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西水车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5-3-23 17: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5-3-23 17:22 编辑 - r" y8 u8 j. i! h& `2 H! W$ ?
枫竹筠 发表于 2015-3-22 19:10
  F5 r3 z0 {  b- d1 M$ j# x多元文化(五)    二零一四年世界杯足球赛是在巴西举行,当时我是在蒙特利尔观看的,正 ...

. x$ `0 [0 R* t3 X9 x
9 @! J) v. f, E3 Fyilianyouyuan:
% y7 n, T( o& U7 s7 ewzyldk :
0 O" {6 s' z% z你们好!谢谢关注和建议。我的记忆力也不好,山东及学校的好多事情已经很模糊了。加拿大的事情由于是去年的,还能记得。正是这个原因促使我把这段经历记述下来,免得几年后又忘记了。有你们关注,我很高兴,定会坚持写完和发完。里面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不一定正确,一己之见吧。也有一些是我搜集的资料,供大家消遣之用,有兴趣可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5-3-23 19: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3-23 19:52 编辑 5 x7 t* S+ l4 w

6 s- F: F3 k3 i9 U( |# @$ }
                               问路
      来到蒙城,遇到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问路,由于语言和文字的障碍,问路成了我的必修课。老伴最怵头的就是问路,不像在国内,这里的语言不通、文字不通,公路上又多为驾车出行者,大街上很少遇见行人,想找个人去问清一个地点谈何容易,没办法,我只好独自担当起问路的重任。每次出行前我都要做点功课:网上查、书上看,再加上自攥的中国式英语一起上,总得对付过去。大家可千万别考我,一入国门,马上束之高阁,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果将来有机会再用到,还是老套路、老办法,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无论是公交出行还是驾车出行,手里总不忘带上一份蒙市的交通图和一份极简单的英语常用问话语句,它们是我不可缺少的拐棍。由于自己的方向感稍强,识图能力也尚可,总算给出行带来了些许的安慰。由于孩子们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我们,所以,我和老伴的外出购物和游玩,基本上全是自己去,于是“问路”就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有时一天就不知要问多少次,一年下来,光是问路的次数恐怕少说也有上百次之多了。
      记得那是二零一三年五月的一天,是个周日,我带着小孙子去位于西岛的一个小镇去游玩。按事先在电脑上搜好的乘车路线,在中途换乘时,在该换乘地点附近,说什么也找不到我们要换乘的那个车站,于是,我们就去路边的一个小便利店问路。便利店的老板是个西人,看上去像是本地人。我和小孙子分别用英语和法语说明了来意:想寻找一个车站。他像是听明白了我们的意思,向我们比比划划,用极快的语速说了半天,我几乎一句没听懂。他说的既不是英语也不是标准的法语,连我的小孙子也没有明白他的意思。他看我们一脸迷茫的样子,像是比我们还着急,干脆的说道“你们稍等”。他的这句话,我们倒是都听懂了。只见他拿起电话,用家乡语说了一会,仍然让我们再等。正当我们俩感到奇怪漠然的时候,门外进来了一位和他的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就见他向年轻人交代了一下。这时我突然明白了,他是把那个年轻人叫来为我们带路的。他的小店离不开人,否则他一定会亲自带我们去的。最终那个年轻人把我们带到了我们要找的车站,其实,路程不是太远,只是绕来绕去,看来,店主想用他的法语让我们明白,实在太困难了。告别了两位陌生的帮助了我们的人,顿时有一种感激之情涌上心头,这样的问路结果,还是我平生少遇的。
      还有一次,我和老伴开车去离我们家较远的西岛上一个新开的华人超市(福泰超市)去购物,在返回的途中,不小心走错了路。当时只想从其它路口拐回来就是了,没想到拐来拐去,越走越迷茫。于是,我只能降下车速靠右慢慢行驶,边走边左顾右盼,寻找路标。蒙特利尔街区的交通标牌不像北京大街那样,标牌既大又明确,这里的标牌很小,小到有些标牌几乎跟咱们的胡同牌子的大小差不多。坐在车内,辨认电线杆上的那些牌子非常不便。特别是我的近视加散光的视力,就更力不从心了。再加上,路牌全部是法语的文字,致使刚来到这里的国人非常不适应,有时因错看一个字母就南辕北辙了。(待续)
发表于 2015-3-23 21: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枫竹筠 发表于 2015-3-22 19:101 K. L; N7 K: f& f( ?
多元文化(五)    二零一四年世界杯足球赛是在巴西举行,当时我是在蒙特利尔观看的,正 ...

' s1 M2 t1 [5 f  d: K, l. ~1 r' h看来西方的自由也是有限度的,烟花爆竹不是想放就能放。柴静花了一百万和无数的精力拍了一部穹顶,却没有惊醒穹顶下生活的中国人。一个春节,大量燃放的烟花爆竹没有驱走并不存在的年兽,却迎来更凶恶的雾霾兽,又给我们的穹顶增加了多少浓度和厚度。那么多的两会委员有人提过禁放烟花爆竹和垃圾分类的提案吗?也可能有人提却没人理。本来前几年已经禁放了,可是因为大多数人不快乐只好又放开了。说到这里想起前年当分司厅知道我是6311班的所发出的一声沉重的感叹,唉,6311班。我也不由得发出这种感叹,唉,中国人。

点评

上海今年过年鞭炮声明显减少,往年只经一过腊八就开始有放的,到了三十,一晚上都不停。但是今年我们信的小区已经接近外环线了,只从三十晚上开始有人放,听来也没几个。初一、初四半夜也就是那么几家放了。  发表于 2015-3-25 08:57
中国雾霾的治理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其实精神上的、心灵上的、制度上的雾霾恐怕更难治理。  发表于 2015-3-24 18:07
丑陋的中国人。  发表于 2015-3-24 15:39
提起放鞭炮,还有一段往事值得提起。记得好多年以前,很多城市过年都禁止放鞭炮,其中包括潍坊这样的小城市。我以为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了,鞭炮会越来越少。谁知当时的大连市长薄熙来搞了个大连鞭炮节,鞭炮更多了。  发表于 2015-3-24 07:25
发表于 2015-3-24 16: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5-3-24 17:50 编辑
, K- ?- U, e* Z/ a" t4 d) U
LWTDY 发表于 2015-3-11 18:15
, w0 X2 K9 ?9 h% w) e  W( m, |. f; T我是1958年毕业的6专科4届学生,退休20年,近80岁了。看了这个网页,又年轻了60年。照片是2008年毕业50周年 ...
. [9 c& {: {. a  {) p# G& Q

( O0 I9 q5 S2 P( y) y; |你好。你转发的这张照片不是咱们班的,查一查吧,我们可以在这里交流了。; d% a8 b% o) p! Z) T
# R: g4 f6 |! s
我是1955年入校的4届毕业生,今年是我们走入苇子坑60年,一个甲子,从当年一个初中生,现在是一个老年人,回忆一生,3年的苇子坑生活还是记忆忧深。当年,我们在工作时,去各个航空工厂,到处都有我们航校校友,大家都非常热情,当年,我们在贵州三线工厂工作的校友,经常聚会,交流。现在,我们都退休了,各地的老校友可以在这里交流,联系。我现在回到北京居住,去过苇子坑几次,我们当年住过的30楼至今还在。
% `3 r* a( @% |- b# w4 Y0 e+ X# c

点评

又来了一位大学长,欢迎!有机会去拜访你。  发表于 2015-3-25 11:42
发表于 2015-3-24 18: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zzh8381 发表于 2015-3-22 18:50( S! c. z2 ~" e" p7 X+ m' E0 g
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的梅花开得正旺,接近盛花期。在京的同学要想观梅得抓紧时间前往了,天气再 ...

1 q' d, f3 R2 v7 I/ t& g  提到东便门,我想起了1958年北京航校大炼钢铁。一天夜里卡车到东便门货站拉铁锭,老师让我们三个人躺到车厢底板上,空车过镑后再下来,这样就可以多得三个人体重的铁锭。在1958年大跃进时代,老师就公开教唆学生弄虚作假了。现在想想,很不应该。. y2 ~1 D( O) f, j  S2 I0 j1 k

点评

大跃进开造假的头,至今流毒甚广,领导就喜欢造假者。  发表于 2015-3-28 10:28
菩提树:锯条一般属于消耗器材,损坏赔偿太不应该。当年北京航校大炼钢铁总指挥是校党委书记张鸿财,山西人,口号是小1070(1070kg),结果一斤也没炼出来,炼钢小高炉就建在大操场靠样机库的地方。[/c   发表于 2015-3-25 21:51
58年我在崇文区大石桥小学炼钢,看见老师把根本就没烧化的铁丝、铁条挂在秤上称,完了把数字报上去了。我和一个同学锯木头把锯条弄断了,还让我们赔。  发表于 2015-3-25 19:44
58年大跃进,弄虚作假应该!本身1070也不是真的。58年把铁和煤、砖等东西烧在一起就叫钢,很多一直放在特钢厂里。  发表于 2015-3-25 11:45
发表于 2015-3-24 18: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3-24 18:37 编辑 1 ^2 N. ^  W2 f0 P
* d' g& G- X" k* \- q0 ?4 |7 B
          上接《问路》
      正当我犹豫不决、踌躇不前时,迎面来了一辆警车(远远看到了police的字样),像是发现了什么,驶过我的车之后又掉头开了回来,停在了我车前面的不远处。我以为我违反了交通规则,就赶紧把车就近停靠在马路边,急忙去翻找行驶证和驾照。当我降下前门的玻璃窗时,一位年轻的警官已经站在了我的车门前(蒙城的交通规则规定,警察在处理交通违章事故时,司机必须坐在驾驶员的位置上,不得离开,警察站在你的车门前通过车窗与你交谈)。这时警察示意我不需要那些证件,而是用标准的英语问我:需要什么帮助吗?看来,我刚才的低速行驶、犹犹豫豫,被他看到了。于是我告诉他我迷了路,拿出地图指给他我要去的地方。随后,他用熟练的官方英语告诉我如何走,可惜,我的英语太差了,没有听明白。我向他摇了摇头,这时他干脆说:ok 随我走吧!这句话我是知道的,是让我跟着他的车,他给我带路。于是我跟着这辆警车,找到了我要去的路口。临分手时,我向他挥手示意感谢,只看他嘴中咕哝了一句后就扬长而去了,我想,可能是不用谢的意思。刚来时,就听儿媳妇跟我说过,带婴儿开车出行,一定要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并按规定栓扣好。如果你没有按规定去使用儿童安全座椅,警察将告知你不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严重危害性,并一定会开着警车将你的车安全护送至目的地。真没想到,我这次因问路竟也享受了一次警车开路护送的待遇。
      还有一次是让老伴难忘的事,那天我们一同下楼后,她去儿童运动场,我独自一人去市中心办事,但我不小心把老伴的钥匙也带走了,她发现后有些着急,不知我何时归来。她没有手机又不能进屋去打电话,情急之下,她想出了向儿童运动场上的一位30多岁带着孩子来玩的黑人爸爸借手机一用。这件事在国内当然不算什么,可在异国他乡的这里,确实难倒了一句外语都不会说的老伴。她开始用手势打起了哑语,表示自己要借用他的手机,还好,黑人爸爸总算明白了她的意思,把手机给了她,可老伴不会用他的手机,又用手势告诉他自己不会用,请他帮忙。他也从手势上明白了,可老伴又不会说那一连串的阿拉伯数字,没办法,老伴又用手指在手掌上比划这些数字,还好,亏了阿拉伯数字世界通用,这个难题解决了,电话终于通了。电话中老伴向我诉说了如何借电话的经历,我赶紧进行了一番的鼓励和赞扬,并让她好好谢谢人家。后边的事,大家可想而知了,老伴说了好多感谢的北京话,那位黑人爸爸也说了不少不用感谢的法语,尽管说的很热闹,其实两人谁也没听懂谁说的,但又都明白了各自的意思,这件事成了老伴难以忘怀的经历。
      生活在蒙特利尔的本地人,有的人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显得有些“土气”和“原生态”,有些华人背地里常取笑他们,称他们为“魁瓜”,其实就是没见过世面,土里土气的意思,我很不赞成这样称呼和对待他们。其实,这里的人,民风淳朴,许多到过好多地方的人再来到这里后,都有一种感觉,这里的人比温哥华、多伦多的人要显得朴实和憨厚,他们喜欢助人为乐,性格耿直、平易近人。
      一年多的时间里,在我“上百次”以上的问路生涯中,有黑人、白人、老人、小孩、警察、司机------,从没有一次或一个人让我因问路而感到不快,我想,这不应该是数学概率的问题了。有时尽管被问的人不知道,他们也会帮助我去问别人或表示歉意。被我问路的人,有的是对着地图给我讲,有的是用手机导航帮我查,会开车的有时还会帮我引一段路,他们经常是不厌其烦、三番五次的讲解,恐怕我听不懂,其实我真是听不懂,有时我只得点点头,表示谢意。身在异国他乡,问路是不能逃避的事,也是最感怵头的事,如果在问路的过程中,能让你享受到温馨和热情,也算是旅游中的幸事了。
      下一篇:中国妈外国爸(上)

点评

说的好,还是人性、素质!  发表于 2015-3-28 17:39
在欧美日问路,被问者都很热情,负责,感到了人间的温暖。不是资产阶级的虚伪,而是人性的善良。  发表于 2015-3-28 10:32
发表于 2015-3-24 21: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WTDY 于 2015-3-24 22:02 编辑
3 ^; X. C8 v( Q9 O0 j3 h/ U  j" F# v8 b3 E6 x# w2 z* c
在发几张08年,6专科4届毕业50周年联谊会的照片。老校长刘光,为联谊会题字。
1 c0 F8 X. w; j3 [0 ?2 v; `5 Y


8 [. @! |: g/ l$ F. y; A) H$ N' k5 i9 r% O/ g7 Q
# o+ B; y1 l+ t+ I
88年毕业30年照片4 Q2 g+ t$ y  X: Y


& P0 r" K+ ?" F* m: J, ?下面是17班参加联谊会19名同学。毕业50年能够到半数以上,也是很牛的。
  v2 J- y5 P6 v0 }
# \5 m  `# c# _5 C$ r1 ~


6 S- ?# C0 Q* e+ K5 s. B! \: v% @% O: r+ Y, o, ~" a
前排老师中有三位是二届大哥王培光、鲁广林,大姐汪永宁,留校教我们。3 v" T2 ^/ z' o: t  l( h
, t# ^# [* Q! O. Y, }3 {% d7 V% Q: W
( |4 z& `) m0 K$ d- F- D

5 a2 G) w9 h4 f# ~, m0 j1 Y7 p( h0 |. C/ M3 l0 A
发表于 2015-3-24 22: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WTDY 于 2015-3-24 22:13 编辑 2 m& ]5 {0 ]9 Z

( [. w; k6 K+ J4 _) [1 ~# w再发照片

2008-09-028) L9 A  r* V! l9 h+ }
6科4届毕业50周年联谊会集体照。' X# q2 v) l2 c" W) Y
前排是老师。从14班到21班共8个班! T3 u8 v$ g6 K# h8 j
' [8 b! J3 n0 d( X; l2 I
4 U3 L& w( p  j' |, o5 c

9 o0 y( q0 h. L- v8 L' a% i* h
发表于 2015-3-25 06: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WTDY 于 2015-3-25 06:40 编辑 0 u5 M% h* u7 F

8 I1 {( f8 q: }0 c2 x' j# _) G% t' E再来两张
* ~! M4 l- m/ q0 }# M
' U# X/ Y2 _5 O: r( S+ x( |

90岁的老校长,精神吗?) u5 T4 f3 o  M, P+ y9 g; M' q) P

/ z/ w3 l2 G' X( X9 [
! W3 c7 [2 J" D* B


9 g* ^0 L- m0 I5 V% L& N* U0 v  m) L! [* \
老师杨宗燧、鲁广林、王培光参加联谊会,笑的多开心。
9 y3 I7 |3 C3 T) P后二人是我们2届师哥
8 }: Z# p9 q2 i# C- s% M9 U3 u- R" }1 O- o: c

点评

杨老师教我们班化学,蓝球打的挺好。  发表于 2015-3-27 13:33
杨宗燧老师是我62年入学时13109班的第一任班主任,教化学,南方人,口音很重。  发表于 2015-3-25 19:52
发表于 2015-3-25 15: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3-25 15:03 编辑
. l0 _( }# h9 _+ E
3 i5 a& ?" K( F3 V                                                                            中国妈外国爸(上)
5 Q. l: q) U* y3 E( i6 a      一个周六的上午,我带着小孙子到蒙城南部的一所培训学校去参加国际象棋的学习班。刚到教室的门口,小孙子就遇到了同班的棋友,一看就是见面熟,一会儿法语、一会儿中文,聊得不亦乐乎。抬头望去,只见那小棋友,八九岁的样子,高鼻梁、蓝眼睛、黑头发。一看那模样,我断定他一定是“中外合资”的混血。上课的时间到了,两个小棋友都进了教室,我信步走到了楼道最里面的一个长长的座椅旁,那里比较安静,准备闭目养神来消磨掉这两小时的时光。没想到我刚一落座,一位女士就过来了,用中文向我打招呼,并坐在了我旁边。她问我:你是竹竹(我孙子的小名)的爷爷吧?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她早已看到了我来送竹竹,并一直看着俩小棋友聊天,不用说,她肯定是混血的妈妈了。这时,我正愁两小时不知如何度过,赶紧热情招呼她坐下。双方都知道,能在蒙城,在这里遇上中国人是机缘、是奢望也是享受。1 g" A  `6 c6 e$ s8 l
      话题很容易从孩子谈起,我自然会问道他的儿子,她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这位孩子的妈妈看上去也就四十出头,十几年前从国内南方的一个城市移民来到了这里,两三年后,她和加拿大的一个小伙恋爱了、结婚了,原来孙子的小棋友就是她的心肝宝贝,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她告诉我,令她万没想到的,也是丝毫没有思想准备的,是新生命诞生后的日子里,在润育、培养和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分歧和矛盾,这是他们在甜蜜的恋爱时光里谁都没有想到的。在孩子刚出生下来,坐月子期间及一直到孩子上学前班的这段时间里,他们一直围绕着在对孩子的哺育方法、生活方式的一系列问题上,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特别是一些东西方理念的针锋相对,常常使他们磕磕碰碰、吵吵闹闹,但终归孩子还小,还没有自己的一己之见,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他们最终还能融合,其结果不是你屈服于我,就是我屈服于你。总算熬到了孩子上学前班了,孩子也长大了,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主见了,于是三个人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也就拉开了序幕,更大的矛盾就逐渐凸显出来了。
4 q: @2 n4 d2 ?2 P6 n      中国妈妈深知,这里的学校(尤其是小学阶段),在教室里上课时间安排的很少(可能不到50%),其余时间都是在操场上安排活动,大部分是用来体育运动、游戏和娱乐,每周还要有一天时间组织同学们乘着校车去较远的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等场所去活动。所以,学到的书本内容既少也简单。如果和国内的学校相比,学到的书本知识恐怕要少多了,差出一、二年的功课不足为怪。她唯恐孩子不争气,怕输在起跑线上,怕将来上不了大学,怕没有好的前程,于是就在孩子的课余时间上做起了文章。她给孩子安排了好多的课外作业(那里的小学作业很少,需要回家去完成的几乎没有),弄得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都要做她的作业,甚至到晚上睡前都做不完。还把周六和周日都安排上了,什么奥数、什么中文课及其它一些业余爱好的课程,总之是满满的。她告诉我,即便是这样,还是赶不上国内的教学水平。她说,终于有一天,他们之间的“战争”爆发了,这回可是三人了,儿子也开始反抗了。中国妈的观点不用说,国人都很理解,可对外国爸就不同了。他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国度里,从小到大接受的完全是西方式的教育方式,对学习、工作、生活及价值观等一系列方面的认识与中国妈妈都有着天壤之别的差距,很难理解自己妻子的做法。他的观点非常明确:孩子的业余时间(指每天下课后及周六、周日)不容侵犯,要由孩子自己来选择、决定和安排。他鼓励孩子每天回家后,要去附近的儿童运动场参加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周六、周日要孩子与家长们一起去郊外的公园烧烤、滑雪、打球、骑车、滑板等。他的这种安排,当然会常常得到孩子的支持,中国妈总是处于劣势地位。看来中国妈和外国爸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是针锋相对、截然不同,是典型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她说,为了这件事,小夫妻不知吵了多少次架,最厉害的一次是,她的丈夫下决心要把她告上法庭。就在她丈夫正准备诉诸法律时,他们的儿子起了关键的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和平解决的方案(这可能就是孩子的中国血统起了作用)。正如中国古诗所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儿子的建议,让他们找到了各自退让一步,各自都能接受的方案:即每周的周六和周日,只安排半天的业余教学活动,平日里,每周的周一至周五下学后,有两天时间供妈妈安排学习数学和中文的补习,其它时间均由孩子和爸爸决定。听完她的叙述,我总算为她舒了口气,这种和平解决的方式不愧为上策,如果真是为孩子的教育走上法庭,那将又会是一种什么结局呢,大家都不可而知。他们真应该感谢是他们的爱情结晶帮他们度过了这一难关。7 {0 y" J6 d+ m. ?+ \2 C8 i4 b
      其实,我很理解这位中国母亲的心情,我们都一样,在国内,接受了几十年的中国式的传统教育。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朝历代,都是考科举、中状元、求功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了深深的扎下了根。到了现代,发展的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呀,什么大学本科都没用了呀,要硕士、博士才行呀。特别是近几十年年来,国内扭曲了的一些社会现象,更把追逐名利和金钱,甚至追逐贪腐的思想无形之中带给了下一代,正在影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也难怪,“主人”的岗位被遗忘和拼弃、无人问津,而“公仆”的岗位却被千军万马去追逐。
+ }3 a( Q+ s  f, d      下一篇:中国妈外国爸(下)6 N; b) D' |2 x, {
发表于 2015-3-26 17: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3-26 17:59 编辑
- l6 {& _6 R" J2 \9 A' J9 E; B" Y
                           中国妈外国爸(下)
      这些年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人到了哪里就把奥数带到了哪里(有一天月球上也会办起奥数班,我是见不到了),就把中国式的教育也带到了哪里。其实,这位中国妈大可不必这样伤脑筋,既然十几年前自己离乡背井来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就应该有思想准备,接受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现实,彻底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下一代能摆脱中国式的教育羁绊,自由的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不是更好吗。我没有去说服那位母亲,因为我没有这个能力,中国的现实摆在那里,我们的下一代也要生活,不拼、不争行吗?
      在加拿大生活的这段日子里,从我接触到的社会层面,我觉得有好多地方与国内大有不同,是社会现实的影响,还是教育方式的不同?值得我们思考。
      其一、这里的高中生毕业后,并不把上大学、考研、考博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选择上大学的人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会按自己的爱好和意愿去选择职业教育学校,毕业后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
      其二、这里的公务员岗位并非如国内那样被疯抢,好像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十分感兴趣。他们好像更倾向于自己的爱好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千人万人去竟争一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这里好像从没听说过,也没看到过有关的新闻报道。
      其三、人们对自己的工作认可和喜爱,好像从不觉得自己的工作低人一等。我家附近的一个工厂的工人,每当休息时,三五成群的在那里喝咖啡和饮料、吸烟、聊天,高高兴兴,无忧无虑,从表情上能看出,他们对这份工作怕丢失、挺满足、很珍惜。
      像这里的收垃圾的环卫工人,绝大多数是年轻的小伙子,一个个长得还很标致,黑人、白人都有。我经常看到他们,两手各拎着五六个特大号的满满的垃圾袋,边跑边扔入垃圾车内,满头大汗、高高兴兴,丝毫没有让人觉得干清洁工丢人的感觉。特别是遇到回收废旧家具家电的日子,他们更劳累,那些巨大的板式家具和特大的家电都需要他们搬入车内,这样的一天干下来,该是多大的劳动量啊。按中国人的思维:他们图什么呀,是工资高?是地位高?是---?他们那么珍视、热爱那份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不会找到答案的。有一点是真实的,这里的清洁工岗位,是得到政府保护的,外国移民想干都是很难得到的,政府优先照顾本地居民。
      对比之下,北京这里的清洁工,早已由北京人换成了外地人,原来的老清洁工,不是退休了就是变成了领导,外地人也正逐渐由年轻人换成了中老年人,如今,在北京街头我们看到的清洁工工作绝大多数是外地的中老年人在从事。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外地的中老年人也不干了,又有谁来接替呢,看来那时只有求助机器人和外星人了。
      如果中国妈能看到我的这篇“歪批三国”的烂文,不知有何感想。
      下一篇:汽车轮胎与狗
发表于 2015-3-27 07: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zyldk 于 2015-3-27 09:27 编辑
2 G2 F) x3 t  I& Z# m" R9 {" r; e
: l. Q4 \$ z6 T& L33领导、西水版主并各位校友:我的寻人帖子贴了些日子没人回应,甚是遗憾!邢德生,男,1963年入航校,非6科专业。有知情的校友请告知。多谢!

点评

谢领导。邢德生是我小学同学,上航校后也无多少联系。忘记他是哪个科的了,还请领导及各位多费心,这厢有礼了。  发表于 2015-3-27 09:31
3科也没有呀。还是你的基本信息太少,等我平静下来以后帮你一班一班的问吧。本来今天要去参加笑林告别仪式,一是腿部神经痛,二是心情不净而免了。笑林的相貌太酷似我了,尤其1990-1999那几年。不少人误以为我是他。  发表于 2015-3-27 09:08
发表于 2015-3-27 13: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3-27 13:44 编辑
/ G! n5 p; P6 D0 [$ |  F  c' n, y9 f: ~3 W5 C8 O1 L3 P
                             汽车轮胎与狗
      本来这两个物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可最近几年来,硬是攀上了亲家,接触无比的亲密。就在我居住的小区,常常看到宠物狗往汽车的轮胎上撒尿(至于其它省市是否有这种现象,没调查不敢妄言,只限于我看到的地方),它们的动作像是受过训练似得那样标准,屁股一撅,单腿一抬,不偏不歪,一准儿把尿撒在轮胎上。由于车的主人们,担心尿会腐蚀轮胎,也是嫌弃狗尿的异味,于是就想出了好多的办法来防范。在轮胎的侧面挡上木板、挡上瓷砖,直至给汽车穿上了车衣(当然不光是为防狗尿,也是为防雾霾和灰尘)。
      其实这两个物件都是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脚前脚后涌入平民百姓家的,按说,他们之间不应有天然的、必然的的联系,若干年前,它们可都是谁都不认识谁呀。有一次,老伴无意中问我,蒙特利尔的狗是不是也这样呀。她的一句问话倒是提醒了我。后来,我们到了蒙城(是蒙特利尔市的另一种称谓)后,我还真就进行了一番考察。因为,对我来说,并不费事,只要外出遛弯和逛公园时,稍加留意,不就一目了然了吗。这一看,还真是让我发现了一些意外。
      这里的狗,竟然没有和轮胎攀上亲家,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没有看到一次狗往轮胎上撒尿的情况,更没有看到汽车轮胎前放置挡板的现象,甚至给汽车穿车衣的情况都罕见(这可能与那里的空气洁净有关,那里的洗车店都少见,雨水较多,下完雨后,汽车跟新洗过的一样),而且,汽车的轮胎上也寻觅不到任何狗尿的痕迹。我观察到,那些被主人用绳索牵着的狗,在经过汽车轮胎时,没有任何对轮胎有亲近的倾向和动作,像是旁若无人一样。他们撒尿的地点多是选择绿地的边缘或是垃圾箱附近的地带。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曾思考过,是两地狗的品种和出生地不一样吗?还是国外汽车轮胎在生产制造时添加了使狗讨厌的物质?还是国内汽车的轮胎内的某些材料有吸引狗的地方?不过,在国内的一次亲眼所见,倒是让我记忆犹新。那天,我正巧站在窗前往外看,恰巧一个邻居带着一条宠物狗从窗前路过。狗没有被拴着,我称它是“散养”,眼看着那只狗很自然的选择了窗对面的一辆汽车的轮胎去撒尿了,而狗的主人静静的在旁观看着,面部带着一丝欣慰的笑容。只见,当狗撒完尿后,主人高兴的说:“宝贝儿,我们的任务完成啦,可以走了吧?”于是她在前,狗在后,瞬间远离了我的视线。这时,我恍惚明白了,遛狗的目的不就是让“宝贝”去排泄废物吗。其实,事情本身是极正常不过的,只是选择的地点让我百思不解。哪里不可以尿呀,为什么非要往轮胎上撒呢,虽然我并非那辆车的主人,但我的心头也些许感到了一丝不快。对宠物的纵容,也许就是导致他们攀上亲家的缘故吧。最初,是狗无意识的选择了轮胎,以后是轮胎的异味吸引了狗,久而久之,不加限制,就恶性循环了。其实,这样的结果,对不养狗的人来说,有失公允。再说,养狗的人,现在大多数也都有车,难道自己的车就不怕别人家的狗来造访吗?我有些糊涂了。
      说道养宠物狗的问题,我在蒙城看到的一些现象,还真有些与国内不同。首先,那里的有些公园、绿地、儿童运动场所是禁止宠物狗入内的。公园的门口,一般都矗立着一块禁止携宠物入内及罚款数额的标识牌,一般是罚款100-300加元不等。所以,你不会在禁止宠物入内的公园内见到宠物的身影。其次,这里的宠物狗无论大小都是拴着的,狗绳的另一端,总是在主人的手里。但也不乏有极个别的不守规矩的,很罕见。由于大多数人都很守规矩,所以,你在遛弯时,有一种踏实和安全感,不用担心动物的突然袭击。有时,你会遇到她的狗经过你旁边时,都会有意将狗牵得离你远一些,并向你说一声“sorry”,让你心里感到挺舒坦。另外,在外出遛狗时,主人的口袋里都揣着塑料袋,每当狗狗丢下粪便时,他们都会随时用塑料袋拾起,就近放入垃圾箱内。
在蒙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只要外出,相机是我必带之物。因为,我时时刻刻都想寻找着素材,无论好坏,收入囊中。我曾真想抓拍一个宠物主人对她的宠物粪便弃之不管的画面,但直至我回国前未能实现。
      下一篇:儿童运动场(上)

点评

大家的点评很尖锐,同感!  发表于 2015-3-28 17:29
素质也需要制度、法制、环境,只是一味的宣传教育是不起什么作用的,因此有关部门要有作为才行!  发表于 2015-3-28 09:13
国人的素质,有目共睹。亟待提高!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西方国家甚至我们所厌恶的日本他们的文明素养我们也都是耳濡目染人所共知。但是他们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多少代人,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形成的养成的。国人  发表于 2015-3-28 09:08
中国人养狗也是处于养狗的初级阶段,不牵狗、任由狗随处大小便、便后不闻不问,心安理得的养狗人随处可见,还是那句话,丑陋的中国人。  发表于 2015-3-27 15:07
发表于 2015-3-27 22: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WTDY 于 2015-3-31 07:43 编辑 + K  l/ E' ~/ O+ l8 D& O

8 k8 l  i) h' o" P+ c. n8 }再来照片一张。( S+ u# n  Q' E$ |8 B

1 I& e1 b) {8 ~/ z, Q! N

! @  O/ O* V( q' `九十年代初我回贵阳,正逢老同学杜金芝出差011。185、128、355的新老同学聚会。
" `! y  `: ~$ [3 N2 H- ]前排自左至右:6319徐舒、6318孙大敏、杜金芝、一届老大哥梁宏霭、6319牛文、老顽童本人、6316郝金生、6317吴隆蓄(前几天发过贴的WLX355我们是同班的好搭档)。
4 H0 h' c; ?/ B1 |我们四届的还有:2排左2是6315宋政策、右2是6319王堃、后排右4是6315孙全科。5 K( l) j- Z7 M
(我说的班号是六专科三年级,后面的15、16、17、18、19是从建校开始算起)。
% A' x# X6 X8 [4 N其他是晚几届的师弟师妹。在185厂的基本记得,128厂只记得68年分去的王占平。
' @; r$ C5 I* k9 _$ h7 n自左至右2排:4-史苏敏、5-李树声、6-杨广田、7-王金声、9-雷凯
  q$ O2 D3 B5 O* L; `后排:2-王金玲、3-王德宝。其他同学记不清名字了。有人说后排左一是王玉民。
8 h9 A4 G2 c  c. r和06年的照片差的太大(见前些日子我发的照片)可以对照一下。- j  l' E9 Y- Z+ N2 \& f/ F1 [
老袁师弟是否也在其中?我认不出了。! ^% O1 S, n# s# Z4 E6 B% n+ j
& \! ^+ X* A" ~4 X9 Q- [4 v% e

点评

有人提供说,后排左1是宋静达。  发表于 2015-3-30 11:21
后排左一是王玉民  发表于 2015-3-29 08:50
能否请王学长把照片中的同学标列出来,谢了!  发表于 2015-3-29 08:49
是杜玉宽  发表于 2015-3-29 08:02
是杜玉宽吗?  发表于 2015-3-29 07:04
发表于 2015-3-28 17: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3-31 20:06 编辑
/ p* A5 ?5 ^& s# l) @/ z
" u' L- G6 O7 i7 p; U5 u/ F
                            儿童运动场(上)
      儿童运动场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就好像那里的教堂一样多的数不清。凡是公园,无论大小,都设有儿童运动场。全市大大小小社区,都建有规模不等的公园,每个公园里又都建有规模不等的儿童运动场。儿童运动场这是我的叫法,也是中国人的习惯叫法。他们那里都把它叫公园,无论大小,都建在公园里,即便小到只有一个儿童运动场,他们也称其为公园。每个公园都有名称、编号,纳入市政府的统一管理范围。
      我家的窗外,隔着一条马路的对面,就是一个比较小型的儿童运动场,长不过百米,宽不过五十米,除儿童运动器械外,就是一条甬道、一块绿地,外加许多供休息、用餐的桌椅,还有,就是照明设施、饮水处及垃圾箱,就这么简单,这就是他们的一个小公园。周围布设了简单的围栏装置,有三个出入口,都设置了禁止携宠物入内的提示和罚款数额的标志牌,还立有一块牌子,那就是该公园的名称和编号。
      这个运动场,由于就在我的眼皮子底下,所以看的次数最多,去的次数也最多。经常带小孙子去光顾,几步之遥、方便之极、何乐不为。每当到了春夏秋季,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世界。小到一至二岁,大到十七八岁,都是这里的常客。平日里多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再就是下午四点后(放学以后)的中小学生们。每逢周六、日,从早上八九点开始,直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从不间断、络绎不绝,这些器械得到了极高的利用。能天天看着这些孩子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笑脸,看着他们玩的那样开心,也是一种乐趣。能跟孩子们在一起,你会觉得年轻了许多,我早已把它当成了我们老两口的一种享受。
      你别看这个儿童运动场不大,但也可称得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要分成两大部分,二至五岁的低龄段区域和六至十二岁的高龄段区域。器械的品种包括:大小秋千;高低、大小不同类型的滑梯,滑梯又分直型、桶型和选转型;转马(相当于转椅);练习投篮的设施;类似平衡木的设备;高低不同的攀岩设备;绳索网格式的攀爬设备;吊环吊杠等(我不懂体育器材的术语,可能叫的不一定准确),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用文字不好描述的设施。特别是有一种结构很简单,构思很奇妙的小器械引起了我和老伴的关注。地面上有一根一尺来高的斜柱,与地面成一个角度,在柱的顶部通过轴承安装了一个小座椅,座椅的平面又与地面成另一个角度,儿童坐上去,只要用脚尖轻触地面,座椅就快速的旋转起来,像是小过山车的感觉。我和老伴都试了一下,刚一转,就眩晕的不得了。可是看孩子们坐在那里飞快的转着,丝毫没有惧怕的感觉,看来这是一款专门锻炼不怕眩晕的器械。还有一些公园里安装了不少儿童戏水用的设施,有的是安装在立柱上可通过手操控方向的喷水枪,供孩子们互相喷射用;还有设计成不同外形的喷雾装置,从各个角度喷射出雾状水流,供孩子们在里面穿梭戏耍;还有在高处设计一个吊桶,由自动注水装置向桶内灌水,利用杠杆原理,待桶中水满后,突然倾盆而下,孩子们在下边专享那瓢泼大雨从上而下的感觉。每年的六月初,就开始供水了,就有那不怕冷的小勇敢者先试为快。
      从搞工程的角度看去,这些设施都建造的异常牢固,从钢管的直径、壁厚及塑料型材的厚度及用于固定它们的硕大的螺钉螺母等就可看出,这些东西是奔着“万年牢”去造的。除了牢固的设施外,我还发现他们有着一套严格的维护管理制度。对秋千来说,每年的十一月底有专人来将秋千的活动部分从上方横梁的连接处拆下,统一收管,到来年的四月,再重新装上,以防止孩子们在冬季使用时出现安全问题。我还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卫生管理人员和设施维修人员前来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另外,公园的编号牌处也标注了有关部门的电话,方便使用者随时报修。还有一样东西挺特别,在国内时没见过,就是定期有一名工作人员,头戴耳机,手拿一根长棍,棍的端部有一个圈状物,在地上寻找着什么,不时捡起一样东西放入袋中。这时,使我突然想起来电影地雷战中日本鬼子的工程兵的样子,啊,太像是探雷了!原来他是在地上探寻着什么。后经仔细观察,我才弄明白,他是在仔细寻找木屑、沙土中的类似铁钉样的东西,是为了防止孩子们扎伤皮肤 (注:低龄段运动器械的下方铺垫的沙土,高岭段器械的下方铺垫的是木屑,还有的运动场铺的是硅胶)。就这一点足可以看出他们的管理之细及对儿童的呵护至深。
      对这些儿童运动器械,我也曾认真分析和思考过,我发现,全部器械大都是用来锻炼孩子们的灵活性、毅力和勇敢精神的,他们很少设立那些仅仅为了娱乐而娱乐的且要收费的电动器械,这些公园内的儿童运动场看不到丝毫商业气息。
      每天下午四点钟以后,在大街上、公园里、甬道、自行车道、运动场上,你见到最多的就是孩子们,还有他们喜爱的滑板、网球、棒球、骑车运动等。有时,我常想,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太幸福了,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用于锻炼身体的机会多之又多,他们有太多的时间去享受阳光、空气和自由。相比之下,国内的孩子们显得很可怜,为了“起跑线”,为了自己的未来,在不停的奋斗。在我们国内的一些社区的休闲场所,见到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在锻炼、散步和娱乐,很少见到儿童。况且,儿童的健身设施与国外相比也少的可怜,重要的是这些设施没有普及到社区,有的集中在大型的娱乐场内,离家都比较远,还要付出昂贵的费用,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是不是值得深思和借鉴呀。有时,我也想,我们的下一代或下下一代,如果光有奥数,没有健康的体魄、勇敢和毅力,拿什么来建设国家和保卫国家呀,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再被人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趁虚而入!
      说到对儿童的特殊待遇,还体现在他们乘坐公交、地铁和城铁上。这里的公交或地铁,好像没有对儿童乘车时身高的限制,车里、车站上都没有设立限高的标志。最初的了解,还是我孙子告诉我的。这里凡是六周岁以下的儿童乘以上三种交通工具全部免费,孙子告诉我,一个大人可以带五个儿童乘车,也不限身高。至于他们是如何来控制六周岁的标准,看来全凭感觉了,因为孩子们乘车时一般是不会带什么证件的。他们在这方面的管理是比较宽松的,只要不是悬殊太大,一般不予过问。再有一条规定更让国人羡慕,那就是六至十二岁的儿童,每周的六、日均可免费乘车,同样是一位成人可以携带到五名儿童。
      下一篇:儿童运动场(下)

点评

谢谢“51号兵站”的指导!  发表于 2015-3-31 20:02
关于六周岁的那段儿内容再编辑一下比较好。  发表于 2015-3-30 20:40
发表于 2015-3-28 18: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h8381 于 2015-3-28 19:34 编辑 $ K4 Z3 _7 M0 P- T: L5 @
2 }9 r3 c; w8 s+ @" E
        8381班部分同学2015年北京小聚
0 A& O3 U& r. x0 l4 o( X/ R$ p! }/ m2 K
                                                   更多聚会照片存在个人空间相册。可前往观看。' {. s2 @) d- |& Z" t/ W

( E8 ~( t- C2 `3 ]
发表于 2015-3-28 20: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WTDY 于 2015-3-29 18:36 编辑
; m% G5 v7 ^" I% E/ N* A
3 {; Z9 X6 r1 D- X变化有多大?
0 U! n3 |# U, _& E4 T


& h0 @9 |: _9 O1958年8月西安113厂毕业答辩后。$ M* g( B( E$ a  w! k, g+ W& P

! L% U- Z1 V4 B! @$ X

1 x. A. A- M9 k2008年9月28日,毕业50周年联谊会。) |, B: s. X7 }9 A

% V2 R- u' N! }$ ]3 |% l" F  k4 o

& q6 |/ b1 d9 a

3 O9 X+ m% ]( |: \2015年2月我去西安航院看望老蔡。
发表于 2015-3-28 21: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老学长发的照片,脑子中突然浮现了一段记忆,不知道老学长、祖荫兄、文会兄是否还有印象?时间是1966年4(或5)月份的一个下午,寇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到22车间去参观。转了一圈出来后,我对宋玉福说,今天寇老师怎么了,他从来没有组织过这么没用的参观。过了几天后才知道,22车间的工作组组长怀疑该车间的一个工人偷窃厂里的东西,让一个学生跟踪他,因为柱子腿快选中了他,那天下午就是让他认人。下班后,柱子从厂里一直跟到他家,也没发现什么可疑的。后来也没有什么下文。

点评

只是模糊的一点记忆而已,菩提老弟的记忆力太棒了,超强!  发表于 2015-3-29 09:25
似曾有过,那么点点过(贵阳话)印象。菩提兄记忆力太强了!  发表于 2015-3-29 07:39
发表于 2015-3-29 09: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3-29 09:34 编辑
) w" O5 G9 q) |$ D# {, u
' l* u: I- ^8 d' }; Z- ]0 S) W& ]
                                   儿童运动场(下)
      来加拿大之前,就听人告诉我,那里是老人和儿童的天堂。来了之后,我有了更深的感受,确切的说,这里更是孩子们的天下。从他们一降生,就享受政府的厚待、家长的保护,说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天堂里一点儿不假,看到他们就看到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朋友告诉我,怀孕的妈妈,自孕检到孩子出生,全部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障。每个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享受政府发放的牛奶金补贴,蒙特利尔市属魁北克省,享受联邦和魁省双重待遇,每个儿童每月拿到的补贴达到五百六十加元,当然,随着年龄的递增,牛奶金的数额逐年递减。
      一般公立幼儿园,每日的收费是7加元,私立的幼儿园要贵一些,但可以向政府申请补助,补助以后与公立幼儿园基本持平。自上小学后至大学前,就全部是免费义务教育了。当然了,和国内一样,什么校服、学习用具、饭费需要自己来支付的。这里的民众都会算一笔小账,那就是政府发放的补助,基本能满足一个儿童成长的最低需求。由于国家人口匮乏,政府鼓励生育和保护生育权,所以,在这里有三四个孩子的家庭比比皆是。
      说到老年人,我倒是觉得与国内相比,有太多不同的地方。国内的一些公园、休闲场所,都有为中老年人锻炼而修建的运动器械,再就是街舞、广场舞、麻将、扑克、散步等,老年人有多种形式的选择。蒙城的老年人,显得要单调多了,他们大多是选择去老年公寓度过晚年。街上、公园里,锻炼的老人较少,即便不去老年公寓的,也只是选择在自家的凉台上,看书、看报和聊天而已。另外,那里的老年人不少患有骨关节病,行动多有不便,也许跟那里的气候寒冷和年轻时的生活习惯有关,所以,到室外锻炼的老年人相对要少些。当然,也有一些身体素质很好的老年人,他们选择了同年轻人一样的锻炼方式,开车去郊外,滑雪、游泳、骑车,甚至还会去玩游艇,活的异常潇洒。
      有一次,我在去美国旅游途中结识了住在蒙城的来自中国沈阳的芦氏父子二人。老父亲今年七十九岁了,儿子也将近五十岁了,他们早年移民加拿大后定居在蒙特利尔。我们的聊天中,很自然的谈到了芦老先生养老的问题。儿子告诉我,去年(2012)刚刚给父亲办好了入住老年公寓的手续,他已经申请三年了,刚刚排上队,看来,和我们国内一样,也是一床难求,但三年的等候时间还是可以接受。芦老先生的身体还挺不错,经常独来独往乘飞机往返于沈阳—北京—加拿大之间。老先生告诉我,他愿意自己生活,不想给儿女添负担,况且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所以他选择了去老年公寓。在旅游结束分手时,老先生诚邀我去他的老年公寓做客。
      老先生的公寓位于西岛的西北方向,离市中心比较远,我计划利用一天的时间,去先生那里拜访,同时再去比他还远一些的一个富人居住的风景区“奇怪岛”游览一下,据说那里的风景特别美,又是顺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搭乘蓝线地铁再换橙线地铁再转乘公交407路和207路后,终于找到了芦老先生的住处。那是一座五层公寓楼,楼的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和一个大公园,可供老人们休息和散步,环境典雅清静,倒是养老的好地方。楼道的空间特别大,除了绿植外,没有摆放任何杂物,也没有条幅标语,门口连牌子都没有,我是按着门牌号找到的。进入大堂和楼道,清新的空气,素雅的环境,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有点像三星级以上的宾馆吧。楼道内有两部大型的电梯,可能是考虑运送病人的方便,能放下病床、担架等抢救设备。
      老人热情的把我让进他的房间,沏上一杯茶后,就跟我讲起了老年公寓的情况。听老人一席话后,我才算真正对这里的养老情况有所了解。这里的老年公寓主要分两种,他住的是生活能自理的,还有一种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向政府提出申请并排队等候。他等了三年,去年才通知他入住。当你住进了自理的老年公寓后可继续申请不能自理的老年公寓,一旦将来不能自理了就可以转到不能自理的老年公寓。不能自理的老年公寓收费要多些,政府的补贴也相应增加。
      这里的公寓都是单间的,大约有二十平米左右。有带浴盆的卫生间、有一个配置齐全的厨房(有冰箱、橱柜、灶具、烟机等),总之,居家过日子的设备基本齐全。屋内的家具(床、沙发、桌椅等)是自备的。老人告诉我,他的这些家具都是一个老外在搬到其它公寓离开前送给他的,省了他好多麻烦,这里的老外离开时,一般都不再搬运家具,到新地方就换一套新的,这是他们的习惯。
      芦老先生告诉我,他每月要向政府缴纳178加元的公寓费用,电费和上网费及自己的生活费是自理的,水费是免费的。屋内有电话和紧急呼叫设备,便于意外情况的对外联系,屋内的厨电设施,统一有政府负责维护保养。芦老先生说,他的一天生活就是自己采购、自己做饭、外出遛弯、游泳、电脑上网,还有就是每天确保一小时的英语或法语的学习,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老人还兴致勃勃的带我到一层的游泳池、活动室及周边的公园、超市、公交站看了看,并一一向我做了介绍,看得出来,老人喜欢这里,喜欢自娱自乐、自得其所的生活。他告诉我,国内的退休金(他只是永久居民,未入籍)就已经足够支付老年公寓的费用及生活费了,加拿大的退休金准备全部用来旅游和娱乐。
      我们山南地北的聊了好长时间,临别时,芦老先生一直把我送到车站,相约我再来加拿大时一定来看他。
      下一篇:中文报纸
发表于 2015-3-30 20: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3-30 20:34 编辑
6 ~' T; B& R8 F/ \
- I% e! B4 W0 S) B
                              中文报纸
      参加团队的短期出国旅游,对于语言和文字的要求不高,因为组团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国人,再加上导游也大部分是华人,都是用中英双语导游,我在蒙特利尔参加过的出国旅游团,还是中英法三语导游,所以旅游中不会遇到太大困难。但是,如果是自己长期(相对说,比如一、二年)的居住在国外的某地,其日常生活和外出旅游就大不同了,如果语言不同,你会有一种寸步难行的感觉。
      就拿我所居住的地区来说,周围很少见到华人,你会发现,你一天的生活与国内截然不同、天壤之别,外出时也时常遇到尴尬窘境。尤其是我们刚来时,非常的不习惯。无论广播、电视,全是英、法语节目。我们看电视,就相当于在国内看哑剧一样,声音对于我们一点用没有,我们是边看画面,边连蒙带猜,久而久之,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了。更可喜的是,老伴竟在广播的调频段里,发现了每日一小时的中文歌曲节目,主持人也说中文,这无形中给我们的生活又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后来,我从国内淘宝网的天猫上邮购了一台电视盒,物美价廉的解决了在国外看中文电视的难题,终于使晚上漫长的时光有了消磨的去处。
      出门在外,更是“满目凄凉”,大街小巷所有的路牌、标志全是法语,超市里的商品也全是法语标签(也有部分是英语的),和睁眼瞎简直没什么两样。语言的交流就更不用说了,看都看不懂,更何谈去说。这里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和英语,你如果说中文,恐怕能听懂的人微乎其微、寥寥无几,能找到一个说中文的人,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
来到这里不久,我们就有了一个特大发现,在蒙城的许多华人超市的门口,都可以免费拿到许多中文报刊。这些报刊大部分是每周五出版,杂志是月刊,还有一些是不定期出版的佛教书刊。老伴比较爱看报纸,这一发现又一次的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每周五的上午去取报纸就成了我雷打不动的任务,无论风雪烈日,从未间断过。因为在那不能外出的日子里(天气原因),我们还要靠它们来消磨时光和丰富生活。
      离我家最近的是“金发”华人超市,我只需步行七八分钟就可到达。超市的规模不算小,日常所需食品应有尽有,而且有些国内出口到这里的食品,在价格上比国内还占优势。像木耳、枸杞等,质量都不错,价格也不贵。据说这个超市的老板是个越南人,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广东人,他们之间的交流非英、非法、非普通话,一水儿的粤语。
金发超市门口的中文刊物的种类还算是比较丰富的,回忆了一下,不下十几种。其中有亲共派办的,也有反共派办的,这里的新闻内容是自由刊登的,一般不予干涉,他们把辨别是非的权利交给了读者。报纸类的有:蒙城华人报、华侨新报、华侨时报、新家园、健康时报、七天、七天地产、大纪元时报、北美经济导报、号角、加拿大商报及欧美观察等。杂志类有:此时此刻、今日美加等。另外,还有许多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佛教书刊和光盘,也供大家免费索取。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所有的报纸刊物全部是用繁体字印刷的,对我和老伴来说,还不算障碍。我们这一代人,对繁体字还是情有独钟,阅读起来并未感到困难。
      这些报刊拿到家里,就成了我们下一周生活的补充和购物的指南,因为好多报纸都刊有各大超市的购物广告。这些报纸使我们很方便的了解到了国内外最新的新闻和发生的大事,使我们不再生活于与世隔绝的真空里。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些华文报纸和杂志与我们共度了风雨春秋,结下了“深情厚谊”,直到回北京后的好一段时间,那些报纸还时常浮现在眼前。
      报纸上,除新闻、超市广告外,大量的登载了一些遗闻轶事、旅游见闻、人生感悟、杂文杂谈等,有些文章对我们在那里的生活还真起到过“抛砖引玉”的作用,有些文章的寓意深度也曾引起过我们的共鸣。我清晰的记得,曾有一篇短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将此文转载于下,与校友们分享,也以此作为本章节的结束。
                                         《撬起世界的最佳支点》
      在闻名世界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
      其实这只是一块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岗石质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较起来,它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并且它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
      但是,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却成为名扬全球的著名墓碑。每一个到达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们,可以不去拜谒那诸如狄更斯、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的墓碑,他们都被这块墓碑深深的震撼着,准确地说,他们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的震撼着。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据说,许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这块碑文时都感慨不已。有人说这是一篇人生的教义,有人说这是灵魂的一种自省。当年轻的曼德拉看到这篇碑文时,顿然有醒醐灌顶之感,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的金钥匙。回到南非后,这个志向远大、原本赞同以暴制暴改变种族歧视鸿沟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变了自己思想和处世风格,他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家庭和亲朋好友着手,经历了几十年,终于改变了他的国家。
      真的,要想撬起世界,它的最佳支点不是地球,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是别人,而只能是自己的心灵。
      要想改变世界,你必须从改变你自己开始;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须把支点选在自己的心灵上。
      下一篇:尼亚加拉大瀑布(上)
发表于 2015-3-30 21: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5-3-31 20:52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1: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枫竹筠 发表于 2015-3-30 20:236 W2 F6 T5 q9 j
中文报纸      参加团队的短期出国旅游,对于语言和文字的要求不高,因为组 ...

4 t- X2 H# N; Y  W5 N* I对于我们经常在大陆生活的人,出国是短暂的,因此出国上网看华文网比较新鲜,相当于打开了天窗。对于你较长在国外生活一段,还可以谈谈华文网络,我在国外主要看文学城,文学城的新闻报道比较客观,评论也新颖。大纪元也看,但是有些极端的右,甚至于是明显的谣言,这完全是自己的判断了。现在出国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网络的力量就显示出来了。

点评

国外的一些华文网络,新闻没有修饰,比较赤裸,需要我们自己去辨别。周永康的问题,国内报道之前的半年,国外就详细报道了。我也看过文学城,还有大纪元及新唐人网络及电视台等。他们报道的好多问题,恐怕还需时日。  发表于 2015-3-31 21:08
发表于 2015-3-31 19: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王城公园就要收票了,今天进去转了一圈。大棚里的花都开了,露天的花苞也比较大了,今年牡丹节还是4月10号开幕,盛花期应该在15号左右。用手机照了几张,不知道是否需要缩小像素,发一张试试。 IMG_20150331_094610.jpg
发表于 2015-3-31 21: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3-31 21:19 编辑
! o- l% g% ^8 h  X7 d* B1 e
3 f; p  Q9 B4 h0 k; Y# Z2 I; R) }
                                    尼亚加拉大瀑布(上)
      二零一三年的六月初,我和老伴带着孙子参加了旅行社组团的多伦多两日游。团费是每人79加元,网上预订还可优惠5%,人均合75加元,价格还算合适。费用包含大巴、旅店住宿和早餐,付费项目、中晚餐和导游小费不含在内。这里的组团游,其中的自费项目完全由自己决定,不会强迫参加。旅游过程中无任何强制购物项目,还算人性化,价格也称的上物超所值。虽说仅仅两天时间,但我们的收获颇丰。大巴车载着我们往返一千多公里的行程,穿梭于美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沿途的景色美不胜收,可以说大饱眼福、不虚此行。短暂的两天时间里,我们乘游艇游览了风光迤逦的千岛湖,登上了553.33米高的闻名于世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参观了富有悠久历史的著名的多伦多大学,还亲临了美洲大陆最著名的奇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它也是第一大跨国瀑布,我们与它进行了亲密接触。
      参观尼亚加拉大瀑布是在第二天的上午,大巴车直接开到了瀑布城的大瀑布跟前。本来这里的天气受北美五大湖的影响较大,经常是云、雨、阳光之间变幻莫测,可我们到达的时间却阳光明媚、白云蓝天,真是天公作美,顿感心情格外舒畅。
    站在尼亚加拉河畔,远眺大瀑布:气势磅礴、汹涌澎湃、水流湍急、倾盆而下、浪花飞溅、涛声不绝。就像一位擎天巨人,敞开了他那无限宽广的胸怀,在迎接着世界的八方来客。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尼亚加拉河上,它是美加两国共享的旅游圣地,加国这边是瀑布城,美国那边是水牛城。据说,瀑布的平均流量每秒将近6000立方米,上游的水量到了悬崖,就像高台跳水一样,以185英尺的高度的重力加速度一泻千里,天长日久,那巨大的洪流就冲刷出了七公里长的峡谷,汹涌澎湃的气势,好似千军万马,在峡谷中回荡不已。
    尼亚加拉大瀑布共由三个部分组成,总的宽度大约1240米,马蹄形瀑布最大,其形如马蹄,在加拿大境内,美利坚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在美国境内,两瀑布与马蹄形瀑布分别被山羊岛和月亮岛(鲁纳岛)隔开,就像两尊中流砥柱将瀑布一分为三。在美国境内只能看到尼亚加拉瀑布的侧面,要想一览全貌还应在加拿大境内观看,况且大瀑布的三分之二的面积在加国境内,94%的水是从马蹄形瀑布流下,新娘面纱瀑布长得细长身材,羞羞答答,不失婀娜多姿的风采,马蹄形瀑布则更像一位彪悍的大力士,在向人们展现他的体魄和雄姿。(注: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下一篇:尼亚加拉大瀑布(下)

点评

谢谢三位校友的点评!  发表于 2015-4-1 20:44
很喜欢拜读你的文章,不枯燥、不乏味。让我们从老百姓的视角了解加拿大。不能否认目前西方的月亮还是更圆一点儿。  发表于 2015-4-1 06:29
同感  发表于 2015-3-31 21:42
建议在这篇短文中增加一到二张照片,那就太棒了。  发表于 2015-3-31 21:36
发表于 2015-3-31 21: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末,在美国西部以拉斯维加斯为起点和终点,沿着锡安、布莱斯、拱门、纪念碑谷、科罗拉多大峡谷南缘几个国家公园自驾游了一圈。苍凉、荒漠的西部,红色砂岩经自然风化后形成的奇特景象,给人深刻的印象。当然,还包括被暴风雪困在40#公路上的新年夜。发几张照片和大家分享。! v) U* J( K7 e/ E* `+ r
* H. @& `- ?4 k' s. t" l: K

墨西哥草帽

墨西哥草帽

石碑群峰

石碑群峰

东西连指手套峰

东西连指手套峰

点评

自驾游更灵活和自由,计划最近一二年内去美国西部和加拿大西部看看。  发表于 2015-4-4 19:12
是的,这次还带着孙女,所以每天也是睡到自然醒,然后出发。  发表于 2015-4-1 07:58
还是自驾游看的随便。  发表于 2015-4-1 07:26
发表于 2015-3-31 22: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发几张。+ Y: d" g1 v; z9 v5 v0 P
2 Q  ]$ G* j4 L; D6 Z4 z" u
山水画.jpg
被困.jpg
失控车辆.jpg
发表于 2015-4-1 20: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1 20:48 编辑
9 z' Z+ Q1 W. X# {5 v* v
  D0 z1 f" ]+ x; j" x- B+ i
                            尼亚加拉大瀑布(下)
      在朋友们的推荐下,我们参加了一个自费项目,就是乘坐“雾中少女”号游轮,驶向大瀑布的下方,让你体验与大瀑布亲密接触和身临其境的感受,只有你钻进了大瀑布,你才能更深刻体会到它的气势磅礴。开船前,每人发给一件蓝色塑料雨披,因为瀑布下方的水汽、雾气、浪花太大了,需要防护一下。当我们来到游轮的甲板上远眺瀑布时,你会发现,此时你看到的景象与在岸上看到的又截然不同。三大瀑布交相呼应、各具特色,令你百看不厌。这时你一定会想到唐朝诗人李白的绝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在这里真是妙不可言、恰如其分。随着游轮向瀑布方向的不断挺进,我们深感雾气、水汽越来越重,当我们与瀑布近在咫尺之时,我们身上的雨披已经完全失去了作用。当游轮驶进美国段附近时,瀑布拍打岩石后激起的巨大的浪花和水流,以雷霆万钧、波涛万顷之势向我们袭来,成群的水鸟在迎着浪花奋力搏击,像是在欢迎我们这帮远方的不速之客,此时会让人不禁想起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当游轮到达加拿大段时,人群真正的开始狂欢起来,顷刻间,瀑布的水点倾斜而下泼撒在游客身上,水声如雷贯耳,大家犹如经历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一时间,大家惊呼雀跃着,仰望着大自然的奇观,经历着狂风暴雨的洗礼,赞叹着大瀑布的雄奇壮观,感受着大自然摄人心魄的力量。此时,游客们说话声、游轮的广播声,一切的一切统统淹没在了风声水声之中,真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当我们沐浴在含有亿万负离子的瀑布激流中时,那种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之感,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我们深深的彻底的被绝妙的大自然折服了。游轮载着我们一行,顺着三瀑布坠落的边缘,劈开汹涌的瀑布浪花,画了一条银白色的弧线后回到了码头。
      上岸后大家发现,尽管我们穿了雨披,但由于风大浪打,还是把我们个个浇的跟落汤鸡一样,狼狈不堪。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我们找到一家披萨快餐店,选了物美价廉的披萨和咖啡,解决了午饭问题。餐后,我们信步来到瀑布上端的岸边,在那里选了一个最佳位置,边晒太阳边慢慢欣赏瀑布的美景。这里是瀑布的最上端,岸边的水平面基本与瀑布持平,这里的瀑布水面,是它倾泻之前的,宽阔、平稳,显得风平浪静多了,就好像脱缰的野马被驯服了一样。顺着瀑布的对面望去,是一座横跨尼亚加拉河谷,连接美加两国的公路桥,名曰“彩虹桥” (Rainbow Bridge),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来形容和比喻很是恰当,是这座桥把加美两国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如果你有美国签证,开车几分钟就可到达水牛城,更可在桥的中间分界线,体验一下瞬间你脚踏两国领土的乐趣。
      如果你是自驾车来的,就可以在瀑布城里选一家肃静的小宾馆住下,休闲的玩上2-3天,还可以参观一下瀑布博物馆,了解历史上成功穿越大瀑布的探险者的事迹。还可以观看名为“Niagala Fall”的IMAX 3D电影,进一步了解人类对大瀑布挑战、征服及被大瀑布庇护的优美神秘的传说。你还可以登上瀑布城里的摩天塔,在餐厅里边用餐边居高临下眺望大瀑布的全景。我期盼着有那么一天,能自驾游来看大瀑布,这是我未来的梦想。有一点很值得国人欣赏,就是大瀑布没有门票,你可以不花一分钱欣赏到世界之最。如果你不参加自费项目,这个大瀑布是随便可以看的,他们不采取封闭管理,而是敞开胸怀喜迎八方来客。我有些想不通,他们靠什么来赚取GDP呢?
      下一篇:多伦多市政厅与多伦多大学
发表于 2015-4-1 21: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发五张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照片,待将来整理编辑好后再陆续发给大家。9 k4 r# o& Y8 o7 a$ J& {

& g: I0 I6 x. K8 H: m. P9 j# u* t: G% W
8 `1 y: B7 q3 W, u  m8 x

点评

在加国这边看,其视野和效果都要好些。  发表于 2015-4-3 20:04
真漂亮,二次到美国看尼亚加拉大瀑布都是冬季,不但只看到侧面,而且水流也不大。  发表于 2015-4-3 19:51
气势恢宏,不愧是世界第一。  发表于 2015-4-2 20:07
确实壮观。  发表于 2015-4-2 09:34
发表于 2015-4-2 14: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2 14:11 编辑
7 M% o) C; l) K7 W4 `
) L: h; ?/ [% Z2 l+ Y7 t
                多伦多市政厅与多伦多大学
    我们告别了瀑布城后,大巴车载着我们直奔多伦多的市中心,这是我们二次返回多伦多。大巴车的司机是个老者,看上去有六七十岁的样子,驾驶技术高超,车开的既快又平稳,全车人都投以羡慕和感谢的眼光,乘大巴车长途旅游,司机可是关键的环节,他能决定我们旅游的成败。透过车窗向外边望去,高速公路两边,很少有高大的建筑,更多的是绿茵、草地和森林,从公路向外延伸的很远,时不时的看到路边有提醒野生动物出没的标志牌。
    很快我们就到了多伦多市中心,大巴车先在市中心的一个停车场停靠。这里的市政厅是我们旅游中的一个项目,它常年免费开发,每天都有许多当地的居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这里参观。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市中心的森菲利普斯广场,广场上建有一个巨大的喷水池,既可夏日喷水,又可冬日滑冰,一举两得。它的周围建有新旧两个市政厅,富有历史悠久的旧市政厅和造型奇特的新市政厅毗邻而建,给了人们以古老与现代穿梭之感。旧市政厅当时的设计者叫爱德华·詹姆士·尼洛克斯(Edward James Lennox),他设计了好多有名气的作品,如卡萨罗马城堡、爱德华王子酒店等,这个耗资250万元历时十年于1899年建成并揭幕的市政厅,最终成为了19世纪晚期罗马风格的代表作,是多伦多19世纪城市标志性建筑,曾是风靡北美的最大的市政厅。新市政厅建于1965年,是在42个国家设计师的献计中,挑选了芬兰建筑设计师威里欧若威尔(Viljo Revell)的方案,其形状像一个贝壳,由分别位于东西两栋(27/20层)弯曲的大楼构成,两楼中间是拱形的市议会大楼,形成了“二龙戏珠”的格局,看上去犹如含珠微开的海蚌。据说这两个新月形的高楼环抱着一个蘑菇形的议会厅,代表着多伦多的历史和成长史,至于它的更深层的含义我也不得而知了。导游告诉我们,如果从高空俯瞰,整个市政厅就像一只眼睛,人们俗称它为“天眼”,我觉得应该再冠以它更现代的含义,那可能就是“拒绝贪腐、廉洁执政”否则“天网恢恢、法理不容”。
    市政厅参观后,我们又乘上大巴,没几分钟的时间,大巴车已经开进了多伦多大学的校园,这里没有院墙、没有门卫,当我们下车后,已经是在校园中了。我们所看到的校园,是它的主校区圣乔治校区部分(St.George Campus, UTSG),它还有两个分校区,分别是密西沙加校区(Mississauga Campus, UTM)和士嘉宝校区(Scarborough Campus, UTSC)。校园的中间部分,是一片庞大的绿茵广场,教学楼建于它的四周,它的北面(方向不一定正确)不远处就是举世闻名的多伦多国家电视塔,站在校园中间就可清晰可见、一览无余,就好像大学的一个地标,找到它就找到了多伦多大学。一进校园你就会被一座古老而生机勃勃的气氛所吞没,校园中到处是花坛遍地、绿茵如毯、林荫夹道、雕塑棋布,古老的维多利亚建筑和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大楼鳞次栉比、交相掩映。
    该大学属公立研究型大学,它是世界学术重镇之一也是加国高等教育的翘楚。资料显示,多伦多大学拥有14个院系、67个图书馆和资源中心及300多个专业课程。该大学创建于19世纪的1827年,它曾沿用英国乔治四世颁布的皇家宪章,是加拿大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加上后来不断增加的新建筑,形成了一个新老建筑群交相辉映的、古色古香的现代化的校园。
    在蒙特利尔的麦基尔大学,据说曾与多伦多大学不相上下,并列齐名,甚至有时麦基尔大学还超过了多伦多大学,但由于近些年来,魁北克省有一部分人闹独立,要成立魁北克国家,造成了麦基尔大学内的许多精英弃“麦”而投“多”,致使麦基尔大学的排名稍有下滑。由于麦基尔大学处在蒙特利尔市中心,我曾不止一次前去造访,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介绍。
    据说在学术研究方面,多伦多大学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理工学科、生命科学、医学及社会科学等领域,包括发现胰岛素及肝细胞,发明电子起搏器、多点触控技术、电子显微镜及复制T细胞技术等。多伦多大学是美国大学协会仅两名在美国本土外成员之一。光是多伦多大学圣乔治分校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在北美仅次于哈佛大学,引用数量位居世界前五。
    我从有关的资料上看到,它的目前QS排名在世界20名左右,在校人数约八、九万人,国际生占12%。这所大学曾培养出4位加拿大总理,15位最高法院大法官及1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该校毕业的知名校友有:钱伟长、郭永怀、伍冰枝、白求恩、大山、台湾名模林志玲、行政院副院长刘兆玄等。
    从多伦多大学出来后,我们顺便游览了古老的省议会大楼和名闻遐迩、设计独特的天虹体育馆及多伦多的城市风光。
    (说明:文章中部分内容及资料来源于网络,以后所发的文章就不再一一说明了。 竹韵)
    下一篇:加拿大的千岛湖(上)
发表于 2015-4-3 19: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枫竹筠 于 2015-4-3 19:58 编辑
5 ^" L# g$ N$ r4 v5 E% j8 D  U8 R+ k4 D2 A+ s$ p2 |
                            加拿大的千岛湖(上)
      旅行团的大巴车在早上七点钟从蒙特利尔唐人街的假日酒店前准时出发,(这也是蒙城大多数旅行团的出发地),前一段是在魁省沿着20#西高速公路行驶,然后是进入安省沿着401#高速公路以每小时100公里左右的速度径直驶向我们旅游的第一个目的地---千岛湖。经过三小时的奔波,十点钟我们就到达了加拿大著名的风景区千岛湖的卡纳诺基(cananoque)码头,码头四周的景色及它所在的卡纳诺基镇常常也是游客们游览的重头戏。游千岛湖有两种方式,其一是自驾车方式,沿着千岛湖的岸边边开车边游玩,发现自己喜爱的景点就停下来,尽情的放松,无忧无虑的去饱览那美轮美奂的千岛湖奇景。当然也可以把车停在停车场,购买游船的船票,随游船进入湖中欣赏美景,这些梦幻美景可能是你在岸边无法享受到的,加拿大这边的千岛湖是不收门票的,如果你不坐船,你可以不用付任何费用。其二的方式,就是随团游千岛湖,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大巴一般都是停靠在游船的码头,如果你不乘船,你只能在码头附近游览了,局限性很大,况且你第一次来千岛湖,如不深入湖中看看,必将留下终生遗憾。我们是随团来的,又是第一次,肯定是选择了参加游船的活动,加之小孙子盼乘船已久,这是我毫不犹豫的不二选择。
      上船前,我们的导游已经向我们简单的介绍了千岛湖的概况: 千岛湖地理位置位于加拿大渥太华首都西南200公里的有着古都风韵的水城金斯顿附近,据说是大冰川时期的产物,它与大西洋相通,处于圣劳伦斯河与安大略湖的交汇处,紧邻加美边界五大湖的安大略湖。湖上共有大小自然岛屿1865个,人工岛屿一个,人工岛的名称为:圣劳伦斯群岛国家公园。岛屿中的三分之二在加国境内,三分之一在美国境内。湖中心的分界线把千岛湖一分为二,南岸是美国的纽约州,北岸是加国的安大略省。
      游轮的船票分两种,即1.5小时和3小时,三小时的基本上可以环湖一周,1.5小时可能就要选择一些捷径了。旅行团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只能选择短程的了。我记得游轮的价格是这样的:成人16加元,6-11岁的儿童是9加元,还算属于我们能接受的范围。一声长鸣后,我们的游船离开了码头,开始了加拿大自然奇景之一的千岛湖之旅。离开码头后,游船的速度逐渐加快,平静碧绿的湖水被游船划开了一条满载浪花的白色水道。这时船上的广播开始用英文、法文和中文向我们介绍千岛湖的历史变迁及岛上诸多知名景点的典故由来。庆幸的是有了中文的讲解,更增加了我们旅游的乐趣,不虚此行已成定局。小孙子从小就最爱坐船,这次满足了它的心愿,更是手舞足蹈,甚至剥夺了我的相机使用权,干脆将相机挂在了他的脖子上,对着眼前的景色不停的拍了起来。还好,我和老伴这里还储备了一个摄像机,总算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我们来的日期稍显早些,如果是七、八月的盛夏之时,所有被私人购下的岛屿都像是从沉睡中醒来,水上摩托、私人快艇、豪华客轮,远看白帆点点、千舟竟发,驰聘于这蓝天碧水之间。千岛湖像是伸开了双臂,用它迤逦的湖光美色迎接着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客人。
下一篇:加拿大的千岛湖(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10:13 , Processed in 1.26754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