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6-3-22 16: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96【差异】6 X' V7 D( A) n
有些电影看不明白了,非我族类的片子,如一些间谍片。跟着警官们破案,影片结束了却没看明白是怎么回事,有些情节没能理解。可能是智力跟不上,反应慢。这还是在电影院内全神贯注地看片子。如果在家中,三心二意的观影,效果就更差了。为什么很多老人转而去看肥皂剧,中间差一段或是差一集两集的后面照常看。那些个看不大明白的片子,就别瞎耽误工夫了。7 z: [) a  U: Q5 X# d, t
不需要破解迷雾的片子,也有看不懂和看不出来的问题。你说“少年漂流”这部片子深刻,很多人看下来就是好玩,没有那么多微言大义的可以去理解。没有宗教的背景,生活在迥异的社会环境中,你们觉得是个理儿,在我们压根就不是事儿。所以有些片子就属于专家评奖,内行看出了门道。有些为大众奖项,票多者得,咱们的“金鸡奖”。甭管这奖项含金量有多少,这些年颁奖仪式都学得花里胡哨,穿薄纱走红地毯。7 e* S8 b% N) ?7 Y5 \
看不懂了就不看,理解深了不行就浅显,辜负了导游的用心就辜负了。0 ^/ P, k- O: h' G
看书也是,字都读下来了,意思未必全都理解。有时排行榜上的书,找来一本看,未必就觉得好,没看懂也是有的。只要不是教科书,就是没看明白也无大碍,不考试不发文凭的。; ~% [1 P, M* |8 _
这几天在看一本《阿莱夫》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的一个译本。首先这阿莱夫是什么,不是人名、地名,是时间和空间的一个点。书中反复提到,作者在西伯利亚列车上,还跨入其中“阿莱夫的直径大约为两三厘米,但宇宙空间都包罗其中,体积没有按比例缩小……”总有些怪异,神神叨叨。作为无神论者的一代人,对这些信则有、信则灵的东西理解上有困难。
9 m- I9 k! a5 y那就当作游记看吧,横贯俄罗斯东西近万公里的长轨,作者走走停停,下车逛逛,有景有人,现代的人,作家、记者、出版商、音乐学院的学生,各地的贤达。一路走过,莫斯科、叶卡捷林堡、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快到海参崴了。看了,又放下,断断续续,翻了好几次也没看完。4 m1 @/ a2 `4 P2 T( Z
还是咱们同胞写的书好看。《呼兰河传》书页漫卷,一个白日读完。没有理解的障碍,龙江大地的苍凉,七十年前作家萧红感念家乡的最后作品,读下来亲切而沉痛。
! T8 B5 q% B4 P; a; L8 ^5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21: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付采老师是65年6年级的班主任,也是我们班的班主任。我和牛洪江学姐,“长河落日”学长,还有“沙子”与付老师在一起。
4 }* U5 n' E  d4 s5 D6 r/ @% F
0 u: L) j0 s! |( v. s5 R( a" r. V* W+ d, ]+ k$ d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x+ q6 i' A

点评

牛洪江同学面容依然可辨。  发表于 2016-3-23 08:17
发表于 2016-3-23 06: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Shang_Yi 于 2016-3-24 02:29 编辑 ( h0 T/ A0 S# q" y& R

  D" ^$ u0 a) `# x/ |* `* a& u* N& \三段视频都尽数看过了。可以看出培先生为育新同学的事业贡献了不少小时数。为此,大伙拥戴,我是觉得‘培先生’比‘王先生’更接近群众。" C- h! `) P! S
) W% V# _% H/ p
除了思考之外,人脑还有记忆和遗忘的‘功能’。不知我现在的这两个功能哪个更有效,视频中的面孔都认不出来了,只有西楼似乎还有印象。当然,我们那时岁数小两年。然而,有一件事我永生不忘:我上过育新小学,它给我一生带来了荣光(正能量)因此带来了动力。
, N* ?( |3 [3 L" V: |
3 r$ k* @9 R$ S+ O6 e7 X  x有一事我期望能实现:如有66年4-2班的同学有小学时的照片并愿意分享,那将弥足珍贵,看到后我有可能认出他/她是谁。
9 X% k" m6 }3 x! G8 D1 [" B5 E1 x" x3 J; C

点评

“我上过育新小学,它给我一生带来了荣光(正能量)因此带来了动力”。说得好!  发表于 2016-3-23 18:43
发表于 2016-3-23 08: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wangpei 发表于 2016-3-22 21:48. N$ i( C/ k# |0 x3 {& ?+ h" s1 p
付采老师是65年6年级的班主任,也是我们班的班主任。我和牛洪江学姐,“长河落日”学长,还有“沙子 ...

! r  o+ D' U% W$ D3 k; M付老师是我小学期间最亲切的老师,在小学期间也曾有过其他老师教过,但都远不及她对我们的关爱。祝付老师健康长寿。) c1 p1 L) w+ y' E& E
发表于 2016-3-23 11: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97【丹青】
到期该还书了,到国图去还书。看不完的可以二次再借回来。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好看的书,会很快的看完,厚点也不会看不完的,一本书,二三十万字,想看,三五天总能看完,不就看个故事,不跟红学家似的,靠本书吃饭。
这次还了三本书,其中的两本都没看完。没看完也不打算续借了,这两本没大吸引我去看。手头上还有区图书馆的几本书还在翻着。再说,现在要是借下,一个月后我未必有时间去还。这次是只还不借了。
读者们刚刚归还的书都码放在小车上,尚未上架。我借书通常没有书单子,现在的书太多,看哪本不看哪本在我随意性很强,而且挺费神的查找到了书号,在书架子上往往不一定能找到,电脑上登记为有,是哪一个版本的,书架上就是没有,让管理员来找也找不到。后来我就直接在架子上找。在上架找之前,我常常在读者刚刚还回来的图书中翻翻。读者们感兴趣阅读过的书,很可能是有价值的。
我照例去翻。见着两册小开本的新版画册,翻翻有点意思,还是借下吧,画册不费工夫,三两天就看完了,过几天再过来一趟。有些书看了就看了,这次能看到,但下一次不一定能碰上。借下来。边上还有一本《子恺游记》小本子,看过丰老先生的画作和译作,好像没见着他的文章,这本书容量不大,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写的游记,也捎上了。
回到家先翻画,后翻书。书中翻出张国图的借书凭据,借书人姓名陈丹青,这本游记的前一位读者。陈丹青,这是哪一位呀,同名同姓的大概不少,至今名气大些的是那位画画的丹青。不会是他吧?他常住在北京吗。不知道这位的下落。看看凭据上他借的另外两本书《印度拾尘记》和《触摸印度的千手千眼—一个中国美学家的印度文化之旅》看这书单子有点靠谱。叫丹青的人,如果不是祖上排辈,丹字辈的,那必是父母对孩子在丹青画作上的期许,孩子走上文学艺术之路的可能性更大。这位读者若不是六十多岁的丹青,那也是同名同姓的年轻同行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17: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wangpei 于 2016-3-23 17:11 编辑 : \- V0 ?5 j! G
8 o. Q$ v4 ~2 _' J
唯有香如故
          ——又见恩师
! R& r. X: D! ]: \
     在宽敞的客厅里,四个学生围坐在付老师周围,又听见老人家慢条斯理的话语,依旧往日的和蔼,依旧往日的亲切,甚至是依旧的往日话题···
   不是回忆往事!而是往日再现,如此真实,真实的让人震撼,真实的让人恍如梦中。
# @7 U. a6 G9 Z$ F8 C% [6 G1 s
   洪江谈起报考初中填报志愿,付老师笑着的脸严肃起来:
   “报考志愿要注意,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要拉开距离,要不然第二志愿也要考不上···”
6 G6 X2 O( M7 x2 i8 T
   “师大女附中,女一中,水平离得近,不能第一第二挨着···”
: U p( u- T# p" x6 l- N
   一直扶着手杖的左手试图离开,想为我们做一个从一到三的手势,
   ···
9 j0 V7 _3 M" c
   老人娓娓道来,耐心又细致,恍惚间,时光突然倒逝。俨然那一日,升考在即,我们正年轻,忐忑的心,等待老师的抚慰,莫测的前程,等待老师的指引。
1 f5 I, e+ `9 M/ y* `
   ···
   “老师,为什么我们班没有毕业照?”又是洪江,脸上挂着四十年前的笑样,这是她久远的心结,她可能知道答案,明知故问的老毛病···
    “真是怪了,”老人力求圆满的回答学生每一个问题,努力的搜寻太久的记忆:
   “为什么你们班没有?···比你们大的有,比你们小的他们也有···”老人指了指王培。
8 e" K. V5 P3 [$ B
   “为什么没有毕业照···奇怪了···奇怪了”老人思索着自语。
   作为班主任,这似乎是一个严重问题。
   “为什么?”洪江依然如旧日的刨根问底儿。
   大家期待,洪江更期待。
   老人眯起眼睛,
, i4 a: f) m W+ b$ ~8 z
   良久。
   付老师慢慢的,一字一字的回答了洪江,也回答了我们:
   “——不知道,——忘了···”
   大家都笑了,老人的直言让我们在她八十多岁时看到了付老师的另一面,一个真实的老太太,一个曾经与我们贴着心的老太太!
   老人也和我们一起笑了,像小孩子一样。
   ···
' ^! E# g, r: R3 z# S
   “我好像看到了我的妈妈···”看着老人,在笑声中洪江第二次从心底说出了同样的一句话,她的眼睛里充满深情,没有一丝造作。
7 J+ g' ~9 O( v8 U
   心房再一次战栗。从一进屋我就像在梦中。
   漫长的思念 漫长的等待,光阴荏苒,时间在春花每一次芬芳中流走,岁月在秋叶每一次飘落里逝去。
   恩师的影子早已和母亲的影子融在一起,我们怎么会忘记自己的母亲。
5 J3 E) q8 ~* D5 `2 v
   为什么数十年对付老师如此的怀念,今天,在这间飘荡着幸福与温馨的客厅里,我找到了精准的答案!
+ r, {9 a5 u- P9 x1 F: [2 g4 ?
                                                          (未完)

4 G* U8 [% M5 c6 D

) R1 p9 X) E6 `7 G+ x
     以上是“长河落日”即王瑞伦学长对于我们那次见付老师的描述。
3 S6 n7 Q- B- y# F: p" d
1 E/ r' Z! Z1 \; h% ]
发表于 2016-3-24 08: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wangpei 发表于 2016-3-23 17:08/ G8 c" |$ a+ Q  i; a" T* C- _7 @
唯有香如故          ——又见恩师! R& r. X: D! ]: \     在宽敞的客厅里,四个学生围坐在付老师周围,又 ...
5 o7 X8 o7 I: f$ U' n/ z- R" N
慈祥的人长寿!
% n% [+ s% H: O8 C6 |2 X9 P
发表于 2016-3-26 09: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98【1950 s】
6 e* h# j6 l9 \  G/ @借回来的画册《照片里的20世纪全球史》是其中的两本。标准的说法为图文套书,这套书共10本,用照片来呈现20世纪的10个十年。按年代划分,从1900s到1990s,每本书一个年代,收录300多幅照片;照片按照主题划分为政治热点、风云人物、职业生活、休闲、娱乐、科技、艺术、运动、儿童、人间百态等;每本书开头有简短导读,概述那个年代,每个主题前另有导读,每幅照片有注解。一套画册在手,百年世界于胸。英国人编写的,中文简体版。可惜我翻阅的这本《1950s》从头到尾就没出现中国人的面孔。这就跟拿到张与自己有关的合影照片似的,片中几人还是几十人,总是要先找到自己,看看模样好坏,要是没找到自己,会多少有些扫兴。: S/ R. ~2 l4 C( n1 W7 k
英国编著者的世界视野。且看他选择的这一个十年的“风云人物“按图片顺序为:卡斯特罗、尼克松、斯大林、赫鲁晓夫、铁托、格瓦拉、胡志明、尼赫鲁、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各位代表、麦卡锡、马丁路德金、艾森豪威尔、杜勒斯、丘吉尔、肯尼迪兄弟,撒切尔夫人,片子中1951年的街头,她正在为自己拉选票,还用着自己当姑娘时的名字,里根夫妇,1952他在电影演员协会主席的任上,庇隆夫人、伊丽莎白夫妇、温莎公爵。其中没听说过的一位是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比利. 格雷厄姆,他正在体育场内宣扬救世的讯息。这里九成多的人物都知道,但九成多的图片都没见过。- U% H, `& F' f8 h1 G4 V$ d6 @
摄影画册这一主题中没有收录澳洲和非洲的人物,澳洲人太少,而非洲大陆到六十年代才风起云涌。也没有中国人什么事,包括后面的诸多事件中,中国都乏善可陈,大事,好事和坏事。亚洲选了小国朝鲜、越南,都因为战争,小国后面都有大国的影子。50年代地球人首次分裂为东、西方两大阵营,这边带头的是苏联老大哥,中国还是跟从者。中国五十年代也是翻天覆地,自己这折腾。但标志性事件发生在上一个十年结束前最后的十月一日,毛应该收入上一册当中。从社会制度的建立还是加入一个阵营,或与西方打了热战,中国都不是首创。与对世界的影响力,还比较的弱小,大国但是个弱国。 我们自己看重的,西洋人没看上。
$ W4 W* u/ b! o7 R) a- I) f
, p5 N( u/ a* N2 `+ ~899【旧影】
7 l  ]( w. o+ t* ?5 ?每册书约有15个主题,每个主题下选了约20幅照片。
/ P* R5 O+ i8 N- ^# p" S《1950s》的第六个专题为“休闲leisure“区别于娱乐、艺术、时尚。休闲项下选了十多张图片,沙滩小屋、城市阳台日光浴、酒吧内景、游乐园中、泳池旁、影院的情侣座……。这个专题的导言摘录如下,:20世纪50年代很少有人家中拥有电视机,也没有汽车可供即兴出游。在另一方面,多数城镇仍有歌剧院和一帮当地演员,人们在酒馆和村务大厅内歌唱,或聚在起居室的钢琴旁。节日时,可能有巡回艺人和马戏团来访。---   星期天是神圣的,商店关门,工厂无声,人们无事可做。电影院很晚才开演,酒馆却早早关门。没有赛马,没有足球赛和任何运动。冬日河边散步,夏日乘火车到海边去享乐。---   但生活越来越开阔。喷气机时代到来,人们可以花很少的钱到几百英里外的地方度一周的假,那些地方以往是那样遥远和陌生。对于没钱享受这种奢侈的人们,还有很多度假村可以选择。十年前,这些供人度假的房间很可能用于驻扎士兵,或用来收容战俘。
  y- v& l+ ]& s' d6 z$ X. d* `这里描述的五十年代休闲状态,大概主要是欧美国家城镇的人居生活,战后的经济正在恢复中,工厂和写字楼中都忙碌着,城市到处是建筑工地,那些个被战火掠过的地面,平日的乡村是安静的,一个汗珠同样要摔八瓣,社会远谈不上富足,很少的人花很少的钱到远方去度假,花钱少是因为挣得少,在美国,多数劳动者的每周收入为25美元,这已然是令世人都羡慕的数额,能攒下的钱,要消费掉,及时行乐,谁知什么时候赶上下一次大战呢,核战的阴霾笼罩着五十年代和下一个十年。欧陆的新民居增设了地下防核掩体。$ l5 g( I* [- B! _
星期天是神圣的,因为那是礼拜日。遍地的教堂没能拯救人类于苦海,三十年,两次世界大战,轰然坠地的一座座尖塔,又被重新建起,失去的信仰又被捡起,不知能不能捡起。5 ]; R& l: U- f# n1 `
五十年代除了局部的战斗,赫氏提出了和平竞赛,大国们在本土享受和平和休闲,东面的大国小国,在脱出战争之后也开始了大跃进和千里马的运动。) L" c5 j1 e% O, h" U

8 ^$ `" {6 p: ~, o: s5 [: D9 U900【对照】
" C: q8 d9 N, n. o3 z9 u在我,五十年代身边场景是模糊的且寥寥无几。8 w4 a# b3 x, g: r) {0 x' i
在城市里,电影普及了,电视出现了,还能记得看过不多的电影和电视的内容。电影是市民最大的休闲和娱乐,国产的和苏联东欧的片子。电视首先在京城开播,小小的黑白银屏前挤满了人,比今天影城内屏幕前的人都多。围着钢琴唱歌罕见,洋玩意,那得是音乐世家。村子里拉着琴,敲着板,唱着地方戏,这村舍的场景我没能亲眼所见,但好多年后,陆续见着一批批来自乡下的同龄人,有不少人唱得一口漂亮的家乡戏,这都是童子功,少年时的熏陶。别说乡下,城里也是好戏连台,夏日的周末,公园里扎着台子,围着席棚咚咚锵锵。五十年代也会有巡回艺人和马戏团游走在村镇。吴桥马戏、乌兰牧骑,东北二人转冬日里就唱在村口和炕头。
! `: X6 F, S, [% K# H* I私家小车几乎没有,公家给配的公车,几百台上千台,淹没于大都市中,小巷胡同内都难得一见。当红的画家半丁老人坐着三轮车进进出出。出游的多远都乘公交转长途车。外出度假,哪怕三天五日,与大众无缘。探望远方的父母,三年两载成行,钞票都铺了铁道,那个心疼。闲暇被改天换地的劳作排挤得越来越狭小,大众的物质享受尚落后于西方世界。) Y$ c6 _; K& E5 j; @! [7 z( f1 }2 Y
相似的还有孩童们的游戏。跳房子,弹盒盖,那地上的房子,那手中的小盒盖与中国儿童的大同小异,都玩得聚精会神,兴高采烈。不知这些个玩法是西方传到了东方,还是东方传去了西方。跳皮筋他们有没有,弹球他们有没有。呼啦圈西方的孩子至晚五十年代就转了起来,三十年后才传到了中国,大街小巷孩子和老人一块转。转了几年又见不到了,不知转去了哪个大洲。
% W# f  k: r2 G3 `' u50年后这样的场景在哪里还能见到呢?休闲在大国,在都市都大大扩展了。工作日被消减为五天,八小时工作日被缩水,多数人享受到假期,人们可以四处走动,跟着旅游团、或是自驾游跑得越来越远。城镇哪里都是喧闹,到处都阻挡着自驾车。当年的雅乐、俗曲,被电视、歌厅里的曲目拐带着。家家都在电视机前消磨着时间。到了假期,在西方是暑期,在中国是春节,大都市才得以恢复一段安静的时光。
# O) Y2 n5 `0 C+ p" \$ J# b
发表于 2016-3-26 09: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发表于 2016-3-26 09: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发表于 2016-3-26 09: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18: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看来,童年的某些游戏不是中国独有的。
+ x: K6 \$ U" q' Y
 楼主| 发表于 2016-3-27 17: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wangpei 于 2016-3-27 17:03 编辑 ! o% q# K! f7 P

+ q  `4 z6 V8 J, M1 B" K09年6-1节,我们在牛家大院——; j. D  a* V' ~  r5 n1 j! P
                                    牛洪江的弟弟牛铁航是我们班的(站着的左2)
/ O1 z. C$ @1 m4 t7 C, x; _8 q3 |6 e& Q+ c6 A: w+ V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0 U6 C+ \" a; g! C/ R5 Z
发表于 2016-3-28 09: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01【咆哮】
挂失后补办的“老人助残卡”有了消息,“农商行”电话打过来说可以带着有关材料去取,包括,挂失单、卡主的身份证、代办人身份证、代办证明。老人家的卡遗失了,不能往银行去跑,自然由我这年轻些的亲属代办了。代办要有代办的证明,证明双方的关系,挂失的时候我就拿到了两份代办证明的表格,自己填写后要盖上街道的大印,还好不是派出所的大印,那地方不知要跑出多远。
下午三点多出门,现打听了街道居委会的位置。这个政府最基层的机构,一直不知它驻扎在何处,也不知道这些年除了发放老人助残卡,还干了些什么。对了,在街道上见过他们拉的横幅,打击什么、拥护什么、催着各位敬老爱幼。现在各个小区都是物业管理,还有业主委员会,各司其职,让基层的政府隐而不露,有点脱离民众,不像当年了,主任们走街串巷,查户口、搞卫生……。
街道的这家机构在动物园后身,一间大大的房子,见着三位站着坐着,看着电脑的。拿出代办证明要求盖章。对方说,不归这管。我说您这是街道办事机构吧,本地居民你们最清楚……。第二位接茬,我们的章不管用,得是办事处的章。我说,这证明上落款写着“街道盖章”吗。第三位接上说,咱们北下关街道在大柳树往北的学院路上。问清了路线,跑下一家,骑上车,顶着北风。
约三站路,在财经大学西侧路北。经常路过这里,不知道街道管片在这里,挺大的楼房,进门办公大厅一溜窗口,看不出哪个窗口是办证的,柜台内立着位大脑袋汉子问我办什么业务,我拿出单子要求补办老人卡需要街道开具代办证明。这位往西面一指“农科院南门内办理,服务中心,也是我们机构。”
又是两站路。农科院内一个不小的院子,挂着醒目的大牌子。传答室没人,院内有平房有楼房,我进了楼房,静悄悄的楼道,一间间办公室都掩着门,门楣之上的牌子看着都跟餐饮业有关系,想了想这应该跟稽查食品安全的业务相关,我退回到楼口,见着两位进来的年轻人,询问,不知道,一个单位的都不知道,建议我到楼上问问。先上二楼,是个综合部门,敲门,没人理,往里去敲响第二扇门,这边还砰砰响着,那边头扇门开了伸出了脑袋,我回身去咨询。
看过我的单子,那位说,这证明不归我们开,你得到办事处开,往东去北下关办事处。这不是拱火吗。我说,我刚从那来的,一楼大厅的人把我指挥到这来的,你们到底有谱没谱呀……,我声高,气也粗了,大概眼睛也瞪起来了。
902【没脾气】
我从东说到了西,你们这传达室没人,一楼的工作人员不知道自己楼上的人干什么业务,到你这又让我走回头路,拿老百姓开涮呢?拿着纳税人的钱不好好办事……。这位女士皱着眉说,这真不是我们的业务。说着就拿起电话给东边打过去,抱怨为什么把人给支到这了。
我这就是痛快痛快嘴。想也不是这二位的责任,首问负责制,还是那大脑袋的错。小伙子一通安慰,不要生气,说那边已经联系好了208房间,在那候着呢,到了就盖章。我说责任不在你这,但你们这管理的够差劲,彼此的业务都不清楚,一通瞎指挥。我得投诉你们。对,投诉那位瞎指挥的,小伙子一路送出来一路附和着。
人算不如天算。本来计划着先盖章再去农商行取卡,时间还打着富裕。这一折腾,都快五点了,银行是去不成了。
进了办事处,不忙办正事,先会会大脑袋。这一路下来小风吹着,心情早平复了下来。来到窗口,盯着大脑袋看。大脑袋发话,回来啦,没办成啊?这是明明白白的已经得知了那边过来的电话。我说,没办成,在你楼顶上办手续,你知道不知道啊,就胡说八道瞎指挥。大脑袋说,我搞错了,搞错了,连连点着头。我说,今后不知道的事就别瞎说,你记住了。我记住了,记住了,大脑袋继续点头。
大脑袋要是不认错,我本来是打算咆哮公堂的,跟他当众掰持掰持。现在不啰嗦了,上楼办正事。208室乱糟糟的,就剩下位小伙子,说正等着您呢。我说起跑来跑去的冤枉路,你们内部的业务上下怎么都不通气,楼下两位窗口人员都不知道,大概有不少人都到你这盖章吧。小伙取出印章就盖,也不看证件了。还说这事我们本来就不该揽着,没什么意义,偏要增加一道手续。
我出了房门,小伙子也起身出来,端着茶杯,大概是去倒茶根儿。我突然想起件事,年初小区门口贴出通知,说养老助残卡在二月底前都要消费完,否则以后只能用于劳务消费。我问:这劳务都可以到哪里去消费呀?小伙子越走越远,说是可以到双榆树的什么机构去问问,没听清。
真没脾气,一线基层公务人员们就这么个作为。
903【繁琐】
虽然闲着也是闲着,但也不乐意白跑路,一次能办成的事要两次办。只好第二天再去专门跑趟银行。
去之前我又检点了一些带着的材料,别因为自已的原因,少一件东西再跑二趟,这就得骂自己了。那盖了红印章的代办证明,我没看出来是哪个部门的用印。红五星之上清楚,“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办事处”,下半截的三个字,勉强猜出是最后一个“科”字,**科,是哪个科看不出来。
九点多到了魏公村农商银行。没什么人,屁股还没坐热,就轮到了我。所有的材料都递进去,两份代办证明给退出来一份,说是一份就够了。
审单,询问电话,上面有手机电话还得要座机,出单、盖章、公章盖了七八个,私章也没少盖。我还以为交了材料,拿卡走人。没有,手续够多,还照相,柜台里面另外的一个业务员拿着相机给电脑屏上的表格文字照相,一会儿,柜员让我盯住了个金属的探头给我也拍了一张。我说怎么这么麻烦呀,跟办签证似的。我这话引起了边上一位老哥的话头。这位老哥在我前面开始办的业务,他开始抱怨,太慢了,三个月才办张卡,人家工商行顶多一个月。他说的跟我说的不是一事,我这是嫌领卡的手续太烦。老哥抱怨的也不差。我问了一句,卡丢了?没丢,刷不上,换张新卡就三个月。我想想,我这张卡还不到三个月。
见着柜员继续忙活,我这一单活,三个人上手,几次向右手方向的柜员索要单据,右面的柜员两次伸过指头,在指纹识别系统上按下,开通机关,这边还要等右边柜员的某一个操作动作完成后,才能够继续操作,柜员说,电脑不能同时完成同一个指令。这都是什么操作系统?我给柜员提建议,能不能简化流程,简化手续呀,补办卡算不上多么大的业务,涉及的金额也少。
柜员说,是够麻烦的!没办法。还不如过去直接发“老人券”呢。我说,别介,老人券不行,有人截留老人券。都是八九十岁的人,糊里糊涂的不少,那券给还是没给呀,很多老人都不知道。有这事?我身后的大堂经理发话。当然有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
我问大堂经理,咱们这个“老人助残卡”新规定只能以购买劳务为主,我们到哪去买劳务去,给小时工发工资也不能刷卡呀。经理说,照旧,原来你在哪家超市能消费,现在还照常。我追问,那年初的通知可不是这么说的。嗨,一时一变呗。你看这商家比专职干这个的公务人员都明白。
这点优惠高龄老人的事,不多点钱,一月一百,还一变再变,万一丢卡或不好使了还凭添出许多的麻烦,好事快办成了不好的事。
发表于 2016-3-28 12: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2-12-30 02:51% h0 t8 S7 b# o+ H
【网球场】 一早又没见太阳,地是干的。预报说中午以后落雨的百分比要高得多。住宅小区内的网球场外正在施 ...

$ \6 P4 V: B; Y! F现在看,还是钱重要% C- y4 ]0 J2 b1 P
发表于 2016-3-29 09: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6-3-28 09:45
8 ~+ ^) q' X. I. ~' L901【咆哮】挂失后补办的“老人助残卡”有了消息,“农商行”电话打过来说可以带着有关材料去取,包括,挂 ...
0 z- o! p% p- Z' c: {
淡定。这年月办事的工作人员是大爷。他们认为自己拿的钱不多却要成天做这么多的琐碎事情,而且还是办哪些别人福利的事情(这时他已经不考虑自己也有爹娘)。现在政府各机构都在响应中央关注老龄化的工作,如果自己这个部门没有参与似乎影响政绩,但又不想实际出力,于是便出现各种职责不清的问题。此外那些决策领导因为心思根本不在这上面,一些决定规定必是混乱滴。事业和职业虽有一字之差,那可是天壤之别。券改卡原本就是领导和砖家拍脑袋的事(美名曰其现代化)。虽然现在政绩这个东西已经不提了,但事实一直存在。/ R# B) S8 L; y! g2 e
发表于 2016-3-29 10: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3-3-3 13:38
! M! @( o6 q5 l7 W( _" c24【可怜小儿郎】过了元宵节,门前的学校又热闹起来,接送的家长背着书包拎着水瓶接送低年级的儿童。市教 ...
+ W5 F3 l7 C/ \: F( s
现在的教育已经和电影院没啥区别了:都是为钱罢。只不过进来的一边是观众,一边是孩子而已。所谓扩招不过是增收的别名。减负就是扩大辅导班借口。现在的老师还有几个能认真备课滴?都攒足了劲用辅导班创收呢。教师只是用来挣钱的一个职业而已,教书育人那只是说说而已,还能当真么。
+ \- T, D, E! f  B& H1 v
发表于 2016-3-29 10: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3-3-18 11:03
4 a4 A3 Z4 o1 o1 V+ n/ P5 ~40【忘了】在山东馆与老刘一道点菜.老刘厨师出身,乡下那阵,先在口径一米多的大炒锅里挥锹好几年, ...

- g% P1 X' d  j/ h( I8 U我想起老刘几次给我叨念过的一句话:出门前要记住一句话“伸手要钱”伸是“身份证”或乘车证、公园证等证件;手是手机;要是家门钥匙、车钥匙;钱,没钱寸步难行。今后真得刻意地提示自己,忘了就误事。, ]3 _7 }' [8 k5 b
经典!!!% n3 \" O  J$ I/ K* X7 @& T9 E
发表于 2016-3-31 08: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08【光荣榜】
今年春暖得早,北京媒体上评说本地的气候。我也是这么感觉的,3.15停止供暖之后,屋内就没觉得冷,这在往年总有几天低温难捱的日子。
正午上了20°天热都烤脸,人找着背阴的地方走。花开了,花瓣落了一地,柳枝全绿了,绿地上有人在挖野菜。
下乡去拾掇地。先治窝后治坡,通水、通电、打扫卫生,斜阳下晒被子,夕阳余晖中,抱回了满带太阳味的铺盖。
开水面泡上。走到外面,一路见不着人,不到周末,这边乡下很少人过来。到物业门前,静悄悄的,门上贴着小武的联系方式。转回来见“告示栏”上贴着“光荣榜”。去年入冬前农庄要将院子外面大门前的一条砂石路改造,动员农庄的业主们捐款,每户一千元就够了,电话过来通知,我认捐就是了。今天开车过来,已然平展展的柏油路铺就。不过在我看来,不铺也挺好。五六年前我刚入住这里时,离开高速后就进入了一片绿色,数公里的“小农路”笔直连着农庄,两排高高的大杨树,一走一溜烟,浓郁的乡村味道。这几年周边被开发区蚕食,大树都砍了,路网跟城里差不多,走一会儿一个红灯。城建修的路,离庄子还剩一百多米就不管了,这不让大家集资修路。集资的结果张榜公布,是为“光荣榜”。榜上有名的可不少,总有六七十人,写上门牌号,写上户主的名字,我的名字还给写错中间的一个字。写错了,也没关系,认识的人不多,都是老张老李的称呼。光荣榜声明排名不分先后,只是按照住地的区位排下来,但几位捐得多的,名列前排。比如排名第一的捐的最多,是那位歌星叫刘和刚的,捐了5000元。有捐的多的,就有没捐的,榜上无名的自然就不光荣了。谁不光荣咱也不知道,因为八成多的人都不认识,除了左邻右舍们。看了一下,没见我家东邻的名字,我还真想知道邻居小赵叫个什么,就知道主演过歌剧“江姐”。我想人家也不差这个钱,大概是无暇把款打过来。我都快二年没见着人了。
花开花落,小赵家的紫玉兰正在盛开之时,上百碗口大的花朵。这边杏花怒放,嗡嗡嗡招来满树的蜜蜂,数米之外还没见着,先听着了。
909【下籽】
满树的花独自的开。眼前又浮现出缀满枝头的果实,去年的大黄杏子让谁摘了,别不又跌落满地。
乡下的夜晚黑沉沉的,风刮晴了天,见着不少的星星,北斗星当头明亮。
午后的热气灌满了屋子,没有电视、没有广播打搅,昆虫们的响器还在发育。一本书翻到夜深。
鸡叫头遍。睁眼黑乎乎一片,想起来这是在乡下。二遍、三遍朦朦胧胧中,约在四遍鸡叫时,天光大亮。走在外面。庄子里的小工门上班了,一年四季,有人建房修房,他们忙不完的忙,挣不完的钱。
见着菜把式老孟、在一家的院子里翻地。老孟代我种了好几年菜,前年就没再请他,人退休了,该自己干了。但也没好好干,一周能来上一趟就不错。去年干脆半年没过来,收了一院子荒草和十几个老倭瓜。地亩的产出要是伺候不好,就甭想有什么好收成。我问起现在可以种什么了?“油菜、小白菜,其他都不行,得到’谷雨’下种。”
老孟说的春播的这两样菜比较的娇嫩,两三天就得浇遍水,我没工夫伺候,还是等等吧。老孟种菜属于老派,什么节气种什么菜,不差一天两天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他比这农谚还晚一个节气。
房后见着老张,我说老张你气色挺好红光满面。老张说前段老同事们聚会了,也都说我气色好,今年整70,我在这都过了八个冬天了,就是得活动着。说着,他家里的小工捧着几个蛋进来了,“五个蛋,一个绿皮蛋”我问,鸭蛋?“绿皮的是乌鸡下的,我这几只鸡挺争气,每天都一个蛋,都是一年的鸡,这又买了六只小鸡崽”
老张的园子里,绿的大葱、大蒜、韭菜,闲着的地都整理好了,地膜下育着苗。老张说昨天把黑玉米种下了,这边种的不多,朋友的园子里种了不少。老张现在还成了“揽工汉”还种上了人家的园子。老张现在动嘴比动手多,身边立着个比他还高的棒小伙儿,这几分的地不够种的。
我问老张现在种啥好?老张说,爱种啥就种啥,我苗都在这呢。一会儿,我就种豇豆,边边角角处直接点籽,到时候自己就往高处爬,不给它们搭架子了。老张这属于“自由派”,不讲究,种了快九年菜了,自有一套,反正一家人的够吃,还有鸡和鸭们。
我告辞出门时,老张带着小伙出来在篱笆墙根上点籽。
发表于 2016-3-31 08: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发表于 2016-3-31 09: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3-5-2 09:049 i; t6 t, n1 G% o
79【22年前】《新编辑部的故事》上演了,看了第一集,隔了几日又看了一集,还行。22年前的一天,工间操时 ...

0 `1 U1 ?% O4 n# Z现如今翻拍的经典电视剧大多属于奶油派一类的形象,演员基本不具备啥功底,只凭所谓的颜值,导演也是一样,凭忽悠或人脉集资,赞助商则完全是为广告才肯出钱,外带捧个蜜。观众对象基本是年轻一代,他们较少此类知识,只是喜欢看镜头里的艳丽场景和帅哥美女以及他们的奢靡生活。所以完全不必讲究所谓的文化内涵等等。以至于后来翻拍的红楼梦竟被戏称为青楼梦。
6 ~# x# h- m2 p* o& o$ ^; X
发表于 2016-4-1 10: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3-7-15 16:53
+ [* S" T3 t+ d3 k9 E: V$ j160【撞了】打算往县城去一趟。开车往北,开发区新铺的路面,宽敞,还未正式开通,粗糙的路面还差一道油, ...

0 b* V# O. ]7 {' k" ?$ \5 |; x保险公司就是一个搂钱的公司,和理赔的搞好关系就成,否则擎等着干花钱罢。
, V" s# b0 h( v& c5 u
发表于 2016-4-1 15: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10【老北京】
一百年前的北京在今人看来算得上老北京了。百年沧桑巨变,在我们这个城市变化太大了,源于这个国家变化太大,翻天覆地的变法。仅以北京人口为例,数十倍于前。年轻的华盛顿,作为首都这百年来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常驻者不升反降,多出来的是流动的旅游者们,进进出出,为中心城市带过来不竭的资源和荣光。作为政治、旅游的中心,定位好,落实的好,这依托于法制社会的基础。
我们在首都住了五十年或六十多年,很多人都是在混乱的年代后迁居这个城市的,1949后开始膨胀,盈缩有期,几上几下,乱世民生不保,乱后又起死回生,最终还是发展为超级城市。这些年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差,颇有些愿意回望一下老北京时的安静和闲适,甚至它的落败。电视节目中多少怀旧的节目,怀念老北京的人和物,如那句老话“失去了才觉得珍贵”,也是这个城市已经进入“老龄化”老人们不急着往前奔,不操心未来的生计,大把的时间,碌碌无为中,回望过去,与老友相聚,乱世还是盛世,过往总有些美好的记忆,翻腾出来。
现在的好处是,存世有很多的片子可看,影视记录,书稿文字。京味的现代作家首推老舍先生,他的系列作品多反映旧京的市民生活,这二三十年不断地拍成影视作品和上演舞台剧,这批作品的参与者很多都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对旧京的演绎应该是可信的。现在的新作,论对旧景的呈现和人物的刻画,已无法企及老一代所达到的水准。没有切身的体会,没有亲眼所见,出来的作品总是差点意思。给小年轻们看还过得去。
要想更接近于原汁原味,还是要看老的作品,这是古董和高仿的区别。近日翻了一本旧人的小说《北京》,它的上一版刊于1924年就用的这个名字。旧书新版,新版发行于半年前,易名为《北京1912》编者何必画蛇添足。作者穆儒丐,生于光绪年间北京西山健锐营中,晚晴新政被送日本早稻田大学,辛亥年归国改朝换代,旗人的老派架子不倒,进退失据,寄身于小报记者之列,一览乱局和日渐衰败的京城社会,并付诸笔端,留下这座城池的种种世相。如议员官僚们的嘴脸,梨园名伶们的发迹,旗人不堪的生活际遇,读书人的卖文生存的尴尬,更有底层人沦落和败坏。
有兴趣追溯旧京过往的,此书可以翻翻。
911【1912】
此书的内容约等于作者穆老先生的所见所闻,研究者甚至认为,书中的男一号宁伯雍就是作者本人。本书记叙1912辛亥年后的事,地点主要是旧京南城宣武门前门外一带,报馆周边,和西面的香山,作者的老家
翻书一开篇,见着述说家门口的事。主人公小宁乘着人力车进城见着躺倒的西四牌楼乌漆墨黑。据研究者翻阅京城旧报考据,牌楼焚毁事发老袁为阻止将政府南迁而纵兵劫掠,时在辛亥年的正月十二日。
小宁接着跟拉脚的“德三”聊,这德三原本是清军善扑营的一位,散伙后没了饭辙,干拉车之前曾设馆教授摔跤,地点在“当街庙”正堵着我家门前,那是又过了四十多年后的事,当街的庙自是早拆掉了。
主人公后来归家时。西山那边,还见着了迁居香山静宜园松林中的“万松野人”。他大名英敛之,此人以创办“大公报”和“辅仁大学”而出名。书中记录了他在早热心慈善、创办女学的一段。这正是后来的“香山慈幼院”和“第三女子中学”的滥觞。
小报记者出身的作家,写出的小说也是真的多假的少,很多内容可以信其有。上面的三小点,多少都跟我们有些关系,我们是后来者,作者记述了事情的前因,百年前的状态,我们见识了这后续的发展,都何去何从了。
主人公于报馆下榻,次日一早,出去遛弯,出门遭遇恶臭,陷于浊恶的“马桶阵”中,往南疾行,到了南大街才刚解脱,又进了粉坊琉璃街,才走到东口,空气又污秽了,原是几处大粪厂,屏住气往南赶,来到陶然亭才得以痛快地喘口气。百年前的旧京,够有多可怕,这种情况大概持续到1949。
可怕的还有官场和市民生活。这部社会小说竭尽铺陈,上面是多么腐败,下面是多么悲惨,想看个究竟的见了这部小书,就不必去翻当年的旧报了。
小宁一气儿走到了陶然亭,见着两位梨园子弟在吊嗓子,就此结识了。日后这小报记者和一帮纨绔票友门开始“捧角儿”不负工夫,日后“白牡丹”如日中天,跻身“四大名旦”之荀慧生。梨园深似海,别看了光鲜不见后面的污浊。一部伶史,本部书中也涉及。作者在前曾写了一部实名制的伶史《梅兰芳》被有势力的人买下焚毁,作者本人也因在报上连载而避祸奉天数十载。
老北京的语言也是看点,旗人的语言,地道的京腔京韵,此书中尚有不少编者未曾破解的段子,候着老北京们能否释疑一二。
发表于 2016-4-1 15: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发表于 2016-4-4 10: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12【光天化日】
吃饭回来,路过马甸公园南头,见虚位以待就势坐下,剃头。
这次换了位师傅,给围上了白单子。“多少钱呀?”“八块”“涨价了?”“是啊,不涨不行了,菜现在多贵呀!”“现在鸡蛋多便宜呀”“哎呦,鸡蛋可以不吃,菜可不能不吃”“你们多咱涨的?”“二月二”。
阴历二月二,龙抬头,本地的说法出了正月可以理发了。接下来边剃边聊。知道这位师傅在这剃头快十年了,不住这,住在上庄,说是在北面,后来又说起上庄水库,我想起这地方还是去过,离着不近,每天跑这么老远,是因为原来就住这,后来被拆迁走了。老地方人熟就往这来。我问到每天能剃二十个头,没有税费的问题,刮风下雨就不往这来,能挣出过日子的钱,但是别买房。
这一溜五个剃头师傅,我原来一直是那位河南师傅给打理的。一个师傅一份手艺,特点都是快,有十分钟就齐活。这位上庄的师傅多一道工序,电推子转完之后,横起亮闪闪的剃刀,刷刷刷,脑门、双颊、眼皮上过了一遍刀。我六十多年没走过这一道,问起这叫什么名目,“修面,干净”。我只觉得有点糁得慌,下次我得声明,省了这道工序。
师傅收了钱之后,我又问起十年前剃个头多少钱,说是两块五,后来五毛五毛的涨,后来就涨一块。
我想起前几天看了本《子恺游记》其内有一篇“野外理发处”丰先生说的是民国二十三年的事(1934)地点大概是在嘉兴附近的小河边见着的剃头挑子,说起这是最廉价的理发去处,15个铜板,而当时的剃头店铺里则是一角小洋。丰先生还借题发挥:这野外理发大概是中国特有的,外国人见了会心生羡慕,国人如此高雅而自然,不单幽人隐士爱好山水,连一般人的理发也喜欢在天光之下,蝴蝶飞舞的青草地上。
丰先生是替老外们多虑了,跟高雅自然无关,跟钱袋子和是否便利相关。老外们就不在室外剃头?咱走的地方少,确实没见到。但人家老外有比这更便利更省钱的方式,那就是对着个镜子,自己给自己就把头给收拾了,还有模有样的。
丰先生所思所想的同时,手上还忙碌着,没用一时三刻,肯定比剃头师傅的手脚麻利,完成了一幅画作(附后),事后又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文章一篇。
发表于 2016-4-4 10: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13【人流滚滚】
周六九点多下了104公交,汇入滚滚人流。周末、春日、清明小长假叠加,踏青的人多了,就近的就上城市公园。行人将便道布满,都是往动物园南门售票处走的,兴高采烈的孩子们。我走到半途,退出人流,拐进机动车道。这处西南门,还是本园职工的通道。门前立着游人免进的牌子,今天还增加了一道铁栅栏拦着。我不是游人,我是路人,每周穿行这处门禁,咱不是有公园票证吗,每周都要穿行公园一次两次,脸熟了,都不用出票,点头票。
园子里人够多,平日这个点还静悄悄的,今天热闹了,不似园子外面那么挤,南面动物园大门进来,东、西分流,传统的游览路线先往东面逛的多,东面大型动物多,往西面的少。明显的,今天小朋友们多了,年轻的父母多了,平日多是些老老小小,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多是坐在婴儿车里的。周末休息,老人家们休息、幼儿园和小学校的孩子也可以跟着父母出来逛公园了。
水禽湖南岸站了一片人,水边大个的天鹅、鹈鹕,小个的水鸭子、灰雁,在寻觅着人们投下的吃食。往东岸看,平日那是摄影爱好者的机位所在,总有二三十部三角架立在那里,没完没了的拍。今天就一架,东岸空荡荡的。老者们都知趣,躲着周末的人流,别跟这挤。
花红柳绿。视觉的平行线上花红柳绿,春日的花朵争相开放,花开花落,迎春开得持久,白玉兰残花遍地,跟上来紫玉兰蓬蓬勃勃,白色的梨花,前赴后继。现在低地的兰花花开得热闹。高大乔木柳树峥嵘,而杨树、槐树还是一派灰蒙蒙地遮挡着视线,它们还差着几个太阳就会返青了。
柿子树发芽似乎还早,枝干还都是冬天的模样。几株小树缀满了一串串嫩绿色的榆钱儿,不知是不是榆钱儿,榆钱儿是花还是叶?现在不知有没有还吃它的人了。
过长河,跨白石桥。桥下一流清水,黄顶子的大船顶着水流上行,往紫竹院、颐和园去的。水波涌起,将前面的一对鸳鸯惊得扑棱棱飞上了岸,又让岸边的小孩子撵着跑,扑棱棱又坠入水中。
914【鹰击长空】
走到了鹰山跟前,一股子腥气。周六是开饭的日子,每周两回,另一次是周二。地上摊着几块羊蝎子,两只秃鹫在啄食。那饲养员刚刚出来,游客围着问东问西。不见老鹰们过来抢食,高高在上的几只,像是周边游人过多,迟迟不肯下来。
饲养员正在给游客们介绍,说是动物凶猛,六亲不认,喂了几年的老师傅还有被它们抓伤的,老鹰在发情期极好斗。有人问起,这里老鹰都是自己繁殖吗?是不是都好几代了。“不是,这里没有繁殖条件,老鹰们很难发情,应该就是现在的季节,北京的气候让它们推迟到12月份,偶有产蛋的也存活不下来,被笼子内其他种类的鹰给吃掉了。现在基本上都是外购”。
一直秃鹫盘旋而下,无声无息,稳稳地滑落,奔着那摊肉去。投食两种,带骨的羊蝎子和去骨的碎牛肉。老鹰们都先奔了那碎牛肉去,头天它们挑肥拣瘦,再过两天,它们就会敲骨吸髓。
有人问起,你们喂不喂活食?“过去喂过,现在不喂了,有游客投诉,我们放到山后面喂活鸡都被看到了,投诉我们。有人信佛,有人慈悲……。只要是有投诉的,别管对不对,先就扣我们奖金……。”饲养员指着东面的草食动物区说,“那边的骆驼一到周末就不好好吃草,游人什么都喂,还净是带着来的,青草,菜叶也就罢了,喂面包、喂糖果,小孩不懂事,大人也不懂事,我们根本都劝不住,还投诉我们,扣我们,管不了。”
我问起这里面的草原雕和金雕有什么区别,我见着两边牌子上照片不一样。外面牌子上的草原雕的喙上有层金边,而里面的照片则金雕的喙上也长着金边。饲养员说,那图片标注有问题,得改正。草原雕和金雕的喙上都可能有金边,它们的区别是金雕的喙更长,体型大,而且凶猛。我们这的金雕是单独关着的,不敢跟这边的几种放养在一起。我过去看,过去没注意,这西边隔出个小笼子,见我过来,那只金雕,跟蒙古跤手似的乍着膀子,晃着双腿奔了过来,果然凶悍。
我问起这些鹰的寿命有多长?“长的12年,短的半年、一年”他后来还说起,前二年从内蒙进了七只草原雕,放入笼中没几天就全死掉了,在同一个早晨,就在这南头,排成一列,七只一块儿死的。解剖后说是中风,还是当初检疫不好带着病进来的。
没有购买就没有杀戮。动物园,人的乐园,但你很难说是动物的乐园。
发表于 2016-4-4 16: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15【草原狼】
狼属于坚忍的动物,但在曾经属于它的领地上也被赶尽杀绝。北大荒很早就消失了它们的身影。60年代末,我们来到兴凯湖畔时,猪号、牛号的墙上用石灰水都涂着大大的白色圆圈,防狼的。至晚在五十年代刚建场时还豺狼当道。我待在那的几年就没见着狼,走夜路的有人说见着了目光如炬的狼,也许那是流窜在外的狗呢,至少没见着猎手们弄张狼皮回来。
同一时期,内蒙大草原上还游荡着狼群,北面国界没有江流的阻隔,对面足够纵深和荒漠的大地,令狼群尚有生存空间。电影《狼图腾》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草原画面。这部片子两三年前公映的,再早,同名的小说被列入畅销榜。我书买来看,看到大段的述说狼的传说和天人关系时,就放下了,没能看下去。等来这部片子上映,还是没看上,现在已然没有了非看不可的片子,除非有人送来了票,或者正好走过影院,得哪哪都合适,片子、时间、心情。
路过电影频道,见着大草原的风光,停下来看这部《狼图腾》。片中没有大段的说教,但也不是部“知青”片子,还是要表达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也是断断续续看。片头的马队、狼群、风雪、牧民的厮杀惊心动魄搅成一团。牧民对草原狼又敬又怕,不离不弃。新移民、新思想、新装备对狼群的围剿。影片终结时,牧民老人曝尸荒野、知青打点行装返城,哺育的小狼放归草原。狼群消失了,最后的肥美草原也将消失。
片中的牧民老人指向眼前蓝色的水面和丰美的草场说,这是最后的草原和湖泊了。四十年过去,我几次去过内蒙大草原,西部的草场已成荒漠,东部,我是听着“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吟唱,进入呼伦湖边,仲夏的草原,有表演的马队和羊群,就是没有风吹草低的场景,稀稀落落,尺把高的草棵子,看了令人失望。
几年前,在报纸上见着报道,“呼伦贝尔重现生机”说是几年的雨水丰沛,再现齐腰深的草场。但愿如此。
上周北京日报整版的彩印京郊美景,标识出成串的郊野公园,将北京城团团围住。花了多少的人力物力在制作着美好家园,看上去是不是挺美?
事实或许并非如此。新建的郊野公园的前身多是荒郊野地,草多树少,投入后改建成公园,其实并未绝对增加绿地面积。另一方面大量的耕地继续被吞噬,建设成开发区,居民区。京城北郊沙河西北那一大片总有数千亩地,五年的工夫,农田不见,羊群不见,柏油路铺就,大楼立起。六十年代末的马池口公社到处流水潺潺,我们在大田里秋收,现在想收把草都难了。人均占有绿地怎么可能年年提高呢。扯吧。
发表于 2016-4-5 14: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6-4-4 16:42
9 f* ?" E/ Y7 C3 n! o915【草原狼】狼属于坚忍的动物,但在曾经属于它的领地上也被赶尽杀绝。北大荒很早就消失了它们的身影。60 ...

& d: ], a5 o( j  O2 S草原自从承包制实行以后,牧民可以随心所欲的扩大牲畜群以后,草场还是那么大,越来越多的牛羊逐步吃光了牧草,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于是,轮换草场兴起,沙尘暴也来了。到最后,只剩下“草原旅游”了。5 F! U( E6 v, v3 F5 h1 I9 P
发表于 2016-4-6 20: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16【纪念日】
平凡的世界是由平凡的日子累积的,经年累月,春夏秋冬,一年和另一年又有多少差别。于是人们就整些景,某年某月的某个日子被筛选出来,当个由头,纪念之,哀悼或是庆祝。有的日子年年都翻腾出来说道说道,也有点烦,那就拉开了抻长了“逢十”纪念一下。十年,不长不短的,是个整日子,到了这天是大国还是小家,通常整个仪式什么的,甭管好日子还是不好的日子,总是个不同凡响的日子,令日子有点波澜,由此在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升发出点东西。
“四五”曾经是个日子,尤其京城的人。四十年前这一天发生的事件,已然载入史册。这一天之前的几个日子,相信不少人都到了市中心的现场,我见到的是个周日的晚上,昏昏暗暗、凄凄惨惨。而到了“清明”的那天,又来了次大清场,同时对一小撮人给予定性。此一时彼一时,半年多之后的某个日子,至晚在一年之后,乾坤颠倒,“四五”又成了个光辉的日子。那时的媒体将这个日子纪念得有声有色。历史上的今天,四十年前的旧事。今人不再有人提起。我翻了当日的北京日报,登了整版的城门楼子修缮的往事,说的是同一个城门楼子,建筑工程的事。上网“搜狐新闻”,搜索“历史上的今天” 没人提这茬。
这当事人还在呢,怎么就会没人提起。当事人大体多在六十岁往上了。上岁数的人够健忘的,要不是老董给了张图片,很多人当年都见过这张图片,我其实未意识到这则历史上的今天。噢,都四十年了,我想看看今人的说法,但大众媒体上不置一词。黑不提白不提了。
今人没有忘记。对于“逢十”的日子还是有人纪念和被纪念的。比如,近日某位老人一百一十寿辰,座谈会纪念之。哪一级人物出席,参加的范围、层级、媒体上第几版、是“新闻联播”还是“晚间新闻”一分钟还是两分钟……。有关纪念活动,一到日子就程式化的推出,每年有多少次这类的纪念会,领导们能不忙吗。
还有一档子纪念“音乐会”。广播里提前广而告之,今年是“摇滚乐”在大陆首演三十周年纪念日,音乐界的同行将于下月举办纪念演唱会,首场工人体育馆,而后上海、南京等六城市巡演。
发表于 2016-4-6 20: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16【纪念日】
平凡的世界是由平凡的日子累积的,经年累月,春夏秋冬,一年和另一年又有多少差别。于是人们就整些景,某年某月的某个日子被筛选出来,当个由头,纪念之,哀悼或是庆祝。有的日子年年都翻腾出来说道说道,也有点烦,那就拉开了抻长了“逢十”纪念一下。十年,不长不短的,是个整日子,到了这天是大国还是小家,通常整个仪式什么的,甭管好日子还是不好的日子,总是个不同凡响的日子,令日子有点波澜,由此在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升发出点东西。
“四五”曾经是个日子,尤其京城的人。四十年前这一天发生的事件,已然载入史册。这一天之前的几个日子,相信不少人都到了市中心的现场,我见到的是个周日的晚上,昏昏暗暗、凄凄惨惨。而到了“清明”的那天,又来了次大清场,同时对一小撮人给予定性。此一时彼一时,半年多之后的某个日子,至晚在一年之后,乾坤颠倒,“四五”又成了个光辉的日子。那时的媒体将这个日子纪念得有声有色。历史上的今天,四十年前的旧事。今人不再有人提起。我翻了当日的北京日报,登了整版的城门楼子修缮的往事,说的是同一个城门楼子,建筑工程的事。上网“搜狐新闻”,搜索“历史上的今天” 没人提这茬。
这当事人还在呢,怎么就会没人提起。当事人大体多在六十岁往上了。上岁数的人够健忘的,要不是老董给了张图片,很多人当年都见过这张图片,我其实未意识到这则历史上的今天。噢,都四十年了,我想看看今人的说法,但大众媒体上不置一词。黑不提白不提了。
今人没有忘记。对于“逢十”的日子还是有人纪念和被纪念的。比如,近日某位老人一百一十寿辰,座谈会纪念之。哪一级人物出席,参加的范围、层级、媒体上第几版、是“新闻联播”还是“晚间新闻”一分钟还是两分钟……。有关纪念活动,一到日子就程式化的推出,每年有多少次这类的纪念会,领导们能不忙吗。
还有一档子纪念“音乐会”。广播里提前广而告之,今年是“摇滚乐”在大陆首演三十周年纪念日,音乐界的同行将于下月举办纪念演唱会,首场工人体育馆,而后上海、南京等六城市巡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30 01:56 , Processed in 1.20880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