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9-5 22: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江 于 2013-9-5 22:47 编辑
) ~: Q6 H9 T9 P& y( n
" l6 g& B% G3 _; C4 l3 r
       今年四月刚从南方旅游回来,与江南的精致秀美相比,西部的景色属于大气、豪放和粗犷了。
    从酒泉出来,继续向西行驶在古丝绸之路上。在秋日金色的阳光下,大片大片的沙地和沙漠上沙土形成的雅丹地貌,呈现出浅黄、金黄、赤金和棕金的色彩,颜色单一而又不失斑斓。
    在车上,看着满地的黄沙中顽强生长的耐旱植物,心里不知为什么竟先联想到当年成千上万的知情,他们年纪不大,远离家庭和大城市,奔赴条件艰苦的农村和兵团锻炼自己,这其中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吃了多少苦,但锻炼了意志品质,他们变得成熟坚强,真像这沙漠中的骆驼刺一样顽强地生长,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为了祖国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 r; V; h( k- y! ]6 v  E
IMG_4733.jpg
IMG_4748.jpg
IMG_4760.jpg
IMG_477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3-9-5 22: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江 于 2013-9-5 23:04 编辑 " m& C0 K3 Q; h3 s3 J7 X4 F7 p
, x) b: A, V5 @, ^
    嘉峪关地处祁连山冰川和黑山山脉之间一个狭长地带,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咽喉要塞,站在嘉峪关城墙上眺望,感到四周一片苍凉和空旷。穿越时空,仿佛回到了当年城关旌旗飘扬、号角齐鸣,边塞将士杀声震天、英勇杀敌地带情景,内心不免激荡。
    离开嘉峪关,远远回望,但见大漠炊烟、城池巍然屹立在夕阳中。

5 g; e" j, i+ ]1 H! M8 v
IMG_4679.jpg
IMG_4674.jpg
IMG_4714.jpg
IMG_4687.jpg
IMG_4690.jpg
IMG_4679.jpg
IMG_4722.jpg
IMG_4699.jpg
IMG_4718.jpg
IMG_4720.jpg
IMG_4725.jpg
IMG_4790.jpg
IMG_4727.jpg

点评

嘉峪关维修时,发现城砖上刻着制作者的姓名等信息。古人的质量意识还是很强的。  发表于 2013-9-8 09:16
发表于 2013-9-5 22: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江 于 2013-9-5 23:21 编辑   Z  M8 o# `! Z* Y+ b& Y
# b& h# j6 g! i; E; t
     鸣沙山和月牙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6 ^# U1 e0 [* v- O: m! o
IMG_4815.jpg
IMG_4827.jpg
IMG_4829.jpg
IMG_4831.jpg
IMG_4907.jpg
IMG_4863.jpg
IMG_4858.jpg
IMG_4885.jpg
IMG_4881.jpg
IMG_4836.jpg
IMG_4854.jpg
IMG_4849.jpg
IMG_4866.jpg

点评

记得那年从山上滑下来后,衣缝、耳朵眼儿里都是细沙,洗澡时总也冲不净。  发表于 2013-9-8 09:18
发表于 2013-9-5 23: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江 于 2013-9-6 01:05 编辑
! w+ r6 {  o' r0 f7 g& T; k6 p0 S8 _' g
   小笔记本电脑太难使了,就发到这吧。前面多发一遍,麻烦培学长帮我删掉,我删了半夜也没删掉。

点评

照片在一个帖里,我只能删贴。  发表于 2013-9-6 10:24
发表于 2013-9-6 17: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8【秋雨】
一觉醒来起身时到了六点,天色亮了,阴沉沉地亮了。远处有隐隐的电闪、雷声,突然一个惊雷炸响,像是在楼角处,近得冲击波似能感到,人不精神也被震撼得精神了。
六点的小街还见不到人,地面发暗、落过雨浸湿了。六点半,出车了、有车辆早班赶路、窗外走着撑伞的路人、也有快步疾行不带雨具的,小雨下下停停、阵雨。过七点,头顶小黄帽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们露面了,这么早就往学校过来,班干部还是值周生。早九晚五的小白领们比这小学生、中学生们算不得辛苦,何况还有份薪酬填满了荷包。
“一场秋雨一场寒”,阳台上比屋内低了好几度,添衣服,刚凉快下来就往身上收拾衣服,还不至于。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还没到来,连续5天日均温度低于22℃,还没凑齐。立秋节气早过了,可才凉爽下来,凉爽了也不算作秋天,就是这么较真。老黄历拿日子说话,科学拿温度计当标准,国人在两套系统中游移,多了一种选择,好还是不好呀?
幸好前晚游了湖,活动了身板,接下来的几天不宜下水了,大气是脏的、雨水是脏的,路面冲刷干净,河道就成了一筒的脏水,天放晴后至少要澄清、代谢三天两日,才看得过去。原来计划着今日下乡走走,雨下了,地浇湿了,人去了也还是在屋内避着,哪里的屋檐不遮雨呀。
碧空如洗,没有,依然是灰蒙蒙的天。三场雨不如一阵风,雨断断续续下了三天,局地还下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铅华未能洗净。龙王爷不如风婆子,前两天的一阵风刮来了湛蓝的天空,至少还光鲜了一天。雨水的降解、大风的稀释,这乌烟瘴气物质不灭,以邻为壑了,污染物落入地面、进入下水,大风漫卷,吹向了太平洋。眼不见为净,能维持眼前的清净也不易。
一盘鸽子飞起来了,城市的鸽群日渐稀少,与蓝天、绿树、灰瓦相伴已成遥远的梦境,难得见到。鸽子起来了,在楼群的空挡处穿行,昭示着雨住了,地下的人们去除了伞具,东来西往,忙啊。
发表于 2013-9-6 20: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文化遗产_莫高窟(内部不让拍摄_)
3 L' ?6 X) l  m
319.jpg
IMG_4924.jpg
IMG_4921.jpg
IMG_4925.jpg
IMG_4928.jpg
IMG_4931.jpg
IMG_4922.jpg
IMG_4933.jpg
IMG_4941.jpg
IMG_4946.jpg
311.jpg

点评

那些人肯定给你讲了当年那位道人的事迹。呵呵。  发表于 2013-9-8 09:19
发表于 2013-9-6 20: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地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男同学要关注了,{:soso_e120:})
2 |) r) k2 E# ]2 u1 H3 q$ q
IMG_4666.jpg
IMG_4668.jpg
IMG_4669.jpg
IMG_4672.jpg

点评

呵呵,应该还有肉苁蓉之类的呢。  发表于 2013-9-8 09:20
发表于 2013-9-6 21: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旱荒漠自然保护区( j4 q8 h) K& T2 }+ Q; |# n" B8 r
IMG_4960.jpg
324.jpg
IMG_4952.jpg
IMG_4988.jpg
IMG_4967.jpg
发表于 2013-9-7 22: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4 M: v* {( }. i
8 E4 j5 j( O+ H* g1 ^7 ~; N
阳关及敦煌的阳关大道
IMG_4803.jpg
e1429b529822720e846d12bd7bcb0a46f31fab08.jpg

点评

安西县改名瓜州了。觉得此举不怎么相宜。  发表于 2013-9-8 09:23
发表于 2013-9-7 22: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山_  
          从甘肃穿过星星峡就到了新疆界内。新疆被横贯东西的天山隔成了两个部分,天山以南称为南疆,天山以北称为北疆。
     在开往新疆哈密的前方和开往吐鲁番的右侧方,均可看见异常秀美的天上山脉
/ P- {5 c. e0 C2 w
IMG_5012.jpg
IMG_5006.jpg
IMG_5027.jpg
IMG_5045.jpg
IMG_5060.jpg
IMG_5063.jpg
发表于 2013-9-7 23: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吐鲁番是个平于或稍低于海平面的盆地,车辆从哈密向吐鲁番行驶一直处于下坡状态,但气候越来越热。
   首先到达的是高昌故城。是古代吐鲁番地区维族古民居。
) B3 C( b+ ~  \. K) U7 n4 G
IMG_5092.jpg
IMG_5072.jpg
IMG_5097.jpg
IMG_5106.jpg
IMG_5103.jpg
IMG_5095.jpg
发表于 2013-9-7 23: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看到了著名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要经过的火焰山。这里真的是热得出奇,我也真想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子一用了,想象中再骑上白龙马越山而去。

# H' y, r" O; s% O* ?$ I0 L& i1 }
IMG_5128.jpg
IMG_5116.jpg
IMG_5118.jpg
IMG_5115.jpg
IMG_5126.jpg
IMG_5124.jpg

点评

哈哈哈哈哈哈哈......多年未去吐鲁番,那儿的零碎儿那么多了。  发表于 2013-9-8 09:25
发表于 2013-9-7 23: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江 于 2013-9-7 23:39 编辑
; x) C/ y% s9 n) O2 v# ^. }/ L2 b+ B
* s5 T' Z) W2 ]7 Z& f/ l- h1 u
    到了新疆怎么能不去著名的葡萄沟去看看呢?        而且我最爱吃的水果之一就是葡萄了。记得小时候,我爸爸在院子里种了好多品种的葡萄,如巨峰、玫瑰香、菠萝、马奶等等,我每年都能吃个够,葡萄能引起我很多温馨的回忆。
    葡萄沟路旁还有王洛宾的音乐艺术馆,进去后就能听到王洛宾先生那民族感、韵律感极强的音乐作品,让人忍不住想翩翩起舞。
- H0 v: y6 Y* ~- a  O
IMG_5163.jpg
IMG_5169.jpg
IMG_5179.jpg
IMG_5149.jpg
IMG_5167.jpg
IMG_5172.jpg
IMG_5173.jpg
IMG_5141.jpg
IMG_5144.jpg

点评

20元一盘,太贵了!后来我在外面买的便宜,现在还没吃完。好甜。  发表于 2013-9-8 19:42
咋论碗?  发表于 2013-9-8 19:04
现在在葡萄沟自己剪一碗葡萄要多少钱?  发表于 2013-9-8 09:26
发表于 2013-9-7 23: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坎儿沟是新疆维族地区科学、合理、庞大的地下水系统。水缓缓在地下流过,喝起来清冽甘甜。
IMG_5181.jpg
IMG_5182.jpg
IMG_5189.jpg
IMG_5196.jpg
IMG_5203.jpg

点评

应该是坎儿井,太困了,脑子有点儿迟钝。  发表于 2013-9-8 19:12
“坎儿井”——上学时教的。  发表于 2013-9-8 19:04
还是叫坎儿井习惯些。  发表于 2013-9-8 09:27
发表于 2013-9-8 19: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博斯腾湖——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 Y$ y; |. C6 n( p- G   听当地电视台说有几千只水鸟来到此湖,约一周后才飞走,但中午到达时,湖里一只鸟也没看见,可能太热了都躲到芦苇荡里了。$ S& K. ^2 j1 I# x* z
IMG_5233.jpg
IMG_5234.jpg
IMG_5248.jpg
IMG_5251.jpg
IMG_5247.jpg
IMG_5241.jpg
IMG_5240.jpg
发表于 2013-9-8 19: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吐鲁番到库尔勒(出香梨的地方),虽然是高速,但仍要经过很长又曲折的山路。这些山是石山和沙山混合的,虽然不高,但仍有形态各异、色泽不一的特色美。
IMG_5217.jpg
IMG_5222.jpg
IMG_5224.jpg
IMG_5225.jpg
IMG_5227.jpg
发表于 2013-9-9 14: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3-9-9 14:16 编辑 , Q1 H( V. t3 n1 k. m

8 _: z* V/ S4 x" O! ?; R
199【啃秋】
有“咬春”就应该有“啃秋”敲出这两字时有些犹豫,到底有此一说还是没有,一定有的说法是“贴秋膘”,牲口和人都有此一说,牲口比较简单,收割后的田野上,牛马羊散放着随它去吃。人是怎么贴的,大约也就是种状况的描述:秋后天凉了,胃口开了,多进食,秋后又是粮食果蔬收获的季节,有的可食。这都是农耕社会的习俗,现在不那么分明了,人要想长膘,四季都有条件。现在的大白菜、白薯四季都能吃到,储藏、运输手段提升,吃全国吃世界,另外反季节种植技术,扣上个塑料大棚,就没有了冬天。
啃秋,想想能啃的首推是老玉米。现在正是上市的旺季,带皮带穗整装的玉米两块钱一斤,脱了衣服的就卖三块。我种的几十棵老玉米一个月前掰了,煮了、下肚,完成了循环转换又回归了土地。秋后又一轮秋玉米上市,其中吆喝着粘玉米的不少,比普通玉米这粘玉米口感要好上一筹。
周末顺义的乡下招呼着来啃秋呀。大柴锅、粘玉米,去年美好品尝的记忆延续到现在。粘玉米有的卖,大柴锅难得找,口径小三尺的大柴锅找到了您架哪。这还真得农家院才玩儿得转。
六块砖上架起了锅,木柴燃起,炊烟缭绕、热气升腾,老玉米脱去绿衣,留下薄薄的内皮和穗子,据说裸煮的味道、营养和疗效都不如这整个煮来得圆满。过遍水漂去附在身上的肉虫子,虫子和内皮上的孔洞成为有机玉米种植的标签,质量的标志,没了它们到引得内心不安。几十穗码在一起,水漫过了顶,热汤激荡,金玉其外、内秀于中,一直咕嘟到满院子飘香。
不怕烫手的不怕烫嘴的先下手为强,啃了一穗又一岁。什么品种,不知道,小时候一毛钱一个煮玉米时,叫做“金皇后”“白马牙”也是一黄一白,粘玉米听说过没吃过,一毛钱一穗那时嫌贵,能买两支冰棍呢。现在冰棍是没了胃口,窝头稀罕了,连带着青玉米也让人爱了,吃个鲜儿,啃个秋,牙口得好。不过这粘玉米不费牙,再煮大点儿,牙口差的也行。
这老玉米啃的,一桌席剩下多半席。
《居京琐记》200【焦庄户】
早年就知道顺义县的焦庄户距东直门120里。出城就有里程碑,一公里一座碑,地面之上尺把高。200米一石柱,地面之上20公分,标识200米、400米……,两块里程碑之间四个小石柱,沿公路的一边排列整齐,一溜下去,有多远排多远。给旅人标识出距离还导引着方向,沿着这路碑走就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标,就会信心十足,一步步的在接近目的地,又走了1公里、又走了10公里……。
那时出东直门的大路包括机场路都算得宽阔,还灯火辉煌。过了天竺,就剩下双向各一条车道的窄路,机动车、自行车、行人都在上面,沿途木头电线杆上没有路灯,四五十年前那通往顺义县城的道上车少人更少,农民都安心在家种地,进城还花盘缠耗费时间,一天挣10个工分,多少也是钱,靠它秋后分粮分钱。
现在的通途大道往顺义走京承高速、机场高速都行。顺义县城进还是不进两可。下了高速、国道、省道还是县乡的道路都已硬化,不过往回了说,我头次来顺义来焦庄户,那时就是柏油路,时间是1967年元旦前后,所以用“前后”这个词,是因为同行的同学回忆起来,有说元旦前出发的,有的说春季前回来的,说不准了,能说准的是这帮孩子13岁上下,戴着红袖箍,背着铺盖卷,响应领袖号召“步行串联”同龄人都知道的。去的时候走了两天,十几个人有快有慢后来走成了两支队伍,中途宿在顺义县党校。回程时,归心似箭从上午走到凌晨,拍响了学校大门。120里一步步量下来,能记不清楚吗。
现在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当然得不堵车。
庄子比过去漂亮了,背景是一脉青山,眼前是青砖或红砖的瓦房,盖了地道战纪念馆。凭身份证领“路条”排队往下走,人不多,比当年满庄子红卫兵小时将消停多了。四十多年前那次,我先后钻了两次地道,尽管没有导游介绍,但沿途的牌牌,什么高房攻事、磨盘枪眼、地下的翻斗机关、防烟关卡等等,有《地道战》的底子,点到为止心知肚明。那时人小单薄,进洞就猫腰,基本撅着走了一路,还有地方通过需要匍匐,自讨苦吃的不多,地道已装了电灯,是打鬼子时的“改进版”。如今“二进宫”这地道升级换代为“豪华版”洞内顶高有二米五,NBA球员来观光都不嫌憋屈。电视剧戏说抗战,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把真的改造成假的。
另外电影《地道战》中的高家庄拍摄地在河北的冉庄,那村口挂着大钟的老槐树还立在村头,死而不倒。

点评

田学长可以收集起来编成文集。  发表于 2013-9-10 22:08
老田的文字厉害,妹妹读来如同身临其境。  发表于 2013-9-10 20:59
发表于 2013-9-9 21: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库尔勒开到了塔里木盆地的库车。
   《舌尖上的中国》就在此地拍摄了新疆著名美食--馕。在文化街,我看到了维族小伙子和姑娘制作馕的过程,看着新烤出炉的色泽金黄、大如车轮、又香又脆的馕,真让人垂涎欲滴。
IMG_5266.jpg
IMG_5270.jpg
IMG_5268.jpg
IMG_5265.jpg
发表于 2013-9-9 21: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库车到阿拉尔市的路途上,天山变幻无穷无尽的山景吸引着我的视线,堪称百里画廊,一些黄色、红色的山岩就给人诡异视觉冲击,使人想起金庸先生笔下的天山童姥,引起无限丰富的联想。
    再向前行快到了轮台可见大片沙漠形成一个个沙丘,沙漠上长着形态各异的天然胡杨林。胡杨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树,胡杨又称灰杨,属落叶乔木,是第三纪残余的古老树种,是一种沙漠化后而特化的植物,大多是野生,被人们誉为“沙漠勇士”。轮台一带则保存着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原始胡杨林。
- `# @8 y. M! v, [5 N' z3 P' c  我之所以秋天来新疆除了吃葡萄还有就是看秋天的胡杨林,但还是稍早了些,如果再晚几天塔里木河两侧的胡杨林将以最绚烂的色彩展现自己。( w2 n) @2 A* H3 F- m* K' z
    快到阿拉尔市时,看到了世界著名的、内陆最长的河流——塔里木河及塔里木河大桥。
塔里木河是塔里木盆地的母亲河。河水灌溉了农田,农田长满丰收的棉花,新疆出产的棉花是我国最好的棉花。沿途还可看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几个团址,还有上海知青纪念林的碑刻。
IMG_5262.jpg
IMG_5263.jpg
IMG_5334.jpg
IMG_5303.jpg
IMG_5329.jpg
IMG_5297.jpg
IMG_5325.jpg
IMG_5327.jpg
IMG_5328.jpg
IMG_5324.jpg
IMG_5310.jpg
IMG_5315.jpg
IMG_5344.jpg
IMG_5348.jpg
IMG_5351.jpg
IMG_5331.jpg
IMG_5346.jpg
发表于 2013-9-10 15: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3-9-10 16:15 编辑
7 }1 M8 S; X( b9 v: G( `, i/ Y+ j% K/ k- S! y2 K
《乡下》

* O8 p$ `' `/ x2 Y! ~/ y
60【南边的园子】
秋风一扫,周末的天湛蓝。第一茬落叶坠地,樱桃树上稀疏了许多。自家园子里的老玉米杆砍倒伏在地上泛黄了。爬在半空的老倭瓜藤上也冒出了枯叶,又一茬黄花绽放。紫苏由绿变紫了。月季、草茉莉花不知疲倦,败了又开、开了又败。
夏日的那拨菜拉秧之后种上秋菜,萝卜白菜,在玉米杆的陇上点了二茬的豇豆,活到是活了,但长得有气无力,不像能结果的样。长势尚好的那几垄花生,据说要等到“中秋”才能刨,还不知能长个什么成色。应季能吃的就剩下丝瓜,每周来能采七八条,再就是老倭瓜了,不必采,每周都有瓜熟蒂落的,从架子上坠落地下,人家讲究的主都用绳网拉拽着,我这就省了这道工,屋顶上趴着的瓜到安稳,头批的果实由黑转黄,慢慢见老,一批新瓜蛋子又孕育成型。
一早到南边那汉子家去看看,我有个把月没去了。
满园的葱绿,除了门口立着的那排砍下的秫秸杆,由绿转黄。迎门的坡上是一株枸杞树,一米半高,绿叶婆娑缀满了红红的果实,这算第一次见到活着的枸杞。进门往南是一畦空心菜,四五平米,不起垄、平播,割了一茬又一茬,吃不了变老了就割下来沤肥。上次来,豆角架底下刚刚萌芽,这次一架子绿,开起了白花。另一畦的黄瓜架上果实累累,这也是今年拉秧后种下的第二茬。老汉说:除了那块辣椒,所有的菜都是二茬。你们这的人都种一茬,太可惜了。
其实我们也不是都种一茬,第二茬都种的是白菜萝卜。但人家南方老汉种细菜种两茬,北方佬没这么想,也没这么干。老汉说,他在门市买种子时,人家也告知说只能种一茬。老汉不信,比如这萝卜说明书上标明55天成熟,按“霜降”节气倒推两个月下种,完全来得及。我指着他那长得正旺的长茄子问,那也是二茬?我那头茬的茄子还没拉秧呢。老汉说,没错,开春时先种的小萝卜,换茬种茄子,能结到下霜。
看人家这菜园子种的,二十多个品种,春夏秋没有青黄不接的时候。还有个室内大棚,可以提前育苗,拉长生长期,每周都有六七个品种采摘。我们走出园子时又拎了一大袋:毛豆够煮一锅、五条长茄子、三个苦瓜、一捆空心菜,一捧柿子椒,四盘菜有了。
61【南、北】
进门时老两口正在收拾园子,老太正在拔秧,四五平米的一畦收了一脸盆的毛豆。说平了地再拨晚熟的萝卜籽。我说不是“头伏萝卜二伏菜”吗。老汉说,现在北方变暖,比节气稍晚点没关系,这里一伏、二伏、三伏都分别种了萝卜。果然红萝卜、白萝卜、青萝卜、水果萝卜,那粗大的青萝卜都长出地面二寸高了。光胡萝卜就种了三个品种,炒菜吃的和生吃的。他这的萝卜平播、密植,不像我那,种了三行都起了垄。老汉这里肥足。
菜畦旁有个一米多高的大圆塑料桶,旋开盖给我看,里面泡着烂菜叶子,告我撒上发酵的菌种盖紧,高温下有十天,绿肥就发酵完成,用于蔬菜追肥,效果很好,绝对环保。
白菜高高矮矮也中了好几畦,不同的品种,见的菜叶上也是不少的虫眼儿,我问起打药不?“不打”。我见过去挂着的粘虫板都不见了、灭虫灯也收起来了,看来虫害的高峰期已过。
一块新整出来的地上像是没种东西,其实还是种了,大蒜瓣埋在了土下两公分。我去年也种了一茬,就把蒜瓣按在了表土上,入冬前发了芽,结果今年开春返青的不多,长的不死不活,最后没有收成。老汉说,我这是过冬的蒜,你看那些留着的秫秸杆,入冬前铺在地上保暖,来年开春才能长好。敢情这秫秸杆戳在地头没有处理,还要派用场的。
近来属于农闲季节,老太说,每天一早两小时收拾园子,其他时间搞室内卫生,写写画画的。
人家这园子怎么种的,老汉说他们南方人菜要种三季,到海南那是两个月一季。我没问老汉南面种没种过地,估计他自己没有地,否则也不会来这种地。来北京这是头一年种,取得如此好的收成,比我们这园里种了四十年地的菜把式一点不差。
老汉说,去看过菜把式种的园子,那垄太宽了,至少浪费一半的地,而且基本就种一茬,那与我们南方种菜精工细作没法比。更值得称道的是老汉这里是绿色种植,没有农药化肥而且丰产丰收。而菜把式还是离不了药和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人、北人的差距不小,南人的精明、北人的粗犷,种菜可见一斑。
我说明年我跟着你种菜,种什么、什么时候种我跟你这学。老汉高兴说,这边上的两家现在都跟我这同步,有一家的园子也让我照顾着,我就希望大家的园子都种得漂漂亮亮的……。
老汉又说,要是明年儿女们让我来,那我就还过来种园子。
62【有机种植】
几次看老汉的园子,开始对有机种植有了些信心。按菜把式的观念,没有农药菜就没法种了。种了几十年的菜,就是这么农药+化肥的路数走下来,习惯成了自然,他自己在农庄里的好几片地都是这么种的,到你这改变耕作习惯,几无可能。于是在菜苗阶段,菜把式多多少少都用药。
其实我在第一年开荒种菜时也没用药。头年的生地满是一人高的苇子,虫子也少。后来虫子种类数量都多了,而且还有病毒,西红柿连续两年有黑斑病,打了药水也没见痊愈,菜把式也没辙,只好来年换品种。种的时间长了,有可能传过来的病就多,不光是虫害。再种出两年,南人老汉是否要遭遇同类问题呢。
蔬菜品种中皮实的是瓜类,倭瓜、丝瓜、黄瓜不爱招虫子,那就多种,球形菜其次,像茄子等。阔叶类菜天敌多,免不了被蚕食的百孔千疮。南人老汉除了防止措施外,再有种植时间上躲开虫害高发区。好像早点种、或者推迟种,颇有些难以把握。
防止虫害,通过放置粘虫板和诱虫灯杀灭昆虫、减少虫口密度在他那里见到了成效,要是周边的园子都效法,效果会更好些。打药的地,虫子就不去或少去,而不打药的就昆虫云集了。有机种植的难点也在这里。
中午虾皮炒了青椒和茄子,口感好、味道也好。首先是感觉就好,有机种植放心、舒心,看着长大的,自己采摘。现在超市中也有卖有机蔬菜,价格高出不少,消费者疑惑的是到底是不是有机种植的。到是有些大店,比如燕莎底层超市,价格高企,琳琅满目的有机菜,可信度高,但又有多少人肯花时间前往采购。
他们老两口颇有成就感,有机蔬菜源源不断的产出,而且还交了院里不少的朋友,都是来他这学种菜的,来的还都满载而归,人家吃了比自家吃了还高兴。前些日子有一帮农大的学生来他这参观学习,还上上下下录了像。老汉说去过顺义的采摘园,在玻璃大棚里搞种植,还没我这品种多、长得好呢。
工厂化种植曾看过几处,旱涝、虫害可控,但投入成本太高,普通农家可整不来。况且这些钢铁、玻璃的堆积物,本身就耗费了大量的能源和高排放。有机种植的希望应该在田野之上,更靠近传统农业,有利于农业的自然循环。老汉这里的鸡、鹅消纳了厨余和植物的茎叶果实,绿肥的使用低碳、无害肥效高。还有带给人们的美味、健康和快乐。
63【哭藤】
上午,迎着刺眼的太阳,拿了把剪子剪除架子上的枯枝败叶。
开春,往房檐上搭了几根竿子,那瓜藤顺杆上爬,蹿房越脊,在房顶上立住了脚,瓜藤大拇指粗细,坠着果实,常有果实瓜熟蒂落,摔在了地面上,底下的竹竿也支撑不住它,被压迫得歪歪扭扭。我把竹竿拔除,已没有任何作用了,密布的瓜藤瓜叶垂在檐下,如同一面巨大的窗帘,隔热遮光,屋内的光线暗淡了下来。夏日过了,该给它们梳理梳理,理理发,去除枯黄的叶子,也好让光线照进来。切撤咔嚓,亮起了剪刀手,将瓜藤下面的枝叶剪除了不少,剪掉一些多余的枝干,惦记它们尽可能往空中发展,在屋顶之上安营扎寨,开花结果,高处无限空间,清风好太阳。
下午见到屋檐下的几处积水,几天前的一场雨,还没有晒干?仰头看看房檐处也没有往下滴水的地方。
次日的清晨,我登顶观景,西面是一大片绿茵茵的苗圃。前几年登高远望,远山近树,绿色环伺,现在只能往西看了,其他三面楼房一步步逼近。
咦,房顶上中间的一片瓜藤瓜叶怎么打蔫了,又不是烈日下的中午,一片片都匍匐在地,垂死状,原来隐在瓜叶底下的果实们都暴露无遗。再往两边看看,东西两侧瓜藤上的的枝叶与平日无异,生机勃勃瓜叶都坚挺着,黄花开得正旺。我顺着衰败的藤子往下看,看不出所以然,应该是植株出了问题,植株死了,或者是瓜藤断了。不应该呀。
我下到了地面,这才又注意到地下那三摊水。真像大白,原来分别有三条瓜藤被拦腰斩断,垂下的瓜藤切口处向外滴滴答答的淌出了汁液,一滴、一滴像输液的管子,地下那几摊一尺见方的水迹,是这一天下来一点一滴汇集的。原来那不起眼的瓜藤有如此强大的输水能力,汁液还在滴着,像是一滴滴的泪水。谁干的好事。这找不着别人。操刀手是自己,咎由自取。“瓜儿离不开藤,藤儿离不开瓜”瓜儿夭折了、生命中断了,能不痛苦、能不哭泣。
什么眼神?拇指粗的藤蔓分不清主干和旁支,脑子有毛病还是眼睛出了问题。还是都有问题。
64【秋声】
夜宿乡下。入秋,白天不那么热,黑了也不凉,门窗都敞着,室内外的温差不大,睡在屋里犹如睡在外面。楼房住久了,不接地气,高高在上,平视连片绿树叶都见不到,能听到的是风声和远近传来的喇叭声,晚上睡觉到是静。
这乡下大不一样,尤其到了秋日,百虫鸣叫,白天喧闹的主角是蝉,入夜就杂乱得多。蝉黑了就渐渐闭嘴,下半夜偶尔醒了,听不到蝉声,但此时碎嘴子特别的多。蟋蟀大概是最大的群体,也因为耳蜗从小就听着它的叫声长大的,熟悉它的嗓音,夏日还是冬日,冬日它随着炉火也跟进了家门在煤炉子周边安家,黑白的都叫,我们叫它“灶马子”的应该与蟋蟀同类,除了着衣浅色调外其他无异。这蟋蟀园子里挺多,知道它危害植物,方便时常给它一脚,十有八九要踏空。这习惯动作是长大爱憎分明后才有的,儿时不这样,要折段笤帚苗子想方设法从砖缝里把它扫荡出来,如果是能开牙、有战斗力那种,会喜出望外,收藏在瓶瓶罐罐里。现在的人情趣少了太多。
秋声中有比蟋蟀嗓门更高的,是不是蝈蝈?但我从没在园子中见到它的身影。早年一毛钱一笼的蝈蝈现在难得一见。郊区农地少了、药打得多了,某些脆弱的昆虫就少见了。园子里大型昆虫还见着过“挂了扁”像是蚂蚱的近亲、俊秀些、一身翠绿,偶尔见到一只两只的土蚂蚱,它们不会不叫,振翅起飞时嚯嚯有声,夜色中哪种声调属于它们分辨不出。园子里虫口多的还有“臭大姐”学名梨椿象,小学自然课学过的,它会不会叫不知道。那夜间发声的还有无数,得昆虫学家来判断。有嘎巴嘎巴的声音,未必是昆虫所为。啮齿类小动物也活跃在田间。今年入夏之后每周都见到只黄白花的小猫,或在屋顶,或在地面,晚间绿莹莹的一对眼睛,盘横周边。啮齿类以昆虫为食、猫吃老鼠、环环相扣。暗夜中万物生灵兴奋地招呼着同类、婉转、悠扬;异类的相残垂死的哀鸣,浑然汇成生命的大合唱、自然之声。
下雨了,唰唰的雨声,盖过了细微的声响,但蝈蝈、蟋蟀高音大嗓不惧雨水,它们在洞口、在绿植的阔叶之下依然喋喋不休。

点评

刚才不显示,多输了两次,就成好几次了。哈哈!多点儿好.  发表于 2013-9-10 22:14
很喜欢这篇,生动形象,乐在其中。  发表于 2013-9-10 22:13
喜欢,很生动,乐在其中。  发表于 2013-9-10 22:11
喜欢,很生动,乐在其中。  发表于 2013-9-10 22:11
发表于 2013-9-10 20: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江 于 2013-9-10 20:47 编辑
: U* e/ |6 l2 v6 O; R" ^
, j5 k2 r$ {' e" F9 W5 @1 h5 [& s
         今天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内心极其激动,穿越塔克拉玛干是我新疆之行的主要目的之一。
! `' e% D" q* G0 t9 |# Y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维吾尔语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的地方”。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余公里,南北宽约400多公里,总面积337600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面积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故被称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 H# M; K3 t) b6 Z3 K  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诱惑力的一个。
' J7 R$ k9 t: `0 H; d! y) L% P  沙漠中心是典型大陆性气候,风沙强烈,温度变化大,全年降水少。白天,塔克拉玛干赤日炎炎,银沙刺眼,沙面温度有时高达70-80度,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会看到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四面为高山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 j! R! j4 [! b
  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人们渴望能引来天山和昆仑山上的雪水,来浇灌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一位慈善的神仙有两件宝贝,一件是金斧子,一件是金钥匙,神仙被百姓的真诚所感动,把金斧子交给了哈萨克族人,用来劈开阿尔泰山,引来清清的雪水,他想把金钥匙交给维吾尔族人,让他们打开塔里木盆地的宝库,不幸金钥匙被神仙的小女儿玛格萨丢失了,从此盆地中央就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y' P3 O/ S& u" O$ f
  
# ^0 Q- f1 {9 N/ l
1 X( I  S8 G7 G( K' G
发表于 2013-9-10 20: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江 于 2013-9-10 21:44 编辑 0 E$ |  E2 W% x/ K2 J& Y" Q' K

5 S; t6 D( X5 V6 p" ~) C# C

( N+ s* ^3 q/ _9 U   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可能早在450万年前就已经是一片浩瀚无边的“死亡之海”。 科学家对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的沉积地层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夹有大量风力作用形成的“风成黄土”,年龄至少有450万年,而这些“风成黄土”的来源地就是现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5 b# ^/ W7 Z5 n/ x! C: O- e- v  塔克拉玛干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古丝绸之路途经塔克拉玛干的整个南端。许多考古资料说明,沙漠腹地静默着诸多的曾经有过的繁荣。在尼雅河流域、克里雅河和安迪尔流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的古城遗址至今鲜有人至或鲜为人知;在和田河畔的红白山上,唐朝修建的古戍堡雄姿犹存;英国人斯坦因在20世纪初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发现尼雅遗址震惊了世界,尼雅遗址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处重要遗址,它同时向人们展示被斯坦因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所存在的一个悠久、古老、光辉灿烂的沙漠古代文明,一个世纪以来有关其传说和故事源源不断。
7 f& f! K) N5 ~/ x0 D3 \- r  我一直渴望着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塔克拉玛干,我终于要来穿越它了。当然,这种穿越已经不是像斯坦因、斯文.赫定那样具有探险性,像彭加木那样背负着科研目的,目前穿越已经几乎没有任何风险了,但我仍然非常期待和兴奋。
: n% t3 ~2 j9 h$ X* d7 o- I% n) ^   汽车进入沙漠后,便进入了一个两种颜色的世界:蓝色的天空和黄色的大地。公路两边铺着由芦苇编织的防风护坡,听当地人说,这种护坡一直绵延几百公里,直到和田。刚走的公路不远,由于有了水,所以有一段一段的公路沿途不时 见到胡杨树,在茫茫的沙漠中,金色的胡杨在阳光下傲然屹立,展现着的塔克拉玛干的美丽秋色,真是叫人一辈子都难以忘怀。偶尔遇到一个有水的地方,大群骆驼聚集在那里,没有人牵引,有一个带头的骆驼,其余的在后跟随。站在沙丘上,我望着这一道道像抛物线一样美妙柔美的沙丘曲线,想起它看上去和“死亡之海”的称谓是多么风马牛不相及;望着碧蓝而苍茫天穹下的塔克拉玛干莽莽黄沙无边无际,面对此景,深感一个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多么的微不足道和渺小。在这个远离尘世的地方,人们会抛弃一切人世的伪装,让自己的天性和情感得以尽情宣泄。* X* p% g( C/ {; I' V: B
    当然,我又想起了离我而去四处周游的蜘蛛小黑,不知它是否也已穿越这茫茫沙漠呢?相信它的坚强、聪明、灵活一定能战胜艰难险阻,阵阵旋风吹来,风沙把我当思绪旋转上了天空、、、、、、

) a/ |5 u8 k5 z
088.jpg
118.jpg
187.jpg

点评

秋江的图文并茂的介绍很引人,如有机会也要去游览一下。  发表于 2013-9-10 20:56
发表于 2013-9-10 21: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塔克拉玛干沙漠
020.jpg
036.jpg
055.jpg
076.jpg
106.jpg
137.jpg
139.jpg
184.jpg
149.jpg

点评

不太清楚,没人管,有一个头骆驼带着,没人。  发表于 2013-9-11 20:36
不知道,没人管,都是它们自己走,有一个头骆驼带着。  发表于 2013-9-11 20:34
是家的?还是野的?  发表于 2013-9-11 07:11
发表于 2013-9-10 22: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漠4 t3 C+ X$ q; P' S0 C& {1 t. [
127.jpg
075.jpg
082.jpg
101.jpg
106.jpg
033.jpg
054.jpg
068.jpg
发表于 2013-9-11 17: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2【袋鼠】
皇帝船码头溯水而上的下一站是动物园站,打这上船继续上水,20元到紫竹院公园,再往西行就是颐和园,船票40。10点钟开航,每个整点一班,算是季节性班轮。9点钟走过动物园码头时,将榜上的线路图和沿途景点、收费看了个明白。这里没有售票房,河岸上撂着张桌子,售票桌边坐着喝饮料的大姐们,歇着,太阳底下晒得暖和。
走过石桥,河对岸长凳上坐下歇脚。
袋鼠在南向的草地上面面相觑,袋鼠、呆鼠,一动不动的呆在那里,一只站在那里发呆久久的像尊雕塑,风过来,枝叶飘动,它不动。终于动了,远处有人走来,耳朵朝向来人的方向。
有大人带着孩子走来,来看袋鼠,吵吵着”袋鼠、袋鼠。吵过后大人坐在了长凳上,孩子停留在栅栏边,寻到了一棵草,长长的毛毛草,从缝隙中伸进去,招呼:过来!过来!袋鼠继续呆在那里,旁若无人。孩子又去踅摸,又抓到了几棵递了进去,袋鼠目中无人。只有孩子这般的殷勤,不厌其烦地走来走去寻找食物款待这无言的朋友。
突然那袋鼠亢奋了起来,连续几个漂亮的跳跃,草地上窜出了几十米。太难得一见了,在这圈养的环境中,见它发呆、见它款款地挪步,难见它跳跃奔跑,这几十米的跃进也算一饱眼福,启动、弹跳、加速度在一瞬间完成,又戛然而止。比人类任何一位优秀短跑运动员都来得迅速、自如、优雅又轻巧。人类在金牌的刺激下,那份声嘶力竭、肌肉贲张的身量,挣扎努力的面容,力量是力量了,哪有袋鼠跃起的轻盈、灵动。
开饭了,不知这袋鼠一天开上几顿饭。饲养员推着饭车过来,倒出一堆,萝卜、油麦菜、青玉米、胡萝卜。袋鼠不急不缓地围了上去,聚餐。靠栅栏边的树底下又倒下一堆,袋鼠不过来,躲着人,还是为什么。几只喜鹊落下,在食物中翻检着,它们刨出了煮鸡蛋,剥了皮的,三口两口豁开啄食了蛋黄,就飞走了,蛋白翻在地上。过来了野鸽子、麻雀。不见袋鼠过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丰茂的澳洲大草原上就没有培育出饥饿的基因。
203【礼物】
10号是教师节,第29个了。我赶上过最初的一次两次,对第一次有印象,好像是下午慰劳场电影《第一滴血》洋人的动作片,英雄兰博,一身疙瘩肉那位。29年过去了,老师们的境况有了改善,也是个趋之若鹜的行当,尤其在大城市,一位难求。前两天已经赋闲的王同学跟我说,她的同事,给中学生一对一的辅导,一次收费500.我到忘了问是一节课还是半天,半天也不是小数目,够一个月的柴米油盐了,退休者知道的。
报上有讨论说,刚开学就赶上教师节,老师们很难有时间放假,不如改期,改到孔子的诞辰日。有人说,老黄历说不清老先生出生在哪一个良辰吉日……。至于老师们现在过节放假还是没放假,估计绝大多数没假可放。要不这公园的上午还能人迹寥寥,风在园子里游来荡去。
秋风是沉重的,刮起来呼呼的山响。披挂遍身的绿叶,此时是高大乔木最雍容、丰满的时候,果实该有的都挂在了枝头,树大招风,遮挡了去路,风的动静就大。
树下动静不大。有个男孩子依偎在老汉身边,隔辈人的亲昵。看那孩子的身量该上学了。我问怎么没上学?老汉说,才四岁半,上幼儿园呢。我说养得够肥的,个头不小呀。我问,幼儿园放假,教师节。老汉说,是呀,要不怎么跑这玩来了。孩子接茬:“我给老师送礼了”。呦,什么礼呀?“我画了一张画”什么画呀?“乱七八糟……”乱七八糟老师该不高兴了!“我画的是大船,海盗船!“孩子提高了嗓门,显然是为海盗船而骄傲。我说,咱也没见过海盗船,那不是瞎画吗?你看那河里不是有条小船们,好好看看,照它画。孩子歪过脑袋往不远处泊着的船那看。”我才不画呢,那是条垃圾船“。真是好眼力,难道他刚从那边走过来的,想想应该是,这条河道上除了快艇就是”龙船“往返颐和园的班轮,那小船大概是清理河道的保洁船。这孩子真是什么都知道,也才四岁半。老汉起身说:现在的孩子懂得太多,见识得多。老汉孩子歪歪扭扭的远去了。
我在想,我四岁半时应该知道船了,见到过游船,海盗船?不知道吧,不知道海盗船的故事。送礼,什么叫送礼?
 楼主| 发表于 2013-9-11 19: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我团知青—— 今天是第29个教师节,特制作一《感恩教师节》PPS送给您。在这里我为光荣的人民教师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老师,您辛苦了!教师节快乐!  ! a: D/ n% j3 T2 B+ {

6 w; C, P4 S) Y& }8 U- x$ ~http://static.youku.com/v1.0.0364/v/swf/loader.swf?VideoIDS=XNjA3NTk0NDEy&embedid=MTIzLjExOC42Ni4 ]$ D0 U* E5 a+ N5 a. r

点评

教师节学长代问了老师们好,祝他们健康快乐吧!  发表于 2013-9-11 20:38
发表于 2013-9-11 20: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江 于 2013-9-11 21:03 编辑
; k7 B- D$ R2 }& W7 N" d( t7 c0 A% G! [+ s9 a1 ?4 e7 u. b
     和田位于新疆南部,是新疆主要伊斯兰教地之一,素以“玉石之乡”,著称于世.也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重镇之一。
  t- z# B$ `7 p* `( ~; k     和田的 IMG_5504.jpg 大巴扎比较有名,但主要是星期日更加热闹,特别是玉石大巴扎。我也挺想看看和田玉,但出门前问服务员(汉族)她说:“大巴扎挺乱的,汉族人曾被扎伤过,如果你不买东西就问了价,很多人会围住你的,我自己来了几年了都没去过。”吓得我没敢去,只在大街上远观了一下。哈!够胆小吧。这地方警察和公安检查站也多,路上被查过两次。
$ L' E- M, P+ q) Q9 z    车开到和田河,本想也下河碰碰运气,但向河里一看,和田河已被找玉的人挖的千疮百孔,但还是有人在挖,挖玉的人都晒得黝黑铮亮,我看看也就算了,否则日光性皮炎该让我受罪了。
! g% a$ m. G% A  在和田,汉族是少数民族,街上大多男人戴着小帽,花帽是维族,白帽是回族,而且多留着阿凡提或本-拉登样式的胡须,女人多穿各式各样长裙,头上裹着很严实的围巾。

: ]* X( D) `7 G2 P- F  早上在车上没照几张,街上九点多了人不多* E* D# y0 m# `/ J" M
IMG_5506.jpg
IMG_5508.jpg
IMG_5509.jpg
IMG_5511.jpg
IMG_5513.jpg
发表于 2013-9-11 20: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江 于 2013-9-11 21:06 编辑
& a: \8 i$ d2 G) j! [' \. G7 H; T) x
新疆的日照很强,天也黑的晚,至少比北京晚两个小时,晚上快九点了天还很亮,而早上八点天刚蒙蒙亮。
来新疆每天早上,都就近买个刚烤好的馕,麦香和焦香吃起来很带劲,再配上肉肠和牛奶真是美食。而为了防止上火,天天要买些葡萄了、西瓜、苹果、香梨等水果洗好路上吃,这地方水果好吃不贵。
/ y9 f% N! Z' y1 S, j
IMG_5499.jpg
IMG_5516.jpg
发表于 2013-9-11 20: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喀什--维吾尔语意为玉石般的地方,位于新疆的西南部中国最西端的古城。历史悠久是”新疆历史的活化石”素有“不到喀什等于没到新疆”的美誉。
来到喀什主要看了艾提尕尔清真寺、香香公主墓和喀什大巴扎。

1 ~/ G; j/ A' z& V. X2 i0 H, s( R* F6 y" l6 K6 g6 I! I- C7 C
发表于 2013-9-11 21: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江 于 2013-9-11 21:17 编辑
0 @% H: j6 `4 f/ V! ?6 e5 i* B( p$ ^! p# \  |0 j7 R! `
    喀什作为新疆伊斯兰文明发源地和中心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千年。
    喀什的标志性建筑--艾提尕大清真寺。该清真寺是全国最大,据说是亚洲规模第二大的清真寺。
    艾提尕大清真寺的大门正对着广场,它是一个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宗教特点的新疆伊斯兰教古建筑群,整个建筑坐西朝东,由寺门塔楼、庭园、经堂和礼拜殿四大部分组成。整个建筑群呈黄色基调,作为入口的寺门塔楼,巍然高耸、宏伟壮丽,在造型艺术上位列整个建筑群之首,给艾提尕广场乃至整个喀什市平添了一种奇丽雄浑、肃穆典雅的气氛。
2 H7 V2 d7 O6 l2 ~# B6 Y8 C/ x- L  当我站在广场上,面对着这个黄色的建筑群,不禁对它产生一种神秘的感觉。

' c+ S! \) B7 E# X8 R- t
IMG_556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9 08:18 , Processed in 1.23962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