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极乐寺】 头次去极乐寺。门口坐公交车七八站到“哈军工”车站下,你看这学校早撤销了,但名气大,至今还在老人们心中,站址也保留着。过马路远远的看到片绿树,地方到了。哈市较几十年前长大长高了,但行道树明显的少了,幼树很少种植,到处光秃秃。 极乐寺是佛家寺院,是家老院落,到了地方看介绍,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仿清的建筑,当时中东铁路铺通,洋人涌进,哈市起了不少西洋的各式教堂,当地贤达坐不住了,商议着集资建了这家寺院以与洋教相抗衡。既是佛家殿堂就与通常的寺院规制差不太多,进了山门东西钟楼、鼓楼,前殿供的是喜笑颜开的弥勒佛,两侧四大天王,大殿坐着释迦摩尼,众星捧月。后面还有藏经楼和一处壁画堂,刻画的是佛经故事,咱没入佛门,也没往前去。估计这是最初的建筑群,现在修缮得一尊尊锃光瓦亮。离这里不近的另处院落,像是近年落成的,卧佛殿、五百罗汉堂,僧寮、斋堂……规模够大。进香的人并不多,但凡香客就足够的虔诚,烧高香,那缭绕的香烛举得高高,一拜再拜后到香炉内焚化,然后来到佛像前跪下,磕了再磕,莫莫叨叨 大殿后身有专人在那写“符”看装束不像出家人,一年轻人递上在佛事流通处请来的印有文字的黄表纸,说要超度先人和自己。执笔人问了姓名和那人母亲的姓氏,就刷刷落笔写下,大概满是吉祥话吧,年轻人将装有黄表纸的纸筒拿到一旁的香炉上点火燃化,风将纸灰卷上了天空,是给上天捎了话。 对面走过来位肥头大耳的僧人,顶上扣着斗笠、身罩青袍,风撩起露出里面棕色的僧服,迎头过来的香客双手合起致敬,僧人示意转身进了斋堂。后来听说,游客们也可前去吃斋,付费。 转了一圈没有看全,多似成相识,如果真信佛的这里倒是可以拜拜,否则这里不来也罢。 出了旁门,老姜曾交代边上是“文化公园”可以顺便一看。里面是绿地一片,高耸着的“摩天轮”。买了门票,见上面印着“哈尔滨游乐园”我问这是文化公园吗。告我说是,现在改名了。我拿着票满心的疑惑,我这岁数里面能玩什么,我问检票的姑娘:除了游乐设施,里面还有什么好玩的?回我一句:溜达。 6【道外老街】 “溜达”这话饱含着东北乡音,亲切又实在。我也只能溜达溜达。票上印着共32个游乐项目,最激烈的“过山车”50元,长长的队伍。我有心坐次“摩天轮”俯瞰大江南北,可队伍长长的,所到之处,都是长蛇队,这里看着喜兴,青年一代旺盛的购买力。溜达了大半圈,终于在昔日的“文化公园”侧门处见到两处文化遗迹:犹太人墓遗址和一座坚持不了多久的墓地教堂,百多年了。 出了大门,往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这是一处早年建筑保护区,巴洛克源于18世纪的意大利建筑风格,上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与四合院相结合,前店后宅,前立面巴洛克式,后宅平面布局民族式。北京的前门外大街、鲜鱼口内也有类似建筑。 在街口下车,往里走,黑森森的三层四层的立面,砖混结构,建材被日月侵蚀的斑斑驳驳,如同黑色火山石的摸样,顶上衰草,小树的枝桠,旧时商家的幌子还在,或移植过来的,饭庄、书局、戏园子、药铺……开张的和没开张的,有的建筑是修复后重新做旧的,比如警局,是旧时的装潢,仁丹、烟卷的广告画。多数门脸都落着锁,正在招商中,像多年前的前门外大街。宽窄如大栅栏,黑灰的色调。 哈市给我最初的印象来自1969的夏天,火车途径这里,是座黑色的城市,像是落满了煤灰。现在新大楼林立,人居舒服了,城市的色调也亮丽了起来,但依然没有脱离呆板的底色,比当年更加的同质化。 巴洛克区保留下来,周边好几条小街同时留存下来,给这座城市留下历史和多样性。 这条街是首先修复的一条,开门迎客的多是饭馆,鲁菜、当地菜、清真菜有十来家。走到另一头上才见到老字号“张包铺”,一楼客满,来到二楼与他人拼桌才免去了排队之苦。按照老姜一早的介绍点了这里传统的排骨包子,另外加了三鲜包、豆腐包,一碗红豆粥,一盆萝卜丝丸子汤。三人吃饱了肚子,花了50元。实惠有特色,就是有点吵,人多,小家小户的也不能订包间。 7【索菲亚教堂】 饭后打车回道里的索菲亚。快到时,车子被堵在红灯前,见对面是美术馆,提前下车,上台阶进门,无人售票、无人值守。门里才有展品的广告牌。是本省鹤岗画家王刚的画展,主题是农民和土地。大幅的油画,非写实风格,影影绰绰的一张张大头像,能让人觉出人物是辛苦的,转到二楼也让王画家包场了,这里有系列煤矿工人肖像画,黑得透亮,想起鹤岗是“煤城”还有一组行为艺术式的摄影作品。楼上楼下还有另外两位参观者,这传达室设在里面,值守人自己跟自己在玩纸牌。 人都到了跟前才见大楼后面闪出了索菲亚大教堂。像是位王后的名字,原来市里还有座尼古拉大教堂,像是国王的称号,是上上个世纪末叶建成的首座洋教堂,可惜毁于文革,你瞧这破旧立新真是源远流长,现在看清楚了,更大的破坏是在当下。摧枯拉朽的城市建设,大量的历史街区消失了,人们到了没有多少可拆的时候才想起那消失瑰宝,又开始制造不伦不类的假古董。 索菲亚,百多年的建筑,足够的古老,想见百岁老人的摸样就能对上号了,蘑菇头,通身的锈色,铁锈、铜锈,暗色的斑斓,屋顶背阴处斑斑点点落着鸽子,白得耀眼。人群围坐在教堂下面的阴凉处,歇脚、拍照,想想这处当初要是也拆了,城市还有什么值得炫耀和注目的,谁家又没住在一栋高楼的“鸽笼”中。 二十元一票,持票进入,面积不大,人群拥挤。穹顶之上没有辉煌的绘画、是残破的墙皮,高处的玻璃也不是彩色夺目的那种,底层开放,环四壁是城市历史的图片展。讲解员开篇介绍哈尔滨名字的缘起:市政府认定和采信八百年前古金人的说法,哈尔滨即“天鹅”的意思。这种事也劳政府搀和?真好意思。四十多年前,老姜就给我们释义过哈尔滨,意思是“晒渔网的地方”那是先人传了一代又一代的说法,现在不知信谁的了。 这里值得一看,一城市的沿革发展,江畔渔村一步步走来,如此丰富多彩都在老照片中,尼古拉大教堂的面目只有看画了、香坊区的由来、何谓道里道外、为什么叫中央大街,这里都有答案。当今城市的建筑“三老”文庙、索菲亚和一处毛当年在城里的下榻处,这后一处因人而入选还是真正的古老,比马迭尔旅店还老吗,至少比马迭尔的名气差多了。我想问问讲解员但挤不过去。 8【中央大街】 哈市好用人名作街名,如一曼大街、尚志大街、果戈理大街,也用地名当街名,名气最大的是中央大街。 这次来哈,白天、黑夜加上与十多位一同跨江,两天工夫三上中央大街。这是条步行商业街。 看了索菲亚的图片展,才得知为何起了这么个大名。当初这里也是江边的土路,春日翻浆一街泥,沿街住着中国的商贩和百姓,叫中国街或中央街,与方位和等级无关。后来街面铺了“面包石”长面包的形状,敦敦实实,市价一块银元一块面包石。好货不怕贵,踏脚石们使用至今,打磨的锃光瓦亮,日日承载着千人万人。 头次逛中央大街是到达当晚去的。一路百年的俄式建筑不少尖顶或洋葱头顶,墙上都有标牌,标明落成年代、建筑风格。马迭尔旅店是1906年的。在华梅西餐用的晚餐,这次才注意到宣传折页上标着“中华老字号”介绍说始建于上世纪初,东家是俄籍犹太人,一路西餐经营下来,到了50年代改换门庭,但菜品未变。不知这中华是打哪论的。 正在举办啤酒节,哈啤厂比青岛啤酒厂建的还早。早就听说,哈市人均啤酒消费量能拿到国内头牌,不知现在是否蝉联。中央大街侧面一条条小街上支着棚,拥堵着豪饮的人们。 几个大小街的衔接处,搭台开唱。一曲三人弦乐小合奏《多瑙河之波》让人驻足。“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算是赶上了,还不用到剧场买票就个一睹丰富多彩。马迭尔门前是萨克风的婉转低吟,人群阻塞了街道。往前行,青年歌手献上不知名的歌曲,赢得阵阵的掌声。大街的尽头,江沿的抗洪纪念塔前是重头大戏,市政府主办的大型管弦乐《电影音乐会》电光闪烁、人头攒动、轰轰烈烈。 南北大街第一次贯通始终完整地走下来,远比想象的要长,但让人走的安逸、轻松。要购物有几十家俄罗斯店,吃的、喝的应有尽有,秋林的大列吧、里道斯的肉肠、马迭尔的冰棍…… 要与上海的南京路做个比较,南京路五光十色,这里夜色迷离;南京路的霓虹灯扰得人心旗摇动,出手购物,这里温润的色彩令人安稳祥和,享受溜达的过程。南京路容不下街头音乐会,这里载歌载舞,动静两宜。老人还是来这逛吧。 9【破烂市】 一早被噪杂声吵醒,天亮了,睡回笼觉,再醒时看表五点半了,探头窗外下面已熙熙攘攘,一处处摆摊的。六点钟走在了当街。主街还静悄悄,绕到楼后的小街,看看市民的乐子。 沿街的便道,一溜排过去,满满当当全是摊点,讲究点的还铺张席子、铺块布,多数都是就地撂摊。头一个点是卖工具的,钳子、板子、螺丝刀不同的型号、规格,新的旧的都有,连带的五金杂件乱七八糟放在箱里、盒里。隔壁卖电器的,收录机、磁带盘,播着曲子。往前走卖裘皮的、貂皮、羊皮,还有整张的狍子皮。多的是衣服摊,旧衣物多,夏日的和尚衫5元、T恤衫十元八元,讨价还价,多是低价物品让个一元两元的成交。渔具几百元到几十元,有顾客30元就攒得一副,上午就去鱼塘。旧书,二三十年的多,还有小人书,内容品相都差,见到一本《苏联妇女》画报,封面是加加林返回地球的靓照,有心翻翻,太烂了,没去碰它。珠宝玉器也不少,多是外地趸来的,这里捡漏的机率不大。 交易还发生在场外,有个妇人兴高采烈的向同伴介绍自己在家成交的一笔:那老头给的价高,我五斗橱,大木箱三百、五百都卖了,那个旧马灯,德国货,给了七百元 有没有好东西,我看到俄制的工兵铲,看着就结实,拿起来摆弄,想想还有下面的旅程就又放下了。这是个各取所需的地方、修旧利废的地方,看有人在找某型号的螺丝钉,有人要配个五斗橱上的门把手,买碟的、磁带的、播放器的,有人买了衣服,上身就不脱了,交钱走人 遇上打架的,是买回不中意的又回来找后账,摊主说了,自己挑的自己负责,不退不换,那妇人来这吵吵也就是痛快痛快嘴,围了一群人观战。 多的能占地十几平米,大体上术有专攻,或是关联产品 外人看是乐子,在他们是生活,借此收入贴补家用。老姜说哈市收入低,老人这一拨,退休金收入两千左右的多。 新人成家,日用家需在这市面上能给置办齐了,大件的家具、电器、铺的、盖的,春夏秋冬四季穿的、锅碗瓢盆以至针头线脑,绝对让人怀旧,但不会有人这么做。 10【文庙】 文化公园拆了,这文庙横竖是拆不得的,它已被列入国家第四批重点文保单位。 那日在江边看完老虎,回身就去了文庙也就是孔庙。不知这处是不是国内最年轻的孔庙,三十年代初才落成,前些年庆贺了80岁生日,墙上的报道还没撤下。二十年代当地士绅社会各界集资73万大洋,由俄罗斯人日丹诺夫为总工程师,花三年时间建成,占地90亩,规模阔大,比北京孔庙略小,也是桥、门、大成殿、崇圣祠,中间少了一组“杏坛”建筑。建筑的工艺水平较北京的、曲阜的要差着不少。到底年轻,这里见不到通常孔庙当中的古柏老松,才不过百年,想遮天蔽日郁郁葱葱还太早。 这里免票,免票也不见客流。比较商业街的日日火爆,这里太冷清了。兴许每逢大考之前,莘莘学子会来这里给自己祝福,见到松枝上有不少系着的红布条。影壁、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后殿。至圣先师的塑像、还掺和着孟子、朱子和一帮高徒陪列两旁,孔子的生平事迹展、论语石刻满墙。 文庙在满洲国时也成了日本人的道场,据说他们也尊师重教。光复后成了教学单位,先后成为多所大学的图书馆、藏书楼,还算幸运,没被挪作他用。后来不文化革命了,恢复了文庙,恢复的面积不如当初的一半,现在同时承担本省民族博物馆的功能。 博物馆中参观了两处,一处《黑龙江民族服饰展》,十多个民族,包括帽子、鞋子,如乌拉鞋,牛皮制的、鱼皮制的。这一地域的少数民族服饰一网打尽。第二处是《赫哲族、黎族服饰展》。展览将生活在祖国最南和最北的两个民族服饰做了对比展览。南边海南岛黎族的树皮衣,采用“见血封喉树”整体剥落下来,鞣制后裁剪成衣,现在已不再有人穿了。龙江边的赫哲人,采用鳇鱼等大型鱼种的皮缝制上身,还是挺漂亮的。这项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传承人的安排,服饰继续制作和穿着。南北之差,南人与北人从体魄、容貌到服饰的材质、款式差别如此之大,里边渗透着多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