰了,说这话的时候是六十年代初。两边论战热火朝天,不认可对方的意识形态,就不会进口对方的片子。到了1965年,纪念反法西斯胜利20周年,一大批苏联片子上演,原来的老片子,配合纪念,总有十多部,那次看了大部分,少年时,打仗的就好看,轰轰烈烈,史实没记住多少。再后来,过了二战纪念期,又来了“十月革命”纪念日,那一代革命者的形象,盖棺论定,苏联有非议,不影响在我们这边继续伟大着。那几部片子反复的放映,陪着“八个样板戏”和“三战”好几年。+ \7 F& a1 E3 V; S/ d3 @5 [
再往后,两边关系缓和了,睦邻友好。但文化交流,文学、电影好像是过了气,没有了五六十年代的规模和影响。国门向世界敞开,不再一边倒。这些年好莱坞一枝独秀,大国的大制作。这十多年,俄罗斯进来了什么电影?想不起来。能想起来的还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都是上世纪的片子。前二年有个文化交流的“中俄年”进来的片子也没引起注意,他们的片子似乎没有融入国际社会,得个“小金人”什么的。
* n4 L$ N( g7 v# U! K《沙漠白日》算得老片子,1970年上映,说的是苏俄二十年代卫国战争时候的事,红军战士苏哈夫探家路上,遇上沙漠剿匪的队伍,被要求护卫土匪头子(阿卜杜拉)的九个妻妾到达目的地,一路周旋,终于克敌制胜。编着玩吧,土匪哪能那么蠢,红军战士怎么会不死的金刚,我们的抗日神剧也是跟老大哥学的。苏联人爱拍这种片子,静悄悄的黎明里,也是一位红军少尉(上尉?)带着几位女战士与敌人周旋,都是周旋,但大河边上的女战士都死掉了,沙漠中的妻妾们活下来。
, O3 x& Y# U6 p2 ?0 u5 v: F看老片子,故事不要紧,谁好谁坏都行,现实比电影里的故事更精彩。当你走过了大沙漠,见识过阿拉伯的骆驼和蒙面人,几十年前的电影场景,做戏给你看。当风光片看,当喜剧片看,看到里海岸边的大沙漠,土库曼斯坦的异域风情。# r: N( \8 v; {" p( U9 g

7 f4 q% ]- y$ d7 u
( ]- ]! L  s# ]# R0 B
1757【译文】* }0 k6 J4 N" b
一本杂志办了六十五年,跟我岁数差不多,应该算是老杂志了。现在留存下来的杂志六十五岁的不多吧。+ B( C& M  v! x! h: f; y
翻晚报,有几版文章纪念《世界文学》杂志出版六十五周年。我还记得《世界文学》创刊早期的曾用名《译文》,五十年末代《译文》改名《世界文学》。文革开始的时候读到过《译文》一本过期的旧杂志。记得我读的那册《译文》是素面的封皮,都是哪些个译作都不记得了。但其中的一组两幅插画还有印象,说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创作经验,一幅画作中老头站在桌子旁边,执笔疾书,另一幅老头安坐沙发上,一杯咖啡,在认真修改。画出了作家的写作心得:创作时急就章,一泻千里,而修改时则踏下心来慢工出细活。
7 E/ R( c+ w% T3 v4 b/ U- \7 M从《译文》到《世界文学》,后来在读《世界文学》时见到了,这本杂志与鲁迅三十年代创办的《译文》杂志有精神上的继承关系,而后来易名《世界文学》的说法之一是,叫作译文则不宜刊载中国作家的作品,改称后中外作家们就可以欢聚一堂了。
# c1 Y( ~8 M% e1 Y7 O/ ]9 d& ^9 C文革中《世界文学》停刊十年,再度复刊,迎来文学繁荣的年代。西风东渐,刊物推波助澜,大量译介各国的作品,哺育了一批新时代的作家。依葫芦画瓢,新流派、新作层出不穷,八九十年的文艺繁荣,这本杂志的作用不容小觑。
$ n6 M, V3 W* w" w, F, H, H想想我并没有看过多少期,也不记得在其中看到的作品。我们这代人习惯于听故事,故事会。西人的新文学,或许也没有什么故事,一个片段、一种心情的表达,看不明白了。跟这个有关系吧,有很多年不看它了,其他的文学刊物也不大看了,《人民文学》《十月》《萌芽》《小说选刊》……。有些期刊已经消失了。文学主要还是属于青年。青年求知欲强,看到眼里的都是新东西。除了文学青年还在看,其他人呢,行内的人在看。
! T6 \' K# F3 {7 Y1 K3 X3 x九十年代以后,文学全面沦落,让位于影视。出版业依然发达,书架上令人眼花缭乱,看书的人相对少了,《世界文学》还有多少读者,每年私人订阅的有多少。& U: u% g6 `9 a
时过境迁。过去看不下去的东西,现在也许能看进去了。哪天借几本翻翻。6 Y& F% r* r7 R: r3 P2 R
' D1 T" w0 p. L1 B
4 Q$ G: f8 z- m4 w7 G
发表于 2018-8-31 09: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6 X, K; I9 `- R; E  q" C) F+ v
( J" B+ A, d7 B# b
7 E" @% S% w& S0 g8 I6 a

& T; J1 K7 H0 J2 A# a
: u7 q) p8 x. |8 c
1758【购书】
% M! A4 I0 |; a2 o9 M+ Y" Q借的书看得快。这些年很少买书,看的都是休闲的书,小说之类的,不打算看二遍,一过性的东西,看过了就得上架,家里没有存放的地方,只会越来越多,上年纪的人要做减量工作。想看书,去借来看,现在没有必须看的书。各种榜单都荐书,听说了,或翻到了,有兴趣的就拿回来看,否则,不看也罢,过些日子,多心仪的书也会忘掉。9 I" z3 F; y( a) y
单位给退休的员工资助一笔购书款,有限定,政治、业务、历史等等。这笔款能买七八本书,每人。去年就给买了一批书,每人一袋子书,我至今没去取,不少人都没去拿,还堆积在承办人的办公室内,这都一年了,都是些新版书,有几本听起来还不错,没记住书名。现在不缺书,借书太方便,就近图书馆全办了,单为几本书老远跑回趟单位不值得。
: X0 C- h' ~: x1 {1 [1 G一年之后,这是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又通知购书。这回轮到我和几位跑趟图书大厦为大家服务了。采购点什么书,这比众口还难调,甜、酸、辣、苦,你总吃一样吧。看书这事,怕是有些人根本就不看了,眼睛不好呀,老眼昏花的大有人在,买什么书都不看。最好的办法还是买来购书卡,由个人处理,买书还是买文具,看书应有尽有,总有几本适合你,不看书,大厦里有文房四宝、连电脑都卖。但这又与经费使用去向可能脱节,让你读书学习呢,你买来烹饪、保健的书。其实买书就好,开卷有益,市中心图书大厦出来的正版书,没有诲淫诲盗的。
" f( s; s# e% S- @* ?/ ~2 |3 d, w对老同事们就网开一面吧,别抠得那么紧。单位有财务部门的规定,我们有我们的实事求是,一堆书没人看,糟蹋东西吗。还是给大家办卡吧。办卡能保障买来的书有人看,物尽其用。. k7 k" _- f$ g3 _/ b8 H# b
一问前台的收费员,人家这也财务规定,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要列出书单子明细。书单子怎么列,这可麻烦了,小两万的书款,怎么落实这书单子,还没买呢,哪有书单子。这不是两头堵吗,怕是办不成了。回电话跟单位领导商量,有没有变通的方法,再买一堆书,很可能积压在那里,还有什么意思。
5 c8 u8 t% P* {3 V“就不信了,给书店送钱,书店会往外推。”两位同事打着电话往楼上走,找书店的头儿去……。4 n& S0 ~. u, C" b
……,妥了。
9 L9 g& _4 i& A" c
4 t( k1 H" d# C3 N; n! z2 @

+ |$ D# [- O& W3 J: `
- R' o0 T  l' t, ^6 n0 _

" \/ T; k# D+ l3 Y, O4 V1759【突出】/ o. n6 `6 Y! P" P6 D
“突出政治”现在不大这么说了,换了种说法“正能量”,一事,还不如早先的说法直白。
! P2 x: i1 B4 R) Z# A# M1 d书店堵着大门口的书架、书摊都是些个需要突出的东西。所以“凸出”它们,码得跟小山似的。“凸出”比“突出”来得具象,“突”这个字敲下来时我一度疑惑,是不是这个字?好像就是这个字,昔日喊得震天响、刷得满墙。现在难见到了,穷山僻壤或许见到,成了历史的遗迹。青年人见着疑惑,老人们缅怀。不过意识形态滞后的,哪能跟脱件衣服那么爽快。还得凸出、突出着。跟百货店总把化妆品凸出在一层,拉着扯着跟大众见面。8 E3 V% _/ _1 y  i' b
凸出在门前的一如既往是领袖们的著作,马恩列斯,没见着斯的,可能没有新版的,但斯是实践社会主义最长的人,里面的架子上有记录他二战丰功伟绩的著作,谁消灭的法西斯,历史长河中去评价人物,社会大趋势中人的作为,或伟大或渺小。新版的《列宁全集》30册,售价三千多元。读书人还买吗,有几个人在买。记得我们这辈人读书时,读的是选集,那时坐办公室的人很可能给发上一套,四本一套,能啃下来的极少,但学习过单行本的极多,从少年开始,《共青团的任务》总看过吧。记得同学中有一位,买了全集,好像是分几次买的,那时大概也得上百元,小工人的工资每月三四十元,也得攒几个月,同学们中就这一位,后来他教书育人来着,书没白读。毛的选集、好几个版本,先后读过五卷,后来还有若干卷,大概没有全集。老人的书多少看过一些。到了这新时代,轮流执政,还都整出一套,没一套怎么治国理政,得开诚布公的告诉大家大政方针,连篇累牍。还好的是,大作越来越少。现在都是按照文件执行,真正去理解文件后道理的人不多。那是制定政策的人要下的工夫。关心国家大事,转变为柴米油盐,实实在在的。书店里什么书多,什么畅销,就看出大众在哪里在花工夫。搞民调的可以统计各类书的发行量,能说明问题,当然是个人购书。机关采购那不算,买了不看,多少书都直接上架,连塑封都没打开。
" ?+ ~7 v8 x1 c: e6 t# H- G! D" ~0 B% Y

$ Y5 o' |( h8 k8 l" T  Y8 f: }
发表于 2018-9-1 15: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C* |6 n2 k+ k  s6 t: h- z/ ?" O$ v) r) B0 m
5 E/ J& o, W! S& ^5 N

* K% I. [- i  \& G9 X
6 w& h" m  y5 ?! i

( H4 e+ E* A* W( s" ]

4 _- L3 t! h: o4 S/ e1760【开学了】
- o/ P5 s. j, n- N( d/ ^1 J新学期开学,河南商丘睢县高级中学食堂内,因板凳被撤,学生们排队买饭后只能站着就餐。该校办公室人员回复记者称,此举是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提高学生就餐效率,以便节约时间去学习。学生小李说,以前吃饭要花 20 分钟,现在 10 分钟就吃好了。
; n- {5 C  V6 z5 b站着吃饭成为新闻,可见站着吃饭的委实不多。不多还是有,“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吗,哪里?有深度报道说,衡水中学就是如此。这所中学蜚声国内至少有十年了。其经验之一是军事化管理,以分钟计时来安排学生每日的生活、学习,寄宿制学校。几点几分起床、卫生、早锻炼、早自习、早饭……,直到晚自习后的熄灯,网上有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看下来比部队生活还要紧张有序,不愧进入了数字化社会。在我家帮工的小朱说她家的孩子也大体如此,山东县城的中学,也是一天学到晚,手机不让进校门。7 ]0 Z* ^7 T4 n+ C% L8 i7 Q0 }) }
这种严格管理的办法一直毁誉参半。反对者认为把学生机械化了,扼杀天性。赞扬者,学生家长还是大多数,你想挤进这所学校还不容易呢。望子成龙的多,人家的成果有说服力,连续多年蝉联省内高考冠军,每年被清华、北大录取的都有100多人。
+ r" J! ]4 [' P# K  f6 \学习压力大、学习效率高,高考结果就是标准,你能说这不好吗。总是有失有得,失去自由、安逸,能到成绩和成功,这恐怕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学生乐意、家长拥护,不乐意、不拥护可以不去,有其他的选择吗。& N" b# K: C* w3 d
至于站着吃饭还是坐着吃饭都是小问题。农民兄弟长期以来还端着海碗蹲着吃饭呢,也吃了世世代代。部队里也有站着吃饭的,有这个需要。有医师说,吃饭要细嚼慢咽,吃快了对身体不好,一吃快咀嚼就不充分,会影响消化,站着吃短时间内没啥影响,时间长了可能会引发消化上的慢性病。这些个说辞基本不适合少年,少年生命力旺盛,胃动力强,尖牙利齿。我少年时站着吃饭吃了三年,一直是吃嘛嘛香。没见身体落下什么毛病。想想这拨同班同学至今离世的有三位,没有一位是肠胃的原因。要紧的还是饭碗内的营养和味道。
: \1 M7 z, v, c# U2 ^' b7 ~" g5 D6 M4 Q  o8 ]# _& h1 A
% [) v" v: U/ v( S+ K; n
1761【站着】( @$ {0 Y' c+ T* y
上小学六年都是寄宿制。头三年是坐着吃饭,还记得食堂的餐桌是长条状的,五合板上涂着棕色的油漆,桌面架在两头的条凳上,躺上人还忽悠忽悠的。屁股底下也是长条凳,凳子面二十公分宽,没靠背,一条长凳坐四个人,对面坐,两头坐,十人一桌。好像吃饭不让说话,吃完了走人,碗筷有人收,有人刷。0 q+ L& Y9 L' A8 O
三年后转了学。新学校吃饭一律站着,好像是方桌吧,木制的桌子,八人一桌。为什么没有板凳,没人给解释,人家原来就没有,现在继续没有,站着吃已经习惯,。吃饭不限时。没人在饭桌上磨蹭,每顿饭就一个菜,主食也没得挑,你有什么可细嚼慢咽还咂摸滋味?吃完了出去玩,吃完去上课,你是饭桶啊,没完没了的吃,饭桶可不是好名声。
+ C: g% ?- [: K* S6 _再往后,1967年我到清华大学的学生食堂吃过饭,三毛钱一顿中午饭,主食花卷随便吃,菜只一样,另外一桶汤自己去盛,也是在那站着吃。正是乱的时候,科学馆都被烧黑了,学校刚落成的主楼下部窗户上焊着钢板,未准食堂的椅子被搬走了也不一定。反正是站着吃饭不是新鲜事。3 j9 u, |0 ~* g" e# ^
食堂没有座椅的确有益于时间的节约,这要是饭馆,客流量倍增,几位要是喝上小酒,能站上一个小时就不错。但饭馆谁也不敢把凳子撤了。再简陋也桌椅板凳。麦当劳吧,它的凳子硬邦邦的不舒服,成心不让人坐舒服,舒服了,很可能就多坐会儿,这快餐店就快不起来了,怎么挣钱。现在的学校大概没有经济的考量,都在为学生着想,一切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压缩那些可有可无的时间虚费。学生少有这种自觉性,当局有责任都给想到了。虎妈狼爸不好做,交给学校吧,校方的权威性强。最终给出一个高分的高考生,谁都没意见,中学生可塑性强,也足够的皮实。要不怎么一校的经验被不断地复制、推广。小地方的学生更渴望一步登天,付出些代价,悬梁刺股,映雪囊萤,从来如此。
2 \0 e8 x7 h0 |" u% J4 e3 g( B2 x现在的教育理论五花八门,快乐教育、素质教育……。你信哪一路,还是听命高考指挥棒。
" x. ?& c8 l0 J' O
! w: p( B2 ^# E, ]
  F0 B( u2 t+ ]* Y
发表于 2018-9-1 19: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2 e- X: I1 R
, C+ V5 D9 m1 S4 c) U9 v
1762【开讲】
5 d6 `& i# P- z; ~九月一日开学,去听了一次课,在文津街老北图的“文津讲坛”。
8 d+ j+ |7 ]$ |+ `9 w: a: M" [- J5 _网上查到国图讲座信息,新馆紫竹院那边上午开讲《论语》,老馆这边,因为是头一次来,讲什么都不重要,体会一下这边的讲坛氛围。  @' p. ?( H: E4 v
讲坛设在“临琼楼”也不必打听,跟着人流往里走。我才知道这里周六周日休息,但讲坛依然开讲,所以进来的人都是来这听讲的。甬道上络绎不绝都是老人们,往东北方向去,图书馆的东邻是北海公园的水面,漂着满湖的船。! Q1 [3 H5 ~! m3 S2 \
提前二十分钟就座,大教室内已坐了七成多人,学生们还满踊跃,开讲前基本上坐满了。这里与国图新馆的听众最大的区别是老年人多,九成是老年人,而那边新馆的讲座则以年青人为主,可能与地域有关,那边高校聚集区,平日就吸引了许多大学生,而这边为国图的古籍馆,平日读者就少,位置又在市中心过来不方便。
3 |5 z% _; k6 {今日讲坛题目《利玛窦与郑和:中国人发现世界?》主讲人 龚缨晏,宁波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古代地图、浙江历史文化。不知这位老师是不是宁波人,地方口音太重,连听带猜,亏得还有投影,不过我的位置离着不近。讲的内容跟古地图息息相关,听着费劲、看着也费劲。
- C) W+ M& \& @( O半个多小时听下来,大体的意思听明白了,龚教授要对前一段甚嚣尘上的一段“公案”进行剖析,中心是:明万历年间中国人见到的一批最早的世界地图到底出自谁手,是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还是更早的郑和。五年前海外华人李兆良研究后得出结论:发现新大陆的人是郑和,而在郑和的环球航行过程中,他还绘制了第一张详细的世界地图,原地图虽已亡佚,但信息保留在100多年后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里。2012年后,李兆良把研究写成《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等两本书,先后在台湾出版。其中《坤舆万国全图解密》今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简体字版,收入一套以地理学和地图学为主题的“舆图馆”丛书。8 O  W, @* F6 V! }( Z
这是要改写历史呀。龚教授当然要认真了,要对比几张古图逐一剖析了,大有拨乱反正,去伪存真的气势在里面。& X5 D" ]: I8 b
教授的意思到了,观点大体知道个八分,就不跟老师这费劲了,半途而废,我逃课了。8 f3 v/ ^5 p- d4 P& ]9 j7 N. R
, n/ j5 s; z6 w" u

  r. h1 ?1 D# b2 m) s4 z
发表于 2018-9-1 19: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0901_092826_resized.jpg
7 \. n  ?& A& S: r
发表于 2018-9-3 16: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6 U* b8 p, b4 Q0 }3 y
: e6 U4 g7 S% z$ f
1766【最高记录】
+ U  F6 l& H- l手机上有个计步功能,每天要携带在身上就能记录当天的运动量,还是蛮准的。我经常走同一条路线回家去看老人,步行-公交-横穿动物园步行到家,再加上回程,走这么一趟6800步,走了多少次,上下不差100步。手机内置的运动标准是每日6000步,回趟老家就达标。平时不回时经常就不达标。在自家门口活动,周边买菜、吃饭,通常不带手机,所以一个月下来不达标的日子能占到一半以上。夏天偶尔游次泳,当然不在运动量的统计之内,游一千米比走6000步消耗的热量要多。5 w$ `2 a! Q* c! o5 }) {* J4 a( ~
不少成年人的主要活动量就是走路,公园内常见走路绕圈的人,走得汗水淋淋的,走得东倒西歪的,每天不达标还不罢休,他们的目标远不止6000步。多数人不是为健身而走路,是为生活在奔波,客观上也达到运动的目的,保持一定的活动量益处多,走起来是最简单的运动。手机的这个功能挺好,用于常年监控个人的活动量,心中有数,精细化管理个人的健康。
4 T, A6 q+ C; [/ n我有意出来行走锻炼的日子不多,不够6000步手机就不登录具体步数,空白。有记录的多在6000—8000之间,连续走得一个多小时才能走下来。手机上保留着运动量的最高数字是 36835步,记录的时间是去年的9月3日星期日。整整一年过去,空前绝后了,按照现在的状态,今后不大可能突破,除非有意为之,比如参加个半程马拉松。想是想过,但从来没付之行动。想参加就能参加?没这事,都抢不上槽,报名手续麻烦,尤其是没有过参赛经历的人,且这些年惰性慢慢滋长,别自找麻烦自讨苦吃了。3 c* B- l& x  ^
三万多步的记录是怎么来的,那是去年的今天在东非大草原上Safari,乘着越野吉普追逐狮子、猎豹。或坐或立,就是没怎么挪步,不让下车怎么迈动双腿,就这么颠簸了一天,达成了这个登峰造极的记录。记录是真的但不是纪录。, V2 t4 d& f. W' q
远去的马赛马拉,尘埃扬起,草原斑斓,禽鸟飞鸣、迁徙的大军、慵懒的狮群……。眼前是动物园笼中非洲鞍嘴鹳呼扇着翅膀做跃起状,可惜飞不起来。& v- V' K9 @2 V
. Q1 Q7 Z8 i5 \% u  H* c1 e6 @

% ^" h% j$ ~- P& z1 M2 \4 N, U# s* ^
发表于 2018-9-5 17: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 c& }' y  R& e- @0 W
% l- I4 B' w7 {6 G
1767【添堵】
  m) C1 w" r( \" g8 p: k开学头一天就有添堵的事。当局下发红头文件通知中小学生晚八点观看央视的《开学第一课》,不少学校还布置了学生要写观后感。可到了八点,等来的是接连不断的广告,竟然持续了十五分钟。上亿的学生和家长守在电视机前。& R! n% e/ [, k4 O7 a! k- P
播放电视广告是商家敛财的法宝,但却是观众避之唯恐不及的,亏得有了遥控器,要不够有多闹心,不能老起身上卫生间。将心比心吧,谁不躲着,可说什么也不该在课堂上大播广告。你上课的时候播,你让学生往哪躲,相信上百万寄宿制的中小学生都在集体收看呢。我想起当年小学课本中有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大意是:耽误人家的时间就如同图财害命。言重了点,但想想是这么回事,耽误三个五个人也就算了,你耽误多少人呀,又不是不可抗力。连这种低级的错误也犯,钱确实能使人利令智昏。 据说当即舆论哗然,次日央视的广告部致歉。
( Q' |7 d: z* z# I: b& ]再说这十五分钟的广告大多是线上教育和辅导机构设备的内容。多有针对性,商家和央视配合得多好,广告精准投放,家长学生都在眼前。但此类广告与教育当局的当前精神相抵触。一再红头文件下发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求老师在课堂内完成教学,低年级不留课外作业,严禁课堂应该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外辅导机构。而在开学第一课前大肆播放这类广告。不是一家子吗,怎么你发你的文,我做我的事。过去有话“紧紧围绕在……”还有若干个“统一”。现在与时俱进,也有类似的说辞。但说归说,做归做。在利益面前,其他的都先退避三舍。自相矛盾吗,新学期开始前,教育部门还刚刚发了一个关于保护学生视力的通知,其中有限制电子设备在儿童少年群体的使用。你发你的文,我赚我的钱。你倒是分开说呀,都在头一课前一块说了。你让广大家长和学生们怎么想,怎么做。! Y6 h4 C0 v# N, g: {
现在当家长、当学生都难,压力大,要求多,要求还高,还无所适从。这小学生的观后感怎么个写法,要求家长买这买那,还是家长相中了哪个线上教育机构给孩子“报班”还是抱怨大人老师们“迟到”抱歉就完了?15分钟,得罚站。
' h- e: J0 ], o
9 m; b! J* b6 k; W/ K  z
  J! \. Q# \3 l( i/ M# g& z
1768【寄宿制】
+ h3 Q8 {' X  ~; Y教育问题多,从清末废八股就开始教育革命,革了百多年,来来去去,总不令人满意。哪个阶段比较好,好像还是在进步中,越来越好。以50年为一个阶段,上世纪后50年比前50年要好。有人说民国教育好,普遍文盲的现实能好到哪去。这个世纪应该比上个世纪要好,曲曲折折,试了好几样,该聪明起来。
, }) ^& S3 e8 h4 j见到讨论寄宿制学校的文章,看法不一,有说好,有说不好的,说不好的理由是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还举例说,寄宿制学校里的孩子跟孤儿院有一比。孤儿院和寄宿制学校存在了好长时间,孤儿缺乏父母养育先天不足,后来有了SOS儿童村,状况能改善些。外人能见到的是影视作品当中的形象,比如简爱就读的那类孤儿院,令人毛骨悚然。现在的寄宿制学校物质条件通常都不错,父母的选择,或因为自己照顾困难,或是有意让孩子得到锻炼。但对幼年的孩子,像寄宿制的幼儿园,儿童的心理状态肯定与平常家庭的孩子有差别,问题出在生活上的照顾没有家庭那么周到,心理问题无法及时疏解和抚慰。早些年有部电影《看上去挺美》对小童方枪枪的行为描写挺到位。
3 t  F1 i, S5 i6 A, S早年我们这批人都上了十年八年的寄宿制,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上幼儿园时周日晚返园时有些难过,其余的日子欢天喜地。那时寄宿制还不是太多。还以为这之后寄宿制的越来越萎缩呢,下面的一代想进入挺难的。让人想不到是,目前国内每年都有数百万寄宿制中小学生,主要在农村地区。过去村里就办学,现在学校集中化,裁并不少乡村小学,学生只能周末或双周末才回趟家。寄宿制学校有了大的发展,不寄宿制让孩子哪上学?尤其现在留守儿童普遍化。
# q8 P- G) v6 s/ u* l& }集中办学,教学质量有提高,现在不漂亮的学校不多了,各种达标考核的要求往下贯彻,地区教育资源的差别在缩小。又见红头文件《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多办点寄宿制,这类方案就容易实现,寄宿制下一体化要求容易达标。比如方案要求照明设施、电子产品入校园的管控、加强体育锻炼等等。, B0 J4 C8 V: x, B+ f4 n, T5 F+ S
" R* y1 J7 D2 B/ B, M3 M
% p. O# [% t0 F) M+ f8 m% D; v
发表于 2018-9-6 14: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 w5 v1 _4 v, t
' M, R/ q0 A/ H7 O3 ]' L
6 r; F& d/ B  c6 F; z$ p
& N5 n* R# ?, b: W1 N
1769【校服】
# N1 j' [* ~8 y* M3 [" l  k! j0 o这辈子没穿过校服,由学校统一定制的那种。穿过一阵子队服,少先队,要求是蓝色短裤、白上衣,由家长自己去解决,或买或自己做,我那套是外面裁缝做的。同学们穿出来,模样不尽一致,用料也有差别,颜色大体是对的,有点色盲的看不出其间的差别。
- b& b3 D2 t* R2 [. E! n1 z/ r" o晚间广播里听一段“万元校服”说的是杭州一所民办学校,好像也叫“人大附中”,开学后提交家长的收费单,其中一项校服费10000元。当然不是一套,是44套,这是所小学+中学,12年还是10年一贯制。校方说法是将在校期间的校服费用一次性收齐,将来没有用完的费用退回家长。说来十年花费万元服装费,好像不算太多,衣、裳都齐了,另外再买点内衣,主要是外衣费钱,这点花费家长掏得起,“买得起马就配得起鞍”。要是没有校服的规定,由着孩子们随便穿,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那家长们的破费可能就大了去了。钱是有数的,有上限,帮家长省钱了。另外的好处是减少了服装上的攀比心理,让孩子们省省心,心思多在学习上,这是最划算的。! G, U2 u1 I, H' C/ E0 @. u. f) V
校服实在是个很好的制度规定。形式上的整齐划一,营造校园的学习环境。早年我们就羡慕人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先队员们有校服穿,其实西方的不少国家也如是,包括香港童子军袭来英人的作法。学校是劳动后备军的培养基地,从娃娃抓起最有效,习惯成自然。基本的道德训练、身体训练,
6 i0 c5 k& v: H- x8 d* l! ?校服敢收万元,这所学校的学费大概也是天价,让人想起了“贵族学校”。现在上贵族学校的并不都是有钱人,就跟出去留学不都是有钱人一样。为了子女的教育不少家庭孤注一掷砸锅卖铁凑足学费。要不家长们吐槽,为什么不是一年收一年,44套分年度制作和使用,一次收费十年的道理何在?
- t, d3 l, v1 B/ B! z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就可以去做,校董们议定下来的,我这是民办,有盈利的要求,这事家长没有投票权,个人的权力就是用脚投票,到公办的学校争取一个位置,还是有选择的。* f, b. E+ `! C/ c
曾经提出过教育产业化,跟市场化是怎么个结合。公办、民办学校都得到发展,也都得到支持,谁效率高、效果好,还得看几十年吧。) r) t7 o* ~, m" j' N2 S! {6 w

. I! q+ o! Z7 Y" y/ l( h1 W! U$ S% `4 `$ Y8 z
发表于 2018-9-6 18: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7 ?; w9 c- D, Q) Z& D8 t
# _. b4 g& E& v$ `7 h
1770【寥寥无几】4 V: ^. {, ?7 U. y( r
老北图现在是国图的古籍馆。周一到周五向公众开放。
/ G8 Y( }' i$ v. O6 Y. `! u" j& K! P文津楼,馆内的主楼,进门处立着两位安检员,照例伸过来探测器朝身上划拉。往里去,古籍阅览室。门前立着一排卡片箱,用于检索借阅的书籍,写条子,由管理人员入库出书,还是几十年一贯制的老法,来这里的人可充分地怀旧。连进门的手续依然如故,交上图书卡,不是用来刷的,用来换的,给读者一块厚重些的牌牌,叮嘱一声,出来时要换回你的图书卡。
7 I# D+ M/ z( f5 Z% I9 ?2 b殿堂古香古色,空调调得温度够低,穿毛衣不热。肃静,三位值守的管理员,座位上仅一位读者,还是在那看手机。没想看什么书,也想不起来看什么书,翻卡片查书目就算了。有几柜工具书卧在阅览区内。去翻翻这些工具书,每次限取三层,我一册一册来吧。) h9 @, @& y  w' R. c9 h6 E
这一柜子还不是工具书,是国图自己出版的老版书影印本。竖版、繁体字,文言文,看着费劲。一套老报纸,好几十本,抽出一本翻开,整本的全是广告,民国以前的。一部杂文集,收录的全部是悼亡的文章。一部文学史,介绍唐诗,百多年前的文字。一本调查报告,辽南铁路沿线各业状况,还就是这本文字浅显。翻了几册书,人也没落座。  K0 V- v9 n% u
转出大殿,往临琼楼去,这里是第二处开放的阅览室,专门收藏方志、家谱。看墙上的介绍,官家和民间的家谱,北图收藏有好几十年了,馆藏最为丰富。现在家谱存世流传不多,也属于历史研究的一个方面。
4 A' Q% V  L' a+ W; _7 z这回坐下,没见卡片箱,几部电脑提供查询。阅览室就我一人,图书管理员门口坐着三位。我坐在电脑前,没有目标,查查山东老家有没有大户人家的家谱,除了孔家的。电脑界面上开着好几个口子,点哪个哪个锁住,太不友好了。算了,本来也没什么正经东西要查。撤了。值守的管理员比我撤得还早,屋内就剩一位了。
& A9 }4 c& i5 ^十点半多了,我往食堂去,11点开饭,早点去。这人多,十多位食客,看看还都是蓝领,穿着各色工作服,那两位安检的小姑娘也过来吃饭。
* L* L3 p, q1 }, O7 M# u7 X  [饭毕出门,工作人员陆续过来了,白领们还是有书卷气的,况且还是国图里的人。走到大门口,门口立着牌子“车位已满”往回看,甬道上停着不少车,这里面的工作人员不少。但读者太少了,这一上午也许就三个两个,我还不算,我算是个参观者。
# y' |0 {+ X0 @) }7 ?
9 B2 B5 X7 w( P- Q
- h- O* v1 R3 m; S. [% G5 E

2 r& S: t$ K- K" S9 }

' c( @" s% i, N4 a; |" b- y6 o1771【西岸】
, l2 x& U" _3 p( C北海公园一共三处游客进出的大门,当然还有好几个后门,只供少数人使用。南门和北门吞吐量最大,还有一个西南门,在北海大桥桥西,紧贴着老北图的东墙。这么些年了我头一次从这里进到园中,沿着西岸往北走,门口有路标,西南门至小西天700米,至五龙亭750米。早就知道这处通道,但通常很难来到这个位置,公交车停靠南门或北门,很少有人走这个门。早年我更多的是从北门进入,奔着北岸的少年科技馆,八十年代它改为植物园,前些年又恢复为阐福寺。就是五龙亭北面高台阶上面的一组古建。再往西就是那个巨大的方亭子,小西天。少年时走到这里就到头了,亭子内放置着好多张兵乓球台子。从这里往南看是条荒凉的小道,不见人烟,那时也不知道通往何处,不会往南走了。8 f$ e7 n/ g2 Y
西岸这一路现在看也是单调。进门不远一组仿的古建,公园管理处,并无景点了。好在傍着水面,从西岸,新的视角看琼岛白塔,可惜天气不好,铅灰色的底色。垂柳拂岸,满湖漂着小船,看着都有些拥挤。% `" A, K) @0 `
岸上无景,但不乏迎面过来的人,快中午时分也近乎摩肩接踵,周末水面、岸边都是人,人一多舒适度就差了,这迎面过来的人如果是外地的游客或许走上了冤枉路。这条路远处看着是往白塔方向走,其实是引到了公园外面,走到南头被湖面阻隔,接近不了白塔,水面如果搭建一处木栈道,整个公园就可以环绕起来,这木栈道让工程兵过来,几个小时就能铺就。可至今没人实行,便民方便了游客,好像也无损于此处的风水。; |: r6 E! j/ j$ b8 D
西岸有处码头,刷着大字“让我们荡起双桨体验区”小喇叭里放着乔老爷那首曲子,水边停靠着十多艘带双桨的小船。价目表显示:押金五百元,每小时100元。问上一句:可以在对岸还船吗?“哪里租船,在哪里还。”够多死性,过去是可以在任一码头上岸交船的。  w! i3 N& ?( q- k- P8 U
往水面张望,搜索到两艘桨船漂在水面,一白头老汉在那较劲呢。到处漂的都是电动船,谁还去体验,冒着磨一手茧子的风险,也就是老家伙们吧,手上的老茧还在。怀旧的老家伙们还有去处,虚位以待,小船静静泊在水湾里。* ~7 u3 Y* V- Q! U! j& G
歌声飘来“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面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水面一张张陶醉的年青脸庞,并没有几人真正愿意荡起双桨。- l3 }0 f3 G" E, P9 j6 e: Z/ M

7 E2 K* n, v( o' E, ^, H5 m$ U
9 A9 z) k0 o  m
发表于 2018-9-7 09: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K7 M+ o1 o) @

0 I/ y) \. ?& ?! d) I& S% I1772【秋菊】
/ n: J& I( g% z4 t秋菊伴来蟹黄,大闸蟹在街头开卖,超市或专供门店,不光阳澄湖的北上,东北盘锦的南下,不叫大闸蟹,东西多了价格平抑了,到底什么价也没注意。吃起来麻烦,张牙舞爪到披着红袍卧在盘中,得杀生。饭馆里假他人之手嗟来之食,但还得自己下手拆解,盘中餐到送入口中前,还有一番谨慎的处理,烦了。繁琐些挡不住对美食的热爱,好这口的人多,这几十年南人北上太多,看满街的大闸蟹可知一二。7 I" K# w0 x) J/ y$ C9 a+ ^6 `6 R) o" X
秋风起菊花快到了盛花期。过去是一年一度,到了这个日子,大公园里办菊展。前两年我在人定湖公园看过一次,好几十品种交相辉映。现在称为菊花的不少,“万寿菊”“波斯菊”他们一年到头的开,大概都属于菊科,但不在秋菊之列。传统生养菊花的重地是中山公园的唐花坞,年年办菊展,除了文革时停止过,记得我姥爷到秋天时还特意往中山公园走一趟,看花,我是后来在那里看过菊展。北海公园也办过菊花展,十多年前,办展的历史可能没有唐花坞的悠久。文革后不久,北海公园的少年科技馆改为经济植物园(现在的阐福寺山门内)种花种草种树,那阵子到了秋日也办起了菊展,品种繁多,超过唐花坞的规模,后来居上,它地方大。到了本世纪,改换门庭,这地界又归了佛门,退耕还庙。没了植物园,种花就困难了。办花展也还可以,天安门都可以摆花坛。这次走过没见花展,可能还是稍早了些。0 D5 ~3 _. {1 h) J  T! C
京城传统花期,一是春日的牡丹展,再就是秋天的菊花展,现在依旧,各大公园这个日子都会重点准备菊展了。百花盛开,现在看花的地方多了,一年到头有花展,郁金香、向日葵、薰衣草……而且以场面阔大来吸引游客,不是盆栽,直接种地里,几十亩,上百亩,壮观游,庄稼人改花农了,种庄稼挣几个钱,种花办旅游。城里人吃饱了撑的,要到花乡里去散心。& W9 f7 s: s/ m  F' R% Y
秋菊成为老一代人的念想。曾经在这个黄叶飘落的季节一花独放,少年人无愁绪,还记得白的、黄的大大的花盘,在自家庭院前,开到朔风起,花盆搬进房内,伴着火炉继续绽放着。
* S; a8 E- o1 B' K3 _5 T5 K
& B& b! e6 U4 w/ B5 U) L. ~/ o( M+ V$ k
发表于 2018-9-7 09: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s_post_153627789053814.jpeg ' _! Z8 ?6 k; U1 w/ d
发表于 2018-9-7 19: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0 a/ O) E+ D- w

0 K4 [& Y- N# ^  q, L* N& L1773【腾退】
8 `. g+ ]0 V3 X$ k: N3 M周末的北海公园人满为患,岸上人更多,尤其北岸,由静心斋那个后来开放的小门进来的人,一下子就被没入欢乐之中,一对对舞伴环绕着过往的游人,心眼要活动点的,真能被裹挟其中,一道跳起来。这处斋往西,好几拨跳舞的,直到五龙亭,临水的亭子内有歌、有舞、有朗诵,五个亭子各归其主。再往西几十步才算消停下来,小西天到了,到了“极乐世界”的仙山琼阁,站了满世界的小仙人,如果对古典雕塑不大习惯的人,会觉得有点闹腾,我不大愿意看,觉得有点丑,老祖宗的智慧和手艺不应如此不堪,八成是后人狗尾续貂,仿得不到位,修旧不如旧。3 q* I& Y  Z4 w' Y0 s
仙山琼阁周边,金砖铺地,本是清净之地,这园林当局见缝插针,围着大殿一圈,搞了个古建残片出土展览:当年园内的碎砖滥瓦被挖了出来,汉白玉的基础 、琉璃的瓦片,现在说法是建筑垃圾,由于熬的年头长了,当文物展出。游人路过更感局促。
9 K! b" a/ e8 b8 ]# y6 T本周媒体上发布消息,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四家公园完成住户腾退,其中北海公园阐福寺内腾退4户,面积575平方米,是继2016年仿膳饭庄退出漪澜堂后的又一项重要文物古建腾退。说来这些年古建腾退还是有些进展的,我们见得到的北海公园好几处都恢复了旧貌,最早的静心斋,北岸的这一大串,直到前年白塔下面的漪澜堂。不过要说腾退全部完成还是有点早。
( p* k2 v. s7 V3 q' L0 w. s媒体上的报道题目为《中轴线四大公园完成住户腾退》但明明这公园东北角的先蚕坛还被占据着。可以上网查到:先蚕坛位于北海公园的东北角,面积17000平方米,是清朝皇帝的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为北京的九坛八庙之一。坛为方形,南向……,(以下略去数百字)1949年后,先蚕坛由北海实验托儿所(北海幼儿园)使用。现院内种有很多桑树,东面有一条小河,名为“浴蚕河”。主殿是亲蚕殿。殿内悬挂乾隆御笔的匾额:“葛覃遗意”;并有对联:“视履六宫基化本,授衣万国佐皇猷”……。, }0 ^1 I- l  \
抓小放大,最大的钉子户还纹丝不动,前些年还有先蚕坛腾退的消息传出,现在倒没人提了。再早些人民大学还被占领过,据说还有大量的地下工程、保密工程,不是一吆喝也退了出来吗。腾退古建是趋势。期望哪一天能旧地重游 。
& i( E* m& s* F+ n; r
& K7 \+ p7 F$ b1 z! [- K! U2 G1 \, `2 `6 D' r' G7 S# Z# p
发表于 2018-9-8 09: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f3a630d51c8ce99bf48dcc19391ebf44.jpg
8 O) P4 H9 s3 t' e* j
发表于 2018-9-8 11: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774【教训】
3 u1 A  I7 X' g% B: y古建的腾退慢慢腾腾,这次巴西国家博物馆一把大火,让人们看到了紧迫性。        ; l% H8 r" {6 P& O" b" C
前些天的大火,令巴西国家博物馆这座当年的皇宫2000万件文物笼罩在熊熊火光中,约九成藏品付之一炬。巴西最大的博物馆,数代人的心血,宝藏无数,承载着一个国家的记忆,也是人类文明史的记录。它拥有巴西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标本……,毁于一旦。
9 s; O4 c- V0 W  ~4 f; B* [看着电视屏幕中大火过后的废墟,想起前年我们曾到过巴西的一处博物馆,也是一处皇宫,是在圣保罗还是在里约,后来成为大学管辖的博物馆,我们没能进去,门前挂着牌子,正在修整内部,只在皇宫 前的绿植花园内盘横。殖民者皇宫的模样都是类似的,但这处被焚毁的建筑规模更大些。数百年的古建,砖石木质结构,易生火患。但这家博物馆连值班消防人员都不能安排24小时到岗,原因之一是经费缺乏。偌大的博物馆年度拨付的经费才相当于数十万人民币,文保工作脆弱。
& ?+ X! A" x& E! o$ b6 }0 D/ h古建连同里面的收藏都属于人类历史的记忆。历史书的文字是死的、虚的,这些个实物才栩栩如生,才是信物,让人们的探索研究得到佐证,日益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自然发展史,是人们探索的另一个领域,也关乎人类的起源,人类与万物共生、共长,植物、动物的遗骸标本记录自然演变的历程,我们的来路。没有它们,人类成了断了线的风筝。南美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物种多样性,出自亚马逊流域的雨林。雨林在迅速衰败,很多物种成为博物馆的标本,甚至孤本,人们还能从中眼见为实缅怀这些逝去者。现在连这可怜一瞥的机会也被夺取掉。当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焚毁,150万件文物去向不明,国人痛心疾首。这里2000万件,人类的悲剧。* C" _# k8 ]/ n' t7 \- ~) D
盛世收藏,有钱了有利于文物保护。新馆钢筋水泥,恒温恒湿,防火防盗。但老馆呢,那些个古建日渐苍老,故宫的9999间大殿小房可安妥了?
7 _, y# [" s4 c1 v% A应急部,才知道还有这么个政府部门,大前天下发通知:立即开展文物建筑、博物馆等消防安全检查 。要求各地消防部门要联合住建、文物、宗教等部门,督促文物建筑博物馆等单位严格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预防火灾事故发生。  {' |( a3 Z+ |1 W

+ E" U) V6 o2 Y2 w3 a6 k4 S: I7 Q4 G+ P/ f1 f, U7 _
发表于 2018-9-10 08: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I' G& A1 u/ ?( s+ B# y; E

0 c/ e) d2 v) ?3 S9 Y1775【种瓜得瓜】        6 G# v6 M* r/ z) y/ |0 {6 \5 u
周末下乡,十多天前播下的种子没见发芽,菠菜、油菜、香菜,袋子里的这几样种子都撒干净了,广种薄收,按说三棵五棵总该冒头,地里的墒情不错,不至于干死。但就是没见,许是种子不行了,去年或前年的种子,今年没买种子。不该把种子都撒光,要不拿回去一些做做发芽试验。
' @2 e; d1 U2 ~% H- R) r% ]- R没见着新苗,要是有苗,浇水松土,霜降前还有一茬小菜可收,现在没什么可干的,白露节气,草都不长,打籽了,稀疏了许多,现出了草棵里的南瓜,深绿色,棒椎型,这几条瓜秧藤蔓没往高处爬,往玉米地草棵里钻,瓜藤从北面爬到南面,还在开花,花多瓜少,跟我往年种的品种类似,模样差不多,就是果实太少,直到这些草低下头去,才见着它们,没有几个。
" X. d7 E/ e/ x3 \8 ]# m今年瓜种的多,邻居老张给了三个品种,先后种了二十多棵。瓜秧长势还好。袖珍小南瓜瓜秧弱,攀爬还没够到屋檐就歇了,叶片泛黄,藤子干枯,早熟,几条藤蔓结了二十来个瓜,上锅蒸了,白薯味道。
. o; @8 r6 Q+ Q3 |瓜秧势头最旺的那种,土中钻出的根茎比大脚趾还粗,蹿房越脊快把屋顶爬满了,爬上来三根藤子,分枝,蔓延,越爬越多。可惜多数枝蔓上没有花,更没有果,叶子疯长,我把前进中的藤尖纷纷剪断,遏制住肆意攀援。房顶无草一目了然,一共才四个瓜,大个的长到足球大小,淡黄色。这和卧在地面上的那几个瓜是一个品种。最早坐下的瓜已经长得不小了,红扑扑橘红色,看看藤子有点干枯,这要是悬在架子上早就瓜熟蒂落了。架子上挂着好几个瓜,凡长在高处的结瓜都晚,要先伸展身体,再开花,最大的那个我用网兜拦在半空,还能长,就让它长。眼瞅着,架子上另外两个瓜也在膨胀中,我这还没找到合适的支撑物呢。% y" B9 W% C8 e  Z( u" w3 }
这瓜好不好吃?头年种,还不知道。速生树种都出不了好材料,造纸行,栋梁不成。南瓜个小的甜度高,中型的也不错,吃了好几年,三五斤重,棒椎形那种。这种大块头的市场上不见卖。在西方万圣节期间被小朋友们塑性后,整成南瓜灯或雕刻脸谱唬人玩。大概用作食材的少,当作建材的多。
$ F7 R+ r- ?: }" q: Y8 Z3 f先弄回家一个。怎么也得十多斤重吧,小拖车上的大个布口袋竟然装不下,让它躺在小拖车架子上。到家后用磅秤检重,26斤。
4 ^6 [1 ]! R" H! @
0 `6 k5 m' t$ A2 B" N& V8 n- s8 i3 V4 S" B# ^. s' t
发表于 2018-9-10 09: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0909_111432_resized.jpg
; y6 R8 t6 ~% k  S1 Q9 q/ Y( o
发表于 2018-9-10 09: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776【口味】5 v3 A) L! e( X; p$ V, K: A* o* z
邻居老张家的房顶上长着六七个大瓜,屋檐下门廊里也躺着大瓜小瓜挺鲜艳,早就摘了,为腾地换茬种菜。本想去问问这大瓜的口味如何,好吃不好吃,进了他家院子见着畦里的白菜,说起这白菜把瓜事给忘了。白菜大多才一拃高,瘦弱,这季节该长到一尺高,要包心了,可他这里还小白菜。老张说,今年菜长病了……。种点菜不容易,尤其是叶类菜,不是虫子就是病菌,他家两个劳力在这盯着都没弄好,大概是需要打农药了,又不肯打,结果就病病殃殃的。" y3 a9 }6 a! _' |
进屋里小坐,没人,电视机开着,正播着亚运会女子游泳接力赛,赛事都结束好多天了,还看呢。我问老张,家小们怎么没来?“来了,一早来的,吃完中午饭回了。”周末还不住上一晚,你这多好,又是鸡又是鸭,小孩子喜欢。“不行啊,蚊子太多,还专咬小孩子,我这孙子过来一趟,哪次都得咬好几个大包,都不太敢在外面待着。”是啊,不吃小鲜肉吃谁呀,糙皮厚肉的多难啃。我又问,城里过来,吃顿饭就走,今又宰只鸡呀?“没有,现在这季节,宰鸡褪毛太麻烦,鸡换毛,开始长绒,特别难摘干净……。”让你明察秋毫,你还不干,那你犒劳人家什么吃?。“水库鱼,人家送了四条,野生鲫鱼,密云水库里偷偷钓的,是真好吃,炖了一锅,全吃光,连点鱼汤都没剩下。小孙子可爱吃了。”我说,这小孩子饿了吃啥都香。“那可不是,城里买的鱼就不行,孩子不爱吃,在我这没吃够。小孩子的嘴可刁了。连我这种的菜,孩子也爱吃,它和买的不是一个味,孩子可灵了。啥好吃,比大人明白。”9 b6 ], U: B: {- K
小孩子的味蕾比成人还敏感,也许有道理,像小孩子的皮肤比成人敏感一样。老人什么都在退化,包括味觉,吃东西不香,还老记得当年什么什么好吃,念念不忘。这道理是老张观察体会的,孩子到了他这就吃的多,能鉴别出野生和家养,传统种植和化肥农药,别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吧。将来长大了当公务员去干食品监督,干实业去酿酒、提炼香水。$ |- N) D& {; u% Z, x& D8 U
7 q" m! s+ X+ W, z3 X/ J
3 o9 F0 ~. D1 }; I9 Q4 U. C
发表于 2018-9-11 19: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r# L. Z3 O3 i$ o* ^! [6 L
! F1 t* n  c3 P
1780【交流】) H& E% K, t! |1 q( q
老友聚会聊天,忆旧的主题常说常新,就是那一段让各位有了交集,聚了、散了,彼此越走越远,兜兜转转,多年后又转到一起,机缘在吗。话头扯得远,半个世纪前的事,三五十年陈芝麻烂谷子,当事人兴趣盎然。话头也扯回,当下柴米油盐,其中健康是绕不过的话题,缺什么就想什么。钱的事不大谈,因为不缺,养老金每月花不了,甭管是多是少。大概周济儿孙辈的不少。这一代人没赶上艰难时世,从来没有生命之虞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进入老年平平稳稳的继续下去也就算得幸福生活了。1 @* g) `& y! p4 `  j! O9 z. s7 S
幸福生活也保不齐遇上沟沟坎坎,或早或晚总要遇到健康问题,病患一辈子要遭遇多少次,哪有百毒不侵的人,年轻力壮时扛得住,上了年纪就不好说了,有些也不是病,零件磨损不好使了,没得治,换件还不好换,花钱还痛苦,身板也不一定受得住。现在聊起健康话题,大多有了发言的资格,跑过医院,上过手术台,都吃的什么药。吃五谷杂粮的肚子,三高还是三低,经验之谈。
7 j: T$ Y+ C8 b$ Q眼睛不行了,牙齿松动,心脏异常……。久病成医交流交流吧。指标高低,治疗方案,西医或是中医,针还是灸。媒体上整天不缺这些个东西,但更愿意听听亲近的人、熟悉的人现身说法。书上的看着繁,媒体的又有广告之嫌,况且怎么说的都有,莫衷一是,不知听谁的好。人家接受过治疗,疗效好坏,可信。
. @  X1 p. k, E- o4 W卢兄探讨牙齿的问题,看来是使不到头了,种过牙吗?还没有。家人中有种牙穿帮的,钢牙把牙床子洞穿了。在寻找新的个例。这要看广告都是一片喝彩声,商家谁不自吹自擂。卢兄还要看,还要等等,还过得去。没有口好牙,吃嘛不香,生活质量大减。这已经列入日程,趁着身板还好,该修修补补的有计划的安排掉。
4 \& o  B8 R1 U/ w% R+ ]老董说到腿骨。董老爸折了骨头,耄耋之人禁得住手术治疗吗,保守治疗,老人搬回家,黄酒化开大活络丹外敷,纱布捆绑,家庭病床一年后可以一瘸一拐行走了。老牛妈也是如此,医院不建议手术,也是如此外敷捆绑处理的,后来也走起来了。闻所未闻的今天听了,那就是治病救人的方子,难说哪一天谁就碰上了,治疗方案之一。
! I, `0 ]# T3 |2 l; E* u, _" _2 Z- d- b: b

0 o6 \3 c* @1 b' I5 [' V2 n3 q6 c) d% }7 t, F8 H  s! ~! P
5 E  l2 Q' ^/ x) `
1781【看法】
  U2 y( ^* |3 Y& v+ \$ U: g6 Z7 P卢兄说起“开学第一课”的“娘炮”。电视里讲的这头一课前播了15分钟广告,惹了众怒。至于课里讲的什么少见论及,其中大概涉及主持人、嘉宾的造型问题。微信中回放镜头中几个不男不女的片花,还是能看出他们的男儿身的,缺的是阳刚之气。0 d* f, W2 N. \1 a* y+ o
网络新词层出不穷,小年青的玩意儿,玩笑一段就过去了,没什么人去深究。卢兄探讨娘炮是怎么来的,怎么现在就以不男不女为美了?我说最早是唐国强的“奶油小生”把他自己搞得灰头土脸。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烦,也不能都是硬汉子呀,而且那时银幕上硬汉子比比皆是,换个形象有什么不好。这奶油小生和“娘炮”还是有差别的。我说是商家推波助澜,好多年前就出来一大批男士广告,男士香水、剃须用品,就往柔美的路子上走。一走就是这么多年,潜移默化。
) h, g8 h7 v2 }卢兄说还是韩剧带来的,韩剧中就有许多不男不女形象。韩剧我基本上不看,知道有个“大长今”做药膳的,现代题材的片子,婆婆妈妈没完没了,一个故事都没看下来过,也不知道都有哪些“韩星”,最近这些年好像没有韩剧,韩流过了。但韩式整容还挺有市场,不知跟小伙子们有多少关系,如今的造型好像跟外科大夫没关,多是美发师的贡献。
6 @+ d/ H+ [' B  m9 p! a: C9 Z: u, w

# [. b, S, S0 [3 ^6 A年青人好美,善模仿,过了青春期就自然而然了。人就觉得染成黄头发好看,染发剂有毒性又怎么样,头皮难受,他心里好受。他愿意,愿意给欣赏他的人看,愿意孤芳自赏。想想那些个不惜在身上揭皮割肉为求一美的姑娘们,小伙们倒也没受多少罪。; r0 p% D7 h9 {3 u) ~5 i& x
又聊起这广场大妈,形象好像也不大好。动静有点大,范围有点广,公园内就看她们了。广场大妈还有广场大爷呢。我说这拨人不就是咱们吗。其实跳跳舞挺好的,活动身子骨,精神愉快,少郁闷,病就少上身。要是不跳广场舞,跑医院的就多了。再说不跳舞去干什么去,搞运动还没有场地,而且更费劲,还是唱歌跳舞合适。再早些我们的上辈人也不就是跳舞、做功、打拳,轮到我们这代人了,年青时没捞着机会跳,再不跳那就跳不上了。这才哪到哪呀,社会还没到老龄化峰值,再过二十年看看,会有更多舞动的老人。& G  C+ w2 A* C  U4 X0 l
社会已足够的宽容,宽容我们自己,也宽容他人,娘炮是我们这拨人的儿孙辈,广场大妈们养大的,自己宠的,别赖他人。
  [1 P6 I  A) ~; j5 T# t
6 L" k( O8 e9 F7 ^. F, O, ]
, d2 O' K6 ~# p; S- o
发表于 2018-9-12 08: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D* F1 O/ h' Q& ]' I
% c2 U: j4 r( i( D
1782【净街】: s! ?6 F+ i) F( E
车子从健德门桥下拐回来进入小区周边的南北向的小马路,眼前一亮,哪不对劲啊,前面空空荡荡,多警务人员站立,这是有情况,北三环路上就见异常,至京藏高速往北添哨加岗。是不是非洲朋友们往十三陵游览呢,及至拐过来,小路上添了穿制服的人,往常这一路两侧都泊着车子,划线处还是没划线处都排着车,现在都消失了,想起一句话“黄土铺地,清水泼街”有皇上的年月咱没赶上。5 e. x" F  \3 c+ J5 s* D2 c
前面路边是“质检总局”的办公大楼,车子路过门前瞥了一眼,院里清一色的黑色公务车,没错,这是要员来视察了,这动静不是一号人物就是二号。还好转过来办公大楼的西侧没有净街。
- X2 R% U7 v( `# f6 i6 R( ^( Z住这二十年,头次这么通畅的交通,说把车清理了就清理得干干净净,要是天天这样就好了,可惜这条道上除了周末天天堵车,可见还是有办法治理的,路边马甸公园地下是三层的车库,虚位以待多少年了,今天派上用场,把地面的车都轰地下去了。
0 A% Z9 @" k. X! E' W$ d' I早新闻习、普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会谈呢,共商一带一路、远东地区合作。这届远东论坛不知将为双方地方合作带来哪些新契机。海参崴的大列吧、黑面包不错,门口的马甸大集经常有卖。前些年到边地,龙江这边的农人到对岸阿穆尔省去包地种粮,秋后交上租子,剩下的粮食都拉回来,合作还在继续。
+ `) `: w8 N7 j2 I一号人物在远东呢,那就是二号人物小李来了。食品安全重中之重,总是说不清道不明,转基因到底吃不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不是让大众焦虑吗。这栋大楼里也没少出贪官,倒了好几批,领导有责任好好来查查。
* ^4 k' q/ I9 i% L1 F# g# |来就来吧,来了这一路就扰民,让无数人给让路,你一人方便,大家不方便。这毛病从古至今就改不了。国是活动,招待外宾也就算了,还说得过去,办自己人的这点事还大张旗鼓的。能有什么安全问题,不就是堵车吗,这一套下来,只能是更堵,让经历的人膈应。轻车简从怎么就那么难。
+ _( I; \, \" E' O早年看到万里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我们这些人出来办公、调研前呼后拥,我们不出来脱离群众,出来了更脱离群众。
: t: |* E2 F. x$ N+ H$ {7 D$ m7 g- d' [- k: ?7 m5 @

5 r8 S, D2 C$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9 22:17 , Processed in 1.252357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