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听戏】 老爸有个巴掌大的小收音机,里面还存着几百段折子戏,想听马连良还是裘盛戎,可以在附带的曲目单子上查,比如901是梅兰芳、萧长华的《女起解》911是《四郎探母》,想听哪段就在按键上输入数码。老人家眼神不好、动作慢不说还不够精准,试了好多次都不行,丧失了选择能力,于是这折子戏就按照预设的顺序一段段唱起来,有时连续唱个半天也是他。老人家也未必都听进去了,像是就为有个动静,当背景音乐了。唱到哪段熟悉的,老人哪天又来了兴致,也能跟唱个八九不离十,比如,甘露寺、铡美案。 内存的折子戏开头部分都是老戏,生旦净末丑,像《苏三起解》这类名家名段连我都听熟了,但多数段子还是听得不明不白,不像电视有人、有字幕。但后面的十几首,我就耳熟能详了,样板戏。 今天这戏又转到了样板戏,一打开,正是“乱云飞……”我问老爸这是什么戏,老爸说不知道。我说这不是《杜鹃山》吗,女主角柯湘的唱段吗,杨秋玲唱的……。老妈那边打断话头,不是杨秋玲是杨春霞扮的。这一说我也想起来了, 应该是杨春霞,连那演员的模样也想起来了,但杨秋玲啥模样却没了印象,大概她没演过样板戏。老妈说杨秋玲比杨春霞岁数要大,五十年代戏校毕业时,一班年轻人演出了《杨门女将》还拍成了一部彩色的电影片,后来她人有病,大概吃激素吃得人太胖了……。老妈虽然也没听出这样板戏是哪段,但对几位当年崭露头角的新人印象深刻,那批新人都成了后来的名角。老妈门清儿。 我突然想到,上面老一代和我们这代人在年轻的时都恰好赶上了文化的荒漠,老妈熟悉的的戏不少是十几二十几岁时听的旧戏,那时农村地区也就是一年有几场戏看,我们在大体同样的年龄段时,面对的是几个样板戏反复的唱。同龄人倒是在那一段扫了盲,对京剧不陌生了。两代人竟然有了文化上的共同点,时代不同,殊途同归,上辈人是真喜爱,我们呢?爱看不爱看,电影也是、广播也是,都是这个,灌了满耳朵,人到老年,还有几个打开电视找戏听的。 《杜鹃山》拍成电影晚一些,比《红灯记》《沙家浜》要晚几年,我是在龙江连队时看了一遍又一遍,知道的唱段不太多。那时候为什么要一看、二看?就没有比这更有意思的事可做了,连自得其乐的事都不会找来做。 346【老人用品】 老妈的眼睛越来越不行了,一个挂钟躺在桌上,看了两年,现在粗大的时针、分针的走向看不清了。问老爸,老爸看得清但算不清,时间长了也就不再问了。现在早上起床的时间是个问题,天亮起床,窗前总是一抹黑,就靠听收音机里的播出内容来判断时间,有整点新闻,但开机的时间不一定整点,这时间的把握能差出半小时。 我想起有报时钟,半点就报,但间隔的长点,还要等着。有没有盲人用的报时工具,像盲文书和纸钞似的,手一摸就明了,好像不易实现。上网去搜“盲人用品钟表”还真有,可以时时报时,哪里有卖,键入“盲人用品商店”在南城的北纬路上,仅此一家,也没有留电话,再看时间,这条信息是几年前的,这要跑过去找不着就冤了。 有这东西就好。沃尔玛、华联这大店都去了,没有。想起不远的“动批”大型批发市场,前些日子说它要搬迁到河北省去,就近去扫货,这地方曾经去过一次,就是里里外外的人多。沿着货裆走了两趟,倒是见着卖表的好几处,还是没有着一摁就报时的东西。人流拥挤、空气混浊,赶紧出来,往东是日本人开的百货店“华堂”一楼卖名表,扫了眼价签都是四位数以上的,售货员告我五楼卖报时钟,上了五楼,货架上,立着挂着的不超过十种,都是装饰性强的挂钟,连问都不必问,不是一路东西。 回到家跟小时工说起这事。小时工说去“金五星”吧,那里的一号厅有好多卖钟表的。 隔日我骑车往北沿交大东路出了口,这地方好多年不来都有点转向,问过路边的清扫工告我“金五星”在铁路东面。这也是一处大型批发市场,从南往北一溜的大棚,南面是农贸市场,北面是百货、服装、鞋类、五金电器、建材,居家过日子,从盖房到立灶,一应物件这里可以一网打尽。进了一厅,百货厅,迎门的一家就是钟表摊,不大的地盘琳琅满目有几百个品种,跟老板说起功能要求,老板顺手炒起一个电子小钟摁了下去“现在报时下午一点四十五分”再摁再报。要的就是这种,手机大小也合适,“就它,多少钱?”“25”“你给时间调准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大卖场还真有大卖场的好处,货全也便宜。 347【老同事】 说的是老妈的老同事,住在楼顶上,那老太太也过了90岁,常过来串门,两周能过来一次。 午后又敲门进来。见着老爸,说怎么老没见你到楼下转圈呀。我接过来说,天冷还得等些日子再出门。转过头去,老太太太还是要跟老太太聊,其实每次聊的内容都差不多。老爸在一旁有一搭没一搭的陪着听。 老太落座跟老姐姐寒暄过身体可好之后就开始抱怨,说怎么这家里的小保姆现在还主动的要红包呀。这内容上次来都说过一遍了。 又抱怨说,为什么我们离休干部还要交税呀,哪来的道理。这话上次也说过了,考虑到还有她来串门我不在家的时候,也许说这话超过三遍了。老妈安慰老太说,多交税好,你对国家贡献多,也说明自己拿的多,我也想多交些。老太又问老爸,你们交不交税呀。老爸听不明白了……。 老太接着说,还是人家老田单位好,每月老干部都集中活动一次,不像咱们单位没人理了。老妈说,不是春节才来人看过吗,还能老来看呀?人家上班还有好多事呢。 老太说,日子过得真没意思,吃饭睡觉,上午看报纸,然后出门散步,睡起一觉,晚报来了接着看报,再下楼走一圈。老妈说,可不,老人不就是三饱两倒,你还想干点什么呀,你还能干什么呀,老人可不能要求太高,都90多了,有意思还是没意思都得过,你得多往好处想,少给子女添事……。 真是的,我刚刚从外面骑车回来,见着老太和小保姆蹲在对面“钢院”家属院的大门口晒太阳,跟门墩似的。老太算是抗战时期的老干部,老了就和老人们都一样,冬日追着太阳猫着。 老太终于说了一段让她自己高兴的事:我有时看看你,又想想我,我要是跟你似的可怎么办呀!我现在腿脚好,可以出去走走,耳朵好、眼睛也好看报、看电视……。老太这段话我听了就不止一次了,上次我送她走时,还关照老人家常来啊,来这您高兴。 老妈释然,觉得这老太这两年脑子退化的利害。我曾说过,她家孩子多轮班吧,都退休了。老妈说一家有一家的习惯,过去不让孩子们在家住,现在孩子们也不习惯来,周末还是来的。 90高龄老人多已称孤道寡了,他们最希望的是健康,但缺的也正是这个。最不喜欢的是孤独却常常上身。看到他们就看到了我们的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