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北京的老地方,老巷老胡同,旧街故居,现在的游者,多是慕名前往,虽然不知更多其究,但还是愿意刨根问底儿。我先写出点大伙都知道的,最是希望老街邻,老学者,给个纠正,补遗。ffice ffice" />
+ U# X7 `0 E9 ?* i礼士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有支巷通演乐胡同、灯草胡同,北有支巷通前拐棒胡同, 9 T7 B) R/ X# v6 `' w( a, ]
礼士胡同,明朝属思诚坊,称驴市胡同,亦称骡市,据传,此地曾是驴骡市场,故而得名。清宣统时驴市废,以其谐音改称礼士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二十八条。
9 A g Q) K5 r% S
! t/ F2 d. p1 N" {这个胡同,可能因清朝乾隆时的宰相刘墉居住过,而使得慕名来探访的越来越多。刘墉故第在驴市胡同西头,其街南墙上曾有一横石,上刻“刘石庵先生故居”。石庵,刘墉的号。横石今不存。
$ s) f$ c% u; j0 J2 Z% W ?; e9 o4 M6 Q0 e: u) ~
据清末震钧《天咫偶闻》记载:“刘文清公(刘墉)故第在驴市胡同西头,南北皆是。其街北一宅改为食肆,余幼时屡过之,屋宇不甚深邃。正室五楹,阶下青桐一株,传为公手植。街南墙上横石,刻‘刘石庵先生故居’七字。今屋皆易主,北宅久坼,横石亦亡矣。”而现在的胡同里,刘墉故居难寻。 , `, X5 E* s7 i9 {2 V
' ~; h* u0 C, k1 V- q. I
( k7 H% X: A" m( u( W 胡同129号院,最为显赫。(有传,刘墉家居礼士胡同129号院)
/ |" j& [! k* J. z& Q1 t& T# H. [胡同内129号院的主人为清末汉阳知府宾俊,民国时,日本投机商李彦青趁日本大地震之机贩大米发了横财,买下这所院子。曹锟当政时,李彦青被枪毙。此后此宅又转手天津盐商李善人之子李领臣,李领臣请朱启钤的学生重新设计,使整个建筑风格典雅。解放后成为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后又为中国青年报社和电影局使用。1984年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x- e4 A/ o2 y9 U: @2 }. d
礼士胡同129号大院即便放到任何地方,都堪称气派非凡。此院落的临街大门为三间,规模浩大,大门两边为一道八字形屏墙,屏墙和长长的街面围墙上部雕刻着极华丽的砖雕花。这种装饰墙在北京几乎独一无二。就是门外的便道上,也设有精美的石礅。只是如今这里的主人挂起了谢绝参观的牌子。“要说也可以理解,当初在这里拍电视剧《大宅门》时,胡同堵得乌泱乌泱的,围满了看热闹的群众。
; P+ [0 V3 x, H r2 m解放后,此处曾作过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对面64号如今作为中唱总公司的二层苏式小楼,就是50年代建起来的使馆武官处,后又为中国青年报社社址。“文革”期间,该院为“四人帮”手下、时任文化部长的于会咏所居。此后改为广电部电影局。 " f/ G- H0 v6 ^
129号这座四合院。从它的街门、院墙、甚至便道上的装饰,都让人忍不住琢磨,它会不会是刘镛的故宅呢?可惜,经过考证,拿得准的说法是,这是一座民国时期建造的仿古建筑。这礼士胡同的寻古之游,真是别有一番味道呀。 0 g: F& ~( S0 H) U6 b; {# c
) a( t' k, f2 ^$ W
43号院的东侧,原来也是一座极大的四合院,123号,64号,41号,门厅也都显得显赫。看来,刘墉的古宅,现已难确定。 $ @2 ]7 w7 r4 ?
: t3 B3 q: d! W7 h2 a: l
, c0 G6 q7 r5 z
) J1 S; k* F# ^1 T胡同123号院,小学故事。
; J1 g* c! U7 }* p: ?胡同内东口路43号院为清大学士敬信旧居,民国时做过蒙藏院,今为礼士胡同小学。小学的前身,是育英学校,看了院内的图片展,会体会到旧日的风光,现在,旧校舍已拆除,大槐树还立在新建起来的楼房前。 + T) Z4 G. K/ Q0 g, ?, G! ]
2 E. J8 C& b/ c/ @
胡同43号院,也是很有故事的一座院落,前些年拆除,现为办公楼房。 3 F9 X0 v: l: h" s
胡同41号院,也非同一般。许多传说故事,需要老友们来补充喽。
礼士胡同初探2011.1写
礼士胡同初探2011.1写
礼士胡同初探2011.1写
礼士胡同初探2011.1写
礼士胡同初探2011.1写
礼士胡同初探2011.1写
礼士胡同初探2011.1写
礼士胡同初探2011.1写
礼士胡同初探2011.1写
礼士胡同初探2011.1写
礼士胡同初探2011.1写
礼士胡同初探2011.1写
礼士胡同初探2011.1写
礼士胡同初探2011.1写
礼士胡同初探2011.1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