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4-2-22 16: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悠着点,慢着点
莫   言
(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9 z) v" k6 M1 _9 A
感谢而且佩服日本朋友们,为论坛选择了这么一个丰满的议题。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点事儿。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无论是虚荣心还是爱美之心,无论是去医院看病不排队,还是坐飞机头等舱,都必须用金钱来满足,用金钱来实现,当然,如果出生在皇室,或者担任了高官,要满足上述欲望,大概也不需要金钱。富是因为有钱,贵是因为出身、门第和权力。当然,有了钱,也就不愁贵,而有了权力以后似乎也不愁没钱(经典之言)。因为富与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合并为一个范畴。
- _/ O+ w3 l, U; _; b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 p5 \) I" C% S) _. K    古之仁人君子,多有不羡钱财,不慕富贵者。像孔夫子的首席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三国时高人管宁,锄地见金,挥锄不顾。同锄者华歆,捡而视之,复掷于地,虽心生欲望,但能因为面子而掷之,已属不易。庄子垂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个使臣请他去做官,他对两个使臣说:楚国有神龟,死后被楚王取其甲,用锦缎包裹,供于庙堂之下,对神龟来说,是被供在庙堂之上好呢?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呢?使臣说,那当然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庄子的这则寓言,包含着退让避祸的机心。
7 N. k8 x/ S* q& I* }& U' |7 K  z
尽管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道德榜样,但却收效甚微。人们追名逐利、如蚊嗜血、如蝇逐臭,从古至今,酿成了无量悲剧,当然也演出了无数喜剧。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当然会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和描写的最重要的素材。文学家大多也是爱财富逐名利的,但文学却是批判富人、歌颂穷人的。当然文学中批判的富人是为富不仁、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致富的富人,文学中歌颂的穷人也是虽然穷但不失人格尊严的穷人。我们只要稍加回忆,便能想出许许多多的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作家在塑造他们的性格时,除了给予生死的考验和爱恨情仇的考验之外,经常使用的手段,那就是把富贵当成试金石,对人物进行考验,经过了富贵诱惑的自然是真君子,经不住富贵诱惑的便堕落成小人、奴才、叛徒或是帮凶。当然,也有许多的文学作品,让他的主人公,借着金钱的力量,复了仇,雪了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有的文学作品,让自己的善良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富且贵的大团圆结局,这就又从正面肯定了富贵的价值。
- O, z4 S! I0 `$ s! A2 ?5 x/ v9 K: m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E1 a  h& W6 N) e8 g! z/ l
中国的哲学里,其实一直不缺少这样的理性和智慧,但人们总是“身后多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贪婪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的阴暗面。依靠道德劝诫和文学的说教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佛教就用“万事皆空,万物皆无”来试图扼制人的贪欲,因为贪欲是万恶之源,也是人生诸般痛苦的根源.于是,就有了《红楼梦》里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重要。
( M% j3 L. m* {& u8 }/ I在人类社会中,除了金钱、名利、权势对人的诱惑之外,另有一最大的也是致命的诱惑就是美色的诱惑。这问题似乎与女性无关,但其实也有关。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因为争夺一个美女而发生的战争,也曾经因为美女,而让某些统治者丢掉了江山社稷。绝对地否定色欲当然不对,因为没了这欲望,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延续。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人的性欲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但他们多半是口是心非,尽管深宫中妻妾成群,但民间却要存天理灭人欲,男女之情,被视为洪水猛兽。这样的观念,体现在封建王朝的法律和道德中。对于人类贪婪的财富欲望和权势欲望,文学与法律、道德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但对于性欲,尤其是升华为爱情的性欲,文学作品却经常地另唱别调,有时甚至扮演吹鼓手的角色。中国有《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外国有《卡特莱夫人的情人》。这也是一个文学的永恒的主题,没有男女之间的欲望,没有情与爱,似乎也就没有了文学。
6 i8 W: M- M' o3 N% h; u4 g毫无疑问,贫富与欲望,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痛苦或者欢乐的根源。中国人近年来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个人的自由度较之以前也有了大幅度的宽松,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多大的提高。因为财富分配不公,少数人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致富导致的贫富悬殊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主要原因。而那些非法致富的暴发户们的骄奢淫逸、张牙舞爪又引起了下层百姓的仇视,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仇富心理,而富豪与权势的勾结又制造出种种的恶政和冤案,这就使老百姓在仇富心理之外又加上一种仇官心理。仇富与仇官的心理借助网络这一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滔天巨浪,既使某些人物和阶层谈网色变,恶行有所收敛,但网络自身也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 G' ?1 ^1 u7 Z  [7 d) v
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提出科技救国的口号,三十多年前,中国的政治家提出科技兴国的口号。但时至今日,我感到人类面临着的最大危险,就是日益先进的科技与日益膨胀的人类贪欲的结合。在人类贪婪欲望的刺激下,科技的发展已经背离了为人的健康需求服务的正常轨道,而是在利润的驱动下疯狂发展以满足人类的——其实是少数富贵者的病态需求。人类正在疯狂地向地球索取。我们把地球钻得千疮百孔,我们污染了河流,海洋和空气,我们拥挤在一起,用钢筋和水泥筑起稀奇古怪的建筑,将这样的场所美其名曰城市,我们在这样的城市里放纵着自己的欲望,制造着永难消解的垃圾。与乡下人比起来,城里人是有罪的;与穷人比起来,富人是有罪的;与老百姓比起来,官员是有罪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官越大罪越大,因为官越大排场越大欲望越大耗费的资源就越多。与不发达国家比起来,发达国家是有罪的,因为发达国家的欲望更大,发达国家不仅在自己的国土上胡折腾,而且还到别的国家里,到公海上,到北极和南极,到月球上,到太空里去瞎折腾。地球四处冒烟,浑身颤抖,大海咆哮,沙尘飞扬,旱涝不均等等
# O3 {5 |1 \6 Q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虚伪的政治家们,所谓的国家利益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真正至高无上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那些暴发户们、投机者们、掠夺者们、骗子们、小丑们、贪官们、污吏们,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如果船沉了,无论你身穿名牌、遍体珠宝,还是衣衫褴褛不名一文,结局都是一样的。
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了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房子盖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恋爱的能力。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 }1 y9 o, ^  O3 \我们要用文学作房也是必要的。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品告诉人们,维持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是空气、阳光、食物和水,其他的都是奢侈品,当然,衣服和住诉人们,人类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当人们在沙漠中时,就会明白水和食物比黄金和钻石更珍贵,当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人们才会明白,无论多么豪华的别墅和公馆,在大自然的巨掌里都是一团泥巴;当人类把地球折腾得不适合居住时,那时什么国家、民族、政党、股票,都变得毫无意义,当然,文学也毫无意义。6 s7 A9 P  I- ^" n. x7 n  e
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尤其是国家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也是救自己。

* m9 C4 `8 w5 W$ \8 b

点评

经典,好!  发表于 2014-2-23 03:46
说的太好、太透彻了!真让人长知识。  发表于 2014-2-22 17: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4-2-24 17: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325【猫在家】
上周四京城又空气重度污染,PM2.5浓度在24小时内翻了一番,“市空气重度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本市首个空气重度污染黄色预警。提醒市民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未来一周雾霾才可能消失。
也是在当日,市教委也发出通知:中小学、幼儿园停止户外活动,包括体育课、课间操。让孩子们一周猫在教室里。
看到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污染物扩散条件连续下滑”由此造成了重度污染。从这可以理解,这污染源不是外来的,是自产自销,因为没有了风,污染物盘旋在人们的四周迟迟不能离去。
前一段刚刚报道河北省限产、压产钢铁企业,压掉了40%的产能。现在看来再压缩个40%该污染还是污染,除非本市消除污染。
报道说上周三还是个蓝天,转眼就变天,因为没有外部的风过来。大城市本身就是肮脏的发源地,燃油、燃煤、燃气,废水、废渣都是人类的排泄物,三千万人踪在一起,三千万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排出氮氢甲烷,就不可能有个好。五六十年代,积水潭边上就是炼铁厂,我住的隔壁胡同里就是造纸厂,那时天是蓝的,在孩子的意识中天就是蓝色的,只要不阴天下雨。到七八十年代污染的工业企业都陆续迁出了,到本世纪这天色却越来越糟。区别就在几百万的城市和三千万人的城市。就这还要放开二胎,这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
要一周的时间,才有望再见天日,今天才星期一,没见着云彩也没见着太阳就这么灰蒙蒙的混沌世界。大街上口罩侠见多,登门送货的一位戴着个黑口罩,厚厚的中间鼓鼓的,是不是传说中的抗雾霾的新式武器,估计等到红色预警的那一天,会有人背着防毒面具上街了。
老张几位年底刚从欧洲回来,洋洋洒洒连篇的旅途见闻和感受,干净整洁,他们那才几个人呀,需要的钢铁还是化工产品可以中国制造。
听政府的,在屋里猫着。昨在餐馆内坐了五个小时,被关东烟熏得够呛,公共场所贴着禁烟的标识,真要禁了这餐馆就更不好开了。要避免烟熏火燎下回得改农家院,要等开春之后,室外还得挑个没有雾霾的天,人活着可是越来越复杂,不知这污染预报比这天气预报是不是还来得难。
今别无选择,猫在家。家干净吗?

点评

记得60年代咱们德外学校对面不远,原来就是铸暖气片的厂子,住校时每天半夜醒来起夜,西部天空都映红了,……70年代此处又变成手扶拖拉机厂,……继续污染京城。  发表于 2014-2-25 16:38
发表于 2014-2-24 20: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326【巫山烤鱼】
周日,苏班长召集同学们聚会“巫山烤鱼”可最终没能吃上烤鱼,搁桌子当中的是道红彤彤的烧羊排。这是第三次聚了,头次是大前年,在北城坐了一桌,二次是去年在城中的展览馆坐了一大桌,这第三次安排在了南城,这回大桌子不行了,17人坐了两桌,找到的同学越来越多,高兴。
有好几位都不认识了,不光女士,连男士。老卢讲话,路上走个对面也不会相认,公交车碰上,能为个座位打起来。见着我这位同姓人,看了再看还是叫不出名,只好自报家门。原因是时隔久远,45年,那年他去了内蒙,就再没见着。老卢也是,见着老彭也不相认,人也没整容,只是把眼镜摘了。当时班内一共就两位戴眼镜的,两位自然应该比较亲近,后来又一块到了龙江,前些年也有过相聚,没隔几年。说到眼镜,老卢是戴了摘,摘了一段现在又给戴上了。
在座的大多毕业后去了龙江,在25连的6位。3位去了内蒙,内蒙离着北京近,条件差,吃不好、睡不好还干活累,老田和老牛聊起来好一会,才想起二人刚下乡时曾是同一连队的,不久因为“闹事”被发的更艰苦的连队去改造,那些年的那些事……。
相对来讲,还是苏班长在龙江浩良河的日子好过些,也是上山下乡却没有去土里刨食,还学了门回城后再就业的技能,端上了铁饭碗。如今一个个都闲了下来,这呼朋唤友,招呼聚会的差事自然继续由班长负责。
这几年,多数同学都旧地重游,探访母校。众人的智慧能胜天,现在的老脑瓜,你一句我一句,把老旧的画面又涂抹一番。想起我们刚入校门后的第一处教室,东配殿,它现在已经修缮一新成为游客寻根问祖之地,第二处、第三处教室,西南的小楼、西北处的平房,教室前的篮球场,有时还怀揣着语录本,拎着小板凳上学,为什么拎着板凳,现在想想可能是为了在礼堂或大殿前集会,往教室外搬椅子不方便,就让学生们更大的不方便。
回忆老师们。班干部们的记性好,常与老师打交道,说着说着,我也模糊地回忆起两位班主任,一位原来是教俄语的,模样想不起来,另一位刘义老师,小个子,她们曾经来家里做过家访。班里的辅导员也换了好几茬,记得“四十一中”过来的“马”因为有照片的记录,再有是老高中的陈占平,回忆起她后来到了24连,当年的大姐们都是身材高挑的。学校的记忆多少的不堪,都学了些什么?学工、学农,学工:西郊老虎庙的外印厂;学农:昌平亭子庄的芦苇荡、马池口的自流井……。
327【殊途同归】
男一桌、女一桌。19连的老董捎来好几瓶酒,女士们喝红的,其中两瓶“北大荒”酒,给内蒙的战友们尝尝,可老田已造化的滴酒不沾、老牛也拒绝酒精饮料,橘子汁喝了大半瓶。“北大荒”还是下了北大荒人的肚子,桌上两位老刘、老张还有“阿庆嫂”酒量都不错。“阿庆嫂”绰号从何而来,这么多年也不知道,时至今日他茶量不知多少,每天三两的酒量保持的不错,饭局上也常常过量,好在现在的岁数不再劝酒,丰俭由人。阿庆嫂正处在难捱的时段,跟茶馆没有关系,上有老下有小,老的太老,小的又太小,两头跑,跑得高兴。
一餐吃过三个小时后,小桌的人会到大桌,女士们还没认清呢,挤在一桌再见见再聊聊,名字说一遍也记不住,尤其是这次新到的三位,一位住在阜成门的河沿、一位住在二条,还有一位……,没记住,反正都住在西四路口西北这一片,询问曾经的住址,借以辨析远近的邻居,帮助回忆年轻时的模样。
苏班长说,过去都住在这一片,后来又分开了,不知道了,走了一大圈,45年后殊途同归又坐在一起……。
女士们说,老牛还是小时候的风趣,多话,老卢还是那么沉默。老牛的风趣依然,但老卢的沉默则是误判,在学校时就不沉默,沉默也是对着女生们沉默,在连队时老卢是“说书人”在那些个寂寞的日子评书开讲在炕头,真希望哪一天,老卢再来一段《十三号凶宅》。
桌上也有喜讯,小路家的老妈105岁了,而且状态不错,几位举杯共贺。
老董的烟炮几十年如一日依然卷着,几位又尝试了一把,关东烟升起,沤了一屋子烟。
苏班长发布,我们六连一班共有49名学生。每次聚会增加几人,人要挨个去找,许多年都没有音信,齐是齐不了了。头次聚时的老范已经走了,现在没有下落的也会有不在的。能先把名单会齐了再把相片凑齐了就不错。这项基本建设不知落实给谁了。
感谢大家,能够在此汇聚一堂,老董说“活到99,谁也别早走,谁早走谁请客”。有人建议,下回可以去学校聚,进门也不要票,串胡同过来这边有“砂锅居”。
328【一路悲欢】
在座的谁家的老居还在,还在胡同里住着,家在二环老城区内的罕见了,南面的老田住到了机场西侧,北面的老卢扎在天通苑,隔着南北五环遥遥相望。老牛还在,老居还在离着西四十字街头不远之处,贴着“头条”,西四北头条早年称驴肉胡同,正红旗学舍曾设在这,和珅的祖上是正红旗,住在驴肉胡同东口并在此上学。
说起这段是因为老牛傍着我坐,得空聊了几句,他说了句大话,吓了我一跳,他说:西城区好多的房子都曾是他们老牛家的。说来话长,老牛的太爷那辈就从山西迁到了北京,牛家可是当地的大户,遍布三晋,现在山西旅游热点之一是各个大院,王家、乔家……,要是红色旅游,往吕梁一线有个牛家大院,抗日时期开明士绅牛友兰将私产捐给八路军作为总部驻地。且说洪洞县牛家的这支来到京城就做起了房地产生意:200块钱买个院子,破房扒了重建,卖500元。就是这么一个院一个院的建,那时的西城区也没多大,后来牛奶奶与鲁迅还做了一单,就是现在阜成门内宫门口的鲁迅故居,也曾是牛家的院子,牛奶奶与周夫人朱安,鲁迅的原配夫人是好朋友,打牌常常就是对家,朱安过世时还是牛奶奶给发送的。解放那年牛奶奶还有1000多间房,到了抗美援朝,常香玉捐飞机那年,牛奶奶一次捐了500间房。你看,牛家但凡国难当头时慷慨担当,同样可悲的是,牛奶奶1966壮烈别世。
牛奶奶捐房后那剩下的500间给几个儿子分掉,儿子也学着妈的榜样接着捐,除了留下自己的住房,如今到了这第四代的名下,还剩有两间小房。我问起可不可以落实政策再要回来?不可以,当时就是捐的,地契、房契手续齐备的捐给国家了。
就这样文革那年还是没躲过抄家,抄家那天,小牛得了两块钱给打发得远远的,老爸不愿意让儿子看到这一幕,……。
同学的那一段小牛就是到处的臭贫,总是一双笑弯了的眼眉,没想他还有这伤心的家事。上次见面吃饭时老牛说起内蒙一段炼狱,他个人的经历与《血色黄昏》中的老鬼还有过之,这次与老田重述旧情,被分别监督改造在不同的连队,老牛说,新的连队刚去时没人理我,排挤孤立我,那半场十几人打篮球,这半场就我一个。有意思的是,老牛后来说了两年多的相声,直到搭档调离。大地震那年,老牛终于回了城,在工厂,干到了厂址被十号地铁线占据。
我看老牛带来的“莱卡”相机,问他为什么现在迷上了摄影。“抄家物资归还,家里的几台进口相机都没了,还回来的是三台海鸥相机,都归了我”“照了好多年的人物,有肖像权问题,后来风景照,好天又难找,现在搞微距,专门花卉,为专业杂志供稿”。
美的呈现。
发表于 2014-2-25 22: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329【浅呼吸】
黄色之后又转为橙色预警,我还是不顾警告,迈出了家门,到银行去一趟,欠债要还,欠的还不是个小数目,欠的还时候也不短,年底说给还上吧,迟迟的没有拿到对方的银行账户,咱还是老传统,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日子多好,杨白劳的日子不好过不是。
可对方善意,过了年再说,穆仁智名声也不好。直到过完了年节,过了“立春”又过了“雨水”那天才把个账户短信过来。眼瞅着一周要过去了,我这才出了门,不宜户外活动不是。
在室内待着,空气未必好到哪里去,一旦走到外面,暴露在大气之中,家中的温吞劲换上了变动的气流到一时的不适应了。人体的自动反馈系统立马启动,首先是眼睛眯了起来,这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早先二十年,骑车穿行于胡同当中,有数次被冬日的小烟囱迷了眼睛,那种随煤烟飘散的颗粒物更大些,烟熏火燎的味道更浓,煤改气好多年了,城市外迁污染企业也好多年了,冬日煤污染为主的大气被改变了成分,味道变了、颗粒物更微小了,但脸皮薄的人仍能感觉到迎面过来的漂浮物,触觉的体会。味道说不上了,无烟煤的气味淡了,充斥嗅觉的纷繁复杂的混合物,世界工厂的味道,这种味道不会像烟囱里出来的浓烟,呛人一跟斗,但谁都知道,它潜在的危害更大。
我慢蹬车、慢喘气。降低体力的支出,减少吐故纳新的循环,呼吸匀了缓缓的、浅浅的。中午时分,西直门过来的这条斜街上车辆稀少,灰头土脸的三三两两,就没有人流,眼前灰蒙蒙的一切,能猫在家中的就不出来了。建行们前下车,柜台前虚位以待,这银行不排队的日子少见。客服人员建议我既然对方是工行的户头,可以在这取出现金到前面的工行去汇款,可以少付手续费。我说,算了吧,就你这刷卡完事,没见外面什么天呀。
回来的路上,天上现出了太阳,鸭蛋黄色,没有丝毫的热度,不敢仰头多看,怕被漂浮物沾染,本来这眼睛就差点劲儿。一路过来,觉得自己有些缺氧,周边的大气中的含氧量是不是低了点,再有是我这气喘得确实有点太浅了。
想起中午广播的天气预报,一股冷空气刚过了新疆地面,正往这边赶呢,说要后天能到。
发表于 2014-2-28 09: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又走了!

点评

这个意思是说,冷空气到了后又走了!  发表于 2014-2-28 17:04
发表于 2014-2-28 10: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330【戴口罩】
早上听段广播,《洛杉矶时报》的记者奇怪北京街头如此严重的污染,竟然很少有人戴口罩,原因是雾霾通常不会引发猝死,其危害性并未引起重视。广播还说到,在英国,街面上是买不到口罩,只有到医院去领取,免费的,道理是医院出来的物品容易引起重视,由此也培养了市民戴口罩的习惯,雾伦敦基本消失了,习惯保留下来。广播还说到日本约30%的市民随身带着口罩,遇到不测随时披挂。
我儿童少年的时候,五六十年代,口罩、手绢和书包是上学必备的,手绢基本不使,兜里揣着,但口罩在进出校门时常罩着,那根白绳子在下巴颏底下还要翻个身后挂在耳朵上,偶有感冒流行期,老师就查得更紧,健康卫生从娃娃抓起。
直到上了中学,文革也没有把这旧习惯破掉,同龄人戴口罩的多,不光冬天带,有时也是带着而不戴着,口罩别在前胸大襟内第二个扣子下,只那白色的小绳绕脖子一周后露在领子下面,那年头不兴领带。夏天捂着口罩的很少,但一定有,现在想,跟卫生没有关系,是年轻人的一种时尚,服饰的一项点缀,再有是为着遮脸,口罩要足够大,无论男女,额头之上再扣上帽子或是围巾,要是冬日一定是拉毛的长围巾,就现出或大或小的一双眼睛,谁知道我是谁,够神秘、够迷人。各位回放当年的老照片一定能见到那条线索,再不然观看当年的纪录片或影视作品。
我到龙江的那年特意买了口罩带着,加大加厚的,不是卫生的目的,为的御寒,可是没用几次就放弃了,御寒的效果不大,口罩上的哈气全都冻住了,热气在睫毛上形成了雪刷子、冰溜子,更让人难受。风雪严寒没两年,人就糙皮厚肉了,从那开始就告别了口罩的时代。
2003年,非典那年,单位出现了非典患者,一通的消毒,又发“84水”又发口罩,其中还有蓝色、黑色的口罩,我这还没开始紧张,还没来得及用,这“萨斯”就不见了踪影。
看来曾经是无价或极其廉价的清新空气时代过去了。人们开始配备空气过滤设施,一个行业因祸得福。是不是返老还童,咱也重新捡起口罩,据说也开始脱销。还是猫在家,啥时老天脸色好了咱再出门。
发表于 2014-2-28 17: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小学里的"三带"是:水碗儿、口罩、手绢儿。
发表于 2014-3-2 15: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331【展览】
首善之区的北京,博物馆、图书馆、画廊、会所为数众多,每年展出多少场次?在媒体上看到个数字2000多场,平均每天有6场新展推出。想看完全了基本不可能,就北京这交通条件,哪怕是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四九城都跑不过来。像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这种大型馆同期会有多个展厅、多个展会同时开展,来一趟,稍微想多看两眼,这一处地方一天也走不出来。人的兴趣不会太过广泛,都来了兴趣,饭就吃不上了。
当我看到2000这个数字时,觉得这二年所到之处太过狭窄了,这园那馆的,去年为看展览进出的也就三处,见识太少。点击国博官网,看到刚刚结束的多个展览,不少展览的展期都在十天半个月,不少内容错过了,比如中法文化展、三山五园展……。
三山五园的美景只存在于照片当中了,青山绿水、柳岸成荫、阡陌连天、农桑野趣留在了记忆中。我上小学时,出了西直门就是稻田,白石桥往西高高的白杨树连接三山五园,80年代初它们还立着,再往西,那时海淀镇还在,往西一带的淀子少了,稻子少了,换上了经济价值高的成片鱼塘,再过十年淀子干了,楼都长起来了,还剩了一片绿,一家起伏的高球场,……。幸存下来的圆明园、颐和园,如大型盆景般被高楼大厦围困着……。展览多是对过往的再现,一副图片、一件实物联想起久远的场景,甚至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其人其事,像是与故国山河与老祖对面相见,沟通在不言中。
博物馆好去处,开眼界、长见识。老张在网上搜得“国博”的新展,约着我们一道去看。
国博好去处,夏凉冬暖,祥和安全之地。在国博发展百年历史上,前所未有地提高了警戒级别,与民用航空一个待遇。安检门扫描身体和携带物,要是液体的携带者要仰脖吞下一口来验真,排着长长的队伍候检,老远的看见一排人双臂平齐,如同在广播操,走到近前被一一关照解开外衣,任人上下其手。老刘说,感觉非常不好。谁说不是,但比较于人身安全,麻烦也好、自尊也好都得舍弃了。
332【国博】
历博改号为国博后是第二次参观。这家国内头号博物馆的镇店之宝都置于展厅的底层,就是过去的中国通史展。新馆开张后,改了个名号,还是那些东西。来这头次参观,这底楼是必到之处,其展品之丰富看几天都不会重样的。
国博一层迎面的大厅是毛的主题展出,中间的玻璃柜中是毛的手迹,个人诗作和抄录的古诗词。四壁悬挂着几十幅大型画作,从湘江之畔、罗霄山脉、转战南北直到建国大业。出来回望大厅门楣的上方,一幅大型浮雕“愚公移山”徐悲鸿画作之局部,大气磅礴悬在头顶,是何寓意,该着同胞们就是这受累的命,要挖山不止。
往南面去,一楼的南厅是毕加索的画展。毕加索的画我们熟悉的不多,二战后他画了个和平鸽,二战中画了个牛头马面的拼接画,不说都不知道那是痛斥纳粹的。这次展出的作品成画的年代更早些,三十年代初的系列版画作品。此一人生阶段,老毕正在闹心,脚踩两只船,游走在老妻新妇之间,激情、恐惧、焦躁、苦闷、遐想进入梦中,画在笔端、刀口。
人体的妖娆,人头马的怪异、牛头人懒卧于温柔乡,画家的感情私密,假以线条勾勒了出来,直到老毕数年之后了却旧情,添新人、造小人,那牛头人才在画作中永远的遁去。人和人迥异,我们几十年后见识了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的缠绵,可谁会梦见老牛,更别提述说于天下了。
楼上的南厅是建筑装潢展,走到跟前才知道是国博的建筑展,从土建施工到二次改造,不是这片土地上的拆迁户又不是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进到门里扫了一眼,又转出来去旁边的展厅。
这第四处展馆展出的是国家博物馆百年历史沿革。这岁数不是打1959年历史博物馆落成开始算的,往前追溯到1912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大概是与故宫博物院有了联系。展馆、藏品介绍、考古挖掘科研、历任的馆长和大家。两处展馆都是“家史”介绍,近水楼台先得月。
同一层楼又看了第五处“春节展”----中国春节在海外。以图片为主,沿墙贴得红红火火,几十上百个国家,每个国家两米见方,国家不论大小一视同仁。这几十年,国人繁衍得遍布世界,哪里没有华人,中国日渐强大,连带着各国政要、商家也要起哄架秧子共贺中国的新年,紧着说过年话,总比骂我们强。
333【都一处】
看完展览往南去。前门外、大栅栏对面、鲜鱼口北的“都一处”烧麦馆。
前门外是条老街,多年前大拆大建后重新开街,并引进更多的老字号,“都一处”是乾隆年间的老店,属于原址回迁,平房改了二层楼,供餐能力大增。但门前还是排着不长不短的队伍。
排队吃饭这事很少了,现在是食客的天堂,有的是虚位以待的餐馆,这家排队就去另一家。但人家老店也是与时俱进,也搞起了“团餐”我们当中不知的哪位,是董还是董子,事先网上预订了“团餐”,如果不消费,满月时也就作废。看看队伍还不算太长,比边上的“全聚德”要短上一截,再说今天难得遇上个好天,晒太阳指数为2,但晒无妨。直晒得周身暖洋洋,排到了门口的大门帘子前。我问浑身油吃麻花的“小二”,是不是这店老排队,小二回我,平日不会的,就节假日人多。
我们上了二楼接着等候,这还不如在当街晒太阳呢,站在椅背后面有多糟心,那桌人吃罢了正在打包,还有一屉烧麦没有上桌,大概就那站了有一刻钟吧。
六人终于坐下,这团餐上来的不慢,凉的热的,摆了一圈,因为订的是四人的团餐,每样都是一份,一扎豆浆、一条鱼、一盘虾、一盘白菜果脯,一盘……但那主打的烧麦也是一屉。说起来这团餐很合算的,全价据说是近400元,团餐价不到200元,除了烧麦少了点,后来又零点了三屉。这的菜品味道尚可吧,来这溜达累了换个口味,我们自己做不出的花样,那条鱼也是一尺多长的黄花鱼,吃到最后才上来,几位鼓鼓劲才没给人家剩下。
这的用餐的环境不是太好,就是因为人多,自己的椅背挨着人家的椅背,人多热气就高,也没见开窗户,好在没人抽烟、也没有喝大酒吆喝的,几位聊天还听得真着,老常聊一段耸人听闻的密山生死情。
烧麦,早年我在前门里上班的时候,中午来这吃过几次,我一直管它叫“开花包子”除了外形与包子不同,其他都差不多。现在一屉10个烧麦,售价40多元,可与“庆丰包子”有一比较,分量差不多可价钱这烧麦可贵多了。这老字号不经意间沾了乾隆爷的福啊。
发表于 2014-3-5 14: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334【惊蛰日】
节气“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山洞、土中的百兽千虫,传说中的龙也在沉睡中醒来,“二月二龙抬头”今二月五,好天,蓝天,连续两天,值得奔走相告,昨晚兵团战友傅莹女士,在政协记者见面会上为此还欢呼了一把。
好天出门,西北风劲吹,在屋里囚的时间长了,蹬着车都感觉吃力,好天可以大口的喘气了。
往国图去,路过国图的正门,蒙面五年的脚手架终于拆掉露出了建筑原貌,五年小两千天,盖两个新楼也起来了,又不是古建的精雕细琢,何至于旷日持久。那国图的外貌未变,变动的是里面,台阶下的围栏还在,什么时候开张外借书?他们真好意思拖过今年?
北馆的阅览室是读书看报的好地方,人满为患,年轻人的天下,做学问的,成才要赶早,读书更要赶早。
我在一楼的综合馆寻寻觅觅,读图时代,想找些年轻时代的图片看看,是我没找到还是收藏的太少,我瞩目的题材少之又少。同代人有类似经历者本来就不多,还没有引起大众关注,这一代人已经淡出舞台的中心,沦为不被关注的小众。
摄影题材的架上拿下一本“贝满女中”的画册,这所学校建国后改为女十二中,现在的一六六中学。这是前二年,我们上一辈的大妈们,在她们毕业离校60周年之际,搞出的一本大型纪念画册,这批老人最年轻的也超过了80岁,为自己树碑立传,这百十位老人。
室内座无虚席,也不带给老人让座的,人多室温就高,站得累了就赶紧出来回家歇着。路过稻香村店,这家最近被命名为“京城老字号”我打小就知道这家糕点店,有时买点吃食还愿意进些老字号,像是进了老邻居家,也觉得它们年深日久,质量上不会太离谱。
进店,买完东西往外走,见到码着一摞的漂亮盒子,上书“惊蛰盘龙糕”我问起是什么馅的,答我桂花山药。售货员接着介绍:这是季节性商品,卖完就不会做了。我问,难道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商品吗?答我,有的,这种节气商品卖了好几年了。我这头次听说。山药桂花的组合也不错,来一盒。
发表于 2014-3-5 14: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043.JPG
发表于 2014-3-6 10: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335【楚国八百年】
央视纪录频道播出《楚国八百年》,我看了最后的两集。
这些年述说历史的电视剧不少,几乎越编越离谱,许多都是古装说现在的事。本来历史就扑朔迷离,半真半假,电视剧再一戏说,那就一点正经的没有,干脆去看几眼《大丈夫》当下言情戏。
纪录片频道利用正史和考古发现又纠合了一帮文人学者演绎了一台春秋战国的历史,至少他们正襟危坐引经据典的说开来,迎合了这个读图时代我们这些懒于读书、又读不懂古书、又对老祖宗的事有些好奇的需求。
转到世纪初,国学成了显学,人们一下子怀念起春秋诸子百家的万千气象,对孔孟之说感念有加。缺什么就来什么,西风东渐许多年,突然觉得我们缺了些什么,我们自己的东西那里去了?山河巨变,600座城市千城一面,阴霾又涂成了铅灰的一色。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重又回望2500年前古圣先哲。
我才看了两集,还是得了新知。
比如,春秋是历史上学术活跃、百花齐放,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春秋时期温文尔雅,尽管“春秋无义战”但各国间的战争更像贵族间的游戏,崇尚道义、名分,不以掠地灭国大量杀戮为目的。而战国期的到来,法家实用主义体系在后发的秦国大行其道,以军功的激励、以杀罚的胁迫,缔造出庞大强悍的战争机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横扫六国,天下一统。
法家的利剑征服天下也伤及秦王朝,二世而斩。
刘汉立国,从此秦的骨、楚的肉。八百年楚国,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原来楚国历史上曾经如此灿烂。
楚国在我的脑袋中是暗淡的,学过《晏子使楚》楚王丑恶嘴脸,看过宋楚弘水之战,宋襄公迂腐得拒绝“半渡击之”也看到了南蛮楚人的不事周礼,不按规矩出牌。历史诡异,百年之后,当楚人接受中原文化知书达理学得仁义道德,天下已礼崩乐坏得无以复加,楚人数百年的第一大国走了下坡。
因为屈原知道了楚怀王,因为屈大夫的爱国而凸显楚怀王的昏庸误国。
楚怀王是在中原文化数百年积淀下培育出来的儒家情怀,在精准、务实、不择手段的法家思想武装起来的秦王面前不堪一击,最终败落。古往今来上演的历史大剧何其相像,一直到今天。
此片共八集。待二轮上演时争取看完整了。
336【历史之谜】
我们这拨人读书没赶上好时候,刚开了窍,该大张旗鼓读书时就下了乡,于是近代科学的东西没有系统的了解,上次网上发的那《世界十大著名公式》我们知道的不超过一半,理解的事不过三。至于历史文学和现在说的国学知道的十分有限,九牛一毛,我是连环画和历史小丛书的底子,到有能力捧读大部头时又戛然而止,到了边地处于无书可读的境地,也不是绝对的看不到书,而是相对于年轻人强大的求知欲和耳聪目明的脑瓜,只是个九牛一毛。
再比如毕加索,够有名的,限于欣赏水平,其实是文化水平,他的画作看到的不多,看到了也是一扫而过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这次国博展出他的版画作品几百幅,其中牛头人就有近百幅,回来后一本获赠的杂志中恰巧翻到,原来这老毕终身喜欢画牛,越画线条越简练,牛头人入画不是没有缘故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画作也看不明白。
我的历史知积累的另一个时期,是在1975年前后的批儒研法阶段,那时识点字的人就知道点古人的故事,台上大会、炕头上学习都充斥这些,只是诸子百家就剩了两家,还一劲儿的古为今用。先入为主的东西记得牢,那时的脑瓜还好,后来又一个劲的拨乱反正,又听了一些看了一些,但其时已经心不在焉,有太多的知识需要汲取,古人的事不太放在心上,事倍功半。
历史著作汗牛充栋,莫衷一是说法纷纭,我们同时代的事有多少说得清的,古人的事与现代人少了利害关系,但时间的久远,历史的真相早就模糊了。
《楚国八百年》国败而屈原沉江?是投江还是沉江,是沉江还是被沉江,这端午节与屈原有没有关系,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历史之谜解开无望了,也许记住他是位爱国者、大诗人就够了。演员演绎了发生在汨罗江上的一刻,须发飘白万念俱灰的老者步入夏日的江水。
前日戏曲频道一台京剧音配像《昭君出塞》尚小云先生1956年的演出本,塑造了一位为国分忧的刚烈女子。那昭君万里迢迢跋山涉水和番来到番邦,见过单于,约法三事后,竟拔剑自刎了。戏说,不能当真的。
发表于 2014-3-6 22: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饼应该很好吃.
发表于 2014-3-7 09: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337【造寸】
西四丁字街东南角有家商号“造寸”挨着红楼影院。我早年被放手独立活动后,常去的地方是离家一两站地的电影院,就路过”造寸”,也许更早就对这家裁缝铺有印象。
那时北京的多数大街极其朴素,大的商业区招摇些,到了西四一带街面都是灰墙灰瓦,商家也不太捯饬,丁字街把口的一角是个例外,红楼远近闻名,二层的红砖小洋楼,比它十米开外马路对面元代的“万松老人塔“名气大,说到地理位置还是打听道,回答一定是“红楼”地标性建筑。电影院和“造寸”同居一座小楼,影院窝在里面,裁缝铺包在外面,大橱窗朝着西又朝着北、面对两条大街。
裁缝是古老的行当,小小的裁缝铺星罗棋布,我家胡同口有一家,一间房的门脸,一位师傅俩帮工,我小学毕业那年在这来做了两条长裤子,手工费九毛一条。像“造寸”是我早年记忆中最大的裁缝铺,铺面总有200平米以上,可能还有楼上,装修豪华,以当时的标准判断,装潢时髦,几个玻璃大橱窗里漂亮的模特,木质身体凹凸起伏,头上波浪大花,足蹬高跟鞋,披挂的衣衫鲜亮、多彩,或站或坐好几位。那时代街上的行人如此着装的应该不多,作为小孩子也不太注意这些,但这里明晃晃的大玻璃里面的集中展示确实吸引了少年的注意,在脑袋里印下了那条灰蓬蓬的大街和红楼脚下的鲜亮。
后来我知道“造寸”是家女装店,专做时装,印象中还是上海迁京的,北京又成了首都聚拢了人气,五十年代初,有计划迁京了一些商业机构,餐饮、时装……。
“造寸”这个字号起得别致,顾名思义有精雕细琢的意思在里面,不管是一匹布还是一寸绸都能给你做出花来。前两天我给老妈念了一段报纸:《145家企业当选“北京老字号”》其中就提到“造寸”。老妈说,“造寸”可不是那么回事,五十年代中期去那里要做一批衣服,店里要求必须使用本店的布料,自己带来的不行,结果就没做成。
“造寸”迁京大概有60年了,这次入选老字号的六条标准之一是品牌创立于1956年前,那年工商业改造完成。老字号是老了,可没有做大,而是越做越小,快名符其实了。上次路过那里,见底商包括橱窗都被婚纱摄影占据了多一半,勉强”造寸”的牌子还在。按说生活好了裁缝铺的日子好过才是,尤其现在的女红越来越不讲究,自己不会做了,都买成衣穿了?西四丁字街往南是婚纱一条街,延绵几百米。人多了,结的多、离的多、再结再离……商家乐了。
发表于 2014-3-7 11: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培不知怎么样了?

点评

老培的一只眼睛重放光明了  发表于 2014-3-8 10:16
发表于 2014-3-8 10: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338【节日】
今年妇女节是周六,算是白瞎了,对在岗位上的女士,往年的这一天,只要不是太忙的单位或是关键性人物,要有额外半天的休闲,越来越实惠,基本也没有什么纪念会议,一张电影票伺候,干脆点的放假半天。
妇女节小女人不过,过去妇女的概念局限于已婚,小姑娘过儿童节、青年节,待到高中大学毕业走出校门成为劳动者后,也接近婚龄,对妇女的称呼能够理解,能跟着一块过节不会拒绝了。
妇女节,年长的女人过还是不过好像是没有任何的实惠,天天在度假,天天的柴米油盐,3月7和3月8有什么区别。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的这一天,5月9日,老战士们免费拨打世界各地的长途电话、免费乘坐国内航班,什么时候这个群体成为小众,才可能享受一份殊荣。
妇女节早就有了,百年前,还是国际的,跟美国芝加哥那边祖爷爷辈的妇女们争取平等的折腾有关,给姐妹们争来了利益。与此相关的那位名女人叫蔡特金,德国人,五十年代国内还发了老太太肖像画的邮票纪念之。
与世界接轨,节日一直就过下来了,节日只是象征,内容是对曾经的苦难和弱势群体引起关注和拯救,其间女权组织风起云涌。百年下来世界还是进步中。在中国神权、夫权消弭了许多,三从四德束缚女人的绳索也被斩断,小脚女人永久的消失了,新中国半边天的宣传、实践和制度安排,令女士们解放不少也艰难了不少。
半边天的女性本来就是自然的分布,曾经的母系社会发展到肌肉力量决定地位的古代男权社会,及至近代人类的生存不再依赖狩猎、粗放耕作,众多工作岗位劳动的过程智力因素的比重更大些,巾帼从此不让须眉。大学当中,男女比例的平衡,不见弱势群体。
很多的纪念日是对苦难的提示,当一个群体的苦难成为过去也不再弱势,纪念日的本来意义已经丧失,但纪念日仍会保留下来,提示人类历史曾经的面貌。
两会开了,习主席在会上表示:国际劳动妇女节到了,借此机会,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妇女代表、委员及全国各界妇女同胞,致以节日的问候。
发表于 2014-3-9 07: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339【密码】
趁着好天去趟银行,老爷子的退休金存折有一年多没有打理了。
来到西外的邮政储蓄柜台,先刷了折子,日积月累积攒了不少,快六位数了,政府不错,年年给退休的老人们长钱。我打算改活期为定期,利息多点,不打算保值增值,通胀少损失点就是。先办理取款手续、再办理存款手续,填表好几项,两人的身份证,柜员里面忙着扫描、复印,柜员建议买理财产品,说比存款利息高,我说高,那风险也高,我这是代理,搞出个花样老爷子更闹不明白了,就一年定期吧。
我这里按要求输入密码办理取款手续,错误,电脑没有认可,老爷子的密码错了,想起这个本子上次就是我办的,那就换一个,还是不对,柜员提醒,你还有一次机会,要是还不对就打不开了。我这时才想起这折子是去年刚办的,忙问,你们发新折子时的初始密码是多少?是不是六个0,柜员摇头。想了再想,找了个把握大的数码输入,还是不对。
电脑不会出错,那就是人脑出错。完了,办不成了。我问柜员怎么处理。柜员说,让存折的所有人亲自来更换新密码,我说岁数大了人来不了怎么办?柜员说,那就得做委托公证后由代理人代办。这两招都够麻烦的。
人的记性越来越不行了。到现在我也没想起当初弄了个什么密码。原来社保发退休金用的是中行的折子,前年底,这项金融服务社会招标,中行落败,没了发放的资格,这项业务转手归了邮政储蓄,换了发放单位,结果这么多退休人员从去年一月起都换了折子,新折子旧密码不管用了,当时一定是换了个新码,隔了一年多没用,忘得干干净净。商家的竞争连累了我们这些客户跟着折腾,老人们真是折腾不起。
我记得过去在银行也有过忘记密码的时候,但可以连续的试,上不封顶,直到蒙对了为止。这邮政储蓄怎么规定的这么紧,三次不过就锁死。
给个理由:时过境迁今非昔比,街头都一个劲的添哨加岗,这金融机构更要保护储户的存款安全,这还诈骗不断呢。为了维稳就得增加成本,减低效率。这事也赖不着别人,看来这密码记在脑子里都不够了,得备份一份藏起来。藏得自己都找不着,有可能。
发表于 2014-3-9 18: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老培的眼睛曾经失明过?

点评

白内障  发表于 2014-3-10 11:57
发表于 2014-3-10 11: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340【回访】
周日去访老张。老张每年春节都来家访,看看我的老爹老妈,因为是早年的老邻居,后来我们老同学,小学又中学,又一列火车到了龙江,只是不在一个连队,他在四连。离着不近有三四十里,一年大约能见一面两面,也是他来我这多,我去的少,那几年的工夫,我去二道岗不超过三次,当天打不了来回,在那要住一宿,最后一次是七四年开春以后的事,漫天皆白。
回城后继续走动,开始是小家,都自立门户。这十多年渐入老境,尤其上一辈人,老张每年春节这几天总要来家看看老人,八九十岁的人,见一面就赚一面,跟老人聊上一两个小时再起身,年年如此,今年初四那天又来了。我跟老张说,哪天我得到你家去看看老人家了,好几年没见了。
又一个多月过去,直到这个周日才成行。
张妈是我们这拨同龄人父母一代中状态最好的一位,八十多岁还经常自己天坛、北海的逛公园。见面我说,都四五年没见了,上次还是春节前在北城家来热热闹闹三代人在一起见的。张妈说,没那么长时间,前年秋天在乡下收菜还见过呢。可不,老脑瓜胜过小脑瓜,还是老人脑子好,说的对,我这近期的事忘得干净。
问候和通报了两家老人们的近况,把老人家的问候要带到。也说起上次我登门见到的姑姥姥,张妈的姑姑,快90岁时,张妈把孤单的老人从上海接到北京,一家人尽心伺候了有10年,去年秋天98岁的老人走了,没有病、头脑清醒、就是老了。我问起家里的小的,闺女呢,怎么没见。老张说在自己的小窝装修呢,小的也往三十去了,该谈婚论嫁。老张说,年轻人主意大,有自己的想法,怎么装修,人家也不征求咱的意见,咱也乐得个清闲,等装好了去看看就是,又不是咱住。
中午在宣内大街的“惠州小语”用餐。我说老人家现在身体不错,又利手利脚的,这么多年伺候老人没能动地方,现在春暖花开该去走走。张妈说下周就动身,让儿子全程陪着,先往上海,多住一段……。
发表于 2014-3-11 07: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341【无常】
马航客机掉下来了,失联客机上二百多人没了音信。其中154位国人,有二十多位的画家往南洋文化交流,也有尚未学会走路的婴儿,都一去不复返。一早看了新闻,多国的搜索依然无果。
让人想起人生无常,旦夕祸福一说。其实从统计分析的角度说,这无常还是有常的。个人的生命截止在哪一天是说不上的。但一群人生存的期限又是可以预测计算的,“生命表”就揭示了各个年龄段人群的生存期限,由此判断出人口变动的趋势,社会需要赡养的人数,社会保障、人寿保险,和有关的商家都可以借此制定相关政策、销售策略,提供产品寻求赢利。
天上的民航客机哪一架掉下来是不可测的,但飞机每年掉下来几架有据可查的,有时一年掉下两架,最近几年记录不错,没出大事故,但前几年也有过“大年”像九十年代初,广州白云机场一次撞毁三架。保险公司每年都在支付飞机的赔款,它们有准确的数字。我国的统计数字多年平均是一年一架次的坠毁。
明知天上有风险,坐还是不坐。航班客流一点不减,民航线路还是客运量一直在迅猛发展,北京南郊的新机场又在立项。统计数字说明,航空运输相对安全,按照运输旅客亿公里死亡人数看:航空是0.04人、铁路是1.96人、公路是6、6人。我国多年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平均为10万人,出于航空事故的寥寥。我们自己所熟识的人当中,死于陆地交通事故的远远多于飞机掉下来的。
现在的飞机越造越大,掉下来一架就全球震动触目惊心。人在路上就有风险,不出门也有不出门的风险,怕也没用,赶上谁,就是谁了。
风险总会存在的。每年地球上都要掉下几架客机。天灾,没有办法,防不胜防,飓风、太阳磁场干扰,甚至柔弱的飞鸟,一切皆有可能,只能听天由命。其二,科技发展,飞机的安全性会提高,但人不能胜天,永远不能,大型客机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是脆弱的玩具。其三,如何减少人为因素的风险。机师训练有素,不会出现操控的错;地勤维护,减少带病上天;社会和谐杜绝人为破坏,像2002年大连5.7空难……。
发表于 2014-3-12 11: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虹飞小屋 发表于 2014-3-9 18:10
- ]  L: s$ N2 p2 ~* a8 P. `难道老培的眼睛曾经失明过?
5 w* Z, v+ d1 s0 ]; M  O& ]
是否已经成功手术?看你的意思像是.
发表于 2014-3-12 16: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9 L  {2 f" Y& \3 z9 r" A
发表于 2014-3-12 17: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3-12 21: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343【自己的影像档案】
翻阅《中国摄影家》2013年第7期,大概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杂志,虽然喜欢看画,轻松、养眼,但这种刊物的受众是专业级的专家们至少也是摄影发烧友,不是我这手机拍一档应该涉猎的。但它今天拿在了我的手里,开卷有益,看不懂技术还看不懂画,画看不出深来总看得出浅。
原来公园里、广场上,花丛前那么多手持长枪短炮的中老年并不是一城一地孤立的现象,杂志说全国有1亿顶级摄影器材的持有者,这是一支多么庞大的队伍,不少的技术不行,可行头先上去了。我想起那天老牛跟我说,他这些年器材这块花掉了30多万。老牛把业余干成了专业水准,在专业杂志还是影展上留下了绚丽的图片。
杂志上还说好的照片是说明性和诗性的结合。说明性好理解,只要记录下拍摄对象的的状态和过程、具有承载有效信息和信息点之间关系的属性;诗性?“指照片借助对象事物形式呈现拍摄者主观情感和思想状态的属性。”这话出于专家之口就听着有点头大。我往俗了引申一句,那片子如果让人感动,令你浮想联翩那就“诗性”了。杂志还给出诗性样片好几张,其中全国人民熟悉的谢海龙1991年拍的《大眼睛姑娘》属于说明性和诗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感动了中国人,让人们想起太多太多,也由此催生了“希望工程”。
这是一个数字图像时代,无数的拍手在旅行的途中、长途跋涉,到坝上、到徽州、到南极、到肯尼亚,扬起手中的相机、按下手机的键,咔嚓留下时空的这一瞬间。人物、事件、山河、花草,记录下过往的历史,眼中的美好、心中的感念,海量存储在“云”中。
这期杂志的卷首语提示:多少年过去,当面对大量美景照片,你自己的家人是不是被遗忘和忽略了?你为正在老去的父母,认认真真地拍过肖像吗?去补救吧,以摄影的方式关注家人,父母、爱人,通过影像去记录一个个家人的生命史。今后的家谱不再只是树状的图表,在每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个影像库,库中保存着个人生命轨迹的影像档案。
试试吧,为自己、为他人留下永恒的记忆,谁也带不走了,与世长存。
发表于 2014-3-13 08: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344【距离产生美】
当下拍的照片多数都是说明性的,旅游者来到大海边“咔嚓”,到此一游,来到长城下“咔嚓”,成了好汉。很多工作照都是如此,大会开幕前还是结束后,乌泱乌泱的一堆人要拍上一张,有时还有显赫人物中间就坐,留影人荣幸地觉得与大人物比肩似乎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其实拿到了相片第一个动作就是在人堆儿里扒拉自己,眉眼是不是周正,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己这历史的一刻希望是光辉的。
诗性的照片并不特别关注对象物的说明,而是内心的感受,他所看到的人和物对自己的感动,记录这种感动,人和物这时是“虚置”的。那幅著名的早年彩照《东方红》红霞满天,长安街、天安门都处在暗淡、朦胧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诗性,令人遐想,不少同龄的外省人回忆他们小的时候,以为红太阳就是在那里升起的。诗性是宽幅的寓意多样的,有时也需要观者的理解力。
马年春晚《时间哪里去了》那一组父女俩从小到大、从大到老的30张照片,对拍摄的当日来讲是说明性的,目的就是记录孩子成长的过程,有没有诗性,至少左姓旁人看不出。30年后这组照片感动了无数的陌生人,主人公是谁不重要,哪一年也不重要,它拨动了我们的心弦,想起了自己、想起了家人、已经老去的长者……。或许我们的眼眶也“湿意”了,如此也诗意了一回。
照片的诗性与说明性有时是融合在一起的,时隐时现也是有的。一些老照片被流传了下来,被反复的挖掘解读,阐发出新意、百读不厌。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系列已经出了二十多年,畅销不衰,砖头厚的大部头合订本出了二十多部。你真要一次收齐满载回家,得拉上那买菜的小拖车了。这就是距离产生美,老照片的诗性“溢出”诗人老普说过,不管是痛苦还是欢乐,过去的都会变成回忆。同一张照片,几十年后再看,其中不同的况味,五味杂陈。
当我们慢慢变老时,我们回归读图时代,当那一幅幅满是青春面庞的画页在膝上翻动时……。
发表于 2014-3-15 08: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345【听戏】
老爸有个巴掌大的小收音机,里面还存着几百段折子戏,想听马连良还是裘盛戎,可以在附带的曲目单子上查,比如901是梅兰芳、萧长华的《女起解》911是《四郎探母》,想听哪段就在按键上输入数码。老人家眼神不好、动作慢不说还不够精准,试了好多次都不行,丧失了选择能力,于是这折子戏就按照预设的顺序一段段唱起来,有时连续唱个半天也是他。老人家也未必都听进去了,像是就为有个动静,当背景音乐了。唱到哪段熟悉的,老人哪天又来了兴致,也能跟唱个八九不离十,比如,甘露寺、铡美案。
内存的折子戏开头部分都是老戏,生旦净末丑,像《苏三起解》这类名家名段连我都听熟了,但多数段子还是听得不明不白,不像电视有人、有字幕。但后面的十几首,我就耳熟能详了,样板戏。
今天这戏又转到了样板戏,一打开,正是“乱云飞……”我问老爸这是什么戏,老爸说不知道。我说这不是《杜鹃山》吗,女主角柯湘的唱段吗,杨秋玲唱的……。老妈那边打断话头,不是杨秋玲是杨春霞扮的。这一说我也想起来了, 应该是杨春霞,连那演员的模样也想起来了,但杨秋玲啥模样却没了印象,大概她没演过样板戏。老妈说杨秋玲比杨春霞岁数要大,五十年代戏校毕业时,一班年轻人演出了《杨门女将》还拍成了一部彩色的电影片,后来她人有病,大概吃激素吃得人太胖了……。老妈虽然也没听出这样板戏是哪段,但对几位当年崭露头角的新人印象深刻,那批新人都成了后来的名角。老妈门清儿。
我突然想到,上面老一代和我们这代人在年轻的时都恰好赶上了文化的荒漠,老妈熟悉的的戏不少是十几二十几岁时听的旧戏,那时农村地区也就是一年有几场戏看,我们在大体同样的年龄段时,面对的是几个样板戏反复的唱。同龄人倒是在那一段扫了盲,对京剧不陌生了。两代人竟然有了文化上的共同点,时代不同,殊途同归,上辈人是真喜爱,我们呢?爱看不爱看,电影也是、广播也是,都是这个,灌了满耳朵,人到老年,还有几个打开电视找戏听的。
《杜鹃山》拍成电影晚一些,比《红灯记》《沙家浜》要晚几年,我是在龙江连队时看了一遍又一遍,知道的唱段不太多。那时候为什么要一看、二看?就没有比这更有意思的事可做了,连自得其乐的事都不会找来做。
346【老人用品】
老妈的眼睛越来越不行了,一个挂钟躺在桌上,看了两年,现在粗大的时针、分针的走向看不清了。问老爸,老爸看得清但算不清,时间长了也就不再问了。现在早上起床的时间是个问题,天亮起床,窗前总是一抹黑,就靠听收音机里的播出内容来判断时间,有整点新闻,但开机的时间不一定整点,这时间的把握能差出半小时。
我想起有报时钟,半点就报,但间隔的长点,还要等着。有没有盲人用的报时工具,像盲文书和纸钞似的,手一摸就明了,好像不易实现。上网去搜“盲人用品钟表”还真有,可以时时报时,哪里有卖,键入“盲人用品商店”在南城的北纬路上,仅此一家,也没有留电话,再看时间,这条信息是几年前的,这要跑过去找不着就冤了。
有这东西就好。沃尔玛、华联这大店都去了,没有。想起不远的“动批”大型批发市场,前些日子说它要搬迁到河北省去,就近去扫货,这地方曾经去过一次,就是里里外外的人多。沿着货裆走了两趟,倒是见着卖表的好几处,还是没有着一摁就报时的东西。人流拥挤、空气混浊,赶紧出来,往东是日本人开的百货店“华堂”一楼卖名表,扫了眼价签都是四位数以上的,售货员告我五楼卖报时钟,上了五楼,货架上,立着挂着的不超过十种,都是装饰性强的挂钟,连问都不必问,不是一路东西。
回到家跟小时工说起这事。小时工说去“金五星”吧,那里的一号厅有好多卖钟表的。
隔日我骑车往北沿交大东路出了口,这地方好多年不来都有点转向,问过路边的清扫工告我“金五星”在铁路东面。这也是一处大型批发市场,从南往北一溜的大棚,南面是农贸市场,北面是百货、服装、鞋类、五金电器、建材,居家过日子,从盖房到立灶,一应物件这里可以一网打尽。进了一厅,百货厅,迎门的一家就是钟表摊,不大的地盘琳琅满目有几百个品种,跟老板说起功能要求,老板顺手炒起一个电子小钟摁了下去“现在报时下午一点四十五分”再摁再报。要的就是这种,手机大小也合适,“就它,多少钱?”“25”“你给时间调准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大卖场还真有大卖场的好处,货全也便宜。
347【老同事】
说的是老妈的老同事,住在楼顶上,那老太太也过了90岁,常过来串门,两周能过来一次。
午后又敲门进来。见着老爸,说怎么老没见你到楼下转圈呀。我接过来说,天冷还得等些日子再出门。转过头去,老太太太还是要跟老太太聊,其实每次聊的内容都差不多。老爸在一旁有一搭没一搭的陪着听。
老太落座跟老姐姐寒暄过身体可好之后就开始抱怨,说怎么这家里的小保姆现在还主动的要红包呀。这内容上次来都说过一遍了。
又抱怨说,为什么我们离休干部还要交税呀,哪来的道理。这话上次也说过了,考虑到还有她来串门我不在家的时候,也许说这话超过三遍了。老妈安慰老太说,多交税好,你对国家贡献多,也说明自己拿的多,我也想多交些。老太又问老爸,你们交不交税呀。老爸听不明白了……。
老太接着说,还是人家老田单位好,每月老干部都集中活动一次,不像咱们单位没人理了。老妈说,不是春节才来人看过吗,还能老来看呀?人家上班还有好多事呢。
老太说,日子过得真没意思,吃饭睡觉,上午看报纸,然后出门散步,睡起一觉,晚报来了接着看报,再下楼走一圈。老妈说,可不,老人不就是三饱两倒,你还想干点什么呀,你还能干什么呀,老人可不能要求太高,都90多了,有意思还是没意思都得过,你得多往好处想,少给子女添事……。
真是的,我刚刚从外面骑车回来,见着老太和小保姆蹲在对面“钢院”家属院的大门口晒太阳,跟门墩似的。老太算是抗战时期的老干部,老了就和老人们都一样,冬日追着太阳猫着。
老太终于说了一段让她自己高兴的事:我有时看看你,又想想我,我要是跟你似的可怎么办呀!我现在腿脚好,可以出去走走,耳朵好、眼睛也好看报、看电视……。老太这段话我听了就不止一次了,上次我送她走时,还关照老人家常来啊,来这您高兴。
老妈释然,觉得这老太这两年脑子退化的利害。我曾说过,她家孩子多轮班吧,都退休了。老妈说一家有一家的习惯,过去不让孩子们在家住,现在孩子们也不习惯来,周末还是来的。
90高龄老人多已称孤道寡了,他们最希望的是健康,但缺的也正是这个。最不喜欢的是孤独却常常上身。看到他们就看到了我们的将来
发表于 2014-3-15 18: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348【19°的北京】
昨天骑车过水边,见一丛丛黄得耀眼的“迎春”开了。
今周六,气温跳到了19°十点钟,太阳出来,海洋馆周边立马排满了车,南面半扇马路成了停车场,性急的驾车人不断的“滴滴”,滴滴也过不去,还得在后面排着,滴滴个什么劲儿。
上周这条马路上没什么人,这个周末像是冬眠结束,一下子全冒出来了。人是够敏感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伺机行事,且往往是众望所归,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扎堆往一处挤。来就来吧,还要开车来,周末好天十有八九要堵车,还偏要开着过来,大概他们堵车还不至于堵心的程度。
午后三点,和老爸一道又从边门进了动物园,午后斜阳,人穿得有点多。到了鹰山,大铁笼子前挤了好几层人,鹰山是个偏僻的角落,以往少有人来。路口放眼东向过去,人山人海,北京还没到春游的季节,提前都出动了。今天的天气质量为“良” 上午天是蓝的,午后又转为灰蒙蒙。园子里没有返青,踏青还得一个月。现在的人没那么多讲究,出门早就不看黄历,踏青也不管清明,小时候的春游学校都安排在四月中旬,枯枝上得冒出嫩芽。现在还都是光秃秃的一片,只长河边的柳枝泛着鹅黄,每年都是它率先吐绿。
年代不同,工业化社会人少了平和,急吼吼的,仪式还是节气都不重要,随心所欲,见好就收进来。气候也在变化,才几十年呀,人都能感觉到这气候变暖的趋势,谁还要等到清明谷雨,今天好就动起来,没有绿没关系,动物园来看动物。
人多咱就往西面的非游览区走,这里公园和工作人员的进出口,人少,伴着一河的绿水走。隔河南望,对面是非洲草食动物区,里边的地势低,没见着对面的长角羚和斑马,尘土飞扬处是模糊的滚滚人流。
只有脚边的那一河清澈的绿水可人,前几天水务部门开闸放水,河道补水,清流缓缓的东去,也漂来一河的枯枝烂叶,一双鸳鸯水面翻滚着在枯枝草沫子中啄食。这是会飞的鸳鸯,往东漂过去后一会儿就不见了。总算不虚此行,来动物园没见大型动物见了对儿水禽。
发表于 2014-3-16 07: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 |! x  u1 N2 r5 I2 N4 l5 [ 2 H9 v' c: U1 K

* }% H* P- D1 |. E& g【莫言说】
  S4 |) r4 U$ i$ i( i: F $ A% v' R: K( s! O% w4 O8 C
有一天“我”字丟了一撇,成了“找”字,為找回那一撇,“我”問了很多人,那一撇代表什麼?商人說是金錢,政客說是權力,明星說是名氣,軍人說是榮譽,工人說是工資,學生說是分數最後“生活”告訴“我”那一撇是:健康和快樂,沒有它們,什麼都是浮雲!
2 q0 }/ Q- |, Z8 m0 ?% u% `& k' z1 y/ r) Z7 G% y

  A0 F2 i+ B5 u+ h( N7 r2 _8 o% U5 A( d, a  U
6 V2 F8 Z& O9 u% H3 Y( d

5 @% T$ Z0 L+ U; ]! e. f' s: U2 w+ [* I' g- f2 l2 l7 X- ~2 @$ S
& M8 S4 a+ R( Z4 x
莫言自嘲說他年輕時怕多言,易於開罪別人,所以筆名“莫言”。
+ p- f; _  ~0 b9 A9 @9 R+ A1 D0 p
/ L% `4 Q$ C& V5 y8 m! L2 z' m+ t, d- o/ G; Z$ o& {/ K% S

; e; c/ Z$ x3 c) L+ t8 l結果是他言()了許多的話,一直言到拿諾貝爾文學獎。3 {; U) L+ V" @: i% D  b3 o) U

+ e, D7 L! B9 z
- O5 [3 P  ?& U. Z
" B" J! ^% Y7 u+ _* V1 s下面是他的話,是他的人生哲理:* c! K' Q9 B& J

7 C7 ]! z) U$ h, w" _0 n
! [( s8 x( ^5 E% o& g+ A
7 L) T( K* S: z8 T  ?
; N$ V2 Y! |; B9 [. m; W. m8 m6 A* ]. M
9 {: V% C* `2 {( T3 k

- l1 f2 k# a& S  |; y/ M' e, {8 L$ m( o. W1 y

2 K: s3 L7 S7 l2 a. y; T0 n* `( K

' A  V6 Z  C8 \% Y, J/ ]5 ~& B/ ]
1 \1 C) {! I1 z/ p+ `; M& R
/ z3 o& G( P- D' _3 o. H& l% k( G8 R- G3 u  D& }$ {) t/ C) U* n8 X2 l
1.我敬佩兩種人:
+ R% B: e% T* D' d" I$ H8 |& [6 a) q- q  r4 K1 Q# A

: J$ y# L* a* W9 c. ?% |) _
" \' J! Q# k& `0 X" r9 [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5 X4 h, m* `* t# C
0 u+ @! k0 `. ?
3 V+ |+ e  Z: p- [0 s
, _( o# X; O# @5 \1 v
富裕時,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
  q2 n; D$ H6 g0 Z* i) S) b- I8 y7 p3 O! L( Q
& C% b4 l% O% B0 `& N9 t
& I! M& s8 ?8 }0 l
5 C' x2 ?1 p: T7 B- A. J
1 M) A5 ^1 u, `1 R6 t9 Z& F
  z! X- l) Q) G- m$ E: S" F  m
% @! K: h# m( J$ k# E5 ~
2.我遠離兩種人:/ K/ w" I$ V+ H6 b$ t8 g- I, K4 S
  `8 V' ?2 s, l! k4 ]* \
$ ?- I6 ^- B, o9 ?2 ?" q
* b7 M! t( b( C: J+ A7 w. W
遇到好事就伸手的人;
5 a; ?! h0 U! h( r0 a
+ K" R/ a+ Y# d: `' m  f$ r% B, I
+ r! F3 P4 ^# c' G% Y4 a. |% J  @! u
" H( q5 b  f% U7 w! o! g5 E碰到難處就躲閃的人。
! Q3 p. G6 Q% n3 O1 {
$ a3 K6 H" f/ Q0 U
, l0 L4 I7 c2 Y5 C" @' p6 T  E( Q/ F2 j- N/ T7 v
9 W) S2 I4 |! s  Y, f. s- P3 V
% u; ^: I; t2 @: p# C
" n$ C5 [) n( V3 L$ ]

: R+ c$ J! g/ g3.我掛念兩種人:
4 y3 u6 o, R# X2 s( V
* S( r8 M1 _7 }
$ g" b- ?5 z6 R" c/ G% h8 @" H& a( Q! e; a
相濡以沫的愛人;2 U. h: ]3 c& h, J8 n, M) X

3 p+ d# Y) ^) ~8 d6 k; C
; m/ s! v( w, ?
) q8 Z8 z+ A' y肝膽相照的朋友。
. S3 w8 K8 L' {9 B4 U; e* _& d
  ?$ J; e& d5 G, p1 o, S6 s9 |& t) r" b# o5 X

: J% F1 \2 K' j, P 6 i/ L5 w; ^. ~

9 W4 P/ z  A; k% [$ j) p
% ~3 T9 E/ N! B7 i$ j0 ~+ u9 o7 D$ x, y; M! f
4.我謝絕兩種人:0 D/ j. ^! {9 p7 W
& y' ^. w9 R4 H, l. M7 @; X4 m

( b6 {1 a0 H! l$ y3 k4 ]. ]( F8 U( v
做事不道義的人;9 B+ M. I' m7 Z5 u0 p

  L4 D8 ~  y1 _3 y2 N
: u& ]9 c5 ^# D7 X7 r( v0 m- A0 i! N' z' U# [4 T. t
處事無誠意的人。8 h2 |) U( \4 o. |$ G

: O3 j- F* i* P; U( G* K! ~# D( B, k% n" c
! @5 p. I( l- i" {' ^( p
# w) ^1 ~% n9 f0 ]7 }/ }

$ }9 g! q4 ]$ i
/ N) @+ x9 [4 G" B0 t/ j5 j; c4 X5 b# L
5.我負責兩種人:
1 r) P1 o) r# A: u6 k4 o
6 s3 U& j) Z# `0 F* S5 j4 P) K# ~) o  j  q) O1 H( X- y) |4 [% J% {! N

! S" ?5 C0 l( ]3 }, O- b% _9 }0 Y生我的人;
( \0 G' A* g* p. M# z/ P
5 s2 W; E5 _8 c9 a0 g6 x8 O# F9 m+ i3 p) }3 t

5 D$ ^/ ]( H" ?' Q6 N: p我生的人。" z& y8 R  X/ _& I- o& r
/ R' E5 L( p7 v* _2 }: P  n- O

0 ~6 g( o# ^3 i0 C. t
" Y$ m# T9 Z0 ]  q! p7 ?. l- g " `' |* u# X# I; `, P, ^

0 H( _' K  Q3 Y# K4 \- Z
, f2 U1 |* `$ t3 s7 L& s
2 z( }! {: w! ?* }6.我珍惜兩種人:* ?9 Z" q/ L/ A0 r# f0 Z

) [. H# R( Y+ n' Y/ ~  Y. u5 f" z- o5 _% M; y! r3 c
; y$ g: t( @8 I% d+ A& R. o, v: C
敢借給我錢的人;
. `6 ]$ h3 E/ y4 a  c
5 f1 x- i- v& |/ e7 r3 G8 ]; g( `! X0 A" X# H) ^- j

- ], g, w) N% [# _真心牽掛我的人!( S7 {1 X% ]" h: Q. ?% j, X+ J+ u
+ _1 L( G1 V6 I. f  \6 o! z8 O8 n
0 ~" P( B2 Q9 _# ]2 p

2 S7 k2 g* ^& l% n- f 4 O) d0 \- {1 q* W  g; [' Z/ c
# T( C0 B7 o9 ?4 e

, H2 Y. z. N0 q* Q0 X. Z9 @# H4 P) H; p& x3 u0 d5 y* D
, I" x8 ]' @( A- _( e
2 C9 }* R/ T, m' |, @, f' w/ j' u

' J& K# b; I% e: s; i: v" [! K4 i' o' u  I
; O! W3 d' _- r9 I: W8 y
" }8 n& Z2 _  k9 x) t) t
3 Q' h2 T5 N' I9 E2 }8 F0 v2 ]9 o

点评

说得真好!  发表于 2014-3-17 22:20
发表于 2014-3-17 11: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349【扑朔迷离的历史】
图书馆不光能看书、借书,可看可听的也不少,展览每年有若干次,还有讲座,每月都有,有时天天安排,去年纪念“非遗日”,国图连续安排了一周的讲座,能听到些新鲜东西,长知识,人的知识更多的是在校门之外获得的。国图开办的都属于公益讲座,讲座人学有专长。昨天周日的下午主讲人是陈漱渝先生。
过去知道陈先生,看过他的文章,是研究鲁迅的。在报上见到了讲座广告,就慕名而来,一颗好奇的心还保持着,见见真人。
先生比想象的要年轻,自述是教会学校毕业的,应该70多,往80去的人。先生这次不是鲁迅的专题,题目是《扑朔迷离的历史》。
历史是什么,就是过去发生的事,远的为古代史,上个世纪的、昨天的事就进入当代史。
研究历史就是对史料的挖掘、去伪存真的过程。史料包括:文字史、实物遗存、口耳相传(口述历史)三类
中国历史的特点是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史,和200年的美国比,自然前者汗牛充栋、博大精深、扑朔迷离。文字史,光正史就有24史,一代人一代人修史,后代人修前代人的史是传统,有时一修再修,五代人修了《唐书》宋代人不满意再修了《新唐书》现代人还好修《通史》说不准有多少部面世,至于各类专门史,哲学史、科技史为数众多,中国人修,外国人也修大部头的中国史。,
历史本来就庞杂,能落笔文字的挂一漏万,无数历史的事实永远的湮灭,残留下来的历史书写表达是面目模糊的。好的史官、史学工作者,只能近似还原历史的真相。因为各种原因,白纸黑字形成文字的鱼龙混杂,谁也没有办法。人类对自己的历史乐此不疲,世世代代无悔的追踪,正是在不清不白中延续着历史、书写着历史。
约二百人的演讲厅座无虚席,有些人只好坐在窗台上或席地而坐。学生有半数,剩下的都是老者、白发飘飘的不少,还有位拄着拐杖行走艰难的残疾人。要说大城市和边地小镇的文化差别就在这里,想追星可以方便地来现场。至于内容,在国图的网页上也可以看到,晚了几天就是。
扑朔迷离,请问这句成语的出典,各位课本中读过的。
350【安能辨我】
史上有多少的扑朔迷离,事出有因。人有许多可以原谅的共同弱点。比如误记,记错时间地点人物的;其二篡改,为了各种目的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正史当中常常见到,当头的给宰相派活修史,刚正不阿的有,怕掉脑袋的多。就是我们印象中的杰出史官还是大家,其舛错都无一幸免。立场观点也很重要,史书,广义的史书,收什么不收什么,如何褒贬,不光史德左右着。新唐书不收玄奘等名僧,与欧阳修等排佛的观念不无关系。
先看《史记》。读故事时,知道项羽入咸阳,火烧阿房宫大火几十天不灭,还刨了始皇的坟。史料的第二个方面,实物遗存发挥了作用,近代考古发现证明:秦皇陵安然无恙,阿房宫是一座并不庞大的在建工程。司马老先生妙笔生花了。
再看《三国》史书上记载火烧赤壁,献计献策的是老将黄盖,居功至伟。周瑜也不是鼠肚鸡肠,绝无“三气”之事。
近代的赛金花,喋喋不休的被人传颂着,手头的这本2014年第1期的《中华遗产》还在演绎这位“民间大使”和瓦帅的艳遇。史书有记载德国元帅瓦德西率联军驻京时是带着宝眷的,人家红旗不倒,在事理上推论,此时的赛金花已人老珠黄,瓦帅犯不着。其实这段传奇都是后来文人爬格子挣钱杜撰出来的。
由于过去文盲多,中国老百姓历史知识的普及,没人看正史,去看小说、听评书、唱大戏,把戏说当成了历史,以讹传讹,家喻户晓。
鲁迅先生的名篇《藤野先生》我们都看过,说一次去仙台在“日暮里”站如何如何。后人考证,那次的行走,日暮里车站还不存在,至早在半年以后这处车站才挂牌。同一文章中,回忆个人弃医从文的缘由,是在学校看了部片子,片中日人斩杀中国俘虏受到极大的刺激。后人考证,该校并无放映过此类片子,因为那建筑还在、放映厅在、胶片在、放映员在,倒是同期当地报纸上刊载着日俄战争中,在我营口杀中国人的照片。回忆有时并不可靠,信、有时也不可全信,比如这段,史实有误,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给予先生的精神压力大体是靠谱的,可信的。
至于昨天的历史,安能辨我的马航客机,天上地下多少双眼睛,沉没了多少人力物力,十天了。

点评

您的好文章真多,过瘾。  发表于 2014-3-17 22:21
发表于 2014-3-19 07: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354【找到了】
夜间,手机上见着封电子邮件:越南通讯社最新消息:飞机在北纬065515,东经1033443海域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机尾部露出水面,但少部分乘客和机组人员聚集在机尾部机舱,另有数十位携带水上救生器械的乘客漂浮在海面等待救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中、马、印尼、越南……。文字后面附着相片,一干人漂浮在飞机的残骸边,图文并茂。
这可是个大好消息,结局不是最坏,期间的曲折也引人入胜,都铺垫了这么些天。我差点就要起身奔走相告,可时间又晚了点。有时间再留恋一遍,咱不该太幼稚,听风就是雨,果然那北纬、东经的表达有点可疑,再看最新消息的发布时间是大大前天的。这就不对了,这还天天找呢。真是娱乐无处不在,国人乡间的葬礼比娶媳妇还热闹,又不是愚人节。
网络上寻开心是个极方便的地方,有成心娱乐大众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日子口对头条消息的关注度始终不衰,找个机会包袱抖响,效果就出来了。看来我还是有点幼稚,第二天早上起身还是想起这个事,打开网络新闻看,还是“找”的新闻,找啊找啊找,尽管已经不在了头条。
大海捞针。飞机够大,那是摆在人的面前和人的心理感觉,在大自然眼里,九牛一毛,灭你就是捏死个臭虫。人的本事多属虚张声势,几百个卫星在天上转,看见什么了,都别吹牛摊上事就漏了陷。这事难了,12天,就是人活着有水喝,也顶不到现在。
节外生枝,kongbu活动成为好消息带来生的希望,当人zhi 也比葬身鱼腹强,搜索的范围向陆地延伸,远至哈萨克斯坦一线。
发现什么了,哪怕蛛丝马迹。这么大个家伙在天罗地网之中,竟然一点的痕迹都找寻不着,
飞机哪去了,死要见尸,那么一大条,周边诸国都太想找到它了,几十条舰船游弋其中。前几天和老妈讨论这事。老妈说,美国人早看到了,知道飞机在哪,让你们这帮亚洲人找,看看你中国的军事水平怎么样。谁知道呢,老天一定知道,那天老弟告我,知道吗,月球是中空的,是外星人用来观测地球的,美国人都不敢碰了,舍近求远到火星玩去了。一切皆有可能。
发表于 2014-3-19 23: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355【工作室】
那天老姚吃饭时联系了咱团的宣传干事老杨,说他那里保存有不少的照片,当时就约好了周三见面,,还说各位可带上点放大镜,别到时候辨析不清楚。我到了没带着镜子,要是眼睛看不清眉眼的片子,这片子基本上就不能用了。
周三与老姚、宝琪同车下乡,车上还问了这位老杨的情况,原来在团里搞过摄影,各连的串,也因为这一招鲜,就从连队一步步高升,到团里、到局里,一直就到了北京砖塔胡同里的农垦总局还是什么部门,这一干又是二十多年。近来几位看了传上来的不少片子,题材好像单调了些,尺寸也都偏小、既然老杨做过专业摄影,或许在他那里能有几张25连的大片。
车到半路,接上老杨,继续往东,地点东北五环城乡结合部的工作室。说来还真不远,这片地方是难得的疏林地带,正在拆迁大批的临建改造为城边的森林公园。在凌乱的土路中走了一公里来到一片围起的大院子里,有鱼塘、有温室、有饲养的观赏小动物,这是艺术家们的工作室,目前有二十多家。都是些高高大大厂房型偏大的建筑,像一排排大仓库,你是要一百还是三百平米,就给打上隔断,自成一家。里面还可以在半空起架,搞个二层有足够的净空。老杨说这是孩子们搞的,后来他们在城里面另外有了工作室,这处基本就成了老杨自己独享,常年在这里,躲个清静也好创作。
想看点艺术的东西,这里可有的看。老杨前几年在798搞了个知青展览。撤展后大批的展品都转移到这里,不过多数都没拆包。
大大小小的雕塑有好几处,最大型的一人多高,题名“福禄寿喜”一看再看也没看明白,一艺术就深了,起了个中国名但我这这个中国人看不懂,旁边还有一尊赤身露体满身花朵的塑像,没看出性别,含胸撅腚夹腿作憋不住尿状,我问老杨,这塑像叫什么名字,老杨说不知道,孩子们搞的,我又问老姚,老姚也看不明白。厕所排队,我给它命个名,俗人就往俗了想。
老杨的专业是摄影,“进军北大荒”的一盘电影胶片锈迹斑斑,岁数和我们差不多,旁边立着个崭新的电影放映机,就这淘汰的物件老杨做为收藏花了一万多购进,也是准备得闲的时候邀请同好一块共同欣赏老片子,我问起那盘老片子现在收进来要多少钱,告诉我要一万多,新闻片贵,故事片的拷贝存世的多,几百元也能收到。
老杨递过来画册《北大荒知青》一人一本,原来不是来看他的照片,照片好几万张都收在了城里的家中。手中这本的出版日期是1998年。满满的都是北大荒的黑白片,大开本一百九十多页。得,我们都误会了。
得,送给你们回去慢慢看。咱们去吃饭。
356【锅台鱼】
离开了这片园子,又离开这片林子,曲曲折折的进来又曲曲折折的出去,没人带着,下次来还摸不进来,GPS也导航不了这里。
在个城中村的村头泊了车,进了餐馆,餐馆的名字当中有个鱼字,还之乎者也的,绕得我现在想不起来这家餐馆到底叫个什么。
老杨介绍这里是东北佳木斯人开的店,东北的传统做法大柴锅烧鱼。连店里的装饰都仿的东北那疙瘩,西边朝南是一溜大炕,要吃饭你脱鞋上炕盘腿坐,炕桌上用。老姚说,可是不行了,老胳膊老腿打不了弯了。那咱就东边坐。东边北侧有一溜小间,门楣上分别写着二舅家、四姨家,我们就在四姨家对面坐下。
半截炕连着砖砌的锅台与八仙桌同大等高,中间架着大号的铁锅坐在锅台上严丝合缝,锅台的四周就是桌面的功能,锅里热水冒着白气,斩成几段的草鱼下锅,跟着大块的豆腐和斑驳的油豆角。木盖遮严,柈子填入脚下的灶眼。干豆腐、粉皮拌白菜芯、水煮花生米上桌,二锅头一人一瓶拧开,不是“小二”改喝“小三”了,不知为何容器增重一两。
喝酒再聊,老杨的身世进一步清楚了,是哈尔滨22中学老高二的,他们早我们一年来,原来在二道岗6连。捷足先登,加上比后来到的大批小六九,多长了几岁身大力不亏,又多读了几年书能文能武,几年的工夫,老杨说他们这拨同学都崭露头角,提干和进机关的不少。老杨说自己就干过财务,后来进了团机关的几个部门,到1976年开始干宣传。我问,到我们25连去过没有,比如蹲点搞调查。他说没有。没有,我想,也没有25连的照片。
大锅开锅,东北小媳妇端着面盆过来,一盆的金光灿灿。掀开锅盖,问明白要的数量,沿着锅边贴上五个饼子,盖锅闷着。三位凉菜就烧酒,说起老人旧事,都是团部的那些事,宝琪也曾经被团部借调过搞运动,他们早就认识,后来团里的参谋干事也没少往连队跑,少不了又是宝琪接待,他们说的人,我都不认识,他们说的事旧闻都当新闻听。连里的草根有幸和团干部们坐在一起了。
锅盖再次打开,该熟的都熟了,一小盆宽粉下锅,这回锅盖不再需要,各位下家伙,圆勺、漏勺往自家碗里捞。糖饼几张也切块上了桌,味道不错,要是少放点盐就更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7 08:25 , Processed in 1.333518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