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5-3-10 11: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缸子上的全部字是:国营景洪农场  会议室  1986.7.11.制。
2 {8 Q8 V, c5 \# a7 [$ j显然比沙子学兄在那的时代晚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22: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639【步步为营】
中山公园西门进,往东去,想绕行中山堂到南门办理今年的公园年卡,要是早点办,家门口的公园就受理,出了一月份只能往这处市中心的公园来办。
有两年没来这了,上次来好像也是办卡来的,也是这个季节,今天过来,园子里的人格外的多,按说还没到春游的时段,叶没长、花没开,游人不该多。这处园子也不是旅游者的目的地,通常园子东面的故宫熙熙攘攘,这边冷冷清清。
走过北面的筒子河,去年清淤,清出了一池的清水,游船还没下水,清清亮亮的好水。这里集合着队伍,无组织有主题的队伍,曾经是家长们操心儿女婚事的地方,不知还是不是这样的一批人,更年轻些。想想也对,是比我们年轻的一拨人开始操心这个事了。
往南拐,不远拉着警戒线,不让过了,执行公务的人告知一会儿中山堂有活动,孙先生过世多少周年的纪念活动。这得理解。原路逆时针往回绕到公园南门,把事办了。出去吧,南门出去是天安门广场,穿过广场就是国家博物馆,走到门口顺便就去看一遭,隔了半年会有新的展览。
公园的南门也被控制了起来,只需进不许出,出去要走西南门。这才想起来今天是开会的日子,而且马上这里就要有活动,头头脑脑的过来,那不得安全第一呀,谁说得清这一个个的都是怎么回事。这还得理解,南辕北辙吧。往西去出门后再兜回来。西南门开在了南长街内,幸亏腿脚没啥毛病。南长街南口出来,对面大会堂顶上的红旗猎猎。沿红墙往东去,走了几十步就走不动了,人行道收窄,有铁栏杆导引着将队伍瘦身。我踩着花池子的高处往前走,四五十米外是安全检查岗,类似机场的安检设备铺在了便道上,延滞了人流。见到前面的警察先生赶紧下来归队,队伍越来越密实,再不下来就没有了落脚的地方。进广场要检查,中山公园的南门为什么只进不出,原来是要疏导到外面进行安检。这乌泱乌泱的人,要排到什么时候?七嘴八舌,问路的、问时间的,多数人都是往故宫去,还必须在这候着,有人问要去广场,能不能快点,那位不愧为交警,说是往回走,下地铁,坐一站“天安门东”出来地面就是广场,这主意有多“馊”。还告知各位稍安勿躁,估计有一个小时能够通过。
这是在市中心的便道上,就是这么在疏导交通的。我这路熟的听着都起急,往身后看,连退路都没了,人贴人,身后的人比前面的人还多。
640【曾几何时】
候着吧,着急没用,原地站立了好一会,警察先生开始整队。站在高处吆喝着“不要挤,排成三队”现在这一排挤着七八个人,扯哑了嗓子也没人听,没人乐意往后撤。这里真该埋上铁栅栏,如同肉食加工厂的猪栏、鸭栏,令通过者顺其自然列起队来。
那几位先生也有办法,把前面的人放空了三四十米,腾出路面的距离,这会行进的队伍还真细溜了起来,往前面的安检站缓缓的行进。
天安门西北侧的便道上安置了三条安检线。眼瞅着快到了,警察先生又提示,水要喝掉不能带入广场。一时前前后后的人都扬起了脖子,往口里灌水。我幸亏没带这些个零碎,就是带了也不敢往多了喝,真要站这一个钟头,把水控下来,那急就着大了。真后悔不该不挑选个日子出门,关注是不是降水,还查看了没有雾霾,就没想到还有开会这事。其实老早就有句话“***税多,***会多”。不是怀柔那里花了巨资又建了个会议中心吗,去年APEC国际会开得多好,怎么还往市里面挤。
有人扬起了手中的草莓袋子,问这个是不是可以带上了,一口的陕西肉夹馍味,这些天的电视剧净是信天游了,队伍里九成九的南腔北调。想想就不该这时候来。人已经走到了机器前,机器前的卫兵问打火机也没有,我回了句不抽烟,塑料筐中半筐的打火机。手中的袋袋进入了传送带,那边出来,卫兵还问里面是什么书。我说你们翻过一次了。书还有什么问题吗?“要看内容”奇了,连书的内容也要检查,这是几级战备呀,莫非我这人模样不济。也真难说,今天一早的新闻,南城抓了个55岁的老太太,专用剪刀刺穿汽车的轮胎,对老人家们不能掉以轻心。
总算过了检查站,连半小时也没用了。挤了这一会儿,一过到这边到空落落的,南面的大广场没什么人,开会不让有人,马路边的天安门前也没多少人,人多在便道上挤着呢,仰望城楼子,空无一人,今天不对外开放,老百姓想面南挥手的要另找日子。到处都挂着红旗,红旗飘飘,我想起个好多年以前一句引以为傲的说辞“世界革命的中心”。
发表于 2015-3-12 22: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005.JPG
发表于 2015-3-13 11: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641【波澜悲壮】
这个冷清的季节,“国博”门前没有排队的,售票处连个人影都没有,身份证刷卡领票自动化,票面上打印出个人的名字,门口验证验票,进门才见排队的,每台机子前五六个人,一早这是第三次上机了,人该有点烦了。这里是最高等级的安检,一溜六位女子,都着战士的制服,手挥电棒上下一通地感应,最原始的手拿把掐也上下其手,加上我身上小马甲的兜也多了点,多费些工夫,捏着手机问这是什么?她犹豫了一下似乎打算让我掏出来,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道卡还真是没有虚设,案头的筐子里有二三十个打火机,这是街头安检蒙混过关的。什么叫武装到牙齿,往广场周边转一圈就有体会了。什么时候都是生命无价安全第一。
国博的大厅内可以徜徉了,这真是个流连观展的最佳季节,有那么多人在保障你的人身安全,而身边又没有人挡住你的去路和干扰视线。
南区楼上有波兰艺术展。波兰是一个国人陌生的国度,它遥远又时隐时现,波兰有肖邦,听不大懂的琴声让传媒工具散播在酒店商厦,以至于这次的波兰艺术的首次大规模亮相,也冠以“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波兰是个壮美的国家,在东西方的夹缝中活得艰难,生生死死。展览的进门处有一幅电子屏,波兰的版图被标识为鲜血的颜色,屏幕“快闪”数千年古往今来,版图忽大忽小,闪闪烁烁,从小变大,被肢解为碎片,合纵连横又沃野千里,阔的时候环绕波罗的海东南,波及今日的意大利,到18世纪末土崩瓦解,波兰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殆尽,艰难复国后,1939年又被快闪一下,希特勒9月1日闪击波兰,顷刻国家再次消失了。
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带来波澜悲壮的画面。此次展出了三百五十多幅(件)作品,绘画、雕塑、工艺品,多为波兰国家博物馆的藏品。时间跨度15至20世纪。宗教题材的悲悯,大幅画作战争场面的渲染,胜之骄、败之馁淋漓尽致。前半部看得有些沉重,最后的部分才有了亮丽的色彩。1956波兰“解冻”新派艺术异彩纷呈,一组“招贴学派”的作品让人看得明白无误,其中的几幅是中国出口的几部片子的广告招贴画。
642【席地而坐】
“国博”之大就是走马观花这一天也拿不下来。每次去都是看它的新展,新展的面积不会超过展出面积的十分之一。老展好多也没看过,但因为是自家的馆藏,它们不会走失,下回再见也行。现在的体力站上半天就有点累,得先把要紧的看了,要不下一次再过来,类似“波兰艺术”这种巡回展就跟各位拜拜了。想想波兰那个地方,也许去不上了,去年在它边上走过,听说旅游波兰是个体力活,要没完没了的跑在路上。能在家门口看看一个国家的馆藏珍品,算得一个小小的弥补。破费点小钱也是合算的,20元,物超所值。展览带给人异邦的世界,如果有深入探索的兴趣,打开手机的麦克、找对频道,精美的画作前有具体的介绍,画作的内容、画家的背景……。
十五世纪的精美雕塑、贵族服饰,十八世纪银质餐具、烧制有大龙的陶瓷,不输东方的能工巧匠们,从器物上认识一个西方的民族。那宗教画常人不易看懂,解说给你听,画面加故事,历史清晰了,图像丰富了。现实的题材,也不一定看得出作者的意图所在,知其一,再知其二,这没意思就有了意思,乐趣来了。一部画作,几天也许几年的创作,要糅杂进多少笔者的思考和情意,别辜负了。
下午两点前走到另一个展厅。五元一票的《乾隆南巡图》即将开演,正是歇脚的时候。宽银幕大厅内《乾隆南巡图》的投影亮光闪闪,狭长的走道也是展示厅,人们纷纷落座在厚实的地毯上,没有座椅,按上了座椅就没有走道的地方。管理人员说,这是试播,看看反响再决定将来的放映形式。
《乾隆南巡图》是国博馆藏珍品,共12卷,总长154.17米,描绘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这次南巡历时112天,行程5800里,乾隆共题诗520余首,从中选出12首,“以御制诗意为图”,令宫廷画师徐扬依照前后次序分卷描绘。
此次国博运用三维技术制作的数字动画版《乾隆南巡图》,包括整部12卷的宣传片和第一卷《启跸京师》,影片全长14分钟,通过长30米、高4米的巨幕进行播放。
乾隆南巡正是大清国的巅峰时刻,泱泱中华,太平盛世,无尽的奢华与壮观肆意挥洒。
这个世纪末,波兰被异族征服了,在版图上消失。东方的汉族帝王落败,已然俯首称臣百多年,中华?是一个中华吗?
发表于 2015-3-13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014.JPG
发表于 2015-3-13 12: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阔绰的时代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5-3-13 12:11 编辑
) b6 E3 N" H& b1 A8 R' L7 n* v  h/ G4 m) @1 Q% O  C# ^( `

阔绰的时代

阔绰的时代
发表于 2015-3-13 12: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波兰 1863》倒霉的时代,黑衣女人代表被列强宰割的波兰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5-3-13 12:14 编辑 : d9 \1 E9 i- ~# y3 H
2 M. q$ U0 h5 O( e" Y

《波兰 1863》倒霉的时代,黑衣女人代表被列强宰割的波兰

《波兰 1863》倒霉的时代,黑衣女人代表被列强宰割的波兰
发表于 2015-3-13 12: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春》1923年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5-3-13 12:16 编辑
. N/ Y$ I3 y" Y% x0 V' {7 n+ g! f( G* E8 K; `+ z! j

《春》1923年

《春》1923年
发表于 2015-3-13 12: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位妇人》1949年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5-3-13 12:22 编辑
, D3 }' ~6 i$ A3 |) X2 d7 e' A4 k# [2 O3 v  Q2 ]+ q6 |

《两位妇人》1949年

《两位妇人》1949年

点评

能解读这幅画作吗?  发表于 2015-3-13 12:22
发表于 2015-3-14 10: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042.JPG
发表于 2015-3-14 10: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041.JPG
发表于 2015-3-14 10: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044.JPG

点评

选自波兰艺术展的招贴画。这三部电影我们在校期间都看过。  发表于 2015-3-14 11:10
发表于 2015-3-15 08: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643【刘海胡同】
无数次的路过刘海胡同,上小学四年级那年随学校迁到了德胜门外,每周返校时都要到厂桥这个地方倒车,乘14路公交车往北的第二站就是刘海胡同。刘海家的胡同?再往后知道个戏剧人物,《刘海砍樵》中的刘海,想到这个留着“留海儿”的小童,是不是长大了成了名人,住在了这里。经过这时,售票员总要报站名,那刘海有时就从眼前晃过,一下子就消失了,好长一段时间他跟“小放牛”搅合在一起,想归想,一瞬间的事,戏说要是事事刨根问底,人脑子非乱了不可。想不想他,那条胡同还在,都市大拆大建,这里网开一面,保留了下来,德内大街展宽了有二分之一,往西展宽,,扒了一片房子,原来路西再往北些有个炼铁厂,总是吞吐着浓烟嘈杂声一片,钢丝绳牵引的抓斗满满材料,爬升到顶,翻转卸空,哗啦啦……。
14路换成了55路,刘海胡同这一站还在,立在大街的东侧,路的东西两侧有好几条胡同,以刘海命名,一定有道理的。这一片没拆保留下来,是因为这里是皇城的核心区域,往东就是“海子”,城里不多的那盆水,不敢再盖房子了,想想那可怜的“海子”边上兀立起楼房,哪怕是三五层的小楼会多煞风景。早年燕京八景的“银锭观山”已然变成了银锭观楼。“琼岛春荫”前的一波绿水,早就变成了硕大的“盆景”。
在严苛的限高令下,离这条胡同往北一箭之地的另一个院落中,徐州的徐代表下探一十八米,往下掏出了六层“楼”,结果一个多月之前,房倒屋塌,成了自家的十八层地狱。
人走在了胡同中,西口的墙面上没有镶嵌着这条胡同沿革的碑文,不够老还是为什么,我原来住的西四北的老胡同二十年前就碑刻上墙彪炳历史。刘海胡同够宽,南侧泊了一溜的汽车,北面走车还富富有余,往东去这条胡同看上去没有多长。北侧的33号是个大宅院,门面富丽堂皇那种,早年得住进皇亲国戚。写文的此时,上网搜索“刘海胡同33号”还真有下文,末代皇妃文秀离婚后曾入住这里。
644【中心】
再往东不远,目的地到了,什刹海社区中心。“社区中心”就是早年的胡同“居委会”也许比居委会还大点,不知道每条胡同都设置还是这一大片就这一家。参观过后,可以确定这是“片”的中心。因为足够的大。这里至少是个两进的大院子,也可能三进,我还没有往里面进。立于大院子东南角的大门拆掉了,前院泊着好几辆汽车,还有二十多辆三轮车,“胡同游”专车。倒坐的南房东房山上挂着三十来块金属铭牌,但凡该有的基层机构这里都想全了,教育基地、艺术培训、爱国卫生……。前院只这南房一溜,玻璃窗里面一溜的脑袋,候诊的人们,护国寺中医院在此开设的分诊点。
踏着青石台阶,迈进二道门,二道门保存完好,里面是大院子,灰墙灰瓦,拾掇得干干净净利利落落,房顶瓦楞里没棵草,当院地下没叶子,平平展展,支个架子可以打半场篮球了,当年这也是个官宦人家,这规制,面积比不远处的“梅兰芳故居”大多了。太过肃穆,到底不是居家过日子的地方,怎么也该整点花花草草的点缀。转一圈,东西厢房北房都是教室,门前贴着课程表,北屋里在开展计算机教学,一位中年教师外面接听电话,看着排得满满的课表,我问起免费还是收费,老师说有收费课程,南屋里培训机构可以咨询。
北房东有个通道,走过去又是个不小的院子,我打听迎面过来的人图书馆在哪,“往回走地下”。大院子的东南角有个地道,盘旋着往下去,像是有两层楼的深度。地下灯火通明,走道旁都是房子,走在这里不辨东南西北。一间屋里传出曲子,隔着玻璃往里看,几位大姐翩翩起舞,舞厅。往里转,好几间屋子内都在开讲。房间的隔音效果不错,这地下的广场空空荡荡,看上去比地面上的院子还要大,我突然想起,北京市民是善于地下掏洞的,“深挖洞”那年,首都的地下工程是准备对付核子战的。后来“经济建设为中心 ”军改民两用了,一用了。那徐老弟也在地下盗洞,看来是有根据有借鉴的,毛病是太贪心。
见不着人,就往亮着灯的地方走,看到了图书馆的牌子。推门进去,一位读者、一位管理员、小二百平米的面积,几千本书。往架子上翻书,这的分类不讲究,大概齐的分,新书不少,可看的书不少。阅读的面积不大,但三十来人能坐下,十几份报纸,几十份杂志。外借书一次三册,凭身份证办理借书卡,不论住在哪个城区。借书三册。
发表于 2015-3-16 17: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645【科展中心】
3.15,媒体安民告示告知这一天采暖季在24时结束。周日和煦的日头、还算蓝的天。上午马甸公园里歌声嘹亮,一首《歌唱祖国》之后,《长征组歌》一曲接一曲,横断山、渡赤水、到吴起……。中老年群体是在进行曲的旋律中成长的,青丝满头时的童声,唱到白发斑驳的苍老,百多人的合唱,张嘴就来,激情不在,迈步艰难的大有人在,披荆斩棘斗志昂扬不再,在和声中回味徜徉。阳光依然是热的,喷薄而出的声响是劲道的。
弧形队列后的树梢,身后车水马龙的京藏高速和路边高耸的那栋清白色的大楼,“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世纪初曾是此地的标志性建筑,那时这里还被称作八达岭高速的起点,见着这栋高楼,回城的车速就慢下来。高速两边,就这栋楼宇鹤立鸡群。十多年过去,周边的大楼比肩而立,核子大厦、茅台大厦都比它高,不大有人提起这个地标性建筑。
世纪初,科技在发烧,互联网方兴未艾。新落成的大厦中还真名符其实过科技会展,我的一位亲戚还在此地的一场国际会议上做过演讲,正经八百的新潮科技,现在想起来我那次都没有前往捧场,离的那么近,又安排在周末。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没再有印象是否有新的科技会展剪彩举办。常常在那门口走过,下班的时候,班车还是公交车都停在中心的门前。偶尔进去一趟,美术展、书法展、陶瓷展、家具展、汽车展、……,越来越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又曾一度被家电器专卖店包下了两层,售卖白色家电和手机,卖了一年还是两年又散了摊子。
这些年中国制造大行其道,中国创造的新科技并不出众。那“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终于彻底转型。宋健老人家还在吗,他老人家题写的大大的招牌还在烁烁发光,金字招牌下挂羊头卖了狗肉。门庭改换,马甸大集的标牌旁又扯起了长长的红色条幅:春节服装展销会。春夏秋冬,赶不完的大集。科展变集市,跟国家的科技进步应该没有太大关系,北京有太多的会展中心,真不在乎这一处。
646【赶集】
马甸桥头天天有集。说是大集,要有新的观念,过往的大集隔三差五开集,多开在城乡结合部,重在地产物资交流,吃的用的,大型非常设,大雨过来卷包就走。如今城镇人口已然超过了农村人口,人流、物流更多地往大城市集聚。城区的农贸市场开了有三十年了。
近二年京城的集市不大受待见。不断地受到挤压,要转变业态,市中区的“动批”“四环农贸”“积水潭农贸”边上点的“四道口农贸”都陆续歇业外迁或准备外迁。马甸大集,说是大集,因为是办在大楼内,基本没让鲜鱼水菜进驻,既没有形成堵点也没有碍市容,头两年还是时见时散,这两年变成了常驻,一年四季开着,大集的标识都不摘了。
要真是大集就好了。市民都需要鲜鱼水菜,但恰恰这是个缺项。货品以服装为主,以廉价为主,大概又没有“动批”那么廉价。吃食也不少,但基本不经营大路货,专营各地的名特产。从北到南,呼伦贝尔的奶制品,云南的菌类、山东的阿胶、西北的干果……。
每年我总能过来几趟,图的就是近。还真有不好找的新鲜东西。
这个周日,我又逛了趟大集。冬春交替的季节,服装生意不错,人群熙熙攘攘。往南去,南区都是“进口货”,摊位能占到集市的五分之一。迎面第一个摊位是海南特产,兴隆的咖啡,南岛的椰干、椰糖、菠萝干、胡椒面。兴隆没多大的地方,在岛内都不一定买到当地的真货。看看品牌,都不是知名的。知名的不会到这集上卖。
各地的名牌不少,我们未必知道。但初级产品比精加工产品可能更有把握。云南的大石榴,五元一个,新鲜好味道。“辽宁葫芦岛干豆腐”每次都来一沓,15元一斤。山东周村的杂粮煎饼来一张。“百香果”来几个,在北京头一次见着,20元一斤台湾产,海南岛的比这种小些。最后绕到舟山专柜,大集中唯一的冰鲜摊位,对虾、黄鱼、带鱼。一盒带鱼段二斤装才18元。想不到的便宜,拿回家打包,各个穿着冰甲。至少不能说贵。
贵的也有巴西的松子138元,长成葵花籽样就比本地的土样涨了身价,这边的松子该到南美洲卖去。秘鲁的、马来西亚的……还有些不认识和记不住名字的吃货。
发表于 2015-3-18 18: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647【方便】
远亲不如近邻。去于哥家步行十多分钟,穿过公园,从立交桥西北绕到西南就到了。方便,一年能过来好几趟,有物质上的交流,比如上周我就登门取回些蔬菜,于哥市场上批发回来的黄瓜、番茄,这两样一下子拖回来十多斤,人家十斤起售,什么时候能吃完。互通有无,我那老倭瓜丰收时也没少交流过去,车先到他那里卸下几个,再回自己家。
中午就在于哥家吃了,于嫂做了几个菜,11点多下楼到单位食堂买饺子。“前店后厂”如今大城市这样条件的单位太少了,上班在北楼,家居在南楼,这辈子省去多少途耗。于嫂退休十多年了,依然单位院子里住着,自家闲的时候,如果又是单位忙的时候,也重操旧业,上手干点正事。编书这活,老编辑经验更足不是。老人要给自己找点事做,累不着,又乐意干的。上次于嫂说过,自打退休以后,就没进过医院看病。
于嫂端着热腾腾的饺子回来了。开餐,尝尝这楼下食堂的薄皮大馅饺子,韭菜猪肉虾仁馅,大小跟小笼包子似的,每个都卧着个大虾仁。比我家附近“宏状元”“鸿毛饺子馆”的饺子个大、馅足。于嫂介绍,单位食堂被一家叫作“馅老满”的餐饮企业承包,城里有好多处这家开的饺子馆,食堂中午都供应饺子,这的饺子不比街上馅老满馆子的,少油而更保健,这是应广大员工的要求改良过的。问了价格1.2元一个。我说够贵。于大哥说不贵,就这么大的饺子你吃不了10个。12块钱吃饱了,还真称得上好吃不贵。这么多年,中午老两口基本都是食堂餐,省多少事呀,比街面上的馆子还干净,于哥说以后想吃就这吃来 。
今天原本是说来喝粥的。盛粥,这次一连喝了三碗,好喝也不能多喝,三碗下肚已是肚圆。餐桌上于哥细说色香味缘由和加工制作。听下来,这杂粮和配料十六七种到不难办,麻烦的是加工过程的繁琐,主料配料依据煮熟所需时间,要先后四拨依次加入,还要适时搅拌防止糊底,旺火和微火交替使用,耗费小半天的时间。于哥说是够费工夫的,要不我干什么去。
于哥的身板差点,打小就差,退休前又吃坏了身子。后来改喝粥,这粥一喝就快二十年了,原是于哥老妈的老方儿,以红小豆为主,后来,逐步增加,尤其这五年,随心所欲,明显增加了主、配料的品种,技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于哥的主要脏器指标转为正常。现身说法。
粥是好粥,可惜难学,要是再能方便点就好了。
发表于 2015-3-18 19: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001.JPG
发表于 2015-3-19 12: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648【新发地】
新发地,京郊西南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媒体上实时公布的全国农副产品价格目录,北京地区以此地牌价为代表。早有目睹耳闻,就是没有身临其境。周一在于哥家吃饭时再次说起,并约了带我去见识一次。
说远也不算太远,要是骑车去那够远,坐公交去比预想的还近些。马甸桥头坐公交特8路,北三环绕到西南三环,再换乘一次就到了,车程45分钟,三环路上有公共交通专用道,公交比小车跑得还快。下车路边走5分钟就进了大门,已是丰台地界。
够大,一大片。究竟有多大,也不好说。靠路边最近的大门,上书“神农门”里面同体积的大门还见着一座,都是有门洞,没大门的那种,那场子太大,立起座大门,专为汽车停泊作为标识性建筑,不知这第二座唤作什么门,没机会走过去,里面应该还有第三座、第四座大门。
一座门进去。迎面的大棚是酒店用品售卖厅。没往里去,北侧是条小街,街口匾额上书“咖啡奶茶街”各种粉、各种晶,液态、固态制品码满了路边两侧,露天地,也不惧风吹日晒,跟卖建材似的。于哥说这里净是假货,是些小厂子的出品。我看了看,看不到熟悉的品牌,五花八门,我说这不一定假,只要是自己的牌子,又卖的便宜,那就是真货。
穿过这条街就是干货大厅。干果类和调味品。七八平米就是一个摊位,一个挨着一个。一条条大通道,两侧经营的都是类似的商品。尤其是调味品,红的、紫的,大的小的,总有个几百种,广西的八角、云南的三七,四川的辣子,一个小摊上的辣子就十多个品种,更多叫不出名字的,琳琅满目。各种结晶体的糖类,黑、白、棕色。一种蛋黄色的看着蹊跷,一问才知是鸡精,那挨着它的就是味精了,都是用面口袋盛着,会被误认为是卖粮食的。都不怕串了味儿。在边上的一家摊上买了些核桃、莲子几样干果赶紧告辞,这里的味道太“蹿”,带着一身五香铁蚕豆味出了大厅。
出来大厅,走道上满是大车小车,绕来绕去,来到了菜市场。蔬菜不在大棚里卖,在广场上卖,广场就是停车场,一排排大车,放下后槽帮,磅秤放在地下,成箱、成袋的黄瓜,下车就过磅,收款就走人,这一片都是黄瓜专卖曲区,总有三五十辆大车,虽然远途跑过来的,但各个精神,顶花带刺,新鲜没得挑,区别就是长点、短点,短的是旱黄瓜。那一箱有四十斤,一块四到一块八一斤,越往里走这价格越低,今天城里的价格大约在三块多。
649【砍价】
黄瓜区过去是番茄区,也排出几十台车,再过去是菠菜和韭菜区,都是绿叶菜,合并同类项。再过去是卷心菜,车厢内圆圆滚滚的淡绿球体层层叠叠一码到顶,青春夺目。
这新发地市场到底有多大,还真看不到头。前面有座四平八稳的新楼,说是专门卖肉食的。还有专门卖水产的。于哥说要是买水果,咱们得乘车去。市场内有客运电瓶车,两元一位,招手即停。买了干果再买些蔬菜就行了,远处不去了。
于哥砍价的功夫可以,从一进大门就开始领教。见着货品就先问价,先行的市场调查,自己打算买的几种货品当日的市场价格就大体有数了。再往那熟悉的摊位走。于哥说,这里的商贩杀生,不杀熟,见着生面孔开价就高几块,所以每次来拿货就在两家,不找第三家。老主顾总有照顾。
干果类的不仅要观其形还要抓起来,感知干果的干湿度,送到鼻下嗅一嗅,于哥就嗅出了莲子中的药水味道,那湖北的小贩说那您来这种,绝对干净,这个单价要高两块。我们买了好几样,莲子、核桃、葡萄干、像枸杞的价格从40到25元有五六个等级,云南的核桃20元,去年我在市场买过好像是30元一斤,我这边掏钱成交了。于哥那还在砍价,别看是熟人,小贩也不轻易松口,砍下一元两元就是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利。于哥重提去年在这购买就比现在便宜。小贩说,秋后是便宜,过年前后就涨了,再往后货少还要贵。最终核桃没让价,葡萄干和枸杞便宜了一块。于哥说,把你带来坏了,不好砍价了,白给老板带主顾来了。于哥热闹,购物砍价好心情。
于哥的小拖车装满了。出来时跟我说,这干果的价格跟去年还差不多,上次是小伙的姐姐卖的,他姐姐比他还难砍价。我没买多少但两个小袋子也都装上了,半袋子干果,一袋子绿菜。买了捆菠菜,一块多一斤,昨天城里干净菠菜是五元。买了芦笋十三块三小捆,小贩说超市七八块一捆。于哥的经验,这批发市场的价能便宜三到四成,如果按批发价成箱的买,能便宜一半以上。
走到大门口,几个老太太在门口摆摊,韭菜、菠菜,碧绿的柿子椒八九个一堆,论堆卖,问了价,两块钱一堆。于哥说,这都是里面捡的菜,到门口来卖,卸车时滚到路当间没人理的、摔裂的、模样不好的,也有没卖出去给倒掉的。这是物尽其用,生财有道。
发表于 2015-3-20 09: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650【麻缠】
打过电话,一会儿物业的修理工上门维修,三下两下,水盆就修好了。听师傅的口音熟悉,陕西人吗?“咸阳地”“那电视里《平凡的世界》是你们那的事”“他们是陕北地”“他们的的口音像你们家乡话吗?”“像,像着呢。他们都是配音的”“不是,主角都是现学的,普通话掺和你们陕西活,都你们陕西话,观众们就听不懂了”。
陕西师傅认可演员的陕西话,可见排演时真下了工夫。现在的教育发展,信息通达,普通话普及,各地人交流畅通无阻,陕普、广普、川普,各地的普通话都多少参杂些地方方言的味道,也挺有意思的。尤其是人群的流动,一旦人流动到异国他乡,他乡遇故知时,这方言家乡话立马能拉近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老乡见了老乡。
北方话与普通话靠近。比如这电视剧中弱化的陕西话听起来就没困难,再加上图像肢体语言和字幕的配合,几无沟通障碍,可能有些词句没有本土人理解的那么深刻,语重心长的话语当作了耳旁风。听话听音锣鼓听声,精妙之处辜负了。
片中村支书的闺女对情投意合的少安说,我今后不再麻缠你了。这个场面在片尾的片花中反复出现,“麻缠”在电脑常用词组表里没有这一号,要现组词。什么个意思,要用普通话来说,要用两三个词组才能解释清楚,方言,一个词组就很形象传神了。
现在有担心,方言是否要断子绝孙了,不会,地域的家乡话根深蒂固,越往南根扎的越深。去年开始,陕派相声银屏频频露面,包括今年的春晚。在京城都能感觉到扑面的老陕味,就甭说到人家地面上去了。
陕派作家阵容强大,可惜路遥先生早逝。记得前几年在北大听过一次贾平凹,也是老陕的一次文学讲座,谈的是他开创的“大散文”文学形式。老贾是九成五的家乡话,那半成的普通话还是照顾听众们而竭尽全力的。听众们听得吃力,还真有半途而撤的。但听过半程,就越来越有意思,气氛越来越热烈。重要的是你表达了什么。
贾先生自述很少见面媒体,方言是障碍之一,他也顽固不化,应该是我们的同龄人,墨守成规,无意去改口。如今先生还在北师大任客座教授。
发表于 2015-3-22 09: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652【春汛】
最早放开的迎春花继续开放,春节今年到的晚,春节过后就见着了枝头上的小黄花,现在开得正盛,一丛丛黄得耀眼。匍匐地下草本的不知名的小黄花也开了,连成了串,将沟沿镶上了金边。连翘也是初春绽放的灌木,稍晚点与迎春一道点缀春日的大地。迎春还是连翘很多人都分不清楚,也无意去做区分,长得都差不多,只这花期迎春更早些,花的色调迎春更淡些,都是披头散发的灌木状,它们花瓣的形状有差别,差别到也想不起来了。
一冬少雪,春来又无降水,干巴巴的大地迟迟地难以转绿。最早绿起来的还是柳枝,鹅黄色转淡绿色,梧桐、槐树没有萌动的样子,依然冬装一身。玉兰开了,碗口大的白花挂满枝头,风摇落了一地的花瓣,马上那几棵紫玉兰也要放了,还有一棵是白玉兰和紫玉兰同栖一树的品种,应该是园艺人嫁接的成果。
离了院子往北面的乡下去。植树节过了,二月二来了。该是农人春耕整地的时候。京郊昌平的“草莓节”启动了、市场上香椿开卖了。草莓是大棚里的,那香椿不是大棚里就是南方过来的。北郊的大地极度干旱,持续半个多月气象云图中给出红色的标识,警示重点防火区域,北郊气温也要比市区低上几度,绿色来得迟。
又回到了乡下的大院子。空空荡荡,左邻右舍们还没有转回头。一进大门口的那架硕大的竹棚,三四米高,什么时候趴了架,落到地面,捂在下面三台车,还没来得及扒出来。院子还没有回春,不见绿色。路旁的樱桃树、香椿树都没见发芽的,想吃香椿芽还早呢。
自家园子里的几十棵草莓,也没见发芽,韭菜也没了踪迹。瓜架上悬着十多个干枯的丝瓜摇摇晃晃,盘在高处的葡萄藤还不知死活,想是凶多吉少。到是去冬种下的几十头蒜在秫秸杆的庇护下返青长高了一乍长。挑起了秫秸,集成了堆,满院子的落叶扫过来,看着风小的间隙,一把火燃起高高的火苗,噼噼叭叭烧个干净。小农们不烧又怎么办,没有消纳的场所,做饭又不能烧柴。
发表于 2015-3-23 17: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 O4 N5 g" Q$ A/ s, z

  @: S9 x! m: y" K+ v9 T653【劳动】; M3 l+ h. q+ K' i$ D9 N4 G/ b
《平凡的世界》演过了50集。少安、少平兄弟俩的戏话说两头, 一农一工、一乡一城。我更爱看哥哥少安村子里的故事。事出有因,“屁股指挥脑子”也曾有过农事经历和经验,面朝黑土背朝天苦哈哈过,熟悉的场景,农村和农场的农事都是近似的,人物关系的差别,大同小异,小异中也有不少的新鲜事,农村的画面更多彩。我们没有经历过农村的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也没赶上过后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报纸上关注过。这电视剧回放广阔天地,这变革的瞬间,天变了,人变了。
. v, I  J$ ?( b/ \4 u少平的戏从1975年高中毕业那年开始。少平小我们好几岁,我们应该高中阶段的日子早就业农民了。高中阶段的缺失,让少平同学们在校读书的生活看着隔膜,少了兴趣。少平后来说没怎么上课,老师没怎么教、学生没怎么学。但也毕竟是县城里的中学,知识的高地,几年下来还是有少男少女浸染些书卷气。那个年代早就有了“小资”的传说,思想及其行为。过往的一代人、两代人,五十至七十年代还在改天换地中改造个人的大资和小资。世事流变,再回首,荒诞不经。3 @! {, _; \9 i: i
少平的戏后来变得好看了。毕业离校,走入社会,步入了祖祖辈辈惯常的日子,劳作、吃饭、箍窑、娶婆姨、生娃……。多读了几年书的少平心有不甘,书中的世界多精彩,外面的世界还不曾见识过。少平这娃要走出去,寻找不平凡的世界。) ^: p6 j0 g& y8 Q. X+ c3 X; G
走出黄土地,离开家乡,在县城的劳工市场上被呼来喊去当个“揽工汉”,意外有了城镇户口后,不甘就此平庸,去当了煤矿工人,终于跳出了农门。一个新的世界,地面上的五行八作,地下的世界,走不完的巷道,挖不完的煤。
# @  m! ^' u9 G  F天底下最难干的活就是下窑挖煤。地下几百米深处,数千米的巷道,黑暗阴湿,掌子面前爆破的烟尘腾起,矿工们纵身抢上支撑护顶,险象环生。辛苦到是其次,粉尘戕害和生命危险是井下一线最大的威胁,没人能够绕得过去。几十年后大煤矿改善了掌子面的设施,可众多的小煤窑呢。血汗钱依旧。能有地面上的工作,谁下井去冒风险?而少平干得兴致勃勃。$ B+ L" p! }' i0 v! s: P2 z0 ?
! j0 g* D( B( Y1 c: p: G
654【光荣】
' ~/ e% n# ?$ n0 ~# l劳动光荣。近代人觉悟于这个事实,没有劳动喝西北风去,讴歌劳动和劳动者。劳动不是个轻松的事,农耕年代一份耕耘也许都不能一分收获,在收获之余还另有分配上的公和不公,土地的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各得其所,这蛋糕怎么切才是合适的。世世代代于产出和分割中,投入无数、悲喜无数。# ~; I( O3 P# T7 Q) R. Y
少平堪称劳动模范。背山还是挖炭,身大力不亏,累活、苦活一把好手。干上一年半载那不算本事。当年有个说辞“下乡镀金”现在的说法是“基层锻炼”。少平这一干就干到了1982年,六七个年头,还干得兴致勃勃。也许农家子弟,天生就觉得劳动是本分,天经地义,一旦能刨出金钱来就乐此不疲。少平眼瞅着富了起来,进入了高薪阶层,要实现给村里的家人“箍窑”的理想。辛苦不算什么,或许搭上命去,老天爷就那么不开眼吗。理想未必就是一直挖山不止,在省城有记者对象,曾经的同学,让少平无限的憧憬。能成?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 r# {/ v2 e* J+ d& m少平开始自学备考,奔着煤矿技校。深井下挥舞着大铲,背诵着元素周期表,读书,暂别了小说故事。未来煤矿需要技术的装备,更需要掌握现代技术的劳动者。" Y- e4 v$ X+ I2 U, H+ J; C
现在的人赞美土里刨食劳动的不多了。劳动模范更多标榜在知识性劳动者身上。何谓劳动,劳动大大扩展了范围,出大力流大汗为劳动,写字楼里写字也是劳动。实业是劳动,虚拟产业也是劳动。跟风镐较劲、跟牲口较劲,还是敲击键盘。农人在劳动,管理者在劳动,中国大量低端产业的劳动者拿着微薄的工资,在世界市场的分工中,做着费力不讨好的行当。
; T( r3 r1 s: d# C2 u6 I( p2 R# R落后的采掘仍然遍布山沟沟中,给中国制造提供不尽的能源。少平如果干到今天是否还会豪情满怀。他应该50岁前就干不动了。煤矿早就取消了大量雇用长期工的作法,三年五年一个合同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严苛的井下环境中,几年就轮换一批生力军下井,会减少更多的职业病发生。
; V% F* O: i! b% ?少平干的好,还要说路遥先生充满了对劳动者的赞美,真心的赞美。今天还有少平这种豪情的汉子吗?还能见到赞美这些黑脸汉子的作品吗。
4 }, q+ s7 y) y: y  U, }7 b& F
发表于 2015-3-26 11: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655【凋零】
楼里又有了响动,谁家开始了装修。底楼小厅里的告示牌贴出402室的安民告示,对装修扰民表示歉意。402是“伟伟”家,他大概也到了退休的年纪,闲下来,折腾自家的房子。同一年搬入这栋大楼,整整二十年了。老妈白天时还说起,刚来时觉得这新房子的阳台真大、真好,还能住上三年五年,谁想到现在还活着。人想不到的事太多了。
伟伟大概姓“伍”也许姓“武”,不熟,没说过话。他家老爷子要是活着该是百岁老人了。我少年时叫他伍伯伯,就是那么个发音。1995年老一辈的搬进同一栋楼,但对老爷子没有印象,好像也没再见过,身体不好不大出门,而我十天半个月才过来一趟,左邻右舍都不认识谁是谁。有一年母亲说楼里的伍伯伯走了,也说到老人家的事。早年伍伯伯一家乘船在大洋上被日本飞机炸沉,家属和几个孩子都没了,也才有了后来这个家庭和伟伟。
跟伟伟很早就见过,六十年代初家长单位组织到“八大处”秋游见过一面,因为小孩子刚从南洋回来不久,特别的闹腾,留下了印象。再见面时,在作了邻居以后,伟伟人高马大,高出我一头,他不认识我,我也无意和他打招呼。时间长了,到是伟伟的老妈拎着个网球拍进进出出,八十多岁时还一直在打球,有时还去“养蜂夹道”俱乐部,那不是一般人能到的地方。在门口碰到时还聊起过球事,老人年青时,民国时代,还参加过远东运动会的赛事,说是跟姓蒋的委员长合影过。老人跟我说这话时,还在跟姓万的前委员长时不时的交流次球艺。老人身板真好,我都想跟着她学学球了,我那时也在打网球,没有教练的瞎打,终归没有张口,不忍麻烦人家高龄老人。人好快,说走就走,前二年老人九十多岁的时候走了。
春暖花开时节,又陪着老爷子在院子里转圈,见着能打个招呼说上话的越来越少了。熟识的多是八九十岁年纪父辈的同事们,伯伯叔叔们不多了,能走出来的更少。年轻些的老人也在老起来,对面走过都不认识的。
656【暖洋洋】
坐在长木椅上晒着暖洋洋,舒服得都不愿意起身。这要是个大大的稻草垛躺上去就更美了。
对面是鹰山,扣在大铁笼子中的鹰山。山鹰立在山巅发呆,目空一切,外面的世界与己无关,已被隔绝。祖上翱翔在喜马拉雅、安第斯山、蒙古草原,它自己大概从来就没有见识过,过眼烟云和笼子外面的乌鸦、麻雀和不断的人流。俯瞰地面,一拨人又涌了过来,指指点点,招呼着“飞一个、飞一个”小孩子还从未见过大鸟的飞翔。
秃鹫从高处盘旋而下,一圈两圈,翼展两米转眼就伟岸起来,飞行中它们才区别于家禽们,才有了鹰的风范,第三圈、第四圈落地,侧棱着膀子在草棵间寻找遗失的骨头。
大鹏鸟们志存高远,翱翔在天空,翻云覆雨中练就结实的臂膀、敏锐的视觉和尖锐的利爪,其实终极就是两条,填饱肚子和后代的繁育。高瞻远瞩飞得再远也是这个目的。那被扣在笼子中的鹰辈生活就更简单了,就是等着一周两次的吃食,望眼欲穿也就等着喂食的一刻,蓄积着力量投入争抢。草棵中的秃鹫在争抢着枯骨。
春日,太阳底下真好,风过来是暖和的。花开了,密密麻麻白色的桃花开得热闹,见着了蜂子,玉兰花这一棵的谢了,那一棵的开了。岸绿了,青绿色的柳条是春来的新绿,率领着万绿更新,枝条上含苞欲放就要吐絮了。水绿了,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水岸南面的斑马们奔腾起来,扬起白烟。老爸说看不清河那面的动物。
老爸撑起拐杖起身走上了木栈道。往东是犀牛馆,黑犀牛、白犀牛都没见,院子里空荡荡,咋暖还凉,热带的犀牛还在室内躲着。往北,围栏之内是立在那反刍的骆驼,眯着眼睛一动不动。老爸还认识,叫出了骆驼的名字。看不出年龄的动物,高高大大,白骆驼和棕色的骆驼,那背上的驼峰歪倒着。刚刚过冬,冬装未褪,一身披挂整整齐齐,不像夏日浑身脱毛斑斑驳驳乱七八糟叫花子样。
人呢,二八月乱穿衣,好多人还披着羽绒服。太阳掀开人们的衣裳。
发表于 2015-3-27 16: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657【怀旧剧场】
电视栏目中有《老故事》频道和《怀旧剧场》频道,都是讲过去的故事,半个世纪前的事为“老”和“旧”,前者内容更杂些,后者专门播出老电影,包括拍成电影片的戏剧,黑白片的世界。电影进入中国整整一百年,于一个行当还年轻的很,于人够老,百岁老人难得。用影像记录世界,让影像中的人永葆青春,是影视业的奇妙和对这世界的贡献。让现代人的记忆更加真实和缜密,让后人在回顾历史时“亲临现场”,让篡改历史、春秋笔法者纷纷显形。
老电影讲故事娱乐大众。几十年后再翻出来看,娱乐的功能减弱了,除非说忆旧、怀旧也是娱乐。想想这怀旧剧场频道不就是娱乐吗,天天有几部老电影播出,会有不少人看,应该是老人看的多。
看电影主要是看故事,要说新片子更适合当下人们的胃口,现时定制投其所好,老片子是几十年前的故事,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现在的人看起来会觉得不过瘾,节奏慢、画面朴素。但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农耕社会,现实世界就是那么的朴素,个人的生活节奏世世代代变化不大。彼时的节奏、朴素才衬托出今日的迅疾和繁华。才一个世纪的过往,影像的画面地覆天翻,人类进步了,人类也败坏了。
越进入现代,人类的发展越快,物质财富的产出、社会结构的变化,看老电影也是读历史的一种方法,有戏说的成分,有真实的历史。对老年人而言,读史书的已然不多了,史书就真吗?看影视作品吧。电影、电视剧可以述说三皇五帝、清宫秘史、抗日驱蒋。人一生读下来的文学作品,其实更多的都是老故事,多是怀旧之作。作为经典无不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有哪一部经典比我们的年龄要小?今日的获奖作品还称不上经典,要看百年之后,若干世纪之后还有多少的阅读量。
本周看了两部老电影《海魂》和《祖国的花朵》。都是看的电影后半部,偶然搜索到了,就滞留在怀旧剧场。是因为儿童少年时看过这两部片子,重温老故事的心情。《海魂》还是学龄前后在电视中看到的,那时对打仗的片子都有兴趣,但记忆中只剩下了几个画面:“海葬”和舰艇被击穿后抢险堵水。这次再看,才忆起这是一部反映国军舰艇士兵弃暗投明回归祖国的故事,反映新中国建立前后的一段史实,片中主演赵丹等一批正值盛年的老演员。“海魂”为事发当日的暗号,本片的主题词“起义”。
658【荡起双桨】
昨晚看的片子《祖国的花朵》,也是早年在电视里看过的,拍摄于1955年,现在还活着的人看过的不多,电影院不会再放了。但其间乔羽作词的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家喻户晓,唱了好几代人。我小时候看了片子也没记住这首歌,小学校的老师没有教就不会唱,不像一些同学无师自通型的。
看下来,这部片子的内容我也几乎没有印象了,和后来的一部片子叫作《花儿朵朵》的记混了,这后一部片子中有个少先队员救火车的情节让人难以忘怀。而《祖国的花朵》太过平淡,在当时还是现在小孩子大概都不会有多大的兴趣。
影片记述“北京小学”师生五年级甲班阳光灿烂的日子。北京地面上有“北京小学”,位置在老城区西南的槐柏树街,是不是现场拍片不知道。五十年初学生们的音容笑貌,所思所想,由影片中可见一斑。
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质朴、天真,学习、进步、成长。学校小社会,最初的人际交往,加入少先队、争当三好生,学习、玩耍,社会是明亮的,大的折腾还没有开始,小学校世外桃源,唯一的影响是志愿军叔叔们对小学生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殷切期望和鞭策。班里有后进的学生,江林贪玩,学习差劲,杨永丽学习好,骄娇二气,这一对同桌同学直到五年级还没能戴上红领巾。在老师的教导下,班干部们帮助他们进步,到六年级终于加入了少先队。
现代社会都要组织化,从少年开始,系统而有效率的训练。孩子们由此在课业压力之外又多了一层组织的压力,由此来规范少年的行为,借以形成团结、勤奋、热爱集体的精神。利大于弊,多少年下来,少先队还高歌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不变中也有变。杨永丽这拨孩子长我们十岁,当我们踏入学校大门时少先队已经发展成“全民队”,优秀者二年级入队,差点劲的三四年级也都陆续解决了组织问题。说法是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小杨和小江们不必再为此哭鼻子。
影片的好看与否,也在于观者的心态,对于年长者的回望,故事已不重要,对五十年代少年心理的描写,孩子们的朴实,他们身上有我们的影子,闪现了我们少年时的欢乐。那熟悉的灰墙黑瓦的校园,热闹的运动场,挤在健身器材前的孩子。看到了“联合器”和飞旋的“转伞”,这些都从现在的校园中消失了。
老北京是平面的,平平展展,难见到高楼,巍峨的城楼就是地标。影片中西直门外沟渠纵横,野趣横生。北海泛舟,五龙亭西面的国防大楼才刚刚支起脚手架。蓝天之下,胡同人家,安静的院落……。

点评

所谓的燕京八景在如今已然基本不复存在了。  发表于 2016-3-17 18:03
发表于 2015-3-29 20: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5-3-31 16:36 编辑
$ _. N$ \/ f' C0 D  ~4 L1 k+ E+ p2 O3 `  Y/ Y$ v( |9 ^6 S5 o; |' i+ i! @
660【偶然】5 f5 k( t: U0 O0 g; n0 `3 p& b0 ?# S
航空器自裁,前有日O式飞机,而后美9-11,德国之翼陨落另有诉求,案发抑郁症患者。风险无处不在,新品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民航系统武装到牙齿,乘客层层过关,连人带物,先拍张裸照,骷髅照……。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双子大楼坍塌之后,改进了民航驾驶舱的设置,外人断然进入不得。果然,离岗出舱的驾驶员,回归门也没有,礼貌轻轻呵门不开,抡起大斧也是枉然。
2 T; m; o, E2 q# `副驾驶带病上岗,医生开出的病假条还在寓所中,病人不能自己,正驾驶又给了副驾驶可乘之机。半程中出舱方便了一下,要是再挺个一小时两小时,一切都不会发生。 好像并不是长途的飞行,驾驶员也还没到常常内急的年龄,但就是没能憋住,也许仅仅是为了散散步,离席而去,150条性命。亡羊补牢,“国航”闻风而动,立即下发新规程,今后行驶于半空的驾驶舱内,任何时候必须有两人在位,机上的乘务还是保安届时要替补到位,不必掌握飞行技巧,客机在自动巡航中,盯住对方的行为即可。毕竟二人共同犯病的机会极少。
# i- Q2 _) q/ J过去曾经看到过德国的教学片。介绍该国在培养汽车驾驶员的经验。对于从事公共交通的驾驶人员,开公交车的驾驶员,在入行之前要经历额外的心理测试环节,对于反应迟钝、脾气暴躁者筛选出局,毕竟涉及公众安全,驾驶私车的就随他去了。德国航空在筛选飞行员时不会少了对学员的精神状态、心理素质的甄别。再怎么甄别都少不了漏网之鱼,人心难测,人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社会在变、工作环境在变、家庭在变,人哪能不变。成年人的健康只能是往坏了变。谁能盯得住呀。人盯人,在关键岗位上,投入再高也是值得的,健康状况的追踪、制度建设的完善。安全性在一场场惨剧中得到提升。$ [4 s7 t  W1 E; @" X% Y
世事由一个个偶发事件汇成。同样是方便一下,有人就活下来,史上有“一泡屎”说,辛亥革命的前一年,也是这个时段,当年的小汪策划了在什刹海畔刺杀清摄政王奕䜣的行动,炸药在奕䜣每日上朝路过的桥下埋入,夜黑之日恰被鸦儿胡同里出来方便的一市民发现而举报,小汪杀身成仁的壮举未能实现,身陷囹圄。如果没有夜半的事发,次日清晨二人将同归于尽,书写革命党又一辉煌。都活下来了,社会因他们而有所改变。5 ]9 a/ O& Z' {0 q8 e# E. P
发表于 2015-3-31 16: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661【白了】
春来返青,在东北冻土带还要有“翻浆”这一过程,脚下腻腻歪歪一阵,关内感觉不明显,城里的人就没这个见识。道路都已硬化,水泥、柏油,入冬少雪不见泥泞,裸露的土地这些年都种上了草,春风萌芽,候着雨水,天气预报夜半落雨,天亮还是没来。几天的浮尘和雾霾,风倒是过来了,雾霾没走,沙尘跟着过来,西北那边也在解冻,浩浩荡荡的沙尘,春的信息,年年几场扬沙,扬沙不全是坏事,千百万年来造出华北大平原,据说发展到现代沙尘又有了中和酸雨的新功能,比较起来沙尘比雾霾要强得多,前者是天作地和,后者是人工做的孽,七荤八素难以降解和治理。可是迟迟不过来雨,盼望着雨水的洗刷,酸雨还是淡水,大地等着梳妆。
公园变得多彩,动物园内。黄了,迎春花要谢了,连翘接上了。园子里又白花花的一片片,玉兰花,白玉兰比紫玉兰要多得多,一树连着一树开,山桃花也开了,以量胜出,一棵树上顶着千万花瓣,白花花晃人眼睛,杏花也是白的,还有梨花,杏花梨花马上就要放开了。接下去成气候的该是蓝花花“二月兰”,兽舍内的荒地上它们疯长了起来,枝头含苞欲放。想看蓝花花还是得去天坛公园,望不尽的二月兰。京城的公园说是在搞“一园一品”连植株花朵都被计划了,让长哪不让长哪。得给土著们留下生存之地,赶尽杀绝得不偿失。太多的公园,就知道玉渊潭公园是樱花的集中种植区,其他园子?又都是哪一个品种。听广播吧。话匣子里今年增添了“花期预报”栏目,花事如期,肯定比天气预报靠谱得多。哪的花市热闹往哪去,爱花的人。
终于滴落雨水了,八点多钟,上班的时段,北城落雨了,光着脑袋的比撑伞的人多。小雨也是雨,见着了,湿漉漉了地皮。走在路上,道旁泊的车子,都斑斑驳驳花花搭搭的,这澡洗的,不洗还好,洗过后到脏了。邻居的那台车停在大门前,昨下午才捯饬漂亮的,擦拭、打蜡,现在的洗车业也算服务到家了,一个电话,就能上门洗车。象牙白的的宝马车又成了花瓜。
发表于 2015-4-1 09: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1 G2 {6 z: j; F0 Y/ _662【聊着】
: j7 z' @1 e. j走在院子里,小区内的花朵也绽放了,老爸说“五颜六色”。接茬往南,南头和动物园隔着一道铁栅栏,如果能径直走过去,大概是“大象馆”一片树林子遮挡着,看不过去。  o6 c; p  P; \7 \
一只花猫在高处盘横着,蹑手蹑脚跳下来,穿过栅栏,另一只也落了下来,尾随而去,老爸说“一对儿”两只的意思还是男猫女猫的意思。$ I! f! h# b  L3 D; F
看着栅栏里面还没有泛绿的荒草地“可惜了”去年这里就撂荒,什么也没长出来,除了草。再往前的几年地里种着白菜萝卜,还曾有过枕头般的大冬瓜,常常走到这边来看景,去年就说可惜了,今年还没见有人整地播种。
/ }/ u1 T/ A3 M# X  _* Z& y* [“怎么见不着鸟了?”怎么会呢,枝头有啊,翘着尾巴一晃一晃的。我指过去“看见了”。还不止一只,一只小小的,比麻雀还小,五彩羽毛,不言不语地掠过枝头又落在了电线上,没见过,也叫不出名字,莫不是从动物园中逃逸出来的。还没等老爸扭过头来,就抖擞着翅膀消失了。. E3 C2 [% D* D6 S; k
“这是学校的大楼吗?”西头学校操场的西头,黑压压立起一栋大楼,盖了一年,快封顶了。不是,知识产权大楼,跟学校没关系。学校里热闹,体育课小学生甩着长长的绳子,连连跳。绕到了东面“这楼高啊,最高了”人走到了楼跟前,就觉得眼前的楼最高。这栋住了20年的楼总共才12层,比东面相邻的大楼要矮得多。我说这是咱自家的楼,算不得最高的,比这东面,西面的都矮。老爸拄着棍、仰着头往高了看。我上前拦住,不敢再往后仰了,折过去就摔了。
9 l/ \. S1 e, h! ]金家的老太太过来打招呼,也拄着棍,老爸寒暄“你身体可真好呀”老太太说好什么呀,都按上支架和起搏器了。头一次见老太太说话,老太太住在南边的小楼里,金老是老爸的同事,已没了好多年,金家的老太太姓什么,就是曾经知道也都忘光了,院子中散步或许也见过的,围着院子绕圈子,慢腾腾地谁也难得超过谁。过往这路上常常碰上的是楼上的纪老,你好我好的说上几句话,年前人走了,能说上几句话的人更少了。" c( M  [0 T. Z
发表于 2015-4-5 10: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664【悠哉】
饭罢出来几位就走在了校园内,“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内,我觉得还是叫“北外”比较顺口,叫了好几十年的北外,都叫出了感情。最早我六十年代初就来过这,有亲戚在这里上学,还进了学生宿舍,还获赠过小人书。七十年代又来过这里,1976年,那年连队来这里上学的小钟快要毕业了,几位中午在“老莫”聚餐后,骑车就到了学校,那时的学校没有太多的学生,没费事就在宿舍里找到了,聊了好一会儿。那次聊到将不久人世的老人家,还聊到日语系被除名的兴凯湖一道去的同学……。
大学乃大楼也。外院的主楼隔着西三环大路在东校区内,正面朝着西方,不属崇洋媚外,尽管不坐北朝南,灰砖灰瓦,小体量,在首都高校圈内属于最简朴的,约莫是五十年代的旧楼再装修过,令老校友们能有个怀旧之处。我说起这大学五十年代就有了,小董网上查了,说是四十年代延安起家的,又长了十多岁。这些年高校都追求高大上,“上”就是上年纪,往老辈子追溯,能捯多远捯多远,倚老好卖老。
马路这边是西校区,被宽阔的大道一分为二。西侧的西校区这是头一次走进来。南侧起了栋红褐色的大楼,比路东的主楼漂亮,是学校出版社大楼,这几十年外语热,北外编的书火了、挣了,这栋大楼就早早落成了,还荣获九十年代(第三届)北京新十大建筑之一。
没往校园里面去,这所大学的主体建筑都在东校区,好几位上午是穿行东校区过来西边的,那边鸟语花香,跟小公园似的。在西区校门前照张相吧,到此一游。西面有片开放的白玉兰,远点,就近吧。东面有块大牌子,“留学直通车”下面开列:英国伯明翰大学,世界排名第64位,加拿大……。这的学生可以方便入读欧美的高校。64位算是不错的排名,那是个走出李四光、董建华的学校。学校总要拿培养出的人才说话。北面是个玻璃橱窗,展示的内容是“两会期间的北外人”大概有七八位,扫了一眼,知道的不多,出头露面的崔天凯、傅莹,曾外交部任职,这二位属同龄人。杨澜没见,可能已不在两会了。北外的名家大有人在,没工夫参加两会。谁名气最大,在我们这代人中当属许国璋了,很多人都读过他编的书。
发表于 2015-4-8 16: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667【饭店】
周末时在“北外”吃的饭,不是学校的食堂,是家对外营业的饭店,在学校的地盘上立着宾馆,宾馆附设餐馆,住店的人要吃要住,出外的人共同需要,吃住同体的饭店就一栋栋开起来。想起我小的时候,对饭店还产生过困惑。那一年,都到了六十年代中期了,班里的王同学,从家里回来,兴高采烈的说自己陪着国外回来的亲戚在“民族饭店”里住了两天。他说的有些内容让人意想不到,一是那房间住上一天要十块八块,数额记不准了,只觉得是个天价,还觉得是吹牛。其二,不能理解为什么饭店里还可以住人,为此还争论了半天,饭店不就是吃饭的地方吗,住店不是在旅馆吗。
说起来也是上到小学高年级了,那时的男孩子们头发短见识也短。高年级的学生搁现在饭店、饭馆吃饭家常便饭,是最熟悉的公共场所,家境好些的会跟着家长或是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游走天下,出入星级饭店、宾馆,夏令营还是小长假旅游。六十年代的小学生没有这个条件,假期基本上就在家窝着,寒假暑假,傻玩。吃饭,学校食堂或是偶尔的家长单位食堂,放学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绝大多数都家吃去,都是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姥姥辈的还在操持着灶膛。至于街上的饭馆,登堂入室,坐下点菜吃饭那种就没有过,在记忆中没有。自己那是没钱,就是有钱也没有这个意识。一个多么简朴的年代,一代单纯的孩子。
去过几家饭店,困难时期,属于父母单位款待职工家属们,多是春节喜庆的日子,都算得上是大饭店,华侨饭店、香山饭店,一共去过三几家,小孩子在意的是玩,人多热闹,下面吃着,上面还有演出。吃的什么早就忘记了,只记得“大虾酥”糖一排排的不带包装纸,姥爷告诫我只许吃不许往兜里揣。饭店就是吃饭,吃高级饭的地方。
社会进化了。饭店开在学校司空见惯,许多脱胎于学校的招待所,不断的升级换代,不再内部,主要对着外部,谁的钱不是钱,多多益善,一家家五星级大饭店立起来。食堂也还在,想吃去办个卡,如果你在学区房。得是大学,中小学没戏,森严壁垒闲人一律免进。
668【食堂】
现在吃食堂的机会也少了,离了单位,居家过日子。春节团拜时单位的负责人说了,公司的食堂免费向老同事们开饭,欢迎大家常回来坐坐。别说离着远,就是在边上,白吃白喝这事一长就不对劲了。怀念吃食堂的日子,方便、省钱,那也是我们年轻力壮的日子。
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往北边去了一趟,去医院给老爸开药,医药改革的结果是控制大处方,过去一个季度来一趟拿药,现在每次就给开一个月的药,医药管理者尽想着自己合适,不管不顾我们每年多跑好几趟。
放假的天,医院的人少点有限,拿药还得排队。出来就是饭点,白大褂们拿着饭盒都往食堂去。我也跟上走,包里有饭盒也有这的饭卡。
约有半年没在这吃饭了,大食堂的门楣上新装饰上几个大字“快乐餐厅”这名字起的,来医院的病人还是家属有几个快乐的。那就是让大夫护士们快乐起来,这餐厅主体食客多是穿白大褂的。他们高兴了快乐了病人们才容易高兴,任何一个单位吃好喝好都很重要,牵扯餐前、餐后的工作质量,医院尤其重要。
食堂的门脸修饰了,里面还是依旧。变化的是“人以群分”了,过去内部、外部人员都排在一个队伍中,现在白大褂们还排在老地方,衣衫不整的外人门改到了西面的窗口。看了看两边的伙食一样,主食一样,都是四个热菜,一口锅出来的。
要了二两米饭、一个肉包子,一份鸡块烧萝卜、半份炒白菜。幸亏要的是半份白菜,要不我这不算小的金属饭盒就要溢出来了,还是食堂的勺子实惠呀,碗小勺子也有准,我连说好几声少来点少来点,忘了这次是拿的一个饭盒,往日是用的两个饭盒,吃这顿还想着下顿。
鸡块10元一份,白菜半份3.5元,加上主食共17。5元,两人吃饱、吃好了。吃饱没问题,饭前也没有饥饿感,吃好?就冲这价格也得满意,10多块钱现在连个像样的盒饭都吃不上了。这的包子面黑点,二两一个的肉菜包。鸡块萝卜,怎么吃也觉得不是萝卜是冬瓜,而且肉比骨头多,油少汤多,医院断少不了营养配餐。
我起身晚了点,那架子上有一大桶免费的鸡蛋西红柿汤,等我抬头望过去,架子上空空的。
发表于 2015-4-10 10: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669【饭卡】
上次在于哥家吃饭,说起楼下单位食堂办得不错,花色品种多、卫生。从楼下买上来的饺子,吃着确实美味,薄皮大馅。于哥说,你们想什么时候吃就来,这里天天中午都有饺子,提前给我来个电话。我说那多麻烦,干脆你给我办个食堂卡,那就你我两便了。于嫂说够呛,这的食堂不对外。
单位的食堂通常都不对外,满足自己职工餐饮需要,以保障工作。但单位办公楼与员工宿舍连在一起,家属们来吃不能拒之门外,员工退休后吃惯了食堂更离不开了,岁数大的尤其天天自己做饭,让有些人招架不住。单位乐于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食堂多添几个人手就是。勤快的于大哥也有不乐意和不方便做饭的时候,隔三差五,也来这食堂换换口味,他自己不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旁的人看着生出几分羡慕。
话说过半个月之后,于哥过来电话说来取卡吧,办好了。我猜想于哥是把他的卡给我使用了,于嫂那大概还有一个。
   11点45,我来到楼下,于哥带着熟悉环境。食堂设在楼下,电梯往地下一层,底下亮堂堂的,已有人吃完了往外走。食堂卖饭的程序都差不多,拿起个大托盘,橱柜上有碟子有碗盛的满满的,荤菜区、热菜区、主食区,热菜有十几个品种,溜边往前走,看上什么拿什么,各取所需,走到头算账刷卡。菜品中肉丸子、清蒸鱼、香椿拌豆腐,看着就中意。于哥说不忙先去把卡充值。这边是饺子、面条区,最边上是办卡区,于哥做了示范,单子上先做下笔录:卡号和充值金额,交费和充值。于哥说,以后用完了还来这办手续,签我的名字就行。让于哥陪着一块吃顿饭吧,于哥说楼上家里的饭都做得了,改日吧。
这面饺子看着也挺诱人,而且还不必排队,就两位等在那里,是候着手擀面的,这头一顿吃食堂就吃饺子。四个品种,老满三鲜饺子吃过了,换个品种,一份12元。找个空位子坐下。
周边看看,能有二百多食客,闷声不语的,边吃边聊的,到处都是青春的面庞,有头发白的,但不像有岁数大过我的。这里真干净,到处都放着光,连饭馆、食堂常常充斥饭菜的杂合味都没有,空气清新,只让食客享用面前自己那份美味,各位脸上能不都挂着笑容吗。
算是寻着个吃饭的好地方,说近也不太近,只要饭好,饭前饭后千步走也值得。出来时问过大师傅,晚餐开饭时间是五点到七点。
发表于 2015-4-11 16: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670【种瓜点豆】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今年打算少种点,种点简单的,因为过一段小苗出土之后,大概没工夫照顾它们了。春种秋收,旱了还是涝了听其自然,交给老天阳光雨露,惦记着百天之后,坐享其成 。
花生皮实,生长期长,现在下种,秋后才结果,吃鲜的可以早点拔,吃老的,上冻前出土就成,只要别秋涝。
这一茬作物,实行“免耕法”在去年玉米、扁豆的垄沟内开沟、灌水、点籽、覆土。能节省不少的体力。过去一直是春耕生产,一锹接一锹翻过来,费力还费鞋。换一种耕作方式,看看什么效果。早年农业大田推行过免耕法,据说省工还减少水土流失。
南瓜是更皮实的作物。去年大概是种早了,三月中旬就点籽,结果长出植株始终不壮,产量也低。今年推迟20多天。要种的时候才想起去年没有留籽。到房后邻居老张那讨点种子,去年他家房顶上花花绿绿、大大小小,好多个品种的南瓜。
老张家来了客人,门口停着台粤字头的小车。进门打过招呼。老张室外的灶台正蹿着火苗,大铁锅热气腾腾,“买了个猪头收拾了,搞个粤式猪头吃”。那客人正在挥动着斧子劈木头。
老张家的菜地绿茵茵一大片,十多个品种,过冬的大蒜长了一尺高,小油菜有一乍,还有两畦铺着地膜,里面是茄子苗、香菜苗。老张是这院子里为数不多的“菜农”之一,四季产出青菜,冬季大棚内是绿的。不单是自己干,还雇了个“长工”工夫下到了,年年丰收满园,不担心没有销路,城里的家人每周过来收菜,还吃不了的就剁了,养着二十多只鸡鸭鹅,一天能收一斤蛋。我前面住着,常听这后面咯咯哒、咯咯哒的报喜讯。
我说明要讨点南瓜种子。“这东西有,没问题。”老张抄起菜刀,来到走廊,廊子里一排六七个瓜,有大有小,“你要哪种,这种小圆瓜甜”我看上了那个大的,米黄色,泛着亮光“这个大的要是甜,我要这大的”瓜大,里面的籽才多,我是想多要点籽。老张挥刀砍下,连锯带砍好几下,瓜肉有一寸多厚,瓜籽没想象的那么多。“这一半给你,吃去吧,甜着呢”我把那一半瓜的瓜籽又抓了一把过来。
发表于 2015-4-14 16: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 W' }3 m0 c9 ^671【门儿清】
  o! A' K% t" Q( F“倒春寒”终于过去了。气温预报将上升到25°。于哥短信过来问去不去“新发地”打算去买点杂粮和虾, 回了电话说去,我还没去过那里的海鲜批发市场,约好还是老时间老地点见面。
6 [) w6 G0 S* C' p4 y1 r! ^8 L三环路上的公交够准时,还是50分钟跑到。同一路线,第一站干货大厅里买了干果,莲子23元一斤。于哥讨价还价未果,人多,就不好啰嗦了。枸杞38元,看着不如上次的好,于哥捏了一把成团,不够干爽,真是一分钱一分货。; m- I4 L3 j+ q1 T* C9 c- P
出来是大菜市场,大路菜主角还是黄瓜、番茄、这次多了芹菜和茄子,都是几十台车的规模,跨省过来的大车都小不了,圆茄子1元4,黄瓜1元8。芹菜车上哗哗的往下泄水,像是水管子跑了水,长途贩运,大概车上要配备大量的冰块,芹菜区域内到处都是水汪汪的。8 W+ K$ e% }( T* i' T" }7 a# G
往芦笋专区。雨后春笋,大大小小的笋都有,大个的跟炮弹似的。最细的芦笋按把卖,10元三把,手腕子粗的一把。稍微长一点的5元一把。小贩说是江苏过来的。一共买了9把,37元。后来在电子磅秤上称过共5斤多点,约合7元一斤。前日在家乐福超市买过芦笋是15元一斤。批发到零售大体能差一半的价。
' }+ ^  f$ n! C9 S' k菜场南面从东到西排着五栋大楼,最东面是海南农产品大楼。接下来是“特菜”楼,就是细菜,菌类楼、粮食楼、蛋禽楼,都是大体量的建筑。真想去海南大楼去看看,可有心无力,还要走出一大段。
, @) X5 z4 k. J" G要买杂粮,进了粮食大楼。红小豆6元,问了好几家,都是一个价,不买了,于哥说超市与这价格差不多,不值得往回背,只买了紫米。薏米,7元到9元,大粒的便宜些,去年的价格都在10元以上,据说有保健功能,炒高了价格又落了下来。称了3斤。) i& f  ?$ M) P2 `* J' B4 V) ]/ n
出来凉飕飕的大厅,又暴露在太阳底下。于哥说不行了,走不动了。海鲜大厅还有两站多路,大虾吃不成了。就近走到了山药专区,从5元到9元好多品种,问问是哪里的?山东的,那包装盒上印着“河南焦作铁棍山药”小贩说,我就是河南的,现在难找焦作的山药,这都是山东的。看上去都差不多,肤色深点、浅点,须发长的、短的,买了10斤多点,66元,保定出品。6 ]5 c7 s/ m9 t7 I; c& n6 K  O' H% t
走了,沉甸甸的一拖车。新发地市场是第二次过来,所到之处不到三分之一。多数大厅还都没去过,得有时间还得有好身板,下回吧。
5 @; u' w5 v5 L% p$ @公交车上,老汉搬上来两箱“洛阳高原红富士苹果”说是2.5元一斤,连包装材料在内。身后的老者说,这种是甜酸口的,芯比较大,山东的红富士是偏甜的口,价格更高些。退休的老者们,闲暇生活游走市场,买啥合适“门儿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5 08:15 , Processed in 1.20424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