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西水车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5-4-20 19: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20 19:13 编辑
- ^* I! s, r5 w0 M. O
  V' d/ s/ f" C6 H: \, e
                               总督府(下)
      顺着通往官邸的路走到终点,就见一个多边形的喷水池,水池的后面矗立着两根旗杆,上面挂着加国枫叶国旗。在旗杆的后面就是总督府的官邸,外墙为灰色的砖石结构,中间部分为三层,两旁为挑高一层的小楼,三层顶部是尖形的坡顶结构,尖形下面的三角形部分是狮子和一种叫不出名的动物组成的雕刻图案,在进门的门洞上方也雕刻着一副图案,在门口的左侧的墙上镶嵌着不大的一块铜牌,上面可能是用英文书写的有关总督府的说明。在小楼坡顶的尖部立有一个旗杆,导游说,这个旗杆挂什么旗子是有说头的。当这个旗杆挂上加拿大国旗时,表示总督不在此办公。如果上面挂的是总督旗(上面是狮子图案)时,表示总督在官邸内办公。说来也巧合,我们的两次参观总督府,楼上旗杆上都是挂的狮子旗,也就是说,总督在楼内办公。导游告诉我们,如果是悬挂枫叶国旗时,表示总督不在楼内办公,这时还可以参观他的官邸。如果运气好,遇到总督在官邸办公时,有时还能碰到总督休息时来到院子里,会和你聊上一会儿家常。
      值得华人骄傲的是,这里还出了一届华人后裔的女性总督,即1999年10月至2005年9月的第26任总督,叫伍冰枝(阿瑞安·克拉克森)。听说她当时也是受命于国家危难之时,正值英法两族裔争斗愈演愈烈的时候,由于她是华裔,持中立观点,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她才华横溢,在加国曾任过多种要职,为加国做过不少的贡献,才具备了当总督的条件。据说,她出生于香港,祖籍是广东台山客家人,也是加拿大最早的难民和移民。
      从总督府出来后,我们乘上旅游大巴就去参观加拿大的皇家造币厂。造币厂位于渥太华市中心的一处类似城堡似的古典建筑内。参观这里据说要提前预约,可能是旅游旺季的缘故,我们的旅行团没能预约上,只能去造币厂的院落和二楼的展厅去参观了。据说,以前加拿大的1分、5分、1角、0.25元、1元、2元的流通币都曾是这里上产的,但现在不再生产了,只生产纪念币、贵金属饰品、收藏品和铸币模版了,流通币已经转移至温伯尼造币厂生产。皇家造币厂建于1908年,有着精湛的铸币技术和悠久的历史,它是世界上第一家生产出99.99%普制金币和99.999精致金币的造币厂。二楼的展厅里,有各种纪念币、纪念表、金银饰品出售,我为孙子选购了一枚一面是猫的图案另一面是加拿大国旗枫叶图案的银币做为参观造币厂的纪念。听说该厂发行的最高面值的纪念币是350加元,展厅内还有一枚重达28磅黄金供参观的游人拍照使用。
      临回蒙城之前,我们还特地去逛了渥太华最大的一个华人超市,叫“大统华”。超市的规模较大,品种也丰富,国内超市有的东西这里几乎都可见到。从王致和的臭豆腐到浙江的绍兴老酒应有尽有,国内游客在这里购物比较方便,标签上一般都有中文,收银员和理货员也都能简单的听懂一些国语。
    下一篇:看施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5-4-20 19: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督府》文中的部分照片:1 X# x7 k6 P; G$ r

7 d6 ?+ p* c& K% t! H! ?! i$ s5 ]) K9 v3 b9 e% l3 |

  E; M6 o/ Y9 Z, R$ ?: M' r/ d$ K' u; Z9 c, `; \5 q- j# y

总督府院门口

总督府院门口

总督府院内

总督府院内

总督府

总督府

总督府

总督府

皇家造币厂

皇家造币厂

28磅黄金

28磅黄金

大统华超市

大统华超市

点评

很好!!!!  发表于 2015-4-21 08:15
发表于 2015-4-20 19: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发几张郁金香节上拍的近距离照:3 ~; p* n5 ~) Y) M: c6 H

" |2 D) k! d0 ]8 y7 n
* M/ W5 Y1 v) N5 D) h& J
IMG_0110.JPG
IMG_0111.JPG
IMG_0112.JPG
IMG_0113.JPG
发表于 2015-4-22 16: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22 16:41 编辑
. Y8 f$ k- a% m3 m6 t$ o. @
5 h# A: b+ c& P- Z9 q/ f. v
                                 看施工(上)
      由于职业的缘故吧,我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喜欢看看那里的工程施工情况。在蒙特利尔也没例外。利用遛弯的机会,前后看过电工维修架空线的施工、市政维修马路的施工及建筑工人建造房屋的施工。
      一天上午九点多,我家窗前开来了两辆工程车停在了窗前的电线杆旁,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在窗前观看了起来。只见两辆工程车各停在一根电线杆的两侧几米开外后,车上下来几个工人开始了他们的作业。我看他们在车的外侧各立下了让车靠边行驶的图形标志,接着又在两车之间靠马路中心一侧拉起了彩色警戒线,另一侧因是儿童运动场,所以只在三个入口处放置了禁入的标志牌。看明白了,他们是要对两车中间的电线杆进行维护作业,这是在做安全防护措施。两辆工程车都装有自控的升降设备和起吊材料用的小吊机。只见两名身着整齐工服,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带的一老一少各站在一辆车的升降围栏内,各自在围栏处控制自己的升降。看了一会后,我明白了他们是要更换杆上部分横担和附属设施。从各自装设接地线到切断过桥线,直到后来的更换横担及连接过桥线,整个过程不慌不忙、有条不紊,从技术角度看,那位老者明显有着较高的技术,年轻人不时的向他询问,按他的点拨在工作,很像我们工厂内师傅带徒弟似得。我一直看到他们下午全部完工为止,他们一共是四个人,看到一个穿着与其它三人不同装束的人,拿出一个文件夹,在上面写了一会后,收拾工具、材料,撤掉安全标识后开着两辆工程车离去。
      与国内同行比较,我感觉有这样一些不同的地方。其一、安全意识高。工作服的着装及安全帽、安全带及安全设施都做的很细致到位,我看到二个细节,一个是安全帽不但戴上,还系好安全帽的扣带;工服的袖口都系的严严实实,还戴着防护手套。整个工作过程中没有见到他们上下投掷过任何物品。其二、机械化的程度较高。升降全靠施工人员在上面自己控制,方位、高低、角度的调整极其灵活,施工过程中没有使用脚抠、梯子、吊绳等,大到横担,小到扳手、螺栓的上下传递都是靠小吊机由操作者自己在上面控制,下面有一名工人负责从车上拿下物品放到吊钩处。就连导线的连接也是用的自动压力钳,既省力又能保证质量。其三、施工有序、分工明确。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内行人一看工作程序非常清晰,一看便知是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中没有看到返工的现象。工程车设计的也很人性化,它的中间、上面和两个侧面,分区放置不同的物品,中间和上面都是放置的大型材料或工具,两个侧面都设计的是小柜子和抽屉。几乎是带全了他们日常工作的常用的工具和材料,我看到一侧的多个抽屉及箱门内,放的全是不同规格的螺栓、螺母、钢钉、胶布、砂纸、瓷瓶及多种电工用料和电工工具,这样就避免了因工作中缺这少那而延误工作。看来他们这四人是个组合,可能一个是工长,其余三个是工人,但他们四人还要负责驾驶这两辆带有起重功能的工程车,也算是能者多劳了。
      还有一次是看工人修路,那次主要是修马路旁的便道。蒙城的马路便道,多数都是混凝土浇注的。由于那里的气候环境为严寒多雪,到冬季时隔三差五就要用清雪车清雪,为防滑还要往雪上撒盐、撒砂子。所以这里的便道更多的是要求牢固、耐用和寿命长,他们很少在室外便道上使用瓷砖。那天我看到维修的那段便道,可能是水泥路面已经磨损太厉害了,坑洼不平。安全措施我就不再赘述了,是他们最重视的。较宽的马路起码封闭半个路面,要是较窄的街道,两头就禁行了,肯定要确保行人和他们自己的安全。这其中有几点让我留意到了,其一、他们在破路面的深度和宽度时,随时用尺子测量着,确保足够的深度和标准的宽度。其二、很重视水泥和沙石的配比及搅拌的均匀。其三、便道在通过各家的车库前时,要求便道要下沉与马路保持水平,并且两边要平滑过度。我看他们在施工这部分时,格外细心,既要确保平滑过度,又要保持深度,还要搅拌均匀。因为冬季便道铲雪车的宽度及夏季便道清洁车的宽度都是与便道同宽的,所以必须保证便道的宽度准确。这两种车在通过私家车库前时必须保证平稳通过,同时私家车也要能顺利进出车库,所以对这段便道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我观察到,他们的整个施工过程中速度并不快,而把重点放在了工程的质量上,认真配比和搅拌、随时测量是一大特点,看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不是口头的而是实际的。
    下一篇:看施工(下)

点评

以人为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性化口号,却在认真地实施。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已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不是有些晚点了。  发表于 2015-4-22 18:45
发表于 2015-4-22 16: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施工》一文中的部分照片:" {% T4 E- P4 a( _
) V: _& {( t+ v# F$ B' ^0 g% Z* {
IMG_0477.jpg
IMG_0493.jpg
IMG_0499.jpg
IMG_0519.jpg
IMG_0525.jpg

点评

鸟枪换炮了,应该!  发表于 2015-4-23 13:05
发表于 2015-4-22 16: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22 17:01 编辑 7 ?1 n- k! G# o% m2 `  W

# q7 F) z; n! H
                                看施工(下)
      建房的工地我看过几个,规模不大,大都是独立屋别墅和中小型的公寓。有一次,我看到两点引起我的注意。其中是有一位工人在做外墙砖的勾缝工作。那里的外墙砖比国内的长宽尺寸略小略薄。那个工人在勾缝时,速度极慢,不夸张的说,真像是绣花一样,一条缝一条缝的仔细的勾着。开始我觉得他是在磨洋工,但观察久了,发现并非如此,他的的确确在认真的勾着每一条缝。我不知他们是否有工期的要求,是如何控制工程进度的。但有一点我能确信,他勾过的砖缝绝对是万年牢。就像我在蒙城看过的许多建筑一样,整面墙的砖缝几乎找不到有空隙的缝,个个是满满实实、圆圆滑滑、平平整整,再加上他们砖的体积稍小,有时又配以不同的颜色砖加以组合,整面墙远看起来特别漂亮,就像一副艺术地毯。还有一点就是看到一个工人在认真挑选木材,因为那里盖房子,四层以下的基本上都是木结构,所以木材是很关键的。我看那个工人拿起一块板材从上到下仔细端量了好几遍,好像是在挑出瑕疵,还不时的在用盒尺测量它的宽度和厚度。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他们确保工程质量的一个环节吧。在蒙城,这种木结构的独立屋,有很多的都已经使用了六七十年以上了,甚至超过百年的许多住宅还在继续使用。
      看过他们好几个建房的大小项目的工地现场,总觉得与国内的工地有些不同,一时又说不出来。有一天我终于看出来了,他们与我们相比,缺少了很多的条幅、标语和口号。我们常用的“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向国庆献礼”等等,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五花八门。我虽然不懂外语,但并不影像我看懂现场。那里除了防尘遮挡和各种安全防护措施及安全标志外,没有看到任何外文的条幅和标语。在这里,又显现了东西方管理者思维方法和管理模式的不同。我不知他们是如何向工人进行安全教育,也不知他们是如何保证工程进度的。这让我想起了我在退休前,曾去参加过一个工程项目的安全检查,当时我在工地上发现了一名工人没有戴安全帽,我问他为什么不戴安全帽,他不好意思的告诉我他忘记了。我又问他,你们工地的大门处有两条标语,你能告诉是什么内容吗,他脸红了,说他没有看过。(其实,那两条标语就是“安全第一”“进入工地现场必须戴安全帽”)我这时深深的感觉到我们教育的缺失,这种缺失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难怪一些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我们的那些标语、口号到底是给谁看的,又起过多大作用?不言而喻是给外人看的,是给领导看的。在一种扭曲了的思想的左右下,在“争时间抢速度”之下能出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工程吗,那只能是“政绩工程”“献礼工程”,而这些政绩工程、献礼工程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看过他们这里的一些工程后,还有一种长时间说不出来的感觉。那就是他们这里的工人怎么看怎么像是工人,从装束、安全意识到干活的细节上,都像是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的,尽管工地上没有那些标语口号。再看咱们的建筑工地及那些修马路、铺瓷砖的工人,怎么看怎么不像培训过的工人。总之,从装束、安全意识到干活的细节上都不像,尽管我们的工地上各种标语口号齐全。难道是昨天还在种地,今天就改了行。其实,改行本身不是错误,关键是要改的像,如何才能改的像。
    下一篇:挖车趣事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09: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5-4-23 09:30 编辑
( W4 Q* E. Q, ^1 [+ q( y4 S$ S# H
枫竹筠 发表于 2015-4-22 16:59
7 V9 c7 l. V; C( r# `, \" t5 p看施工(下)      建房的工地我看过几个,规模不大,大都是独立屋别墅和 ...
0 `& k5 S9 U$ B" ]' ]8 D
看到枫竹筠的贴子,又看到一个德国工人换井盖的视频,深感中国的落后表现在各方面,欧美的先进体现在工作规范化、程序化,一丝不苟这本来是咱们的语言,可是人家不说却干出了漂亮的活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正在奋起直追,需要时间。
2 R. B: E' G" X* k4 ]) h/ \) M. n) Qhttp://v.163.com/paike/V8PV2GDG7/VAMA9EI88.html2 n8 }. Z! Q# q9 [. e* U

点评

中国马路上的井盖与马路不平有一大好处,就是司机不容易打瞌睡,因为总在颠簸当中吗!  发表于 2015-4-26 07:45
视频看过了,非常说明问题。百年大计不是靠嘴去说的,是靠工作的规范、程序化,靠精湛的技术和一丝不苟!  发表于 2015-4-23 19:57
发表于 2015-4-23 20: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23 20:03 编辑
: F' Y' H% i) Y4 K# D6 m6 }& E1 y: X. j8 N, q+ o8 L+ h8 @9 p
                                挖车趣事
      在北京时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叫“挖车”,来到蒙特利尔后才真正领略了挖车的含义,从开始惧怕挖车,到后来竟把它当成了一件趣事,也成了我来蒙城的一段难忘回忆。
      蒙特利尔这个地方,冬季很长,起码要四、五个月。冬季的降雪量很大且频繁,一般三四天总会下一场雪,或大或小。小的有几厘米,大的就几十厘米了。如果连着下两三天的雪,就能把汽车轮淹没,如不及时清理,把雪挖掉,甚至可能会埋没了汽车。如果你没有室内车库,又要出行,就要先干干挖车的工作,你先得为车服务,然后才有可能让车为你服务。
      我家住的是公寓,没有地下停车场和车库,是地面停车位,是在买房时一起买下的。停车场是在几个楼包围起来的一块空地上。每次下雪后,都有清雪车给及时清理(属于物业管理范畴)。但他们只能把出入车的公共通道清理干净,车与车之间及车前车后近距离范围内的积雪就需要自己去清理了,华人都把这项工作打趣为“挖车”。说成挖车一点不过分,赶上大雪时,雪的高度能到车门的玻璃处,如果雪再大,你又不及时挖,就真有可能把车埋起来了,远看就是一个雪堆。就是不大的雪也要及时清理,否则越积越厚再结上冰,你想把车开出来就更困难了。一开始,我没太重视,马上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足足让我干了两小时,才总算把车开了出来。不开出来不行呀,老伴还等着超市的东西做饭呢。其实走着去也不是不可以,就是雪后路滑,还不如开车安全。
      挖车用的工具有好多种样子,有用来推的、铲的,大的小的,有塑料的、有铁的,总之可根据自己需要去超市购买。一般都要准备铲、推两种,挖起车来会更方便。挖车算是个重体力活了,每次干完都浑身是汗,我早已经把它当成强身健体的一项体育活动了。最初干起来很吃力,天又冷也不习惯,有些怵头,后来慢慢的就习以为常了。因为你不挖,车就不让你用,就这么简单。到最后竟把它当成了一件趣事去干了。尤其是孙子在时,更是热闹异常,他是格外的喜欢玩雪。  
      开始时,我怕他冻病了,不愿意他去帮我挖车。可是儿子不这样看,他告诉我,让我给他穿暖和了,随他去,不要管他。于是我就按着儿子的意思,给他带好帽子,穿好雪裤及雪地靴,戴上手套,全副武装上了战场。没想到孙子干起来还挺卖力气,小脸冻得通红,一摸他身上都出汗了。虽说他是边玩边干吧,倒也帮了我不小的忙,我轻省了许多。每次挖完车,孙子的雪裤和雪地靴都湿透了,儿子看后总是不以为然,他们给他准备了两套的衣裤和靴子,根本不怕弄湿了,湿了就换吧。时间久了,我逐渐看懂了儿子的做法和意图,他们是对的。只要有挖车的事,我就打电话叫孙子过来帮忙,热热闹闹,不亦乐乎。
      其实,不光是我们在挖车,蒙城挖车的大有人在。我家的车由于是放在停车位上,周围的雪不会太多,因为相邻的车位上都有车,而且是在四面楼房的包围下,雪量要小些,挖起来相对要容易些。那些停靠在马路边的车,挖起来要困难多了。在蒙城的一些街区(非城市中心),路边是可以停车的,不收取停车费。许多中低层民众都不买停车位,而是把车停在路边,只要注意避让开每周一天的2小时的禁停就行了,那两小时是为环卫清洁车清扫马路特用的(每年的4-11月,冬季没有此规定),自己要时刻注意看路边标志牌的规定,一旦停错,会被罚款52加元,如果被拖走就是130加元了。不过,我看他们每个人,对挖车丝毫不畏惧,不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是那样乐此不疲、高高兴兴。如果用我们的话说,那就是穷欢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不太在意车的外观,更注重内在的使用功能,经常买二手车,更换也比较勤,有些人就不会在意为车去买车衣、车位、车库了。(还有一点让我们不解的是,这里的车况和排放都没有年检,不论破损到什么程度,只要能开就可上路)。当然,我看到的多是普通民众,那些有一定地位和层次的人接触太少,另当别论了。
      雪后要想让车出行,除了挖车外,还要准备一样必备工具去铲除汽车玻璃上的雪,那就是小冰铲。这里下雪往往是雨夹雪,即便不是雨夹雪,雪花落在玻璃上,第二天就冻上了,用刷子是根本刷不掉的,所以每个车主都要在车内备一个小冰铲,因为随时都可能用到。小冰铲的一头是个小铲子,是塑料的但非常结实,用来铲下玻璃窗上的冰雪。另一头是刷子,铲下的冰雪用刷子刷掉。小工具做的小巧玲珑,非常好用,也不会伤了玻璃。后来我在超市里见到了许多样式的小冰铲,其中不乏还有“中国制造”,且质量优良深受欢迎。在加拿大的许多超市里的小商品(包括童鞋),几乎都是中国制造,看来中国的小商品已遍布全球。
      另外,冬季行车一定要使用冬胎。在魁省有法律规定,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和十二月十五日是更换冬胎和四季胎或夏胎的时间,当然,推迟一些更换夏胎和提前一些更换冬胎是可以的。这个规定是因魁省独特的天气所决定,是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冬胎工作的适宜温度是:+7°至-40°,四季胎是:+30至-15°,夏胎是:+50°至+7°。蒙城的冬季寒冷多雪,车辆适宜使用冬胎;夏季超过30度的时候很少,除冬季之外的其它时间都可以使用四季胎,当然选择夏胎也可以,只是稍显不经济。有的人懒得更换或怕花钱,就一年四季都用冬胎,这样做其实是不划算的。冬胎在夏季20度以上时,橡胶就会变得很软,增大行车阻力,油耗增加,轮胎磨损加快,缩短使用寿命,而且据说刹车距离也会增长。如果你是一年四季都用四季胎或夏胎,那就会有麻烦了。因为你对自己和别人的安全构成了威胁,触犯了魁省的法律,是不可行的。
    下一篇:清雪作业(上)
发表于 2015-4-23 20: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23 20:15 编辑   m) H6 T7 w& n) B8 B, e( J
! u6 w. }; P6 q0 F" O$ u
《挖车趣事》一文中的相关照片:  G- f% K$ k, \' [0 f3 P9 u, G; b
2 Q* l+ w9 Z5 H8 H- U# p+ {
% X. Q. @  S! i3 @3 ~
/ n5 R+ ~# _: B

那二位正在挖车

那二位正在挖车

不挖怎么能开出来

不挖怎么能开出来

路清除雪待运

路清除雪待运

阳光明媚雪未化

阳光明媚雪未化

半地下室快看不到了

半地下室快看不到了
发表于 2015-4-24 10: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24 10:50 编辑
: d9 z) E7 z0 _+ b, K" o0 p! z; O0 q4 g& g& b0 A8 B' v1 w
                              清雪作业(上)
      蒙城的冬季寒冷多雪,隔三差五就会下一场雪。初冬时往往小雪偏多,有时还是雨夹雪,到了三九天以后,常常是漫天大雪了,有时一夜下个一尺厚不足为怪,遇到特大的降雪量时,两三天的大雪就能把汽车埋住。所以,清雪作业是蒙城的一项巨大工程,一天不清,城市就有可能瘫痪。
      我观察过我家门前的清雪作业,我也看过在市中心或主干道上的清雪作业。看后,让我很钦佩,这么大的铲雪工程,这么大的运雪量,整个工作竟然有条不紊。并没有因为下大雪而影响到出租车、私家车、公交车、地铁、城铁的运行,也未影响个人的出行,整个城市对大雪不屑一顾,照常运转,实属不易。可见,恶劣的寒冬大雪天气,对城市管理者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一套运行多年的成熟、完整、经受过考验的作业程序早在他们的运筹帷幄的掌控之中,这一点,只需你看看他们的一两次清雪作业就可略知一二。
      最初,我是从我们家窗外开始看到的。他们的管理部门可能严格的掌控着天气预报中的降雪情况,包括降雪的种类和降雪量,还有降雪时间。在刚入冬的时候,降雪量都比较小,有时还是雨夹雪,这时他们并未出动机械化的铲雪设备,而是重点采用了向马路和便道抛撒大量的颗粒状融雪剂进行融雪,紧接着就是向这些道路抛撒沙粒用来防滑,这些作业的时间,他们是根据降雪及道路融化情况随时进行的。这两项作业后,基本上能保证车辆和行人的正常出行。当小雪积累到一定程度,或是融雪剂融雪速度过慢,或是降雪量增大,当雪的厚度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出行时,他们的机械化清雪设备就及时出动了。至于他们是如何控制的,我不得而知,只是感觉到马路上或便道上一旦雪增厚了,就会看到铲雪车在作业了,总之没有看到过因雪过大造成车辆停驶的情况。
      铲雪作业是由专业部门负责的,全部采用机械化设备,看不到人工在清雪,人工清雪的大都是“挖车一族”。便道上积雪的清理,是由一辆小型推雪车进行的,轮胎的轴距正好与便道同宽,由单人驾驶,推雪的铲子与小推土机的铲子相仿,驾驶者可调整角度。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讲过,那里的便道为什么是标准尺寸,为什么使用水泥浇注,为什么在跨越私家车车库门前时要做成坡形过度,都是为了冬季便道铲雪车的方便行驶和作业。(除了冬季外,其它季节时,还有一种用来清除便道上及附近的废纸、塑料瓶等杂物的清洁车,也行驶在便道上。它的车前有一个可以调换角度和长度的很粗的空心软管,很像是大象的鼻子,我孙子管它叫大鼻子车。那个大鼻子专门吸附杂物。车的轴距也是与便道同宽。还有一种便道专用洒水车也是同样道理,他们这里的马路一般见不到清洁工人。)小铲雪车将便道上的积雪斜推到马路牙子下,等积攒到一定程度再由清雪车清运走。小铲雪车过后,另外还有专门用来进行抛撒融雪剂和防滑沙粒的便道小车。
    下一篇:清雪作业(下)
发表于 2015-4-24 1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24 10:53 编辑
" j+ R) S! g# h; E. q% X1 n
) e# @- a+ [6 x* z& Q7 R! _4 ?
                             清雪作业(下)
      对于车辆行驶的大马路,道理同上,只是铲雪车的马力和规格加大,一般的路面宽度,来回两次即可将路面的积雪推到两侧的马路牙子旁,用时很短。铲雪车过后,车辆即可正常通行了。当然也时常配合抛撒融雪剂和防滑沙粒。
      有一次我和儿子去办一件事,巧遇了一场特大的降雪。我们那天出发的比较早,大约是六七点钟吧。在我们刚开上15#西高速路不久,就在我们即将驶出蒙城进入拉瓦尔市时,那段路的路面较宽,积雪较厚。我们前面的车辆速度在减慢,原来是前面正在清雪作业。看到并排四辆的大型清雪车在合同作战。一边往前推行,一边将积雪推向马路牙子处,他们之间的配合相当默契。随行的社会车辆就紧跟在四辆清雪车之后缓缓行进。没有一辆车抢行,也听不到一声的鸣笛声,显得异常井然有序,真像是有人在指挥一样。
      由于这里的天气寒冷,降下的雪不会及时融化,况且不等融化,下一场雪又接连而至。如何将这些积雪及时运走,是确保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和铲雪一样,他们有着一套完善的作战方案和一只训练有素的机械化运雪队伍。我曾在中文报纸看过有关报道,每年蒙城在清雪运雪的投入上占了财政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据说非常可观。
       在进行每条路的运雪作业之前,他们先在要清运积雪的马路一侧悬挂标识牌公示,告知日期和时间段,一般是提前一天挂出。公示的目的是让私家车移位,便于清运工作,马路两侧不会同时进行。在作业之前,如发现要清运的路段还有车辆停放,他们还会开着工程车鸣着笛来进行再次提示。到了他们该作业的时间了,如果还有车辆停放,就会被拖走并处以130加元的罚款。看来他们还是做到了仁至义尽,先告示,再鸣笛警示,最后才是罚款。
      清雪时,一般有三种机械化大型车同时工作。第一辆车在最前面,它的任务是把路边的积雪推成较大的雪堆,就如同推土机一样;第二辆车是把雪堆的雪通过旋转的螺旋机构及管道将积雪传送至运雪车上,司机可随时调整位置,形似卷扬机。第三辆即为大型箱式封闭积雪运输车,车身较长,箱体较大,载重量不凡。第三辆车总是停靠在第二辆车的左侧,开装时上面的盖子打开,一旦装满盖好盖子马上开走,下一辆又递补上来。用不了多长时间,一段路上的积雪就被他们清除干净了。
      一冬下来,被他们运走的积雪无数,没有他们,蒙城就会瘫痪,这是一只高素质的队伍。设想一下,如果把这些工作随便去交给未经培训的农民工来干,又会是什么结果呢。其实,这只队伍挺精悍的,三辆车、三个操作工人(也是三个熟练的驾驶员)就承担了全部任务(车外的地面上没有任何其它工人),这样的工作效率还算不低吧。
      据报纸刊载,2013年在加拿大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超高的降雪量,仅蒙特利尔年降雪量达到了300厘米以上,政府为除雪作业支出了1.9亿加元。
    下一篇:蒙城的水
发表于 2015-4-26 07: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柔兆龙居人 发表于 2015-4-18 16:403 ^7 r0 G) R: j4 r7 |  ~9 f
6318班的胡大力校友毕业后留在航校当老师,后来调到部里的中航技的发动机处任处长,后来,听说病故了,他 ...
2 f( v, z( G* j8 H, Q( @
学长你好!* Y( a. c- d: K
    你所说的班号问题,我来解释一下。首先说航校的专科代号有过几次变动,三科在1963年改为402科,后来又改回三科;你所说的六科,1963年改为409科,后来又改为八科;原来的十三科和十五科合并后,1963年改为405科,后又改为六科。这里就容易产生一个误会,你说的6311不是你们六科的班级。另外班号也有变动,你们上学时的第二位是年级,会随着每年升级变化,后来的第二位代表入学的年号,是永不变化的。还以6311为例,第一位6代表六科,第二位3代表1963年入学,后面两位代表六科自建校以来的第11班,第一位和后面的两位和你们当年是一样的。9 n- X+ s3 a- R* a3 `# a6 ?; }# k
    特此解释,可能十三科和十五科合并说法不准确,请清楚的校友详解。
发表于 2015-4-26 13: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26 13:54 编辑 , k# S& J5 Y* ^# Q9 J0 ^
9 h* Z7 s3 H6 m+ @) y
                                蒙城的水
      从蒙特利尔回国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总使我忘不掉那里的水。略显甘甜,清凉透彻,水在烧前和烧后始终是一种颜色,从未出现过浑浊的情况,从未嗅到过漂白粉的难闻气味,也从未见过水中有任何漂浮物。我在那里使用的电水壶,直到我临走前,未看到壶底有任何结晶物,可以说一点儿水碱都没有。
      这里的水不但喝起来口感好,就连洗菜、洗衣物、洗澡都感觉不一样,好像比较容易洗净似得。特别是在洗头和洗衣物的时候,感觉更明显些。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我们居住的社区,对用水量从来没有限制,而且不用付水费,这对收入较低的民众来说,也算是一大惠民政策了。
      一年多时间里,我在每周看中文报刊时,曾留意过是否有刊登水质方面的报道,看看那里的“水务局”是如何管理的。遗憾的是,从未看到这方面的报道。因为在国内,经常会有这方面的消息。比如说,某某地方,自来水流出的水变成了铁绣红色、变成了乳白色、黄色,有的还闻到了浓烈的漂白粉的味道等等。就在我写这篇杂文时,我的自来水就出现了漂白粉的味道,特像游泳池的水刚刚用漂白粉净化过一样。和上述截然不同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而且都冠以“水务局”的名义,声称多少项的指标均合格,甚至几十项上百项,让老百姓大可放心饮用。可是,我又看到我周围的越来越多的人在加入买水的行列,方式形形色色,有的到制水机处买水,有的买大桶的桶装水,还有的干脆自己家里安装了过滤水机。
      再看看我曾居住过的蒙城,政府承诺自来水是干净的,可以直饮。报纸上没有大片文章去鼓噪,可民众都在放心使用,并未弃之而选择其它之路。这表现在,他们在各公园、儿童运动场、各种商业中心及有民众休闲活动的场所,都安装了他们的直饮水设备,供大家随时取用。其实很简单,就是一根圆形或方形的不同高度的立柱,中间是一个喷水嘴,水嘴周围是个排水用的导流槽,水嘴下方的立柱左侧、右侧或下方,装有按钮,当你需要喝水时,只需按下按钮,水流就从水嘴向上喷出,只要将嘴对着水流即可饮用了,按钮压下的深浅可以调节水流高度。立柱设有不同的高度,可能是为不同的人群,较矮的立柱是为儿童预备的。每年的5月到11月期间,室外的这些直饮设备就全部调试好了,供公众使用。室内的直饮设备不受影响,全年开放。这种直饮设备,其实就是自来水的直接饮用。
      从两三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长者,我都见过他们饮用这种水。开始时,我不敢用,怕闹肚子。后来到了七、八月最热时,我也试着饮用它,还好,慢慢的也适应了。真能适应它后,就感觉非常方便了,出去游玩时,就可以不再考虑带水的问题,因为到处都是这种饮水装置。
      这里的家庭很少使用饮水机,西人一般又不喝热水。华人都是用电水壶烧开后灌入保温瓶使用,也很少去购买饮水机。特别是国内常见的大的桶装水,这里根本不见踪影,想在这里开个水店可要赔大了,如果想销售过滤水机那就更没有市场了。不过超市里的小的瓶装水还是挺好销的,它毕竟用起来方便,特别是开车外出郊游时更不可缺。
说句客观话,蒙城和国内不可同日而语,毕竟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水资源不同。蒙城这个地方常年多雨多雪,隔三差五就是一场小雨,全部渗入地下,大雪在冬季更是频频降临,天气也时常受到北美五大湖(安大略湖、伊利湖、苏必利湖、密执安湖、休伦湖)的重要影响。就蒙城而言,它又享受着它的母亲河—圣劳伦斯河的特殊哺育,圣劳伦斯河进入蒙特利尔岛后,竟一分为,出岛后又合二为一,将该岛团团围住,你说,它的水资源能不丰富吗?一旦雨过天晴或是雪过天晴,蓝天白云,阳光又是格外充足,所以它也不缺阳光。如果你掘地三尺,你还会发现它还拥有肥沃的黑土地(我曾看过他们盖房时的几米以下的土壤,全是黑土地),毋庸置疑,蒙城享有着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的优势。
      抛开自然资源不说,那是我们不能去比的,也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但是让老百姓喝上放心的安全的水应该不是难事吧。根本用不着声嘶力竭的去为你的水叫好,如果水真正好喝了,老百姓谁还会花钱去买水,放着多少项指标都达标的好水不喝,却花钱去买“水务局”认为不合格的水,这不是有病是什么。我曾看到过有关报道,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据说很多年前就早已经不再使用“氯”来过滤净化自来水了,因为氯对身体有害,甚至可能诱发癌症。为什么我们至今还在用?几年前,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的到来,让国人认识了PM2.5,后来环保部门开始对外公布PM2.5的数值,难道我们的饮用水也在等着别人来解救吗?是不是有些悲哀了。
    下一篇:  911
发表于 2015-4-26 14: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26 14:11 编辑 . E9 C4 @; I6 U3 F

, H' O/ b/ o6 _1 C: _/ i+ B1 [0 d+ K) x《蒙城的水》一文中的相关照片:
2 D. ?6 T1 k! V  k蒙城公共场所的直饮水设施及工人正在例行检修的照片:1 B; j% l* k/ J6 e$ M
: i$ V0 t  m+ H$ ?( e1 A9 i
IMG_000134-0 (6).JPG
IMG_00560-0 (12).JPG
IMG_00560-0 (34).JPG
IMG_0181.JPG
发表于 2015-4-26 14: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26 14:14 编辑
0 @7 C$ h8 p  [( T2 F/ J& u$ \# _' s) c( ^- o
                                    911
      提起911这个电话号码,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无人不知晓,是紧急救助号码。据说,北美地区都是使用911这个电话号码。在加拿大,火灾和疾病急救都是拨打911,它们是联动的,就一个号码,挺好记的。说起911这个号码,儿子他们还有个小故事,就是在我们孙子刚到蒙城不久,由于天气或水土的不适应,一天晚上突然发烧,且温度越来越高,眼看快到40度了,儿子和儿媳妇一时没了主意,于是就拨打了911。当时不知是儿子的法语太差没有说清楚,还是接警的老外没搞明白,电话打过后没几分钟时间,窗外响起了救护车的刺耳笛音。儿子往窗外一看,救火车、救护车全来了。他一看知道出了误会,赶紧向他们说明了情况。得知情况后救火车开走了,留下了救护车将他们三口子送进了附近的儿童医院。
      没想到的是,他们急的要命,可是医院的医生并不着急。测试完体温后,在肛门处给孩子放了一些退烧用的药,然后又给开了一点口服的退烧药后告诉他们处理结束了。医嘱是:如果回家后还继续发烧(超过38.5度),就吃退烧药再配合物理降温,三天后如果还烧到38度以上再来就诊。他们本想等着开化验单去化验,然后输液或开些抗生素之类的药好回家服用。没想到大半夜的打了一次911,就拿回了一点退烧药。
      回家后,他们就按医生说的,通过退烧控制着体温,到了第三天的上午,就只有37度多了,没再吃退烧药,到了晚上还是没有超过37度。就这个温度他们也不好再去医院了,到第四天早上就完全退烧了。他们也不相信,没用消炎药、没有输液,连化验都没做,就好了,真不敢相信。
      后来居住久了,孩子病的次数多了,也不太担惊受怕了,也慢慢的习惯了他们的这种医疗方式。以后再发烧,他们很少去医院,特别是38度多时,一般都自己处理。说来也怪,一般的发烧三天后都能痊愈,他们很少用抗菌素类的药物。一开始从北京带去的消炎药,都没派上用场,逐渐都过了有效期。儿子说,这要是在北京,指不定输了多少次的液了。后来直到我们去了那里,也看到了两个孩子很少去医院,更不吃消炎药。他们的方法是多喝开水、调整饮食、中医按摩、退烧药+物理降温,一般都能平安度过。我和老伴也感觉到在那里生病的机率好像少一些,一旦病了以后恢复的也快一些。看来他们去那里以后的第一收获就是把抗生素给“戒”掉了,几年来,他们少吃了不少的抗生素。
      由于那里的抗生素在药店是无法随意买到的,除非你有医生的处方。药店也不会设“坐堂医生”,医生开抗生素的处方非常谨慎,一旦发现他们乱开抗生素的处方,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所以,当你的疾病没有达到必须服用抗生素的条件时,医生是不会冒这个险的。对惯用抗生素的国人来说,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制约。时间久了,就会慢慢的疏远了抗生素,我儿子一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在一次散步时,正碰上一辆救护车去一户人家抢救病人,我就观察了一会。他们这里的救护车车身的颜色是黄色的(黄中略带淡淡的绿),车体比较大,相当于咱们的救护车的两倍长,也略宽些,在车身的几个方向的明显部位标有“911”的字样。救护车在执行任务时也是鸣笛行进,争时间抢速度。在这里,因救护车和救火车都是使用“911”标志,大家把他们看成是一体的、一样的,在避让上丝毫没有区别,救护车在路上被一般车辆阻挡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救护车停下后,在车的前后设置了警戒线,车上下来的人员直奔那户人家。由于距离稍远,没有看清车内的设施情况。只看到他们用担架把病人抬出后放在地面上。然后启动车上的按钮,车内伸出大小形状和担架差不多的设备,降落到地面。他们再把病人放入设备上,再启动按钮,自动升起、自动将病人送入车内。看到这,我倒觉得他们的方法有些笨拙了,花的时间反而要多些。如果是咱们,直接把担架放进车内不就行了,干嘛这么费事,至今没弄明白。是车内中间有这套自动设备不好放呢,还是他们抢救的程序就是这样,难道这么一段过程还要自动化吗?
    下一篇:  老港(上)
发表于 2015-4-26 16: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dake 发表于 2012-2-7 16:32
7 f* j+ q8 @5 c+ n1 [  _“点击这儿 看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首届记事(原创)》 ”
' C" f9 O( w; Q; l& X7 r上面的一段文字是从 ZHANGMEN4014的帖子中粘 ...
7 g$ `0 A3 D' \0 L2 f2 O
点击这儿-打开后不是关于航校的东西,请你想想办法给大家一个方便,谢谢了。
发表于 2015-4-26 16: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51號兵站 于 2015-4-26 16:42 编辑 / P; Y& D4 r, B4 C6 h
怀柔兆龙居人 发表于 2015-4-26 16:01
; K6 ]3 m' h: |/ Y0 y4 o" _点击这儿-打开后不是关于航校的东西,请你想想办法给大家一个方便,谢谢了。

/ n; K; |) Z) V  {:soso_e109:}张大学长已经过世了!有关内容点击一下10楼的“点击这里”,您会有收获的。{:soso_e181:}
发表于 2015-4-26 21: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924_3346_3 发表于 2015-4-26 07:39
% x9 y- D2 c& h% W3 q学长你好!
2 r4 q! N' t4 _+ @) f    你所说的班号问题,我来解释一下。首先说航校的专科代号有过几次变动,三科在1963年改为 ...
+ Y& R3 p! i; r6 ]% L2 Q
33 的解释比较准确,我和薛兄1962年入学是在13科,名称是航空电气设备专业,共有三个班13107、8、9。61年入学的有两个班,13205、6。1 是一年级,2 是二年级。不知道为什么没有1、2、3、4班。后来改为405209,6209,2就是62年入学的意思了。15科的校友只见过63年毕业的是无线电专业,其他情况就不太清楚了。
发表于 2015-4-27 07: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汪国真于2015.4.26凌晨2时10分因肝癌不治不幸去世,终年59岁。习主席曾在讲话中引用过他的两句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们沉痛的悼念他,愿他一路走好!
, R8 T9 O6 i% G) k! j           下面让我们一起用他写下的一首诗表示对他的追思。, n. ~) w- ~+ W9 c# ~
            热爱生命              汪国真; u& U" |; }& A9 [; i% }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 D1 Y5 a3 r7 h6 I5 n             既然选择了远方* r; Z9 n# M/ U, Y* F$ i0 b+ S3 R) Z
             便只顾风雨兼程& X. D. N7 Y1 g" y3 E

$ K+ G3 i' {6 v  e
5 G/ t6 M% g0 }1 O" S- s/ B4 ^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 H0 Q8 Z+ v" Z$ c0 D
             既然钟情于玫瑰
$ m6 p: z$ }4 ]* b: {( ^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X9 g! C* v* @% q, c8 s
      " ~' J; _$ G; R3 c* r  Q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 e( o0 |6 X4 `2 k* J( t: B1 d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3 f) d" T6 ?4 A# x! C9 v8 N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0 G5 t3 X4 g+ f' E# q* x$ P+ B" U/ a: z: l
' r. u& c# W' b8 r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 I3 L" C7 W6 z' e  n             只要热爱生命, L9 t- E8 }. ~6 _: i+ x% X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0 D. S) ]4 j, i) t

5 ]+ g  h5 x5 n" q

9 Y9 v- S7 Q' g  X; I2 T, Z; a) _2 I' j6 `/ q* X4 f

. }- c# I- S) M3 A7 A+ ]
发表于 2015-4-27 10: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5-4-27 12:33 编辑
) S' z" m' v) ]+ ~5 ^6 c! k  I  a3 [7 E6 X2 _2 H8 Y% J6 M1 Q2 G
  2014年10月15日北京航空工业学校校友联谊会有幸见到胡大力的爱人原北京航模教练郑玉龙(郑珑)老师,现将她的聚会时的照片转载如下,让校友们认识一下。
' m  o" _3 X2 k% ?( b& f/ b
210720jfz7x0exlxeyay1a.jpg 6 B1 w0 [  c) b0 L" X  k/ C
发表于 2015-4-27 10: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学长:您如果有的话,请发一张郑老师老伴胡大力老师的照片上来吧。{:soso_e112:}

点评

郑家父女真厉害!  发表于 2015-4-28 11:28
《英华大词典》的主编郑易理是郑珑的父亲,郑珑在他父亲的带领下,编制了郑码输入法和郑码五笔字型输入法。  发表于 2015-4-28 11:24
发表于 2015-4-27 10: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27 10:46 编辑 1 G0 R  `4 V, D, K
, W( S  Q$ ^1 Q
                               老港(上)
      蒙特利尔是圣劳伦斯河上面的一个岛,圣劳伦斯河流经蒙特利尔。它西接五大湖的安大略湖,流经魁北克城,向东可达圣劳伦斯湾,最后注入大西洋。天时地利的机缘,自古以来就给蒙特利尔造就了一条天然的海运通道,所以蒙特利尔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个枢纽的核心就是位于蒙城南端的老港。
      蒙城的南端,即蒙特利尔岛的南岸,有一片长约三公里的港口,蒙城的民众都亲切的叫它老港。追溯老港的历史距今已有350年了,它最早是作为法裔人来到这里进行皮毛交易的港口,是蒙特利尔人最早的发迹地。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蒙城的重要工业贸易港口,曾为蒙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化工业的进程和时代的变迁,港口原有的功能和重要性在下降,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这些聪明的法兰西人的后裔,没有简单的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巧妙的将老港予以保留、改造和利用,让它从新焕发了青春,让它依然具有着独特的魅力。由于他们不像我们那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代文明,所以他们可能更看重自己短暂历史的可贵,更注重历史古迹的保护。可以看出,他们采取的方法是保留、保留,最后还是保留。想拆掉一处历史建筑恐怕难上加难。
      老港的港口雏型一直没有改变,原来伸进河中的供驳船和装卸货物的四个码头(实际上是六个,还有两个东西方向的)依然原貌存在,只不过改变了它原有的功能,在上面新建了一些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的项目,原来停靠轮船之处,修建了木栈道,改为停靠各式各样的旅游游艇,供民众乘船出游之用。他们甚至还原样的保留下来那个年代的货轮,停靠在岸边,供游人们拍照和欣赏,以便勾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
      他们在老港两三公里长的沿岸,修建了厚重坚固的护栏,护栏的内侧,则是一条清洁漂亮的步行甬道,甬道的两侧安装了数量众多的座椅、果皮箱以及饮水设备和各个位置的景点介绍展示牌,供游客方便游览和休息。在甬道的北侧,是长达两三公里的绿化带,上面栽种了各种林木和花草,以成片的草坪为主基调。草坪中同样设置了一些桌椅,方便游客在那里用餐。
      绿化带的北侧,则是一条与河岸平行的马路,叫NOTRE DAME大街,这条大街的北侧就是著名的老城区,那里全部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建筑,保存的非常完好,这些街道的标牌全部使用酒红色(红底白字),与新城区的标志加以区别,能使游客一目了然。这些老城区的许多古典风情建筑与老港景区天然的连成一片,成为了当今蒙特利尔重要的旅游风景区。每到夏季,吸引了不计其数的世界八方来客。
      在老港的中心地带,特为少年儿童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的科学中心,都习惯叫它科技馆。每逢节假日这里便是小朋友们的天堂。另外,他们还在码头之间的岛屿上建立了一些室外儿童运动设施。除大型游艇码头外,还设立了供游人自娱自乐的脚踏船租赁处。在老港的偏东侧,建有一座白色四面柱形建筑,那就是老港的钟楼。钟楼建于1922年,据说是为了纪念一战的阵亡烈士。钟楼高45米,内有192级台阶,最高处的台阶狭窄,钟楼顶部的观景室比较小,每次只能容纳6-8人。这里没有玻璃窗,非常适合赏景和拍照。在这里可一览老城、老港、圣海伦岛及雅克.卡蒂尔大桥风姿的全貌。钟楼的四面镶有罗马式样的大钟,悠扬的钟声给老港又增添了不少的色彩。登上钟楼可以研究钟表的结构,因为它是伦敦著名的大本钟(Bij Ben)的仿制品。钟楼的下方陈列着两门具有纪念意义的大炮,钟楼的底座处刻有该钟楼的文字说明,钟楼于1996年被加国确定为《联邦遗产建筑》。这座钟楼每年的五月至九月免费对公众开放,此时,你可以登上钟楼一览夏日绿色的蒙城、绿色的港湾。钟楼的西北侧是一片人工造的沙滩,并设有餐厅、酒吧、淋浴,每逢假日傍晚,这里还时常举行娱乐和表演活动。
    下一篇:  老港(下)
发表于 2015-4-27 10: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27 10:50 编辑
1 h6 s( `! {) W) w
( x8 |$ a- |% V; p, _
                                老港(下)
      离老港不远的老城区,其旧城的年代可追溯到18世纪,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老城区的范围大约是由RUE NOTRE-DAME和RUE SAINT-PAUL两条平行大街所包围的区域。这里有著名古老的市政厅、有为纪念蒙特利尔的发现者贾克.卡蒂尔命名,并于1804年建成的贾克.卡蒂尔广场;在德阿姆斯广场上有仿巴黎圣母院建造的双塔式圣母大教堂及蒙城最古老的神学院(建于1685年);它的周围还有建于1871年的蒙特利尔银行和建于1888年的纽约生活大厦;有卖高档工艺品和服装的邦瑟克市场及它旁边的水手大教堂(建于1678年);还有哈默介城堡博物馆等等,这些欧式建筑大都建于十八、十九世纪,至今保存完好。水手教堂和邦瑟克市场北面的那条街,就是一条保存完好的古城街道。街道两旁还依然矗立着十八世纪时期的蒸汽灯,从街道两旁那些建筑的玻璃窗就可断定它们的建造年代。这些玻璃窗面积都不大、狭长窄小,那是因为当时蒙特利尔还不能生产玻璃,都是通过海路从欧洲运至北美,大的玻璃运输不方便的缘故。许多建筑的上方还完好的保留着当年壁炉取暖用的烟囱。灰色的石板路、旧日的鹅卵石街道,这些还是殖民地时期法国人铺设的。街道两侧是鳞次栉比的咖啡屋、酒馆、快餐店及一些年代久远的饰品店,连它们门前的牌子都用的是复古招牌。在旧城与老港之间经常有装扮漂亮的马车在为游客服务,与众不同的是马车的车夫竟然是由花枝招展的老太太担当
      现在的老港地区已经成了蒙城民众聚会的场所,省庆、国庆、圣诞和一些重大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有庆祝活动时的白天类似我们国内的游园庆祝活动,晚间有节日烟火燃放,也有晚间的庆祝活动。我曾在2013年的7月1日带着孙子完整的参加了一次他们的国庆庆祝活动。与国内不同的是,这里的活动现场让人感到轻松,没有安检,警察也很少,看到的大部分是志愿服务者。搭建的舞台及音响设备也比较简易,市领导或省领导的讲话都很短,领导讲话后是军乐队奏国歌和鸣礼炮。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连唱带跳的自娱自乐的文艺节目,观众都可自由参加。在这些领导的周围也看不到有什么安保人员和警察。会场里时而有免费发放的纪念品和食品,大家都规规矩矩在那里排队领取,你不会看到有人去加塞,你也看不到任何拥挤现象。孩子们也都很守规矩,他们在玩娱乐项目时都自觉排队在那里等候,有些项目还配有志愿者在设施旁保驾护航,怕有儿童受到意外伤害。人们喜庆的脸上有的画着各种各样的脸谱,有的在衣服上、脸上贴着小国旗,有的佩戴国旗徽章,还有的在身后披着大国旗,会场里没有看到任何迎接国庆的标语口号,这就是他们的庆祝活动。
      在平常的节假日里,这里也是蒙城百姓休闲娱乐的场地。我在蒙城居住的一年多时间里,不止一次来过这里,我很喜欢这里自然环境,特别是圣劳伦斯河两岸的风光,也爱看蒙特利尔人是如何度假的。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感觉到了他们活的更舒心、更自在。有玩滑板的,有玩旱冰鞋的,有骑自行车的(为了安全,个个都是全副武装的,包括头盔、运动鞋、护膝、护腕、护肘一样不少),有在草坪上围坐一起吃喝的,有光着身子晒太阳的(他们不怕紫外线,对日光有着过度的偏好),有些美女甚至穿着三点式躺在草坪上一动不动的仰面朝天的晒着,旁若无人。
      如今的老港、老城早已成为这里的民众休闲、娱乐、消费的最佳场所。无论是长者、小朋友还是年轻人都青睐这里。尤其是夏季,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使这里成为了闻名的旅游度假圣地。
    下一篇:  皇家山(上)
发表于 2015-4-27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33领导:你的解释有误。[还以6311为例,第一位6代表六科,第二位3代表1963年入学,后面两位代表六科自建校以来的第11班,第一位和后面两位和你们当年是一样的。]使用[六科自建校以来]不妥。我记得:1963年毕业的六科已经编到6466班了,当时六科已经编到6369班。也就是说,1964年六科毕业班已经编到[建校以来第69班了]。       15科(无线电设备专业)1963年毕业后就取消了。1964年13科(电气设备专业)开始有毕业生。
  `& ?: u, c) b- O2 |- y1 b& R
发表于 2015-4-27 19: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27 19:36 编辑 6 O, [8 c  p4 B. H
5 b( F8 b4 a% T! H$ a% @: F' R+ s
                                  皇家山(上)
      皇家山位于市中心的北部,是蒙特利尔市的最高点,是这座城市的重要标志物。也是来蒙城旅游的必到之地。无论是春夏秋冬的哪一季,来这里都不虚此行,因为各季有各季的看点。由于在蒙城住的时间较长一些,有幸欣赏到了皇家山公园的四季风韵,每次来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说到皇家山,不得不说说它的来历,知道了它的来历便知它的重要性,也就知道了它在蒙城民众心中的地位。据说远在1535年,法国航海家贾克.卡蒂尔在探险途中,沿着圣劳伦斯河来到了此地,发现了这个岛屿上的小山丘,于是就将这座山丘用法语命名为“皇家山” (Mont-Royal),这便是日后的蒙特利尔(Montreal)地名的由来。蒙特利尔的意思就是皇家山,蒙特利尔法文原文取义于Mont-Royal,皇家山又是Mont-Royal的中文意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现者,也为了整个蒙城的市容景观,政府规定了所有建筑物的高度都不得超越皇家山,可见皇家山对蒙特利尔人的重要性。因此,你只要站在皇家山顶,便可俯视整个蒙特利尔的风貌。反之,你站在蒙特利尔的各个角落,都能一眼就看到皇家山的山顶,都能看到位于皇家山脚下的圣约瑟夫大教堂的高高的绿色穹顶。足以见证了它是蒙城的制高点,已成为帮助人们寻找方向的地标建筑。
      皇家山公园是由三个山丘组成,最高的山丘海拔也只有233米。公园建于1876年,占地101公顷。这个公园是由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奥姆思特(Frederick Law Olmsted)负责设计,他曾经设计过许多美国著名公园,也包括纽约的中央公园。      ,
      去皇家山可开车前往,只要开上Mont-Royal路,顺着该路即可直达山顶的停车场,那里有自助收费机,使用信用卡在机器上操作后打出凭条放在车前玻璃内以被检查之用,操作过程简单方便。收费多少要看你设定停放的时间,一般在八元至二十元之间。不过,你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心里,因为有管理人员时常来此检查。坐公交来也是很方便的,我就是从自家的住处乘蓝线地铁至JEAN-TALON再换乘橘线地铁至Mont-Royal,出地铁后转乘公交11路巴士,11路巴士可穿越公园,在山顶停车场那里下车即可。
      第一次造访皇家山是我们刚到蒙城不久,是儿子开车带我们去的。虽然已是四月末的天气,但这里刚刚冰雪消融,山上还多能看到银装素裹的美丽雪景,站在观景台上看到的是白雪皑皑笼罩下的雪中的蒙特利尔,别有一番情趣。如果想来滑雪的朋友,这里是市区内最近最佳滑雪点。第二次去就是夏天了,是这里最好的季节。从停车场到观景台,路的两边栽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争相斗艳、春意怏然。山上的各种植被郁郁葱葱,绿油油的大片草坪充满着无限生机,头上的水鸟、脚下的松鼠飞来跃去,与我们相伴而行,像是在迎接着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
      在公园的半山腰处建有一个半圆形的观景台,是二十世纪初建的,命名为孔达龙克观景台。沿着半圆形的台墙,设有望远镜及从不同角度、位置所观赏到的景点的说明。这里是观看蒙城城市景观的最佳处,从这个观景台既可欣赏到蒙城从东至西的城市景色,又能看到远处波光粼粼的圣劳伦斯河;既能看到新城区林立的摩天大楼,也能看到老城古典风雅的欧式建筑群。像著名的圣约瑟夫大教堂、麦基尔大学、蒙特利尔大学、蒙特利尔工程学院和山下的小康住宅区,如:韦斯特蒙(Westmount)和乌特蒙(Outremont)等等。离观景台不远处,就是建于1932年的观景山庄。
    下一篇:  皇家山(下)
发表于 2015-4-27 19: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家山(下)
      从观景台有一条通往山顶的路,路两边全是生长多年的参天大树,越往山上走越显清凉幽静。边走边看那调皮的小松鼠窜来窜去,聆听那密林中清脆的鸟鸣声,吮吸着那湿润的略带着泥土气息的清新空气,顿感心旷神怡,仿佛远离了都市置身于乡野林间一样。在山顶的最高处,矗立着一座金属制作的巨型十字架,高30米,每到夜晚,十字架上的彩色LED装饰灯亮起(据说LED灯是2009年才安装上去的),异常亮丽耀眼,非常醒目,即使远在市区内也能清晰可见,已经成为皇家山的地标建筑了。现在的十字架是1924年重立的,并非是典故中所说的十字架了,真正的十字架源于蒙特利尔的创建者梅桑纳弗的典故。当年蒙特利尔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村落,传说有一年发大水,梅桑纳弗先生向生母祷告,若是洪水退去,他愿意背负十字架登上皇家山。后人为了纪念他,第一个十字架就在1643年诞生了。
      沿着山道围绕着十字架转了一圈后就能回到上山的原地,沿途可从不同的方位角度去观赏蒙城的景色。就在返回车站的途中,我看到在一片草坪上有一只硕大的田鼠(也有人称其为地鼠)趴在草坪中间正向着围观的游客们东张西望,吸引了不少的观光客驻足欣赏和拍照。由于它的个头太大了,皮毛油光发亮的很着人喜欢,我也拍下了一张可爱的令人难忘的照片,这张皇家山的大田鼠艳照,也成了我去皇家山的一个纪念。
乘车返回时,还可在停车场的下一站下车,那里还有一个观景台,可以观测到蒙城不同角度的景色风貌。这里的观景台叫卡密连-胡德观景台,从这里可以看到蒙城的东部,特别是突出的皇家山平台部分,可以看到奥林匹克中心公园及著名的斜塔,能看到雅克-卡蒂儿大桥和东边环绕蒙特利尔岛的圣劳伦斯河。
      就在停车场附近公路对面的公园内有一部分辟为墓地。在国外,墓地常常作为观赏和游览之地,经常设立在公园及一些街区、公路和住宅附近,便于逝者的亲属悼念,同时也不忌讳有人参观,这和国人的观念不太一样。那块墓地周围景色怡人,到处是花草树木,与公园没有两样。园内修有机动车道,可开车直抵墓前。一排排的墓碑整齐地立在草坪上,不少的碑前被祭奠者堆满了鲜花。这里你不会看到烧纸和摆放食品及其它祭奠品的现象,所以防火在这里就自然不成问题了,一大把五颜六色的鲜花就表达了全部的哀思。据说这里的墓地分两种,天主教圣母公墓和非教派的皇家山公墓。据说小说《安娜与国王》中的女教师和一部分泰坦尼克号罹难者,都被安葬在这里。我到公墓园中去看过了,确实非常漂亮、安静,不时有游人来观看,丝毫不觉得有任何恐惧感。只不过因为语言文字的障碍,我没能找到女教师和泰坦尼克号罹难者的墓碑。
      运动爱好者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登山,有多条路线适合不同的需求。体力好的可沿卡密连-胡德路的车道登山。可要注意安全,因为这里是8%的坡度。那些想一边欣赏自然景色一边轻松锻炼身体的人,可以从Olmsted路上山。这条路比较平缓并设有绳索,游览者可以悠闲的散步,步行和骑车都可以到达两处观景台。你可以从Sir-George Cartier纪念碑(靠近Parc大道,Rachel 路延伸方向,Mont Royal 地铁站附近)出发。你也可以从Des Pins大道出发(在Pell路和Redpath Crescent路之间,Pell地铁站附近),刚好是Pell地铁站和皇家山公园入口之间。进入皇家山公园Pell入口之后,就可以分别选择有绳索的路或台阶的路(只有行人道,骑车者不可),两条都通向Olmsted路。
      到了深秋季节,你来到皇家山游览,更会有一种别样的美不胜收的感觉。皇家山上一片金黄。当你踏着厚厚的就像地毯一样的落叶铺满的小路向山上进发时,你会被环绕在你周围的挺拔的黄枫和那婀娜多姿的枫叶所醉倒。另外,赏枫还可以去皇家山的喷泉公园。公园占地四十公顷,园内有大片大片的绿地,建有两座人工湖。围绕着湖畔种植了大量的红枫、黄枫,每逢深秋时节,湖畔甬道就成了骑车人、散步人的赏枫胜地。如果不想远涉长途去赏枫,不出蒙城,这里就是最佳的选择。
      下一篇:圣约瑟夫大教堂(一)
发表于 2015-4-28 08: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4-27 10:35
# z2 J8 r+ c# L5 X, G' g) J陈学长:您如果有的话,请发一张郑老师老伴胡大力老师的照片上来吧。

$ C7 m! J8 _/ q4 m$ p  51號兵站:我不认识胡大力和郑玉龙。郑的照片是忆往情深于2014年北京航空工业学校校友联谊会拍摄后公布在航校网上的,我没有胡的照片。只有徐 刚  杨系维 关盛隆的照片,要看告诉我。你是哪班的?望常联系。
4 i) i; R0 o" [# e  }
发表于 2015-4-28 09: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chenchao5720 发表于 2015-4-28 08:14
* Z# |2 G6 p- d- U51號兵站:我不认识胡大力和郑玉龙。郑的照片是忆往情深于2014年北京航空工业学校校友联谊会拍摄后公布 ...

8 j. b7 f6 B- ?. Z9 K# I      {:soso_e183:} 陈学长好:我是六二零七班的。郑珑老师照片原来王振祥在这里发过,您前面提到了胡大力老师,只是想目睹一下胡老师风采。
发表于 2015-4-28 10: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51號兵站 于 2015-4-30 10:46 编辑 & `, C& j' H2 a2 E% u
菩提树 发表于 2015-4-26 21:30) D$ {6 l) i+ R- y5 K, T' X
33 的解释比较准确,我和薛兄1962年入学是在13科,名称是航空电气设备专业,共有三个班13107、8、9。61年 ...
. u8 L5 X/ B* A, G# r$ V
永生您好!十五科停止招生的同时改招航空电气设备专业:最初几届号称13科,六三年科号改为405,大约半年后定格为6科。
# t" \/ Q2 q2 a- M  ?- H" ^: y
发表于 2015-4-28 11: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28 11:07 编辑
: j8 X3 V$ C4 J. L2 C/ F
- Z% [9 P$ q0 ]0 s; o- J
                                  圣约瑟夫大教堂(一)
      说起蒙特利尔的教堂,所有去过那里的人都会说,多的数不清。其实就是说那里的教堂太多了,隔两三个街区就会看到一座教堂,而且建造的各式各样,有的雄伟、有的典雅、大大小小、风格迥异,但都是建于十八世纪前后的欧式建筑。如果你对教堂感兴趣或是偏爱建筑艺术,一定要来蒙城看看,“小巴黎”定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按名气大小来说,还是首推位于老城中心街区的诺特丹圣母大教堂。由于它位于市中心地带,是老城区著名的观光景点,也是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有紧邻老港和地下城天然的优势,成了外来游客必到之处。当然它自己特有的独特地位和魅力更是吸引世界八方游客的关键所在。
      我和老伴在刚到蒙城不久就去光顾了它,教堂采取了收费方式来控制人流和保护遗产。这也是蒙城所有教堂中唯一收费的,我们是在2013年的5月里去的,当时的收费是五加元。按教堂的知名度和可看点,收费并不算高。教堂在周一至周六的全天及周日下午都是开放的,周日上午因做弥撒不对外开放。
      诺特丹圣母大教堂的全名是Basilique Notore-Dame,建于1829年,教堂能容纳5000人,也是北美最大的教堂之一。它的前面是德阿姆斯广场,广场的中央是麦森諾维的塑像,下面是个喷水池。广场不大,但显得很庄重典雅,场内设置了很多长长的座椅,有的座椅竟像大床或大炕,供游客们休息之用。由于它位于老城区,它的周围全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建筑群。比如:老神学院(Old Semimary)、蒙特利尔银行、纽约生活大厦等。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其精华之处有二。其一、它是缩小的巴黎圣母院,它完全仿照了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可以说,它是巴黎圣母院的姊妹篇;其二、以内部金碧辉煌的装饰和收藏的珍贵艺术品闻名。教堂采用了中间低两边高的双塔式建筑结构,双塔高70米,西边的塔上镶嵌有北美最古老的巨大时钟。中间的正上方是一个神圣的十字架,下方泛着金光的是圣母雕像,教堂门前三扇呈尖拱式的古老厚重的大门显得庄严而又神秘。
      整个外表显得既庄严肃穆又宏伟壮观。教堂内部穹顶上的蓝色的天花板及漂亮的彩绘玻璃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眼球,特别是镶嵌在蓝色天花板上的数以千计、以纯金打造的小星星,更加引人注目。这些小星星使得整个教堂泛发出神秘的色彩,宛如凌晨的星空一般美丽。新哥特式的彩绘玻璃上绘制了许多的彩色圣经故事和350多年教区历史。教堂中间是宽敞高大的大厅,大厅的两侧是不同功能的小厅,还有一个备受关注的宗教博物馆。大教堂的后面还建有一座小礼拜堂(Sacre-Coeur Chapel),也是金碧辉煌、精致异常,当地人称它为结婚礼堂,一些名人常在这里举行婚礼。教堂内的管风琴由5772根风管组成,每年都定期在这里举办音乐会,其中以夏季的莫扎特音乐会最为著名。
      走进教堂,当你被那些漂亮的彩绘玻璃所折射进的光线笼罩下,在无数只蜡烛烛光的烘托中,在老老少少的信教徒感召下,即便你不信教,你也会被这充满宁静与虔诚的气氛所打动,让你原本一颗躁动的心顿时沉静下来,不自觉的随着那悠扬的管风琴的乐声为自己的亲人去祈祷。
      在圣母大教堂西边不远处,还有一处教堂也很值得一看。它没有圣母大教堂那样名声在外,往往被匆匆而至的游客忽视。在地铁BONAVENTURE附近,紧邻中央火车站,在杜尔切斯特广场(Dorchester Square)及加拿大广场(Place du Canada)的旁边,有一座世界之后玛丽亚大教堂(Mary Queen of the World Cathedral)。它建于19世纪末叶,仿照罗马圣彼得教堂(SAINT-PETER'S)的完整样式按四分之一比例复制而建的,是蒙特利尔天主教的主教座堂。外观式样独特,其漂亮的绿色圆顶建筑的正前方是教堂屋顶上的十三尊雕像,代表了蒙特利尔的十三个守护神,是教堂的一大看点。教堂的内部庞大宽阔,彩色玻璃及立柱上多为绘制精致的宗教故事壁画,内部装饰上显得朴素淡雅,精致之下不奢华,与圣母大教堂之比,少了些金碧辉煌。
    下一篇:  圣约瑟夫大教堂(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9 02:20 , Processed in 1.203535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