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长河】 长河也称御河,清时皇家夏日往西郊常走这条水路,在西外高粱桥附近登船,一路柳岸闻莺,晃晃悠悠,拉纤还是撑杆就到了颐和园。现在的人们仍然可以享受舟楫之便,只是登船之处上溯至展览馆后湖。 网上查询,对长河的介绍摘录如下:长河全长30多里,是历代京城的引水河道,它从西山山麓通过昆明湖,至海淀麦庄桥,折向东南,遇西直门注入北护城河,再东流至德胜门入“水关”,进积水潭。元代水监郭守敬引白浮泉及西山诸泉水通过这条河道入大都城,再连接通惠河,以兴漕运。长河在明代逐渐淤塞。到了清代,乾隆帝兴修水利,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完成了对长河的疏浚,长河成为皇家由大内通往西郊的御用水路,也成为一条可以灌溉农田的河道 西山之水为上品。皇宫里见天往城里拉水,西山玉泉山的水。前十年还有一帮老人们天天坐早班车往卧佛寺后的樱桃沟拎水,每人负重多个塑料桶,直到那些个泉眼干涸。现在长河里跑的水,大概主要是密云水库的水了,京密引水渠在西面的某一段上与长河衔接了,否则哪来的源源清水。西郊曾经是京西稻的产地,早就不种了,守着密云水库周边,也不让种水稻,一律节水农业。省出点水来给人喝,西水东调,这点水还是不够,水库年年逼近死库容,才有今日大兴土木的南水北调。 这条自北往南、自西向东的水路是西北往东南的漫坡。从后湖上船走上水,到达终点颐和园需要两个小时,走下水时间短,那大船常常满满当当的。沿途停靠多个码头,如动物园、紫竹院,至少这一路的风景秀丽,还多少保留些昔日的古朴,柳暗花明。在紫竹院公园内,有处船闸,大船在这里高升,与三峡大坝的船只过坝异曲同工,没有走过船闸的可到这里来参观。 扯远了,还是顺水推舟,来咱长河畔的后湖吧。后湖是长河下水的最后一处泊船之处---皇帝船码头。那晚我数了数有七条大船,跑长河线的恐怕不止这几条。到现在我还没坐过这趟船。啥时候有功夫走一趟。 乾隆爷曾赋诗一首:长河雨后波增涨,趁爽平明好进船。柳岸忽闻嫩簧响,始知复育化成蝉。这意境还能有几分。 145【爷们】 后湖游泳的人不多,我说的是傍晚这个点,不如颐和园人多。这周边的人口算得密集,钓鱼的多、遛弯的多,见着水面漂着的七八个,算上岸边晾着的不超过20人。南岸展览馆剧场前有拨人,对角线北岸水闸边几位。我在北岸,这一小撮,每次不超过十人。 见到岁数大的就一位,76了,在这游了20年。其他的一帮都年轻着,看样子能小我一轮,是彼此熟悉的街坊邻居,听他们聊几句,还有一个厂子的。有位秃头常在水边,一待就是半天,八成是内退了。也有来的晚,天擦黑才到,像是从班上直接过来的,到了,脱了就下水,游一通上来。还有自带一桶清水的,出水后兜头倒下,净水浇身。 这泳点上常有打扑克的,游的不游的都一摊上打,出水后擦干了手,接过牌接着打,打起了就没完没了,天黑也不怕,太阳能顶灯自动打亮。 不时的几位还河边聚餐,喝了酒就胡侃,那天说起,人的命天注定,三十年前小知青谁料到自己后来能当一把手,这酒、那酒,谁想到现在习酒卖得火。 昨天爷们烤的的是羊肉串,下剪子切割的、点燃炭火的、翻转炙烤的,分工协作,烟雾缭绕。十多个人,不游泳的也凑过来。通体黝黑的几个汉子,白的总要掫几杯,一位都已啤酒肚了,还在不停地浇灌。一把肉签子递上来,你推我让的,还都没喝高。学龄前的小孙女也在那跟着搅和,披着花裙子、晃着羊肉串签子走前走后。爷们在这,也跟过来位不年轻的媳妇,是来看着的,管着爷们别喝高了。不时的还遭到酒友的起哄,倒酒之前还要歪过头来问一问,批准还是不批?媳妇说,上次他就是被架回去的……。 他们没跟我客气,我也不跟他们掺和,差着辈呢。头次来时让了我一棵烟,我说不会,后来问询他们这里的水情、社情,就没再深入沟通。等再来时,一句“来了”回句“来了”算是打过招呼,然后各忙活各的,我游我的,上岸后晾着吹干,换衣走人。这次,倒是两位女客,不前不后的晃着,让我这爷们更衣有所不便,还得往旮旯里靠靠,避人耳目。爷们也要避免有碍观瞻,要讲“八项注意”当然是红军时期的那个版本。 146【中流击水】 长河的水如何。上游好于下游,流到展览馆后湖,这大概属于中游。水质不错,个人的感官:人立在水中,低头可以见到自己的脚丫子,一米五的能见度,这与颐和园团城湖的能见度相仿,往远处说,海南岛海口的海滨浴场也是一米五。现在城内的水域不少都是伸手不见五指。至于水质的其他指标,靠目测是不成的,水务部门还是园林部门会有统计。我三四年前在北京日报上看到过管理部门的文章,提到北京城近郊区所有的湖面,只有颐和园湖面和展览馆后湖这两处达到了三类水标准。其他都在四类以上,四类已经不适于人类的皮肤接触。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谁敢呢。要是木帆船时代还差不多。长河里的小艇,六人的乘员,跑起来风驰电掣,推波助澜,一筒子河水前呼后拥立时汹涌澎湃,人在其中也会激荡起来。小船翻不起大浪,会游水的,这点忽悠还不够过瘾。惹不起的是那塑钢还是全钢的船身又添上加速度,再怎么身大肉沉的也不敢和它相撞。躲着点,溜边。 速度起来,要的就是惊险、玩的就是心跳,年轻、少年的偏好。激情总是属于少年,不辨世事、不知深浅其一;大脑操控冒险精神的细胞区域此时正在活跃期,其二。成年人则世故、脑细胞也衰退了,成人的冒险就少多了,有些人就是操持此业,吃这碗饭的,那另当别论。 我充分估量了快艇的高风险,约两分钟不到,水面转一圈回来二里地,驾驶员毛头小伙,有本没本都难说。就是成熟的驾驶员,谁敢说能万无一失。航天飞机之精密,下了多大的工夫,才往返飞了几十圈,还是掉下来两架。因此与快艇并驾齐驱,共享一河水,还是有些悬。不过还真有不怕的,人有人的水道,他们游在外圈,快艇的航道兜在里圈,常年如此,大概都达成了默契。倒是新来的游客要入乡问俗,看好了水势和规矩,真要串进了快行道,那麻烦大了。 长河的快艇上班晚、下班早,等我吃完晚饭来到河边人家的船早泊那了,一帮垂钓的此时已经上岗。游泳还是一早一晚的好,中午这段日照太强。容易把人晒花了。 147【环湖皆竿也】 北方城市的中心能有片湖泊几近奢侈。引得开发商们像蝇子一样踪了过来,巧取豪夺。看看我们周边的湖景房。都因这片水面金贵起来。房子因此而生色,而湖泊就沦为了丑陋。 后湖也是湖?它这么叫着,生态地理学家不这么看,湖泊要有水网供给、要有周边的植被、湿地涵养。这有吗。早先这相对于周边就是片低地,夏日落雨多了就积水潭,像区域内星罗棋布的“淀子”皇城内的人视野窄、口气大,有管这叫海子的。这里叫后湖不早于50年代,在三贝子花园地盘上建了“苏联展览馆”它的后身的水面就称作后湖。 后湖的水源,除了年降水四五百毫米,在污水截留的情况下全靠了长河输水,没了长河它或干了,要不就臭了。至于涵养水源的绿植,就是路过周边的行道树,数都数的过来。 环湖数不过来的是夏日的鱼竿。如古人兵戎相见森然而立的枪矛,齐刷刷地向湖面挺着。在渔人眼里这是闲暇、这是雅趣,这是盘中餐。城市水道里的游鱼,是否还有食用价值,连近海的鱼儿体内重金属都有超标的。无知者无畏。 我想起年初在安德森湖畔漫步时,湖边的牌子就书写着:请勿食用湖中的鱼。因早年这里曾是矿区,水质中水银含量超标。这种警示才是有效的警示。 市里的许许多多的的告示都形同虚设,这里的禁止项目是:游泳、滑冰、捕鱼。前两项是有关生命安全,话要说到,责任自负就是。后一项也是有关生命,鱼类的,对鱼类而言,水面上下杀机四伏。何止是鱼竿还有持在手中抡圆了的渔网、潜在水下挂网、地龙等各色渔具。 鱼过千层网,有水就会有鱼。鱼是水体良性循环的重要一环,会吃掉水中的杂草和藻类,控制水生植物的疯长,保持湖水的洁净,延长湖泊的生命。如今鱼类九死一生,与湖泊状态的恶化同步发展,现在京城有些湖面靠除草剂来杀灭水草、防治水体发臭。这不是恶性循环吗。所以禁渔还是有道理的,就是保卫湖泊,保护人自身。 “环滁皆山也”“环湖皆绿也”那是啥意境。 148【湖心岛】 后湖湖心有岛,人工岛,椭圆形,修的规规矩矩。我在“百度搜索”上没有查到后湖的资料,人家还没来得及收,或者是太小,不值一提。曾问过这里的老游客,环岛游一圈有多少距离。我被告知,小岛长170多米,宽不知道。我目测大概有30米。一圈相当于400米的跑道,小岛的形状也是东西展开,岸边围了一圈汉白玉的白栏杆,大概是要与南岸的皇帝码头的黄顶子相呼应。栏杆里是一圈走道,要是当跑道跑也没人拦着。 小岛在东头有一石拱桥与东岸相接,比颐和园西堤上的罗锅桥小了一号,桥拱起身子也是为了下面跑船。方便了船就不方便了人,拱桥够陡,拦住了些腿脚不利落的人。我好多年前的冬日上过一次岛,为抄近道,从南面过来,离了码头直接走冰面登岛。岛上除了一圈树和甬道就是荒草,雪上留下我孤独的脚印,冷清,冰面上有人凿洞钓鱼。夏日我还没有上过岛。 到了夏、秋两季,这里人气才旺起来。除了渔夫们,岛上最多的人群是健身族。主要是气功、武术、抖空竹的,颇具技术含量的那类。扭秧歌、健身操、街舞之类的不往这凑,毕竟地方偏僻些、也窄小些,大爷大妈们来这不方便,也耍不开。这处适宜师傅教徒弟式的教练、切磋,我想起了水浒传里的“快活林”。从这经过时,隔着长河,见过练功的几位,穿着练功服,宽松式,中间一溜疙瘩扣那种,站桩、走圈步,咱不懂,就是围着心目中的圆心,双手一上一下的抬起,直腰弯腿打转,没完没了,转够了,反方向接茬。上周,六七个老外,估计是不远处“交大”的留学生,跟着个中国小伙在练太极,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周末我在水中漂着,见着位红背心、短打扮的汉子,抖得空竹上下翻飞嗡嗡作响,两臂一较劲,绳索绷上了头顶,嗖的一声,空竹一飞冲天,高过了树梢,倏忽坠下,又稳稳地挡在了绳上,继续疯狂旋转。 天擦黑时,岛上人影绰绰,渔夫们竿上的蓝灯打亮,朝向水面。不知为何,水畔蚊虫甚少,岛上的人,久久不曾散去。 顺便说一句,如果想登岛,又不是数九寒天,一定得走南面,从西外大街的展览馆东侧往北走或者是从高粱桥南侧往西去。如果走了桥北面,那可就登不上岛了。 149【后湖/团城湖】 后湖和团城湖这是我近年在京城一游再游的湖泊。PK一下,时兴不是。 两湖是一个水系,由长河相连,你在上游,我在下游,扁舟一叶,一时三晌,漂了下来。 一小、一大,后湖勉强称作湖,有个三四十亩的水面;团城湖大多了,比一堤之隔的昆明湖略小。前者也不是最小的湖面,京城就有比它小的,德胜门外的“人定湖”现在萎缩到了一个泳池大小,香山公园里的“眼镜湖”原本就没多大。团城湖则创造了个“之最”,天下能将湖泊铁壁合围者,估计就在这世界文化遗产的园子内,这同时可以作为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样板,警示板。 说到周边环境,要是能穿越往前四十年,人在后湖,眼望西山一脉青山,现在环湖皆楼也,阻断视线。团城湖则风光依旧——目不斜视,只限于往西瞅,山势迤逦、葱绿漫天,夕阳下烁烁发光的是玉泉山塔 湖内都有小岛,城里满是人的世界,后湖偶有水禽飞来,或溅落水面或隐在岸边的僻静处,近期有一队野鸭七只常在闸口处歇脚,岛子是上不去了,有时都人满为患。而团城湖的湖心岛是鸟世界。自从岛上的建筑被毁之后,上百年了废墟一片,夏日泳者们可以登岸凭吊碎砖滥瓦,岛上树木葱茏是野禽们的栖息地,周边鱼肥、草茂,泳者们就是游到了跟前,也就是人禽两下默默相望,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湖水算得清澈,阳光强烈时能看到水草的根部。对于湖泊而言水草代表着生命力、自我净化的能力。团城湖满湖的草,占据的水面近一半,而且密密实实,长得茂盛处水草能挣脱出水面一寸来高,齐刷刷的,少找麻烦,要在草丛中寻出航道,想要环岛一周,需曲曲折折。后湖则极爽快,长河一路早以成了水泥槽子,到了这湖畔码头也做了硬化处理,水草难以扎根,泳者不必担心被草缠了去。 对泳者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水的洁净度。水是一河的好水,下游毕竟还隔着不远,沿途虽有人居但消灭了工业,水流到这后湖还能让人安心。不知何故这里至少傍晚的游人不多,且泳者极少年轻人,不像团城湖极有人气,四方八面都是泳者,——封湖之前的盛况。 团城湖游不了了,我在这后湖找到了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