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争霸赛】 现在电视节目太多,眼花缭乱,用遥控器换台都换得烦,于是脑袋中预设的几个台,一开机就奔那去,有中意的点到为止。地方卫视基本不去,为了争取广告都差不多的肥皂剧。还是央视的几个台,本市的几个台优先惠顾,数字台至今都让大家白看,没得看了,就往数字台再搜几个。这两天搜得了“地理频道”连续看了两次争霸赛。 “业余厨师争霸赛”不像拳王争霸赛,要将对方打趴下算。选手要展现出最佳状态的自我,拿出美味佳肴,令吃客们吃美了,令刁钻的评委们心悦诚服。这部纪录片大概是英国人拍的,前面的赛事已过去十多场,主场在伦敦,昨天的那集几位选手还往新西兰、纽约之旅,参赛和拜师学艺。这二男一女在做最后的角逐,他们的主业或教师或家庭主妇,无一不对烹调兴趣浓厚。赛场上献上自己的拿手好菜,征服评委们,一路斩将夺隘。赛场也如战场剑拔弩张,压力巨大、挑战频仍。不是自家的小厨,食客的菜单过来,几分钟内拿出菜品;几百人的大餐,数十种食材组合搭配,色香味俱佳;个人的拿手菜成竹在胸,到异国他乡提供当地制式的标准化菜品,几十种食材、几十到工序,限时出菜;普通的食客更有挑剔的美食家们的品尝打分,层层淘汰。比拼也是自身的不断历练,成熟的过程,因为热爱,选手们视胜出为最高的荣誉,不止于奖牌,参赛人的全程表现和良好佳绩可容他们挤入英伦高端餐饮业的窄门。 英伦餐饮业的生态,与同胞们身旁的同业大相径庭,虽然都是个吃。如果你相信眼见为实。记录片的这两集展现了三个场景:学校三百人的聚餐,估计是次大型学术活动中的聚餐,食客正装;其二婚礼餐,几十人的家宴;其三顶级酒店的豪华餐。参赛三位选手要主持和打理。两位选手各负责一道热菜、一位主办甜点。不管是普通餐还是大餐,西式正餐多为两道热菜一道甜食,区别在食材上,顶级大菜上来了鹿肉和野兔,汤水龙虾熬制,五花八门的配料中还借用了藏红花的香气。 片子还是以厨艺的展现为主,食材、加工烹调过程、赛事的规则和选手的比拼。厨艺片也可以拍出竞技片的效果。今天的这集要一决雌雄了。 629【西餐】 国人不乐意西餐,连续吃上几顿就不行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哪长起来的就好哪一口。尤其美食大国的人去了西方,没办法,不吃就得饿着。 看了两集的片子,对西餐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西餐也够繁复的,首先是食材的繁复。松露售价高于黄金,那是靠猪鼻子在林子中拱出来的。藏红花,名贵中药,在西餐中成了调味品。野味在西人那里也是奢侈品,野鹿、野兔尚未列入濒危物种。原来以为 西餐沙拉、烤肉、鱼排、面包、甜点,这是老百姓的三餐。西餐的吃食也可以搞成类似的“满汉全席”,可以看看这部片子。繁复还在于西餐操作间内的加工工具的繁复,中餐一把刀还有擀面杖就差不多了,西式厨具应有尽有五花八门,大厨们不演示都不知干什么用的,善其工必先利其器,专业工具缩短了功耗,精细了食材的加工。 西餐的成品也可以美轮美奂,哪怕食材简单些,一样花里胡哨的,造型、颜色、可以淡雅也可以热闹。我们异域之人不太能够欣赏,就跟对待西洋现代派画作不屑一顾一样,先就看不出好,再就吃不出好,有西人美食家给你普及知识吗,国人的西餐基本就是麦当劳的水准,有肉、有菜、有烹制的黄油味。 这几十年西餐也大行其道,不止于莫斯科餐厅那几处,五星级酒店都有西餐伺候,西餐的主厨们给人的印象一袭白衣,圆筒高帽。倒是这部片子中的大厨们一律免冠,招摇着不同的发型,纽约那三家高档馆子里的大厨一律如此。世道是变了吗。 中餐的大厨也如此效法,记得原来单位食堂的大厨也是一白到底的装束。街上的小馆子也有不少这种装扮的,尽管一身油赤麻花的。不在装束在气质。 片子中餐饮业的巨头们展现了多少大家的气派,不输任何一个行业的专家群体,器宇轩昂,不就吃口饭吗,至于吗,这般煞有介事。还真就煞有介事。 勤行,在同胞这里是个苦差事,好大厨收入自然不低。但似乎都看不出片子中西方大厨们的那种派头,比如对职业的自豪感,对厨艺的精益求精。《舌尖上的中国》是个例外。别不是仅仅拍给人看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