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757|回复: 138

【连载】微言北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2-7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 s& A1 u4 p; }8 b3 P

 

% \$ j' d7 U: A. Z' v, F

题记:我是一个山东回民,十四年前来到北京,求学就职,落户安家。十四年中我远离了故乡,似乎北京就是第二个故乡。这里是我精神成长的地方,请允许我说,我的北京;请允许我,用微言细语,向您讲述,一个山东回回心中的那个北京。

: x/ R( W9 ~# p

 

' I; G H; s+ i3 [1 [

一、
   有时在胡同里随意走走,总能看到重叠着几个时代的沧桑面貌,甚至能看到藏在背后的苦心和无奈。至今很多门楼上,精美的砖雕还被灰泥挡着,那是破四旧的年代用心良苦的保护,还有门墩,你去看,几乎每个门墩上的小狮子都被砸掉了,有的还剩下半截身子。那天偶然看到一个门户,其门墩竟然完整,可又绝然旧物,连常常被锯掉的精美门簪也完整保留,后来才看出,那门墩曾被整个砸断卸下,看来是主人家提前埋藏收起,才逃过一劫。人对美的眷恋和追求是无可阻挡的,即使冒着骇人的风险,即使那在一些人眼里只是一块石头半截木头。

4 n0 l& A: J% B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7 9:34:29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2-2-7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颗善良的心在流浪……

- |7 z, I4 }. L* ~

偌大的世界,何处才能安顿?

发表于 2012-2-7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淡淡的忧伤,从文中能窥见了一颗善良的心在流浪……

& Y3 v+ M: r9 ~* v9 r2 D

谁又不是呢?命运坎坷的中国人——即便是世居古都的原住民,“家”又在何方?

o* m4 Y+ L( e4 G

我时常在想,这个以疯狂拆毁破坏著称的“挖掘机”,将以何种结局告终呢?

* Q/ C6 ~! n, t" P' |

尘埃落定的历史又会如何诠释今朝?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0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4 J B& {: @- b( I& }

  诗人于坚说中国的城市小区都是把人冷漠隔离的集中营,今天我确信了。一位兄弟对门住了四年的邻居,今天才遇见第一面,竟是多年前的老同事,四年方才遇上,其实还算幸运的。一位牛街的伯伯忆起年轻时,大杂院里丈夫打了怀孕的妻子,结果被满院的大妈拿扫帚棒追打,不光不敢还手,老爹还挨门致谢,说替他管教了儿子。于坚还感慨说,西方小区虽然隔离,但尚有教堂可供交流,中国则只是隔离。这么看来,城市里的回民,真是幸运的一群,虽散落城中,却依然在寺中、席上、家里常常相聚,守望相助。都市化让乡村的人们背井离乡,将老城的人们关入鸽子笼,可只要人心还在一个高度上相通,孤独和隔阂就能医治。怕的是心凉心死,生命也就提前结束了,还奢谈什么美好温馨的生活?

发表于 2012-2-7 0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净、真诚、悲天悯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南长街在2012-2-7 9:43:00的发言:
2 }7 H2 x0 u* y+ {6 X

清净、真诚、悲天悯人。

& @/ X, Q9 f& |/ m

您这个品评好啊,正好有“清真”二字,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7 F* U6 I9 [- P7 f6 b. ^- U

在兄弟家附近的胡同里遇到一样稀罕物件,估计全北京的胡同里也就几个了------一副老门环。黄澄澄的铜门环,泛着岁月摩挲的光泽,只有一个门坠留存,形如庙里悬挂的石磬。且不说后来文物贩子疯狂的偷盗,只大炼钢铁的年代里,老北京的门环就基本被毁光了。一同大量熔掉的还有香炉、佛像等金属文物,以及孩子偷偷拿走上交的菜刀、铁锅。这副门环也许是侥幸漏网,也许是事先被藏起。我站在它面前端详良久,那未曾经历过的岁月如在眼前。

- k- D, O! v/ Z C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 _3 F8 p4 G' y4 s( o1 e1 g

以前的物件,往往精工细作,尤其那些手工作坊,每件都是匠人的作品,每件都不同。当时求的是精致、耐用,越用越好看,经得起岁月的销磨,以致人也这般形质俱佳地追求着自我。如今则不同,银样镴枪头,大多中看不中用,中用不中买,甚至贵也换不来好品质。如今就一个字------“急”:工程以提前完工为荣耀,产品式样品牌百出,却急匆匆上市,急匆匆消失,谁还奢望做出一个百年的金品牌,经营出一个百年的老字号?人不也如此么?一切追求短平快,萝卜快了不洗泥,不洗的何止是泥?不洗就不洗吧,谁还顾得上这些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0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 E" w. a6 Q( T

背井离乡,几千年来,这句话都让人怅然,不同的是,以前是少数一些宦游者、经商者、流放者、戍边者承受这份痛苦,如今则是天南地北的人们四处流浪,寻求家乡无法给予的梦想。可那些考上大学的孩子、成了白领的年轻人、挣了钱的辛苦的商贩们,这人群中的大部分,却失去了更多,因为,他们,不,是我们,我们失去了故乡,失去了老人,我们是形象稍好一些的流民而已。远离家乡家人的感觉,世居的人们是无法体会的,一年才能见到家人一次,历尽千辛万苦,火车、长途汽车、飞机、船,辗转腾挪,捱到家乡,却发现马上又要返程,却发现自小熟悉的家乡对你露出陌生的眼神,却发现自己已哪里都不属于,已经没有真正意义的家,只能承受被撕裂的命运。这就是几十年来发展的好与坏的果实,每个普通人都要尝它,无法拒绝。
(此篇写于2008.7)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8 G& C' r9 ?# o

  书店里人最多的地儿,就是理财有关的书架和算命看风水的书架,还有健康书架。如果想了解当今社会的渴求,就去看看书店里哪些书最破最脏。而从这些被翻烂了的书上,也能看到社会的浮躁和沉沦。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1 i0 j0 C1 A* @$ m4 Q9 A

  如今购书和下载书的人不少,可真正踏实看书的人不多,看得入心的人则更少。朋友总问我,这么多书,你都看了么?我说,这些不是小说,我不打算挨个通读,带着问题和兴味,抽出相关的几本,翻读而过,那叫一个过瘾。如果一个人是茫然的,趣味就会消失,兴致勃勃收集的反会成为负担,即使闲来无事的光景,也会变得无聊。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0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刻骨铭心

3 F2 Y" E* k6 a

 

0 d% {( h( s; n3 ~4 p5 A

第一次登长城,头一遭上天安门时,都让我惊诧,不仅因为美,还因为几乎刻满了的名字和“到此一游”,这二者,一个是中华的脊梁,一个是祖国的心脏,这样的涂鸦真可谓“刻骨铭心”了。可是,怪谁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05: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八、它还在吗?

去看国图分馆的老照片展,其中有一副是清真寺大殿的特写。我站在它面前,久久凝视。精美大气的木刻“米哈拉布”,林立的大柱,挂满半空的精致的灯笼,且每排都不同,还有那回民老太太们手工缝制的拜垫,一条条铺满了深深的大殿,柱子上挂着一对竖匾,一段“阿叶提”徐徐展现在一组组菱形书法中,还有大大小小的横匾挂在高处。从米哈拉布看这是座古寺,空间看大殿应是勾连搭的宏深建筑,从拜垫看礼拜的回回非常之多。可还是无从知晓这是北京哪座寺,不只是因为孤陋寡闻,还在于,眼前所有的这些精美,大多在58年以后的历次浩劫中毁灭了,甚至连大殿都可能不在了。这就是老照片的价值,它为我们保留了再也无从见到的美丽,和很多人最美好的记忆。当然,也间接保留了蒙昧者的罪证。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0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九、清真寺是不断生长的

和黑龙兄讨论那张大殿旧照时,他看殿内的装饰不少都是近代的,所以总觉这寺年代不长。其实这正是清真寺和其他寺庙显著不同之处,回民从古至今,都把清真寺作为一个叩拜真主的场所,日日年年,旧则修,缺则补,所有的美好意念都倾注在了这里,所以清真寺始终是活的,在不断吐故纳新地生长,所以就能看到不同的灯笼,那是乡老们不同年月的乜帖,还有不同的匾额,那是各样人各样光阴的倾诉,甚至大殿也在生长,礼拜的人站不下了,就再接一进大殿,不够就再接,以至于我们看到一些清真寺竟有六七进之多。所以清真寺的文物意味总在其次,文物总给人停止在某个时空的感觉,而清真寺首先是鲜活的心灵的殿堂,其次是艺术的结晶,再其次才是文物古建。

: F; l) z; j9 h/ T

 

发表于 2012-2-14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idushu在2012-2-14 10:03:00的发言:
+ y, @! d1 n- D7 @* q! i

最荒唐的事发生在文革之后的八十年代中叶,某学校占用了明清四大清真官寺之一的法明寺(安内二条),明知是租用,非但不还,还把明代大殿给拆了,您知道为什么拆么?为了腾地儿整个操场。所以某些时代和人很“神奇”,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深刻”,让人永远无法忘记------

& u9 R- e: t3 ]3 T$ A: J

教人文化的地方,反是先破坏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多么深刻

* y+ c! \) y3 _6 z

 

5 b: {, ?/ g+ \/ Z

十年浩劫,北京许多清真寺毁得面目全非,说几个心酸的旧日荒唐事吧:西贯市清真寺因为庚子年接待过落难的太后皇帝一行,获赐慈禧、光绪及亲王大臣所书共七块匾额,结果被造反派拆下来临时做了案板,擀了过年的饺子皮儿,然后一把火烧了。通州清真寺是元代古寺,造反派就专门拆了最古最精美的窑殿。最荒唐的事发生在文革之后的八十年代中叶,某学校占用了明清四大清真官寺之一的法明寺(安内二条),明知是租用,非但不还,还把明代大殿给拆了,您知道为什么拆么?为了腾地儿整个操场。所以某些时代和人很“神奇”,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深刻”,让人永远无法忘记------

发表于 2012-2-12 2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呵呵,我已经不信这个了!

6 u3 y l- D: J# k: N

二十二,我一点都不觉得奇异。不过我欣赏你的结论,非常。

6 @+ S+ M" \5 I: n, a' ?

二十三,我不以为然。好人坏人哪都有,有信仰的人好得多。

4 F9 F; t4 S: W: l; h: ?$ g" d

二十四,白水——健康,绿色,环保。

8 U5 {1 L2 f8 N8 L$ L

二十五,我倒是觉得可以培养。

发表于 2012-2-12 2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大在2012-2-11 23:48:00的发言:
, `+ e, x5 b6 j7 Z

真敢捅词!

" ?, M! ~& t# R5 [

“调侃”

2 w* ~% a$ E: L0 `3 L% D

改不了了。555555555.........我想要言辞活跃一点,后来也觉得跟楼主严肃的作风差得太远,好在楼主宽宏大量没跟我计较哈。

0 |% W7 f5 R( b' q2 G

 

' @$ e, v- t1 @* Z' O' d2 P9 I W

下次一定注意,老大!(你喜欢张承志的文字吗?跟我说说哦)

6 M+ g1 \- o% B7 C% x9 `; M: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12 22:13:32编辑过]
发表于 2012-2-12 2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idushu在2012-2-12 10:14:00的发言:
二十一、可否欢快的想像?

“打字”,可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敲键盘。一种是:键盘唱起来,文字开始跳舞。我们不一定要这样说,却需要这样一份欢快的想象力。
5 ~- [4 y' V! V3 E0 n3 w L

 

! y' L, W; b& s O( x/ D

 

1 A! ]* M% b( D( a7 N( c

我喜欢这一段!!

) q% T. S* G' u" W B0 [) p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12 22:12:2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0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六、这就是文化

1 x) P3 w) X3 i% r3 ^

 

+ W5 @' y4 g- B" O$ ^% }

汉族讲究个本命年,一个本命年的爷们儿,可以大摇大摆系着大红腰带、穿着大红袜子在街上晃悠,可其他时光,谁都觉得不伦不类。这就是文化。而一个不吃大肉的回民,和一个吃大肉就生理性呕吐的汉民,两者的忌口是不同的,这也是文化。一个一杯茶半天才抿上一口的人,和一个渴了抄起茶碗就咕咚的人,心境是不同的,这也是文化。一小杯咖啡喝一下午,熬夜加班喝掉一大杯咖啡,两者的区别,也是文化。文化就是一种讲究,一种持守,一种心境,一种久已有之的生活态度。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0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七、地铁的地面

7 W e9 Z/ P; y6 X

 

! W1 f9 }7 l$ R0 y

拥在北京地铁的人流里,常能看到地上的一只手套,一顶帽子,或劣质旅行箱的轮子,一只残破的小熊挂件,还有层层叠叠的,轻快或者疲惫的脚印。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08: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 K7 k/ y% N% v6 Y2 s2 @

  首都新近提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四样北京精神,有关部门要求阿訇们在“卧尔兹”(周五聚礼日的汉语演讲)上必须宣贯。这些词都是好词,可这样的宣贯要求,却让人总觉恰恰同这精神样样相反。总试图把教门生硬地纳入体制内甚至收编,本身就是缺乏历史常识和大局观的表现,搞不好团结,何谈爱国?一味的提要求、搞控制,同那不堪回首的年代异曲同工,何谈创新?容不下宗教和异样文化,何谈包容?前三样都做不到,何谈厚德?

2 u( e8 j: ^# v.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9 8:16:3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

9 c& W( D* ` m3 L

   昨天同老北京网的两位朋友晤谈小聚,无烟无酒,对坐成席,谈一些治砚种花访古淘书的雅事,倒也古意盎然。这样的相聚,近些年越来越少了,老友尚且难见,更别提萍水相逢的朋友了。同坐中,一位爽快诚挚,一位博闻广识。谈兴浓时,话题飞跃连转,且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让听者很是过瘾。知其一,只算见闻,不算知识。听君一席话的感慨,今天算是领会一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2-10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

6 x& w& n8 c0 D' K+ w) [

 

. m7 @! r2 d: |: V

东四路口北,路西,有个眼镜店,天天路过,从未见开过张,柜台几乎落尘废弃了,店内的老两口,不是和朋友或家人打麻将,就是看报纸,晒太阳。这可是黄金地段的老门脸,不出租,不经营,真是少见而又费解。也许是私产,不愿出租,权且守着,老人只是眷恋阳光灿烂的晚年吧。

& {) u. P9 _1 B. n" ~;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10 15:04:44编辑过]
发表于 2012-2-8 0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一个思想上封闭的社会,很容易出现历史热、保健热、旅游热和饮食热。满足口腹之欲的人们渴望活得更久等待明天来临。排遣现实中压抑的方式以不停在世界上游走的方式实现,大把大把吃东西填充越走越不满足感觉到的空荡,他们在对历史的刨挖解构当中找寻失衡世界的平衡点,那个时候,书籍对心灵的秤砣作用一点也体现不出来了。

0 D/ @6 M( @+ n9 ]1 X2 e W# `, f: P

2:现而今的中国宠物遍地。宠物遍地中我感受不到大家对生灵的热爱,我所指的生灵是这个世界除我们自身之外的花花草草小虫蛾子。

! h! f2 l& J5 o+ y0 ]2 i7 d8 T* ]; g5 t ?

3:苏曼殊一生不大爱为人写对联,普陀山一僧舍处有他一副对子,联曰: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 ?' v0 x3 e2 w7 u- O" j

4:我喜欢小爱同学的这个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06: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 v6 m% F/ E v; P' c7 Z M+ h. }

  地铁车厢里两个女人在交口夸赞,神情陶醉,我以为是在夸某个有魅力的朋友,后来才知竟是在夸宠物狗。但当一个牧人给自己的牛呀羊呀起上名字,依依呀呀地跟它们说话时,我不会有这样的惊愕。当一个卖瓜人家的女孩子把拉车的那匹枣红马的鬃毛编成条条的小辫子时,我不会有这样的惊愕。可什么时候,人们把牲口变成了宠物,把宠物称为儿子女儿,关爱亲密甚至超过了自家老人?当每日凌晨听到狗叫,总觉的那不是人遛狗,而是狗遛人。

发表于 2012-2-8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而今的中国宠物遍地。宠物遍地中我感受不到大家对生灵的热爱,我所指的生灵是这个世界除我们自身之外的花花草草小虫蛾子。

9 p9 d& a- x* R$ h z

 

) h# r4 t( H6 N4 \/ J2 y/ X" G

对生命的爱,首先应该是平等,是对生命的尊重。养小动物应该是爱的泛化,是爱的延伸,而不是用以填补无聊和空虚。

4 U) h: s! H) E' }, n+ K

 

3 E6 M" |5 W& |1 W" a8 w

最不能容忍的是遗弃,要对朝夕相处过的生命负责!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1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

' E+ E" y" t% x* d: }- H4 z

   让人强烈感觉到北京还是首都的,不仅仅是提前清道呼啸而过的特权车队,也不仅是纵论大政高谈国际的侃爷的哥。还有这样一群人,千里迢迢、抛家舍业来这里,只是因为此为天子脚下,中央所在。他们是来告御状的上访者,古老地方戏中拦轿喊冤的场景片段肯定不止一次在他们梦中上演。中纪委尚在府学胡同的时候,我看到寒冬腊月里有人睡在厚厚的垫子和被子之间,几个人则袖手蜷缩着聊着说着。当时以为是进京求医的,一看才知那是冤情有望上达天听的衙门口。有时电车106上会拥上一拨风尘仆仆的外地人,不用买票,且往往高声互诉或分享经验,原来是上访者。这车绝对是上访人的专线,北可到中纪委,南则至信访局。各样骇人听闻的冤情听得多了,人们已失去了惊讶,甚或同情也少了几分。层层上告,越级上访,是让地方上极为头疼的事情,可这并不代表御状告成就万事大吉,可人们还是执着地冲破重重阻碍赶往京城,去打捞这无数代人传说了千百年的最后一丝公道。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1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

1 L+ J% Z' D9 Z1 I% P6 @+ L3 A

   北京失去了城墙的古老护卫,却还有一道户籍的墙划分着资格和权益。但并未阻止人们来此打捞梦想的月光,或在流浪中寻觅希望。如今求学与打工早已差别微妙,学府早已不是外地孩子主要的聚集之地。缺乏背景的外乡孩子虽无法优哉游哉,却也在不断地变换和尝试中挣着自己的钱粮和自信。我很少到朝阳海淀的高楼大厦去,所以在东去的沿途,和旧城的街巷,我看到的大都是这样的异乡人。他们是保安、店员、招待、伙计、菜贩,还有曾经是这些如今翻捡垃圾桶的流浪者。前者大都坚持着捱过忙碌,而后三五成群衣着新鲜地晃动在街头;后者则或穿着曾经安放过最初的忐忑的制服,或满足过小小的爱美之心的时装,破旧肮脏,面目却全都安详地,自顾自走在首都的大街小巷。我常常猜想他们的身世经历,和曾有的梦想,可他们无不沉默自封,旁若无人地与你擦肩而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

. i4 z+ y) ^% g% ?! k) E6 b

 

' \% `8 `# C3 j& k$ u- N6 k

    一篇描画北京另一张面孔的文字,沉重而且灰暗,但又暗藏着东方城市才有的顽强和生命力。北岛写道: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默默地永生,默默地死去。每一座伟大的东方城市,都上演着这样的悲喜莫名。如果你常常在街上走,就能看到这城市的真正面容。胡同里的老人慢慢地走过,沉默却也安详。即使你十年内不断地看到他们,他们也是不变的容貌,这岁月的作品已然完成,只安放在门槛外,小路上,圈椅里,成为这伟大城市平常的一部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22:49 , Processed in 1.186407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