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6-7-5 09: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81【空调】
空调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生活。二三十年前,夏日南方城市街头傍晚走一趟,常见铺天盖地露宿街头的,床板搭上、竹席铺就,街上宽敞,小风吹过。这景在北方几乎见不到,除了1976年地震,露宿街头一两个月。彼时院落都在,天热的时候,星空下纳凉,气温适宜了才归家,那都是说了算的家长们,小孩子早就被赶上了床,害怕室外着凉呢。热,有大人的大蒲扇扇着,孩子没睡,大人有时先把自己扇着了。
吃、住、行。人们按照轻重缓急满足生活需要。先发明出冰箱,食物可以长期保存,冰箱最先开始普及。让后才是空调,空调要晚很多年,在我家要晚二十多年。二者的工作原理都一样,都是把室内的热量通过氟利昂循环排到室外去,让室内保持低温。在精神层面上,感觉空调的以邻为壑理念等而下之,屋内人凉快了,屋外人呢。谁花钱谁消费,自己方便了,别人就不大方便了。人走在街头,常碰到空调的外挂机对着行人喷着热气。大型公共场所,没有空调设施,就无法运转,大会堂、影院、地铁,没有这个就都得关张。小家小户的也都开着空调,暑期走进小区,小区就像个巨大的蜂巢,嗡嗡作响的空调机,千家万户,众人拾柴火焰高,几百万家庭,呼呼呼往外吐热气,只要耗能就产生热,热岛效应由此形成。比较五六十年代,大城市变得越来越热,众生煎熬。
不光灶台产生热、机动车产生热,空调消耗巨大的能量,都是煤电转化来的,新能源不足10%,漫天的雾霾,都是我们能源大量消费产生的,每人都是一溜的碳足迹。
以往是怎么过的,电影院棚顶上有呼呼转动的风扇,开着侧面的天窗通风,五六十年代的暑期看了无数的电影,也热过,记住的是快乐,热也不算什么。现在的影院小型化了,建筑也更保温,有条件自然通风。三十年空调把人伺候得不愿意将就了,不愿冷着,也不愿热着,靠空调恒温。
恒温带来空调病,恒温令下一代的体质变差。都说出汗是排毒,夏天都不大出汗,毒就在身体里憋着,憋坏了。我没有空调病,因为很少开空调。
本周高温33℃,下周持续高温37℃,但愿预报不准。我也得收拾收拾空调机,以备不时之需。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6-7-6 07: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82【黄虫】
回京第二天先去看父母大人,安好。第三天下乡收拾菜地,半个月没有侍弄,多少该收点菜了。
快走到栅栏门,眼前一亮,玻璃大棚西侧原本是浓郁的绿色,布满了爬墙虎,可眼前一片焦黄,像是被刨了根后被烈日晒成枯干或者是喷过除草剂。不会吧,没这么勤快的人,保洁员就负责公共领域,谁管他人墙根屋顶的事。开春时重新把棚顶做了,爬墙虎被腰斩,枝蔓落叶从棚顶拽了下来,雨水过后枯藤发芽、转绿,再发力,叶片长得跟小荷叶似的,眼看着就把西墙爬满,一道绿色的窗帘,避人视线,遮挡西晒。高处的枝蔓已经翻过房檐开始向顶上延伸,怎么一下子都没了。
走近了看。耷拉的干叶子百孔千疮,只剩下枯黄的叶脉,这是被虫子吞噬的。这边绿叶上,一只只半厘米长、黄黄的小肉虫子抱定了叶子大嚼。放心吃,无农药、无化肥,西墙上的吃得干干净净,剩下粗糙的老藤和败叶的粗纤维。原来被爬山虎遮蔽的几棵南瓜藤被彻底解放出来,攀附在爬山虎的老藤之上,肆意伸展。不过离着铺设一张“窗帘”还早着呢。爬山虎的一条支脉,前几年向南爬上了葡萄架,葡萄去年就死了,架子让爬山虎密密实实填满,能有一尺多厚,披头散发,无数的新枝垂下,每次过来,先要剪掉碍事的长枝。架子上也枯黄了一小半,虫子大军自北向南吃过去。虫子年年有,叶子吃了长,长了吃,虫子大军过后,还是留下一片绿。可今年吃光光了,吃出一片焦黄。半月前还是绿的,这要再过半个月,架子上的半绿也都要被吃光。虫子们吃完了爬山虎,下一步该吃什么?它们半月后发育成什么样子?现在的样子有点像幼体的“洋辣子”将来能长出翅膀吗,要是不能飞,它们往哪去。现在不吃的南瓜叶,没得吃了,也得换换胃口。有花叶子,那菜叶子肯定好吃,从高处爬下来,进了园子,蔓延开来可怎么得了。用药灭杀,灭敌三千自损八百。生物灭虫,没有这技术。看吧,这支黄虫大军将如何动作。
983【收菜】
园子绿了,一半草、一半菜。这半个月雨水大概不足,第三茬韭菜没长多少。春季栽下的小葱笔管条直,开花结籽,葱籽摇落,希望新葱萌芽。见长的是南瓜藤,满地爬行,落土处就扎下根,一条藤上会多处生根,长长的触须到处缠绕,随便长吧。花开了不少,瓜才见着两个,还都吊在半空中。上一次,把几株长势好的瓜藤引导到高处,捆绑在竿子上,房顶上的空间大。瓜藤没能继续往高处爬,翻越房檐难度大,没有人工辅助,十次有九次不成功,新枝被风吹落,调转垂到了地面,这半个月长出近二米。支上梯子,拎起藤蔓,爬高,小心地系上,将藤蔓的顶端搭在了房檐之上,两条瓜藤成功登顶。剪枝,同一条藤上就保留主干,其他的都去掉,以保证登顶的藤蔓获得足够的营养供应,能在房顶水泥板上的高温环境中生存并结出果实,也不是容易事。
从老张家移植的茄子都活过来了,开出了第一朵花。番茄死了一半,瘦弱的植株上有了几个白绿色的果实。扁豆长老了,“白不老”,看着老其实不老,摘了十几个,不够一盘菜的,切碎煮菜粥喝。豇豆藤爬满了架子,甩下几根长须,下周可以采摘,也许够一盘的。种下的冬瓜,活了四株苗,半个月才长高了一寸多。蒿子杆也是论根数,茴香一苗独秀,快一尺高了,种了一畦总算见着一棵。水萝卜还算争气,上次间苗吃了一次凉拌萝卜缨子,这回长了一寸多长的几十个小萝卜。花生开出了黄花,有缺苗断垄处,枯萎了好几株,“地老虎”作怪,每年翻地都能翻出白白胖胖的肉虫子。
杂草长得旺。蒿子又长了一尺高,更多不知名的野草高高低低。锄头铲,徒手拔,蓝幽幽的牵牛花放开了,花开了就留下吧。马齿菜也长得旺,长得壮的枝子有筷子粗,大的一株能有小半斤。这是好东西,昨天菜市场一把卖2元,一捆香椿粗细。可以滚水焯了凉拌了吃。健康食品,好像还对人体的某个部位有益。
回城时,捎了一袋子马齿菜。
发表于 2016-7-8 07: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84【泽国】
南方又降大雨,沿江中下游各省告急。电视新闻两湖、安徽、江苏多城市被淹,以武汉地区为最。6月初至今,武汉降水量近千毫米,比1998年6至8月的总降水量还多。这场降雨突破了武汉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周持续性降水量最大值。空中鸟瞰全市已成泽国。交通几近瘫痪,多处道路、涵洞、隧道、地铁站点出现严重渍水无法通行,部分小区出现停电,长江隧道封闭、汽轮、汽渡停航。
大武汉几乎年年被淹,近年投入上百亿改造防洪排水系统,但只能抵御200毫米/24小时、50毫米/1小时的特大暴雨。今年武汉受灾较为严重的江夏区,12个小时降雨量达到了263毫米,远远超出了“日降雨200毫米以内”的计划。老天爷啥时按照人的计划行事了。
沿江各地,长江中下游五省共发生险情700多处,多处溃堤,城镇被淹,农田绝收。
三峡大坝上个月弃水腾出大部库容迎接洪峰,本阶段出库水量远远小于入库水量,起到“削峰”作用。本次降水主要发生于长江中下游,也指望不上大坝拦水。在库区下游,出现险情的大多是中小河流。据国家防总统计,6月30日以来,只有3处与长江干流堤防有关,其余全在其他,也就是说,主要是因为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弱,遭遇特大暴雨,极易发生洪涝。
人都是逐水而居,享受水利灌溉农地、舟楫便利,同时也要承担水害。天要下雨,水要泄流,进入湖泊、江河归入大海。滨水的人太多了,河流被拥塞 湖泊被填埋,连低地都建造围堰,耕种、建房,吃住总还是第一位的,水来了再说,堤溃了,水退了再建,人水争地,进进退退。湖北千湖之省,还剩多少。据统计,2010年武汉水域面积比1991年减少约39%,1950年主要城区湖泊127个,目前仅存30多个。你让水往哪去呀!不淹才怪。
北京年年进入六月份就吆喝防汛。城里有若干个点容易积水,郊区山地也偶有泥石流的发生。城里的事,有三五个堵点积水,全城地面交通就瘫痪。北方历来天干物燥,北京年降雨量才400多毫米,还不够南方一次强降雨的。匀匀就好了,南水北调就好了。
发表于 2016-7-8 22: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85【导航】
天够热,闷热,一早阴着天,雾霾所致,南方雨不歇,北京继续无雨,未来十天。
八点钟大巴出发。我陪着老爸往通州“阳光”酒店,一周多的疗养。沿途几个点,上来八九位,多是认识的。两年多没见着,八九十岁的老人,两年不短的日子,变化有多大,衰老挡不住的。前年那次疗养我也陪伴着,老爸连续两年蝉联疗养团队最高龄老人。去年没能参加,这次还不三连冠。没成。小牟上车了,老人们都这么称呼小牟,不是年龄小是个头小,岁数大还是辈大,都挡不住老同事们称呼小牟。坐下后,论起年岁,与老爸同庚,今年也九十四了,说是年初的生日,那这回老爸屈居第二了。几年前的一次,在同一趟车上,就听小牟的胶东话充斥车厢,能聊,四五十年代,他鞍前马后,跟着各位领导,上次他历数了一大串。今天老人家沉默了。
自家人常常见到,有时不觉得,衰老是日积月累的后的感觉。陈叔叔刚一见老爸,分明是一愣,有点意外和陌生感,“老田变了”,能不变吗,我伸出两个指头“两年没见了”。
杨行长上车,一路走一路握手。我不伸手,我小辈的,跟老的握手“老田吗,好多年不见了”,人家脑子好使,他们应该有好多年都没见着了。我是第一次见着,后来拿到花名册,见这位整小老爸一轮。老爸十多年前脑子也好使,现在肯定是叫不出对方的名子了,车上一半的老同事他也不会认识。
西单大楼前泊车,汇齐了人。9:00出发。
通州。我印象中,长安街一直往东就到了,曾开车去过一次。大巴车不往东,向宣武门外南行,南二环路往东,东向的路慢慢腾腾,从主路拐到辅路,走上一段又回归主路,东三环后又往南向,过潘家园桥,继续南行,见着首都图书馆大楼,又过了两个路口,从立交桥底下掉头折回往北行,这不是走回头路吗,一会又见着了首图大楼,过大楼车往东行驶。为什么刚才南向行驶时不在桥下直接往东转,绕了个大圈子。正是堵车的时段。导航仪不断地发出指令,司机听从指挥兜圈子。一个小时,才来到“四方桥”恐怕这小段路,骑自行车都早到了。继续东行,10:15到白鹿收费站。
司机不像是新手,按着导航仪行走。导航仪就知道走大路,不知道走捷径,尽给道路添堵。照这么走,通州的地界太远了。
发表于 2016-7-9 13: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86【走不动】
十个热菜四个凉菜,吃一半剩一半,多八九十岁的人能吃多少。中餐如此、晚餐亦如此。餐后领队的来征求意见,老人们能有什么意见,挺好的,就是太多了,太浪费……。领队说,都是包桌,吃不吃钱都花了,按照餐标做的,反正是要浪费的。我说,不减餐费标准,可以减少菜的数量,增加水果,把每天客房的水果带出来,也省得你们还另外到外面去采购分发。中午时分几位随队人员外面买回桃子和香蕉。
晚餐后到运河公园。说是二十分钟的距离就到河边。李叔叔两口嫌远,说就在院里转。二十多人往大门外走,大门口几位止步了,嫌热,一天没见太阳的闷热,余下的继续前行。到路口,河堤路,不太宽的小马路,孔阿姨的轮椅也停步了,不愿意走马路,回了。剩下十多位,年轻的比老的多,二位最高龄的都在列,小牟拎着手杖走在前面,陪伴的阿姨说,见天晚上出去遛弯,都是八点钟后才回家。功夫是日积月累的。
小马路行走一段,进了公园,一片绿地,步道平平展展。一个小缓坡,老爸越转越快,就点刹不住步,我搀扶着,感觉身体在下沉,借助我的一臂之力。说是要休息,往步道远处看,路边有座椅,再坚持会儿。
连拖带拽到了长椅上坐下。我们是不走了,走不动了。公园进了,运河没见呢,步道没多远就转了弯,我坐了一会儿独自起身走到路的拐弯处,前面缓坡上行,依然看不到水边,远处的林带后也许就是。说是公园,就是水边绿地,沿着运河两岸都是绿地,庄稼地种树、铺路。唯一的特色就是没人,逗留的那一段没见着其他步行者,几辆三轮电车驶过。
歇了好一会儿,听着布谷鸟鸣叫,回返吧。这段路有多远,我注意了回程时的手机记录,走到酒店大堂约八百步。走路的劲头明显衰竭,还没走到路口,老爸又不行了,要坐下来休息,坚持着到了路口,捡了四块砖头摞起来,凑合坐会儿。至少还有一里地,怎么回去,像是一步都不愿意挪了。拦车吧,这时段、这地界没有多少车,见着一辆出租车还没停。
拦电三轮吧。中年妇人停下车子,我说老人家走不动了,捎个脚吧,不远,就在对面。妇人爽快说上来吧,说好了,我可不收费啊。我说谢谢,谢谢,再谢谢。小车斗内平展展,有个垫子铺在后面,我躬身一铆劲把老爸端了进去。开起来走。
发表于 2016-7-10 08: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87【镜像】
刚入住一会儿,老爸就对屋内的陈设大为不满,说是乱七八糟。这比家中居室的摆设多,客房内仿红木的家具,各种功能俱全,该有的都得有。一些金属装饰件闪闪发光,若干种几何图形,能映出人影。与卫生间的隔断墙玻璃材质,进门三步开外是面顶天立地的大镜子。这些装饰令室内明亮些,也具有实用价值,那大镜子让住店的人可以好好地端详自己,从头到脚。
老人家本来眼神就不好了,这次过来也没带眼镜,想来他看到的一些东西都是影影绰绰的,一切映出人形的器物都给老爸带来困惑,尤其那两块大玻璃。老爸坐在沙发上,看到对面玻璃墙上反射过来的人影,疑似有人过来。在光线合适的条件下,看到的正是我们自己。更多的不便来自那块大玻璃镜。我见着老爸在对着镜子说话,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在自问自答,还有说有笑。我走过去,现场解惑,这是镜子,里面的人是你自己,你看,我也站在你边上了。老人家还是没能理解。
更糟糕的是,在面对大镜子中反映的空间,老人糊涂了,“那边的屋子里还躺着一个人”这人就是床上的我,“那边还有一间房”那是镜中映出的卫生间。老爸是想进去看看的,可是那木框和玻璃镜面硬邦邦的,入门无路。问题是,真要去卫生间时,敞着门开着灯的卫生间也费了老人的思量。
夜半时被老人的话语惊醒,廊灯亮着,老人在跟镜中人说话.这又上了镜像的当。误了进卫生间可是大事,我赶紧起身。
家中的卫生间也有面半幅的大镜子,从来没有误解过,脑子不好使后,也把对方当成镜子使用,都陪伴了二十多年。换到一个陌生环境,这回老爸的口头语说对了,“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地方”面对这幅映出全身的大镜子,判断失措。
中午,又见老爸在镜前走过,这回卫生间判断准确,但还是跟镜像打了个招呼,也许是一直没有得到过回应,老人只是稍作迟滞,笑了笑就过去了。
午睡的档口,我找来床单,一头夹在衣服架上,挂在顶上的空调口上,另一头掩在壁柜门的根部,将大镜子遮蔽起来。
发表于 2018-5-23 20: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23456
, ~3 o# A* }% b
发表于 2018-5-23 20: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停刊一百多天,能起死回生就好。4 e  N2 C' x- |3 r/ h% T1 c' Q

) X7 Y2 P# _0 g+ S5 P% ?% V缺失了一大块,两年多的内容,没就没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6 }$ n9 i; g  o  d! L* C
1 X/ F; `" ^+ E. e# H- J( `1 C

6 Y$ X& ]2 r# z2 ~

& C6 L3 X; B; [9 x2 _% Q! Q续写我的《居京琐记》不知还有几人看。
+ |9 h; N0 w/ Q! c% e3 c% Q* j% K4 Y) v8 L
6 ~- [: z0 P  O/ @! K) i! v/ {
百天的旧作,选几篇育新人的贴上来。/ B3 {! g; s; B; i$ y# A
发表于 2018-5-23 20: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o$ Z: Q# `; s
7 [. T9 G$ a  [9 u3 w
《居京琐记》' l8 z' n1 Z# n- k/ J1 ~- y7 P

4 L! A/ N0 \& P! j6 ?& U

7 j' S& ^  T' [8 a
1541【缺席】
一年一度同学会。看到老郭在微信上开列的各班报名参会人数:3.1班1人;3.2班2人。4.1班5人;4.2班3人;4.3班或2人。5.1班4人;5.2班1人;5.3班7人。6.1班6人;6.2班6人。初中12人。共计49人。这比去年多,去年来了36人。比前年少,前年至少60多人,还有一场热热闹闹的演出活动,那次不是老培牵头,但老培拖着病体来了。
同学会的事,主要是得有牵头人,所幸后继有人。同学们有热情,有人招呼就一呼百应。想一想,同学一场隔着有多远,相会在少年时。与中学部的学长们接触不过一年有余。与三年级的小同学不过三年,也就是在一个食堂吃饭吧,有几位认识的,在校时未必认识,离散后又是多少年,半个世纪。退休后的这些年,又得以汇集到一起。回顾那一小段的交集,人生长河中短短的几个春秋。少年情怀,纯真、自由,欢天喜地,人生最难得的一段,记忆中总是美好的岁月难以忘怀。
今天陈同学们在微信中提及见到我们的体育吕老师,好多年都没见了,照片中变得陌生的老师,难以相认,你言我语,老师消瘦了,我们的记忆模糊了。小学部的同学有谁不记得吕老师讲述的《决定生命的投篮》在你们班讲过,在我们班讲过,下雨天去不了操场,教室内讲一段故事。曾被感动过,我们对道义、担当的理解,由此点化修为而来。难忘老师、难忘同学,不管他们在哪,见着没见着。上个月几位同学发起了众筹,爱心捐献,为我们久病中的同学,众人的绵薄之力,对病重的同学,对他的亲属是宝贵的鼓励和安慰。
新年又到,同学相聚。我们这代人大都走过了职业生涯,人生又一段旅程。我们相聚在网上,我们线下游走。昔日同学,今天又相陪伴,至少今天我们少些孤独,思想上的碰撞、交流、启发、愉悦。
同学们尚年青,年轻的老人。我班的半数同学大概都不在北京,在南方过冬、在境外休假,追随儿女的、追随个人心愿,行走使人年青。节前回来吗?父母在的该回来团聚。今天到场才7位,缺席太多,下周我们再相聚应该还能多到几位。
1542【小年】
阴历二十三过小年。小年,大聚。五桌人聚在“鸟巢”东南的餐馆。主菜老三样,木桶鱼、烧肘子、烤鸭。育新老同学,小学部、初中部的同学。
老郭致辞,祝新春快乐,老师同学欢聚一堂。有新来的同学,才见着的老师。陈老师和冯老师,那年,19岁的冯老师毕业来校任教英语课,面前是小一截14、5岁的中学生。现今的岁数,老师、同学坐在一起,面貌还是体态上,难分高下。
分年级落座,各归自己的同学圈,酒友们聚众一桌,白酒斟满。我们这桌冰葡倒上,把酒言欢,幸会、健康又一年,谈过往、今朝。老郭又拉起个同学团,节后去看“北极光”;老吴、老王再说父辈们的坎坷,老辈的或已不在了,历史的过往令人唏嘘。谁又提起了文怀沙老人,昨天的网文代入当下的现实,和平在座呢,差着辈也是曾经的同事,有什么不清楚的当场解惑,是老人家的年龄还是他在剧院的经历……。
初中部的学长小坤首先起身献歌。我和身边的老黄说起,当年小坤多魁梧,一身黄军装,马裤呢的皮帽,率领我们出了校门去迎战……,现在身材能小了好几号。一首俄罗斯歌曲深情唱响《山上的小花》学长想起了家乡,几十年辗转,他家乡又在何处。
朱学长这次没吹圆号,献上一首《半个月亮爬上来》衣拉拉-衣拉拉- 。和平同学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载歌载舞,让我想起了美术吉老师的那部发表在杂志上的同名版画。
冯老师自我介绍是1965年到学校的,教了一年书就被运动中断了……。我们这才知晓两位老师也到场了。对中学部的老师们我们更为隔膜,这次似是第一次见到。冯老师朗诵俄罗斯的一首小诗,和一曲英语歌曲《雪绒花》这可是老师的本行,众人沉醉于这音乐之声,中文英文跟唱起来。那首隽永小诗《短》补录如下:
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         
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      
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      
总是经过的太快,领悟的太晚,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珍惜人生路上的亲情、友情、同事情、同学情 、朋友情 。因为一旦擦身而过,也许永不邂逅!
是啊,因为短,我们才相聚,才缅怀,才共同唱响。
1543【追根寻源】
金同学唱了首《日本民谣》哼哼唧唧,不知道唱的是哪一首。日本语是老金的工作语言,浸染日久,被拉扯着上台,张嘴就来吧。后来有同学说老金的嗓子该来一首黄钟大吕的《塞北的雪》或者《我爱你中国》老金说这都已经心跳过速了,小董大夫过来给摸了脉,一百多下。
王同学的《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小红书里的不少段落都谱了曲,时过境迁“语录歌”好久都不唱了。老王干的行当跟考古相关,把50年前老歌翻唱出来,出于职业习惯,也出于古为今用的偏好,前辈人的智慧今人当汲取,老王比常人有更深的研究和表达。这次还配合以肢体动作,煞尾的那个动作“生根开花”大气舒展,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懂,不知这是老王的原创还是借鉴于哑语。这首曲子我也会唱,在众多的系列曲子中,这首颇有些京剧的韵味,头一句曲里拐弯唱出。我还记得这首歌是跟电视里学唱的。约在1966年底,在学校住宿一段,电视让学生们垄断了,晚间的电视节目有语录歌的内容,听过唱过就记住了,脑子最好使的时期,学什么都快,可惜了。学而致用就会牢记,没过多久,全班在校的男生来了次远郊顺义焦庄户的徒步串联, 腊月隆冬一步步丈量着京郊的大地、麦田,一路高歌,我唱的就是这语录歌,这首,还有另一首《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首也带着京剧旋律。两首曲子循环往复,唱出百十里路,还能不在心头生根开花。老王那次也同走了一路啊。
照相留念后,我早些走出餐馆,与一同走出的搭话,互通了姓名,原来是低我一年的向群同学,算是认识了。说起早年也在“子弟小学”西四北的大院子中上学。我问是子弟吗?不是,因为母亲是学校的校长,也就进了子弟小学,我哥是你们年级的“为群”。为群,那就知道了,还有郭校长。还说起子弟小学后来易名“育群小学”,没想起是在哪一年,后来我们又搬迁与育新迁址合并了。
为什么后来子弟小学易名,姓“育”名“群”成为育字辈的一员,选择了个“群”字除了当年“群英会”刚刚开过,又有“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说辞——两种过去的说法。不能不说与这位校长有关,两个儿子都是“群”吗。不知这种考据有几分合理。这得去问郭校长了。
$ `" M5 M( r! j  S* S
发表于 2018-5-23 20: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545【王培说】
首钢医院探望老培,从养老院转到医院有日子了,几拨同学先后来过。
三点钟进到病房。老培仰面朝天蹬着眼睛正在发呆。我靠上前去,摇摇手。“你来了,这不好找”老培的嗓音沙哑低沉。不像同学说得那么糟,还能听清楚的。好找,我说,还好吧,你。老培点头。
我问:谁在这陪着你呢。隔壁帘子后面有人搭话:我在这呢。一位中年的护工正在给临床的病友收拾床位。他妈妈每周都来一次。我招招手,道声辛苦。
不起来走走吗?老躺着也不好吧。老培说“ 走不了,我在家、在养老院摔过好几个跟头。”那还是静养吧,千万别摔跤。你老躺着也不是事,找个小半导体听着解闷也好啊。老培扬扬下巴示意,我一回头,对面墙上挂着电视机,正在播出国际新闻。护工说,到晚上九点就自动关了。我问每天能睡多长时间,“八小时,多,八小时多。”
我拾起老培的手,弹过钢琴、吉他的手,后来被烟熏得焦黄,现在干干净净。烟不抽了吧?老培摇摇头。你这辈子抽了多少烟,也该收手了。“我能吃”边上的护工接茬:一天三顿不少吃。医院食堂的饭菜吗?是啊,夜里还得喝碗粥呢。什么粥,医院夜里还有饭?就是罐装的八宝粥。我说:你这胃口好,营养就跟得上,有利于身体康复。
我想起上周四同学们的聚会,跟老培叨了叨了吧:来了五桌人,二位老师,初中部的陈老师、冯老师,咱们班来的不多才来了七位,因为咱们班还有一次单独的聚会,十八九人呢,后天聚会,还在鸟巢东面,你去过的。对了,今天苗建中也进了咱们的微信群,还是你建的群呢……。老培说“他有病。”是啊,老苗的风湿病挺厉害,这次不一定来。老培又问起,“哪个班来得人多啊?”我说初中部,老朱招呼的,来了十二位。我想起手机上有照片,问起还上网吗?老培摇头。让老培看看手机上的照片和视频吧。我掏出手机播放,有声、有影。这是咱班的几位,老章、老黄、王波、卢静,这位谁来着?我一时想不起名字了“任丽丽”老培脱口而出。这是低年级的刘新生,“刘秀华”老培又找补一句。看来我的介绍多余了,自己看吧,我稳稳地端着手机。视频里几位开唱,这是冯老师唱的英文歌曲,我估计这位老培看着面生。“雪绒花”。不错不错,老培当过音乐老师的。这位唱俄罗斯歌曲的是咱学长景小坤。“他五音不全”。老培的评价是针对刚刚听到的曲调还是过往对这位学长的印象。我的胳膊都酸了,终于告一段落。
“喝水”老培发话,我把杯子递过去,杯里带着吸管,侧过身子吮吸着。一阵咳嗽。我接过水杯,安顿下来。我问感觉哪里难受吗?老培指了指嗓子。
“你走吧”累了?老培点头“明天,你们聚呀?”后天。“那后天,代我问同学们好!”
1546【谁没来】
育新学校聚会,历来六一班的到得最齐,应该是最多。唯独这次少些,到了七位,也是名列第一或并列第一的。早在“育新”发布学校聚会通知前数周,六一班的聚会通知已下发,时间节前2月13日,据此同学们有了安排,这与8号的学校同门聚会冲突或难以兼顾。说来我们大多赋闲在家,但无所事事的几乎没有,不是忙这就是忙那,最不幸的是忙着生病,没辙。
我班同学状况最好——失联的少。这归于老培等同学早年基础性工作扎实,建起了联络网,聚会常态化,自1983那年春节始,一年一度或数次,持续三十多年。老培病体不支卸任,伊同学接手,工作更细。这次班里聚会早通知,微信群中滚动播出。谁出席,谁告假列明,一目了然。明天报名聚会的同学18位(17+1)因故不能出席的19位。
看看缺席原因分布吧。不在京的同学:乔艾丽(海南)林永平(海南)邱海陵(秦皇岛)杨玲玲(深圳)任丽丽(广西)苏航(加拿大)施庆芯(美国)解彬彬(澳大利亚)王朋(俄罗斯)。他们或定居国外、外埠或短期南方猫冬、旅游。其二,照顾家人的。至少这么两位,陈伟明、张以中。家中的老人或小人。家有一老是一宝,我们拿到了“老人证”父母一代耄耋之年,伟明的老爸当往百岁去了,得好生照顾着。以中家的小崽一岁半,满地出溜呢,当姥爷的只有周六日才卸任,说累,你还高兴呢。赵淑萍、卢静、姚红三位告假了,谁家还不得有点难事、急事等着办。崔大夫还在上班,中医是越老越有人缘、今冬虽然没见雪,但老人社会,胳膊腿不好使的多,医生不好告假跟老师一样。王波咋回事,上周育新校聚会时才说起研究所兼职刚去掉,又往哪里去,无事忙还是睡懒觉。抱病的这几位: 王培、苗建中、房志毅,愿他们度过难关,早日康复。
还有好几位同学近期联系不上或始终失联,男生:周、赵、吴、王建、王震;女生:陈、林、王、徐、边。失联,希望不会永久,这总比两位已经辞世的同学强,还有指望哪天失联同学给我们带来惊喜。
1547【来了谁】
十点钟同学们陆续到达。伊同学通报:冯同学一早起来身体不适,告假;陈同学记错了时间,两边的聚会都答应下来,有得、有舍,那一边的人多年不见了,就奔了那边。过了集合时间点还差一位王同学,电话联系上,才出家门不远。 “沙子”到了,邢露沙,六二班特邀代表,有老章这位酒友的特邀,我六一班也有他好多位老同学在。学校升班进入六年级,将原来的五三班拆分为二“沙子”被分到了六二班,与老五三的旧情恒久。有此情结的还有小利,他这些年一直搞不清自己是哪一班的。任同学也如是,前几天她还说自己是六三班的,从五三升到六三。六三,乌有之乡。
见面握手、问安,上茶聊天。
父母可好,身体还硬朗吧。父一辈子一辈,好多位都是左邻右舍,叫着叔叔阿姨长起来的。个人退休生活,家长里短,老的小的。育新学校往事……。
11点了,上桌。边吃、边聊、边等。伊同学招呼开席并新春致辞。
出席当日聚会的各位:黄琦、章新华、牛铁航、伊健、赵利国、贡智奇、陈纪元、刘秀华、刘英会、顾伟、田卫平、张霖、王辰、王小利、陶建初等16人,包括特邀嘉宾邢露沙。
伊同学专题汇报重病中的王培同学近况,感谢育新校友和同学们的捐款襄助。
另一项决定:今后班级的全体聚会时间将固定在每年的六月一日。风雨无阻,不见不散。六一班,六月一,儿童节,纪念和缅怀我们过往的日子。地点:暂定西四北的牛家院子,这是我们学区的所在地。其二、北郊赵、陈两家的别居。全体鼓掌通过。退休生活中的校友们,近些年都相聚年前,讲大局避开热点时段,也照顾到冬日南渡避寒的同学们。
王同学到了。不是12点吗?10点,不是12点,这微信中的通知滚动播出十遍、八遍,一直通知的10点。脑子有问题吧,好脑子被岁月销蚀了多少。老章的脑子也了问题,喝了半圈酒,他一一向每位同学敬酒,轮到陶同学这里,给人家改名换姓,三个字换掉两个“敬马陶陶一杯”扯远了,想到六二班那里去了。
1548【天下事】
这次六一班单聚。组织者别出心裁   以往学校的团聚人多嘴杂吵吵嚷嚷吃吃喝喝,热闹。可以改一改吗,吃吃喝喝不可少,添上一项新内容,哪位同学,对天下事素有研究的,给各位讲讲呗,开阔视野、指点迷津或也人生指南呢。人多好吃饭,人少好聊天,来个“两家讲堂”,牛、王两位同学应下,国际、国内两个专题。这也是离大群单独小聚的主旨。
天下事一如既往的关心,大河有水小河满,利益相关。
铁航讲国际 ,国际金融大势。退而不休,年轻老人们,量力而行,有能力的继续社会公益,出谋划策助益一方,铁航说近期还在行走中,前不久还受邀讲座“红色金融”“股市金融”这次长话短说吧,讲讲“软美元”各位手中有美元的近期折损不少。从布雷顿森林会议开讲,到今日汇率下行的美元。不能不说铁航同学好脑子,一连串的数据脱口而出,让听者应接不暇。都是利益之争,经济导向政治、军事,周边势力环伺,容你中国做大?
王朋应下的“国内经济分析专题”但人没到场,还远在索契林地雪原中,疗养讲的是从容,这一趟怕是已流连了二十多天至今未归,心态完全放松下来,不断吟诵的“小红帽”诗作微信过来。
铁航国际讲到国内,补上王朋缺席的不足。近期的股市下挫,制造业的困境,但还有新经济的希望在。
同学们发问,我们还能活多长,在有生之年会不会赶上战争?养老的这段路怎么走?
自信人生三百年,正在走向现实,科技的发展为富贵之人敞开一道门,大众尚无法企及。马斯克带着跑车上天,令人类移居火星的梦想往前迈了一大步。新技术经济,AI技术等将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区块链经济……。我听不懂了,前面尚有二十年的余命,前景如何。希望不会动荡,希望新经济带来希望。谁又能说得准呢?
比特币大跌又起来了,你关心吗。特朗普的弱美元和人民币的扩张与我们有多少关系。眼前习在讲三年三千万脱贫攻坚战,今年入冬以来京城的蓝天白云我挺满意的。
1549【茶经】
一去老章就给沏上四壶茶,自备的普洱,生普洱、熟普洱还有其他,后来老张带来铁观音,又添上一壶。茶壶在桌上转,各取所需,一时间转进肚里好几样茶,除了铁观音有股特殊香气,其他深色、浅色的都不知喝的啥。哪位还提醒说,哪一种空腹喝容易醉茶。
喝酒佐餐,喝茶助聊,比吸烟喷云吐雾强得多。光说话,喉咙受不了,香茶来润泽。
老黄说品茶的人心平气顺的多,很难见着几位喝茶的人打起来的。都是酒桌上的人拍桌子瞪眼。一路材料养一路人。
铁航同学讲下来,我记住的不多,那些个浅显的,美元要是继续走软,那咱就别留着美元,我是一个子儿也没有,倒忘问了,欧元如何,早点买还是晚点买好啊。
不感兴趣的内容听不进去,听不懂的记不住。老章比比划划给大家讲了一段茶经。我平日不喝茶,但家人有喝茶、用茶的,茶比美元、股票挨我近得多。我记住了好几条:绿茶是一次就给炒死了,一年是茶,2年是草,绿菜别喝陈的。普洱为发酵茶,半死不活的在继续存活发酵,所以可以长期保存,得妥善保存避免霉变。白茶 三年茶五年草。我家里有一袋白茶,都有心把它扔了。现在得知还可以继续2年。
“不上化肥农药的就是好茶”约莫十年八年前老章就传达过这个行当的金科玉律。我一直记着,而且基本上不喝茶了,知道好茶根本就见不到。这次老章又带出了后面的道理。老祖宗年代就是这理,现在的耕作技术,没了这两样,就没了量产和收入,少数高海拔处尚保有传统的种植方式,而产出极少,价格昂贵,去年的价码在两万八/公斤。老章说的是云南的某个山头上,这些年,年年都往南方大山里转,去年包了一棵树,不过三四公斤的产出。今天沏的一种生普洱是12年的存货,当年购进的价格是8000元/公斤。这些年好茶价格涨得快,你看它现在什么价了,就这还不好找呢。众人听罢,忙寻自己的那杯茶,刚才喝的是什么茶?哪一壶是生普洱?得,老章起身,我再给大家沏上一壶好好品品。
热茶又倒上,清清凉凉 ,晾到不烫嘴了入口,淡淡的没有什么味道。老黄说口有回甘。我再品似有还无。老黄异常敏感,跟我说起过,京城的物候变化,比如雾霾稍重,五官的粘膜系统马上预警,特灵,不必看空气质量预报。看来他的舌头也比我灵。
( z3 `. @; `) e" ?+ P; \
发表于 2018-5-23 20: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598【送一程】
清晨浓云密布,云开处,甩下一片雨点。静悄悄,与老章、老王在首钢医院的后身彷徨。老王说,天人感应,那些个大人物、做善事的人、那些个冤死的人离去时,老天也会洒下……。
老培走了,自开蒙之日,我们同学一场,至今马上就六十个年头了。早走的人好啊,有同学、发小送上一程。
悲哉,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培88岁的银发老母,二十多岁的侄辈,三代人在此一别。老培走得有点早,老辈人还在,九旬老父亲不宜出行,此时仰望西天呢。
我们还都在呢。同学们在网上祭拜,一片银装素裹,遥寄一路走好,家人节哀顺变。我们来了,从“一.一”一直相伴到“六.一”同班的十一位。学弟、学妹们到了,来送一程老大哥。学长来了,没想到培力大哥能到场,从远郊,拖着病弱之躯,拄着拐杖。陌生的几位是老培的“荒友”在黑土地上一道流过汗,返城之后不离不弃延续着友情,他坐着轮椅过来。光头的大哥无人相识,但又与众人相知,机院附小的“善若水”也是我们在“老北京网上”毗邻多年的网友,大概都是相似的寄宿制学校出来的,同时代,共通的情结,老培与他相识、相聚。善若水来我们育新园子中“串门”。如今那育新园子停了,他哪里知道的消息也赶来,露了真容,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
花圈已经摆上,家人和同窗献上的。继续书写诸位的挽联,68团荒友们的名字写下,我们没有交集,但都有龙江边地共同经历,受托给孟凡贵写上一联,这位给众人带来欢乐,给荒友们带来激情的大哥此时也难以释怀,他们老二位曾策划过多少次黑土地的活动,老培飘零如今已成故人。
哀乐低回,队伍排起,三鞠躬,向逝者最后的告别。青年才俊的黑白照片立在脚下,遥想当年的王培恍如昨日。老培安卧在鲜花丛中,着暗红色西服,面目安详。一了百了,再无痛苦。
是啊,当年老人们说“向马克思报到”。“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特里尔城。”二百年,滚滚红尘,生生死死,向死而生,无不化作一缕青烟,灰霾飘散重归大地。
你想他,他就在,在你身边、心上。
又落雨了。
1599《老培三则》
周三,老培走了。点点滴滴,一鳞半爪,写下念之。
【过往】
少年时王培是班里最早戴上眼镜的一位,一直到六年级,男生一共就两位,另一位也是王姓,他转学过来时就戴着眼镜。那时管戴镜子的叫“四眼”贬义,通常也认为四眼跟读书多有关,戴镜子的功课也稍好些。王培功课也稍好些,要不他怎么臂膀上有两道杠呢,至少也是一道杠吧。那时留下的照片很少,标准照戴着红领巾,胳膊不上相,所以他是不是中队长,还需要点旁证。但管点事,张罗点事,课代表之类的。早年忆旧时曾说起过,这时间一长,忘掉了。但好张罗事的印象在。
小学毕业时没能照张“全家福”但多数人都提供了自己的小照片,男生之间彼此相送,好像没有送给异性的。我收男生照片20张,一直保存着,八十年代初一并交给了王培,王又搜集到另一半,女生的照片,找到搞摄影的苏同学,合成为一大张。王培那张瞪着个大眼睛,镜片之后炯炯发光,少年的定格。后来的多少年,以至于后来的老培,说起他、想起他时,我脑海中总是他这张少年照,胖了、老了都替换不下这最初的印象。
学校一别,再见到时已是东北下乡返城后的事。王培住在朝外大街吉市口姥姥家,我去过一次,朝外大街北侧外的另一条东西向的小街里,可能是爹妈没有回京或者回京尚未分配到足够住房,回城还待业。东北几年,他落下病根,但年轻,看上去并无大碍。常常来我们住的三里河串门,不一定找谁,因为好几位同学都住在同一栋楼里,那时也没电话,见着谁就找谁,就跟谁聊,记得在我家吃过几次饭,七十年代后期的时候。那时他还在弹吉他,我没见他弹过,我家门口的几位都没音乐细胞,但听他说起过和朋友们一道会琴。因为有音乐爱好,家里还置办了钢琴,去音乐学院进修学习三年。是哪一年在南城的一所中学当过一段音乐老师,算是专业对口。有了工作之后,人就不常见了。
被称为王老师的时间不是太长,三五年,也许一年两年。我九十年代末搬家到北三环后,就到老培再就业的北辰集团拜访过,在北四环,北辰物业公司,老培自嘲现在就是“穆仁智”月末忙,总有差劲的客户逾期不缴费的,上门催租子收款 ,每天神侃一通,事办了也交了一些房客朋友。这份工作干的比较长。再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按照政策办理了内退或者是病退。
我03年之后在宣武门上过六七年的班。老培这期间搬到宣内大街与父母同住,离我上班地方近,一个月至少过来一趟,一般是中午,在周边的餐馆,老培选地儿、点菜,我到晚了老培就先喝着。周边像点样的餐馆十有八九都去过,去的较多的是“百饺园”和“小王府”抽烟、喝酒,餐馆当时还不禁烟,我劝他少抽少喝,也没用,说多了也就不说了。
1600【社会活动家】
七岁看老。王培好张罗事的特点延续下来。在龙江时如何,他们中学一道下乡的同学知道。回城后为兵团的事没少尽心尽力。他是68团的召集人。各种纪念活动、会议、演出、展览、公益活动,凡兵团知青的事都满张罗。我跟着他借光看过几次知青演出,最后一次是几年前在官园的少年活动中心,俄罗斯歌舞团与黑土地合唱团合作的一台节目。那一次看到半截,他就出去抽烟没再回来。我最后一次邀他在五棵松体育馆参加“堂会”一干名角上场,也是看到一半,拉上我一块儿告退,体力不支。我退休后还去过几次他家,末一次又送我一套知青回忆录,过去是他人写的这次,上下册两大厚本,他们团战友辑录的,里面有他的文章,还有卢同学一篇。老培说,团里的事已经退出,没有精力管。但同学们的事他依然坚持着。
1983年正月初四我班同学组织了一次聚会。这是离开学校,1967年之后的头一次聚会。老培张罗的。同学们天南海北不知去向,但老培去找家长,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是子弟小学的,小辈的断了联系,父母辈还是同事,打电话、上门。那次一多半同学见面了,在西四北胡同里牛同学家的老宅,还请去了王慧民老师。分离16年,从懵懂少年到而立之年,离散而又回归,失学、在学,下乡、回城再就业,半数人已为人父母,再聚首感慨良多。从打这年开始,同学们建立了联系,聚会常态化,年复一年。中苑宾馆、圆明园 、宣武门、炎黄艺术馆、晋阳饭庄、基辅餐厅、浙江大厦、远足周边农家乐。外面的同学返国、回京,老培惦记、联系着,见一面呗,都在忙,不是年终岁尾,能见几位是几位。
千方百计去找寻老师。几次登凤凰山探望桑老师 、旧帘子胡同李老师,登门拜访肖老师夫妇,万春园迎来傅老师,让我们有幸见到了暮年的吕校长,传来阵阵的暖意……。
2002聚会马尾沟。全校的大聚会,老培与各班的召集人,召集全校的师生。找不着人?老培说,没有找不到的,除非改名换姓。为此动用了老婆的资源,到公安系统的户口档案上去查找。空前绝后了,数百师生再相会,走到一起,站在镜头前。永久的育新,永存心中吧。
数月一小聚,还是一年一大聚,六一班还是育新校。老培操持了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时,老培的脚步蹒跚了。
斯人已去,育新人被串联在一起,小学生、中学部,今年的新春师生们再次济济一堂、载歌载舞。最初的通讯录、一版接一版的小照片、大彩照,老培一期期的的散文诗、编者案,外带小礼物,多少的付出,时光、金钱。“育新网站”的发现和维护、“育新微信群”和“六一群”架构,天涯比邻,老同学天天见,老培居功至伟。
1601【身体是本钱】
少年的王培身体不错,同学六七年间,没觉得有何异样。周六放学还经常走着回家,公交车快二十站了,攒钱集邮。记得那年寒假,1964年,我们一个集邮小组的,他寒假至少两次找上门来,从宣武门外来到我家西四北 。
学校的日子,温室中的花朵。踏入社会,一代人步步艰辛。龙江边地负重,身体、精神,逆境中遭遇不公正的对待,源于连队一次失窃,章同学说:“怎么可能。他是个地下见着金子都不捡的人。”
七十年代末,我们多次见面,他找过我,我回访过他,无时无晌地跟你聊,听同学说他去过安定医院诊病。亏得年青,还都能扛得住。
到八十年代,老培社会活动见多,后来把业余干成了专业的。见着我不是同学就是东北的同事,他同事的事也说给我听。社会活动,家里没活动好。主外内行,主内不行,家务一样不行,沉醉于自己的音乐、电影世界,外面的同学和战友。
忙叨了社会活动,冷落了家人。三十大几才成家,有二年我在西郊上班时,恰又与老培的小家相邻而居,一站之遥,俩口子来过我这里几次,02年春暖花开之际,我还给他俩拍了好几张桃红柳绿喜气洋洋的照片。老培的小家我没去,但他提起过,弄了套音响,收集了不少影视作品,一度沉醉于音乐的世界,白天、晚上。男主外或者你主内也行。老培回归家庭之后,主内也不行,老婆进门听到音乐也不能当饭吃,老培哪里会做饭。日久天长,这日子过不下去了。老培搬回了自己家。老婆管不了,就不管就离开了事。父母不能不管,老培重回老家,热饭热菜有人管了
老培吃亏在身体上,于就业、家庭都有妨碍而不能持久。
谁不想健康着。病也一直在看。换了多少家医院,换大夫、换药,小剂量到大剂量,高风险的治疗方案尝试过。住西郊时他俩口子还到圆明园跑步,老培没能坚持下来,说是起得太早,拉着去爬山,说是爬不动。药物控制是一个方面,好的生活方式更重要。喝酒、抽烟,烟抽得太凶。现在想,喝点、抽点或许就是暂时摆脱病痛的一种方式。没病的主儿体会不到。道理都明白,临到自己得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实现。
身体是本钱,身心健康。爱惜自己吧,顺境还是逆境中。由此能走得轻松,走得更远些。
老培的嗓子好,学过音乐,孤独时沉浸在天籁之音,他跟我说起过,住在圆明园边上的那一段。嗓子好唱过一阵歌,自弹自唱,当老师时唱过不少,示范、引领。好嗓子,可同学相聚时缺难得一唱,我没听到过老培独唱。那年在基辅餐厅跟着苏联功勋歌手众人吼了好几首,老培引吭高歌。再没有了,或许我没记住。人多的场合,老培沉默的时候多,让老培来一首,推脱嗓子不好,烟龄的增长戕害了声带,美的声音不忍玷污,不张口。巴西烤肉聚会时,Lucy同学有幸听过他的独唱《今夜无眠》“唱得太棒了!”为什么是这一首,千百个夜晚,都为此困扰着,也许道出心底的苦闷,将苦难以美的形式呈现出来。
终于解脱,长眠不起,旅者远去 ……。

, c8 n" X( h1 K& J4 S- [
发表于 2018-5-23 20: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02【说书】
往小黄庄走一趟,为书而去。房后的老张跟我提起那本《奇冤昭雪记》,讲“三大案件”的,还要借来看看。这书一年多前我就转手老王了,他藏书,那书中又涉及他的家人。我微信过去索要,半个多月都没回我。打电话过去,老王说要找找看。第三日过来电话,找到了,怎么给你呢?我去取,晚上见,在你家门口找个餐馆。
啤酒吧?老王说半杯,那好,先来一瓶。老王说书没怎么看,找到书后才又翻了两个多钟头。找到老爸的名字了吗?没看到。也是啊,三十多万字中找到个人名是挺难的,谁还一个字一个字的往下读啊。我们不是当事人,书中很多人还是熟悉的,事也多少知道些,谁冤谁又不冤,各打五十大板,当代奇案,可供剖析的典型案例。
最近还在琢磨你的人类学吗?老王搞了半辈子。没有,人类学只是关注不再深究,现在看些宗教和党史。那你这两天在看些什么?《我的前半生》,年青时看过,稀里糊涂看下来。这次再看,有新的认识。溥仪还是很厉害的人,有郑孝胥的辅佐企图复辟大清,不是没有可能,民国兵荒马乱军阀混战,很多民众还是拥戴皇帝的。小日本短视,急于实现野心,要是能扶起大清再行控制中国就不是今天的局面了。袁世凯也做了不少的事,推进宪政,相当皇帝,功亏一篑……。
皇帝……,谈吐间,看过去,老王三分貌似那位末代皇帝。这位溥仪赶上了摄影术的时代,留下大量影视资料,清末、伪满、东京审判,成为公民后的历史述说者,我们虽然没当过有皇一代的臣民,六十往上的老人们都熟悉这张面孔。
我说起有两三年都没买过书了,代买的书不算。老王说自己现在是淘书,收废品那里也能淘到书。最近得了一本“八大文件汇编”(?)这类书存世不多了。我说这类历史文件网上应该能找到吧,或者到图书馆去借着看,你不是嫌家里的书都没地方放吗。我想起前两年老王过来电话,问我要不要书,打算送出一批书,家里满满的,还租了个地下室都放着书。我说,最近红楼影院改藏书楼了,你捐那去吧。你孩子看书吗?有人接手吗?不看,趁早捐了吧,给书找个好归宿,要不走后全进收废品了。谁说不是呢。老王说起他的一些藏书,我才知道他的老爸当过“延安抗大”的图书管理员。
都是当图书管理员的,人和人的差距大了去了。人生坎坷,北大这位就不坎坷吗。
1603【说事】
餐后挥别,约了次日一早搭车之事,明见。
周六上午医院送别后,转回城里,与老王同行,老王说从来不吃早饭。那咱早点吃中饭吧,一块吧,到我那去,顺路。老王的老伴忙,一周五六天往孩子家跑照顾孙辈,孩子比爹妈强,办了事就来孩子,一个接一个。累了老伴,闲了老王。不好的是吃饭没着落,凑合,周边的小馆,包子、饺子、烩饼,东一顿、西一顿,有时跟门卫、收废品的也能吃到一块去,有时我请他们,他们也请我,我人缘可好了……。这是昨天餐桌上老王说起的。周边柳荫公园也是常去的地方,那里有一帮说话的人,都是聊大事的,深了,都不知道是什么背景,周边多少大院子,藏龙卧虎。
老王的自然科学学术背景、社会科学的兴趣爱好,加之博览群书,古今中外又结交三教九流各路贤达,自然成为话语的中心,吸收接纳,之后再发散出去,滔滔不绝。
先到家中小坐。老王这是第二次来我这,上次他是跟老培一块来的,十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没吃饭。那次老王还给说了风水的事,大意是房大人少不好,解的法子是养鱼,金鱼热带鱼都成。我还真养过一大盆金鱼,结果都死掉了,活物都得有人照看着,现在就剩一棵不死不活的仙人掌了。这次来老王没有新见解,十年,基本老样子。
起身往楼下的山东馆特色菜,羊杂、盒菜、大丰收、啤酒。
我吃饭的速度要比老王快上一倍多。咱也不知道健康的各种指标,记住了一个比较粗俗的说法,好身体的表现为“三快”吃、拉、睡,三快。老王说就是吃不快。牙口不好还老说着,这会儿都冲我来了。说人、说事,尽是大事,远的、近的。说耶稣活了九十多,后来信了佛,刚在网上转发了一篇。我说不是年轻轻的就代人受过上了十字架吗?三天后复活了?这事可信吗?教皇怎么说的。这太深远的话题不易喝了酒说,越听越糊涂。我出去方便了。回来见老王那掌上摇起斑斓的法论,转经,转一圈相当于念叨数千次“阿弥陀佛”,我没记住准确的数字,这倒是虔诚的捷径。
说近的。1966年的风云际会,那一批中学生何去何从。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风格“四中”的大模大样、“三十五中”的隐忍坚持、“八中”的……,眼下看看几十年后各界担纲的人物。老王说,其实咱育新人也是特色明显。我说愿闻其详,这样吧你给归纳 小结一下,形成文字,也别长篇大论,三五千字差不多了。“不用,千字文就够”这个实在,等你老王的千字文,说说育新人。
1604【昏黄的月色】
京城住着,大不易,见一面不容易,尤其赋闲多年的老人们。曾经的老同学老同事甚至老领导见上一面越来越难,常常是在送别的场合,多年不见又“八宝山”见了,逝者临行前的感召力,杂糅着感伤、感激、亏欠或许还有尊重。这种场合,不仅悲伤、留恋,还有幸会带来的惊奇和谈笑。
同班的同学过来11位。合影时其中一位看着面生,散了之后问及老章,眼瞅着他不离老章前后,以为他们康乐里发小。老章说,王景文王六一啊。想起来了,知道,知道。走得太早,他没跟着我们到德外来。我脑子中浮现出一个场景,子弟小学六一节的队列中打打闹闹,吵吵着王景文、王六一,那次我才知道一个人可以有两个名字,再后来知道填表时的“曾用名”好像在同期又挖掘出来位“王三八”源自出生日三月八日,这位到没挂在名字上,但你男生,生在三.八,着实让同学们取笑一阵。我对景文的印象止于此,同班三年交往不多,没留下事迹,掐指算算分别已56年。回来后网上见到照片,依稀旧貌。
这次见面同学们陌生的另一位是老丁,也没跟上去德外的“育新”。与丁我并不生疏,学校分手后有过交集,1967年在康乐里街头、1978年在红庙、在月坛北小街、第四次,上一次见到他,最近的这次年头记不住了,十多年前吧,还是王培带上我见着老丁,一同去了西面苗同学家。一次吃饭时,我忆起西四北子弟小学时的我们三位玩伴,丁、苗、田经常腻在一起,气味相投,丁现在见不到了。老培说我能找到丁,我给联系。老丁那阵子已是专业画家。
老话“三岁看老”我十岁时也没想到未来会出个丁画家。我们一起玩的时间最多,我上次说起过,我们仨在操场坡上东墙根活埋过一只白色蝴蝶,小坑的上口盖着块巴掌大的玻璃再埋上土,暑假回来那蝴蝶的坟冢怎么也找不到了。至于画画,小丁是班里画画最好的,之前还有位邢同学画得好,他二年级转到了二班。我永远记得那个昏黄的月夜,三年级要结束了,已经知道四年级将迁到德外去上学,丁要转学了,是那次心中升起惜惜相别的情愫。丁拿出他的图画本送给我,长方形,十多页,都画着画,只最后一页还空着。教室的花窗对着操场,一轮满月时隐时现,远端是坡上的一株老槐树,树后是一长溜的低矮的小平房(卫生间)。丁拾起彩色铅笔,临窗涂抹出一幅月色图,小房、老树,顶上的月亮、缠绕的云。
那图画本1969年后消失了,月色图我总记着。
1605【记得住的】0507
老丁(云中客)感慨56年前的育群还残存多少记忆? 你对子弟小学和育群的记忆应该更清晰,更聚焦,没有后几年人和事的干扰,少些颠三倒四张冠李戴。下面我沿着小丁时的记忆,发散性地追忆点滴,也许有误,同学们直接指出避免以讹传讹:王德培王老师可不瘦小,激情、壮硕绝不臃肿,穿过一件明黄色的短袖上衣,三年级的班主任,四年级跟我们到了德外,大概五年级时她又回到了西四北,六年级的六月间,我们十几个同学追到了西四北给她贴大字报,不记得有没有女同学,王培肯定在场。“瘦小,带着瓶底厚眼镜,用手抓灯绳影子的生活老师”我忘了她姓名,上海人或江浙一带人,话难懂,她老管我叫“蝶维饼”孩子们正是闹腾的时候,打架、恶作剧,跟老师作对,就是正常的管理,照顾起居,一天到晚多少事,吃饭、洗衣、洗澡、夜里叫醒学生起来撒尿,生病了带着去看病、隔离,记得有位顾本星(音)同学体弱,一次脱肛,老师和同学们吵吵闹闹围着,我还纳闷,人身上怎么还有“钢门”。我也高烧过一次,躺在床上胡言乱语,老师看不行了,拉着我去医务室打针,在冰冷的隔离室内躺了一宿,隔离室在那一溜小平房宿舍的东面,半夜起身肚子饿得咕咕叫,把床头的凉面条喝下肚。你说看了一场《勇士的传说》电影,那属个体行为,同期该有一部《勇士的奇遇》剑客,喜剧片。应该不会忘一年一班时的“六一节”我们上午和晚上连着看了四五场电影,晚间是在西郊民巷钟楼下和对面108号花园内。不记得"窝头就咸菜我是毛主席的第二代"的反标和教导主任阴沉的脸,是哪位主任,王主任还是杨主任。记得住棒子面粥,没记住干净的碗,记得有的同学带着小墨水瓶装的细盐,喝时撒上点,好味道。那三年,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幸运没饿肚子,学校照顾得还好,有谁浮肿吗?依稀记得发放过黄灿灿大个的黄豆玉米饼,浮肿者有份。“记得住赵姓女同学挤了全屋人的牙膏”你怎么探头到女生宿舍了?我的牙膏也是在寒暑假前挤光的,一个学期都没怎么刷牙,鼓鼓的牙膏袋带回家不好交代,都涂抹在宿舍高处的玻璃窗上,打着灯,摇着窗户,放幻灯、皮影戏。对过楼上闹鬼,什么鬼来着?记得住“门上悬盆,淋湿生活老师一身水”还打湿过同学,还悬过笤帚⋯,带来多少欢乐。至于父一辈子一辈交情的发小们,说来话长,容当再忆吧,马上又六一节再见了,期盼着。
- E1 p4 N* Y. E$ ?4 P
发表于 2018-5-24 02: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我爱看您写的东西,当然感兴趣的东西就多看几眼,一段时间没看到您的文章,我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几篇文章在一起,时间不详,您是说王培故去了吗?我没见到过他,但好歹在网上也和他有过少许交流,算是有缘,他为育新的声誉做过不少贡献,他也在此网留下了不少照片,值得永远怀念。我没搞错吧?: n4 U/ g4 E7 d8 M

0 g5 l) n& U$ {1 o/ d: k7 [4 h

点评

以下是李苏同学的纪实文章。  发表于 2018-5-24 07:25
发表于 2018-5-24 07: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p3 X- k& x4 u0 i& B  F
  T' p, f8 W. O: G
《育新校友送别王培同学纪实》 今天,公元二千零一十八年五月五日、农历三月二十,戊戌狗年、丁巳月、丁酉日,立夏。育新学校部分校友来到位于石景山区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为王培同学送行。 春夏之交,天气略显燥热,轻度雾霾。笔者一大早起来,依照昨晚伊健学长的指点,在1号线地铁古城站下车,乘上318路公交,顺利来到首钢医院。说实话,以前没有来过这边,不认得路。想起伊健学长之托,临时客串一把摄影记者,赶紧掏出手机,把首钢医院的大门和主楼拍下来,随即发到育新校友群里,让同学们一起分享现场的情况。 在门卫处,碰见两位同龄人,一位坐轮椅,另一位推轮椅,也在打听告别室在何处。一聊,原来两位都是王培同学的荒友,坐轮椅的姓王,推轮椅的姓常,当年跟王培都是一个连的。荒友坐着轮椅,一大早就远道而来,只为再看上一眼当年共同奋斗的战友,寄托无尽的哀思!小小年纪、束发之年就离家舍业,远赴东北边陲,战天斗地,扎根北大荒,大好青春年华,消融于漫天冰雪之中。当今圣上也是在这个年龄背井离乡、饱受磨难。但天终于降大任于斯人,不负少年苦中苦!名不见经传的陕北荒原梁家河也因之声名鹊起。只可惜王培同学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天妒雄才、英年早逝!不然,凭借王培同学的聪明才智、远见卓识、组织能力、吃苦耐劳,理应肩负重任,为天朝做出更大的贡献!倘若如此,定当另一番景象。 在告别室办公处,一位工作人员正在书写挽联,家属、亲朋好友、发小同学,来了足有四、五十人。 笔者第一个看见的就是田卫平和陈纪元同学。田卫平同学当年也去了北大荒,也是才华满腹,文笔细腻,经常在老北京论坛和育新校友群里发表文章,不时勾起同学们儿时的美好回忆。自笔者64年离开育新,足有54年没见到陈纪元了,完全不是小时候的模样了。当年在学校里陈纪元也是大队长,飒爽英姿。六一班是四年级育新搬到德外关厢时从育群小学并过来的,在王培德老师的带领下,作风很不一般,一直就是学校的优秀班级,是全校学生的楷模。有点像部队的英雄连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跟老育新从大红罗厂过来的班级相比,就有点像解放军王牌军38军跟安徽省军区地方杂牌军的差别差不多! 陈纪元说:她们班自2000年开始,年年都组织活动,每次都是王培张罗。六一班自己有个群,同学们都非常活跃。今天六一班来的同学最多,有十来个。伊健学长因患感冒、不能来,也嘱托陈纪元多拍点照片。笔者看到陈纪元一丝不苟地拍摄现场的视频。 在门外的长椅上坐着老学长张培利同学,他应该有70岁了,体重只有90斤,看起来精神矍铄、神色凝重。他家住在十八里店、特别远,一大早拄着拐杖蹒跚而来。 还有刘秀华、刘新生姐俩,四年级的董京蕊、田力群等人。章新华、王波几位六一班的老大哥也都赶来了。王波同学很有思想,不同凡响。想起以前王培说过的一句话:别看现在岁数大了,好像没什么差别,小时候差一岁就是一岁,四年级跟三级就差得很多。 王培的亲属也有十来个人,王培的母亲情绪很稳定,同学们纷纷围着她老人家表示慰问。她给大家讲述了王培同学病情的发展和演变。从15年起,就发现王培咳嗽地特别厉害,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后来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是肺癌晚期,现代医学已经是回天乏术了!住到首钢医院,也就是几个月的时间。最后时刻,她和弟弟守候在王培身边,送王培远去。王培的父亲今天没有来,老人家无法抑制晚年丧子之痛,不胜悲哀! 九时许,告别仪式正式开始。告别室正面墙上的彩色视频是王培学长的遗像,那是王培年轻时的照片,带着眼镜,风华正茂。遗像上方写着:沉痛悼念亲人王培。两侧墙上摆放着花圈,一边是亲属们送的花圈,另一边是来宾们送的花圈,摆在最前面的是育新全体校友和六一班同学送的花圈。王培学长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从中,神态自然、安详,就好像睡熟了一样。看上去,王培似乎依旧很年轻,只是头发全部白了。在哀乐声中,来宾们胸佩白花,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依次向王培三鞠躬,绕场一周,瞻仰遗容,慰问亲属。最后,亲属们排成一排,向王培做最后的诀别。灵车在门口等候,工作人员把灵柩抬到车上,育新校友们在车前合影,历史定格在这一时刻,记录王培学长、我们的群主最后的离去。王培的母亲和弟弟护送灵车前往八宝山火葬场火化。 告别活动结束以后,六一班的同学又一起合影,然后,赵利平同学与陈纪元相约去看望陈的母亲,其他同学们依依惜别。在返回的路上,天下起了小雨,似乎老天开眼,垂泪相送。 回想起来,这么多年,王培学长禅精竭虑、苦心经营,一个一个地寻找失散的同学,处心积虑地组织活动、安排聚会、撰写文章、冲洗照片、编纂视频,为唤起同学们小时候在育新学校的美好的回忆,不遗余力,功不可没! 15年春节,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吕春锦校长家看望老校长,老人家特别高兴!回忆起当年在育新时的情景,如数家珍。吕校长也是老干部,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后一直在教育战线工作。当年筹建育新,老师都是她老人家精挑细选、百里挑一选来的。那时候,她们这一代人,真的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当做自己的毕生追求。文革中,吕校长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吕校长对王培撰写的《育新校史》非常感兴趣,后来几次来电话,更正或补充相关事实。两个月以后,就是15年清明节以后,吕校长因病逝世,享年94岁。没想到,仅仅三年之后,王培学长也步其后尘,撒手西去。 今年春节期间,有一天笔者在西单跟朋友吃饭,饭后正好溜达到王培家楼下,遂拨了个电话,如果王培在家就上楼去看看他,电话不通。没几天,就听说他住院了。王培入住首钢医院以后,好多同学前去看望,铁航、伊健、晓虹、小彬、小沈等都去了,看同学们发的照片感觉王培的状态还不错。本来琢磨着五一过后专门去医院看他,不曾料想突然他就走了!遗憾至极! 今天,王培学长走了,我们还活着,感慨多多!同学们啊,大家珍重,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最大的成功就是晚点去他老人家那里报到! 王培同学安息! . _( G9 M0 h/ R, T

5 W  o! \2 N/ x* c" \8 v

3 M( D4 u+ K2 b! f' t& H) k$ ` 二零一八年五月五日十七时五十分于北京) Z, H& e+ {, p+ |

0 R  k1 T& F8 }8 @& h- t. _3 k" Z9 B& S# e% g4 q0 r
发表于 2018-5-24 07: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8-5-24 07:32 编辑
8 D+ s3 o+ \& ^% _
11
发表于 2018-5-24 07: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11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8-5-24 07:31 编辑 5 h( c7 w2 g: ]
! ]. F( j8 s% O; L: ?5 b; f' i
11
发表于 2018-5-24 12: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Z7 A4 A$ r. n/ F* E+ I4 z
4 V. D9 ^0 S, ^2 S
1612【老饭桌】
同事传来网文【七贤村的小饭桌】,外加一周的食谱。(见附文)
这小饭桌中国银行总行(中行)开办的,开在员工宿舍区,西三环外的七贤村,为退休人员提供午餐,每顿菜品两荤两素,主食干湿搭配,天天换样,看上去真不错,减少了老人家们的后顾之忧。
+ L' ]  d% ?6 E
退休老人家们最大的生活负担就是这一日三餐。一顿都不能少,将就了真有点对不住自己,都这把年纪了。按说外面饭馆挺多的,满足口腹之欲不是太难,但天天在外面,吃吃就烦了。点外卖,卫生条件行吗,一餐又产生多少塑料垃圾,看着都难受,这些个塑料颗粒最终循环之后进入人体。万不得已,绝不点那玩意。
吃食堂,我们这一代人的偏好,从幼儿园开始吃,学校、农场、学校、公司一路吃下来直到退休,大大小小的食堂。早年的单调,溜肉片、炒三丁,回想起来满是怀念,最后吃了十多年的食堂自助餐,食堂的菜肴越来越丰盛。我们这些人厨艺不行跟长期吃食堂有关系。
食堂的热闹,也有安静的时候,边吃边聊。好多事,私事、公事,餐桌上就商量了,部门之间的协调,端上餐盘走过去。
退休之人,无公可办,也没了食堂之便。其实想吃还是有的,家门口就有,社区就有,每天中午,两荤两素的一大盘子一个人都吃不了,18元。一荤两素的14元,不贵还省事,吸引了周边写字楼里不少的小白领。来晚点人就多,11点就过来,还成。
什么都怕比较,比较就有高下。看着中行开办的小饭桌,有照片在,窗明几净,有专人管理,菜品丰盛,吃罢撂下碗筷走人。这地方熟,我在七贤村住过七八年,九十年代中搬走的。当初的底楼大厅是存车处,现在腾出来办食堂。饭菜由西单总行大楼内的食堂提供,上班的和退休的饭菜都是一个灶眼出来的,餐食质量、卫生尽可放心。每日中午车载而入,保证热饭热汤。我的同学、熟人或他们的父母还有住在七贤村中行宿舍的,老哥老姐、老辈的有福了。
据说这处小饭桌的发展前景为“老人日托中心”将不断增加其他服务项目,理发、修脚、聊天陪伴……。
5 e1 _# X: ~' \0 y0 z2 d( ?& Q) P7 R

! C3 Q3 ^. q/ I3 l8 H5 I

0 n# _2 U8 {8 f& e# I' p: q
1613【老章程】
老人化社会,谁来照顾这些老人,靠家庭也要靠社会。进入养老院,对多数人这条路可望而不可即,社会没有这么多的床位。大多数人只能居家养老,并依托社区扶助。想想独子一代不堪重负,前景堪忧。社会多出把子力,分担一些吧。前几十年市场化改革,提倡企业不要办社会,企业精简卸下不少负担。现在中行这家金融企业反其道行之,挤出资源,外聘社会力量,办起老饭桌,食堂要多炒几锅菜,出趟车宅急送。受益退休员工和他们的家属。类似的单位多一些,养老的压力减一点。
中行是有传统的,照顾员工的福利。这家行的前身是大清银行,百年老店。
六七年前有一次老爸跟我叙旧,说起他的老爸年青时到了城里学徒,后来在当地商会会长家里当杂役,忠厚、伶俐,若干年后会长把小伙子介绍到青岛中国银行就业,捧上了金饭碗。一直干到日本人占领,银行歇业,员工遣散。我那爷爷一人关饷,也就是个低级职员,养活一大家子人,三个儿子都进了城里的学校、老爸进的烟台美国人开的教会学校,商科。爷爷回乡又当了农民,但儿子都上过学。五十年代中,老爸在济南公职,北京的来省里调干,不见人就翻档案,要年青、有文化、干过经济工作的进京后分配到中行…… 。我们一家子就进了京城。进京后一年,父母就远派爪哇岛,单位对外派员工家属照顾有加,子女送进最好的幼儿园、进入子弟小学。入冬时单位会派人过来给支炉子装烟筒……。

6 t+ U- X4 P, S0 \4 E
前些年读过上海作家程乃珊的《金融家》,基本是部写实的小说。程是金融世家,她的上辈,大概是爷爷辈的程老先生长期在中行任职,并出任中行董事直到暮年。书中曾记述了这家银行的员工福利,比如筹资建设员工宿舍,多数员工居者有其屋。在上海日占时期和其后,食品供应短缺,物价飞涨,民众苦不堪言,银行利用自己的客户关系筹集物资,每位员工定期会收到一定数量的粮油,度过艰难时世。

' p2 Y9 g/ T. ^% c  t2 S
事情总是有源流的,一家的企业文化。老饭桌或是日间托管中心,尽管跟我没有关系,还是乐观其成。
) N4 |% A6 \! b

  \9 j9 j; \8 Z, e6 Y, _' h
发表于 2018-5-27 18: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4 c4 ~. Q: g; @6 V! ?% F; j9 o; Y" _, ~
7 D, E" f( `' h
0 A3 l* E1 r1 Q
6 U. C# n  Q8 y1 }- R  ]
1614【去哪了?】" o$ }- b0 @9 d3 h
有日子没穿行动物园了,往大柳树南的老人家,不一定走南线,南线好处是不必倒车,动物园南门下车,一路往北穿过公园就到。走北线也可,如果车顺,倒一次车,大柳树南下来,往南走五分钟,少走路,路程耗时还短些。起始站在马甸桥西,走南线还是北线就看哪趟公交车先到,这半个多月,直到今天才才赶上趟104车。
4 O6 V6 H% ^) b: R; u动物园已换上夏装。上次来湖畔大树的枝叶还稀稀落落,明晃晃一个个鸟巢,夜鹭飞来飞去忙着搭窝,现在该是育雏的季节,仰头看看,枝叶茂盛,想看清楚实属不易,夜鹭的身影晃动着,大鸟,幼鸟看不到,太高、太远了,视力也差劲,这要是有长镜头在旁,拉近了看还差不多。今天湖畔没有“打鸟的”连续好几天雾霾笼罩,拍手们都躲了,北岸、东岸都没人。+ z; i$ q" u! ?& T! x) ~: p/ V3 q- A
雾霾遮蔽太阳,绿植阻滞了风向,闷热,才走出不远人已经汗津津的,伏天的感觉。
- H' N' Z( f, q) B# R5 ^1 t往西面绕,过桥。东方白鹳的笼舍内立着两只鞍嘴鹳,它体型大些,也花哨些,尤其那张花脸。那白鹳哪去了?门牌还是人家白鹳的,怎么这里换了主人。东方白鹳属园子里的珍禽,有统计说野外存世数量不过数千只,早已列为濒危物种。不会是西行了?去年秋天它还仰头长啸,大嗓门,如同打更人在敲梆子,仔细看看,笼中再没第三者了。但愿它没事,也许进了医院呢。
3 n2 H) p) V7 \) P" Q! j往北,火烈鸟的大家族,好几十只,上次路过时它们还都挤在玻璃暖房内不肯出来,这次挪到外面铺了一片,白色、黄色,这次仔细看了,不是印象中的粉色、红色,是杏黄色。室内憋了一冬会不会色调有所变化?火烈鸟,也称红鹤,眼前的是杏黄色,好像与以往有变化。幼鸟和成鸟的羽色不一样,白的、黄的该是两代吧,杏黄色的是否还要继续变色呢。今年不变,明年变吗,会变成红色吗。它们这里是几世同堂?老鸟又变化为什么颜色?真委屈这些湖泊中的水禽,被人类关在鸡笼内,无处涉水,沙土洗身,没有湖鲜、海鲜可食,翩翩起舞还有兴致吗,更别说展翅高飞了。
. P" i+ x% ?/ X
2 W6 W$ p% |- B5 M
# u$ }+ c7 r" G/ h; S& ?
1615【还没见】
2 y5 [, N4 H) T隔日又穿行动物园。进到园内路过熊猫馆西侧,一股葱花炝锅的味道,四面看看不像有埋锅造饭的地方,不对了,八成是农药的味道,前日路过时眼前漂移着好几只吊死鬼,拉着长丝,我摘下一只甩在地上,还踏上了一只脚。害虫必除,从小受过的教育,爱憎分明。小孩子有时也不大在意,只要高兴,蜻蜓也捏过来玩,蜻蜓益虫啊,吃蚊子苍蝇,孩子们没少杀生,倒是害虫们很少有拿来玩,像臭大姐、洋辣子,见着了,如果在地面大多给 上一脚,除恶务尽,如同干了件好事。好像西洋人那里不这样,在教育小孩子的时候慈悲为怀,害虫、益虫,人类的一己之念,见着了攀爬的虫子,多是由它去,不必杀生。当然杀虫剂、除草剂都在大规模地使用,此一时彼一时,两面人。
1 u- b( X% q# G4 K' ~动物园每年都要多次打药,高处的大树、低处的草坪。我还问起过这里的工人,草坪修剪下来的草为何不就地消化喂养食草动物,工人答我,喷过药的不能喂,不管是草还是树叶子都打包外运销毁。甬道上湿漉漉,屏住呼吸赶紧走。前面没见到喷药的工人。
0 J, \! w. h; ]2 r$ a& \% A拐到北向的窄道上,路当中窜来窜去一只小松鼠,有点丑陋,褪了毛似的,如同刚从水里挣脱出来,要不是立着的那只大尾巴,真会误认为是只大老鼠。颜值很重要,都是啮齿类,老鼠令人厌恶,而松鼠挡在前面让人多了些欣喜。见它忽左忽右,绕着人们的脚下来来去去,它不怕人,像是在等着路人的布施,大概几位都是囊中空空,几个来回后,松鼠失望了,让开路,跳到边上的岩石上蹲下。
' M/ }( c% I/ M4 S5 z+ ^; s一早天凉快,不似前日的闷热,少了些雾霾,乌云蔽日,清清爽爽,树顶上看得清楚些,热闹,巢内蹲着夜鹭,成鸟还是幼鸟?枝头一只像是幼鸟,个头不小了,不停地呼扇着翅膀,就是不肯起飞,振翅练习吧,它总会飞起来的。
" E$ Y& j* Y3 W0 b. b7 V天色更暗了,甩下来雨滴,水面斑斑点点。赶紧走着。过桥,往西看上几眼,还是没见着东方白鹳,默默的两只鞍嘴鹳,拥挤在一起的火烈鸟。一路小跑,沿着树荫,下大点吧,水禽们痛痛快快洗个凉水澡。
* F. N$ }4 g# p( C9 x- Q) V" s7 X8 ]. {

! S& U& ?2 H2 I1 B0 v6 S$ \9 A" r
发表于 2018-5-27 18: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 O- e# K( Z6 l  j4 ^

9 ?! d( l- K/ H% L# c: P3 @! p3 T7 d
* d' a7 R/ d1 S: B
1616【跑医院】! b, X5 }8 J7 B
" m7 _* w! @& y  `+ ?

: y. I! P+ G: B6 |老爸站不起来、发烧,一只腿红肿,八成是这条腿闹的。( G7 T/ g7 i+ {7 n; _& g: P3 c% ^
熬过一宿,早上还烧着,上医院看急诊,七点半到了人民医院。
* I7 v; x( V6 w0 H/ o9 U" N量血压后挂号,转进诊室,问诊后,先做心电图,然后开单子:胸片、验血,腿上的问题再挂个外科号看一下,估计是丹毒。4 o" p' S( s/ }7 ^
还是看急诊效率高。其一的生化验血,挂普通门诊得一天后看结果,这3个小时就行。胸片,一周前在专门体检中心,人家说必须大喘气,憋气才有效,结果放弃这项检查。这里拍片有此要求,但你不大喘气也给你拍。说是上午都能出来结果。等吧。
! V# d$ X2 O: @( f# |; ^轮椅推到室外去,比里面的空气好些。路过挂号大厅,挂号窗口人也不少,一些科室周日也接诊。快三个小时,陆续拿到三张单子,就差生化验血。都11点了,大夫们中午要休息的,检查单子再不出来,上午就开不了方子拿不到药。我到诊室去问,上午几点下班?下午几点上?“我们不休息。”医生答我,头都没抬。这话让我好感动了一会儿。我忘了这里是急诊,24小时大夫值守。: E& ~+ `4 o8 m5 Z$ ?2 {
所有的检查单据11点多钟都拿到手,去见医生,开方子,先青霉素皮试,再安排输液,预计要输半个月,上下午各一次。拿上处方,二次去外科,刚才在等候各项检查结果时,在外科也看了,外科的判断是丹毒,也是要验血,看过内科的处方后,又加了项腿部“彩超”说是要另约时间才能做,周日可能做不了,看到内科的用药,说是够用不再开了。1 G2 N3 M. {. R; h/ O1 C( e+ c
12点钟落座输液。急诊室全满,连带走廊两侧都是躺的、坐的,多是挂瓶的。没地方,就挤在观察室内走道边坐在轮椅上,顶上挂了四袋药水,白的和茶色的。
# m& ^& ^' n8 z- S滴滴答答,不紧不慢,一个小时250毫升的一袋还没完,问过护士能不能调得快点,护士说不行,岁数大了,快了心脏受不了。听大夫的吧。我问这一天输液两次,那第二次得几点才能输上啊?护士回答不好说,反正你早不了。8 r) o4 l9 ?6 }" A
真的没能早。当日一共输液五袋,第一袋和第五袋是同样的消炎水,按说两次消炎水要间隔六小时,头一天也就这样了。到家七点多。半天消费医疗资源近两千元,停车费160元。
4 E- G1 H5 t4 y4 o1 V0 i3 L/ Q. L" k4 V2 a( d# d% S
/ u, B/ o! C$ g5 ~/ l  s0 c7 A+ s1 ~
1617【同病相怜】
- d- x5 ?  l/ u" ~+ W* M2 D( K! A6 N说来我还没有过吊瓶的经历。老人家大概吊过瓶,但没有麻烦过小辈的,这些年有点毛病,吃点药就过去了。这次不给药,一片药没给,就是吊瓶输液。) M5 O  T! Q4 a" w) {
看过去排排坐坐满眼都是瓶瓶罐罐连着管线,下面是愁眉不展的患者们和家属们,患者老人多,大多有人陪伴,规定一位家属陪伴,二三位的也有,室内挤挤插插,护士定时过来吆喝一遍:陪伴家属留一位其他都出去,轮椅、椅子收起来让开通道……。哪里让得开呀。你这还没输完,后面就有跟过来排队的,问明白你这快完了,头顶上的瓶子就一个,他那里支上马扎等着。问过病友,说是过了八点基本就没位置了,一天到晚都是人,有人专门晚间过来吊瓶。后半夜四五点钟时稍微宽松些。) {" q) G! e( p- Z
偶尔跟左邻右舍说句话,听下来好像还是外地的患者多,近处的几位都是内蒙的,本地看过效果不明显,又到京城的大医院, 有的拿着厚厚的诊断书,一次一次的跟输液室内的值班大夫讨论,内科两位大夫在这值守,就近答疑、处理,分担了急诊室内门诊大夫的压力。
9 ^$ ^+ f: _8 ~5 ]$ Z9 T+ l' |输了两个多小时,边上的一位病人家属示意我里面有位患者要结束了,快去把地方占下来。轮椅坐着不舒服,医院的椅子高靠背,不必仰着头难受了。一会儿换了座位,舒服了许多,轮椅杵在座椅前,把老人的腿架上来。老人带着烧睡得糊里糊涂。
* b' \( ^4 X* H0 t三点多了。边上的一家人支着小马扎开餐。我这带着水没带着餐食,想想也该补充热量。出去买,老人怎么办?看着邻居的餐食我问起你这面包哪里买的?“超市买的”超市太远了,我在盘算着怎么办。“要不你来个面包吃?”多善解人意呀,我这里正求之不得,早有想法就是难以启口呢。我说我就要一个,给老人垫吧垫吧。“没关系,我这好多呢”我在打开的袋子里掰下一个连体面包。谢谢了。3 d" g) [  _& ?  I& s( x/ v
老人撕扯着面包,就是温水都下了肚。“再来一个?”我摆摆手。谢了。有进就该有出了,别一会儿再起身去折腾。
- a9 O/ @0 B! k& S) V2 T进食之后老人精神了,睁开眼睛,麻烦也来了。( ]( J% b+ [# j
# y. d7 I7 w& J; ~2 x0 \
- j4 J5 }5 i1 a0 y( z' n) J
1618【夜以继日】
, w% v: [5 S  j4 i: v) X看来挂瓶管用,一次退了烧,腿部消炎时间长,预计两周,还给了外用喷剂。老人家第二天就可以自己走路了,话也多起来。( Q* U- p0 F: f  L  h+ R0 G

0 P- h/ Y, Q% K5 x$ p6 l* n# o& h
. A0 ~" {) `. f2 o5 J+ c
第二天一早六点多就出了门。头天都打听明白了,继续挂急诊,不发烧也可以挂,一天一挂,70元,比普通门诊挂号费多20,现在不叫挂号费,改叫医事服务费,价提了,挂号的频率要高多了。咱这不会网上挂号的人,也不愿意去排大队挂普通号,急诊倒是带来些方便,包括挂号、看病、化验、划价、拿药都快,队伍都短。花钱省时间,合算。9 d- m0 H1 g" u
来的早还有空位子。人民医院的急诊观察室和输液室都在同一个大房间内,几十张床位、几十张椅子。但床位肯定没有。我还在本子上登记床位,人人平等,岁数大的也不优先。急诊室内人满为患的原因主要还不是非急症的患者也到这来看,像我这第二天过来当不属于急症,但此种情况照收不误,大概其间有经济动因。4 {3 z/ g+ i( S. S
二次过来见着不少熟面孔,昨天在这吊瓶,今天还在吊。有的还在原来的座椅上,黑天白日的没离开。输液是个慢工。一次要几个小时,还有一天要输多次的。都是输液,除了不同的药水,还有输血、输氧、输营养液的,瓶瓶罐罐、塑料袋,真有输得多的,好像整天都在输。尤其躺在床上的。一位四川口音的护工过来搭讪,说起她照顾的那位老太太在这观察室躺了一年多,天天在这挂瓶,躺着也不动。大概类似情况不少,医院住院处的病房因各种原因住不进来,长期滞留急诊病室,占压床位,真不是个好办法。+ g) I0 T& D, a: I( n" u$ o) l) |
长期滞留患者的日常护理多由护工完成。一会儿,又有河南籍护工过来自荐可以代为看护病人。问了问情况,可以长工24小时看护,230元/天,也可以钟点工,“大哥你去吃饭去,忙别的事,老人可以交给我了……” 情况不明哪敢呀,又收了个电话条子。收着吧,也许用得到呢。一条龙服务还有简易卧具,行军床、小马扎、折叠椅,在楼道内都能买到,钢管的小马扎30元。) S6 f+ T, T/ C+ _% ~) H& D
看过医生后开出当日的药剂,不发烧了,就打一种消炎的药水,通用名称一大串,大概都找不到相应的字符,商品名称“一君”。为什么不直接打青霉素?大夫说,这是高级青霉素。上午、下午各输液一次。这一袋要输上一个半小时。一天要过来两趟,能不能在离家近的社区医院完成?咨询大夫后说可以,医院可以一次开出三天的用量。上午完事后回去得访访社区医院看看他们接不接纳青霉素。, g( ?# P- A; ?6 y

( R$ w# T) p0 r" o. y
( ?7 c, `; G* R* P
发表于 2018-5-27 18: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G2 n; ]' z; i

$ E% c8 R. W* U, ^" x0 C1 @' e5 P/ f
1619【社区医院
近中午回到家,骑上车子往北面的“钢研医院”去,这家医院每天上午输液,下午没有。
转道西面的“国家气象局医院”,别看这是家单位办的医院,规模不小,主楼新旧合璧,旧楼的东西两翼外展建起个三层的“H”楼。这里上下午都可以输液。内科诊室的年轻大夫听了患者情况说:年龄大了,你还是到大医院去吧,保险些。我说已经输液几次了。这位还是摇头。我出来又转到另一间诊室,中年大夫听了说可以打,把人民医院的处方和“皮试”结果拿来就行。
真是不能老往医院跑,我还是个好人,带病之人想必更是难受,一待就是半天、一天。我这连续跑三天就有点恍惚,现在走在路上见到拿着手机、充电宝,脑袋耳朵上连着数据线的小年青们,一个个都像吊着瓶似的。
第三天下午.我拿上全部的手续和医院开出的药品,水剂和粉剂的来到气象医院。挂号交费后进入输液室。输液室至少两大间,感冒发烧的一间,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一间,避免交叉感染。我们这间内14张皮沙发宽宽大大,墙上悬挂着电视机,比三甲的人民医院强多了,赶上了“协和医院”的高干诊室。整个下午,先后才五位患者吊瓶,清清爽爽。
要说气象局的大院,面积赶得上军区或兵种总部的大院子,东西向要是通公交车能跑出一站地,南北向够深,几十栋大楼小楼围在一起,幼儿园、学校都有,标准化体育场,东南面还有古香古色的牌楼,像是座古庙。小单位大社会,市区没有哪家部委有这么气派的,部委也就办个卫生所、一两间房、三四个人,这里一座中型楼,中西医,各科齐全。门口挂着条幅:机关人员要按时体检。不知这个局有多少员工,年度体检自己院内全办了。管理得不错,干干净净,让患者过来安心。
头一次在这里输液,输得慢些,105分钟。靠在沙发上舒坦,老人家睡了一觉。我在一旁的沙发上坐着,翻看手机,左手搭在老爸的胳膊上,避免乱动走了针,不觉间也打了个盹,醒来头顶上的袋袋流淌得差不多了。
1620【聊着】
第四日上午过来气象医院输液。人多了,我们这间就剩下两个空位置。没人看电视都是聊天,单位所属的医院,又是四面合围,外来户不多。在座的老人们都是左邻右舍。一个大院中好几十年了,谁还不知道谁呀。医院一聚,陌生人间只能说说病,看病的经验,这里熟人社会天南海北的聊。今天一早停水了,起床后就没见水。另一位说,我家管子里出来的都是黄水,……。为什么呀?事前也不通知。我刚要到幼儿园去打点水,水就来了,幸亏停的不长……。相互抱怨一阵又转变话题。东家长、李家短,张三去哪里旅游了,网购心得交流……。大院文化,这种年深日久的大院子,几代人住下来还真有点胡同四合院里老街坊的意思。
今天坐在边上的老太太是位老师,局幼儿园的老师,谁不认识呀,抚育了几代人。进来的人没有不跟她打招呼的,问病。老太太说就是头晕、无力,也说不出啥毛病。对面是位同龄人,就他能聊,说不多会儿,还不是跟我说,个人的履历出来了,属虎的,当的汽车兵,车开得好,是会修车的那拨专业司机,复员后来到这大院子也是开车,还说了一段带着院里的科研人员拉着器材开着中吉普爬五台山冰坡遇险的事。说得正热闹,进来一位瘦高老头,见着各位依次聊上几句,除了我,奔老太太过去,请示今天中午是不是给你来碗杂面条,白面和荞麦面的。老太太说不用不用都吃一样的白面条就行。老头说那你血糖升高可别赖我……。回头又跟那位司机师傅说起他儿子在房山养鸽子的事,一腔的不满意。说完转身出门去了。
说话的,也有睡觉的,我这看累了手机就听听各位扯的闲篇。
医疗资源下沉。不仅是面向中小城市,在大城市也得加强这类社区医院建设,就近诊病、治疗,减轻中心医院的压力,改善患者的看病体验。现在上大医院等于受罪,挤、乱、耗时长,没病的也可能染上病,人口密度太大,人挨人相互感染,患者和陪伴的家属身心俱疲。
社区医院则宽松了许多。小病就近解决,少跑路,少排队,心情大好。如果像气象医院这样提高硬件条件,患者没有理由不过来。

7 i  u5 F! A0 g3 j# ?& c, c9 O
发表于 2018-5-27 18: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21【支架】
, m" D+ S+ R( ~/ @$ ^忙里偷闲傍晚来到乡下。种地的人盼着下雨,“小满”过了,麦子在灌浆。北京年降水400多,分布不均,多在七八月份,春旱,夏初雨也不多。要是雨水勤点,我那地里十天半个月不去都没关系,有雨不愁苗不长。本周一下了点雨,够小雨级别,想想又是五六天暴晒了,菜苗饥渴难耐吧。) y3 c7 ^6 }  T* C- M
路过物业中心的菜园子,一片绿意,西葫芦开花了,生菜长着肥厚的叶子,茄子苗一尺高,扁豆脱蔓爬上架子。园子天天有人伺候着就是不一样。: s' Z, n6 V, q6 q" s+ q
我这园子有十天没过去,门口西墙上的爬山虎已经密闭,木架子上的也郁郁葱葱,开春时我将那攀爬架子的爬山虎的主干锯断,但不知为什么新叶还是铺上了架子。进到院里,半数垄上还没绿意。豇豆苗两片叶子长到四片,要是浇灌跟得上,应该能再多长两片。倭瓜苗粗壮,但没往高处蹿。玉米高的长到一尺,它们二位根系发达,自己会扎根汲取养分,旱不着它们。密密麻麻的的小油菜都露了头,上次来补种的,还补种了大葱籽,仍然没见着模样,干死了,还是种子不好?。长得最快的是几棵竹子,上次清除过一遍,冒头的竹笋都铲掉了。这次来新竹蹿个一米多,长了就留下吧,用作建材,砍下可以捆扎蔬菜攀爬的架子。这蔬果们要是能改良加入竹子的成长基因,种庄稼的人就省大事了。* d( A7 _/ a& ?" I, y8 O- Y
* w9 Y( P+ z4 F: M
6 l& @: d9 N3 z; g/ k: B
伴着夕阳,除草、浇水、支架。给蔬果支架,就跟人要住房一样,存身之地,豆角、番茄、黄瓜、甚至茄子都要给它们盖房子,舒展开了才能多结果实,说来世代培育出来的良种多少有点畸形,细枝上撑不住硕大的果实,只能靠支架捆扎,否则植株东倒西歪。倭瓜其实不必搭架子,这是为了节约用地,让其往空中发展。再有一周豇豆、倭瓜都该顺杆往高处爬了。就地取材,三米多高的竹子直接从根截断,插进土中,立在檐下,缚上倭瓜藤,一个多月它就能攀上房顶,这次是房后老张给的种子,新枝短粗,不知攀爬能力如何。豇豆架子低矮些,一米多高,三米多长,两根竹竿交叉支撑,连续几组三角支架,上面横梁一道,捆绑结实,连为一体。
6 [6 [$ P+ _3 x7 O& m- d天擦黑歇工。" v" L4 E+ s5 `0 b1 v( `" O! U

4 Y) |( Z' q( a2 ]
9 E2 |$ K* Y* Z" a

2 M7 {; d2 C; K, P& V
; g- t* ]5 v. @9 Q  M4 c
1622【采桑】
! S; n; `3 p6 z3 U; m7 l# \. x+ s醒来时刚刚5点,自然醒,天已大亮,还不是公鸡打鸣叫起来的,睡得死,没听到什么动静,突然就醒了。赶早干活趁着凉快,继续支架, $ @" d' S/ J5 A* Q
日上三竿,完工。没见着太阳,躲在雾霾飘尘后面。拎上个袋子去采摘。除草的时候见着地面鸟类的遗撒物,涂了一地的“紫药水”桑葚熟了,采摘的季节。
$ j/ W9 G# ?: ~往南面去,好几棵桑树,每年的这个时候那边十几米的一段路都被染成紫色。沿途种着些樱桃树,果子寥寥无几,人抬手够到的地方已经见不到果子了,本来就结的少,公地上先到先得,能有八成熟就被路人摘食。还给我剩了一个,踮起脚尖摘下,塞入口中。1 D2 ]: R, ^1 I
走到南头,果然又铺了一地的浆果,果熟蒂落,鸟雀能吃多少,人们好像不待见这种野果子,难得见到有人摘,年年都是这样悄无声息地回归大地。
! X) h+ X+ o$ L: d2 y摘了不多的几个,味道不错,树上熟的果实比放熟的口感要好。只是这几棵树上的果实小些。还是到大门口那一片收去,那边的个头大。7 Z& `& d1 @0 |% ~1 {2 P3 v
园子里静悄悄,几只喜鹊身前飞起,满眼的绿意。这个季节桑树最好识别,低头看地面就成,黑压压一片的,顶上就是桑树。东门口是几棵大桑树,树龄二三十年的样子,高处的就别惦记了,低处的枝干上有得是,挑着大个的摘,熟透了的。一根枝条上老中青三代都有,找老的、软的捏。一个一个摘有点慢,熟透了的一胡噜就下来,一把下来手中能攥着七八个,也要保证不要挤破出汁液,劲头拿捏好。我还没学会一心二用,两手左右开弓的功夫,只左手拿着袋子,右手采摘,要是能把袋子撑开口挂在胸前就好了。不知人家专业生产是怎么个作业方式。我猜想或许是三人一组作业,两人撑着块床单,一人晃悠树枝,应该是有快又好,果如雨下,还是清一色熟透了的。" _9 h( Q" P/ e+ K! W2 U
个头大的黑得闪亮,市场上卖的都是这种大个的,我们这的属于野生,大大小小,成熟期错落。还有几棵结出粉色的果实,稍小,棱角不大分明,味道淡些,怀疑它们是紫桑和白桑的变种,这一片好几十棵,三种颜色的都有。白桑葚也个头大,长势比紫桑差点,也铺了一地,模样跟葡萄干似的。白桑有一个好处,不管你树下采食多少,都会让你唇齿相依处面不改色。9 @8 ^2 R  x. h3 h5 ?# V

  R# K4 c" M  m) m& z9 S  d. t; W; p6 C( p  b# J
发表于 2018-5-27 18: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0526_064106_resized.jpg
+ U% _  m5 e/ {

点评

紫的、白的,这里粉色的桑葚不多见,成熟后粉颜色。  发表于 2018-5-27 18:20
发表于 2018-5-28 21: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F# K9 m* Q! G/ [
# _4 k8 [9 p" b9 F: [8 s( ?+ n
, X0 Z5 g  w9 O7 h/ }3 h

' R1 Y+ B; f  c# l8 U. i
8 ^' y, r# |& K2 m0 p/ C& O; d
1623【极乐寺】
气象局医院靠着幼儿园,幼儿园东侧有座彩绘的牌楼,墙内是坡顶的建筑,像是座寺庙。
往气象医院去,无名小路刚刚挂上了牌子,东西向的白牌子上书“极乐寺北路”南北向的绿牌子“极乐寺东路”。在这住了二十多年,没听说过有这么个寺庙。方位可以估算,东街以西,北街以南应该就是寺庙的方位,往南不远是长河,往西是五塔寺,就在这个方位当中。
今天输液时我问建国,那位司机师傅,别人都这么称呼他,我问起牌楼里面的庙宇是极乐寺吗?建国答没听说过,也不知道立街牌的事。我说既然是极乐寺街,肯定有寺。建国又问在座的好几位老人,都说不知道。至于那个牌楼,位置属于大院的外面,估计那是五塔寺后身的位置,从来没去过。建国说,别看在这住了几十年,敢说这院子里的人有一半没去过五塔寺。
输液之后往回,极乐寺北路,贴着大墙走。墙里绿竹探出,里面南北两座米黄色大楼,已经立起了五六年,看过去比普通的公寓楼高级,像是花岗岩的外墙,大门紧闭,闲人莫入,一副拒人之外的样子。一般的小区,单位的或社会的,外人基本畅行无阻,有门卫,没人盘问,外人进来散步、孩子在小运动场上活动,或者把小区当穿堂门走,如果能走通的话,像周边的气象局大院、钢研大院莫不如此,大院的资源共享,医院、幼儿园、超市……。这个院子则是大门紧闭,想进去看看是没门了。
我想起在大楼还没立起之前,“正负零”阶段,曾路过工地见到里面有座灰色的大瓦房,好像没有耀眼的琉璃瓦,百年以上的老房子,楼房的地基起了,但老屋没拆,估计这就是极乐寺所在。
回来后上网百度去查,信息两条,其一“北京极乐寺位于海淀区五塔寺东约500米处,临高梁河。 一说为元代至元年间(1335—1340)所建,另说为明成化年间(1465—1487)所建。寺坐北朝南,原分3路,中路有山门、前殿、正殿及东西配殿。正殿后为达本和尚塔,东跨院是花园,有寄心斋、池塘等景观,西跨院为僧房。第二条,内容与上面的相同,还给出照片并注明参观门票8元。
真是没谱。这第一条还是“两说”说的都是老年间的事,谁都没见着。当下什么样,没提。这第二条更离谱,张冠李戴,给出的图片美轮美奂,长河北岸走过多少趟,五塔寺以东都是破破烂烂临建房。好点的建筑是座动物医院。那网上的寺庙照片分明是哈尔滨的极乐寺,我几年前还去过的。
1624【消失的】
聊起这周边的寺庙,可是不少,方圆一里地最著名的是五塔寺,其他还有净土寺、 慈献寺、大慧寺和新近的极乐寺。其中五塔寺售票参观。而其他的几座谁进去过?建国说他去过北面的大慧寺,有次进去办事,熟人带着进去看了,不少的佛像、壁画。这处古迹未对外开放,一直被“占领”着,现在想想,占领也有好处,至少古建还保留下来。军人保家卫国,他们的驻地也保留了不少古迹。我说我去过净土寺的农贸市场,二十年前二老刚搬过来时,“交大”东还挺荒的,叫作净土寺的这个地方大片的空场不少的大棚,大型农贸市场,我还打听过净土寺的方位,但无人知道,时间不长,市场也拆了,起了一大片楼。再有这慈献寺,十年前高粱桥斜街这边拓宽马路后,加设了一站“慈献寺”如果从西直门坐105公交过来,“交大”停一站,再起步开出四五十米又一站“慈献寺”敢说这是市区公交线路最短的一站。岂有此理,这种设置作何用意,问题是慈献寺是谁,谁都不知道,司乘人员都说不出来。一个个地名复原出来算是神迹乍现,让后人又到哪里去寻。
气象局的另一叫法是家喻户晓的“中央气象台”见天发布天气预报,电视台晚七点半的气象节目拥有最高的收视率,老人家们看习惯了,天天要见一面。台标就是台里的那栋主楼,就像央视曾经的台标是那座火柴盒般的大楼。大楼可不止一座,相邻的几座,附属机构、建筑多了去。我问建国气象局占地有多大面积,好几百亩吧?建国说那你看是什么年代了,最后一次,军、民分设之后,七百多亩留下了四百多亩。要是再往前,五十年代跑马占地就更大了,东到现在的海洋馆,西北到农科院,现在的海洋局、军艺、口腔医院都曾是气象局的地盘。当时气象测绘工作需要大片的场所,五六十年代还开办过气象专科学校,全国都设分局,北京市各区都建有气象站。我想起八十年代末我住在西边京密引水渠畔,当地就有个观测站,占地至少十几亩,绿草坪,百叶箱、风向标,每天几次升空硕大的氢气球……。
建国说现在这些个老设备都不用了,进入卫星云图时代。气象局吃财政饭,现在新技术用不了那么多人,人工成本又高,整个系统都在缩编,多的时候七万多人,逐年消化,前些年剩五万人,占地不少都交出去了……。我说没关系,人再精简也得看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

  y" {, \9 R! K) r
发表于 2018-5-29 13: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 j! ]# l; s) x/ O
" B' B& ], i0 _' [2 `* `

+ n+ _0 M2 b5 @, x$ [$ p3 Q
4 t  X; H0 P' I! v3 B2 `

" _! d5 B) p: c4 r! r# i0 `

  w& c' [, ^0 J6 i; n* ?1625【哪去了?】
) U& D; m9 _% U/ m+ f+ v# o人民医院看病、拿药、输液,上午还增加了验血,其中一项要11点之后取结果,单子上写的是次日取结果,急诊优先。9点多输液结束,看看化验单只出来一张,咨询大夫说,老人可以先回去,也已经看过了,等化验结果出来,家属过来一趟就行。先回家了,老人不宜在此耗着。9 g( `8 i8 s0 I" D+ F) T
到家后收拾药品,带回来五袋盐水、五份针剂,针剂是纸盒包装,每盒是两次的用量,这第三盒不见了?里面还有一份针剂的用量呢。找吧,一共就拎着一个手袋,单据、药、杂品都在其中。没有啊,就剩两盒,完整的,还未拆包装。回想拿药时给了三整盒,六次的用量,一袋盐水一整盒针剂都装在小筐内给了打针的护士,给她的是两次的用量,我没拆封。没错,想到这,也不找了,赶紧到医院找回吧,连带取化验单和见大夫。& p3 F" L% C- X. x, I
护士站说明情况,说明没有退还的药剂。护士进去查找,一会儿出来说没有。索要我的单据,又问药品给的哪位护士。我说小个子,戴着口罩都认不出来谁是谁,8点钟输的液。那夜班护士现在已经下班了,倒是可以微信给她 。护士让等等又去忙别的了。
4 u/ [" P& S( P  n我别白等着,趁这工夫,取了化验单去急诊外科诊室,大夫见了单子说血像基本正常,又在网上调出头次来时的化验数据比对,说是再输液几天。有了医嘱,心情松快了许多。谢过后,接着去找药。这回接待我的换了一位年长些的,看了我的单子之后说,你看这单子上写着就输液一次吗,这种情况下,我们护士会及时把多余的针剂退给你的。我说护士没退我,一袋盐水、一盒未拆封的一块拿走的。我说你们再给找找,药不会丢失吧,别人拿了也没用。护士说你别说没用,我们这80%消炎都用的这种药。那被别人拿走了?那护士回到里屋一会出来,还是没有啊。怎么办?护士说要不我带你到医生那里再补开一份?想想也就这样了。
' b7 `& Z! f- W4 J走穿堂门直接来到外科诊室,护士说明情况,大夫起笔落字。拿上单子、划价、交费95元,拿药。  L! A2 e  O& x  r) P
" E( M( x5 B4 I2 B

3 v* h# d6 U; t
" h. S7 f9 }0 U  }' b: \
# X# L: _. r$ D+ x- ?& P- h4 q3 B
1626【失忆】
0 N$ m% N, `6 X- n在护士站等候的时候见着一起失误。护士端起盛满药的小筐就要往里间走,到里间去配药好给患者输液。护士刚一转身,柜台外的一位就喊起来了,那是我的,我的药。护士停住脚步,拿起小筐上的单子看,你叫什么?这位回答,这药是我放这的,我都没动地方。护士扬着手里的单子喊杨**,连喊几声过来位男子,我是我是。你的药呢?男子一脸茫然。你是不是还没取药呢?男子说在哪里取药啊?
% c" v  X( `0 c+ h4 U* I5 w好悬,要不是这位患者家属守在台前,这药就错配给姓黄的了。不知这类偶发事件一天会有多少。
! N1 }# y; Y9 _  C; q, i- L) q  u我还在想,我的药哪里去了。脑袋里就没有护士退还给我的场景,带包装退给我的,或是直接给了我两小瓶药。一点印象都没有。一想再想,踪迹皆无。不知柜台周边是否有监控录像设施,或许能够回放彼时场景,但这种小事又不足以立案查询。; ?: I6 g: ?# H7 M9 T* Y
* Q# }% E5 R" J) \
. K& ?, b8 w' o1 H$ S; d
到底护士给没给我?我真是不敢咬定就一定没退还给我,对个人的记忆力,特别是近期的记忆已然没有了把握。钱不是事,花钱马上把药补上,能用钱弥补的事都不是难事,但脑子失忆事大,这可是眼前刚发生的事。要是能见到录像回放,至少可以验证,我的记忆是否准确,是否真存在着失忆问题。) g: {* E, }; g0 R( q2 x; ~! u% p

) X7 [' p% b/ Y7 _# H

  X7 P) S* G! ~想了再想,在哪个环节上出的事?送达护士药品的时候,小筐曾在柜台边上放了一阵,我去办其他的事。而回来之后,我是如何交接小筐的想不起来。但就是想不起来退还药品之事。或者是退给我时,直接放在柜台上,我没留意,被他人拿走了,或是被杂工给清理掉了。清洁工一天几遍在清扫各种无主的瓶瓶罐罐。
. |: q  {; S- o9 `  e我又到一早打点滴的地方探头座椅底下查看,我那手袋曾塞在底下别不是漏出来东西,底下空空荡荡。还有其他其他可能吗?想起输液结束之后,推上轮椅带老爸进了卫生间,车子连同手袋都放在楼道内,手袋敞着口,路人无数,谁随手就给顺走了一盒呢,护士不也有此说法吗。5 S8 z# w( t9 o. ^
想想诸多环节都有可能,哪样是真的呢。
, R, t5 W, S. u  {/ ^吃一堑长一智。不光钱款、单据、各种卡要收好了,打点好药品更重要。
( o/ @" N& _/ s
. _0 I7 K; {7 J1 b. f0 ~* {
发表于 2018-6-1 06: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A1 a3 |9 c* _

1 ^1 Y! e( X9 d% Y6 {# L3 \( D% w
' ]9 U9 N, @& v
; M, r( z9 G$ J# M! d8 g1 W. \
1627【推上】/ d- ?, n0 P% f& v
一次开出三天药剂,两天半在家门口输液。说是门口也是相对于人民医院的距离而言,不必开车,轮椅代步,也是四个轱辘,推上走。这些年市政建设的“无障碍”推广,消除路上的沟沟坎坎,也是相对的。必经之路门前的这条新挂牌的极乐寺北街就不大平坦,年久失修地面皲裂,一些个地段轮椅行走间哆哆嗦嗦。通往极乐之路还多不极乐,要在机动车之间穿行,这条路不通公交车,太窄,路旁乱停车的多,白日有带红箍的的疏导也不大灵,大车不停,摩托、自行车停,机动车会车时就有了麻烦,要是车流量大些,必然要堵上一阵。我这轮椅穿行其间,一点也不极乐。我想这极乐寺,跟西方的极乐世界有关,大概跟驾鹤西行有关,肉身或灵魂归隐之处。$ F4 o2 r9 S7 I8 c9 Z
轮椅一路,离家门,进电梯,出楼门、下坡道,连续多道坎,一道道门坎,车子在滑行中运用身体的重力压住车把,抬高前轮过坎,后轮跟上就没啥问题,后轮大小如自行车的轱辘,小沟小坎不在话下。行进到小区门口才算遇到真正的坎,那是给机动车进门前预设的减速带,每次到这,扬起前轮瞬间再落下时,前面的小轮经常“打横”着地时正好落在减速带的凹槽内,阻滞前进方向,往回撤,再三再四扭来扭去才能过关。几次困厄之后,人是活的,既然绕不过去的坎,倒行逆施试试。倒退着过坎,后轮,大轮变前轮,这招行,顺利过坎。想想那些个大马力车辆,哪个不是大轱辘,颠簸崎岖一碾而过。# }4 b: M# n3 z( e
推上轮椅行进,大步流星,比个人步行要快。车子启动后,靠着脚力,凭借身体的重力驱使着四轮,走快了反倒轻快。走到半程道路收窄,中间还有隔离带,你车子在前,后面的四轮的机动车很难超越,压在身后跟着走,或是体谅前面的轮椅,我还没碰到身后“嘀嘀” 摁喇叭的。加快步伐吧。西面进入窄街,放行后面车辆向南拐向长河。进气象局东门,东门只容身一肩多宽的车辆通过,身边立时安静下来。
8 e5 C2 G: E, w5 R$ g明晃晃的太阳顶在当头,大院中本不多的高大乔木刚刚被剃了头,一根根立木,没长出多少叶子,暴晒,今天气温33°,柏油路热气蓬勃。暴走,院里的路比当街的平整,也无车争道,不能怠慢,慢了还不中暑啊。
8 I3 u8 }5 g* ^* `! F' ?) v2 p' D$ L明天36°。
0 G0 B! x: v& E1 V" y$ R/ x* F( E: f* l2 P* U) ^% m8 a3 W

  W/ ?" F7 q4 w+ A; X1628【脾气】: N0 R. G+ e7 u( Z8 }; B
轮椅不难推,路还算好走,只要有把子力气。难的是让老人坐到轮椅上。不愿意坐轮椅,像小朋友不愿上幼儿园一样。知道要去医院,还老问去哪,连续十多天坐上轮椅就上医院,就挨针,总不是个好去处。不去,哪都不去,赶上今天不高兴了,不起身,怎么说都 不明白,不上轮椅。轮椅杵到跟前,实在不行一抱了之。但上车就不容易了,拉着车门不撒手,硬塞进去就费大劲了。不能没完没了思想工作,有听不明白也有听不进去的时候,你说你的,他想着自己的心事,也许什么都没想。; j- o% a! ?( c9 p" R
谁没脾气呀。时间所迫人就起急。上周的一次,往人民医院,老妈也要去验血复查,一块儿了,一对一,小保姆跟上老妈,两部轮椅。老妈那稳稳坐好。老爸这不上车,说了无数好话,不能再拖了。一百多斤还带反抗的,塞进车内,容易吗。过后好几天,脊椎一侧隐隐作痛,不知抻了哪根筋。这每日最大的坎还是老人家的不配合。,
' U, j! O# [+ M( j也不是每次都不配合,顶多三分之一吧。顺利的时候,趁着老人起身的时候,迅速跟进轮椅,半推半就,坐上就好,赶紧往外走。上车,自己能往上迈腿,一只,再上一只,推上一把别让老人家坐偏了。上了车怎么都好办了,念念叨叨,不去了,回家回家。说呗。
# q& i' l6 a# y  W2 x# {跟你较劲,仔细想想为什么呀。不高兴或是身体不舒服或是在出行之前没睡好……。或许你说了好多句他那里不明白,不知道你让他去干什么。能观察到的也就是老人的心情,高兴,不高兴还是能看出来的。高兴时就自己来,上座、上车,说上几句、扶上一把就齐了。
+ Y, R" d1 x  R3 u- i4 L诸事顺意不容易,老人的好心情是伺候出来的。
0 ]; a7 K3 O. |$ L来到医院的输液室,还没从轮椅上起身就要回家,要回去,这还什么都没什么呢。哄着就座,白大褂过来就好了,白大褂有震慑力,听大夫、护士的。下针埋管,疼也不疼。不能动啊,动了就扎出血了……。最好的状态是睡上一觉,千万别醒来就要去卫生间,唯一劝阻不住的事。走了针、流出血。还好这状况仅出现一次。输得快一些,60分钟还好坚持,好歹就一袋,250毫升药水。
  q' w' C3 m7 g$ L' x* G0 Q还有两天,快出头了。7 G6 q! r' j& ]& v1 q7 o! T
) z: f, o: V3 b, B6 n. O
7 a# A5 G7 V! K' X1 n% G, ?
1629【幸会】
' ^' D5 m$ Q) C$ O8 e* f0 O  C输液完毕往家走是高兴的事,跟下班的感觉类似,老爸明显情绪高涨起来,不再磨叨也有了笑模样。, @+ N% h  M( a: \6 Q
往回返,远远地见着气象局的东门已经关闭。3 F* ~* l  h8 h; H8 \+ X; B
东门是两扇大铁门,但我从来没见它打开过,东门外路况太差,四轮机动车很难通行。大铁门上被掏出了小门,一肩多宽,轮椅贴边而过,平板三轮过不去,大概就是防着摊贩们由此穿行。看着小门让我想起了小学课本中《晏子使楚》中的一则故事。这气象局真不够大气,真该跟边上的钢研院、农科院学学,至少人家的大院子都是方便路人的,畅行无阻没有画地为牢。7 I% W' {+ C4 M# n: b+ I
就这窄门也不是全天候开放。大院的门上悬着牌牌,开关门的时间表:每晚20:00关门落锁。不愧为老北京的习俗,城门拆去,关城门的旧俗还在。周一到周五上午9:15—10:30东门关闭,午休时段还关闭一个半小时,门口的保安口述,现在中午不锁门,算是惠民了。夜间关门也就罢了,这白天还要关,是出于防盗的考虑,保一方平安?不知收效如何,但带来的不便是天天的,尤其白天往来的居民和路人。当然也有出路,绕行,往北去一站地出大院北门上大慧寺路,往东再往南拐回来,至少要多出两站路,两条腿走这一圈要二十多分钟,这不是难为自己吗。所以就得掐着点出行,把这一个多小时考虑进去,如果你不想绕行的话。! h; L% z/ \2 G
十点钟,我到了东门口。门口或立或坐好几位,还有位骑电单车送饭的小哥。等着吧,以时间换距离,比绕行合适,自己都会有个计算。8 h9 ^+ F8 ~- s# z3 b5 D
阳光灿烂,树荫下歇着,顶上的叶片稀稀落落,落下一身的斑驳,静候着开门吧。0 Z! y! S6 |7 B% r6 a. ?  D
一辆童车靠过来,停下,地面多少有些阴凉。老人笑了,见着小童就笑,不管谁家的小童,什么时候见着小童都会开心地笑起来。孩子转过脸,瞪着老人,伸出小手探过去,拉住老人的手,老人脸上笑开了花。孩子还不会说话,老人不知说什么好,就这么对视着、笑着。老的、小的,衰落、成长,小的纯真,老的返老还童,在这一刻相逢,双手连在一起。只有满满的笑意,这一瞬多美好。3 I/ ?6 k0 R! A0 W% J7 f( j

+ l* m+ z6 [$ Y# j! H; X, J$ e1 X
发表于 2018-6-1 06: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0531_102059_resized.jpg 0 S% O1 e( A3 U: F% p1 F
发表于 2018-6-1 06: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w/ i9 K# Y* {, U7 x

; j8 ]/ l" X! q! |3 E  x" R1630【牛家大院】
# T: ]" ]* z% w7 b" P% M" l也考证一下,再早没有牛家大院一说。大概称为铁航家。因为他家的院子实在称不上大,我们这条胡同中,三进或四进的大院子有好几处,铁航家的院子大概曾经是一进的四合院,但中间还起了堵墙,把南房给栏了出去,剩下了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和耳房、车房、锅炉房。面积不算大,但住着一家人,人均算得上大了。
8 Z& C1 u+ ?" Z多年过后,我们这些胡同里长大的孩子都陆续离开了胡同,再也回不去了,十有八九老居已荡然无存。老院子成了珍惜的回忆,谁还住在胡同院子里,为数不多的居民院子已惨不忍睹,胡搭乱建。铁航家还在,躲过了大杂院的命运,最后的牛家大院。哪一年不记得了,老培嘴里冒出个“牛家大院”。
  X9 [+ y% r2 q; J3 r+ p3 y
0 G, Y' o( u7 w1 m1 d1 o3 k
* `: q9 s2 j  y( ?2 w: k
上次来牛宅还是1983年的正月里,阔别十多年后的重聚,同学十三四岁时分手,再见面时而立之年。小学、初中,这拨人没上过高中,大学,毕业了,在学的,三十岁的太学生。上山下乡一遭回城,再就业、再学习,那年至少四位同学在北大,两位北大法学系学生说是聚会后还要赶回学校备考,研究生考试,她们二位不知是否如愿以偿继续深造。多年后知道一位开了律所,一位从事立法,同学一场又一场,携手、联手,或也厮杀过。
$ B% r) D# A) w  i+ z: D那次聚会过后,同学们联系多起来,有老培其间穿针引线。要是把每次聚会的合影汇集一起要有好几十张。几位的,十几位、二十几位,从来没聚齐过,命啊。毕业的那年连张“全家福”都没留下,往下就难了,老培曾在公安网上查找同学的踪迹,还有失联的。当赵直同学头一个离开时,集合之梦碎了。
2 W# R, y$ ^: f  s再去牛家大院,最后的告别。牛宅将不再。上辈人已离去多年,到了物归原主的时候。
# z2 K; B+ f- e; a0 S+ g+ J5 @2 N, L& \# B( q

; E4 ?, x. ~' k1 Z2 `真正的牛家大院在山西吕梁地区的兴县,当地士绅牛友兰将家里的大院子献出来,抗战期间成了八路军师部,如今大院子还在,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不分先后,时光销蚀,祖辈人的爱国情怀感动着后人,架桥、修路、兴办初级教育……福泽一方乡里,倾其家产支援抗战。牛家有光彩的先人,留下大宅子,让后人祭奠、缅怀。
! E& P, R' \) B% q7 a. o5 k" b. `5 W
7 S+ a2 f7 Z$ g$ w
发表于 2018-6-2 17: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31【那些个日子】8 M0 U3 `7 Q8 T' A0 N2 g
我和牛同学住在同一条胡同内,一东一西。我头次去牛家的院子大概是六五年秋天,新学年开始,学校调整班级设置,同年级三个教学班合并为两个,班内一下子多了十几位新同学,牛是新同学。那时不是一个班的通常都不大认识,甚至叫不出名字,除非是常抛头露面的班干部或者有些“各色”的,如陈同学。
6 Z  m  j, m, z- \) [8 k牛同学家房子多,堂屋里东西两溜沙发,正面是台电视机,没开,白天没有电视转播。屋内还配有连体在一起的卫生间和澡盆,白瓷砖贴墙,看着挺新鲜。那次是周六下午放学后,好几位同学一道过来的,没看电视,但拉上窗帘子放了一段幻灯片。听到了狗叫声,打开浴室的后窗,一条大狗被挑逗得更狂躁了,后面是解同学家。赶紧闭上窗户。
1 |: S7 X. l$ H( F" D那以后去过多次,多是在周六下午返家途中。记得一次恰好牛爸在家,慈眉善目的跟我们说话,还对弈了一盘象棋。到了下一年的夏天,正是风起云涌之际,我在院子里再次见着牛爸,这次不知何事我一个人去的,老人家正气急败坏站在堂屋门前吆喝着儿子们,手里扬着张小报:赶紧给我上街把这些胡说八道的报纸都给我收回来,“牺盟会”是抗日组织怎么是叛徒呢,赶紧去都给我收回来。( f. H& F& w% {) J" U
那年八月里在牛宅的一次重要会议我没能参加上。我在胡同东口碰到同学们往这来,说是要商量成立红卫兵的事,还说要把红领巾拿出来,用它制作红袖章。我说你们到我家跟我姥姥要吧……。那些日子我无精打采,患了中耳炎,发烧,天天到厂桥医院去打针,医院在报子胡同那站的路东。
: x" t3 p0 e; d! T" _会后不久,组织就成立起来,中学部的学长们主政,据说还破了学校周边的“四旧”。好多年后,同学说起这次成立大会,不是老培说起的,会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来着,内容没记住,但有一条提到王培,他作为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却没成为组织的奠基人,因为会上有同学严正指出,王培你没有参加组织的资格,你出身不好,你爸有问题。现在回想,这是满腔热忱的老培遭到的第一次人生打击,压垮骆驼的第一棵草。
7 ^4 ?6 y  \' z+ F' s
& P1 K( H6 U5 h! V

3 K- L  J, ^+ e; \1 M/ ]* r1632【35年】( B6 `5 m4 m5 r, ?. ]) P  n
还是那条熟悉的胡同,每年我总要过来一趟两趟,去我的老居,哪怕它再破我还会来。每次坐车路经这里也总要扭过脸去向里张望,见到了就像来过了。
+ Z8 W5 k# ?8 J: t! a牛宅在胡同的深处,少年时多少次去玩,成年后再难得登门。老牛在此组织过多次聚会,我好几次都没赶上,老培送我大幅的“全家福”画面红旗招展,好几十位戴着红领巾,哪一年“六一节”同学们聚会在此拍照,江同学那天还在,失之交臂就是永远,我们曾经同桌过。
- z+ k$ Y% Q* Q今年还是头一次迈进这条胡同,从胡同西口进入。车子沿赵登禹路南行时,我竟然没有找到目标,把我拉到“三条”口我才弃车往回返,急冲冲快走到牛宅,身后一声断喝,分明是在叫我,转头回望,八丈远,谁在喊我?看不清楚,停在阴凉处候着,近了,是戴着凉帽的老赵。你好眼力呀,你近了我才看清你,可你那么老远凭着背影就能认出我。老赵说从小就盯着看,你那走路的样子就能认出。真不愧发小啊!/ s; U0 I0 V9 ~, C
进了院子,熟悉的通道,两旁曾经的锅炉房、汽车房、餐厅像是都被封闭起来。转到院内,一片绿荫,几棵擎天的大树遮蔽了一方天空。大树参天,最高的一棵香椿树,身形挺拔,树冠丰满;银杏树还是个后生,满身青翠;比邻的两小株细嫩的无花果已经挂果;柿子树正当壮年,南向两棵老槐没长顺溜,斜楞着身形;窗前碗口粗的松树长得有些凌乱。我问主人,哪棵是这院子里最长者?主人说,就这棵松树,六二年搬进院子时,松树苗跟我个头差不多。抬头望去,树尖向东倾斜,高程早已超越房脊。- n, v) I7 T( k6 f: ?! C$ B
  W8 F% ?( s; D, T- _

  Y2 X( V4 [) K" d8 x. t杨说,离上次来这院子已经35年了,再没来过。我也是如此,相隔这么长的时间,好好看看吧,寻找当年的印记。35年前,正月里的夜晚,看到的是一张张年青的面庞,谁也不会对这老宅有兴趣。上一次是哪一个白天来到这里,1969年学校分配后我来过,问询分配去向,牛同学说不跟着同学们走,去部里的“五七干校”。那次还见着了牛妈。
9 A! ^  K+ t. `) c$ L4 S5 U. M老贡说记得你家窗前有个葡萄架,不见了。主人说,那是一架白葡萄,王磊部长送的,当时石阶下一边一棵无花果,结着大个的紫果子,都在文革那几年冻死了。7 j6 ~; S) w- |
看着西厢,像是许久没人居住。以中说起,下乡前来这院子,那时造反派住进了你家正房,姓杨,你好像住在了西厢房……。  G9 o/ y7 k. G* j
老宅陈旧斑驳,院子似乎也缩小了。上次来,东厢房前多出了一间小厨房,什么时候住进了一家外姓的。这次贴着南墙自家增建了一座小厨房,院子又被蚕食掉一块。老院子就是这么被毁掉了。; u  a- C, }  h2 f( D3 i

  T6 H- X0 J1 t( o2 O8 O
# b; G  s( b$ c' T
1633【37°】
3 `$ D( R5 p( A1 ~老院子讲究“天棚、石榴、胖丫头” 足够了,不带这么绿化的,乔木也太多吧,长大成材遮天蔽日, 窗前还立着一溜竹子。这个日子好处也明显,预报今天37°入夏后最热的一天。屋内开着冷气够凉,一半人门里,一半人门外。当院绿树成荫,大地花花搭搭,头顶这么多绿叶护佑,体感相当舒适。
& h$ u8 Z" k( O  ~5 T
; d- ^; o  l9 [# g6 e: _0 Y

7 C" G  B' }* t7 K6 V3 [35年后跨进这门坎,35年足以让青年老去。赋闲散淡的人激情不再,满满地回顾、寻觅,你我他音容笑貌,还记得住的那些事,混说那记不清的事。往前还有什么可说的,一目了然,再无悬念。往昔还值得回味,青海花儿中唱到“人生最美丽是少年”只有年长人才深刻体会。
) i1 M( ^4 {/ m1 S  X7 p我们这代人大多因青春的惨淡和蹉跎而格外珍惜无忧的少年。五十年代生人,只要不饿肚子,少年都是美好的,没那么多选择,少了许许多多的诱惑,跑在操场上,上课、读书,一群的玩伴欢天喜地,转眼又是一个周末。读书并不困难,没有追身的作业和课外班,到底我们幸福还是现在的孩子幸福?4 u  @1 }4 p+ m%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和宿命,来来往往,前仆后继。* ^4 D+ k4 ^% M3 M( h
再见老宅,老宅也苍老了,门楣廊柱失去颜色,硕大的空调机卧在窗下,房瓦上的衰草依然晃动着。站在石阶上南望,还是层层叠叠的院落、绿树 。我想起南面的院子我去过的,老大的院子,或许南北院子曾经是贯通的。早年这里是谁家的宅子,在牛宅之前,在早是张宗昌的吗?南面胡同内北侧的一溜院落,从5号到17号据说都是这位“三不知将军”的家业,牛宅这处院落或许就是张宅四进大院最北面的后院呢。世代更迭走马换将,牛宅三代人。
2 p, H" O& L) g) }$ ~# ?“吃水果、吃水果……” 女同学一盘盘地端出来,谁带来的杨梅,没有酸味的杨梅、草莓,有草莓味的草莓,大个头的桑葚,黑紫,王同学说是一早家门口现摘的。眼前的盘子,小利、老章说牙口不行了,还是“中南海”吧,继续冒着烟。. A2 l9 \, u1 @/ ]
“照相了、照相了,屋内的同学请出来。”三三见九,苏同学认真地摄下这美好的时刻,“你再往高了站站,再高点……”树影斑驳,花花撒撒,多彩的面容,台阶上立此存照。我们的节日。4 l' y! W$ v. H5 H

5 S- u5 B# F( Z& N# m1 V- b
- l3 M( u# i4 ~- S+ b

5 _1 |$ z8 [3 v# H- \3 T. Z+ m$ ?

( j* @! u( q5 G! H/ ^, P1634【23把】
8 ~0 i" |) {1 L+ u& ^牛同学作东,虚位以待,容易吗,核心家庭的时代,哪找23把座椅,这第23把改小板凳了。  7 O: L2 y9 I9 S0 g* W
济济一堂。这堂屋不是那堂屋,不再宽宽大大,失去了上一代人的大格局。老房改造,堂屋内加盖了卧室,为冬日取暖计,不再周正。一桌子的丰盛,各取所需吧。干果、饮料,水果:葡萄、芒果、樱桃……,不断有新鲜果品加入,快递小哥刚送到荔枝。 6 X: ^% n0 X% K1 \& V; P
又坐在了一起。共度我们同学的节日    $ v$ V2 ~9 ?7 F
$ X! Z' J! m7 W3 E
0 ~8 U, {5 c% |: R- s" y8 ]% n
伊同学通报同学近况,天南海北,缺席的原因。一一班到六一班,你来我往,先后的同学达45位,几位仍然失联,三位已经远去。# I) J2 K6 r% z+ {  w) }8 K) P
牛同学主持追思王同学。来这院子的数王培最勤。在这院中,牛、王二位起草了“告六一班全体同学书”,在那个红八月。也是在这里,又一篇“告同学书”出炉,约在1983年初,召唤失散多年的同学们,重起航、再振作。杨同学说,王培还拿上这篇稿子征求我的修改意见。之后油印许多份,也主要由王培送达各位同学。几十年不懈,操办同学们的事……。永远怀念他。
. K/ @$ i, |1 L, j; q8 `  s伊同学汇报逝者的身后之事,再次感谢全班同学,感谢育新校友的襄助。" i( Y+ Q# m! |( @' [2 {/ _
逝者远去,生者当继续。主持人再通报,今后的六一节就是 六一班的聚会日,聚一次就赚一次,高高兴兴往前行。0 K: m2 [9 L7 l: C- d  ~
今天推出的新人,丁画家。他头次走进这个院落。但与在座不少的同学相交已久。介绍自己,谈谈过往,张林追问学术背景,成才的经历。个人爱好、少年宫的训练、北大荒磨砺,对绘画的痴迷初心不改,拜师学艺、锲而不舍、山山水水、层峦叠翠,柳暗花明,修成正果。“白石的路子,佩服佩服。”张老师连连赞叹。丁说,过去有过去的背景,老一代画家多没有院校的训练。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没有这种学术训练就很难画出名堂。
* A4 k# U/ V! ?% b老丁的一席话,被打断了无数次,说东道西,一本画册,大美山水传来传去。老丁提起他最初的少作绘本临别是送给了我。我忆起一道丢失的还有一大本的“龙票”,消失在上山下乡、五七干校的迁徙中。无数珍稀毁于那个动荡的年月。
  @2 w1 }1 M1 M; E) k" c0 U. B有大家在,还愁没有好画吗,诸位欢呼,我们学画有了丁老师。0 k9 V% L- \9 u- R; m7 D+ _& q: f

  ?1 ?' ~( Y, S' U2 i- ]1 s. e
& f' y: \; ^8 S5 O0 N( w& U7 n
1635【一曲高歌】( D1 D6 z3 y8 k( }/ K# Q
准备当院烧烤来着,家伙事齐备,食材四方汇集。气象信息过来,热浪席卷华北大地,预报京城37°,院子内就是搭起凉棚也难挡炎热,汗流浃背,烧烤别再让老几位中暑。牛同学作主,出胡同西口,烟台山酒店订上一席。
- [8 U0 ~% Q; Q% D9 z9 k
7 |1 L+ e2 E- h% Y: Q9 |/ h" q  u
: T7 M, R" \0 I  ^% D  y. o
告别了牛家大院。告别就是永远。
" z: a9 [6 q, R2 k& w9 x3 p+ d. I大大的圆桌,团团围坐。# Y# i: ?3 e0 J6 v5 x: R, M' i
述别离、说父母、谈养生、话旅游……。“群主”走了,同学们还都在呢,新晋群主杨同学,组织还在,继续前行。伊同学说将积极配合工作,把大家的事情办好,也希望同学们积极响应。杨同学再接再厉丰富美好明天。1 m& }7 U4 R$ U9 E% ~4 k* o% T2 n
山东大菜我的最爱。牛同学报上菜名,16道凉菜、8道热菜,没记住几个,胶东大拌菜、烤鸭、鲅鱼馅饺子。吃到嘴里才是菜。* [' H, D7 s7 z! g7 [
红酒那边斟上,牛同学这边开讲,中美贸易一波三折,美方50人代表团到京……。凉菜依次上桌排了一圈,牛同学这里一波未尽,我一掌击过去“是不是咱们可以边聊边吃呀”“对对对,凉菜上的差不多了,同学们干杯!为“六一”为“六一班”。, {% }! f( q# B, a. D5 \& }2 ~) k
接茬聊,“中方应对手段有限、胜算机率几成……”七嘴八舌跟进,“房产税什么前景?我可交不起,该把房子出手了……”“踏实住着,都是利益相关着,政策制定者的房子比你多,你着什么急。”% Z4 I. h' A( m$ p/ s1 e* Y
二折还没听完,我这里起身,先干为敬,告辞大家,“抱歉,先走一步,家中老人下午还要医院输液,我先撤了”. q% e  L9 A" I1 |
硬菜还一道没上来呢。. [) y3 A8 q- o# W: a* K

( o; ~6 y7 l  h
7 Q6 L5 X4 P8 ^" R$ A8 s
晚间打开微信,照片、视频。杨同学担当起来,挥着手臂打着节拍,那只熟悉的歌曲,节日里再次唱响,眼前飘扬的不再是红领巾。《花儿朵朵》主题歌:
( j+ m; M6 M# _+ s你看那万里东风浩浩荡荡
# m- ~, P- v( f万里东风浩浩荡荡 + g0 K6 p; a6 {8 _0 w
你看那满山遍野处处春光
- H4 f, v. |1 P- N1 q. R0 f满山遍野处处春光
3 U! B: @& O! `. X/ [青山点头河水笑
/ k1 }+ {7 `( \' n3 o) Q; H4 O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 Z* C* @2 w4 i& [9 H- [, e6 n春风吹春雨洒
; c  w' e: ?' D娇艳的鲜花吐露芬芳 8 B( J/ ?! m( ^& r. I) Z% M
抬起头挺起胸 0 s! ?' y' D' g. T' M* P) Z
张开笑脸迎太阳
) J. z* Q" N3 B$ S3 e: t% j: U花儿离不开土壤 2 }; h" X7 A/ l4 X3 X1 ]2 _: s
鱼儿离不开海洋
$ i0 s) R; m  u. F) h6 ~少先队员千千万万离不开亲爱的领袖
0 P+ w) S, x. A) V  y; O- M! R2 P- Q/ I离不开亲爱的党 + Q$ Z( u$ Q/ }% g# O+ }4 I6 n5 m2 v
朵朵花儿向太阳
0 Z/ m- w- x; `: a5 B颗颗红心向着党
: w# \  ^% v. @  e3 c; q$ W红色少年的心中 , r! L( M4 Q7 f# y
长上了红色的翅膀
# E; O1 b* c9 J% X1 j准备着 准备着 时刻准备着
, k2 U) e8 G0 g2 P. S) w* C飞向那祖国最需要的地方4 t3 i% Y0 j) `# l1 `* H
  y! Q3 c* C. v6 R

3 k- k' d7 W) p" I- R
发表于 2018-6-2 18: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db1047400d1b45ec11b903876a408f7d.jpg 0 F; v  u2 W$ O
发表于 2018-6-2 18: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0601_101402_1527904216356_resized.jpg 0 J6 F$ b1 R, d, h2 t  Y. 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6 12:14 , Processed in 1.23724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