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83715
帖子
阅读权限8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5-7-15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5-8-29 17: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6317wlt 于 2015-8-29 22:54 编辑
, q! y2 ^/ b7 Z: O1 Z) M$ I# |4 v r
我与航空工业学校6( _" ?+ @5 o: Q0 e: f% _* F+ w
三、刻苦学习$ \2 B- C p" @6 H
我用刻苦学习这个标题,有人可能感到“俗”。我介绍了具体情况,校友们可以看到,刻苦到什么程度。由于苏联4年制的教材,我们3年学完。课程安排的非常满。除去白天授课时间外,每晚有两个课时的晚自习。由于,一门不及格补考;两门不及格留级;三门不及格回家的铁规定,尽全力学习是绝大多数同学的自律。星期天本来没有硬性规定要上学,可是大家都称为“大自习”。为什么叫做“大自习”?因为,平常上课还有课间休息几分钟,礼拜天没有上下课的铃声,一焖就是半天。' P2 x/ Q4 Q% ^
晚自习后有的同学还不回去休息,就要强制劝回。到了熄灯时间强制拉闸。
6 E% M Y n2 I9 n. u% d" J* r, v 一年下来,有些同学累病了回家了;有些休学后留级再重新入校,也有少数两门不及格留级的。淘汰率有多高?没有统计。进校的时候6专科有个6123班,后来化整为零的分到其他班。6122班有没有不记得了。最后只剩下6314~6321共8个班。如果我记忆不差的话,27中和我一同入校的是43人,毕业的时候剩下不到30人。
' @# o8 ~: I8 h$ b$ x 前面我说过赞扬苏联教育制度和方法的话,在高淘汰率方面还是感觉有不足的地方。不过4年制教材3年完,不是苏联人的过错。
5 b% T5 f% X( |: J) K 看到惊心动魄的淘汰,我从二年级开始改变了战略:不求成绩全面好,确保身体不有病。这个决策使我受益一辈子。本来我在初中还经常请病假,到中专毕业我成为全班有数的几个身体最棒的了。当时我们一些同学中,不求成绩全面好,照顾好身体最重要的议论也有了一定市场。还流行了一段顺口溜: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 |: e/ x9 k$ K% L1 k 四、刻苦生活
s3 O6 ^ ?. r- O& I 进入航校的同学,农村出来的占多数。那个年代,本来都比较贫穷。从衣着到日常花钱到处可以看出。前些日子我曾经把刘振瀛同学保存的账单亮了一亮,现在再亮一次,可以看看我们怎样对待几分钱的。! w3 e, ]$ V r! F- O6 |
/ O1 q, I- Q+ E7 H+ p; y) A 参加捐款的34人,捐3分的10人、4分的3人、5分的13人、6分的1人1毛的6人两毛的1人。捐款超过5分的只有7人,捐两毛的是带工资上学的调干生。( u: ^. f: \$ {0 n( q; Z9 }: V
当时苇子坑到德胜门的公共汽车票开始5分,后来8分,没有几个同学舍得花钱坐车,都是步行到德胜门。
5 ~* g' H! P; [; m 1958年我们的毕业聚餐,我问大家说:以前喝过酒的请举手!39个同学只有2个举手。
+ U5 m! u6 q" E% j, b 1958年五四火炬接力赛前,一个大卡车拉着我们看路线,同时把我们放到接力点,每人发了几块奶糖。说:吃了可以补充能量。我是第一次见到奶糖。问问同车的队友,多数也是第一次吃奶糖。" [( t( O- M/ o: g, K; W* T( l" b; B
我罗嗦这么多,是要校友们了解我们当时的生活条件。& j7 ~* ]3 T- \1 [7 {1 e
当时的伙食,是我以前没有遇到的好,国家发给伙食费每月12元,实际吃11.5元。节约的0.5元,由班里救济贫困学生。好像是班主任管理(我当班长也没有管过这钱)。只记得用这钱买了布匹棉花,由班上的女同学给困难同学王占英做棉衣(舍不得到外面花手工钱)。也给这些同学买笔和本。
4 \' F0 K0 e1 k, ]# J8 z
& Y+ D: U, d3 y! r: ].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